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中山橋景色

中山橋景色

發布時間: 2021-01-09 18:16:57

❶ 蘭州中山橋白天和夜晚風景的作文

蘭州,又稱金城,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歷史名城,是我美麗的家鄉。我心中的蘭州,是一個美食之都,旅遊之城,避暑勝地。怎麼,不信嗎?那就跟我來吧。蘭州的美食,真是數之不盡,小吃有牛肉拉麵、涼皮、涼粉、灰豆、手抓羊肉、烤乳豬等等,都是香飄金城,可口誘人。當然最有名的當屬牛肉拉麵了,蘭州拉麵遍布全國,已走向世界。正宗的牛肉拉麵,具備了五項條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也就是「湯汁清、蘿卜白、辣椒紅、蔥花綠、面條黃」。這樣的顏色一定讓你垂涎欲滴,保證吃後回味無窮。蘭州還是著名的瓜果薈萃之地,因這里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所產瓜果含糖量高,所以清香溢口。最出名的有白蘭瓜、黃河蜜、桃子、冬果梨……品種繁多,色、香、味俱全,如果放在你面前,保你會「口水直流三千尺」,「瓜果城」的美譽由此而來。另外,有名的蘭州百合,瓣大肉厚,香甜可口,是高級滋補營養品。瞧,我心中的蘭州不愧為一個美食之都吧!蘭州又是一座旅遊之城。蘭州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是唯一一個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以蘭州為中心的「絲綢之路」大旅遊區內,有敦煌莫高窟、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麥積山石窟、平涼崆峒山、永靖炳靈寺等著名歷史古跡。蘭州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鐵橋,有「隴上第一名山」——興隆山,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吐魯溝、石佛溝、徐家山,以及五泉山、白塔山等自然風景區。目前,蘭州又努力打造了自己的城市名片:百里黃河風情線。風情線上集黃河、水車、公園、雕塑為一體,風景獨特,美不勝收,是蘭州的亮點。哇,蘭州的旅遊景點數不勝數,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你還是自己來看看吧。人們都知道,「春城」昆明是我國的避暑勝地,你一定想不到,蘭州也會是舒適的避暑勝地吧?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條件良好。尤其在夏天,人們皆稱「莫道蘭州近陽關,避暑勝過昆明城」。的確,到了夏天,正當很多城市處於酷暑炎熱之際,而身處蘭州的我們卻悠閑地漫步在黃河邊,一邊飽覽黃河風情線上的怡人風光,一邊品嘗著香甜可口的瓜果美食,頓時,所有的熱氣似乎都被驅走了,令人神清氣爽,這種日子簡直比神仙還要美呀!你看,蘭州是不是一個避暑勝地呢?知道了嗎?這就是我心中的蘭州,一個我永遠熱愛著的家鄉!

❷ 蘭州有什麼風景名勝有什麼好吃的

蘭州景點全攻略

水車園: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水車園位於市濱河路西段,東鄰中山橋,西鄰「黃河母親」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園,南近白雲觀,是濱河路旅遊線上的重要一景。 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

歷史悠久的蘭州黃河鐵橋
俗稱「中山鐵橋」、「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黃河鐵橋不僅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中山鐵橋...

實力雄厚的甘肅省博物館
坐落在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津西路南側,是一座省級地誌性博物館。它的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組建的甘肅科學教育館。 甘肅省博物館佔地100多畝,主樓呈"山"字型,中間...

五泉山公園:旅遊勝地
位於蘭州市區南側的皋蘭山北麓,是一處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旅遊勝地。五泉山海拔1600多米,佔地26萬平方米,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史有鞭響泉涌傳說。蒙、惠東、西二泉,在五...

雁灘公園:園中林木茂密
雁灘公園座落在蘭州市以東,雁灘原是黃河中的十八個沙島,據說過去大雁常在此棲落,故名雁灘。 建國以來,這里先後築成了長達二十公里的環灘大壩和十公里的柏油馬路,並穿過黃河支流,把雁灘和...

蘭山公園:奇妙的人工山林
蘭山公園位於蘭州市正南的皋蘭山上,是蘭州市第一座人造森林公園。皋蘭山海拔2129.6米,是蘭州城南的天然屏嶂和第一高峰,古代這里一直是荒山禿嶺,後來經過蘭州人民上山植樹,終於將這里變成一片綠...

白塔山公園:蘭州的象徵
位於蘭州市北,因山頭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該寺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朝,寺平面呈長方形,白塔居中,塔身為八面七級,高約十七米,上有綠頂,下有圓基,通體潔白,挺拔秀麗。塔南是三大寺樓,北面是准提菩...

水車園: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水車園位於市濱河路西段,東鄰中山橋,西鄰「黃河母親」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園,南近白雲觀,是濱河路旅遊線上的重要一景。 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

蘭州黃河鐵橋: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俗稱「中山鐵橋」、「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黃河鐵橋不僅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中山鐵橋的前...

全國省級博物館之一:甘肅省博物館
坐落在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津西路南側,是一座省級地誌性博物館。它的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組建的甘肅科學教育館。 甘肅省博物館佔地100多畝,主樓呈"山"字型,中間...

令人心曠神怡的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
石佛溝風景區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七里河區蘭阿公路16公里處的峴口子山中,因有漢白玉石佛雕像而得名。石佛溝風景區於1949年後封山林,1986年夏辟為新興旅遊區,1992年9月批准為國家級森林...

興隆山: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
興隆山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海撥2400米。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向有「隴上名勝」之稱,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

庄嚴寺:金城校尉薛舉故宅
庄嚴寺在蘭州市城關區舊城中心鼓樓西側。始建於唐代,相傳為隋末金城校尉薛舉故宅。大業十三年(617年),薛舉在蘭州稱帝後,即為其皇宮。唐平定薛舉後改為佛寺,由山門、廂房及前殿、正殿、後殿等構成...

全國最壯觀的西關清真寺
在蘭州市城關區解放門廣場東側,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在所看到的是在1990年重修後的建築,氣勢雄渾,庄嚴肅穆,具有鮮明的阿拉伯伊斯蘭風格。該寺還先後培養了一大批伊斯蘭經學學者,每年有百餘名國外...

蘭州城隍廟:又名紀信廟
蘭州城隍廟在市張掖路。建於宋代,有殿3楹,祀奉漢將軍紀信,又名紀信廟,明代重修後改易現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毀於大火,後重修。坐北向南,佔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

道教風格濃郁的白雲觀
位於濱河中路南側,東鄰中山橋。又叫呂祖廟,系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7年)由陝甘總督瑚松鵝捐俸修建,供祀呂洞賓,為古時蘭州三觀之一。山門額雕有 「升雲得路」四字,門楣懸鄧寶珊所題「白雲觀」木...

避暑旅遊勝地:官灘溝
官灘溝位於蘭州市東10公里處的榆中縣境,屬馬銜山系,古代為甘肅施政官員的養馬基地,有明肅王「牧馬官灘」界碑一座。溝內現建有度假山莊,有蒙古族、藏族和裕固族式接待帳篷五座,周圍自然風光優美,為...

吐魯溝:神話般綠色山谷
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地處甘肅永登縣連城林區腹地,屬祁連山脈的東麓,園內地貌起伏劇烈,山勢嶙峋,可充分欣賞自然風光,被譽為「神話般的綠色山谷」 ,這對地處大西北牟蘭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綠色寶庫」...

連城魯土司衙門風景名勝區
位於永登縣西部的連城鎮,是明清時期連城一帶土司的衙門,因御賜土司姓魯,俗稱魯土司衙門。衙門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是甘、青邊境眾多土司建築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宮殿式建築群。 土...

蘭州處於我國地理中心附近,其小吃自然是很豐富的,而且規模也是不
小的。市內據我所知小吃街就有五六條,在午夜時分你仍然可以享受美食。
很偏僻的巷子都會經常看到賺錢的小吃攤。牛肉麵是蘭州最聞名的小吃了,
除它之外,其實還有許多令人難忘,比如涼面、面片、炒麵、釀皮、甜醅、
灰豆、羊雜、麻辣燙,下文將分別提及。

牛肉麵

蘭州牛肉麵的最大秘密在於湯,自本世紀初馬保子做出第一碗牛肉麵至
今,這湯的配方是代代相傳,秘而不宣。
所謂清湯並非開水混鹽,而是幾十種佐料與牛肉原湯配製而成,也許您
不相信,這其中唯獨沒有大香!正如武功,它的至高境界就是返璞歸真,這
「清」自然淳厚無比。可能水土也是一個方面,蘭州位於黃河上游的一個河
漫灘上,由於來自高原的細砂的過濾作用,是省會以上級城市中地下水質最
好的,另外,蘭州的食用牛肉主要是甘南和青海氂牛,所以不論怎樣,外地
是作不出真正地道的牛肉麵的。所以現今吃牛肉麵還得去蘭州,也許今後有
解決的辦法。
牛肉麵的一種特殊拉法叫做「蕎麥棱稜子」,即三棱形,很別致,不是
嗎?
據說牛肉麵有多種葯用,俺是深有體會,如果肚子不適,吃一碗就立刻
見效。
除了馬子祿外,蘭清閣也是名氣很大的,牛肉麵宴就是蘭清閣推出的,
使小吃登上了大雅之堂,另外金鼎的連鎖店也不錯。但是作為曾經的蘭州人,
還是建議你去找一家門口有個大鬍子老回回收票的店裡,花上一塊七毛,保
證滿意而歸┈┈這才是蘭州人眼裡大眾化的牛肉麵。說來有趣,這些忠實的
穆斯林賣牛肉麵攢夠了錢,便去趟麥加朝聖,回來再賣牛肉麵,開始新的循
環。:-)

涼 面

涼面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副琳琅滿目的扁擔挑,一邊是五顏六色的各色調
料,用高腳大碗盛著至少有七八種,另一邊是金燦燦的面條,當然是拉出來
的,跟牛肉麵的一樣,只不過撈出後用涼水過一下,稍拌了點清油。
蘭州涼面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勾芡過的素湯,裡面有各類應時的青菜,
加之芥末等涼性調料的使用,特別能打開夏天厭食的胃口,當然味道肯定會
令您滿意的,由於使用盤子,調料和湯較多,進食時可先喝點,就可防止撒
出來。其實涼面在冬天也是可以吃的,那時的素湯將變成熱的。
據說有的賣涼面者手法奇異,能將其實並不多的面條蓬鬆到極限,使人
以為好大的一盤,這都是口糧緊張年月的事了,呵呵。
如果有不習慣牛肉麵的外來素食者,我會向他極力推薦涼面。

鹵面、干拌、面片和炒麵

由於好吃的太多,只好偷懶來個批處理。
所謂鹵面,一般是和牛肉麵一塊兒賣的,面條自然也是拉出來的,特點
是用油炸凍豆腐、和多種素菜混以牛肉麵原湯勾芡,文火慢煮,澆到新出鍋
的面條上,配以幾大塊牛肉及蒜苗香菜辣椒油;
而我對干拌面的印象就是湯較少的牛肉麵,在蘭州曾一度流行,近來少
見了;
以上兩種面條特適合於喜吃干飯和飢餓感較強的人們,當然為防噎食,
配有煮麵的湯供享用,另外也因為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
面片是很具有平民性的小吃,在蘭州普通家裡和街頭都可吃到。面片的
關鍵在於揉面,配以少許熱水,揉得越勻越好(這是個力氣活),加上如果
使用西北一年熟日照長的小麥,就會特別勁道,當然越勁道的面片,配以燉
得爛熟的土豆、豆芽等菜料和少許瘦肉,這樣的面片就越是上品。
炒麵在蘭州很具有多樣性,面片可用來炒,二細的牛肉麵也可用來炒,
當然怎麼炒都挺香。特別注意的是它的量是很足的,進食者要有很好的胃口
才行,小學時俺一次可吃兩碗牛肉麵,當時特想吃炒麵,因為它太貴,現在
不嫌貴了,可再也沒有那麼大的飯量啦。:o(

釀 皮

釀皮是很值得多說兩句的。
所謂釀皮,其實是用麵粉漿汁蒸出來的麵皮。有兩種,一種是普通釀皮,
一種是高擔釀皮。
第一種雖為「普通」(其實是普遍的意思),卻更具有特色:用紗布包
了揉好的面團,在清水裡搓洗,最後清水變成了蒸麵皮的漿汁,而紗布里剩
下的就成了一小團韌性和延展性很強的東西,其實是麵粉里蛋白質,蒸熟後
就變成了多孔勁道的麵筋,而因加鹼後變得金燦燦的麵皮與麵筋配以十多種
調味品,就變成一碗普通釀皮。其實這些調料也是經過精雕細琢的,醋里浸
著幾個草果,而芝麻醬也不知用什麼稀釋開了便於食用時攪拌,還有許多連
名字都叫不上來。
第二種高擔釀皮據說也是歷史悠久,好象是一姓高的創始人挑著扁擔創
下的基業,而且無論怎樣,每日只售一擔,遲到的好食者只有等待次日了,
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盲目擴大產量只會以質量為代價,現在不這樣了,
我們已經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自然不會讓每個顧客失望。:o) 高擔釀皮沒
有麵筋,但也同樣勁道,色澤較淡,配以綠豆芽等少量嫩菜,調料的講究是
比普通釀皮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釀皮是女士們的所愛,如果有心數攤邊的性別比例,你也會贊同我的觀
點。夏日自不用說,蘭州釀皮冬天的生意也是很紅火的,多虧小姐們捧場,
冬天的做法和平時沒有什麼不同,在凜冽寒風中吃釀皮的姑娘們可算蘭州一
大奇景。估計象李修平、裴新華、江珊等人也曾經常在攤邊出沒,呵呵。
和涼面的熱湯一樣,釀皮在冬天也有一種救駕食品叫做炒粉,即將蒸熟
的澱粉凍切成小四方體在平底鍋里炒熱,配以同樣的調料。

灰豆、甜醅

這兩種屬於甜食。
灰豆是由豌豆和大棗文火慢煮出來的,當然其中的火候和配料並非那麼
簡單,要不現今蘭州最著名的「灰豆王」杜維成當年也用不著偷師學藝了。
這種棕褐色食品口感極好,因為豌豆燉得很軟,由於原料的關系,灰豆是營
養豐富的小吃,特別適合於冬天食用。
很多在都市生長的人不知道小麥是什麼樣,如果你吃過甜醅就會清楚了。
甜醅的製作原理和醪糟(南方叫酒釀)相似,但原料卻是小麥。用酒麴將蒸
過的小麥發酵後,配以涼開水,就有了可口的甜醅,它保持了小麥的原樣,
卻是既酸又甜,難以言表的美味。不過別吃太多,因為它含有酒精,被甜醅
醉倒可就貽笑大方了。它很適合於夏天食用。
它們通常是在一個攤上出售的,攤主大都是白發蒼蒼的老婆婆,小本經
營,自然便宜,俺小時候經常光顧,記得那時灰豆和甜醅都是一毛錢。

羊肉泡饃

蘭州羊肉泡饃與西安羊肉泡饃是大不相同的。
先說饃,西安是死面(沒有發酵的面)餅,而蘭州的是當地一種發面餅,
它採用一種特殊的發酵工藝,保持了麵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時都很
可口,放進姜黃(一種食用色素)和苦豆(一種有淡淡苦味的香草晾乾磨碎
使用)就更不得了,而且做法也不一樣,西安泡饃需自己掰碎(現在有了掰
饃機〕然後回鍋做好,而蘭州泡饃只管做好湯給你放好肉,然後塞給你一個
大餅,然後你就自便了,你可以盤起腿,或一鼓腦將餅放進湯里,或一口湯
一口餅。
西安泡饃和蘭州泡饃無孰優孰劣,前者屬於細膩型,後者則屬於粗獷型。
俺現在就常去吃西安泡饃。
記得兒時家門口有家攤主,將一整隻燉好的羊放在案板上,羊頭放在案
櫃頂,主人執牛耳尖刀在其上削肉,給我印象很深。
大學時每年寒假回家,母親端上的第一碗飯總是羊肉泡饃。

麻辣燙

看到這標題可能許多四川朋友不高興了,其實這麻辣燙的確是傳自四川,
且名字版權應屬於它的故鄉,只不過十年前到蘭州後入鄉隨俗,發展成另外
一個模樣。
聽說四川麻辣燙是需要許多傢伙的,比如中間有洞供放湯鍋的小桌等等,
而蘭州麻辣燙只要有個大點的鋁鍋就能燙個熱火朝天。
而燙的材料就更有區別了,蘭州麻辣燙最有特點的比如寬粉、土豆之類,
寬粉就是由蘭州當地澱粉做成的如皮帶般寬的粉條,而土豆也是甘肅本地的
特產,在黃土高原上因為缺水其它作物很難生長,但是土豆卻個大質好。寬
粉出鍋後變成半透明狀,泛著辣椒和牛油的光澤,特別耐嚼,對進餐著的咀
嚼肌是很好的鍛煉,從經常有人貪吃燙傷舌頭和上火來看,其受歡迎程度可
見一斑。土豆切成片狀,多煮一會,就會很面,同樣吃著如雲。
有次在外地一個地道的川菜館,點了麻辣燙的寬粉和土豆,結果事與願
違,這才意識到自己留戀蘭州麻辣燙了。

羊 雜

「羊夾鄉,羊夾鄉……」記得在十里店街頭的一位清癯的回族大爺就是
這樣叫賣羊雜的,不知道如何對應為漢字,這不象蘭州話,也許是阿拉伯語,
呵呵,管它呢。當時我在上中學,長身體,五毛錢一碗的羊雜真是不小的誘
惑。
如果你在攤邊坐下來,他蒙著黑色蓋頭的妻子會拿起一個小碗,從熱氣
騰騰的鍋里舀起一些色澤不一奇形怪狀的東西(羊雜碎或叫羊下水或叫羊內
臟),配上清清的原湯,撒點蒜苗,放點辣椒,下面就該你發揮了┈┈再買
個蘭州大餅,一頓美味就此解決。

漿 水

所謂漿水,就是用包菜或芹菜等蔬菜作原料,在沸水裡燙過後,加酵母
發酵而成,其中芹菜漿水為上品。漿水成淡白色,微酸,直接舀出飲用時若
加以少許白糖,便酸甜可口,它營養豐富,很是消暑,是我們這代人兒時的
娃哈哈。
如果把漿水用辣椒和蔥用油熗過,再加進拉麵或手工面條,就成了一碗
地道的漿水面。

後 記

自從五六年前最後一封信之後,好久沒有寫作文的感覺了(科研論文和
述職報告完全不是一回事),在多位網友的鼓勵和鞭策下,這幾天似乎又有
了這種體驗。
九七年至今我常出沒於四通的電腦技術論壇,沒想到在衣食住行一次寫
了最多的字,更萬萬沒想到這次作文是寫吃。
俺不是什麼美食家,也不會做什麼美食,從我寫的東東里找不到什麼食
譜配方,其實我是在寫感覺。
累了,不煩大家了,也許我今後還要寫個蘭州水果系列,誰知道呢,呵
呵!

下面貼上啟發我寫出蘭州小吃系列的一篇文章,俺的牛肉麵部分可作為
此文的補充。

附文:

《蘭州牛肉麵》

作者:珊瑚

蘭州牛肉麵即所謂大家平時叫的蘭州拉麵,准確叫法應為清湯牛肉麵。
在西北沒有人稱之為蘭州拉麵,有的話也是叫蘭州牛肉麵。國內其他省份也
有蘭州牛肉麵或蘭州拉麵的招牌,可是卻沒有一家正宗的。牛肉麵出了蘭州
市,味道多多少少都有些改變,西北五省的面館基本上還能保留牛肉麵的風
味,只是沒有那麼地道,其他地方就不敢恭維了,尤其在廣東更是吃不到
(至少我是沒有吃到過)。
其實拉麵並不是蘭州所特有的,在北方拉麵並不出奇,北京的龍須面也
是手工拉麵,不也很出名嗎?所以將牛肉麵稱為蘭州拉麵有點牽強。
蘭州牛肉麵有幾大特點:一清,二黃,三白,四綠,五紅。一清,是指
湯清(清湯牛肉麵嘛),湯是用牛肉和牛骨熬制而成(可能和熬制上湯有些
象,沒研究過,只是聽說);二黃,是指面條是金黃色;三白,是蘿卜;四
綠,是蔥花和香菜末(有的地方叫芫荽);五紅,是辣椒油。用北方的大海
碗,滿滿地裝上一碗,看著就想吃。面條的粗細也分為幾種:毛細(大概有
兩條龍須面粗)、細、韭葉、二韭、寬、特寬(俗稱褲帶寬),任君選擇。
蘭州人可以一頓三餐都吃牛肉麵,讓主食只吃米飯的南方人有些接受不
了,其實一樣,北方人也不習慣南方人一日三餐全是米飯。吃牛肉麵快而且
方便,因此為上班族提供了便利。在早上你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由於人太多,
小面館里坐不下時,就會有人將碗端出門外進食,或蹲或站,碰到熟人互相
打個招呼,邊吃邊寒喧,別有一番情趣。雖然不太雅觀,卻為蘭州城增添了
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寒冷的冬季,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麵,立刻為你驅
趕走全部的寒意。
由於牛肉麵的名氣越來越大,去蘭州旅遊的人都會專門去吃一次牛肉麵,
為了適應這種潮流,現在有的面館還推出了牛肉麵套餐,由細到寬,一道一
道地上,直到你吃飽為止。和第一道面同時上的還有六、七個小碟小碗,裝
的都是具有蘭州風味的風味小吃。你的嘴在享受的同時也可以讓眼睛享受一
下,有大師傅當場為你表演拉制各種粗細的面條。
不記得是哪年,加州牛肉麵曾風風火火地來到了蘭州,一夜之間滿大街
都能看到加州牛肉麵的招牌,可是沒有多久就悄悄地離開了牛肉麵的故鄉。
在蘭州,具有老字型大小的首推馬子祿牛肉麵,可惜上次去吃的時候人太多了,
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可惜……等有機會一定要去吃一次。

詳細資料和圖片到這個網站上去看看吧,同全面地而且還有清晰的圖片參考哦

樂游在線 http://jq.leryo.com/gansu.asp

❸ 求一篇《風景這邊獨好》的說明文,急!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國父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金陵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 巍巍鍾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跡。 鍾山風景區是我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有:中山陵景區、明孝陵景區、梅花山、靈谷寺景區、靈谷塔景區、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園、北極閣氣象台、雞鳴寺等,還包括玄武湖、環湖的富貴山、九華山、小紅山和城牆、城堡,這里集中了28處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929年6月1日奉安於此。墓地全局呈"警鍾"形圖案 ,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 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高29米,長30米,寬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族、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直額。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 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仰止亭、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不僅寄託了海內外捐贈者對孫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緬懷之情,而且都是建築名家之傑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遺囑:「吾死之後,可葬於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根據胡漢民的說法,孫中山還曾說過「他日我辭世後,願向國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遵照孫先生遺願,靈樞暫厝於北平香山碧雲寺內,在南京鍾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1926年1月動工興建,1929年春主體工程完工。建成後呂彥直去世。 概況中山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風景名勝區內,紫金山東峰茅山的南麓。鍾山古稱金陵山,漢代開始稱鍾山,東晉時開始稱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主峰為北高峰,其餘分別為西為天堡山和東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於此。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築,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為我國首批5A級景區。 孫中山逝世後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鍾山的遺願,南京民國政府在紫金山選址建造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也有稱:警世鍾)式圖案榮獲首獎。「鍾」含有警示之意,象徵了孫中山先生對革命的貢獻。呂彥直的方案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的精華,庄嚴簡朴,別創新格。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勛在評判報告中稱贊呂彥直的設計圖案「簡朴渾厚,最適合於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鍾形,尤有木鐸警世之想」。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還沒有最後完工,呂彥直就因為患肝腸癌而去世了,年僅36歲。為了表彰他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後來,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為呂彥直建了一塊紀念碑。碑的上部是呂彥直半身像,下部刻於右任所書的碑文:「總理陵墓建築師呂彥直監理陵工積勞病故,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於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議決,立石紀念。」。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動工,至1929年主體建成。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京運抵南京。三天公祭結束後,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環繞中山陵的主體建築,還有一系列紀念性建築,如為便於孫中山先生家屬守靈而在陵墓後上方建造的永慕廬、存儲奉安大典紀念物品的奉安紀念館以及寶鼎、音樂台、流徽榭、仰止亭、光華亭、行健亭、藏經樓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先生逝世後,他的遺體歷經了磨難,在守靈人盡職護衛下,才免遭不測。本來,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酉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石塔之中。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於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1929年5月26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卧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義大利定購的紫銅棺。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台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陵墓入口處的花崗石牌坊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 沿墓道前行為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 再進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一塊高約9米的碑石上刻著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譚延闓(另三位是於右任、胡漢民和吳稚暉 )。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孫中山當年以袁世凱保證清帝退位為條件,答應薦袁以自代,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所以是以國民黨總理的名義下葬)的鎏金大字。字為顏體。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是仿宮殿式的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門,門額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代表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的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全文,穹頂上繪有巨幅國民黨黨徽。堂後有墓門兩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此像系日本雕刻家高崎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卧像。 音樂台在中山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流徽榭,又名水榭,流徽榭位於中山陵至靈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資修建。流徽榭三面臨水,一面傍陸,流徽榭以石階與岸相連。亭長14米,寬10米,四周圍有1米高的水泥欄桿頂為卷棚式,鋪乳白色琉璃瓦,紅色立柱,全部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 流徽榭建於1932年冬,它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款建造,造價1.1萬元,由陵園工程師顧文鈺設計。流徽榭的所有屋架、地面、梁、柱、欄桿等都是用鋼筋混凝土構築,平面呈長方形,長13米,寬9米,四周圍有約一米高的藍色欄桿;卷棚頂,上覆白色琉璃瓦;立柱表面均為藍色;檐椽施以白漆藍紋;梁枋、雀替均施以彩繪;地面鑲嵌紅色八角形小瓷磚。 「流徽榭」三個楷書大字,是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 藏經樓又名孫中山紀念館。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一座寺院樓,共三層,底層為講經堂,並有夾樓聽座;二樓為藏經、閱經及研究室;三樓為藏經室。樓後有迴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塊,"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十六講,計15萬5千餘字。每講分別由當時的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葉恭綽、鄭洪年、陳仲經、蔡允、胡滌、彭醇士、王宜漢、李宣倜、王賢、鄧糞翁等人書寫,是一組書刻俱佳的珍貴文物。 美齡宮系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下榻的別墅,正式名稱是「國民政府主席官邸」。1984年起,這座富麗堂皇,典雅秀美的別墅正式對外開放,並稱為「美齡宮」,成為中山陵附近的一處著名景點。 1949年之後,劉伯承任南京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1960年12月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陪同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等貴賓晉謁中山陵。那時,為了支援農業,有關部門向陵園索取木材,紫金山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總理指示「中山陵園不僅是南京市的、江蘇省的,也是全國人民的,一定要保護和管理好」。第二天,採伐工人就全部撤出。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2005年04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抵達南京中山陵,舉行拜謁儀式。這是自1949年兩岸分隔56年來,中國國民黨主席首次親臨謁陵。 中山陵兩側,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鍾山北麓,還有座庄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奉安1929年4月23日,國民政府以何應欽為「總理奉安迎柩總指揮」。5月26日,靈柩由北平南移;5月28日抵達南京。停靈公祭至5月31日。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 為迎孫先生靈柩,從南京下關碼頭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柩大道,名「中山路」(即今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東路)。靈柩所過之處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紀念。(中山碼頭,中山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逸仙橋,中山門,陵園路)墓區形制 整個墓區平面如鐸形,取「木鐸警世」之意。鍾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鍾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徵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從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落差73米。392級石階象徵當時中華民國人口3億9千200萬。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三門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中山陵一共有三百九十二級台階。在台階上置放有各種銅鼎,其中幾個被當年侵略南京的日本軍隊的炮彈打中,留下很深的凹洞。 處在山頂最高峰的祭堂,有三個拱門,上書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創導的三民主義分書「民族」、「民權」、「民生」。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一座,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殿堂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一、葬事籌備處(1925年4月4日——1929年6月3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舉國悲痛。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籌備安葬事宜,推舉張靜江、汪精衛、林森、於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負責先生的葬事工作,並選墓址於紫金山。 二、奉安委員會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員會成立,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舉行了奉安大典,將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遷葬於南京中山陵。 三、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 1929年7月1日,國民政府組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葬事籌委會是日撤消,一切經手事項移交總理陵管會辦理。 四、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38年,偽督辦南京市政公署實業局園林管理所在其下設偽中山陵園辦事處,暫時維持陵園現狀。1942年4月6日,汪精衛指定褚民誼等組織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負責名義上的日常工作。 五、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45年8月17日,重慶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派出首批人員回南京接收偽國父陵園,恢復陵園的正常工作。1946年7月2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原《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即廢止,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遂改為「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在動盪的局勢中,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繕工作。 六、中山陵園管理處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園屬於軍管時期。1949年8月,改稱「中山陵園管理處」,隸屬於南京市政府園林管理處。七、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同年9月,成立整風委員會分會,由高藝林任主任委員。1958年4月,園林管理處並入南京市城市建設局。管理委員會也隸屬於城建局。 八、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1970年1月22日,江蘇省革委會決定以中山陵園為范圍,增設鍾山區,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陵園隸屬於鍾山區革委會。 九、中山陵園管理處 1975年4月,市革會決定撤銷鍾山區,陵園管理處劃歸南京市城建局領導。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將中山陵從市城建局劃出,為市屬局一級單位,全民事業性質不變。 十、中山陵園管理局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寧委發(1996)19號文「中山陵園管理處」更名為「中山陵園管理局」,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此時的中山陵園在保護、恢復現有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斷開辟新的景點、景區,把山水風景、文物建築、名勝古跡及人造園林藝術融為一體,呈現出一個多功能的旅遊風景區。 2007年5月8日,南京市鍾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編輯本段]旅遊景點
中山陵的主要景點有:孫中山紀念館,革命歷史圖書館,林蔭大道,光華亭,祭堂 ,陵門 ,流徽榭 ,美齡宮 ,行健亭 ,仰止亭 ,議政亭 ,音樂台 ,永豐社 ,永慕廬。 祭堂 祭堂現在通常稱靈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孫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卧像,孫中山的遺體就安放在這個圓石壙里,並用鋼筋水泥密封。 碑亭 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正中立高達9米的豐碑,上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出自譚延闓手筆。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主樓高 20.8米,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脊為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飾有 紫銅回輪華蓋,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前廣場正中的花台上豎有一尊高2.6米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樓後有長達125米的碑廊,上刻孫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義」全文。 中山書院 94年11月建成,主要用於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書院是二層宮殿式建築,坐北朝南,重檐飛角,紅柱白牆綠瓦。一樓正中安置中山先生半身像。西廳分類陳列各種版本的孫中山著作、孫中山研究的學術著作、中山陵文史書刊等,壁上懸有孫中山各個時代的大型照片;東廳陳列中山陵園收藏的書畫精品。二樓為會議接待廳,並播放孫中山先生生前的演講錄音。 書院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四周輔以草坪,植有桂花、茶花、梅花、龍柏、廣玉蘭和雪松等各類植物,環境清靜、幽雅。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位於中山陵至靈谷寺的公路旁。1932年由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資修建。它三面臨水,一面傍陸,以石階與岸相連。亭長14米,寬10米,四周圍有1米高的水泥欄桿,頂為卷棚式,鋪乳白色琉璃瓦,紅色立柱,全部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