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地形景觀

地形景觀

發布時間: 2020-11-23 09:40:09

Ⅰ 園林景觀地形地貌設計的要求有哪些

一、園林地形地貌及其作用
(一)園林地形地貌的概念
園林綠地設計中習慣稱為「地形」是指測量學中地形的一部分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也包括河流、湖泊。
(二)園林地形地貌的作用
地形地貌的處理是園林綠地建設的基本工作之一。它們在園林中有如下作用:
1、滿足園林功能要求:利用不同的地形地貌,設計出不同功能的場所、景觀。
2、改善種植和建築物條件:利用和改造地形,創造有利於植物生長和建築的條件。
3、解決排水問題。
二、園林地形設計的原則和步驟
(一)園林地形和改造應全面貫徹「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美觀」的城市建設的總原則。園林地形的特殊性,還應貫徹:
1、利用為主,改造為輔;2、因地制宜,順其自然;3、節約;4、符合自然規律與藝術要求。
(二)園林地形設計的步驟
1、准備工作:1)園林用地及附近的地形圖;
2)收集市政建設部門的道路、排水、地上地下管線及與附近主要建築的關系資料;
3)收集園林用地及附近的水文、地質、土壤、氣象等現況和歷史有關資料;
4)了解當地施工力量;
5)現場踏勘。
2、設計階段:1)施工地區等高線設計圖(或用標高點進行設計),圖紙平面比例採用1:200或1:500,設計等高差為0.25米至1米,圖紙上要求表明各項工程平面位置的詳細標高。並要表示出該地區的排水方向;
2)土方工程施工圖;
3)園路、廣場、堆山、挖湖等土方施工項目的施工斷面圖;
4)土方量估算表;
5)工程預算表;
6)說明書。

Ⅱ 簡述景觀地形的功能

1.骨架作用復
地形是構成園林制景觀的骨架,是園林中所有景觀元素與設施的載體,它為園林中其他景觀要素提供了賴以存在的基面。地形對建築、水體、道路等的選線、布置等都有重要的影響。地形坡度的大小、坡面的朝向也往往決定建築的選址及朝向。因此,在園林設計中,要根據地形合理地布置建築、配置樹木等。
2.空間作用
地形具有構成不同形狀、不同特點園林空間的作用。地形因素直接制約著園林空間的形成。地塊的平面形狀、地塊的豎向變化等都影響園林空間的狀況,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在平坦寬闊的地形上形成的空間一般是開敞空間;而在山谷地形中的空間則必定是閉合空間等。
3.景觀作用
(1)背景作用作為造園諸要素載體的底界面,地形具有背景角色,如一塊平地上的園林建築、小品、道路、樹木、草坪等形成一個個的景點,而整個地形則構成此園林空間諸景點要素的共同背景。
(2)造景作用地形還具有許多潛在的視覺特性,通過對地形的改造和組合,形成不同的形狀,可以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4.工程作用
(1)改善小氣候地形可以改善局部地區的小氣候狀況,如朝南的坡向可增強冬季陽光的

Ⅲ 如何通過地形地貌的塑造以豐富園林景觀

1前言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自然親近和自然相融成為一種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人們對生活空間的要求逐漸由個體生活空間的發展轉化為注重群體情感的交流,注重個人的心理需求。自古以來人們都有一種喜山樂水的情懷,對山水地形的環境情有獨鍾,歷代造園師們都把地形的處理當作是造園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程。地形是連接景觀中所有要素和空間的主線,地形處理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園林的造園效果及人們的使用功能[1]。
2微地形的概念和發展
2.1微地形的概念
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不同的起伏形態,如平原、盆地、丘陵、高原、河谷等的總稱[5],此類地形地貌也被稱之為大地形。《風景園林設計要素》一書中認為「地形」是「地貌」的近義詞,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間的起伏變化,坡地地形就是山地地表的外觀。山地城市中的坡地包括復雜多樣的類型,其中以山谷、山峰、懸崖等地貌特徵稱為「大地形」。
在園林范圍內,坡地還包括土丘、斜坡等,這類地形統稱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叫微地形。「園林微地形」是專指一定園林綠地范圍內植物種植地的起伏狀況。在造園工程中,廣泛應用於高爾夫球場、庄園別墅、城市街頭綠地、道路景觀綠化、居住區綠化等建設。適宜的微地形處理有利於豐富造園要素、形成多層次景觀、達到加強園林藝術性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在現代園要[]景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
2.2微地形的歷史
微地形是地形的一種,是從地形變化而來的。在我國,關於地形結構的最早的系統的論述主要體現在風水學中。從源頭上說,風水學與中國古代地理學幾乎是同時產生的,而風水學更偏重於實際的運用。明末的造園名著《園治》中指出「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相地」是風水的專業術語,包括園址的現場踏勘,環境和自然條件的評價,地形、地勢和造景構圖關系的設想,內容和意境的規劃性考慮,直至基址的選擇確定。[3]在西方造園史中,德國最著名的園林理論家是基爾大學教授希爾施菲爾德,他認為:變化、彎曲、起伏的地形使景觀更豐富,園子因此也顯得更大,植物生長更加自由、獨特,水面更加活躍。在高處或低處,每一步都引入一個新的領地、一個新的畫面,景觀時隱時現……所有這些景觀變化都是由地形的變化來實現的。
2.3微地形的類型
微地形可以按照其坡度的起伏的流暢程度大致分為兩種類型:曲線型和直線型[4]。曲線型微地形是指運用柔和流暢的曲線來模擬地形地貌,從而營造出自然傾斜的風景,如公園中的草坡,甚至用來作為極限運動的有硬質鋪裝的坡地都可以歸為此類。直線型微地形可以說是微地形最為常用的表現方式,是指在微地形的設計過程主要採用直線條,營造出層層疊疊波瀾起伏的地形地貌,如現代景觀設計中常用到的嵌草大台階、層層疊疊的假山石、下沉廣場等(圖1-2)。
3微地形景觀設計中的特點
微地形分為直線形和曲線型,所以在微地形景觀設計中的特點上也可以按其形式分為以下兩種:
3.1曲線型微地形的處理特點
結合自然地形地貌,充分體現原始自然風光:在設計創新過程中盡量保持地塊的地形感,體現當地的鄉土風貌和地形特徵,展現自然風貌。可以根據地表特徵,對設計地塊進行適當的藝術加工,從而營造出豐富的景觀。[5]如對較大面積的地塊可以設計成起伏的草地或疏林地,來展現悠遠的意境;對面積較小的地塊,可以設計坡度較大的微地形,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同時進行設計,打破狹窄閉塞的感覺,創造出多層次的景觀空間。
3.2直線型微地形的處理特點
運用抽象的手法,創造出新的景觀空間:直線型的微地形是由曲線型的微地形演變而來,只是在設計過程中運用了比較抽象的設計手法,也可以說是將自然與人工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但是所表達的意境與情趣就完全不同。建築師高迪曾經說過『曲線是屬於上帝的,直線是屬於人類的』,但當曲線的地形與直線的構築物相結合時,卻產生了意想不道的美景。廣州東站廣場磅礴的水景瀑布與綠化廣場交相錯合,交匯視線來營造一個別樣景觀空間,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廣場上大型的動態玻璃瀑布景觀極具視覺沖擊力,成為都市景觀的一大特色代表(圖3)。
4微地形的綠化設計
近年來在廣州住宅小區、道路、街頭等景觀區域也應用了地形的處理手法。但這種地形的處理區別於以往地形,是一種起伏較小的地形,現在稱為微地形。微地形處理,可以創造豐富的園林景觀層次和空間,能圍合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趣味空間。微地形可通過植物的高低起伏變化,在狹小的空間范圍內塑造豐富的空間形態,使人居環境與大自然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微地形景觀越來越成為一種不可缺的景觀營造手法。現就對華南地區的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等不同綠地類型的微地形處理手法進行探討。

Ⅳ 我國地形區地貌景觀的典型特徵有哪些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能稱為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

Ⅳ 如何在景觀設計中玩轉地形

景觀設計的地形處理講究:①功能優先,造景並重;②利用為主,改造為輔;③因地制宜,順應自然;④填挖結合,土方平衡。 其中,等高線是主要的規劃因素,主要原因在於:車與人沿等高線行進(坡道和踏步)時最省力;坡地具有動態的景觀特性(眺台、挑台);斜坡可以創造很好的水景(瀑布、溪澗等)。
地形的處理方法一般分為三種:1利用台階、擋土牆和景觀牆 利用台階解決高差是非常實用的方法。台階可以是規則的,也可以是自然形狀的。

擋土牆也很常用,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根據不同的風格和功能需求選擇混凝土、石牆或其他材質。

利用景觀牆解決高差問題,適用於有足夠的空間時進行分隔,使分割後的空間不至於擁擠,其材質的選擇也比較多樣。

2利用台階地緣進行過渡 台階地緣的設計既有現代感,又能帶來很多方便,豎向上可打造多重空間,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景觀美感。

3創造起伏的景觀地形 創造起伏的景觀地形,既可以解決高差地形,又可以形成豐富景觀,深受人們喜愛。

Ⅵ 典型地貌景觀的成因分析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各類地貌景觀幾乎都是多種內、外地質營力作用密切相關。探討典型地貌景觀的形成條件和成因對於挖掘各類景觀的科學內涵、普及地質公園的科學意義都十分重要。這里將從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學的角度對該區主要造景地貌的形成進行初步分析。

1.造境地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綜合各景區中各類地貌景觀的特點和分布規律可以發現,影響各類地貌景觀發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構造背景、岩石地層的分布、古氣候變化、重力崩塌作用和水動力條件等。

(1)構造背景

景區整體上位於華北地台中南部太行山復式大背斜中北北東走向的林州任村-輝縣上八里復式背斜的西南翼。太古宙至早元古代期間是該區的變質基底形成階段。中元古代—二疊紀期間,在該區發育了厚層的海相和海陸交互相沉積蓋層。在侏羅-白堊紀期間的燕山期造山運動中,來自華北地台東側、由於太平洋板塊向西低角度俯沖所產生的強大的北西—南東向擠壓作用形成了北東—北北東走向的太行山復背斜以及其中的任村-上八里復背斜。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太行山周緣轉入伸展變形階段。在北西—南東向的拉張變形中,華北裂谷帶開始發育。在太行山的東、南麓,北西向的張裂作用形成了北北東向、正傾滑的太行山山前大斷裂和近東西走向、左旋正傾滑的盤古寺斷裂。新生代期間,特別是晚新生代,山前正斷裂帶的垂直活動引發了太行山斷塊的持續隆升,造成了華北地區西高東低的地勢和太行山東南麓與東側華北平原之間高差達千米左右的巨大地勢落差。正是在山脈隆升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山地與平原之間巨大的地勢落差是塑造該區峰谷交錯、崖台梯疊和群峽間列的雄奇險峻的地貌景觀的重要前提條件。如雲台天瀑、紅石峽、峰林峽、青龍峽和青天河峽谷等都是在山脈隆升過程中所形成的特徵性的地貌景觀。

另外,在中-新生代構造活動期間,該區還發育了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兩組近直立的構造節理。河流、沖溝或大氣降水對透入性的構造節理的侵蝕切割對該區各種石牆-石壁型的長崖和石峰-石壁型的峰林、峰從地貌景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製作用。

(2)岩石-地層因素

位於復背斜西南翼的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主要出露的岩石地層從老到新包括構成地台基底的太古代變質岩、以石英砂岩為主的中元古界雲夢山組、以碳酸鹽岩層為主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層和以砂頁岩、泥岩為主的石炭-二疊紀地層等。該區岩石地層的整體產狀平緩,多傾向西或西南,傾角一般不大於15°。其中太古宙變質岩和石炭-二疊紀地層僅在該區零星分布,前者主要在個別景區的河谷底部或下部少量出露,後者主要出露在山麓地帶以及河谷分水嶺的峰頂面附近,在地貌景觀塑造過程中的作用不大。與該區主要地貌景觀密切相關的是中元古界雲夢山組石英砂岩和寒武系與奧陶系的碳酸鹽岩層。

地表觀察和前人對該區岩石地層分布特徵的總結表明(高林志等,2004;樊克鋒,2004),中薄層的相對軟弱岩層與中厚層的堅硬岩層的互層分布和中薄層隔水地層與中厚層含水層的互層分布的特點是該區層狀地貌景觀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

其中的中元古界雲夢山組為一套整體上抗侵蝕能力很強、且常構成區域內隔水層的中厚層狀的紫紅色石英岩狀砂岩夾中薄層紫紅色或灰黑色頁岩地層,層厚100~150m。該套地層主要分布在該區的溫盤峪、百家岩和葫蘆峪附近,與下伏的太古代岩石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構成雲台山一帶中山的山基。由於極強的抗侵蝕能力,在子房河和百家岩其構成了河谷縱向上的第一級岩坎或河流裂點。並形成該區的紅石峽和赤壁長崖地貌景觀。

該區的寒武紀地層出露完整,總厚度400~600m左右。主要分布於該區中北部中山區的中-下部。自下而上包括辛集組、硃砂洞組、饅頭組、張夏組、崮山組、炒米店組和三山子組等。其中下部的辛集組、硃砂洞組和饅頭組是一套岩性以抗侵蝕能力和含水性較強的中薄層碳酸鹽岩與薄層的抗侵蝕能力差和基本不透水的砂頁岩和泥頁岩的不等厚互層為特點,總厚度220m左右的地層。在雲台山景區可以觀察到,由於透水性、抗剝蝕能力不同的不等厚地層的互層分布,該套地層在地貌上常構成U形谷下部的基岩斜坡以及谷坡兩側懸泉湧出的部位。寒武系中-上部的張夏組、崮山組、炒米店組和三山子組是一套岩性以中厚層或巨厚層的白雲岩夾中薄層泥灰岩、灰岩的碳酸鹽岩地層,總厚度420m左右。其中的張夏組中-上部發育了中厚層的疊層石藻灰岩與中薄層的灰岩、泥灰岩的互層地層。該段地層中均勻的厚層碳酸鹽岩常構成該區河谷的陡坡地貌。如青龍峽中游段的隘谷-嶂谷地貌、子房河的嶂谷-圍谷和支谷溝頭高達300m左右的河流裂點及發育在其上的雲台天瀑都發育在該套地層中。另外,在神農山和青天河景區,以含水性不同的中厚層白雲岩化鮞粒灰岩與中薄層泥灰岩互層為特點的張夏組中下段還是發育近水平的溶洞的重要部位。在青龍峽景區,張夏組中-上段抗侵蝕能力不同的碳酸鹽岩互層分布則是河谷中發育層層疊瀑的重要原因。

該區奧陶紀地層以馬家溝組為主,主要分布於山麓、低山丘陵區和中山區的山體上部。該套地層總厚度達450m左右,包含了7段特點不同的岩層。其中底部、以發育「賈旺頁岩」和中薄層泥質白雲岩為主,岩性較軟弱,厚20m左右。中-下部以中厚層泥質灰岩和白雲岩為主,厚200m左右。中-上部以中厚層—厚層白雲岩和藻灰岩夾泥灰岩為主,厚約250m。由於該套地層底部為薄層的軟弱岩層,中上部是厚度巨大、總體上抗侵蝕能力較強,並且常發育在山體的中上部,再加上構造節理較為發育,該地層在地表水侵蝕、切割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塑造出了山體上部的陡崖、山峰、石柱和石峰等陡峻地貌。如神農山的龍脊長城、青天河谷地上部的長崖和雲台山海拔1308m的茱萸峰都是該套地層在外動力作用下的產物。

(3)古氣候、水動力作用和重力崩塌等因素

如果說山地隆升是地貌景觀發育的前提條件、岩石地層分布是其發育的物質基礎,那麼古氣候、水動力與重力崩塌作用等則是地貌景觀形成的塑造者。南太行山地區位於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區,發育森林-草原植被。上新世以來,特別是第四紀期間該區和中國的其他地區一樣經歷了多期的冰期-間冰期氣候旋迴變化。冷、暖和干、濕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區域內的大氣降水量的多少和風化作用的進程。在暖濕氣候中,河流的侵蝕和下切作用會大大加強,紅石峽的發育便與區域性河流侵蝕作用增強有關。因此,第四紀期間暖濕與乾冷氣候的交替變化對該區的岩溶作用的發育有著重要影響,在氣候溫暖濕潤時,由於大氣中的CO2濃度增加,同時大氣降水增加,便會促進地表和地下岩溶的發育。乾冷氣候階段,則恰恰相反。另外,以冷乾和暖濕氣候交替變化為特點的第四紀氣候還會影響重力崩塌作用的進行。在乾冷氣候中,岩石的物理風化作用加劇,會促使岩塊的崩裂或破碎化。隨後的暖濕氣候中,河流侵蝕作用的加強則可加速碎裂岩塊的崩塌。

大氣降水是雲台山地區的主要水源,年平均降水量為750mm左右。由於該區發育厚層的碳酸鹽岩層,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構成該區水動力作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前者以片流、洪流和河流等3種形式在地表對山地進行沖刷、磨蝕和下切;二後者主要以隙流和管流的形式在可溶性岩塊的內部或表層進行沖刷和溶蝕。前者是該區山嶽地貌景觀發育的主要方式,後者僅為輔助作用。長崖、峽谷、類峰林-峰叢和天瀑的形成主要與前者密切相關,岩溶洞穴、谷坡懸瀑和各類岩溶堆積的發育則與後者關系密切。

重力崩塌堆積作用在雲台山地區石牆、石壁或長崖、圍谷、石柱、石峰或類峰林-峰叢等地貌景觀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該作用下所形成的崩塌地形和崩積物在該區河谷中區非常普遍,它們是陡峭山坡上部岩塊順構造節理的強烈風化、剝蝕或河流掏蝕岸坡致使岩塊本身的穩定性失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墜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積物。另外,在落差巨大的河流裂點附近,崩塌作用還是河流溯源侵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青天河景區中,由陡峭谷壁構成的青天河大佛的形成也與谷坡崩塌作用密切相關。

2.典型造景地貌的成因機制

雲台山地區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觀基本上可用雲台八景來概括。即雲台山之紅石峽與雲台天瀑、青龍峽之幽谷疊瀑、峰林峽、神農山之龍脊長城、雲台山之赤壁丹崖、青天河之鯨魚灣和雲台山之龍鳳壁。如前所述,影響地貌景觀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各類景觀的形成實際上都是多重地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面以上述典型地貌景觀為主來重點探討該區造景地貌的成因,並對其他類似或相關的地貌景觀成因機制給予初步解析。

(1)山地抬升與「赤壁丹崖」和「龍脊長城」景觀的發育

雲台山地區在晚新生代期間經歷了階段性山脈隆升過程,發育在雲台山地區的高聳的「卧虎崖」(屬於深切嶂谷的谷壁)、「赤壁丹崖」(屬於斷層崖的崖坡)和「龍脊長城」(屬於峽谷上部的陡峭谷壁)等極為壯觀的地貌景觀都是在山地隆升的背景下經河流下切、重力崩塌和斜坡後退等過程逐漸塑造而成的(圖1-62)。

雲台山山麓地帶至少發育了兩條近平行分布的北東東—北東走向、傾向南側的正斷層(圖1-62)。從斷裂的分布及所錯動的地貌面分析,西北側正斷層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後和唐縣期夷平面解體之前,垂直活動幅度可達500m左右。靠近盆地側正斷層的垂直活動主要發生在唐縣期夷平面形成之後,垂直活動幅度在300~400m左右。平行分布正斷裂的垂直活動將該區分割成了地勢從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宏觀上呈階梯式分布的三個地貌單元。包括峰頂面海拔集中在1200~1400m左右的中山、峰頂面海拔集中在500~700m左右的低山區和海拔在200m以下的平原或盆地面。

前述的「卧虎崖」、「赤壁丹崖」和「龍脊長城」等地貌景觀雖然屬於不同的地貌形態,但無一例外都發育在正斷層下盤側的最高一級地貌台階中,因此,正斷層的垂直活動是它們形成的構造基礎。因為斷裂的垂直活動造成了兩種效應:首先斷裂活動促使了與斷裂帶近於直交的河流水系的發育、河流的強烈下切以及上遊河谷中高度不等的河流裂點的發育。其次斷裂活動造成北側地層抬升造成了中元古界和寒武系與中奧陶統的斷層接觸關系,使得該斷裂帶北側河谷中得以出露中元古界厚層的相對堅硬的石英砂岩和以下部發育中薄層泥灰岩、砂頁岩、中-上部發育厚層的灰岩、白雲岩為特徵的寒武系,而南側僅僅分布岩性以相對均勻的中厚層灰岩、白雲岩為主的中奧陶統(圖1-62)。也正是由於上述因素造成了斷裂南北兩側地貌發育方式以及所形成的地貌景觀的不同。其中在斷裂南側,由於地表分布厚度為400m左右、岩性相對均一的碳酸鹽岩,因此山地河谷和坡地在後期的侵蝕過程中主要傾向於以斜坡坡面的平行下降和相對均勻的後退形式為主進行,即山坡演化中的坡面平行下降模式(圖1-62),形成了該區相對寬緩的谷底、地勢起伏相對均一的山地和區域均衡的斜坡等。在斷裂北側的上升盤,由於岩石硬度的明顯差異,在河流的下切或側蝕過程中,山地剝蝕以側向不均侵蝕和縱向不均勻下切為特徵,同時坡地發育已伴隨崩塌作用和河流溯源侵蝕的山坡平行後退模式為主(圖1-62)。此時常形成河床裂點發育的深切峽谷、谷坡兩側的陡峭崖壁和山前高聳的斷層崖等壯觀的地貌景觀。雲台山紅石峽溝口高20多米的河流裂點和百家岩高100多米的赤壁丹崖都是在斷層崖基礎上發育起來的斷層型河流裂點地貌景觀。子房河谷地兩側的卧虎崖和神農山的龍脊長城也是在斷裂上升盤一側,因河流下切過程中伴隨谷壁斜坡平行後退發育而成的地貌景觀。

圖1-62 雲台山山前地貌演化過程示意圖

圖1-63 雲台山峰林峽景區河流切割近水平地層形成峰林景觀

(2)深切曲流的發育與「鯨魚灣」和峰林峽景觀地貌的形成

地貌學上將曲流河劃分為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後者又可進一步區分為嵌入式曲流和內生曲流。內生曲流可以在深切曲流的基礎上由於河流進一步側向侵蝕發育而成,也可以是原來相對順直的河流在下切入基岩之後,在河流基準面保持長期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由於岩石的抗侵蝕能力的差異或地質構造因素的影響再經長期側向侵蝕作用而形成。總的來看,內生曲流常表現為彎曲度較小的順直型河谷與曲度較大的曲流交替分布的特點。如子房河上游段發育在裂點之上的長1~2km的曲流段和下游近出山口一帶的曲流段、青龍峽和峰林峽谷地中的局部發育的曲流形態大都屬於此類。嵌入曲流的發育先後經歷了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兩個階段,並能夠基本保持原生的曲流形態,因此常表現為蜿蜒迂迴的河曲形態,即常說的「九曲十八彎式」的河流峽谷地貌。沁河、丹河和峪河中的曲流形態基本上都屬於該類,其中丹河水域青天河景區的鯨魚灣則是該類地貌景觀的典型代表。

在深切曲流發展過程中,伴隨河流的側向侵蝕和遷移不僅直接形成了像鯨魚灣一類的迂迴彎曲的峽谷地貌,而且還會在河谷中及其兩側形成離堆山、牛軛湖和形態各異的石峰、峰牆和一些類似峰林的地貌景觀。如在以發育類似峰林-峰叢的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為特徵峰林峽景區(圖1-63),河谷呈現出內生曲流形態,在河流的中上游相對順直的河谷與彎曲度很大的河谷相間分布,並且在上游的影寺一帶可以見到典型的高位廢棄曲流和離堆山。地表調查可知,該區景觀的發育主要與曲流河下切之後的側蝕、下切和遷移密切相關,同時受到了岩層分布和構造節理發育的影響。因為該區主要分布寒武-奧陶紀岩層,該套地層以相對軟弱的中薄層的頁岩、泥岩和泥灰岩與相對堅硬的、但構造裂隙相對發育的厚層的灰岩、白雲岩相間產出為特點。在內生曲流發育的中、後期,當河流下切至軟弱岩層中時,便轉為以側向侵蝕作用為主的階段。河流對軟弱岩層的側向侵蝕或掏蝕會促使上層岩塊的崩塌,同時再加上地表水沿岩層中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兩組構造節理的侵蝕、切割,便在河谷中及其兩側塑造出形態各異的、類似峰林-峰叢的多種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如果河流繼續下切,早期形成的石峰、石牆等便會遺留在高出河谷數十至數百米的地貌部位,成為高位的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類似的地貌景觀在青龍峽、青天河都有不同規模的發育。當然發育在一些山脊長崖或絕壁之上的石峰、石柱和石牆也大都是在河流下切之後,地表水順構造節理侵蝕、切割並誘發崩塌作用的綜合作用結果。

(3)河流裂點、岩坎和「雲台天瀑」、「幽谷疊瀑」等景觀的形成

河流裂點是河流基準面下降所引起的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蝕過程中所達到的那一段河床縱向上的陡坎或坡折地貌(圖1-64),它在地貌上可表現為河床縱向上的高數米至數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的陡坡地貌。在雲台山地區,不同類型的河流裂點地貌極為發育,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貌景觀。根據成因不同,可初步歸結為斷裂型裂點和溯源-崩塌型裂點等3類。雖然裂點的直接成因不同,但實際上它們都是構造活動、溯源侵蝕和崩塌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下面對各種裂點的特點和成因進行簡單分析。

圖1-64 河流裂點形成示意圖

雲台山地區最為壯觀的是溯源-崩塌型裂點,其可以子房河上游各支流深達500~600m左右的嶂谷溝頭高260~360m不等的高大河流裂點為代表,河流從裂點之上飛瀉而下便形成了所謂的「雲台天瀑」奇觀。該裂點的形成是河流在溯源侵蝕過程中岩塊崩塌的結果,至今仍可見到溝谷中分布著許多從上部崩落下來的巨大岩塊。同時,應該知道溝谷溯源侵蝕與岩塊崩塌的發生又與該區的構造活動和岩層分布特點密不可分。因為地表觀察可以看到,裂點發育的溝谷中主要出露寒武紀地層,其下部以發育抗侵蝕能力較弱的中薄層的砂岩、泥岩或頁岩與灰岩、白雲岩互層為特點,而中-上部以發育抗侵蝕能力較強、而近直立的構造裂隙比較發育的厚層白雲岩和灰岩為主。如前所述,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後,該區的黑龍王廟斷層曾經有過幅度至少為300m的垂直活動,斷裂帶的垂直活動必然造成上升盤一側河流的強烈下切。子房河上游各支谷即在此構造背景下開始強烈下切,同時河流發生的溯源侵蝕。當河流下切至相對較軟弱的寒武紀下部地層中時,河流的側向侵蝕或掏蝕作用和地表水沿近垂直裂隙的侵蝕會促使上部厚層岩塊的崩塌,進而加速河流側蝕和溯源侵蝕速度,並形成高數百米的陡峭嶂谷以及溝頭的高大裂點和從裂點之上飛流直下的「天瀑」。

斷裂型裂點主要以紅石峽溝口白龍潭處高20多米的裂點和百家岩孝女塔北「天門瀑」所在的高120m左右的赤壁丹崖為代表。該類型的裂點之形成與斷裂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裂點南側或不遠處即為傾向南側的北東東向黑龍王廟正斷層通過之處。正是該斷裂在晚新生代的垂直活動,造成了北側堅硬的中元古界厚層石英砂岩與南側相對軟弱的中厚層灰岩、白雲岩夾薄層泥灰岩的中奧陶世地層呈並列式的斷層接觸,而斷層兩側可侵蝕能力的顯著差異直接導致了雲台山紅石崖和天門瀑一帶發育在厚層紫紅色石英砂岩中的河流裂點及相關景觀。因此稱其為斷裂型裂點。

除了顯著的河流裂點地貌,由於岩層抗侵蝕能力差異,在河床上還常見到類似裂點的規模不等的岩坎地貌,這在雲台山的小寨溝和青龍峽景區較為發育。其中一級級高1~3m乃至5~10m的不等的河床岩坎,時而集中分布,時而分散出現,形成河谷中精巧雅緻的崖台梯疊、層層疊瀑、潭瀑相連的河床地貌景觀,這些景觀主要發育在厚度為200m左右的中寒武統張夏組中。以青龍峽景區為例,在其中海拔600~750m左右的河谷段為以厚層疊層石與中薄層的泥灰岩互層為特徵的中寒武統張夏組,由於前者抗剝蝕能力相對較強,而後者相對較弱,因此在河流下切過程中,當遇到軟弱岩層時,便會促使河谷加寬和溯源侵蝕的發生,容易形成平坦和較為開闊的河灘而一旦遇到相對堅硬的厚層疊層石,便會阻礙溯源侵蝕的進行從而形成岩坎地貌。由於張夏組厚度可達190m左右,其中包含了眾多厚度不等的軟、硬地層(圖1-65),因此便在河谷中形成了現在所見到的由多達數十個大小不同的岩坎和瀑布所構成的層層疊瀑景觀。

圖1-65 青龍峽谷地中層層疊瀑的成因示意圖

Ⅶ 什麼叫景觀的地形分析

1、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山峰,山谷,山坡,山頂,山腳,水邊
2、地貌:植物型,岩石型,泥土型
3、地質:岩基式,泥土式,渣土式,淤泥式

Ⅷ 地貌景觀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特徵

地帶性特徵:

①地帶性自然帶的缺失。如南緯56°至65°的地區是廣闊的海洋,陸地面積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陸上缺失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

②改變了地帶性分布的自然帶。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側處於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東側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因受地形影響,出於西風的背風處,因而成為溫帶的荒漠。

③地帶性自然帶空間分布受到約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各自然帶緊逼西海岸,其空間分布范圍受到極大約束,而且與東部地區的自然帶割斷,這是由於科迪勒拉山系分布於美洲大陸西部沿海地區的結果。

非地帶性特徵:

在地表因受海陸差異、地勢起伏、大地構造和岩性組成等因素的影響,形成與緯度地帶性相異的各種地域分異現象。干濕度地帶性、垂直帶性以及地勢地貌分異等都可看成是非地帶性的表現。

(8)地形景觀擴展閱讀:

地貌景觀包括:

1、主峰突出花崗岩地貌節理發育,經過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體,使主峰十分明顯。

2、象形石峰花崗岩因為十分堅硬,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表面多呈「球狀風化」,形成渾圓的「石蛋」,或其他各種惟妙惟肖的象形石峰。像黃山的怪石就是黃山「四絕」之一。

3、危崖峭壁花崗岩山地岩體垂直節理發育,經流水切割侵蝕或風化崩塌作用,常出現大面積的危崖峭壁,峰林深壑。

4、雄偉險峻主峰高大挺拔,周圍群峰簇擁,各種奇妙的石蛋和象形石峰,共同構成花崗岩地貌的最直觀印象,就是它們的雄偉險峻。像我國自古就有「泰山天下雄」、「華山天下險」之說,就是這個道理

Ⅸ 地貌景觀資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態。地表形態千姿百態,形態各異,規模大小不等,成因復雜,並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地貌形態的不同和形成原因的差異,地貌景觀的類型包括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雪山-冰川地質地貌景觀和河流-湖泊景觀。

(一)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

包括岩類山嶽地貌景觀、地質構造地貌景觀、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和盆地谷地景觀。

1.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度,山地面積約占國土的2/3。由於組成山嶽的岩石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差異,以及各類岩石的地質景觀專屬性,加之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和氣候環境等諸因素,形成了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地質遺跡景觀。山地由山頂(山脊)、山坡和山麓(山腳)三個要素組成(圖7-7)。

圖7-7 山嶽形體要素(楊世瑜等,2007)

(1)特色火成岩山嶽地貌景觀

火成岩是由岩漿在地下或噴出地表後冷卻凝結而成的岩石,又稱「岩漿岩」。其中岩漿在地下結晶而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噴出地表後冷卻凝結的岩石稱為噴出岩。侵入岩的典型代表為花崗岩,噴出岩的典型代表為玄武岩。

在我國的眾多名山中,花崗岩類山嶽地貌景觀首推安徽黃山和陝西華山。此外還有安徽九華山,湖南南嶽衡山,浙江雁盪山(流紋岩)、普陀山(圖7-8)等,國外著名的有朝鮮的金剛山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等。

陸地上玄武岩噴發會形成火山錐或火山錐群,如我國的雲南騰沖國家地質公園火山群、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長白山白頭山-龍崗山火山群、海南海口馬鞍嶺火山群、湛江湖光岩-硇洲島-雷州半島火山群以及福建漳州林進嶼和南碇島、台灣澎湖列島玄武岩海景等(圖7-9)。

圖7-8 花崗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圖7-9 玄武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2)特色沉積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沉積岩是由成層沉積的鬆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諸多種岩石,包括碎屑岩(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頁岩等)和化學岩(鹽岩、石膏、石灰岩、白雲岩等)。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成層,稱為層理構造。這一層層疊置的岩石,常保存著地球生命演化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各類生物化石以及環境氣候變化等記錄,就像記錄著地球演化秘密的一本「天書」。地球科學家將其比喻為地球史冊。這些沉積岩在地殼運動和風化、侵蝕作用下,形成了無數名山大川。在沉積岩類山嶽造景中,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峰林地貌最為著名。

A.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由石英砂岩形成的地貌類型。1983年《地質辭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義,「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岩,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丹霞地貌由於在我國廣東丹霞山最為典型而得名。福建泰寧、武夷山,甘肅張掖,湖南邵陽崀山,雲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青海坎布拉,廣東仁化丹霞山,四川灌縣的青城山等地均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圖7-10)。

圖7-10 丹霞地貌

我國已於2009年3月將貴州赤水(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福建泰寧(青年期),湖南崀山(壯年早期),廣東丹霞山(壯年期),江西龍虎山(老年早期),浙江江郎山(老年期)六個景區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已在2010年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表決通過。

B.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原被稱為「喀斯特」地貌,得名於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帶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實際上,我國南方的這類地貌現象遠比南斯拉夫典型,絢麗多姿的桂林、陽朔山水和柱石雲立的雲南石林,皆聞名於世(圖7-11)。

圖7-11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蝕能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解所產生的特殊地貌類型。可溶性的岩石有碳酸鹽類岩石(包括各類石灰岩、白雲岩和泥灰岩等)、硫酸鹽類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芒硝等)和鹵鹽類岩石(岩鹽和鉀鹽)。以最常見的碳酸鹽為例,其岩溶過程的化學反應為:

地質與環境保護

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態十分復雜,根據其出露位置可分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兩類。地表岩溶地貌有溶溝與石芽、漏斗、落水洞與豎井、峰叢、峰林與孤峰等。地下岩溶地貌有溶洞、地下暗河、地下湖等,微地貌有石鍾乳、石筍、石柱等。

(3)特色變質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變質岩是由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其原岩可以是先成的火成岩、沉積岩,甚至是變質岩。我國五嶽之首的東岳泰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道教名山武當山及江西廬山、雲南蒼山、貴州梵凈山等都是變質岩形成的山嶽。

2.地質構造地貌景觀

地質構造地貌景觀是指在地質演化歷史中,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的岩層廣泛受到應力作用而變形或變位所產生的地貌景觀,簡稱為構造地貌景觀。

(1)特色構造山地貌景觀

構造山地貌景觀主要包括背斜山、向斜山、單面山、豬背山、斷塊山、桌狀山等各類特殊的地貌類型(圖7-12)。我國阿爾泰山、天山、恆山、五台山、廬山就屬於地壘式斷塊山。

圖7-12 構造山地貌景觀

(2)特色構造湖盆地貌景觀

構造湖盆主要是內動力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構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塹及其他斷裂凹地積水所形成的湖盆,包括斷陷湖盆、向斜凹陷湖盆、塌陷湖盆等。我國青海的青海湖、內蒙古的呼倫池等,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中的湖群等都屬斷陷湖盆(圖7-13);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等屬向斜凹陷湖盆。

圖7-13 構造湖盆地貌景觀

(二)雪山-冰川地質地貌景觀

地球上高緯度及中低緯度的高海拔區,由於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地表常年為積雪覆蓋。當降雪的積累大於消融時,地表積雪逐年增厚,經過一系列物理過程,積雪逐漸變成具一定厚度的微藍色的透明冰體,稱為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壓力作用下,沿著斜坡或谷底運動,稱為冰川。冰川運動過程中侵蝕和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冰川地貌。

1.現代冰川景觀

現代冰川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兩大類。大陸冰川如南極冰蓋、北極格陵蘭冰蓋,它們都位於高緯度地區。山嶽冰川分布較廣,在高緯度地區及中低緯度地區的高海拔區都有分布,如我國的天山、祁連山、昆侖山、青藏高原北部多個高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

以下介紹內容僅限於山嶽冰川。

(1)雪山雪景

山地高於雪線,形成終年積雪的高山、極高山稱為雪山。冰雪的侵蝕(冰蝕作用)、融凍等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將山體磨蝕成特殊的地貌景觀組合。包括石漠、流石灘景觀、角峰景觀、山巒雪原等(圖7-14)。

(2)冰川景觀

冰川按其形成的氣候條件分為大陸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

大陸性冰川是在大陸氣候條件影響下發育的冰川。因氣候乾燥,降雪量少,雪線又較高,冰川的活動較弱,冰舌也相對短些。如我國西北部的昆侖山、天山的冰川大多屬於這種類型(圖7-15)。

圖7-14 雪山雪景

海洋性冰川是在海洋性氣候條件影響下發育的冰川。由於氣候潮濕,降雪量大,雪線較低,冰川的活動性強,冰舌常能延伸到山下較低的森林地帶。我國東部的第四紀山嶽冰川一般都屬於海洋性冰川。如雲南德欽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和斯農冰川是我國現代冰川中低緯度、高海拔海洋性冰川最為典型的代表(圖7-16)。

圖7-15 昆侖山北坡冰川

圖7-16 明永冰川

2.消亡冰川景觀

消亡冰川景觀又稱為古冰川景觀,指冰川退卻消失後,山體上留下的各種冰蝕地貌。主要包括冰斗、冰窖、冰川槽谷、懸谷、角峰及羊背石、冰坎等地貌景觀和高山荒漠地貌景觀。我國消亡冰川景觀以雲南德欽白茫雪山最為典型(圖7-17)。

(三)河流一湖泊景觀

1.河流景觀

河流是地表沿著線性谷槽流動的水流。在陸地表面,除極端乾燥的地區外,河流分布十分廣泛。在其流動過程中因侵蝕、搬運、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流水地貌。包括峽谷、瀑布、階地、邊灘、河漫灘、心灘、江心洲、河流襲奪和壺穴等。

圖7-17 消亡冰川景觀

(1)峽谷

峽谷是在河流形成的早期形成的。這時的河流以下蝕作用為主,流水深切基岩,形成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水流湍急、多險灘瀑布、兩岸崩塌發育、橫斷面狹窄的「V」字形河谷,如烏江峽谷(圖7-18)。

(2)瀑布

當河流流經呈懸崖式河床時,呈現河水傾斜、飛流直下的動感景觀現象稱為瀑布。瀑布有很強的掏蝕作用,可造成陡坎的溯源後退,形成峽谷、壺穴等地形。如我國貴州的黃果樹瀑布、黃河壺口瀑布、黑龍江鏡泊湖吊水樓瀑布、廬山香爐峰瀑布、雲南石林大疊水瀑布、羅裙瀑布群、河南雲台山天瀑和修武縣青龍峽疊翠瀑等(圖7-19)。

圖7-18 烏江峽谷

圖7-19 黃果樹大瀑布

(3)階地

河流階地是一種沿谷坡伸展的古谷底(古河床)及河漫灘,因地殼抬升,河流下切侵蝕,形成不再為一般洪水所淹沒的階梯狀地形。階地的級數自下而上,用代號Ⅰ級、Ⅱ級、Ⅲ級……依次表示;階地級數越高,其形成時代越老。寬闊的階地下部為砂礫石層,常是良好的含水層,尤其在具有河水互補關系的一級或二級階地為佳。由於階地地形平整,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方便,常成為城鎮、工廠及交通集中分布地,如西安市和隴海線一段均位於二級階地上。

(4)邊灘、河漫灘

邊灘是河床岸邊枯水期時露出水面之上的淺灘,一般在河流的凸岸發育明顯。邊灘不斷發展擴大,即形成河漫灘。河漫灘是洪水期被淹沒、平水期至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河穀穀底部分。即使在洪水期,流經河漫灘的河水流速也較慢,搬運能力小,因此河漫灘上的沉積物比河床沉積物要細得多(圖7-20)。

(5)心灘、江心洲

心灘是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江河中心的淺灘。因頂部受洪水期水流沖刷,江中淺灘有逐漸向下游移動的趨勢。大量泥沙沉積或河床下切,心灘長期高於洪水位,則成為江心洲。如湘江中的橘子洲、長江口的崇明島等(圖7-21)。

圖7-20 河漫灘

圖7-21 湘江橘子洲

(6)河曲

河曲又稱曲流或蛇曲(圖7-22),常發育在沖積平原上,是河流長期側蝕和堆積作用的產物,故又稱老年期河流。如怒江丙中洛段,除著名的怒江第一彎外,河流在短距離內連續有三個蛇曲,河水緩緩流淌。此外還有瀾滄江德欽向陽坡至紅坡段的雲嶺曲流峽谷段。

(7)河流襲奪

兩個相鄰的水系或河流之間的高地稱為分水嶺。水流從分水嶺流向相反方向的兩個河谷,由於分水嶺不對稱,兩側河流向源侵蝕速度也不一樣。侵蝕速度快的河流往往可把分水嶺另一側相鄰的河流劫奪過來,這種現象稱為河流襲奪。大多數專家認為,長江第一彎的形成便是河流襲奪的產物。因此長江才會形成突然100多度的急轉彎,形成極為壯觀的「U」字形大彎——長江第一彎(圖7-23)。

(8)壺穴

壺穴是山區河流、溪流在基岩河床上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近似壺形的凹坑,是在急流漩渦河段,河水夾帶礫石旋轉磨蝕基岩河床形成(圖7-24)。壺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降較陡的急險灘。有的壺穴出現在高山頂或山脊之上,是古代河流、溪流曾存在的證據之一。

圖7-22 河曲

圖7-23 長江第一彎

2.湖泊景觀

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陸地上形成的積水凹地地形地貌稱為湖泊景觀。湖泊的成因多種多樣,並明顯受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諸多因素的控制。湖泊按成因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風蝕湖、堰塞湖、岩溶湖、潟湖、海成湖及人工湖等;按湖水礦化程度分為淡水湖、半鹹水湖、鹹水湖;按水溫分為暖湖、冷湖與混合型湖;按泄水情況分為排水湖、間歇性排水湖與不排水湖等。一般而言,湖泊的地貌景觀特徵與其成因關系十分密切。

(1)構造湖

構造湖是由地殼構造運動所形成的構造凹地積水而成的湖泊。其特徵是湖泊平年形態相對較簡單,湖岸線較平直、岸坡陡直,一般面積較大,有的深度也大。向斜凹陷湖形態比較多樣,如我國的洞庭湖、鄱陽湖。斷陷湖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有的沿深大斷裂呈串珠狀,如雲南省小江斷裂帶,從北向南分布有清水海、陽宗海、撫仙湖和星雲湖。此外,滇池、洱海以及青海湖也屬於斷陷湖。

(2)火山口湖

火山口湖是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積水所形成的湖。湖水來源於大氣降水或地下水,水中含酸性物質和礦物質比較多,可以使湖水呈酸性。火山口湖一般都位於火山體的頂端,高出地表。我國長白山天池、湛江湖光岩、雲南騰沖火山等地都有著名的火山口湖分布(圖7-25)。

圖7-24 河底的鍋穴(其中充填有卵石砂礫,英國)(舒良樹,2010)

圖7-25 長白山天池

(3)冰斗湖、冰蝕湖、冰磧湖

冰斗湖、冰蝕湖、冰磧湖是冰川作用過程中形成的湖泊。其中冰斗湖是在冰川退卻後,由冰斗部位積水形成的,在我國西部的高山地區多見,如香格里拉哈巴雪山的冰斗湖。冰蝕湖是由冰川掘蝕形成的湖泊,如新疆阿爾泰山西北端中俄邊境友誼峰南的喀納斯湖。冰磧湖是冰川消融時,冰磧物堵塞河道或堵塞冰川槽谷並積水成湖的。如香格里拉千湖山三碧海湖群、碧沽天池湖群、西藏然烏湖等(圖7-26)。

(4)風蝕湖

在乾旱地區,由於強大的風力作用形成的窪地或者沙丘間的窪地積水而成的湖泊稱為風蝕湖。這類湖泊較淺,且多為間歇有水或游移湖。湖泊形態呈狹長的新月形。如甘肅敦煌月牙湖,呈南北狹長的新月形,長約100m,寬約30m,靠地下水補給,四季有水,但水量變化小(圖7-27)。

圖7-26 西藏然烏湖

圖7-27 敦煌月牙湖

(5)堰塞湖

堰塞湖指火山噴出物、重力堆積物、冰川等沉積形成的天然堤壩橫向阻塞河谷,使河流上游段壅水形成的湖泊。如黑龍江鏡泊湖和五大連池均為堰塞湖的典型代表。重力堆積物可以是地震滑坡堆積物,也可以是泥石流堆積物,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圖7-28)。重力堆積物因較鬆散,形成的堤壩易決口,堰塞湖也隨之消失。

(6)鹹水湖

鹹水湖又稱礦湖、礦化湖、礦物質湖。指礦化度大於35/gL的湖泊。鹹水湖基本上都是非排水湖、內流湖,如青海的茶卡鹽湖(圖7-29)。半鹹水湖又稱弱礦化湖,指礦化度為1~35/gL的湖泊,多屬於硫酸鹽-氯化物湖,我國青海湖屬於半鹹水湖。若湖水礦化度小於1g/L,則稱為淡水湖。淡水湖大多屬於碳酸鹽湖、排水湖與外流湖,如安徽巢湖、武漢東湖等。

3.泉與泉華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露頭。當含水層出露地表或因構造斷裂等形成通道時,地下水便湧出地表形成泉。泉的類型根據劃分依據不同而多樣。如上升泉、下降泉、斷層泉、侵蝕泉、自流泉、間歇泉、礦泉、溫泉、熱泉等(圖7-30)。

圖7-28 唐家山堰塞湖

圖7-29 青海茶卡鹽湖

泉華是在泉水溢出口及其附近的疏鬆多孔的化學堆積物。按其主要成分分為鈣華、硅華等,在溫泉、熱泉中,還常有硫華、鹽華和金屬礦物(圖7-31)。

圖7-30 濟南趵突泉

圖7-31 鈣華泉

Ⅹ 怎麼用地形優勢介紹園林景觀

這個我認為實際上地勢優勢也是很重要的。畢竟園林景觀也是很有發展前景的一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