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的景色
1. 《三峽》表現春冬之時江水澄澈,景色明媚的句子是
《三峽》表現春冬之時江水澄澈,景色明媚的句子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參考回:
本文以「朝發白帝,答暮到江陵」表現水流湍急,以「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風光嫵媚,以「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凄、山谷空曠,言簡意賅,情景交融。
僅供參考 歡迎採納希望幫到你記得採納喔:-D
2.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
寫的是江南的美景。
該詩句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組詞作品《憶江南三首》中的第一首《憶江南·江南好》,全詞原文如下: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白話文釋義: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餘年,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
(2)江水的景色擴展閱讀
《憶江南·江南好》這首詞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艷麗。詩人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
「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艷、熱烈之美。次句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盪漾,碧波千里,詩人更誇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便覺更加絢麗奪目。
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像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詩人敷彩設色,用色彩明艷的辭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自然是「能不憶江南!」即便素未到過江南的人也會急欲一睹為快。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
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
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3. 描寫長江美景的句子有哪些
1、長江的水真猛啊,勢力不可擋,像千軍萬馬在沙場沖鋒陷陣;長江的水真奇啊,彷彿一條金鱗巨龍。
2、江水一瀉千里,彷彿一條披著金鱗的巨龍濤聲震耳欲聾。一個個浪花像一個個淘氣的小孩,在江中翻滾、奔涌、升騰。
3、江水又兇猛起來,此時長江改頭換面,身披銀甲,威風凜凜。
4、江水咆哮起來了。黑暗和長江就像兩軍交戰,漸漸的黑暗包圍了長江,長江像一支身經白戰的精銳之師,面不改色。
5、眾將齊心協力突破重圍,長江無堅不摧一路上乘勝追擊,把黑暗殺的潰不成軍。再次卷土重來再次籠罩江心,彷彿正在包圍主將,長江再次反擊,浴血成河,黑暗大軍人仰馬翻,血流成河,大敗而歸。
6、長江又咆哮起來了。彷彿在慶祝勝利。
7、忙碌的長江似乎感到了一絲疲倦,又開始緩緩地前進,一陣江風吹來,江面上泛起了小小的漣漪,倒映在江里的青山隨著水波輕輕晃動。黃昏的景色可真美!
8、每到傍晚江風習習,人們就來到長江邊乘涼。夜來香發出陣陣清香。江邊最熱鬧了,不斷傳來人們的歡聲笑語。
9、天色越來越暗,天上飄著紅色的雲彩,江面上漂著綠色的浮萍,好像鋪上了綠色的地毯。
10、江水看著像棕色,但棕色里參雜著紅色,燦爛的陽光灑在平靜的江面上,彷彿點點碎金。
1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12、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到此回。
13、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1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5、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4. 水經注 江水 黃牛灘 寫了什麼景物特點是什麼
【課題】 27. 三 峽
【題解】選自《水經注》。三峽,指長江上游的瞿(qú)塘峽、巫(wū)峽和西陵峽。
【作者】酈(lì)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范陽涿(zhuō)縣(今河北涿(zhuō)州)人。
【原文】自[在]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一點沒有,完全沒有]闕[quē,斷缺。現在寫作「缺」]處。重岩(yán)疊嶂[zhàng,像屏障一樣的山峰],隱[遮蔽]天蔽(bì)日。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見曦(xī)月[日月。曦,早晨的陽光,這里指太陽]。至於夏水襄(xiāng)陵[漲上山陵。襄,上。陵,大的土山],沿[yán,順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絕。或王命急宣[如有君王的命令急於傳達。宣,宣布,傳達],有時朝(zhāo)發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慶奉節東],暮到江陵[地名,在今湖北荊州],其間千二百里,雖[即使]乘奔御風[騎著快馬,駕著風。奔,這里指賓士的快馬],不以[如此,這么]疾[快]也。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水。素,白色。湍,急流的水。潭,深水],回清倒影[迴旋著清波,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巘,山峰]多生怪柏,懸泉[從山崖流下的像是懸掛著的泉水]瀑布,飛漱[shù,沖盪]其間,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峻、草茂。意思是江水清澈,兩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良[確實,實在]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天剛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林寒澗(jiàn)肅[山澗顯得寂靜。肅,寂靜],常有高猿[高處的猿]長嘯(xiào),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綴(zhuì),連續。引,延長]凄異,空谷傳響[空曠的山谷傳來回聲。響,回聲],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絕,斷絕,消失]。故漁者歌曰:「巴東[地名,在今重慶東部]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在三峽七百里的(沿途)中,峽谷的兩岸都是山連著山,沒有一點缺口。重疊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見到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上漲,淹沒丘陵,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絕。有時遇到皇帝命令急需傳達,早上從四川的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荊州。這中間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乘御快馬疾風,也沒有這樣迅疾。在春冬季節,則有白色的急流清波迴旋,綠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松柏;懸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巒間飛速沖盪,更顯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這情景)給人帶來無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氣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靜寂的澗谷中,常常聽到高處傳來猿猴的叫聲,凄厲異常,綿延不息。(那叫聲)在空谷中鳴盪,哀婉凄切,久久不絕。所以,打魚的人往往唱道:「巴東三峽哦,巫峽最長;聽那綿綿不息的猿猴叫聲哦,不禁淚濕衣裳。」
【內容】這篇課文是酈道元為《水經·江水》所作注釋中關於三峽的一段,但不失為一篇很好的古代寫景散文。文章先寫山勢。在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描寫其連綿不斷,概無斷闕。雖然有些誇張的意味,但確實寫出了三峽山勢的特點。再寫其高聳,「重岩疊嶂,隱天蔽日」,以致「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不僅極盡映襯,而且極盡誇張之妙。山勢雄渾高聳,給人以壯麗絢美之感。
繼寫水勢。夏水襄陵,沿泝阻絕」,寫水之盛;「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水之速。不僅如此,作者還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來烘托,更加寫出水之盛與水之速。這樣的描寫,生動而神妙,以至觸動了大詩人李白的靈感,寫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不朽詩篇。
春冬之景,則既寫「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寫「懸泉瀑布」「良多趣味」。相對於夏季而言,春冬較為平靜。作者筆到之處,不僅寫出獨特的景色,還寫出獨特的趣味;雖在紙上,而躍然心問。足見作者的匠心獨運,筆力可透紙背了。
課文最後一段寫「晴初霜旦」的氣氛,那是三峽所獨有的。若非三峽,豈有「林寒澗肅」之景?若非三峽,豈有「高猿長嘯」的「哀轉久絕」?作者縈繞襟懷的情愫,溶注在自然之美中;自然之美又與作者的情愫和諧一致,從而寫出情景交融的一筆。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確乎如此。
【主題】課文描寫了大自然無比雄偉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懷。
【寫法】抓住景物特徵來寫是這篇課文的最主要的寫作特點。從自然形成的角度來看,三峽是離不開山水的,因此突出其山水,是不言而喻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變化穿插其間,這就不能寫一時一處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變化中展現三峽奇異詭譎的美景,寓靜態於動態之中,動靜結合,寫出三峽的整體的富於動感的景色,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沒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寫不出三峽的美景的。
【作業】一、課文寫出了三峽景物的哪些特點?試找出相關語句加以說明。
此題意在使學生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能領悟作者描述的三峽景物的特點。
先寫山高峽深,連綿不斷。「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是寫兩岸山峰連綿不斷。「重岩疊嶂,隱天蔽日」是寫山高峽深。
次寫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是說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復王命,順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騎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么快。這種對比烘托,使我們更能想像到那速度是多麼快。
再寫春冬之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綠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態,不像夏日奔騰渾濁,自然「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雖是春冬之時,也一派生機,所以「良多趣味」。
最後是寫「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觀,其時「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從山水到猿啼,寫出了三峽特有的風貌,文字准確而簡約。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1.沿泝阻絕 溯:逆流向上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疾:速度快
3.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白色
4.每至晴初霜旦 旦:早晨
5.哀轉久絕 絕:消失三峽》(酈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fL%0>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7b9VO'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L\,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eqN
1、 文學常識:作者:酈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三峽》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AXL{
2、實詞: 自:從。 空谷傳響:回聲 襄:漫上。 漱,這里是沖刷的意思。SE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駕。 獻:山峰。 u
良:實在、真。 肅:寂靜。 屬 :連續。 引:延長。 S9k
絕: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這里是沖盪的意思。e&;W
嶂:像屏障一樣的高山。 朝:早晨。 清榮峻茂 %
曦月:陽光,月亮。曦,早晨的陽光,這里指陽光。。6{uAR
3、特殊用法:奔:飛奔的馬。 湍:急流的水。 三聲:幾聲。三,這里不是確數E 4、 區別: 屬:屬引凄異(連續) 絕:久絕(消失)。 自三峽……(從5Cu/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 絕 獻(山峰):極 自非……(如果)O`*:x;
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阻絕:斷 d
5、通假字:闕;同「缺」,中斷。e_
6、重點句翻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8~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I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k
7、理解性背誦:R
1)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O<-a
2)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c;
3)寫夏水的句子:(1)寫水勢凶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泝阻絕。0
(2)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4)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9~iEF\
5)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j
6)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引用漁歌作用: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季肅殺、凄涼氣氛)Dbk(
7、結構。結構:文章先總寫三峽地貌,(總寫)(第一段),再寫三峽四季壯麗景色,(分寫)(第二段)6S'I~
8、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9、運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見證了「三峽蓄水315」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酈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三峽秋日的凄涼景象將一去不復返P(2)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一詩句,你想到《三峽》中與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kW:
10、探討:(1)文章為何先寫夏而後寫春冬、秋,春冬為何放在一起寫?=Q
(2)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麼?(寫山的特點,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文作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2+T_?
11、欣賞:.7
(1)你喜歡文中那一點?說出喜歡的原因。如;用詞精當,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漁歌起反襯作用。|jGl<k
(2)本文語言精緻、洗煉,用語俏麗貼切,選一點分析。>
(如:描寫三峽深秋清幽靜寂,說明人們感傷程度。如:描寫三峽春冬時,因急流險灘,雪浪飛濺,故以「素」字修飾「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寧靜,故以「綠」字修飾「潭」字。r^"gm
飛漱其間。的「飛」字。答:「飛」形象一寫出了瀑布從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氣勢。)
5.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說說這描寫的景色是怎樣的
朝陽的光芒照射在江面上,像是盛開了一朵火紅的花一樣。春天的江水墨綠內如黛
形容花紅和水綠容的兩句詩,都是比喻: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這樣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麼絢麗多彩,多麼生機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當年在蘇杭是曾經金屬錳覽過的,而今卻沒有那樣的機會了。詩不禁嘆息地說:叫人怎能不懷念江南呢?結尾這個反問句,訴說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的熱愛,也激發著讀者對那美麗風光的深深的嚮往。
6. 2、選文描寫了三峽不同季節的景色.找出文中描寫春冬之時江水的句子.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7. 滔滔江水,水天相接是描寫景色詞語嗎
滔滔江水,水天相接是描寫景色詞語
8. 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
夏水襄陵,沿泝阻絕」,寫水之盛;「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水之速。不僅如此,作者還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來烘托,更加寫出水之盛與水之速。這樣的描寫,生動而神妙,以至觸動了大詩人李白的靈感,寫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不朽詩篇。
春冬之景,則既寫「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寫「懸泉瀑布」「良多趣味」。相對於夏季而言,春冬較為平靜。作者筆到之處,不僅寫出獨特的景色,還寫出獨特的趣味;雖在紙上,而躍然心問。足見作者的匠心獨運,筆力可透紙背了。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9.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描寫了一副,江南春景的醉人畫面。
原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翻譯: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拓展資料
出處:《憶江南·江南好》
作者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創作背景:
而作詞的具體時間,歷來說法不同。有說在白居易離蘇州之後;有說在大和元年(827年)。這些說法,缺乏事實根據。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賞析: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
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10.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描寫的是西湖的景色嗎
不是,是描寫江南的景色
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回,在於她的秀麗明艷,而答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艷的是那鮮紅的江花。可以說,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