普陀山的美景
㈠ 普濟寺的普陀風景
普陀山是著名風景區和佛山,到底有幾大勝景?眾說紛繁,有據可查的有如下四說。第一說為明朝戲曲家、文學家屠隆曾詩詠的普陀十景:梅灣春曉、茶山風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天門清梵、干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靄、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第二說為在屠隆十景之說又加「磬陀曉日」,共十一景。 第三說為清裘瑤所編的山志,謂有十二景:短姑勝跡、佛指名山、兩洞潮聲、干涉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涌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熙雪霽、寶塔聞鍾、蓮池夜月。第四說為裘璉在十二景之外增加四景:貢艘浮雲、香船蔽日、廛客環春、戒徒擁雪,成為十六景。各說自有特色,其中裘璉的十二景是「擇最勝且切」的一說,所以現在多以第三說為准。
普濟寺後灣有真歇庵遺址,為本山禪宗第一代祖師真歇和尚修靜處,其東無畏石高五丈、周百丈,上攜「海天春曉」、「空有境」,並有一對聯「寰區照瑞相,剎海遍潮音」。石巔過去有真歇禪師塔。西例另有岩。寺西過去有「清靜庵」(又稱「三摩地」),境中有亭,今已不存。
普濟寺東南,海印池旁立有普陀山三寶之一的多寶塔。元元統年間(1333一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托缽江南,見姑蘇盛產美石,便立志建塔。孚中名懷信,浙江奉化人,天歷二年(1329年)遷住普陀山。元順帝曾賜號「廣慧妙語智空宏教禪師」。他住持寶陀觀音寺(即今普濟禪寺)14年,以勤儉簡朴著稱,為興建名山道場;多次外出雲游募化,得到江南諸藩王隆重接待,太子宣讓王等出資建造多寶塔;故又名太子塔。塔全用太湖石砌成,呈方派共五層,高32米,塔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定名。桃台石欄柱端刻有護天神獅及蓮花。座基較寬,平台的轉角處及四周欄下飾有螭首,作張口吐水狀。
第二層之蟠龍柱,體態雄健,紋飾線條流暢。余上三層,塔身每面鐫有佛像一尊,全伽趺坐式,形象生動。塔剎為仰蓮寶瓶。整座建築造型別致,雕工精巧,具有濃郁的元代風格。象這樣的元塔,全國已罕見,現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昔日,每當清晨,人們在太子塔院中聞聽由普濟寺傳來的碎揚鍾聲,頗能啟人遐想,發人幽思,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寶塔聞鍾」。
普濟寺後有一石,宛如三扇門板並豎,狀如寶島,叫「靈鷲石」,又名「慈雲石」,上刻明會稽陶望齡的題詞:「鷲嶺慈雲」。
石隙間有泉流入寺,清冽有香氣。明丁繼嗣詩中「皈心來寶地,躡足上慈雲。泉溜穿櫥入,曇香滿院聞……何幸逢林遠,幽探絕世氛」。說的便是這慈雲石的勝況。
㈡ 求描寫普陀山風景優美的句子
普陀山,坐落在杭州灣以東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上,是漂浮在大洋上的寶島聖地。
普陀山,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朝陽涌日,映紅海面,浪濤洶涌,紅波彤彤。
普陀山,太平洋西海岸的明珠,觀音顯靈,送兒送女,佛光四射,普渡眾生。
普陀山,海天佛國,南海聖景,蓬萊仙閣,海島靈山。
普陀山,雄峙東海,「海山第一」,以山兼海之遜景仙地。
普陀山,觀世音之聖地,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與五台、峨嵋、九華齊名,獨具佛國風採的魅力。觀音道場曾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號稱「五百叢林,三千僧眾」,供奉有三十餘座禪院借眾生朝聖、觀光。「南海觀音」、「九龍殿」、「楊枝觀音碑」,稱為佛國鎮山三寶。
普陀山,遜色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見。
普陀山,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傳為觀音誕辰、得道、出家之日。三大香會期間,普陀山全島燭火輝煌,香煙繚繞,誦經禮佛,香客人摩接蹱,持香朝拜,默誦聖號,普植善根,屢現瑞煙,通宵達旦,盛況嘆為觀止。觀音大師結緣四海,大慈大悲的精神與信仰,廣泛傳揚,影響深入,每逢佛事,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頻顯。普陀山,鍾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眾生心中藏佛心,改換人間昄馬列,共建天堂,享受幸福人生。
普陀山四面環海,群島羅列,峰巒滴翠,氣候宜人,四周金沙綿亘,白浪環繞,魚帆競發,銀濤金沙環抱著大批古剎、精舍、寺庵、亭碑、摩崖石刻、雕塑文物等濃郁的人文景觀和金沙、奇石、潮音、古洞瀚海、古樹名木等壯麗獨特的海山風光融為一體,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普陀島上升明月,幽幻綿隱,日出太陽紅,海島疊加,綿綿映襯,風光旖旎,山石林傑,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滿佛國神秘色彩。
普陀山勝景集寺廟、大海、金沙、奇石於一體。登山攬勝,眺望碧海,極目千里,一望無邊,海天茫茫,海島飄浮著,前方點點白帆,行駛飄移,海風怒號,濁浪排空,海天一色,海闊天空,山海之勝,風光膠旋,洞幽岩奇,古剎琳宮。島上樹木翠綠,鳥語花香,林幽壑美,鬱郁蔥蔥。白天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松軟,顆粒閃光,沙灘寬坦軟美,旅泳健兒步沙拍浪,暢游在大海的大風大浪中,其樂無窮。每臨夜境,海上升明月,千里亮堂堂,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頻響,清穆夜色,詩音盅然。每到夏秋之際,海面上萬頃波濤掀起巨瀾,驚心動魄,吼聲震天響。夜景奇觀,一排排波浪在夜幕下閃閃發光,映隱海面,令人眼花繚亂,人們稱之為「海火」,信徒們則叫「神火」。
普陀山還有千姿百態的石景,琳琅滿目的洞景,以及美麗如畫的海景。
普陀山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通道和泊地,早已聞名於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古往今來,傳承文明,吸引眾生,使眾多文人雅士,眾生信徒前來隱居、修煉、觀光、游覽,一飽聖景。
歲月沉浮,煙波浩淼,普陀山歷史上雖多次興廢,普陀山仍然是「佛燈朗耀,祖道恆傳」。
普陀山,千年佛國,祈禱人世間充滿著和平、幸福、康寧、昌盛、繁榮、萬事順意、吉祥如意,普陀山將良好祝願奉獻給廣大普渡人生的浪漫眾生大眾。原人世間美如天堂,南無阿彌陀佛。
㈢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其中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規模宏大,建築考究,是中國清初寺廟建築群的典型。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奇岩怪石很多。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里,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海水浴場。夏天去游覽,可帶上游泳衣在這里暢游。 觀音文化節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遊節慶,始創於2003年,每年舉辦一屆,迄今已經成功舉辦7屆;它是經國家宗教局批准,在國家旅遊局、中國佛教協會、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及舟山市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導下,由普陀山管委會和普陀山佛教協會主辦、相關單位和企業協辦的,以海天佛國深厚的觀音文化底蘊為依託,以弘揚觀音文化、提升名山文化品位為目標的佛教旅遊盛會。節慶緊緊圍繞觀音文化這一主題展開,通過弘法講經,祁福朝拜、放生法會、佛教音樂會、傳燈法會、蓮花燈會、佛教論壇、佛教攝影大賽、佛教用品展等一系列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融文化、經濟、旅遊為一體,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觀音弟子、佛教信徒、香遊客聚緣海天佛國,共享文化盛宴。
普陀山之春是融群眾娛樂、遊客參與為一體的互動性大型旅遊娛樂文化活動。於1990年首創,每年舉辦一屆。其內容豐富多彩,包括聲樂、舞蹈、戲劇、書畫、攝影、燈謎、幸運抽獎、佛國茶道、旅遊義工活動等,是普陀山繼觀音文化節、香會節之後的又一旅遊盛會。 它已成為普陀山人員之間的相聚與交流創建平台,將進一步挖掘文化內涵,激發普陀山文化旅遊的活力,將進一步拉近駐山人員與遊客間距離,成為構建和諧普陀山的重要載體。
「普陀山三大香會期」,分別在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菩薩是中國民間普遍信仰的對像,受到善男信女的虔誠禮拜。據說農歷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生日,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出家日,一般說是涅槃日,這三天已是中國佛教的傳統節日。每逢香會期普陀最為盛況,國內外信徒紛紛上山,十八日三大寺例行莊重的祝誕普佛和觀音法會,通常有上千僧眾和信徒參加。晚上數千人在圓通殿內外坐香,齊誦大悲觀世音名號。翌晨,從普濟寺的中門大開到佛頂山,香客如涌;從法雨寺的九龍殿到千級石階的香雲山徑,信徒禮膜參拜,一步一跪拾級而上,虔誠之至,令人感悟。十十九日中午,各寺庵上大供,由住持帶班頂禮祝福,設齋供眾,晚卜舉行隨課普佛。此時,大眾齊聲唱念頂禮諸佛菩薩名號,拜願此起彼落,庄嚴肅穆。同時,普門、地藏、普賢、文殊諸殿誦拜各類經懺,寺內燈燭輝煌,通宵達旦。
各家持糍粑、菜餚等到祖墳祭祀,祀畢,於墳頂加土插竹,掛紙銅鈿、撒米飯、獅螺等物,謂上墳。如有孩子圍觀,須分糍粑或錢幣,謂分麻糍銅鈿,以囑孩子保護祖墳。舊時,同宗還行族祭,合族男子同吃「清明羹飯」,食後還分糍粑。族祭費用皆從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儀式多由族長主持。此俗解放後已止。清明前幾日,各家還要設祭祀祖,飯後往屋頂上拋獅螺,以驅蟲虐。清明日,家家戶戶插柳條於門壁,婦女插柳條、菜花、青蒿等於發際,以求來世親人齊全。有「清明戴花,來世有媽;清明戴枝青,來世有親人;清明插楊柳,來世有娘舅」等語。
端午時,家家戶戶插菖蒲,蘄艾俗稱蒲劍、艾旗,並用菖蒲作人形,佩於孩子身上;制香囊放於箱籠或掛於孩子胸前;在蛋殼上畫孩子跨虎圖謂蛋殼老虎,掛於床沿,並貼自畫端午老虎於大門、房門以祛邪。配製雄黃酒飲服及噴灑屋內外,驅邪消毒;燒白芷、蒼術以祛害蟲;用綵線紮成圓形辮子,系於小孩腕上,叫纏手繩、長壽繩、端午籠,一直帶到七巧夕。用雄黃在嬰兒頭上寫個王字,以劈祟等。端午節還要裹粽子、做烏饅頭、團子等祭祖並饋送親友鄰里。
普陀山民於八月十六過中秋。傳說其來歷有二:一說宋代宰相史彌遠,回家過節途中耽誤一日;二說方國珍忙於守城,忘了過節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過中秋,後旁人沿習至今。中秋前,家家備購月餅,並饋贈親友及師長。中秋傍晚,陳月餅、酒餚祀祖後,飲酒賞月吃月餅,謂「合家團園」。
正月十五,舊時多自製燈籠,或懸掛屋檐,或提燈外出遊玩。是夜,鄉間燈會進城,居民晚餐後皆上街看燈會,並多食糯米湯圓也叫元宵,意謂團團圓圓。解放扣,燈會不興,但居民還要在這晚個出,名曰看燈會,實在散步或走訪。當前舉辦元宵節活動推行猜燈謎等活動,燈會也逐步恢復。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共有西天渡口、海鮮園、海防新村、客運碼頭、入三摩地、紫竹林、百步沙、仙人井、大乘庵、法雨寺、飛沙嶴、祥慧庵、梵音洞、寶月庵、古佛洞、客運索道16個專線車站,其中正山門專線車站為所有旅遊專線必經車站,也是遊客往返的重要交通樞紐車站。
正山門站:正山門專線站即客運碼頭站是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最大的旅遊集散專線車站,團隊旅遊可以在這里向普陀山風景名勝區客車公司包車游覽,散客可在這里乘1、2、3路旅遊專線游覽。
一路旅遊專線,返回即為十一路專線:
西天渡口至百步沙 6元,首6:35,末17:00
二路旅遊專線,返回即為十二路專線:
碼頭至索道 10元,首6:35,末17:00
三路旅遊專線,返回即為十三路專線:
碼頭至梵音洞 10元,首6:35,末17:00
㈣ 求描寫普陀山風景優美的句子
普陀山,坐落在杭州灣以東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上,是漂浮在大洋上的寶島聖地.
普陀山,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朝陽涌日,映紅海面,浪濤洶涌,紅波彤彤.
普陀山,太平洋西海岸的明珠,觀音顯靈,送兒送女,佛光四射,普渡眾生.
普陀山,海天佛國,南海聖景,蓬萊仙閣,海島靈山.
普陀山,雄峙東海,「海山第一」,以山兼海之遜景仙地.
普陀山,觀世音之聖地,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與五台、峨嵋、九華齊名,獨具佛國風採的魅力.觀音道場曾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號稱「五百叢林,三千僧眾」,供奉有三十餘座禪院借眾生朝聖、觀光.「南海觀音」、「九龍殿」、「楊枝觀音碑」,稱為佛國鎮山三寶.
普陀山,遜色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山上原始道教、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見.
普陀山,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傳為觀音誕辰、得道、出家之日.三大香會期間,普陀山全島燭火輝煌,香煙繚繞,誦經禮佛,香客人摩接蹱,持香朝拜,默誦聖號,普植善根,屢現瑞煙,通宵達旦,盛況嘆為觀止.觀音大師結緣四海,大慈大悲的精神與信仰,廣泛傳揚,影響深入,每逢佛事,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頻顯.普陀山,鍾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眾生心中藏佛心,改換人間昄馬列,共建天堂,享受幸福人生.
普陀山四面環海,群島羅列,峰巒滴翠,氣候宜人,四周金沙綿亘,白浪環繞,魚帆競發,銀濤金沙環抱著大批古剎、精舍、寺庵、亭碑、摩崖石刻、雕塑文物等濃郁的人文景觀和金沙、奇石、潮音、古洞瀚海、古樹名木等壯麗獨特的海山風光融為一體,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
普陀島上升明月,幽幻綿隱,日出太陽紅,海島疊加,綿綿映襯,風光旖旎,山石林傑,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滿佛國神秘色彩.
普陀山勝景集寺廟、大海、金沙、奇石於一體.登山攬勝,眺望碧海,極目千里,一望無邊,海天茫茫,海島飄浮著,前方點點白帆,行駛飄移,海風怒號,濁浪排空,海天一色,海闊天空,山海之勝,風光膠旋,洞幽岩奇,古剎琳宮.島上樹木翠綠,鳥語花香,林幽壑美,鬱郁蔥蔥.白天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凈松軟,顆粒閃光,沙灘寬坦軟美,旅泳健兒步沙拍浪,暢游在大海的大風大浪中,其樂無窮.每臨夜境,海上升明月,千里亮堂堂,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頻響,清穆夜色,詩音盅然.每到夏秋之際,海面上萬頃波濤掀起巨瀾,驚心動魄,吼聲震天響.夜景奇觀,一排排波浪在夜幕下閃閃發光,映隱海面,令人眼花繚亂,人們稱之為「海火」,信徒們則叫「神火」.
普陀山還有千姿百態的石景,琳琅滿目的洞景,以及美麗如畫的海景.
普陀山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通道和泊地,早已聞名於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古往今來,傳承文明,吸引眾生,使眾多文人雅士,眾生信徒前來隱居、修煉、觀光、游覽,一飽聖景.
歲月沉浮,煙波浩淼,普陀山歷史上雖多次興廢,普陀山仍然是「佛燈朗耀,祖道恆傳」.
普陀山,千年佛國,祈禱人世間充滿著和平、幸福、康寧、昌盛、繁榮、萬事順意、吉祥如意,普陀山將良好祝願奉獻給廣大普渡人生的浪漫眾生大眾.原人世間美如天堂,南無阿彌陀佛.
㈤ 普陀山有什麼景點
1、海灣春曉
海灣春曉指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稱梅岑,因西部山灣為梅灣,也稱作前灣。據傳此地多野梅,庵、篷僧眾多好養梅怡性。每當早春季節,春回大地,遍山野梅,香滿山谷,青山綠樹,映襯著點點紅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譽為「海上羅浮」。
2、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指磐陀石一帶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便可看到磐陀石。
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餘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於一石之上。
3、法華靈洞
法華靈洞奇特景觀,方圓巨石自相壘架,形成洞穴數十餘處:有的狹隘低迫,傴行可過;有的寬廣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豐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雖多,層復出奇,唯此洞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東南大柱」等題刻。
4、南天門
南天門在普陀山南的南山上,與短姑道頭對峙。南天門孤懸入海,處於普陀山最南端,與本島一水相隔,架有石橋,橋身似龍,名環龍橋。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聳,中有兩石如門,故名南天門。
5、光熙峰
光熙峰在佛頂山東南,一名「蓮石花」、又名「石屋」。從遠處望去,翠綠叢中,峰石聳秀,似蓮花,如白雪積峰。
㈥ 普陀山佛頂山山腰的景色
普陀山本來來就是佛教名山源,可能「看」的比玩的多吧,寺,廟多。山頂風景不錯,玩?還有沙灘,這個可以玩。千步沙,百步沙夏天人也比較多、熱鬧。
反正如果樓主想要當游樂園玩,還是另選別處。去普陀山80%以上的拜菩薩+20%第一次新奇走走
風景古跡很多,拍照留念的地方特多。標志性的石碑,旺季時根本插不上隊,反正以我一個地道舟山人來說,普陀山真正意義玩的就是沙灘。很多典故,這需要跟導游,或者電腦拷貝一份。給你份參考,列印下來,對照實物。古跡+典故很有意義。資料都是文字,對比真實對更有感觸
歡迎樓主來普陀山玩哦,寫的不好。見諒
㈦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的地理環境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地質屬古華夏褶皺帶浙東沿海地帶,形成於1億5千萬年前侏羅——白堊紀,燕山運動晚期的侵入花崗構成岩石基礎。其地貌因受第三紀新構造運動地殼間歇上升及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海蝕作用影響,可分為山地、海蝕海積階地、海積地、海蝕地區類。
山地:海拔200米以上低山區面積約0。24平方公里。占島總面積的2%,余為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地。堅硬的花崗岩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風化侵蝕,沿垂直高角度切節理發育,四周山體崩塌,形成眾多孤峰突兀的風景地貌。
海蝕海積階地:全島完整的保存著五級海蝕階地和三級海積階地,其面積佔全島總面積90%,其中四、五級海蝕階地呈渾圓狀,構成島上主要山脊。
海積地:島四周由於水動差異,沉積物分布不同,東北海岸水動力強,涌浪直逼灘面,沿岸以沙灘、礫石灘為主;西南海岸水動力弱,潮間帶堆積大量由長江供給的淤泥,形成寬闊的泥灘。沙灘:全長約5.17公里,佔全島岸線22%,分布為島北後嶴沙、虎沙,島東飛沙嶴、千沙沙、百步沙,島南金沙等。沙質自岸向海由粗而細,潮間帶以下轉為泥質。
礫石灘:全長約3.23公里,佔全島岸線14.3%,分布島西北大水浪、岡墩北海岸及飛沙嶴東南祥庵沿岸一帶,呈帶狀嵌鑲在海灣內。飛沙嶴東南及伏龍山小山洞對面礫石灘寬20~30米,余皆數米。礫石直徑大小一般在0.50~1.5米間,最大可達1.5~2米,由於涌浪、激流沖擊,磨擦成渾圓形。
泥灘:全長約4.2公里,佔全島總岸線20%,分布在島南短姑道頭至風洞嘴,島西風洞嘴至六嶠山嘴等波浪潮流較弱區域,由長江口、浙江沿岸潮流中的懸浮物在波隱區回淤沉積而成。潮間帶延伸寬400~1000米,坡度2°~3°。
海蝕地:潮汐、潮流、波浪作用下,形成海蝕洞穴,逐步擴大為海蝕巷道、海蝕壁龕、海蝕崖、海蝕平台,構成基岩岸線,全長9.9公里,佔全島總岸線44%。
海蝕崖海蝕平台:分布在島四周,猶以北部、東部較發育,崖壁高十幾米。說法台石、心字石等古海蝕崖比比可見,至今保存完好。海蝕平台分布在一些海積階地邊緣,岩柱壁立。
海蝕洞穴海蝕巷道:分布於海蝕崖腳,由於涌浪沖擊,海蝕洞穴逐漸擴大為海蝕巷道,潮音洞、梵音洞以及西方庵前的海蝕巷道均為典型代表。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植被以佛頂山為中心,向四周成環狀分布,山坡為灌木草本植物,局部為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沙丘水灘為兼鹽性植物群落,濱海岩壁為海藻群落。據1991年海島植被資源調查,全島植被面積12972畝,覆蓋率70.2%,為浙江省海島天然植被、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島嶼之一。全島植被可劃為10個一級、17個二級和36個三級分類單位。
針葉林:面積9816畝,以黑松林分布最廣,遍於全島丘陵山地,且與灌草叢優勢種 組合。另有馬尾松、杉木林近千畝,分布在象王峰東麓和雪浪山一帶,其中楊枝庵一塊為舟山最古老的馬尾松林。闊葉林:面積1011畝,是普陀山最具 特色的植被。其中常綠闊葉林468畝,有青岡櫟、香樟、蚊母樹、普陀樟4個林種。常綠落葉闊葉林228畝,有紅楠、楓香、黑松林3個群系,紅楠、楓香、沙朴林混交和青岡、香樟、楓香林混交;落葉闊葉林315畝,主要有楓香、沙朴林、黃蓮木3個林種。竹林:面積180畝,以混生型四季竹林為最多,另有苦竹和少量人工種植的青皮竹、紫竹。灌叢:面積429畝,有白櫟萌生灌叢、日本野桐萌生灌叢和?木林灌叢,分布在六嶠山坡及海岸陡坡。草叢:面積429畝,有白茅草叢和五節芸草叢,分布在島北部山坡。鹽生植被:面積13.5畝,僅鹼篷、鹽地鹼篷鹽生草叢1種,分布在鹽場堤堰。沙生植被:面積133.5畝,有沙鑽苔草、腎葉打碗草、匍匐苦賣沙生草叢等3個群落,均分布在千步沙、百步沙沙灘上側。沼生水生植被:面積67.5畝,有蘆葦群落、空心蓮子草群落和蓮群落,分別生長在鹽場內側、河流、池塘中。木本栽培植被:面積169.5畝(不含 黑松林),有茶園、油茶林、木麻黃林帶和桔園、桃園,均種植在山坡和山腳緩坡地帶。草本栽培植被:面積723畝。有坡地旱地作物、平畈地旱地作物、蔬菜作物3個群落。1985年全島實行停墾後,草本栽培植被除少量蔬菜作物外,皆改種木本栽培植被。 繁茂的植被給普陀山帶來豐富的植物資源,全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128科近900種。其中蕨類植物19科50種,裸子植物7科14種,被子植物102科800餘種,苔蘚植 物80類41科118種。屬國家保護植物有普陀鵝耳櫪、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海濱木槿、全緣冬青、珊瑚菜、寒竹(觀音竹)等10餘種。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據調查,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舟山獐、穿山甲以及各種鳥類、蛇類等。
㈧ 普陀山有多高風景好嗎
普陀山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島呈菱形,南北長8.6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面積版12.5平方公里,岸線長權30公里。中部佛頂山最高,海拔288.2米。
島周圍海水一片黃濁,沙灘說是千步金沙,陰天沒看到金色,只是一片爛泥狀的海岸。二龜聽法石、磐陀石那裡有些風景,不過去普陀是拜觀音的,畢竟普陀是觀音的道場,一般是沖著島上林林總總觀音相關寺廟去的。我是沖著多寶塔去的,居然用高牆圍了不許外人參觀。(要燒香在寺內買,外面賣的非常宰人。)
http://ke..com/view/22247.htm?fromId=97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