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案例
『壹』 居住區(住宅區)景觀設計的要素有哪些
居住區(住宅區)景觀設計的要素如下:
1、植物配置在景觀設計中作用:
植物以其優美的姿態,鮮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極大的豐富和美化著自然環境,並有制氧、濾塵、遮陽、擋風、滅菌、防雜訊、調節溫度和濕度等作用。據有關數據表明:「一棵樹齡為50年的大樹,50年可以生產價值為三萬一千二百五十美元的氧氣,對於防止大氣污染所創造的價值約為六萬二千五百美元。」某些花卉的香氣還可以興奮人的大腦神經、鬆弛人的緊張狀態。植物分為喬木、灌木、花卉和草皮、藤蔓等。每一種植物在環境設計中所擔當的角色各不相同。喬木是植物景觀的骨幹,以遮蔭、觀賞為主,灌木用以豐富樹冠層次,同時樹籬可起到景物間的聯接、過渡、圍合的作用,是植物景觀中的重要協調因素。花卉是植物景觀中色彩與造型的活躍因素。草皮是底色,是聯系各種景色的鋪墊因素。
2、水景在景觀設計中作用:
休閑水景:目的是給人一種心理安慰,往往以靜為主。在居住區多作為游泳池和戲水池。水池造型多樣,是既可玩耍又可觀賞的水體。居住水景:與休閑水景不同的是,它僅僅服務於擁有者,例如一個家庭.這種水景嚴格區分於自然水景,人工設計意味明顯。如兒童戲耍、私家小院以及房前屋後與路徑相關聯的局部水景。自然水景:臨水人家、湖畔雅居、水岸人家等這類居住區環境周邊的水景,這類水景決定著居住區建築的性質和擁有這類水景的人的生活質量。
3、建築小品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小品在景觀設計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體量不在於大或小,而在於一方面要體現本身功能外,還對環境的點綴作用。根據功能,可分為五種:一是建築部位藝術化小品,如室外樓梯、走廊等。二是室外工程藝術化小品,如出入口、擋土牆等。三是公共設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燈、指示牌等。四是活動設施小品,如兒童游戲設施、休息亭等。五是藝術小品,如藝術燈座、雕塑等。前三類設施無論在建築主體還是景觀環境中,多數只起到次要作用,但若設計不當,會起負面作用。設計時,應在滿足其功能的前提下,造型、材料可靈活多變,使其更好的融入在環境中,增加景觀的趣味性、觀賞性,豐富空間層次。
『貳』 居住區景觀設計規范
居住區綠地設計規范(北京地方性規范)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居住區綠地規劃原則、居住區綠地設計一般要求、開放式綠地設計、封閉式綠地設計、和居住區道路和停車場綠化設計。
本標准適用於北京市新建和改建居住區綠地的規劃設計和工程驗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准,然而,鼓勵根據本標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准。
GBJ 85 灌工程技術規范
CJJ 48-92 公園設計規范(1993-01-01)
CJJ 75-97 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1998-05-01)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准。
3.1 居住區綠地
在城市規劃中確定的居住用地范圍內的綠地和居住區公園。包括居住區、居住小區以及城市規劃中零散居住用地內的綠地。
3.2 開放式綠地
引導居民進入,為居民提供休憩的綠地。一般包括居住區公園、小區游園、組團綠地以及按開放式綠地設計的宅間綠地等。
3.3 封閉式(裝飾性)綠地
以觀賞為主,不引導居民進入,主要用於改善居住區局部生態環境和美化居住環境的綠地。一般包括宅間綠地和建築基礎綠地。
3.4 居住區公園
在城市規劃中,按居住區規模建設的,具有一定活動內容和設施的配套公共綠地。
3.5 小區游園
為一個居住小區配套建設的,具有一定活動內容和設施的集中綠地。
3.6 組團綠地
直接靠近住宅建築,結合居住建築組群布置的綠地。具有一定的休憩功能。
3.7 宅間綠地
在居住用地內,住宅建築之間的綠化用地。通常以封閉式觀賞綠地為主。
3.8 建築基礎綠地
在居住區內各種建築物(構築物)散水以外,用於建築基礎美化和防護的綠化用地。
3.9 居住區道路
為居住區交通服務,並用於劃分和聯系居住區內的各個小區的道路。
4 居住區綠地規劃原則
4.1 居住用地內的各種綠地應在居住區規劃中按照有關規定進行配套,並在居住區詳細規劃指導下進行規劃設計。居住區規劃確定的綠化用地應當作為永久性綠地進行建設。必須滿足居住區綠地功能,布局合理,方便居民使用。
4.2 小區以上規模的居住用地應當首先進行綠地總體規劃,確定居住用地內不同綠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質;劃分開放式綠地各種功能區,確定開放式綠地出入口位置等,並協調相關的各種市政設施,如用地內小區道路、各種管線、地上、地下設施及其出入口位置等;進行植物規劃和豎向規劃。
4.3 居住區開放式綠地應設置在小區游園、組團綠地中,可安排兒童游戲場、老人活動區、健身場地等。如居住區規劃未設置小區游園,或小區游園、組團綠地的規模滿足不了居民使用時,可在具有開放條件的宅間綠地內設置開放式綠地。
4.4 組團綠地的面積一般在1000 m2以上,宜設置在小區中央,最多有兩邊與小區主要幹道相接。
4.5 宅間綠地及建築基礎綠地一般應按封閉式綠地進行設計。宅間綠地寬度應在20 m以上。
4.6 居住區綠地應以植物造景為主。必須根據居住區內外的環境特徵、立地條件,結合景觀規劃、防護功能等,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進行植物規劃,強調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植物種植的選擇應符合以下原則:
4.6.1適應北京地區氣候和該居住區的區域環境條件,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和防護作用的植物。
4.6.2應以改善居住區生態環境為主,不宜大量使用邊緣樹種、整形色帶和冷季型觀賞草坪等。
5 居住區綠地設計一般要求
5.1 在居住區綠地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開放式綠地或封閉式綠地的設計。綠地設計的內容包括:綠地布局形式、功能分區、景觀分析、豎向設計、地形處理、綠地內各類設施的布局和定位、種植設計等,提出種植土壤的改良方案,處理好地上和地下市政設施的關系等。
5.2 居住區內如以高層住宅樓為主,則綠地設計應考慮鳥瞰效果。
5.3 居住區綠地種植設計應按照以下要求進行:
5.3.1充分保護和利用綠地內現狀樹木。
5.3.2因地制宜,採取以植物群落為主,喬木、灌木和草坪地被植物相結合的多種植物配置形式。
5.3.3選擇壽命較長、病蟲害少、無針刺、無落果、無飛絮、無毒、無花粉污染的植物種類。
5.3.4合理確定快、慢長樹的比例。慢長樹所佔比例一般不少於樹木總量的40%。
5.3.5合理確定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種植比例。其中,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種植數量的比例應控制在1:3~1:4之間。
5.3.6在綠地中喬木、灌木的種植面積比例一般應控制在70 %,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種植面積比例宜控制在30 %左右。
5.4 根據不同綠地的條件和景觀要求,在以植物造景為主的前提下,可設置適當的園林小品,但不宜過分追求豪華性和怪異性。
5.5 綠化用地栽植土壤條件應符合CJJ 48-92的有關規定。
5.6 居住區綠地內的灌溉系統應採用節水灌溉技術,如噴灌或滴灌系統,也可安裝上水介面灌溉。噴灌設計應符合GBJ 85的規定。
5.7 綠地范圍內一般按地表涇流的方式進行排水設計,雨水一般不宜排入市政雨水管線,提倡雨水回收利用。雨水的利用可採取設置集水設施的方式,如設置地下滲水井等收集雨水並滲入地下。
5.8 綠地內喬、灌木的種植位置與建築及各類地上或地下市政設施的關系,應符合以下規定:
5.8.1喬、灌木栽植位置距各種市政管線的距離應符合表1的規定。
表1 樹木距地下管線外緣最小水平距離 單位:m
名 稱 新植喬木 現狀喬木 灌木或綠籬外緣
電力電纜 1.50 3.50 0.50
通訊電纜 1.50 3.50 0.50
給 水 管 1.50 2.00 --
排 水 管 1.50 3.00 --
排水盲溝 1.00 3.00 --
消防籠頭 1.20 2.00 1.20
煤氣管道(低中壓) 1.20 3.00 1.00
熱力管 2.00 5.00 2.00
註:喬木與地下管線的距離是指喬木樹干基部的外緣與管線外緣的凈距離。灌木或綠籬與地下管線的距離是指地表處分櫱枝幹中最外的枝幹基部的外緣與管線外緣的凈距。
5.8.2落葉喬木栽植位置應距離住宅建築有窗立面5.0 m以外,滿足住宅建築對通風、採光的要求。
5.8.3在居住區架空線路下,應種植耐修剪的植物種類。植物與架空電力線路導線的最小垂直距離應符合CJJ 75-97中表6.1.2的規定。
5.8.4居住區綠化喬灌木與其它基礎設施的最小水平距離應符合表2的規定。
表2 喬灌木與其他基礎設施的最小水平距離 單位:m
設 施 名 稱 新植喬木 現狀喬木 灌木或綠籬外緣
測量水準點 2.00 2.00 1.00
地 上 桿 柱 2.00 2.0 --
擋 土 牆 1.00 3.00 0.50
樓 房 5.0 5.00 1.50
平 房 2.00 5.00 --
圍牆(高度小於2m) 1.00 2.00 0.75
排水明溝 1.00 1.00 0.50
註:喬木與地下管線的距離是指喬木樹干基部的外緣與管線外緣的凈距離。灌木或綠籬與地下管線的距離是指地表處分櫱枝幹中最外的枝幹基部的外緣與管線外緣的凈距。
5.9 居住區綠化苗木的規格和質量均應符合國家或本市苗木質量標準的規定,同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5.9.1落葉喬木干徑應不小於8 cm。
5.9.2常綠喬木高度應不小於3.0 m。
5.9.3灌木類不小於三年生。
5.9.4宿根花卉不小於二年生。
5.10 居住區綠地內綠化用地應全部用綠色植物覆蓋,建築物的牆體可布置垂直綠化。
6 開放式綠地設計
6.1 開放式綠地的主要功能是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美化環境,改善局部生態環境。設計中應妥善處理和解決好這三方面問題。
6.2 開放式綠地的總體設計、豎向設計、園路及鋪裝場地設計、種植設計、園林建築及其它設施設計等均參照CJJ 48-92要求執行。
6.3 開放式綠地要根據居住區的特點做好總體設計,同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6.3.1根據綠地的規模、位置、周邊道路等條件設置功能分區,要滿足居民的不同需要,特別是要為老人和兒童的健身鍛煉設置相應的活動場地及配套設施。兒童游戲場、健身場地等應遠離住宅建築。
6.3.2綠地出入口和游步道、廣場的設置應綜合綠地周圍的道路系統、人流方向一並考慮,保證居民安全。出入口不應少於2個。
6.3.3綠地中不宜穿行架空線路,必須穿行時,居民密集活動區的設計應避開架空線路。
6.4 地形設計可結合自然地形做微地形處理,微地形面積大小和相對高程,必須根據綠地的周邊環境、規模和土方基本平衡的原則加以控制。不宜堆砌大規模假山。
6.5 綠地內設置景石時,可結合地形作置石、卧石、抱頭石等處理,置石量不宜過大。
6.6 可結合不同居住區的特點,集中布置適當規模的水景設施。佔地面積不宜超過綠地總面積的5%。
6.7 園路及鋪裝場地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6.7.1綠地內可布置游步道和小型鋪裝場地,鋪裝面積一般控制在20%以內。其位置必須距離住宅建築的前窗8 m~10 m以外。
6.7.2綠地內的道路和鋪裝場地一般採用透水、透氣性鋪裝,栽植樹木的鋪裝場地必須採用透水、透氣性鋪裝材料。
6.7.3綠地內的道路和鋪裝場地應平整耐磨,應有適宜的粗糙度,並做必要的防滑處理。
6.7.4綠地內主要道路和出入口設計應採取無障礙設計,應符合相關規范的要求。
6.7.5綠地內的活動場地提倡採取林下鋪裝的形式。以種植落葉喬木為主,分枝點高度一般應大於2.2m。夏季時的遮蔭面積一般應占鋪裝范圍的45%以上。
6.8 綠地內建築物和其它服務設施等的設計以及綠地內各類用地指標,必須按照CJJ 48-92要求執行,同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6.8.1小區游園內一般應設置兒童游戲設施和供不同年齡段居民健身鍛煉、休憩散步、社交娛樂的鋪裝場地和供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務設施,如園亭、花架、坐椅等。
6.8.2應根據需要設置不同形式的照明系統,一般不設置主要用於景觀的夜景照明。
6.8.3綠地內園林小品的設計,應盡量採取景觀與功能相結合的方式,正確處理好實用、美觀和經濟的關系。
6.9 作為開放式綠地進行設計的宅間綠地除符合CJJ 48-92外,還應符合以下規定:
6.9.1以綠化為主,功能上只應滿足居民的簡單活動和休息,布局靈活,設施合理。不宜安排過多的內容。一般不宜設置游戲、健身設施等。
6.9.2宅間綠地設置的活動休息場地,應有不少於2/3的面積在建築日照陰影線范圍之外。
7 封閉式綠地設計
7.1 封閉式綠地一般包括宅間綠地和建築基礎綠地。主要功能是改善局部生態環境和美化居住環境,原則上不具有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的功能。
7.2 封閉式綠地以植物種植為主,發揮降溫增濕、安全防護、美化環境的作用。
7.3 宅前道路不應在綠地中穿行,應設置在靠近建築入口一側,使宅間綠地能夠集中布置。
7.4 宅間綠地種植的喬、灌木應選擇抗逆性強、生態效益明顯、管理便利的種類。
7.5 建築基礎綠地設計
7.5.1應根據不同朝向和使用性質布置。建築朝陰面首層住戶的窗前,一般宜布置寬度大於2.0m的防護性綠帶,宜種植耐蔭、抗寒植物。
7.5.2住宅建築山牆旁基礎綠地應根據現狀條件,充分考慮夏季防曬和冬季防風的要求,選擇適宜的植物進行綠化。
7.5.3所有住宅建築和公用建築周邊有條件的地方應提倡垂直綠化。
7.5.4居住區用地內高於1.0 m的各種隔離圍牆或欄桿,提倡進行垂直綠化,宜種植觀賞價值較高的攀緣植物。
8 居住區道路和停車場綠化設計
8.1 居住區道路綠化設計
8.1.1道路綠化應選擇抗逆性強,生長穩定,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植物種類。
8.1.2有人行步道的道路兩側一般應栽植至少一行以落葉喬木為主的行道樹。行道樹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8.1.2.1 應選擇冠大蔭濃、樹干通直、養護管理便利的落葉喬木。
8.1.2.2 行道樹的定植株距應以其樹種壯年期冠徑為准,株行距應控制在5 m~7 m之間。
8.1.2.3 行道樹下也可設計連續綠帶,綠帶寬度應大於1.2 m,植物配置宜採取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的方式。
8.1.3小區內的主要道路,同一路段應有統一的綠化形式;不同路段的綠化形式應有所變化。
8.1.4小區道路轉彎處半徑15 m內要保證視線通透,種植灌木時高度應小於0.6 m,其枝葉不應伸入至路面空間內。
8.1.5人行步道全部鋪裝時所留樹池,內徑不應小於1.2 m×l.2 m。
8.1.6居住區內行道樹的位置應避免與主要道路路燈和架空線路的位置、高度相互干擾。在特殊情況下應分別採取技術措施。
8.2 居住區停車場綠化設計
8.2.1居住區停車場綠化是指居住用地中配套建設的停車場用地內的綠化。
8.2.2居住區停車場綠化包括停車場周邊隔離防護綠地和車位間隔綠帶,寬度均應大於1.2m。
8.2.3除用於計算居住區綠地率指標的停車場按相關規定執行外,停車場在主要滿足停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應進行充分綠化。
8.2.4應選擇高大庇蔭落葉喬木形成林蔭停車場。
8.2.5停車場的種植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8.2.5.1 樹木間距應滿足車位、通道、轉彎、回車半徑的要求。
8.2.5.2 庇蔭喬木分枝點高度的標准:
8.2.5.2.1 大、中型汽車停車場應大於4.0 m。
8.2.5.2.2 小型汽車停車場應大於2.5 m。
8.2.5.2.3 自行車停車場應大於2.2 m。
8.2.5.3 停車場內其他種植池寬度應大於1.2 m,池壁高度應大於20 cm,並應設置保護設施。
『叄』 小區景觀設計理念怎麼找
:
一、生態原則
人居環境最根本的要求是生態結構健全,適宜於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小區景觀的規劃設計,應首先著眼於滿足生態平衡的要求,為營造良好的小區生態系統服務。
品評小區景觀優劣應把握的尺度,按其重要性可依次排序為:生態尺度、舒適尺度、美觀尺度。其中,生態尺度是品評小區景觀水平的根本尺度。而舒適、美觀,則是與小區的檔次相匹配的。不同檔次的小區,可以有不同的舒適尺度和美觀尺度。但是,各個檔次的小區,都無例外地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滿足生態要求的基礎上求舒適、求美觀。
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住宅小區景觀的主要作用是通過綠景、水景、山景、石景等等設施來調節空氣質量和豐富視覺感受。當然這絕不是說「綠色住宅」等於「綠化住宅」。現在講的「綠色住宅」是由「室內環境」和包括綠景、水景等在內的一整套「室外環境」的保護、改善措施來造就的。但對景觀而言,主要通過綠景、水景、山景、石景等等設施來改善環境。這一點是要說清楚的。
現在愈來愈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即小區綠化應採取「喬木、灌木、草坪立體綠化,以喬木為主」的方針。這是因為,喬木的造氧、造蔭、美化功能都很好。喬木比灌、草更有利於改善空氣質量,有更好的生態效益。高大喬木所形成的林蔭大道、林蔭廣場亦更宜於居民室外休憩和觀賞。杜甫詩雲:「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茂林、修竹皆是佳景,舒適、美觀就可以兼得了。
這里所講的美觀,可以稱之為「生態美」。生態結構健全的人居環境,都會給人以一種生機蓬勃的外在美感,即「生態美」。
美化人居環境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美學手段和審美取向,但應將「生態美」作為的最高境界,作為首要的和主要的美學取向。
因此,筆者以為,隨著小區環境的「審美」問題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應該把「生態美」這個美學現象作為一種科學,進行深入的研究。
二、經濟原則
小區景觀的經濟性,就是既要顧及造園工程近期的建造成本——這關繫到售價和開發利潤;更要顧及長期的養護成本——這關繫到物業管理費用。堅持經濟原則是非常重要的。國外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大都崇尚樸素,經濟實惠,很少有不必要的鋪張設施。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
三、文化藝術原則
我感到,現在應特別注意和加強研究的是小區景觀的文化藝術性問題。
小區景觀絕非是草樹花石、亭台樓閣的簡單雜亂堆砌。雖無定式,但有其高超的藝術法則。目前,各地造園水平參差不齊,既涌現了不少精品,也出現了一些不能稱為成功的作品。後者大致有兩類:第一類是藝術水平較差;第二類是藝術水平雖高,但有些鋪張過分了,「過猶不及」,也不能算是成功。而對第一類來說,就迫切需要在提高造園藝術水平上下功夫。
當前,要十分注意防止一種傾向。即在小區景觀、綠化美化上做足了文章,而卻沒有切實地在營造住宅內部生態環境上下功夫。外表看看很漂亮,但室內環境卻不如人意,甚至很差。例如日照、通風、使用功能、結構布局、戶內活動線,以及私密性等的設計方面,不符合生態和實用、舒適的要求。其中也包括了滲、漏、裂等建築質量通病。對此,居民輒有煩言,甚至引發糾紛。
『肆』 《住宅區景觀設計》概念方案文本
我就是做景觀設計的,概念文本就是指弄一個大概的設計方向,確定設計的風格,各個空間是什麼樣的大感覺,設計上的細節不用考慮
『伍』 居住區景觀設計功能如何分區
要把室外門廳布置的有充分的圍合感,就要考慮鋪裝。地面不妨鋪上與入口步行道不同材質或圖案的材料,以暗示這兒是專門用於前門集散的場所。
室外門廳應該表現出「好客」的意蘊,營造一種愉快的氛圍。還應表現出親切感,像室內居家一樣,使用盆栽樹、雕塑等來布置這個空間。
娛樂空間與室內一樣,它應該創造一種平和安靜的氛圍,能容納個人與小團體在其中休閑、交流,可舉行大型晚會及其他社交集會。
另一個重要的考慮是,要在室外娛樂空間里建立一種圍合感,特別是要應用垂直面和頂面。垂直面形成的圍合體可以用牆、圍欄、地形、單株植物或植物組團圍合而成,垂直面可以遮擋鄰居的視線、形成私密感,同時還能阻擋猛烈的冷風和午後的烈日。
(5)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案例擴展閱讀
居住小區景觀設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具體表現為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居住小區景觀設計要真正體現生態的內涵。
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不僅要提高居住區的綠化率,加大水體的面積,還要將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作為自然系統中的開放子系統,合理利用現有條件,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避免過多空間閑置,造成空間的浪費;避免超過實際使用需要的環境尺度。
合理採用節能的活動設施和小品,避免不必要的豪華裝飾所造成的浪費。在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提高,居民們勢必會對居住小區的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任何一個當前看似完美的景觀設計在時間的長河中必會露出某些缺陷,因此設計者在景觀設計時要考慮到更長遠的需求,為小區的未來發展留下餘地,以供日後居民根據他們的實際體驗進行建設。
『陸』 居住區景觀方案設計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居住區(住宅區)景觀設計的要素如下:1、植物配置在景觀設計中作用:植物以其優美的姿態,鮮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極大的豐富和美化著自然環境,並有制氧、濾塵、遮陽、擋風、滅菌、防雜訊、調節溫度和濕度等作用。據有關數據表明:「一棵樹齡為50年的大樹,50年可以生產價值為三萬一千二百五十美元的氧氣,對於防止大氣污染所創造的價值約為六萬二千五百美元。」某些花卉的香氣還可以興奮人的大腦神經、鬆弛人的緊張狀態。植物分為喬木、灌木、花卉和草皮、藤蔓等。每一種植物在環境設計中所擔當的角色各不相同。喬木是植物景觀的骨幹,以遮蔭、觀賞為主,灌木用以豐富樹冠層次,同時樹籬可起到景物間的聯接、過渡、圍合的作用,是植物景觀中的重要協調因素。花卉是植物景觀中色彩與造型的活躍因素。草皮是底色,是聯系各種景色的鋪墊因素。2、水景在景觀設計中作用:休閑水景:目的是給人一種心理安慰,往往以靜為主。在居住區多作為游泳池和戲水池。水池造型多樣,是既可玩耍又可觀賞的水體。居住水景:與休閑水景不同的是,它僅僅服務於擁有者,例如一個家庭.這種水景嚴格區分於自然水景,人工設計意味明顯。如兒童戲耍、私家小院以及房前屋後與路徑相關聯的局部水景。自然水景:臨水人家、湖畔雅居、水岸人家等這類居住區環境周邊的水景,這類水景決定著居住區建築的性質和擁有這類水景的人的生活質量。3、建築小品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小品在景觀設計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體量不在於大或小,而在於一方面要體現本身功能外,還對環境的點綴作用。根據功能,可分為五種:一是建築部位藝術化小品,如室外樓梯、走廊等。二是室外工程藝術化小品,如出入口、擋土牆等。三是公共設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燈、指示牌等。四是活動設施小品,如兒童游戲設施、休息亭等。五是藝術小品,如藝術燈座、雕塑等。前三類設施無論在建築主體還是景觀環境中,多數只起到次要作用,但若設計不當,會起負面作用。設計時,應在滿足其功能的前提下,造型、材料可靈活多變,使其更好的融入在環境中,增加景觀的趣味性、觀賞性,豐富空間層次。
『柒』 居住區景觀畢業設計
在規劃和建築的景觀部分比較簡單,大致說下主題、功能分區,軸線,空間控制和植物配置等就行了如果是專門的景觀設計方案,那麼就要在以上的基礎框架上進行拓展
『捌』 居住區景觀設計有哪些特徵
一些理論上的網路都來可以找到,需要注源意的是居住區景觀是與人類聯系最為緊密的環境,沒有之一,所以人的需求是首要的。好的居住區景觀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年級階段居民的需要,營造出豐富的開放程度不一的空間,保持高綠化率和高利用率。好的功能分區規劃和交通組織規劃也是必要的,還要避免死角,保證安全性。
『玖』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設計原則
書 名: 居住區景觀設計
作者:
ISBN: 9787811334500
開本: 16開
定價: 38.00元 第一章居住區景觀設計基礎理論
第一節居住區景觀設計概述
第二節居住區的分級及相關設施
第三節居住區規劃綜述
第四節居住區規劃設計的經濟技術指標
第二章居住區景觀設計程序與手法
第一節居住區景觀設計程序
第二節居住區景觀設計手法
第三節居住區方案設計程序實例
第三章居住區道路及鏑裝設計
第一節居住區道路設計
第二節居住區鋪裝設計
第四章居住區綠地景觀役計
第一節植物的功能
第二節居住區綠地規劃與設計
第三節居住區植物配置
第四節居住區綠地設計規范及條例參考
第五章居住區環境小品及設施設計
第一節雕塑小品
第二節便民設施
第三節信息標志
第四節欄桿和扶手
第五節擋土牆
第六節台階
第七節種植容器
第八節圍欄和柵欄
第九節入口造型
第十節景觀照明設施
第六章居住區專題場所設計
第一節休閑廣場
第二節健身運動場所
第三節庇護性景觀構築物
第四節兒童游樂場所
第七章居住區水景景現高計
第一節庭院水景
第二節泳池水景
第三節裝飾水景
第八章居住區景觀設計方案評析
第一節宜賓某樓盤景觀設計方案節選
第二節貴州某樓盤景觀設計方案節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