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層景觀有哪些
㈠ 中國五嶽都是那些
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1、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復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岩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沖,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著主導性的控製作用。
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系。
2、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
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於「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3、衡山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亘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
衡山的命名,據戰國時期《甘石星經》記載,因其位於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衡山是上古時期君王唐堯、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
衡山以一塊大花崗岩岩石為基礎,由於表層沉積遭到沖刷和強烈剝蝕,花崗岩有較大面積的出露。岩內穿插有偉晶花崗岩,石英岩脈很多,寬狹變化較大,寬的可達40厘米,這些岩脈對於花崗岩的風化有加速作用。基岩的上覆紅壤中含有大量石英沙粒,證明是由花崗岩風化來的。
包圍在花崗岩外圍的岩石分3類,志留奧陶紀紫色頁岩及礫狀石英岩,泥盆紀沙岩及頁岩,第三紀紅色砂岩及頁岩。以性質而論,礫狀石英岩最硬,紫色頁岩最軟,在同期岩層上表現為不同之地形。由於氣象氣候的關系,流水、風、熱等風化、剝蝕作用,形成了現代衡山的奇特景觀。
4、恆山
恆山,亦名「太恆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千米處,距大同市市區62千米。北嶽恆山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為中國地理標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
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數百公里,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恆山山脈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
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5、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岳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介於東經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功夫之源。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
㈡ 屬於斷層的景點有哪些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
世界地質遺產--江西廬山等
很多啦
㈢ 中國有哪些名勝古跡
1、萬里長城
瀘沽湖,俗稱左所海,古名勒得海、魯枯湖,納西族摩梭語「瀘」為山溝,「沽」為里,意即山溝里的湖,湖位於四川省鹽源縣與雲南省寧蒗縣交界處,為川滇共轄,湖東為鹽源縣瀘沽湖鎮(原左所區),湖西為寧蒗縣永寧鄉。
瀘沽湖屬高原斷層溶蝕陷落湖泊,由一個西北東南向的斷層和兩個東西向的斷層共同構成。屬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支流雅礱江支流理塘河水系。
瀘沽湖是雲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是中國第三大深水湖泊。瀘沽湖周邊主要居住著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沿岸居住有蒙古族7種民族,約1.3萬人。
㈣ 華山旅遊景點介紹
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門票旺季:160元/人 淡季:100元/人。
(4)斷層景觀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
1、西嶽廟
西嶽廟佔地12萬平方米,始建於漢武帝元光初年(前134年),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西嶽華山神少昊的場所。歷代均有修葺、建設,尤以明清為甚,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形成現今重城式目字結構六進院落的規模格局,系西北地區現存最大的明清風格皇家宮殿御苑式古建園林群落。
2、金鎖關
金鎖關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樓般石拱門,是經五雲峰通往東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鎖關後則無路可通。杜甫《望岳》詩中「箭栝通天有一門」就是指的這里。道家認為,華岳為仙鄉神府,只有過了通天門,才算進入仙境。所以有「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謠。
㈤ 地質景觀和地貌景觀的區別
地質景觀是由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的,具體有向斜、回背斜,答地壘、地塹,還有斷層、褶皺等
地貌景觀是由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對地球表面形態的作用)形成的,具體有沙丘(風力侵蝕)、塊狀山(風力侵蝕)、三角洲和沖積扇(流水堆積),以及河流的U型谷(流水切割),冰川地貌如冰蝕湖和冰漬湖都是冰川侵蝕和堆積作用。
個人認為地質景觀和地貌景觀共同構成地貌
構造地貌是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成的,宏觀上會形成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差異,小范圍來說會形成斷層崖、火山錐等。外力也即外營力主要是各種侵蝕、搬運、風化等外力作用造成,經過常時間的外力作用,常常把山地剝蝕成平原等地貌。
因此現實中真正的地貌往往都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
典型的地貌類型有:
坡地地貌
河流地貌
岩溶地貌
冰川地貌
凍土地貌
荒漠地貌
黃土地貌
海岸地貌
㈥ 圖1為「我國東南沿海某地地貌景觀與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11~13題.圖1所示地區地質事件由先到後發生的
A、圖中的整體看大部分岩層是沉積岩,所以先是經過外力作用固結成岩形成沉積岩,內後岩漿活動容侵入到上部形成侵入岩,最後發生斷層活動,使得圖中的沉積岩,侵入岩都發生錯位移動.右側的上升,左側的下降.形成了現在的構造地貌.因此圖1所示地區地質事件由先到後發生的順序為固結成岩---岩漿侵入---斷層形成,故正確;
B、斷層活動是最後形成的過程,故不符合題意;
C、斷層活動是最後形成的過程,故不符合題意;
D、斷層活動是最後形成的過程,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㈦ 斷層景觀有哪些
斷層景觀——一種地理景觀,在岩層或岩體受力發生破裂時,地殼沿破裂面產生顯著位移的現象和景色。
㈧ 九寨溝自然景觀是怎麼形成的
九寨溝各種自然景觀形成原因:
1、水色成因:九寨溝的湖水五彩繽紛,主要是由湖水對太陽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所致。
原因:在紅橙黃綠青藍紫單色光譜中,由紅光至紫光,波長逐漸變短。由於九寨溝湖水中的懸浮物、有機物、浮游生物極少,湖水的透明度和潔凈度極高,瑞利散射效應較為突出。根據瑞利散射效應,湖水中短波光的散射遠大於長波光。
因此,九寨溝的湖水呈艷麗的藍綠色。湖水中常見的Ca2+、Mg2+、HCO3-等離子也有增強短波光散射的作用。同時,由於湖水透明度高,湖底的灰白色鈣華、黃綠色藻類對透射光的選擇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層次和變化。
另外,九寨溝的湖泊處於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峽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時間或同一地段不同時間,太陽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對光的反射狀況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變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變幻多姿。
2、瀑布成因:斷層和生物岩溶作用;差異侵蝕和生物岩溶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和生物岩溶作用。
原因:九寨溝主要的瀑布有珍珠灘瀑布、諾日朗瀑布、樹正瀑布、熊貓海瀑布、火花海瀑布和箭竹海瀑布,具有聲、色、形之美。其成因主要有三種:
一是:斷層和生物岩溶作用。九寨溝內的河床因受新構造斷裂的影響,在縱向上呈階梯狀,這一道道地形階坎形成了瀑布的地貌基礎。因鈣華沉積的「氣泡效應」和「薄水效應」,在地形階坎處易於鈣華沉積,助推瀑布跌水陡坎的形成,如諾日朗瀑布。
二是:差異侵蝕和生物岩溶作用。由於一些岩層有軟硬之差,抗蝕性強的岩層往往突起於河床中,因此硬岩層突起處首先形成小跌水,喜水的藻類在這些地方首先著生,於是在這些流速相對較高,水流相對較淺的地方首先沉積鈣華。
由於第四系堆積物堰塞河谷形成凸堤,流水在其表面漫流時流速突然加快,有利於CO2逸出,加速鈣華沉積。隨著時間推移,鈣華層層堆高。由於其前緣上部鈣華生長速度大於下部,上部形成鈣華的蓮花狀塊體逐漸向前增長,當頂部鈣華塊體下延至坡腳時,就形成了直立的瀑布面,如珍珠灘瀑布。
三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和生物岩溶作用。瀑布是在崩塌、滑坡、泥石流鬆散堆積物的基礎上疊加生物鈣華作用形成,如樹正瀑布。
3、海子的形成:海子是九寨溝湖泊的別名。九寨溝湖泊眾多,成因比較復雜,其發育的首要條件是形成匯水儲水的盆地,即湖盆,第二是要有充填湖盆的水源。
原因:九寨溝湖泊多屬於堰塞湖,也有少數是冰蝕湖,如長海上游的園海子和綠海子、藏馬龍裏海等海子。這些堰塞湖的堰塞物主要來源於冰川堆積作用、生物鈣華作用和重力作用。這些堰塞物堰塞河谷,形成九寨溝湖泊的湖盆。他們大體可以分為4種類型。
一是在第四紀古冰川侵蝕和側磧、終磧的基礎上疊加崩塌、滑坡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堰塞形成,如長海、五彩池、上季節海。二是由生物鈣華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共同堰塞形成,如天鵝海、箭竹海、熊貓海等;
三是由生物鈣華堰塞形成,如樹正群海等;四是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堰塞形成,如下季節海。填充九寨溝湖盆的水來源於大氣降水,但不同的湖泊水源補給形式不完全相同,主要有降雨、地表徑流、冰雪融水及地下水等補給形式。
湖水排泄方式主要有蒸發、向下游徑流、地下入滲漏失。地下水補給和排泄主要通過地下岩溶裂隙、岩溶通道和由斷層和向斜構成的匯水構造進行。斷層、褶皺走向以及地勢高低控制著湖水的補給和排泄,也控制著湖泊的發育方向;
4、地質演化史:地殼運動。
原因:距今約2.3億年前,九寨溝尚是一片汪洋。經印支和燕山運動,九寨溝形成大量褶皺和斷裂,整個景區上升為陸地。後來的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再次對九寨溝地層造成重要影響,使其再次抬升和發生褶皺斷裂,這些褶皺斷裂控制了九寨溝的岩溶格局。
到了第四紀,全球氣候變冷,九寨溝先後經歷了三次冰期,冰川分布廣泛,主溝2900米以上均有分布。冰川作用形成的底冰磧、終磧壟在溝谷中形成隔檔式微地貌地形骨架,構成了九寨溝海子雛形。冰川消融形成的終磧壟截斷了則查窪溝的流水,形成了九寨溝面積最大的湖泊-長海,造就了九寨溝水體景觀的基本格局。
全新世以來,地殼運動趨於穩定,氣候向暖濕方向發展,雪線退至5000米以上,其下地帶以岩溶、重力崩塌、泥石流等地質作用為主,造就和延續著九寨溝獨特的層湖疊瀑景觀。
5、喀斯特地貌:九寨溝具備了喀斯特地貌發育的有利條件:岩石構成,地質構造運動,氣候降水,生物作用。
原因:九寨溝氣溫常年低於我國南方地區,地表的溶蝕景觀不甚突出,除上游地表有一些溶溝、石芽外,溶蝕主要在地下進行。相反,最引人注目的是地表大量鈣華沉積,形成鈣華堤、鈣華池、鈣華灘、鈣華瀑布等。
九寨溝蒸發作用較強、地下水溢出後壓力減小、地形陡變處水流流速增大、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對二氧化碳的大量吸收,均有利於鈣華的沉積,這種「反向」的喀斯特景觀,成為大自然的一大傑作。
九寨溝內的岩石幾乎全由石灰岩構成,厚達數千米;在地質構造運動的反復作用下網格狀斷裂系統十分發育,高原邊緣的差異性抬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於岩溶水的循環運動;流域內氣候濕潤,降水較豐沛,森林茂密,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使地下水PH值降低,大大增強了水對岩石的侵蝕能力;生物作用也加快了鈣華的沉積;
6、獨特的水循環系統:九寨溝碳酸鹽岩的廣泛分布和北西向構造的展布是九寨溝水循環的基礎,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環構成了九寨溝水循環的主體,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補給與排泄中發揮重要作用。
原因:長海是九寨溝最大的海子,但它沒有地表出水口,長海下方的則查窪溝是一條干谷,僅有少量季節性湖泊。長海的水除一小部分通過海子前端的天然堤壩滲流補給到五彩池,更多的水通過北西向的地下喀斯特通道,向西排泄到日則溝湖泊中。
長海巨大的庫容和它對日則溝內海子的補給,起到了一個調節水庫的作用,即使枯水年份也以較穩定的補給量使日則溝的海子不至於乾涸。
九寨溝內地表水、地下水的補給主要源於大氣降水,水量的盈虧根本上取決於降水量的變化和時空分配狀況,從而導致上游直接接受降水補給的湖泊水位變化較大,景色隨時而異(上下季節海),而由地下水補給的湖泊如五花海水位則較穩定。
(8)斷層景觀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世界上,與九寨溝類似的喀斯特景觀僅有克羅埃西亞的普里特維采國家公園(PLITVICE);而九寨溝的景觀規模和生物多樣性遠超普里特維采國家公園。
大約在4億年前,這是還是一片淺海,生活著大量古生物。經過億萬年的地質運動,海消失了,出現了青藏高原。
後來,冰川活動將平坦的高原剝蝕,出現了一座座山峰,又刻下一道道高深寬闊的U型谷,九寨溝內的溝谷就是那時形成的。地震,又帶來崩塌、滑坡、泥石流,漸漸出現了瀑布,諾日朗瀑布就是山體崩塌形成的。
崩塌的石塊、泥土堵塞河道,積水成湖,又有了堰塞湖。溝內最美經典之一的五花湖便是泥土堵塞河道而來。
「九寨歸來不看水」,是對九寨溝景色真實的詮釋。泉、瀑、河、灘108個海子,構成一個個五彩斑斕的瑤池玉盆。長海、劍岩、諾日朗、樹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觀,呈「Y」字形分布。
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藍冰,被稱為「六絕」。神奇的九寨,被世人譽為「童話世界」,號稱「水景之王」。
㈨ 花崗岩地貌景觀發育的構造背景
構造在地貌發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首先,它控制了地殼的隆升或沉降,使地表遭受風化剝蝕或接受沉積,形成山地、盆地或丘陵等地貌單元。正是由於構造條件的不同,懷玉山花崗岩區呈現出四種不同風格的花崗岩地貌,即三清山式密集尖峰峰林地貌,靈山黃山式壯闊雄渾峰林地貌、梧風洞華山式斷崖峭壁地貌和懷玉山泰山式穹狀雄偉地貌(楊明桂等,2009)。三清山花崗岩峰尖坡陡,稜角分明,石蛋較少,相對高差大,第四紀堆積物很少。一方面說明三清山目前仍處在不斷緩慢抬升的狀態,且抬升速率大於風化剝蝕的速率,這在第四章已進行了具體的定量計算;但另一方面,三清山剝露出地表的時間不長,剝蝕程度不及黃山,這與地貌發育的階段是對應的。三清山山體上部三清宮附近(28°52′36″N,118°04′02″E)保留有殘留頂蓋(圖版Ⅱ之5),點北為細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點南為寒武系西陽山組條帶狀灰岩夾粉砂質頁岩、鈣質泥岩,產狀為135°∠45°,見有三葉蟲化石和少量底棲腕足類化石,而黃山沒有類似現象的報道。三清山岩體不僅侵位於下寒武統地層中,侵入接觸關系最新的是泥盆系西湖組地層,而與黃山岩體侵入接觸最新的是寒武系地層。這都說明黃山經歷了比三清山更大程度的剝蝕,這與兩者裂變徑跡的證據也是吻合的。三清山山體下部300~400 m為沉積圍岩,並還能見到岩體與圍岩的原始侵入接觸界面,中心相出露面積最小。這些都是三清山還處在地貌發育的早期階段、剝蝕程度不高的證據。
其次,斷層和節理等次一級的斷裂構造使岩石發生破碎,降低其抗風化的能力,易發育形成各種微地貌景觀,在控制景觀發育方面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清山花崗岩體中的斷層和節理發育十分典型和獨特,是研究不同尺度構造現象的理想場所。
6.1.1.1 斷層
三清山岩體在燕山晚期形成後,地殼仍以抬升作用為主,三清山花崗岩斷層(帶)主要有三組方向:北東向、北北東向和北西向,七條主要斷層(帶):長棚斷層、冷水坑—徐家村斷層、吳家—土城斷層、小坑—芭蕉塢斷層、鵝公嶺—下西坑斷層、楓林-紫湖鎮斷層帶(表6.1;圖6.1)。後三者是控制三清山「三角形斷塊山」的主構造,發育早期分別為逆沖斷層、左行走滑斷層和張性斷層,時間依次從早到晚。到喜馬拉雅伸展期轉化成為區內三條正斷層,即相對三清山山體而言,其傾向均向外傾,即斷塊山以內的岩石為上升盤,以外的為下降盤。這三條斷層基本呈等邊三角形,將三清山主岩體分割成一個典型的斷塊山。
小坑—芭蕉塢斷層:位於公園的西北部,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70°,切斷了北東-南西走向的斷層。其南東盤上升而北西盤下降。沿斷層可見構造角礫岩、硅化岩和碎裂岩,沿斷層走向形成很深的斷層谷地貌。
鵝公嶺—下西坑斷層:位於公園的東部和東北部,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65°,其南西盤上升而北東盤下降。斷層面展示片理化花崗岩、構造角礫岩,岩石強烈硅化。沿斷裂形成大的峽谷,其東南段斷斷續續可見由硅化岩石形成的斷層崖(圖版Ⅱ之6)。
楓林—紫湖鎮斷層帶:位於地質公園東南部,由數條呈北東50°~60°延伸斷層所組成,傾向南東,傾角60°,沿此斷層可見到早期剪切作用形成的劈理帶、片理帶和斷層角礫岩帶。斷層帶寬10~40 m。
三清山在懷玉山地體隆起的背景上又受到三條斷層圍限的三角形斷塊控制,構成一個獨特的「隆上隆」地質構造山體。這進一步加劇了三清山的隆升,使得其抬升幅度明顯比周邊地質體大得多,即以最新的補充期花崗岩株為主峰,突立於群山之上。
6.1.1.2 節理
克魯斯根據節理與「流動構造」的關系將節理分為三類:同時平行於流線和流面的為L節理,又叫平行節理;平行流線但垂直於流面的為S節理,又叫縱節理;同時垂直於流線和流面的為Q節理,又叫橫節理(王根厚等,2007)。從與造景關系的角度出發,分為造景節理、保景節理和損景節理三種,造景節理主要指縱節理,稀疏縱節理主導的花崗岩多形成懸崖峭壁的峰巒,密集縱節理主導的花崗岩多形成峰叢、峰柱、造型石等景觀;保景節理主要指水平節理,如河南伏牛山因水平節理控制形成「摞摞石景觀」;損景節理主要指橫節理,通常有一定的斜度,俗稱斜節理,傾角越大越不穩定,容易沿節理面產生滑塌(崔之久等,2007)。
三清山在岩體形成過程中,岩漿侵位上升,減壓降溫,體積收縮,形成原生節理。據統計(表6.2),主要有三組方向,即與岩漿侵位時的流線平行的北東—北北東向節理(縱節理),與流線垂直的北西—近東西向節理(橫節理),以及與地面平行的水平節理(水平節理)。北東—北北東和北西西走向的節理整體上構成棋盤式的格局。前者自南西往北東呈帶狀展布,整體走向具有由收斂到撒開的趨勢,在宏觀上呈似帚狀形態,發育規模較大;後者總體走向北西西向,往南東部轉為近南北向(圖6.2)。「三清山式」花崗岩地貌成因與這三組節理是密切相關的,鋸解石(見圖版Ⅱ之7)就是節理控景的實例。這些節理具有規模大、延伸長、切割深、網格狀的特徵,將花崗岩切割成塊狀、厚板狀、稜柱狀的塊體。其中縱節理的規模較大且成帶發育,是控制西部峰牆(如西海重牆、九天長城等)和南部峽谷(如福壽門、一線天等)的主要構造。橫節理是控制中部峰柱、南東部峰牆及部分峽谷的主要構造。同時發育的近水平節理裂隙是造型石的主控構造,產生球形風化的必備條件之一。即峰牆、峰叢、峰柱等形成稜角分明的岩塊,經水平節理切割和球形風化剝蝕及流水侵蝕等作用,稜角被磨圓,變成(橢)球形景觀,如東方女神、神龜探海等造型石。即使同一組節理在不同區段的規模、密度也有差異,致使有的形成峰牆,有的形成峰叢,如在多組節理交匯的三清山中部,形成了天門峰叢。在外營力的繼續作用下,有的峰牆、峰叢逐漸被切斷而形成峰柱,也有的變窄形成規模更小的石芽。
圖6.1 三清山地質公園斷裂構造圖
(據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
1.上泥盆統;2.下志留統;3.寒武系—奧陶系;4.震旦系;5.南華系;6.燕山晚期花崗岩;7.背斜/向斜;8.正斷層;9.逆斷層;10.節理;11.地層界線;12.岩體侵入接觸界線;13.角岩(化)帶邊界;14.岩層面產狀;15.褶皺編號;16.斷層編號
表6.1 三清山地質公園斷層構造一覽表
(據實測和三清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
表6.2 三清山地質公園節理統計表
續表
(據實測和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
圖6.2 三清山地質公園構造解譯和節理玫瑰花圖
(據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
三清山區域構造的主應力方向在晚白堊世至始新世為南北向,在漸新世至中新世為東西向(萬天豐,1993),可見區域主應力方向與花崗岩體的原生節理走向是基本吻合的,這就使岩體在受區域主應力作用下更容易沿著花崗岩的節理裂隙薄弱面發生擠壓和斷裂等現象。在三清山經常看到一些發生在花崗岩中的斷裂結構面。圖6.3為西霞港附近見到的一個斷裂帶的素描圖,斷裂破碎帶寬約5m,岩壁直立,由花崗岩的劈理化帶、斷層泥和花崗岩透鏡體組成,從兩壁的階步和擦痕判斷,這是一個壓剪性右旋斷層。離地面有1~1.5 m的高度被剝蝕,易遭受進一步的侵蝕破壞,形成一線天、河溝和峽谷等負地形。
圖6.3 三清山某斷裂素描圖
①⑦為花崗岩體;②為斷層泥;③⑥為劈理帶;④⑤為透鏡體
浦慶余等(1997)還用岩體結構力學知識分析了「三清山式」花崗岩成因。岩體結構和結構面是主導岩體穩定性的主導因素,決定了岩體的排列和岩體邊坡的穩定性。岩體結構可以分成五類,即塊裂結構、板裂結構、完整結構、破裂結構和散體結構(谷德振等,1963,1979;孫玉科等,1965;孫廣忠,1983,1987;許兵,1994)。三清山花崗岩體的三組互相垂直的節理面,將岩體切割成似長方體,形成了塊狀的花崗岩結構體和硬性的結構面,岩體的穩定性能較好。三清山的兩組垂直節理使岩體沿節理面陡立,近水平節理起到「承上啟下」的承接作用,正如磚塊可以砌起高大的建築一樣,巨蟒出山峰柱高達128m,但重心穩定,見圖6.4。可見三清山現存的峰牆、峰柱等尖峰陡坡地貌是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不穩定岩體破壞之後的重新平衡狀態。
圖6.4 「巨蟒」重心示意圖
㈩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公里。海岸的類型很多,其中斷層海岸景觀獨特,沿岸山勢陡峭,崖壁高逾千米,
小題1:D 小題2:D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