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的美景
Ⅰ 南京市鼓樓區湘聯貨運公司中央北路141號,美景雅苑,怎麼走
要看你在什麼地方你光問怎麼走沒人知道你的位置不好說給你一個公交車乘坐載圖你參考一下如圖所示
Ⅱ 西安有哪些美景
鍾樓:鍾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它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鍾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鍾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交通:鍾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往來公交線路多,地鐵2號線鍾樓站出來即是,交通方便。從古城牆南門打車到鍾樓6元,步行約20分鍾。
門票:27元。
開放時間: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30-21:3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30-18:00
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東與鍾樓相望,面積約1924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鼓樓是我國現存明代建築中僅次於故宮太和殿、長陵棱恩殿的一座大體量的古代建築,也是目前所存在全國最大的鼓樓,且在我國同類建築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
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比鍾樓早4年,迄今已有625年歷史。1996年西安市重製了鼓樓大鼓,恢復了「晨鍾暮鼓」的傳統。該鼓聲音宏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鼓。在鍾樓和鼓樓之間,開辟了鍾鼓樓廣場。
交通:鼓樓就位於鍾樓對面,同樣是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地鐵2號線鍾樓站出來即是。
門票:27元。
開放時間: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30-21:30
tips:鼓樓的背面就是著名的北院門回民街,回民街里有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化覺巷清真大寺。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群,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匯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歷史博物館,1991年6月建成開放。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
開放時間:冬季:9:00—17:30(16:00停止發票),夏季:8:30—18:00(16:30停止發票),周一閉館。
門票:免費
交通:西安市小寨東路91號。乘5路、24路、27路、527路、610路均可直達。
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市南城牆魁星樓下的碑林,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這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藝術寶庫。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群。它的前部由原先拜祭孔子的孔廟改建而成。為了表示對這位聖人的尊敬,孔廟的門開東西兩側,東門稱禮門,西門稱義路。南面正門封閉,稱塞門,內有華山前西嶽廟移來得太和元氣坊。號稱「天下第一名鍾」 的景雲鍾,鑄造於唐睿宗景雲年間,鍾上刻有各種紋飾圖案,雕工精緻,形象生動,上有唐睿宗親筆書寫的銘文誇譽鍾聲洪亮,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的新年鍾聲就是以景雲鍾錄制的。
門票:價格:30元/人;學生、軍人半價優惠:15元/人。
開放時間:碑林博物館常年對外開放,大年三十閉館內部調整。夏季:8:00—18:45 , 18:00停止售票;冬季:8:00—18:00 ,17:15停止售票。
交通:西安市三學街15號,西安南城牆文昌門內。可乘坐:14路、 402路、 512路、 223路、 704路、208路、游 6路到達。
trips:在碑林外面的攤上可以買拓片,碑林裡面和外面買拓片的價格相差數倍。碑林外面拓下的字畫,未裱好的5-15元不等。挺便宜,買回去送禮用都很好。如果有裱好的更劃算,價格也只有30元左右。當地現裱要2小時,買裱好的也最方便。
明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 總周長13.7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
開放時間:城牆進口開放時間8:00-17:30。城牆夜景亮燈時間18:00-22:00
門票:40元。
交通:可坐地鐵2號線在永寧門下,出站即是古城牆的南門永寧門,可從此登牆。
大雁塔:大雁塔位於西安大慈恩寺內,始建於公元652年,樓閣式磚塔採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稜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築藝術風格。
交通:乘5路、19路、21路、610路公交車可直達。從鍾樓打車大概14元左右。
門票:20元/人(12月1日-次年2月底);旺季價格:30元/人(3月1日-11月底)。登塔需另加20元。
開放時間:9:00-17:00
tips:大雁塔周圍有南廣場、北廣場2個入口。南廣場是音樂噴泉所在地,也更繁華。音樂噴泉開放的時間:周一到周五:12:00、20:00;六,日以及節假日:10:00、12:00、14:00、16:00、18:00、20:00(夏令是21:00)。建議最好晚上去,可以觀賞亞洲最大的音樂、燈光噴泉。看噴泉的表演的時候,不必擠到水池前,水噴灑的很高,遠處也能看見,遠眺的視野會更廣,更有氣勢。最有利的地勢就是廣場南方的高台上,一覽眾人小。
Ⅲ 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子房美景花園屬於哪個街道
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子房街道
Ⅳ 臨汾美景作文!!
說的全面點
Ⅳ 貴州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美景
肇興侗寨
作為「天下第一侗鄉」寨子民風淳樸,保留著獨特的建築方式。
這一路有「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館」,有「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後家園」,有「人類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謠」,有人類「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範例,有世界最大的苗寨、最大侗寨,有最後的火槍部落,有最原始的古寨,有古南方絲路碼頭古鎮。
Ⅵ 龍紋脈共享鼓樓美景的作文
世傳民諺:「平陽府有座大鼓樓,半截子插在天里頭。」坐落在臨汾市區的大中樓,俗稱鼓樓,龍盤虎踞,沖大而立,以其高大雄偉著稱於世。千百年來,邑中父老引以為榮,外地遊客有口皆碑,此樓實堪為帝堯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徵。大中樓因建於東、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其基座乃正方形,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四向券砌門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諸州置樓懸鼓,自崇始也。」李崇是北魏末山東兗州刺史,既然北魏從山東兗州開始,州州興起了建鼓樓,那麼作為晉州治所的平陽,於北魏始建鼓樓亦有可能。據史學界專家考證,平陽鼓樓有金代改建取名鍾樓之說,現在的大中樓上亦懸有金明昌七年(1196)鑄造的1口大鐵鍾。以此推斷,此樓最晚建於北宋時期。隨著歲月的流逝,城市的發展,鼓樓的作用逐漸由防盜變為報時之用,且因鼓樓均建於城市中心,可發揮人文景觀的作用,因此毀而復修次數越多,建築形制便愈壯美。據方誌和碑碣記載,在歷史上臨汾鼓樓共修過7次。自金改建往後,直到民國22年(1933)由各界人士捐資興工,使鼓樓又恢復了原貌。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徐向前司令員率部包圍了臨汾城。在城內頑守的閻軍,不顧市民的反對,將修復僅15年的鼓樓強行拆毀。自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臨汾市成立修復鼓樓委員會,按明代風格重新修復了鼓樓,並恢復了明代對鼓樓的稱謂——大中樓。新修大中樓的門廳匾額,基本上選用了明清時的原有匾詞。三層東、南兩面「太行形勝」、「雲天咫尺」由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西面「望於姑射」由前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作書;北面「窗宿鬥牛」由軍內著名書家李鋒揮毫;二層4塊門匾,東面「紫氣東臨」出自洪洞籍全國著名書畫家董壽平老先生之手,西面「襟山帶河」出自蒲縣籍革命老幹部原國家計委副主任段雲筆下,南面「乾坤樓閣」為大書法家舒同先生之作,北面「聲和擊壤」乃全國政協副主席、佛學會會長、大書法家趙朴初所書。真是:名人名匾懸名樓,堯都盛譽傳九州。門洞上方各鐫有石雕匾額,依其四面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這一組按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原刻復制的匾文,蒼勁古樸,概括了平陽府的重要地理位置。大中樓基座的東西兩側,均建有石階門樓。登40級台階,可上到近10米高的台坪,並由此入一廳,上二層,俯瞰全城。樓閣乃木構巨制,為二層、三檐、四級滴水,十字歇山頂明式建築,總高43.75米。支撐兩層樓閣的12根通天大柱,直徑均在一米左右。遊客睹之,無不驚嘆:「非皇家殿宇無以比!」一層廳頂為天井式彩繪格板,精工描繪了孔雀開屏、祥龍盤旋的民族傳統圖案,金碧輝煌,猶如宮殿;二層梁架拱頂,形如八卦藻井,四壁皆為格棱窗,棱窗上部的木格部位,以帝堯傳說為主,描繪上古故事60餘幅:或堯王訪賢,或大禹鎖蚊,或許由洗耳,無不色彩古雅,筆墨傳神。二廳外有迴廊,出廳憑欄四顧,臨汾之山光水色盡收眼底:鳥瞰市內,大街小巷奼紫嫣紅,花果城中鋪錦綉;放眼郊外,遠山近水疊翠流碧,麥棉鄉里溢金銀。難怪登樓遊客無不感慨地說:「不上大中樓,白來平陽游。」大中樓究竟始建於何代,尚無文獻確證。據《北史·李崇傳》記載:「兗土多劫盜,崇令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雙槌亂擊,四面諸村聞鼓皆守要路,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便爾擒送。現在的大中樓是臨汾市舉出土文物和書畫展覽的場所。自1987年5月竣工之日起,市博物館把在歷史上曾3次出土的鐵卧牛陳列於三層大廳的正中。臨汾號稱卧牛城,易守難攻,自古兵家紛爭。這尊鐵卧牛歷盡滄桑,銹跡斑斑,千百年來靜卧城牆之中,耳聞爭斗之聲,嘗盡人間苦難,今逢盛世,得見天日,高居崇樓,接待遊人,展現著堯都平陽豐富燦爛的文化風貌。
Ⅶ 西安除了大唐不夜城、鼓樓、德福巷,還可以在哪裡看到西安的美景呢
到了西安必須要去城牆走一走啊,尤其是黃昏後的城牆,美景更加震撼,還有華山,也必須要去。
Ⅷ 西安的鍾樓景物日記描寫
鍾樓位於西安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原址在今西安市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移於現址,清乾隆五年曾經重修。
鼓樓位於西安市西大街與北院門交匯處,東與鍾樓隔廣場相望,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清代曾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鍾樓上懸掛銅鍾,用以報時,故名鍾樓。鍾樓是個交通樞紐口,東西南北的四條大街的風格都不同,有文化街、服飾街、食品街等等。
鍾 樓
鍾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這就是西安人引以為自豪的鍾樓。它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鍾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鍾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特點:鍾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鍾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鍾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鍾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庄嚴。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券洞早已封閉;在鍾樓周圍另闢圓形環道。鍾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築的沖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庄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成為渾然一體的建築藝術珍品。整體拆遷:鍾樓的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鍾樓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經歷過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整體拆遷。鍾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雖然明代初年擴建了長安城,但那時人們大概圃於習慣心理,初建 鍾樓時沒有與擴建後的城市格局相適應。過了兩個世紀後,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鍾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俄賢的主持下,鍾樓來了個整體拆遷。據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築的拆 遷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實在是我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巨鍾軼聞 :鍾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鍾,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鍾樓早先懸掛的銅鍾卻小得多了。鍾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麼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浮雕故事:鍾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虯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鼓 樓
鼓樓,東與鍾樓隔廣場相望。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鍾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11年歷史,為重檐三滴水與歇山頂的木結構,高大雄偉。清代曾兩次修耷。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昔日樓檐下懸掛有巨匾,南為「文武盛地」,北為「聲聞於天」。鼓樓斗拱彩繪,外觀莊重絢麗,與鍾樓為姐妹樓,亦有 「晨鍾暮鼓」之說。
鼓樓系古典建築,基座為長方形,用青磚砌成,樓高33米,面積1924平方米。樓基正中辟有南北券門洞,連通北院門和西大街。建築結構採用重檐三滴水式與歇山琉璃瓦頂形式,與鍾樓相輝映,樓內有梯可上,登至二樓,憑欄可眺望終南山與全城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