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概況
① 跪求 城市景觀的設計概況及其發展歷程資料,不勝感激!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營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使城市形象獨具特色。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期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璜。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協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
城市文化是人們在城市形成和建設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城市文化環境則是這個總和的外在表現。本文所論及的僅僅指城市文化環境的硬體部分,即城市建設涉及的范疇。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環境。美國建築大師沙里文曾說過:「根據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這個人,那麼根據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說:「建築是石頭的書」。雨果說:「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注入人類家園的每一條細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著文明之光」。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說:「其實我們創造城市就是在創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僅是出於經濟目的,那麼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是一個高標准、高層次的課題。它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時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歷史傳統、民風民俗等諸多方面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和影響。
從城市規劃建設自身來看,20世紀追求城市理想的諸多主義—從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到新城市主義、生態主義、多元化主義、女權主義等,雖說是各有側重,但也確實揭示了現代城市發展中諸多重大問題。應該說,這些重大問題對於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999年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提出:「新世紀的城市將走向建築、地景、城市規劃三者的融合」,並預言:「現代建築的地區化和鄉土建築的現代化將殊途同歸,而現代城市將更為講求整體的環境藝術」。
從城市文化研究的視野來看,改革開放初期對地域文化的尋求曾興起一時。當時全國建築創作有京派、海派、嶺南派、西安唐風、武漢楚風等。此後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發展,商業行為逐漸使地區特色消失,建築創作也「天下大同」了。1999年6月,國際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其主題報告提出了「21世紀要促進地區文化精神的復興」的觀點,並指出:「區域差異客觀存在,對於不同地區和國家,建築學必須探求適合於自身條件的蹊徑,即所謂的'殊途'」。弗蘭普頓教授在報告中提出:「創造具有'地域形式'而不是'產品形式'的建築」,即強調建築形式更多地取決於所在地域的特點,而不是生產技術本身。近年來,國內學術界也開始提倡城市文化研究應落實到區域,回歸到區域,並在區域文化中實現整合。不應單純地就城市論城市,而是要從更大區域范圍來認識城市文化,把城市與其腹地及與它相關的城市,視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從而把城市文化賴以存在的地域空間上升到應有的地位。毫無疑問,這些主張對於把握城市文化在空間發展上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是十分有利的。
1、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應該繼承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都需要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脫穎而出。當我們規劃一座城市的文化環境建設時,首先要解決好這座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或者簡稱為文化定位問題。這是一個戰略性的研究課題。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要符合當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先進思想和規范,要體現所在地區的文化精神,要對本城市的性質、規模、布局結構及人口構成作深入地分析,從抽象走向具體,由分散走向整合,將其落實到城市文化環境的要素、特徵上。一個比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管50年、100年。
我國學者在研究江南地區城市文化之後,將這個地區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歸納為3個特徵:即「親水性」「文人性」和「統一變化、饒有特色」。這些特徵反映在城市景觀上,建築、橋梁、園林、綠化、名勝古跡每每與水親和,城市景觀以水稱勝,顯現出陰柔秀美、富於靈氣的性格;文人是江南城市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起著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因而城市文化環境顯得文質彬彬、詩意盎然。江南城市文化雖有以上兩點共性,但並非千篇一律,其風格在統一中又千變萬化,富有個性,饒有特色。如果我們把握了地域文化的宏觀特徵,也就接觸了城市文化之本,就有可能在新的生活形態和新的技術水平下繼承和發揚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營造出本城市特定的文化氛圍。
對自己城市的性質作深入縝密的研究是城市文化定位的關鍵。美國的威廉斯堡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20世紀初,洛克菲勒買下威廉斯堡的土地。美國獨立戰爭曾在這里打響第一槍,因而他想將該地的主題定為「革命發源地」。但歷史學家認為,革命戰爭中英美沖突是短暫的,而舊大陸與新大陸的文化傳承則是長遠的。英國來開發殖民地,使舊大陸的文化進入新大陸,這對美國至關重要。歷史學家建議突出這一文化的轉化,將該地定位為「殖民時代的威廉斯堡」。這個定位經過歷史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威廉斯堡確實實現了新、舊大陸文化的一脈相承,因而成為了知名的歷史城市、歐美重要的國際會議中心、國際交往和旅遊熱點。美國人花了5年~6年的時間,請了名牌的歷史、政治、國際關系的教授來論證定位,然後才請規劃師、建築師來研究如何體現這一定位。
有了明確的目標,再來研究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效果當然顯著。
2、城市文化環境的評價標准
城市文化環境由於內容綜合、涉及面廣,而有著多種評價標准。在這里,筆者從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這個角度,介紹一個實例:
《美國城市文化》在研究今後50年的環境與變化時,曾對世界16個城市進行了「城市適意度」的評比,共列出了23個評價項目,並將其歸納為3類:
(1)良好的自然條件及其利用,包括美麗的河流、湖泊、噴泉、大公園、林地樹叢,富有魅力的景觀、潔凈的空氣、適宜的氣溫等。
(2)良好的人工環境建設,包括傑出的建築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寬廣的林蔭大道(系統),美麗的廣場(群),街道的藝術,噴泉群,富有魅力的景觀等。
(3)豐富的文化傳統及設施,包括著名的博物館,富有盛名的學府,重要的、可見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圖書館、劇院,美麗的音樂廳,琳琅滿目的商店櫥窗,街道的藝術,可口的佳餚,大游樂場,多種參加遊憩的機會,多樣化的鄰里等。
上述評分標准並非非常完善和科學,但不無啟發。首先,城市要滿足多種多樣的生活要求,包括要有美好的公共空間。其次,城市要保護、利用和創造美的自然環境。再次,城市需要具有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地方特色的建築環境。從中也可看到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環境、城市建築文化環境,每一個層次均具有廣泛的內容,同時它們之間又具有多麼密不可分的關系。建築文化環境在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中的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城市文化環境的構成要素
主要有標志性建築、城市文化設施、街區、風景名勝和城市整體特徵等5個要素。
眾所周知,標志性建築(含城市雕塑)對於構成城市形象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羅丹曾說:「我們整個法國就包含在我們的大教堂中,如同整個希臘包含在帕提農神廟一樣」。絕大多數標志性建築都有著「三優」的共性:那就是優越的選點、優秀的設計和優美的環境,三者缺一不可。如紐約自由女神像,選點在紐約灣口,迎著從舊大陸到新大陸的航線方向;雕塑形象融聖母瑪麗婭、法國大革命女戰士與雕塑作者的慈母於一身;雕像挺立在海水環抱的綠島上,環境空靈優美。難怪她被譽為美國的象徵。有些名城採用大手筆,在一個區域、一座廣場、一條軸線上布置若干標志性建築,在形成建築藝術高潮的同時也集中、典型地體現了城市文化特徵。如巴黎從盧浮宮到德方斯大門的大軸線、華盛頓從國會山到阿林頓公墓的中心區、北京從永定門到景山的大軸線都是優秀的實例。
文化設施是營造城市文化環境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歐洲,以大劇院為中心的文化廣場比比皆是;在北美,更有近代的文化中心建築組群,突出了文化設施在城市中的多元功能和優美形象。在規劃布局時,一定要通過城市設計選好地段,與城市的幹道、廣場共同組成城市生活的熱點。如紐約在西城的貧民窟區建起了林肯中心,隨後在對面建起了公寓,沿街出現了商店餐館,貧民窟不復存在,這個區成了「不夜城」。而華盛頓其在風景優美的波特馬克河岸建起了肯尼迪中心,雖然建築本身也是一位名家的成功之作,但由於它對岸就是阿林頓國家公墓,處於政治性較強的地區,市民只能來看演出,別無其它活動。
《北京宣言》提出:「我們要用群體的觀念、城市觀念看建築」。不論是傳統的舊街區還是新建設的現代街區,都是展現城市文化的重要場景。現在許多城市開始認識到在舊城更新發展中,保護、保存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是多麼重要的文化復興活動。它對於城市文脈的延續,對於民風民俗的展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街區包括產業區、居住區、文教區和商業區,它們從不同的側面體現著現代城市文明的風采。住宅建築一般占城市建築的60%~70%,不論是居住環境還是建築形象,對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具有很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沿海一些早期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城市,現在為了城市大環境的協調,在恰當的地段建設了一些頗具西洋古典風格的建築,倒也合情合理。但一些內陸城市流行的「歐陸風」,則是不倫不類的文化錯位。西方人在追求自己文化的回歸,而中國人也跟著歸到人家老祖宗的門下,此風實不可長!
風景名勝自古以來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標志。我國許多城市都有命名「八景」「十景」的傳統作法。對於歷史文化名城,要保護、發掘、利用其風景名勝;對於新開發的城市,則需要從規劃之日起,有意識地打造自己時代的風景名勝。現在一些城市通過新聞媒體評選城市勝景,這是好事。但評選之後還需要擇優提高、擴大成果,把優中之優延續下去。這樣通過日積月累,也就積累了我們時代的「八景」「十景」。
保持和發揚城市的整體特色。自然特色是構成城市整體特徵的本底,人為建設是構成城市整體特徵的能動因素。兩者的結合則體現了城市文化的水平和特色。古今中外許多名城都十分注重城市與山水的關系。但由於不同的文化淵源,西方人好佔山頭,好入大水,發揮極至;中國人則好依山傍水取其「宛自天成」,而且前後左右都要有所照應。如何把握城市的整體特徵,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城市性質定品位,城市規模定尺度,歷史文化見文野,自然環境凝風格。
4、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
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效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潢。既要深謀遠慮,又需日積月累,在正確的文化取向、文化定位的前提下,有明確的戰略思想,有優秀的城市設計和實施方案,有切實的建設步驟,有特色的運作經營,可以做到「三、五年有一個小變化,十來年有一個大變化」,這個變化的標志往往是對上述幾個要素之中某一點的突破。對於變化,如今人們的認識已由激進轉為平和,那就是一座城市要有所變化,還應有所不變。「變得像紐約了」「變得不認識了」「世界大同」了,這決不是好現象。一個人不能六親不認,不能失去記憶,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在這里,筆者想談談在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難題:是統一還是對比。統一是指事物的一致性,對比是指事物的差異性。在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藝術創作上都廣為運用這兩種手法。其實,在這二者之間並不存在什麼高低之分。「在對比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這本是藝術創作的一個基本法則。而最後衡量和評價藝術效果的標准則是「和諧」。「和諧為美」這是古往今來的一條基本美學原則。現代美國建築大師路易斯·康就說:「形式含有系統間的和諧,是一種秩序的感受,也是一事物有別於其它事物的特徵所在」。1978年國際建協在《墨西哥宣言》中指出:「如今大多數建築師每每隻著眼於建築的形式,拘泥於其狹隘的技術—美學意義,越來越脫離真正的決策,這種現象值得注意。建築學的發展要考慮到全面的社會、政治背景,只有這樣,建築師才能作為專業人員參與所有層次的決策」,國際建協在《北京宣言》中指出:「職業的自由並不能降低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
20世紀後期,一些「前衛」的流派各持己見的現象在建築創作中也有反映:就是要打破和諧,就是要否定公認的原則,以「先鋒」「前衛」為先進的標志。我國有些同行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對國外一些名作不求甚解,而對它們進行片面的頌揚。他們常常舉出艾菲爾鐵塔、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和華盛頓東館、蓬皮杜文化中心作為建築與環境不和諧而成功的佐證。艾菲爾鐵塔難道只是因為採用了鋼結構與環境形成強烈對比而成傑作?不然,因為它優美的曲線造型,羅馬風的大拱,乃至拱券口的鋼結構圖案都在與巴黎的建築傳統文化對話。1999年新年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會在艾菲爾鐵塔下舉行,音樂會的台口就採用了艾菲爾鐵塔的有細部花紋的拱門。這正說明艾菲爾鐵塔不是天外來客,而是歐洲傳統文化與工業化新技術的結晶。盧浮宮廣場上的玻璃金字塔,在這座利用傳統宮殿擴建而成的現代化博物館的建築空間中,僅僅是一個進入地下大廳的入口,也是地下大廳的玻璃屋頂。其尺度在這個大環境中僅是一個小品,其玻璃的透明質感並沒有阻擋人們觀賞盧浮宮的視線,應該說這是大統一中的小對比,無損總體環境的和諧。華盛頓的國家藝術館東館完全是一座全新的現代建築。它在環境上的成功首先在於其遵守了總體規劃的邊界條件和高度控制。東館、西館一今一古,卻有著一致的高度和水平輪廓線,並採用了出自同一石礦的灰色石材飾面。東館主入口向西,與西館的東門處在同一條軸線上。貝聿銘先生精心採用這些措施保證了東館這組獨具個性的建築與環境達到高度的和諧。對蓬皮杜文化中心的建築單體設計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巴黎舊城區的城市風貌上則不得不持否定的態度。1996年,中國建築學會代表團赴法進行學術交流,當法國接待官員介紹到巴黎城市如何注重統一諧調時,筆者曾以蓬皮杜文化中心向其請教。這位官員作了一個遺憾的表情並說:「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以前批准建造的。按照我們新的POS(城市規劃規范)和1994年制定的大巴黎總體規劃,現在報批這個方案是通不過了」。由此可看出,不是外國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家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凡事還是以基本原理和實際效果來檢驗為好。
其實,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幾年,在城市設計和建築藝術上,基本原則的回歸已成為世界主流。在1999年召開的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的兩個主題報告和所通過的《北京宣言》就是時代的強音。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諧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和諧為美」這是一條永恆的美學原理。
http://www..com/?clid=&tn=nanlingcb&word=%B3%C7%CA%D0%BE%B0%B9%DB%B5%C4%C9%E8%BC%C6%B8%C5%BF%F6%BC%B0%C6%E4%B7%A2%D5%B9%C0%FA%B3%CC
② 求城市景觀設計概況及發展歷程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營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使城市形象獨具特色。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期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璜。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協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
城市文化是人們在城市形成和建設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城市文化環境則是這個總和的外在表現。本文所論及的僅僅指城市文化環境的硬體部分,即城市建設涉及的范疇。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環境。美國建築大師沙里文曾說過:「根據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這個人,那麼根據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說:「建築是石頭的書」。雨果說:「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注入人類家園的每一條細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著文明之光」。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說:「其實我們創造城市就是在創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僅是出於經濟目的,那麼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是一個高標准、高層次的課題。它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時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歷史傳統、民風民俗等諸多方面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和影響。
從城市規劃建設自身來看,20世紀追求城市理想的諸多主義—從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到新城市主義、生態主義、多元化主義、女權主義等,雖說是各有側重,但也確實揭示了現代城市發展中諸多重大問題。應該說,這些重大問題對於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999年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提出:「新世紀的城市將走向建築、地景、城市規劃三者的融合」,並預言:「現代建築的地區化和鄉土建築的現代化將殊途同歸,而現代城市將更為講求整體的環境藝術」。
從城市文化研究的視野來看,改革開放初期對地域文化的尋求曾興起一時。當時全國建築創作有京派、海派、嶺南派、西安唐風、武漢楚風等。此後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發展,商業行為逐漸使地區特色消失,建築創作也「天下大同」了。1999年6月,國際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其主題報告提出了「21世紀要促進地區文化精神的復興」的觀點,並指出:「區域差異客觀存在,對於不同地區和國家,建築學必須探求適合於自身條件的蹊徑,即所謂的'殊途'」。弗蘭普頓教授在報告中提出:「創造具有'地域形式'而不是'產品形式'的建築」,即強調建築形式更多地取決於所在地域的特點,而不是生產技術本身。近年來,國內學術界也開始提倡城市文化研究應落實到區域,回歸到區域,並在區域文化中實現整合。不應單純地就城市論城市,而是要從更大區域范圍來認識城市文化,把城市與其腹地及與它相關的城市,視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從而把城市文化賴以存在的地域空間上升到應有的地位。毫無疑問,這些主張對於把握城市文化在空間發展上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是十分有利的。
1、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應該繼承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都需要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脫穎而出。當我們規劃一座城市的文化環境建設時,首先要解決好這座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或者簡稱為文化定位問題。這是一個戰略性的研究課題。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要符合當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先進思想和規范,要體現所在地區的文化精神,要對本城市的性質、規模、布局結構及人口構成作深入地分析,從抽象走向具體,由分散走向整合,將其落實到城市文化環境的要素、特徵上。一個比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管50年、100年。
我國學者在研究江南地區城市文化之後,將這個地區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歸納為3個特徵:即「親水性」「文人性」和「統一變化、饒有特色」。這些特徵反映在城市景觀上,建築、橋梁、園林、綠化、名勝古跡每每與水親和,城市景觀以水稱勝,顯現出陰柔秀美、富於靈氣的性格;文人是江南城市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起著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因而城市文化環境顯得文質彬彬、詩意盎然。江南城市文化雖有以上兩點共性,但並非千篇一律,其風格在統一中又千變萬化,富有個性,饒有特色。如果我們把握了地域文化的宏觀特徵,也就接觸了城市文化之本,就有可能在新的生活形態和新的技術水平下繼承和發揚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營造出本城市特定的文化氛圍。
對自己城市的性質作深入縝密的研究是城市文化定位的關鍵。美國的威廉斯堡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20世紀初,洛克菲勒買下威廉斯堡的土地。美國獨立戰爭曾在這里打響第一槍,因而他想將該地的主題定為「革命發源地」。但歷史學家認為,革命戰爭中英美沖突是短暫的,而舊大陸與新大陸的文化傳承則是長遠的。英國來開發殖民地,使舊大陸的文化進入新大陸,這對美國至關重要。歷史學家建議突出這一文化的轉化,將該地定位為「殖民時代的威廉斯堡」。這個定位經過歷史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威廉斯堡確實實現了新、舊大陸文化的一脈相承,因而成為了知名的歷史城市、歐美重要的國際會議中心、國際交往和旅遊熱點。美國人花了5年~6年的時間,請了名牌的歷史、政治、國際關系的教授來論證定位,然後才請規劃師、建築師來研究如何體現這一定位。
有了明確的目標,再來研究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效果當然顯著。
2、城市文化環境的評價標准
城市文化環境由於內容綜合、涉及面廣,而有著多種評價標准。在這里,筆者從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這個角度,介紹一個實例:
《美國城市文化》在研究今後50年的環境與變化時,曾對世界16個城市進行了「城市適意度」的評比,共列出了23個評價項目,並將其歸納為3類:
(1)良好的自然條件及其利用,包括美麗的河流、湖泊、噴泉、大公園、林地樹叢,富有魅力的景觀、潔凈的空氣、適宜的氣溫等。
(2)良好的人工環境建設,包括傑出的建築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寬廣的林蔭大道(系統),美麗的廣場(群),街道的藝術,噴泉群,富有魅力的景觀等。
(3)豐富的文化傳統及設施,包括著名的博物館,富有盛名的學府,重要的、可見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圖書館、劇院,美麗的音樂廳,琳琅滿目的商店櫥窗,街道的藝術,可口的佳餚,大游樂場,多種參加遊憩的機會,多樣化的鄰里等。
上述評分標准並非非常完善和科學,但不無啟發。首先,城市要滿足多種多樣的生活要求,包括要有美好的公共空間。其次,城市要保護、利用和創造美的自然環境。再次,城市需要具有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地方特色的建築環境。從中也可看到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環境、城市建築文化環境,每一個層次均具有廣泛的內容,同時它們之間又具有多麼密不可分的關系。建築文化環境在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中的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城市文化環境的構成要素
主要有標志性建築、城市文化設施、街區、風景名勝和城市整體特徵等5個要素。
眾所周知,標志性建築(含城市雕塑)對於構成城市形象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羅丹曾說:「我們整個法國就包含在我們的大教堂中,如同整個希臘包含在帕提農神廟一樣」。絕大多數標志性建築都有著「三優」的共性:那就是優越的選點、優秀的設計和優美的環境,三者缺一不可。如紐約自由女神像,選點在紐約灣口,迎著從舊大陸到新大陸的航線方向;雕塑形象融聖母瑪麗婭、法國大革命女戰士與雕塑作者的慈母於一身;雕像挺立在海水環抱的綠島上,環境空靈優美。難怪她被譽為美國的象徵。有些名城採用大手筆,在一個區域、一座廣場、一條軸線上布置若干標志性建築,在形成建築藝術高潮的同時也集中、典型地體現了城市文化特徵。如巴黎從盧浮宮到德方斯大門的大軸線、華盛頓從國會山到阿林頓公墓的中心區、北京從永定門到景山的大軸線都是優秀的實例。
文化設施是營造城市文化環境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歐洲,以大劇院為中心的文化廣場比比皆是;在北美,更有近代的文化中心建築組群,突出了文化設施在城市中的多元功能和優美形象。在規劃布局時,一定要通過城市設計選好地段,與城市的幹道、廣場共同組成城市生活的熱點。如紐約在西城的貧民窟區建起了林肯中心,隨後在對面建起了公寓,沿街出現了商店餐館,貧民窟不復存在,這個區成了「不夜城」。而華盛頓其在風景優美的波特馬克河岸建起了肯尼迪中心,雖然建築本身也是一位名家的成功之作,但由於它對岸就是阿林頓國家公墓,處於政治性較強的地區,市民只能來看演出,別無其它活動。
《北京宣言》提出:「我們要用群體的觀念、城市觀念看建築」。不論是傳統的舊街區還是新建設的現代街區,都是展現城市文化的重要場景。現在許多城市開始認識到在舊城更新發展中,保護、保存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是多麼重要的文化復興活動。它對於城市文脈的延續,對於民風民俗的展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街區包括產業區、居住區、文教區和商業區,它們從不同的側面體現著現代城市文明的風采。住宅建築一般占城市建築的60%~70%,不論是居住環境還是建築形象,對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具有很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沿海一些早期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城市,現在為了城市大環境的協調,在恰當的地段建設了一些頗具西洋古典風格的建築,倒也合情合理。但一些內陸城市流行的「歐陸風」,則是不倫不類的文化錯位。西方人在追求自己文化的回歸,而中國人也跟著歸到人家老祖宗的門下,此風實不可長!
風景名勝自古以來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標志。我國許多城市都有命名「八景」「十景」的傳統作法。對於歷史文化名城,要保護、發掘、利用其風景名勝;對於新開發的城市,則需要從規劃之日起,有意識地打造自己時代的風景名勝。現在一些城市通過新聞媒體評選城市勝景,這是好事。但評選之後還需要擇優提高、擴大成果,把優中之優延續下去。這樣通過日積月累,也就積累了我們時代的「八景」「十景」。
保持和發揚城市的整體特色。自然特色是構成城市整體特徵的本底,人為建設是構成城市整體特徵的能動因素。兩者的結合則體現了城市文化的水平和特色。古今中外許多名城都十分注重城市與山水的關系。但由於不同的文化淵源,西方人好佔山頭,好入大水,發揮極至;中國人則好依山傍水取其「宛自天成」,而且前後左右都要有所照應。如何把握城市的整體特徵,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城市性質定品位,城市規模定尺度,歷史文化見文野,自然環境凝風格。
4、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
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效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潢。既要深謀遠慮,又需日積月累,在正確的文化取向、文化定位的前提下,有明確的戰略思想,有優秀的城市設計和實施方案,有切實的建設步驟,有特色的運作經營,可以做到「三、五年有一個小變化,十來年有一個大變化」,這個變化的標志往往是對上述幾個要素之中某一點的突破。對於變化,如今人們的認識已由激進轉為平和,那就是一座城市要有所變化,還應有所不變。「變得像紐約了」「變得不認識了」「世界大同」了,這決不是好現象。一個人不能六親不認,不能失去記憶,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在這里,筆者想談談在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難題:是統一還是對比。統一是指事物的一致性,對比是指事物的差異性。在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藝術創作上都廣為運用這兩種手法。其實,在這二者之間並不存在什麼高低之分。「在對比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這本是藝術創作的一個基本法則。而最後衡量和評價藝術效果的標准則是「和諧」。「和諧為美」這是古往今來的一條基本美學原則。現代美國建築大師路易斯·康就說:「形式含有系統間的和諧,是一種秩序的感受,也是一事物有別於其它事物的特徵所在」。1978年國際建協在《墨西哥宣言》中指出:「如今大多數建築師每每隻著眼於建築的形式,拘泥於其狹隘的技術—美學意義,越來越脫離真正的決策,這種現象值得注意。建築學的發展要考慮到全面的社會、政治背景,只有這樣,建築師才能作為專業人員參與所有層次的決策」,國際建協在《北京宣言》中指出:「職業的自由並不能降低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
20世紀後期,一些「前衛」的流派各持己見的現象在建築創作中也有反映:就是要打破和諧,就是要否定公認的原則,以「先鋒」「前衛」為先進的標志。我國有些同行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對國外一些名作不求甚解,而對它們進行片面的頌揚。他們常常舉出艾菲爾鐵塔、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和華盛頓東館、蓬皮杜文化中心作為建築與環境不和諧而成功的佐證。艾菲爾鐵塔難道只是因為採用了鋼結構與環境形成強烈對比而成傑作?不然,因為它優美的曲線造型,羅馬風的大拱,乃至拱券口的鋼結構圖案都在與巴黎的建築傳統文化對話。1999年新年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會在艾菲爾鐵塔下舉行,音樂會的台口就採用了艾菲爾鐵塔的有細部花紋的拱門。這正說明艾菲爾鐵塔不是天外來客,而是歐洲傳統文化與工業化新技術的結晶。盧浮宮廣場上的玻璃金字塔,在這座利用傳統宮殿擴建而成的現代化博物館的建築空間中,僅僅是一個進入地下大廳的入口,也是地下大廳的玻璃屋頂。其尺度在這個大環境中僅是一個小品,其玻璃的透明質感並沒有阻擋人們觀賞盧浮宮的視線,應該說這是大統一中的小對比,無損總體環境的和諧。華盛頓的國家藝術館東館完全是一座全新的現代建築。它在環境上的成功首先在於其遵守了總體規劃的邊界條件和高度控制。東館、西館一今一古,卻有著一致的高度和水平輪廓線,並採用了出自同一石礦的灰色石材飾面。東館主入口向西,與西館的東門處在同一條軸線上。貝聿銘先生精心採用這些措施保證了東館這組獨具個性的建築與環境達到高度的和諧。對蓬皮杜文化中心的建築單體設計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巴黎舊城區的城市風貌上則不得不持否定的態度。1996年,中國建築學會代表團赴法進行學術交流,當法國接待官員介紹到巴黎城市如何注重統一諧調時,筆者曾以蓬皮杜文化中心向其請教。這位官員作了一個遺憾的表情並說:「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以前批准建造的。按照我們新的POS(城市規劃規范)和1994年制定的大巴黎總體規劃,現在報批這個方案是通不過了」。由此可看出,不是外國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家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凡事還是以基本原理和實際效果來檢驗為好。
其實,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幾年,在城市設計和建築藝術上,基本原則的回歸已成為世界主流。在1999年召開的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的兩個主題報告和所通過的《北京宣言》就是時代的強音。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諧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和諧為美」這是一條永恆的美學原理。
③ 廈門的風貌概況 著名景點介紹
廈門的景點充滿了很濃的閩南地方人文風趣,很值得你游記一番,下面八景供你選擇...祝你玩得開心!
1、千年古剎---南普陀:
位於廈門市層巒疊翠的鷺島名山五老峰南麓,坐北朝南,依山面海,風景秀麗。因寺院位於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之南方向,故名為「南普陀寺」。南普陀寺,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中軸線上的主殿高低俯仰相從,參差錯落有致,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奇妙的是南普陀寺寺後的五老峰有東西兩座山峰,有鍾鼓兩山,鍾山上有一石頭,懸在峰頂,狀如古鍾,旁邊有一石頭,似鍾錘橫架;在鼓山上,旁邊有兩塊大石頭如鼓槌並懸,作擊鼓之狀。鍾鼓山和鍾鼓樓,兩兩相對,奇趣天成,是廈門人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對應成趣、和諧統一的傑作,成為南普陀寺的天然標志。
2、廈門華僑博物院:
博物院是以華僑歷史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為中國唯一的僑辦博物館。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峰巢山西側,由已故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於1956年9月倡辦。 該院佔地5萬平方米,是一座用優質潔白花崗石砌成的宮殿式大樓,分3個陳列館。 博物院有歷代的銅器、陶瓷器、雕刻和書畫藏品;有關華僑史的實物、圖片、資料,獸類、鳥類、水產、岩石和礦物標本;還有日本、歐美各國的銅器、陶瓷器、書畫、工藝品及東南亞等國的文物。
3、胡里山炮台:
胡里山炮台城堡為半地堡式,面積1.3萬平方米。附屬設施有東西護炮炮座、暗道、彈葯庫、兵房、官廳、山頂瞭望廳等。具有歐洲風格,又有中國明清時期建築風格。被稱為「炮王」的大炮從德國購進,是世界上現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被列入《2000大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炮身長13.13米,重50噸,可360度旋轉,有效射程16000米。還有一門世界上最小的火炮,長僅11厘米,重0.22公斤,口徑0.8厘米,與世界上最大的大炮「克虜伯大炮」相映成趣。炮台前沿建有「望歸台」、「盼歸台」,遊客可通過望遠鏡瞭望金門所轄的大擔島和小擔島。榮光寶藏博物院設在胡里山炮台原兵營,博物院分「世界奇石陳列館」、「世界古代戰炮陳列館」、「世界古代寶劍陳列館」、「世界古代火槍陳列館」、「古樹化石展示」五個部分。其中鎮院之寶「黃河之水天上來」,來自緬甸,重2.5噸,畫面上有一條自東北到西南的節理紋脈,似是黃河之水天上來。
4、萬石植物園:
廈門園林植物園俗稱「萬石植物園」, 背靠五老峰南普陀寺、廈門大學,緊鄰中山路商圈,是一座圍繞萬石岩水庫精心設計的秀麗多姿、四季飄香的游覽園林,位於廈門市區東南獅山北面。萬石植物園萃集了廈門大小八景的「天界曉鍾」、「高讀琴洞」、「萬石鎖雲」、「中岩玉笏」、「太平石笑」諸景點,且有百十餘處摩岩石刻。萬石岩位於萬石水庫以南,山上奇峰怪石遍布,林木繁茂,文物薈萃。在萬石岩當中,有一精巧的殿堂,名為萬石蓮寺。天界寺在萬石岩西側的醉仙岩,昔日寺僧晨間撞鍾108下,聲聞遐邇因而有「天界曉鍾」之稱,為廈門小八景之一。
5、廈門環島路:
全程31公里,路寬44~60米,為雙向6車道,綠化帶80~100米,是廈門市環海風景旅遊主幹道之一。環島路依坡就勢,有的凌海架橋,有的穿石鑽洞,通過綠化、小品等充分體現了亞熱帶風光和廈門特色,形成了一條集旅遊觀光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濱海走廊,是一條原始與現代,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生態路。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藍天、大海、沙灘、綠地和四季花開不斷的美好圖畫。被評定為廈門新二十名景之一。其中從廈門大學到前埔的9公裏海岸被稱為黃金海岸線。
6、集美學村:
學村是風景薈萃的游覽區,是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始由陳嘉庚先生創辦,耗資一億多元,總建築面積達十萬多平方米,在校師生一萬餘人,譽滿東南亞。學村包括有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專科學校,福建體育學院,集美師范專科學校,集美財經專科學校等高校以及中專、中小學和幼兒園、托兒所。除校舍之外有大禮堂、游泳池、體育館、電影院、醫院、航海俱樂部等。規模之宏大,設備之完美,在國內尚屬罕見。學村的建築熔中西風格於一爐,或巍峨挺拔,或凌空欲飛,建築很富有個性,成為集美的一個象徵。 在集美中學道南樓前,長800米、寬300米的龍舟池,七座式樣各異的亭台水榭,屹立在龍舟池畔,龍脊鳳檐,雕梁畫棟,朱繞翠環,稱為「七星墜地」。池中央有兩座水榭,凌波展翼,名為「孤星伴月」,這是陳嘉庚先生親自設計修造的。每年端午節,這里金鼓齊鳴,南曲悠揚,波光水影,人聲鼎沸,七彩龍舟,劈波斬浪,別有一股豪情。這里還舉行過多次國際性龍舟競賽,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 學村裡有著名三景:
①、嘉庚紀念館:華僑領袖、愛國老人陳嘉庚先生被毛澤東主席贊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陳嘉庚紀念堂"落成後,便成為海外華僑、內地歸僑、港澳同胞、青年一代緬懷和學習陳嘉庚先生愛國愛鄉、傾資興學的光輝業績的場所。
②、南熏樓:是集美中學雄偉壯觀的15層高樓。它是陳嘉庚先生所建的具有典型嘉庚風格的代表性建築之一,結合了中國獨特的古典建築,以飛檐式的屋頂為樓的頂端。南薰樓現在是集美以及廈門市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③、龍舟池:陳嘉庚先生於1950年在海灘上築堤圍墾外、中、內三池。外池俗稱「龍舟池」,寬300米,長8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 池畔建有式樣各異的「啟明」、「南輝」、「長庚」及「左」、「右」、「逢」、「源」七個亭子。端午節舉辦龍舟賽,這里金鼓齊鳴,波光色影,人聲沸騰。岸上喝彩,水上聲嘶,競渡場面,十分熱烈。
7、"鋼琴之島"---鼓浪嶼:
鼓浪嶼面積僅1.91平方公里,是廈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島上岩石崢嶸,挺拔雄秀,形成許多幽谷和峭崖,沙灘、礁石、峭壁、岩峰,相映成趣。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清潔幽靜,空氣新鮮,樹木蒼翠,繁花似錦,特別是小樓紅瓦與綠樹相映,顯得格外漂亮。一條環島路,全長6公里,由道路、隧道、曲橋組成,以電瓶車代步。裡面的著名景觀有:
①、日光岩是一塊直徑40多米的巨石,位於鼓浪嶼中部偏南的龍頭山頂端,為鼓浪嶼的最高峰,是廈門的象徵。岩頂築有圓台,站立峰巔,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山中峰腰怪石嶙峋,在疏疏落落的樹林中,「蓮花庵」「古避暑洞」「龍頭山遺址」「水操台」「鄭成功紀念館」「寂庄花園」等建築,石洞、古城和歷代摩崖石刻隱約可見。俗話說「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廈門」,日光岩景點是鼓浪嶼的龍頭景點。
②、鄭成功紀念館坐落在鼓浪嶼日光岩北麓。建立於1962年2月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周年紀念日之際。是鄭成功屯兵抗清與驅荷復台的基地,至今遺址處處。至今仍存有水操台、寨門、古梁洞等遺址和大量名人紀念題刻。鄭成功紀念館還是海內外規模最大的鄭成功文物、文獻收藏中心和研究基地。
③、毓園這座恬靜美麗的園林景觀是為紀念卓越的人民醫學家、著名的婦產科大夫林巧稚教授,於1984年而建的。建築布局自然,園中屹立著林巧稚大夫的漢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跡展覽室」,鄧穎超同志親手在園中種植的兩珠南洋杉,象徵著林大夫秀逸高潔的品格。
④、鋼琴博物館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鋼琴博物館,位於菽庄花園的「聽濤軒「,分上下兩層,陳列了原籍鼓浪嶼的旅澳鋼琴收藏家胡友義先生提供珍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琴等。展現世界鋼琴發展史,突現鼓浪嶼鋼琴之鄉的形象。碧海環抱的鼓浪嶼有個很藝術的雅稱叫「琴島」,是"音樂家搖籃",小小鼓浪嶼有鋼琴600台,其密度居全國之冠。只要你漫步在各個角落小道上,就會不時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動人優美的歌聲,加以海浪的節拍,環境特別迷人。音樂,已成為鼓浪嶼的特別絢麗的風景線。鼓浪嶼有許多鋼琴世家、鋼琴家、聲樂家、和著名指揮。
⑤、建築博覽館: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館」的美稱,現存有2000多棟別墅,有208棟被鑒定為保護的歷史風貌建築。許多建築有濃烈的歐陸風格,羅馬式的圓柱,哥特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的浮雕,門樓壁爐、陽台、鉤欄、突拱窗等爭相鬥妍,異彩紛呈,洋溢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真是千姿百態,爭奇斗勝,各具風姿,美不勝收,使遊人大開眼界,大飽眼福。
⑥、菽庄花園:菽庄花園原是台灣富紳林爾嘉的私家花園,五十年代起獻給政府辟為公園。林爾嘉對花園精心設計,力求再現板橋別墅的風貌,又具江南園林的韻采,利用不大的一灣坡地,創造出無限的空間,把四周能看到的景物全部納入花園懷抱。園內設有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觀潮樓、小蘭亭等10景,並把台北板橋別墅里的小板橋也搬了來,小巧別致,獨具一格。四十四橋上的渡月亭,是菽庄觀海賞景的最佳點。
8、文曾路:
是一條梅花綻放,竹影婆娑, 流水潺潺,小橋靜卧的南北走向的公路。兩側邊坡竹籬環繞,草木蔥蘢,綠意盎然,山花爛漫,儼然一個世外桃源。「怪坡」處於文屏山莊往南約 1 公里處,那裡一塊鬼斧神工的石頭上已經鐫刻上 「怪坡」 二字,另一塊石頭上則刻著「非常道」 三個字。道路兩旁的岩壁也用心修飾,儼然天成。原有的怪石、奇木、異花等一一留存,已被命名為 「花溪」, 是初具規模的文化藝術長廊,整條公路已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觀光公園
④ 神仙居風景區的景區概況
浙江洞粗台州仙居縣原名永安,山川秀麗,兼有天台的幽深和雁盪的奇崛,公元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圍,而多神仙之宅」,下詔改名仙居。仙居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五大景區、104個景點,以山、水、古、月為特色。其中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當屬神仙居景點了。自縣城出發,迤邐西行,無論橫貫北境的大雷山,還是南脈括蒼山,均綿延不斷,如波濤起伏。唯獨白塔鎮南境,神仙居周圍的眾山巍兀獨立,險峻無比,與其它山刀切斧削般割裂開來,迥然各異,別具一格,聳然獨秀。幽幽神仙居,融險峰、幽谷、秀林、奇瀑於一體,總面積15.8平方公里。全神仙居引人入勝之處,在於那裡的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有不類他山,異乎尋常,出人意料, 匪夷所思的景觀形態。景區內奇峰環列,山崖陡峭,基石落石處處成景,有鬼斧神工之作的將軍岩、神態安詳的睡美人、因風作態的飛天瀑等景點60多處,身臨其境,處於霧靄之中,大有飄飄欲仙之感,而新近發現並已開發完成的景區上游滾顫御瀑布群和龍潭群,僅五百米范圍內就擁有連續十一級飛瀑和形態各異的深潭,實為國內罕見奇觀。在1997年省旅遊局組織的風景名勝區評選中被評為全省「遊客最喜愛的美景樂園」之一。如今被確定為「浙江省作家創作基地」大岩 。
⑤ 園林景觀竣工驗收工程概況怎麼描述
城市綠化工程竣工驗收規范工程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
城市綠化212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CJJ/T82—99
1、前言
《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T82—99),經建設部1999年2月24日以建標[1999]46號文批准,業以發布。
為便於廣大設計、施工、科研、學校等單位的有關人員在使用本規范時能正確理解和執行條文規定,《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編制組按章、節、條順序編制了本規范的條文說明,供國內使用者參考。在使用中如發現本條文說明有不妥之處,請將意見函寄天津市園林管理局。
1總則
1.0.1綠化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能改善生態環境、美化生活、增進人民身心健康、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是大都市與國際接軌的主要指標。
目前,我國城市綠化工作發展迅速,但是,自建國以來,我國未專門制定過城市綠化工程施工技術性規范,五十年代基本套用蘇聯的有關模式,1956年國家建委頒布的《建築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暫行技術規范》的第九篇對綠化工程施工曾做了部分規定,但由於這些技術法規不完善,且原有的規定已不適應形勢的要求,使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在實際工作中缺乏應有的依據和必要的法規管理,致使一些綠化工程質量不高、成活率低,影響了社會、經濟、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
編制本規范的目的,是在總結建國以來國內各主要城市綠化施工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園林植物的主要生物學特性及城市獨特的生存環境,制定切實可行的綠化施工規范,作為綠化工程施工法規性文件,使城市綠化施工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以提高城市綠化樹木種植成活率,改善城市綠化景觀,節約綠化建設資金,創建良好的城市環境。
編制本規范的依據是:
一、建國以來,我國務城市在綠化工程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並進行了技術總結,如: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等城市的綠化技術規程以及其他城市綠化施工經驗是制定本規范的基礎。
二、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城市綠化條例》中指出:「城市綠化工程的施工,應當委託有相當資格證書的單位承擔,綠化工程施工後,應當經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綠化主管部門或者該工程的主管部門驗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本規范即是綠化工程質量和驗收的依據。
1.0.2本規范適用於城鎮各類綠地及風景林地的工程施工及驗收,不包括農村及山區綠化,因其使用功能和立地條件不同。其中生產綠地的施工,育苗規范已有詳盡規定。
1.0.3—1.0.4綠化工程施工中相關的各專業應遵循國家有關技術標準的規定,以提高綠化工程整體施工質量。
2、術語
在綠化工程中,由於我國幅原遼闊,個別施工術語,各地名稱不一。本章內容是對本規范涉及的基本術語進行統一用詞、統一詞解以利於對本規范內容的正確理解和使用。
對於用詞,本規范力將使用的術語給出確切的名稱和內涵。
如:本規范中的種植穴和種植槽,有的地區稱種植坑和種植帶,或稱樹坑和樹帶。
為了統一用詞,經分析,坑的內涵隨意性較大,穴的內涵有一定要求;槽的內涵有一定長度和深度;帶的內涵泛指一定長度。因此,本規范對種植穴、槽的定義為:種植植物挖掘的坑穴,圓形、方形稱穴,長條形稱槽。
又如,在栽植樹木時,有時需帶土球栽植,有的地區稱為土台,大多數地區稱為土球,本規范根據大多數地區使用習慣,對土球和土台加以區分命名;即挖掘苗木時,按一定規格切斷根系保留土壤,加以捆紮包裝。圓形者稱為土球,方形者稱土台。肯定已成熟的術語。如修剪、定干高度、魚鱗穴等均採納使用。
3、施工前准備
3.0.1綠化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據是規劃和種植沒計圖。綠地屬於城市建設用地,必須符合城市規劃的綠地系統。種植設計是園林植物造景和進行合理配植的依據,在施工前必須熟悉設計圖紙和有關文件。
3.0.2為了在施工中充分領會設計意圖,施工前,應由設計人進行設計交底,到現場進行核對地形,以減少工作中失誤。
3.0.3綠化的景觀好壞,取決於優良的植物材料,所以在施工前,對准備的植物材料應進行檢測,以符合設計要求和產品質量標准。
3.0.4為了使綠化工程進度快,質量好,成本低,事先必須編制施工計劃,部署全部施工活動,以達到施工程序合理,施工方法和技術先進,施工機具、勞動組織合理,各方面協作配合協調,確保全面按期完成施工任務。
3.0.5凡是遇有建築、市政、綠化的綜合工程時,同時施工,必然會產生矛盾。為了避免綠地遭到損壞,應在建築、市政及地下管線工程完工後,再進行綠化栽植,有利於鞏固綠化成果。
4、種植材料和播種材料
4.0.1—4.0.2植物材料直接影響綠化的效果和成活率,除了符合設計要求的干徑、樹冠造型以外,還必須選擇根系發達、樹形美觀、無病蟲害的植物材料,從而保證綠化工程質量。
4.0.3種植露地花卉、根據其類別不同,提出不同的質量要求。如一、二年草花,要求植株高度、冠徑、分枝不少於規定數,卅簇豐滿花色鮮艷。宿根花卉與球根花卉,要求根系茁壯,根徑及幼芽不得少於規定數,觀葉植物要求葉簇豐滿茁壯。
4.0.4水生植物類別很多,各類水生植物都要求根系發達,具地下橫莖的,如荷花則要求根莖健壯。
4.0.5—4.0.7鋪栽草坪的草塊和草卷要求規格劃一,便於運輸和施工,要求不含雜草。草種及花卉的種子要求純凈度和發芽率高,以保播種後,達到預期觀賞效果,因此.在播種前要求做發芽率試驗。
5、種植前土壤處理
5.0.1土壤是園林植物生長的基礎,含有害物質及雜物必須清除,達到植物生長的條件。因此,在綠化工程施工前必須進行土壤化驗,對不合格土壤,採取相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
5.0.2園林植物按其類型劃分為草坪、地被、露地花卉,灌木、小喬木、喬木。最低土層厚度,是指園林植物生長的最低根系發育空間。
5.0.3城市人口密集,因各種構築物、地面、地下管網的施工,導致城市土壤大多數失去自然性質,並且由於地區不同,有的土壤含酸,鹼、鹽等有害成分,有的土壤為重粘土、沙土,均不符合園林植物生長。凡不符合種植的土壤均應按照設計要求採取改良土壤,為植物生長創造條件。
5.0.4按照設計形成綠地的地形構築及種植草坪、花卉前的施肥、翻地、平整等均為綠化工程的土壤整理工序。
6、種植穴、槽的挖掘
6.0.1挖種植穴槽前,應調查附近所設地下管線標志,並聯系有關單位了解地下管線設施情況,避免損傷設施。
6.0.2各種樹木種植的位置必須准確,挖掘種植穴時,按圖進行定點放線。屬於規則式種植時,樹穴要排列整齊。屬於自然式種植時,樹穴應保持自然,力求達到設計的配置藝術要求。
6.0.3挖種植穴、槽時,應根據苗木根系、土球直徑決定大小。在新墊土區,挖穴後應將穴底踏實,避免澆水後沉陷。種植穴、槽的規格,按花灌木、常綠樹、喬木、竹類、綠籬分成五類,樹穴規格大小,有伸縮幅度,各地區可根據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在幅度內調整。
6.0.4土壤含水量不足的土層乾燥地區,新填墊土壤地,均應在種植前在穴、槽浸水補給水分,並有夯實作用。
6.0.5樹穴施肥作為基肥,應將充分腐熟的有機肥與土壤攪拌均勻,在穴底鋪平再復土—層,以防根部直接與肥接觸,燒傷根系。
7、苗木運輸和假植
7.0.1苗木運輸是綠化工程重要環節,必須與當日種植數量銜接,做到隨起苗、隨運輸、隨種植,以減少暴露時間。
7.0.2—7.0.7苗木在運輸工程中容易受到損傷,因此規定了苗木在運輸時必須注意的事項,如:苗木在裝卸車時,必須輕吊輕放,不得損傷苗木和散球。帶土球苗木起吊時,應用繩網兜土球,不得用繩索縛捆根頸起吊,重量超過h的大型土台,應在土台木箱外套鋼絲纜起吊,裝車時應注意碼放整齊。大型土台應放置車箱承重部位。裸根苗木長途運輸時,應將根部加以覆蓋或噴水保持根系濕潤。也可將根系沾泥漿減少蒸發量,保持根系不失水分。
7.0.8竹類地下橫莖竹鞭上的鞭芽和不定根,可延伸生成竹筍和新根,損傷後影響生長。
7.0.9—7.0.10苗木起苗後至種植,裸根苗應盡量降低暴露時間,超過規定暴露時間不能及時種植時,應用濕潤土壤埋填根系,假植儲存苗木。帶土球苗木當日不能種植時,應噴水保持土球濕潤,珍貴樹種和非種植季節所需苗木,必須在起苗前按規定直徑挖環溝切斷根系,填充種植土培養須根,在需要時切斷主根種植,或起苗後用容器假植備用。
假植是減少暴露的有效措施,安排好假植,能降低苗木脫水,提高成活率。
8、苗木種植前的修剪
8.0.1種植前對苗木進行修剪的目的,有以下三條:
(1)起苗後苗木根系受到嚴重損傷,為了保持地上和地下平衡,必須適當對樹冠進行疏剪,使根系吸收的水分、養分能充分供給地上部分的需要。
(2)修剪有保持樹冠均勻分布、造型美觀、促進生長的作用。
(3)修剪樹冠具有特殊造型。
8.0.2對喬木修剪列舉了(1)有明顯主幹的高大喬木;(2)無明顯主幹枝條茂密的落葉喬木;(3)常綠喬木;(4)常綠針葉-樹;(5)行道樹;(6)珍貴樹種六類。所作的修剪規定,只提出原則要求,不可能包括所有樹種,有的樹種受地區立地條件影響,修剪方式可能與規定略有不同,均可參照本地區習慣修剪。
8.0.3灌木種植一般帶土球者較多,根系損傷較輕,加以灌木要求發揮現場種植效果(特別春季開花的花灌木),一般不應做強剪。
8.0.4提出修剪苗木的質量要求目的是使修剪的苗木栽植後能盡快癒合,以免感染病害,合理形成樹冠,促進生長。
9、樹木種植
9.0.1樹木種植選擇能保持生理平衡的非生長期,種植效果最佳,可達到節省人工和設施的目的。因各地季節性不同故具體種植時間不做統一規定,各地可根據當地情況提出落葉喬灌木、闊葉常綠樹、針葉常綠樹和早春開花的灌木適宜種植期。
9.0.2—9.0.3樹木種植是綠化工程的重要環節,樹木種植為生命工程,不能返工,在種植時應對各項准備工作進行檢查、核實,做到一次種植成活。為了保證種植質量,對種植時根部填土、根系置放、分層還土、種植的垂直度等工序都作了嚴格規定。
9.0.4鑒於我國尚未達到常年供應苗木的水平,因此分別提出疏枝、強剪、摘,十、斷根、容器假植等措施,供應非種植期對苗木的需要。今後應在適宜種植期,用適宜的容器假植,全年可隨時供應苗木出圃。
9.0.5—9.0.6對特定條件的地區,如乾旱地區或乾旱季節種植時規定可在苗木根部噴布生根激素,針葉樹噴布抗蒸騰劑等措施,提高種植成活率。對排水不良地區,鋪沒滲水管等措施,為樹木生長創造條件。
9.0.7種植澆水是樹木成活的關鍵,遲澆、澆水過多、過少均不適宜。對不同樹種、不同立地條件種植時,澆水和澆水方法作了原則性規定,各地區應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進行澆水。
9.0.8樹池鋪設通氣的護柵,應在土層上保留空隙,不可平鋪土層上而影響通氣。護柵可採用鑄鐵或水泥製成。
9.0.9--9.0.10為防止種植後樹木受人為或自然損害、產生搖晃,規定丁種植胸徑5cm以上的喬木應設支柱。對攀緣植物可根據生長需要,進行綁扎牽引。
10、大樹移植
10.0.1大樹移植范圍,落葉喬木胸徑20CUD.以上,常綠喬木胸徑15皿以上,即視為大樹移植范圍。對於少數特大樹木和珍貴樹種應予以保護,寧移構築物,不移大樹。
10.0.2要求大樹移植前,進行調查研究,制定移植技術方案,目的是保成活,限制任意移植大樹。
10.0.3--10.0.5大樹移植前,做好斷根、修剪等措施,能促使樹木成活。大樹移植後,養護管理更為重要,為樹木成活的關鍵,一般應養護二年以上,確認成活後,方可進入正常養護管理。
10.0.6大樹移植建立技術檔案,能促使進行實施方案調研、施工和竣工記錄、各種資料匯集、養護管理措施等內容,為移植大樹積累經驗。
11、草坪、花卉種植
11.0.1草坪種植可以選用播種、分株,莖枝繁殖、鋪草塊等方法。選擇不同方式,應注意適宜季節和草種類型。
11.0.2草坪播種節省人工、收效快,適用大面積鋪設,必須選擇優良種子,播種前做發芽試驗,確定合適的播種量。
11.0.3混播草坪可以使草種適應差異較大的環境條件,加速草坪形成,使草坪維持時間較久,但難以獲得純色草坪。發展混播草坪主要注意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草種之間的互為利用及配比,才能收到較好效果。
11.0.4~11.0.5分株種植也是發展草坪的主要方法。莖枝繁殖適用於暖季型草,在夏季和多雨季節進行。
11.0.6鋪設草塊需要掘塊、裝卸運輸、鋪設,費人工、投人大,一般不採用。近期推行鋪設草卷,工藝先進,草卷規格大的可達1.2mX.5一10m,小的約30~40cm,施工速度快,效果好,可縮短工期,適合各類草坪需要,國內已有大量生產,為今後草坪的發展方向。綜上所述,草坪鋪設以播種(含噴播)、分株、植生帶、草卷等方法,優點較多,可根據本地區條件採用。
11.0.7~11.0.9花卉種植用苗應選用經過1~2次移植,根系發育良好的植株,裸根苗應隨起苗隨種植,土球苗不得散球,注意保鮮不得萎蔫,目的是為了提高種植成活率。
11.0.10~11.0.11花壇種植時,應按設計要求分色彩種植,在起苗、運苗、分苗當中,應將不同品種,不同色彩分別置放,嚴防混淆。
11.0.12~11.0.14花苗種植時注意植株高低,冠徑大小合理搭配。栽植深度以原種植深度為好,栽後及時澆水,注意澆水方法,不能沾污植株。
11.0.15~11.0.17水生植物的挺水類如荷花,對水深要求嚴格,必須控制在100m以下。
12、屋頂綠化
12.0.1屋頂綠化是為城市綠化和利用建築向空間多層次發展的新技術。我國有的城市也都不同規模的開展屋頂綠化,但國內房屋建築大多數不具備屋頂綠化的條件。本章只做屋頂綠化的原則規定,大規模屋頂綠化必須在建築物整體荷載允許范圍內進行。建築設計時,即應提出適應綠化種植的條件,否則會造成對建築物的破壞。
12.0.2為了減輕屋頂荷載,選用輕型塑料容器較為理想。
13、綠化工程的附屬設施
綠化工程即園林植物種植工程,包括種植樹木、花卉、草坪、地被植物。它不是園林工程,因此諸如園林小品、園林建築等不應包括綠化工程之內,但考慮到綠化工程往往離不開給水、排水、花壇構築物等設施,它涉及到植物種植的成活率和今後養護管理的保存率,與綠化工程關系密切,所以綠化工程附屬設施一章列舉了5個類型。(1)給水灌溉設施;(2)綠地排水設施;(3)綠地護欄設施;(4)花壇設施;(5)綠地園路。
在天津專家審查會上,同意列入本規范內容,有利於綠化工程的施工和綠化成果的鞏固。
13.0.6~13.0.8文中所用「M」為砌磚沙漿代號,「C」為混凝土強度代號。
14、工程驗收
14.0.1綠化工程施工環節較多,為了保證工作質量,做到預防為主,全面加強質量管理,必須加強施工材料(種植材料、種植土、肥料)的驗收。
14.0.2必須強調中間工序驗收的重要性,因為有的工序屬於隱蔽性質。如挖種植穴、換土、施肥等,待工程完工後已無法進行檢驗,
14.0.3工程竣工後,施工單位應進行施工資料整理,作出技術總結,提供有關文件,於一周前向驗收部門提請驗收。提供有關文件如下:
(1)土壤及水質化驗報告。
(2)工程中間驗收記錄。
(3)設計變更文件。
(4)竣工圖及工程預算。
(5)外地購人苗檢驗報告。
(6)附屬設施用材合格證或試驗報告。
(7)施工總結報告。
14.0.4驗收時間,喬灌木種植原則上定為當年秋季或翌年春季進行。因為綠化植物是具有生命的,種植後須經過緩苗、發芽、長出枝條,經過一個年生長周期,達到成活方可驗收。對於草坪、花卉種植,緩苗時間較短,可參照本節規定,確定驗收時間。
14.0.5綠化工程竣工後,是否合格、是否能移交建設單位,特製定了7方面的標准,即樹木成活率達到95%以上;強酸、強鹼、乾旱地區樹木成活達到85%以上;花卉植株成活率達到95%;草坪無雜草,覆蓋率達到95%;整形修剪符合設計要求;附屬設施符合有關專業驗收標准。
⑥ 陝西地理特徵及風景名勝概況
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的黃河中游,地處東經105°29′~111°15′和北緯回31°42′~39°35′之間,東隔黃河答與山西相望,西連甘肅、寧夏,北鄰內蒙古,南連四川、重慶,東南與河南、湖北接壤。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全省以秦嶺為界南北河流分屬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主要有渭河、涇河、洛河、無定河和漢江、丹江、嘉陵江等。
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兵馬俑、唯一珍藏佛祖指骨舍利的法門寺、西安古城牆等馳名中外。陝北黃土高原、陝南山水風情令人神往,西嶽華山、壺口瀑布、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景觀獨具特色。
⑦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的概況
北京抄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成立於2010年5月,是在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和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基礎上成立的新型學院。
2010年5月25日,北京大學發布《關於成立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的通知》:「學校研究決定,成立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任命俞孔堅為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王昀為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景觀設計學研究院與建築學研究中心掛靠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俞孔堅為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王昀為建築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2010年10月30日在京宣告成立,由哈佛大學博士俞孔堅教授出任首任院長。學院現有研究人員39名(包括兼職),其中教授3名,客座教授10名,副教授6名,研究員10名,講師/工程師10名。此外,還組建了國際顧問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建築與景觀設計行業理事會。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的成立,將致力於落實科學發展觀,探索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途徑,探討緩解緊張人地關系的規劃與設計解決方案,建成這一領域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平台。設計學院的成立,還將為加強學科研究、人才培養與城鄉建設實踐的結合開拓新空間。
⑧ 萬年寺的景觀概況
萬年寺海拔1020米,雄踞於駱駝嶺下群山之中突起的一座山峰上,為峨眉山六大古寺之首。
此寺原有殿宇七重,規模宏大,幾經興廢,現今只剩一座明代無梁磚殿。明代重修時,仿印度、緬甸建廟技術和風格,主殿長寬均為16米,四壁全部用磚砌,砌到7.7米處,逐漸內收,建成穹窿形拱頂,上面繪有手持琵琶、箜篌、笛子仙琚飄拂的四天女。全殿無梁無柱,不用一木,故稱「無梁殿」,殿牆上裝飾圓拱、垂柱、窗欞等仿木結構的圖案。圓頂上建有五座白塔和四隻吉祥獸物;殿內頂壁四周佛像密布,原供鐵佛三千尊、金人十二、羅漢五百,造型古樸,稱為「千佛朝普賢」,現只穹窿下正中供奉著高7.35米、重62噸,鑄於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的騎白象的普賢菩薩銅像。菩薩神態安詳,趺坐於蓮花寶座上,頭戴五佛金冠,手執如意,體態豐滿,神情肅穆;蓮花花瓣怒綻,重疊四層。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態渾雄,大耳下垂,鼻幾觸地,四足立於蓮台之上。普賢又稱「通吉」、「三曼多陀羅」,代表德行。傳說此菩薩有延命之德,發過十大弘願,因而成為主理德、行德者,尊號「大行普賢」。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普賢常騎六牙白象。
寺內右側有一長方形水池,相傳唐代僧人廣浚曾在池邊為李白彈琴,遂有李白千古傳頌的《聽蜀僧浚彈琴》詩,詩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後人曾在白水池畔建立廊亭為之紀念,上置木牌,刻「大唐李白聽琴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