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人文景觀
A. 誰有校園雕塑的設計理念範文
雕塑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常見的藝術品之一,其藝術性和文化內涵往往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甚至一個時代的標志,它可以集中反映出某個地區或時代的精神面貌或歷史背景。我們校園中的許多雕塑,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但是如何認識和理解雕塑的藝術內涵及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意義呢?
「雕塑是純藝術的。雕塑是一種可觸的空間造型藝術,通過雕、琢、刻、磨、塑等手段製作出具有實在體積的各種藝術形體,可以反映社會生活、傳達作者情感、表達審美理想。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聯,同時又受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它是時代、思想、感情、審美觀念的結晶,是社會發的形象化記錄。」
談到校園雕塑,校園雕塑是校園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裝飾、豐富和美化校園環境空間,豐富師生的精神生活,同時校園雕塑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狀態的集中體現。因此,要理解雕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意義,首先要對校園文化內涵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即校園文化的硬體方面)、精神文化(即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制度文化(即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三方面。這三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現象。雕塑作為校園物質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是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理解校園雕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意義有三點值得注意:
首先,一件雕塑作品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件雕塑作品與它所屬環境的融合程度。一件雕塑放在某個環境里,是否提升了該環境的文化氛圍,這是很重要的。因為藝術氛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一件雕塑作品與所屬環境格格不入,那它必然是失敗的。就我們學校來說,校園雕塑多是一些同學們熟悉的科學家、學者等等,這正與我們大學的學習氛圍是一致的。
其次,雕塑要有藝術語言,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一件好的雕塑作品與其所在的環境背景融合之後,本身蘊含著一個故事。」比如清華大學校園內著名的景點「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著田田的葉子,荷塘邊立矗著許多嶙峋的怪石和高高低低的樹木,而朱自清先生的塑像就掩映在樹影之下,讓每一個到這里來的人都能身歷其境般地感受到《荷塘月色》中所描寫的一切,更深切地體驗到朱自清先生當時的心境。
第三,每一件雕塑作品與其所選位置是相互切合的,不同的角落應有不同的故事。
就一所大學而言,校園的每一處物質文化景觀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並體現著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及價值取向,雕塑是校園物質文化景觀的一種表現類型,積淀著歷史、文化和傳統,集中地反映了一個學校的核心文化價值觀念。因此,校園內所有雕塑的布局應該是渾然一體的,這樣,身處校園中才能通過富含藝術語言的各種雕塑體會到校園文化的整體合一。此外,每一所學校總是運用自己的雕塑語言形成著自己校園獨特的人文景觀,因此校園雕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注重「精」、「唯一」,而不要「濫」。
雕塑的價值首先在於審美,一件雕塑作品的價值首先取決於是否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通過對雕塑這一文化載體的理解和審美過程,可以讓身處校園中的每一個人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及對真善美的感悟,增強校園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師生們從緊張的工作學習中得到放鬆和休息,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校園雕塑這一校園文化的縮影,以其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價值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是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環,需要我們身處校園中的每一個人用心去解讀和體會。
然後加上自己學校情況自圓其說就可以了。
B. 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的類型有哪些校園文化景觀設計有哪些類型
1.由人來類有意設計和建源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其一為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其二為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推薦閱讀:1.《情境再現:文化體驗模式創新的六幕》2.《打造文化休閑名街模式探索》3.《非主流景觀設計宣言》。文化景觀的內涵十分豐富,以上只是對您問題的簡要回答和相關推薦,對於如何打造文化景觀,我院有著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經驗和理論成果,歡迎登錄旅遊運營網與綠維專家交流。
C. 青石浮雕每平方米多少錢校園文化景觀牆用的
校園浮雕壁畫的價格主要看選材,雕刻深度,壁畫內容,以及面積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
石材浮雕價格:相對於來說青石浮雕比漢白玉浮雕,砂岩浮雕,花崗岩浮雕,晚霞紅浮雕的價格便宜一點,這是建立在面積達到一定數量的基礎上
校園文化牆浮雕圖片根據裝飾主題不同,有的是以敘事,名言警句類型的,也有是孔子教學場景的,各種主題的,根據圖紙來確定,因為石雕畢竟是工藝品,越復雜對於工藝的要求也越難,對於廠家來說設計製作的成本就會越高,價格也就會水漲船高
校園浮雕的雕刻深度,根據材質,面積,為了視覺效果,雕刻深度不一樣,相對於來說線雕比浮雕便宜,浮雕比鏤雕,高浮雕又便宜些
D. 淺析大學校園人文景觀之美
http://jiangjinhua.meike.xtpo.cn/space/blog-170880-70501.html
E. 華南理工大學校園的人文景觀
百步梯,位於華工北校區半山西路中段西側,倚山向東,是通往12號樓的一段百餘級的水泥階梯。該梯由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楊錫宗設計,始建於1936年1月,造價約8210元毫洋(含附屬費用)。初以三合土(即1份水泥、2份沙、4份半寸碎石加水混合的建築材料)為材,後改為磚砌敷水泥砂漿步級。
百步梯蒼勁古樸。從地形上來看,頗有中國古代入山修煉的格局。一條狹小的石梯在兩旁綠蔭的簇擁之下筆直而上,其意在曲徑通幽,還是比照人生如山登絕頂?有人說,當年興建百步梯的初衷,是為了引導莘莘學子努力學習,腳踏實地,勇於攀登。不管何論,百步梯蘊藏著華工人歷經的滄桑歲月,是華工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當年努力攀登科學高峰的最好見證。今日的百步梯已成為華工學子奮進拼搏精神的象徵。
2002年7月,百步梯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百步梯以「石梯礪步」之名入選華工「校園十景」。 日晷也稱作「日規」或「日圭」,是舊時利用日影測時的一種簡朴裝置,通常由晷針和圓盤組成。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圓盤叫做「晷面」,安放於石台上。在晷針兩旁呈對稱狀刻劃出相應時刻線,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如現代鍾表的指針,而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位於華工北校區12號樓廣場上的日晷是校園頗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屬另外一種投影日晷。它不設指時針,只在晷盤上置一南北徑向直角三角形形狀銅件,其斜邊向上朝南,短邊垂直於晷盤。銅件西、東兩側晷盤分別有若干時刻線,銅件陰影達到的時刻線,表示相應的地方真太陽時該日晷最初由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師生員工捐款3350元毫洋而建,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時任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胡德元設計,廣州吳翹記建築公司承建,1936年11月動工,成於次年。當年建成的日晷原物現已不存在,可能在戰火中丟失,留存下來的僅有日晷台座。該圓形台座側面飾有彩畫和花紋,整個台座給人以雄渾之感。現置於台座上的日晷,是華工根據當年的施工圖紙以青銅澆鑄而成,並於2001年11月17日正式與師生見面。重置日晷旨在以物明志,提醒學子珍惜時光,把握人生。
如今,參觀日晷已成為校外客人游歷華工校園的一個傳統項目。 華工北校區北區西南部,有一座以國內名山「賀蘭山」號之的小山丘,丘頂突兀處有一塊高約7米、長約10米、厚約6米的花崗岩質巨石,因其上鐫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鄒魯手書之校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故稱校訓石。該校訓石刻成於1934年,耗資462元毫洋。
此校訓為該校創辦人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11日所立,原正文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共5句10字,出自《禮記》之《中庸》篇。1934年11月11日該校舉行10周年校慶,鄒魯手書校訓,依《中庸》篇原文在每句末尾都加回一個「之」字,刻石時就變成了5句15字
歷經70餘年的風雨沖刷,校訓石上的字跡依然醒目可現,發人深思。它不僅見證了校園的歷史變遷和發展,也為莘莘學子在喧囂的塵世中辟出一塊沉思的園地。2002年7月,老校訓石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該石以「古石生輝」之名入選華工「校園十景」。 石牌坊是指華工北校區1952年校界上的南門、西門兩座石牌坊。
南門石牌坊,位於五山路與廣園路交界處附近,原為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區正門,因其坐北朝南,故又稱南門。該牌坊由嶺南近現代著名建築師楊錫宗設計,廣州源記成建築公司公司承建,1934年10月動工,次年10月竣工,造價約4.9萬元大洋*。該牌坊是典型的雙層古牌樓建築,最高處約10.9米,寬約25.2米,均深6米多。鋼筋混凝土作柱心、6寸厚香港白石(一種花崗岩石)作柱面的12根方形柱分列兩行,各柱的沖天柱頂呈花蕾形,各柱腳旁有石獅和抱鼓,均為香港白石打制而成。
牌坊共分5門:中門寬約8米,東西側各兩個邊門分別寬約5米和4米。中門兩柱正面上方鑲嵌了銅質銜環獅頭,中門外、內門額分別鐫刻時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鄒魯所書「國立中山大學」和「格致 誠正 修齊 治平」等字,這些文字於「文革」初期的1966年9月上旬被水泥沙漿覆蓋,現外門額上「為人民服務」5字為同期所加。
南門石牌坊造型雄偉,結構勻稱,具有豪放、流暢之感。它曾是進出學校的必經之處,現已成為人們心目中華工的重要標志。
西門石牌坊,坐東朝西,位於東莞庄路與粵墾路交界處。由華僑林仕椿、區國良兩人捐資建造,始建於1934年11月,次年11月竣工。其用料同南門石牌坊,但牌樓體量約及後者一半,有4柱3門,柱頭最高處9.3米,全坊寬15.2米。中門外、內門額上分別刻鄒魯書「國立中山大學」及「忠孝 仁愛 信義 和平」等字。這些文字也於「文革」初期的1966年9月上旬被水泥沙漿覆蓋,但其中一些文字至今仍依稀可辨。
2002年7月,兩座石牌坊被列入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華工北校區正門中山路北端校園中軸線上的中山廣場,聳立著一尊孫中山先生塑像。這是中國著名雕塑家尹積昌先生等在1958年創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尊室外孫中山先生混凝土塑像,曾獲1987年全國首屆城市雕塑優秀獎。塑像高5.3米,重約8.7噸,原立於廣州中山紀念堂,1999年9月遷至華工。
北校區系原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區主體部分,孫中山先生是該校創始人。1933年,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向該校贈送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尊,被安放於校園禮堂前(即現中山像所在處)。1952年10月,中山大學主體遷往廣州市原嶺南大學校園。同年,由該校工科院系等10餘所國內高校相關系及專業組建的華南工學院則留在原址繼續辦學。不久,孫中山先生銅像輾轉遷往中山大學新校園。1998年冬,廣州中山紀念堂新置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座,經廣州博物館襄助,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原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先生塑像遷至華工,次年9月立於孫中山先生銅像原址。2003年11月,孫中山先生塑像以「偉人風采」之名入選華工「校園十景」。
如今,掩映在蒼翠的芒果樹林中的孫中山先生塑像已成為華工重要的歷史人文景觀。孫中山先生的偉大精神感召和鼓舞著華工人「博學慎思,明辨篤行」,不斷追求卓越;激勵和鞭策著華工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向更高更遠發展。
F. 如何利用校園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培養人的性情
西北地復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制昆侖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
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及其中的呼倫貝爾高原、河套平原、寧夏平原、鄂爾多斯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境內山脈和盆地相間:阿爾泰山、准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阿爾金山。吐魯番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沙漠。
西北地區地面植被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呼倫貝爾草原。石質戈壁、沙丘。內流河、內陸湖。綠洲。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還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大草原與全國畜牧業基地。游牧與定居輪牧。人工草場。圈棚飼養。蒙古包。打草、擠奶、剪羊毛逐步實現機械化;馬和駱駝為牧區重要交通工具,使用摩托車、汽車的逐漸增多。
灌溉農業。「塞外江南」—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塊塊綠洲。吐魯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長絨棉。點狀、帶狀分布的村鎮、城市、農田。
綜上所述,人文景觀:牧場,坎兒井,敦煌莫高窟,吐魯番葡萄哈密瓜水果園。新疆長絨棉基地
自然景觀:沙漠,草原,山脈,戈壁,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