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風景
⑴ 福建哪些旅遊景點
1、廈門鼓浪嶼
鼓浪嶼是個寧靜美麗的小島,這里有著各種風格迥異、中西合壁的建築,匯集了各種特色的食鋪和商鋪,充滿了文藝范兒。2017年7月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鼓浪嶼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
2、武夷山景區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面積約70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發育典型的丹霞單面山、塊狀山,柱狀山臨水而立,千姿百態。「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構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勝。
還有距今約3800年前高插於懸崖峭壁之上的船棺,宋代朱熹創辦的紫陽書院,元代御茶園以及歷代摩崖石刻等名勝古跡。素有「奇秀甲東南」之稱。武夷山集道、佛、儒教於一身,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秦漢以來,為歷代朝延所推崇,唐朝時被朝廷冊封為天下名山大川。
3、福建南靖土樓
遍布在漳州市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縣山區。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揉、舂壓、夯築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
4、福建省永定土樓旅遊景區
永定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神化般的民居建築奇葩,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傳統古民居建築中獨樹一幟,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燦明珠」,是福建省八大旅遊品牌之一。
如果說永定是一個沒有大門的中國土樓博物館,那麼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地―――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景區,就是濃縮的永定客家土樓博物館。
5、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
⑵ 福州在哪個位置看閩江風景好
可以去北江濱望龍台,晚上人比較多
⑶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的過年習俗 有的人速度 我給15財富
浦城縣位於福建省最北端,為閩、浙、贛三省七縣結合部。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全境處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22′之間。縣治駐南浦街道,位於東經118°31′—118°33′之間。縣城距省會福州市218公里(直距,下同),距南平市駐地150公里 福建南平浦城縣交通地圖
,距邵武市123.5公里,距武夷山市54公里,距福安縣賽岐港(距浦城最近港)155公里;距浙江省會杭州市302公里,距江山市89公里,衢州市120公里,溫州市207公里;距江西省會南昌市271公里;距上饒市80公里;距上海市464公里。 新石器時代,先民在南浦溪主支流兩岸聚居。西漢時,浦城為閩越活動中心。浦城建城早於置縣,因西漢中期東越王餘善築城臨浦得名。東漢建安初年(約在196~200年間)置縣,稱漢興,是福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三國稱吳興,唐稱唐興,武周稱武寧,武則天去位後復稱唐興。唐天寶元年(742),以東越王餘善曾在此臨溪築城,定名浦城縣,簡稱"浦",別稱"南浦"、"柘浦"。為當時福建省三個「緊」縣之一。民國23年8月至民國27年6月(1934年8月至1938年6月),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縣境地勢由東北部和西北部向中、南部傾斜,仙霞嶺余脈從東北向東南環繞東部邊境,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90餘座,其中位於東北部的營盤尖,海拔1664米,為本縣最高峰。山地面積412.36萬畝,佔全縣總面積81.26%,耕地面積58.49萬畝,佔全縣總面積11.53%。縣境中部由大片燕山期花崗岩組成了低山丘陵,經河流下切侵蝕,形成許多寬谷盆地。土壤大部分屬 浦城縣電子地圖
[2]閩西北低山谷盆紅壤、灰泥田土壤。仙霞、武夷兩山余脈交接於境北低山丘陵,漁梁嶺為閩江水系與信江水系分水嶺。境內河流溪澗為閩江、衢江、信江三江源頭。幹流南浦溪,為閩江源頭,發源於縣北柘嶺,縣南出境,注入建溪,匯流閩江;東北部山地為浙江省錢塘江等集流區;西北的盤亭溪、古樓溪流入江西信江。全縣水域面積15.5萬畝,占總面積3.05%。全縣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31.213億立方米,水電理論蘊藏量25.08萬千瓦。主流南浦溪自北向南貫流全境,全長189.2公里,流域面積2817.39平方公里。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降雨量1780.2毫米,年均日照1893.5時,年均氣溫17.4℃。 據2000年10月前數據,全縣東西寬61公里,南北長87公里,全縣疆域面積為3383.02平方公里,為全省土地總面積12.40萬平方公里的2.73%,管轄面積3387.02平方公里(疆域面積減去外縣插花面積,加上在外縣的插花地和飛地面積),與建陽市並列為全省第三大縣。2000年10月底完成法定邊界線勘定任務,據新勘界,縣行政區域邊界線全長455.55公里。其中省際界線240.95公里,省內縣際界線214.6公里。 一、福 浦城縣
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浦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古閩越文化發源地。評為2005年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貓耳弄山商代古窯群遺址,為中國早期陶器製造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浦城於東漢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置縣,至今已有1811年,歷史上出過8個宰相、20個尚書、4個狀元、172個進士。縣境內山水秀麗,旅遊資源較為豐富,主要以浮蓋山、匡山、九石渡等為著。歷史名人江淹、陸游、朱熹、徐霞客、林則徐等曾在浦城工作和生活,譜寫了大量廣為流傳的佳作。 二、三省七縣結合部。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和江西省的廣豐縣接壤,與本省的建陽市、武夷山市、松溪縣毗鄰。全縣轄19個鄉鎮(街道)、296個村(居),現有人口40.79萬人。 三、 浦城縣交通地圖
[3]「八山半水分半田」。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為我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是全國、全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林業用地面積40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1%,林木蓄積量981萬立方米,是中國南方林業重點縣。四是山延兩脈、水注三江。縣境西北為武夷山脈的延伸,東北則為仙霞山脈的延伸。浦城屬三江源頭之一,境內溪水分別流入閩江、長江和錢塘江。205國道縱貫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線橫貫東西,小浦線、古二線連接東北、西北,建設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台高速入閩第一站,是海西區連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 四、除石陂鎮、水北街鎮等少數鄉鎮通行閩北方言,其餘大部分地區通行吳方言浦城話。 浦城的丹桂 浦城被譽為中國丹桂之鄉,福建浦城丹桂系中國桂花優良品種之一,當地俗稱紅木樨,屬木樨科木樨屬(Osmanthus)丹桂品種群(Aurantiacus Gro up),主要品種為大葉丹桂。其可考歷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上,源遠流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桂花的記載。春秋戰國時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在《九歌》中詩句:「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其中桂漿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釀制的美酒,這是現可考的最早提掛花和桂花酒的文字。必須說明的是,公元前334-前223年,浦城隸屬於楚國,歲有進貢,楚人屈原正處這個時期。戰國時(公元前256-前221年)典籍《山海經·南山經》(作者多人、佚名)提到「南山之首曰昔隹 山,其首招搖之山多桂」。「南山」泛指南方之山,這是最早提到桂花產地的文字。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中提到:「江南出枏、梓、姜、桂……」(中華書局版本第3253頁),這是正史中最早提到產桂的文字。西漢元帝(公元前49-前34年)前後,劉歆撰《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獻奇花異木兩千餘種,其中木陶 桂十株」。又記:「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後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百株。大多枯死,桂花幸活」。這是記載移種桂花的最早文字。據司馬遷《史記·東越列傳》(卷114)記載:武帝破南越時,東越王餘善駐浦城,建有行宮和浦城、臨江城、漢陽城3個軍事城堡,趁機反漢。元鼎六年,武帝派四路兵馬討伐。次年,餘善兵敗被滅。於是天子「詔軍吏皆將其民徙江淮間,東越地遂虛。」武帝此時正大建扶荔宮,有可能令越人移植去北方缺少的桂花樹。以上這些關於桂花的產地、種植、利用等方面最早的文字記載,其涉及地域都與浦城有關。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江淹被貶為吳興(浦城舊名)令,在任3年酷愛縣內山水,留下詩賦10餘篇。其中多首吟及桂花。江淹在騷《雜詞·悅曲池》中韻道:「北山兮黛柏,南江兮赤頁 石。赤頁 峰兮若虹,黛樹兮如畫……桐之葉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此疑吟浦城九石渡之景勝。「桂之枝兮刺天」贊賞桂枝向上,與上句對應,可想像到浦城桂樹之盛。2003年,浙江大學植物學教授餘明堅來浦城考察桂花時就指出:桂花樹冠直徑在3米以內時,桂枝都筆直向上,這是大葉丹桂的特點。江淹在《雜詞·愛遠山》中雲:「香枝兮嫩葉,翡累兮翠疊」,在《青苔賦》中雲:「假青條兮總翠,借黃花兮舒金」。都是吟桂花之佳句。郭沫若詩《廣寒宮》中就用「香枝」借代桂枝。江淹名詩《遷陽亭》中雲:「萬古通漢使,千載連吳兵」;「桂枝空命折,煙氣坐自驚」。是江淹在遷陽(今仙陽)重鎮觸景生情之句。江淹這些詩賦出自距今1530年前,是至今最早的浦城桂花詩賦。可見當時浦城桂花樹種植之多,說明浦城種植桂花樹起始時間遠在南北朝之前。 唐貞元元年(785年)前後,閩南莆田人林披的兒子林藻、林蘊進京趕考,途經浦城縣折桂嶺(又稱五顯嶺,古代閩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嶺南步高亭牆壁上,林藻作詩《折桂嶺》言志。詩中雲:「弟兄各折一枝桂,還向嶺頭聯影飛」。結果兄弟先後中舉,史稱「郡人舉進士自藻始」。貞元中,林藻累官殿中侍御史。林披子9人俱官刺史,號九牧林家,浦城九牧村名也由此來。傳說折桂嶺有一片桂花林,九牧成為出人才的福地,是桂樹兆祥。此後,晚唐詩人、林藻的同鄉莆田人黃滔亦慕名來游浦城,留下《送君南浦賦》的千古絕唱,收入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賦中雲:「郊天路口,愁攀夾渡之柳條;采蕨山前,忍看解維之桂楫」。桂樹木質細密,堅硬柔韌,自古浦城人用之做船楫、扁擔,可見當時桂樹之普遍。此後,黃滔於唐乾寧(894-896年)中進士,他作《寓題》詩雲:「損生莫若攀丹桂」。民間傳說在浦城折桂很神。 宋朝嘉佑二年(1057年),浦城人章衡狀元及第,官直集賢院。他回鄉捐修祖祠資福寺(距烏陰橋3公里),作《題資福寺》詩雲:「文昌耿耿星常現,桂籍巍巍世不空」。自豪浦城章氏世代及第(出狀元2人,進士20餘人),「桂籍」指其科舉門第,也可視為出桂之祖籍。章衡中狀元時,宋仁宗皇帝(趙禎)作《賜狀元章衡詩二首》,其中詩句:「靈鰲振處千山動,丹桂開時萬里香」。古詩講究用典,「靈鰲」是實指章衡前六世祖章仔鈞墳前的鰲頭山(在浦城蓮塘鎮余樂村)。「丹桂開時萬里香」中的「丹桂」就可能也是實指,是皇帝已聞章衡家鄉是丹桂之鄉所作的感慨。這首詩是歷史上最高端人物吟及浦城丹桂了。另外,宋仁宗的這句詩中所謂的丹桂,並非詩人濫用「丹」字修飾桂花,不可能把銀桂、金桂說成丹桂。這里出現的丹桂應真實指現在概念的丹桂。這是記載丹桂品種的較早文字。南宋時浙江天台人陳景沂著《全芳備祖》(1256年)上下集,記花果草木,「多有他書不載,可資考證」,是一部花木記載較全的書,他輯錄《爾雅》中的一段文字:「梫木,桂樹也,一名木樨。花淡白,其淡紅者謂之丹桂;黃花者能子。叢生岩嶺間」。其間「丹桂」的文字比宋仁宗賜狀元詩晚出200年。南宋錢塘人吳自牧著《夢梁錄》和清乾隆《浙江通志》等記載:宋高宗南渡,建都臨安後,曾在德壽宮賞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見木樨忽變紅色,異香,而把接本獻上,高宗雅愛之。桂花研究界的多位專家都認為這可能是丹桂出現的最早記載。但是,宋高宗(趙構)南遷建都於公元1127年,也比宋仁宗(趙禎)賜狀元詩晚出70年。 從歷史記載來看,桂花花色因芽變產生,銀桂出現較早,金桂出現較晚,而丹桂出現最晚。因此從品種的演化規律來看,金桂品種群比銀桂品種群進化,而丹桂品種群最進化。根據古代詩文對桂花的描述可知,在唐朝和唐以前,栽培的桂花主要為銀桂類,唐詩幾乎無一例外地將桂花色描述為白色。宋朝出現很多關於黃色桂花的描述,如楊萬里詩:「西風半夜散麩金」;范成大詩:「金粟枝頭一夜開」;鄧志宏詩:「連雲老桂入新黃」等,說明北宋桂花以黃色金桂為主,且被世人喜愛。宋代女詞人李清照(1084-約1151年)的詠桂詞《鷓鴣天》雲:「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她看來,似乎桂花只有輕黃,沒有深紅。確實,丹桂的描述在南宋才有,而且品種少而珍貴。而北宋(公元960-1125年)中期宋仁宗就詩寫丹桂,因此這時的丹桂確屬罕見。 浦城有著桂花生長的良好地理、自然條件。據近幾年來桂花研究專家的最新成果顯示:「桂花適生於我國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地區」,「因為桂花在每年秋季開花前夕,要求有一段低於24℃的冷涼濕潤氣候;另在入冬後,還要求有一段0-10℃的相對休眠期,以孕育來年的花芽」(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楊康民編著《中國桂花集成》第九頁)。浦城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水熱條件好,桂花秋季開花前有一段典型的低溫濕潤氣候,當地人稱「凍木樨」,再往南100公里,就沒有這種現象,北面的杭州氣候與浦城十分相似。因此,浦城具有桂花生長和進化的良好條件,有可能較早出現丹桂品種。 浦城種植桂花的資料照理在古代的縣志中應有所記載。據現有文獻可考,浦城早在隋唐時期有圖經,最遲自宋有縣志,但均失傳。至今保存完整、時間最早的縣志即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縣志》,在其卷十一《土產·花品》和《土產·木品》兩處均記載產桂,惜古志精煉,未記其詳。其後清順治、乾隆兩部縣志物產卷均記產桂。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新修浦城縣志》物產卷有較詳的記載:「木樨,邑有白、黃、紅諸色,其逐月花者名月桂。」在風俗卷又記:「除夕換門神春聯,蒸歲糕,釀紅酒。」歲糕蒸熟後都要撒上一層紅木樨(花),紅酒釀造時,也添加紅木樨,均為增紅添香,徵兆喜慶吉祥。這些做法世代相傳,惜志書簡略未記。浦城自古還有一特有風俗是外地絕無僅有,而在浦城則是家喻戶曉,無一例外的,那就是用木樨糖茶待客。家中,正月每逢客人,或平日有來訪的遠客、稀客、貴客,主人都要敬獻一盅木樨茶,用早在秋天精製封藏的紅木樨糖(開水氽過白糖浸漬的丹桂花)沖下開水,杯中綻開艷麗如丹的花瓣,散發出沁人心腑的芬芳。當代浦城人,原港台都市報總編祝文善、廈門教育學院副院長沈世豪都為此有專文發表問世,但外地專家編著的桂花集成、大全之類,記載的桂花茶僅是茶葉加桂花的製品。確實,就浦城相鄰縣市也沒有製作木樨糖和木樨茶待客的習俗。從這些事實可證明桂花糖是浦城特有的桂花加工食品,獻木樨茶是浦城特有的風俗。 明清時期的浦城,丹桂的種植已相當普遍,城裡的房前屋後,鄉下的田頭地尾,野外的山麓河畔,都有丹桂的常綠樹姿,金秋飄香,幾乎達到遍山漫野的地步。清浦城人孫振豪(字汝西)為官歸里,築廬郊外,親家鄭天錦作詩慶賀。詩中雲:「小築精廬附郭宜」、「階下桂蘭森競秀」,可見房前種桂之多。浦城縣城東仙樓山,古稱越山,是城區之枕山(浦城舊街道呈美女軀干形,仙樓山是頭上方的枕頭),山中有一景稱西靈沼,是呈曲池狀沼沚,在仙樓山西麓,址今存。舊時,沼中凸起一石,上有用隸書刻「西靈沼」3個字,字義或許是取《楚辭·劉向〈九嘆〉》中「朝西靈於九濱」即召西方之神;或許是因秋位在西,特指秋神。總之有召神之意,神就神在沼上有棵巨大的丹桂樹,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稱:「上有丹桂甚巨,數百年物也。」遮天蔽日,中秋花開,滿城香飄,邑人視之為桂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縣南浦書院主講陳焯作《越山紀勝》,其中詩《西靈沼》雲:「沼西靈石浮,丹葩秋照灼。直疑鷲嶺來,桂子飄然落。」前任浦城署縣、時任南平通守譚垣過浦城,作和詩有句:「獨占叢桂陰,天香自開落」。後又有詩人鄭潭作和詩雲:「丹桂生秋風,其華亦灼灼」。孫霖作和詩雲:「靈石有天葩」等綿綿不斷。雖時遷物佚,仍可想像當時古桂之巨大,甚稱浦城一絕。 民國31年(1942年)春夏,侵華日軍發動浙贛戰役,日本飛機頻繁轟炸,公路沿線的桂花樹遭到毀壞。接著國民黨軍敗退,幾十萬軍隊駐扎浦城。一些無軍紀的傷兵,砍伐駐地附近的風景林,其中一些桂樹遭殃。解放後最近十幾年,因各地城市大規模建設,競相以丹桂樹綠化城市。 所,浦城丹桂倍受商家青睞,連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國家大型建築也有意購植浦城丹桂。於是在浦城周邊臨時建起10餘家園林苗圃,專門爭相購取浦城古桂或大型桂樹,粗略估計被運出者不下兩千棵。這一方面,說明浦城丹桂確實名揚國內,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浦城的生態資源。盡管如此,浦城縣桂花、特別是丹桂仍然在國內占優勢地位,現有桂樹不下15萬棵,丹桂培育規模超過2萬畝,數以千計的古桂花樹仍在境內茂盛生長。在浦城臨江鎮水東村楊柳尖自然村一村民家的房前大空坪上,生長一棵古丹桂,當地人稱九頭丹桂王。樹高15.6米,冠幅18米,覆蓋面積230平方米。此樹基部0.5米處分生主幹9枝,9枝主幹在1.5米處又各分別生長出2個分枝,形成龐大樹冠。金秋時節,桂花飄香,滿樹桂花紅似火,近看是九龍戲珠的壯麗景觀,遠眺就像個大紅球。九頭丹桂王的樹齡已被專家測定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國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古丹桂單株直徑最大的,除前不久被賣掉的富嶺鎮里源村一棵直徑為1.4米的丹桂王外,現當數富嶺鎮靖坑村一棵,胸圍3.8米,直徑1.2米,同地另一株胸圍3.1米的次之。其樹齡待測定。 浦城縣領導班子對浦城桂樹保護發展高度重視。1989年7月21日浦城縣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列桂花為浦城縣花。2003年縣政府把丹桂納入全縣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設規劃。2007年1月11日,浦城縣申報「中國丹桂之鄉」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批准並正命名。浦城作為丹桂之鄉已為國家所認可,浦城丹桂保護和發展的前景一定會更美好 浦城的丹桂
按照 浦城縣衛星地圖
[4]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規定,據縣人口普查辦公室計算機匯總數據,2000年11月1日零時登記的全縣常住人口為32萬1272人。縣內戶口居住在縣外的人口8萬9469人;而戶口在縣外(含縣外、省內和省外),普查登記時在縣內居住的人口為8967人。二者相抵凈流出8萬0502人。按同口徑,全縣人口為40萬1774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38萬5566人增加1萬6208人,增長4.20%,平均每年增長0.42%。這次普查登記總人口中,漢族人口31萬8244人,佔99.06%;其他民族人口3028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2937人增加91人。 據縣統計局統計,2005年年末全縣總戶數11萬6225戶,總人口41萬0109人,其中男性21萬4121人,女性19萬5988人,18歲以下8萬4322人,18—35歲11萬0656人,35—60歲16萬1797人,60歲以上5萬3334人
建安元年(196) 漢閩越王余善臨柘溪之濱築城曰浦城 屬會稽郡 永安三年(260) 改吳興縣 屬建安郡 隋代 並縣 並入建安縣 唐武德四年(621) 復置成縣 改名唐興縣 武後天授二年(691) 改縣名 改武寧縣 神龍元年(705) 改縣名 復名唐興縣 天寶元年(742) 改縣名 定名浦城 歷屬永安軍、建寧軍、建寧路 歷屬建寧府、建安道 1932年 方誌敏率紅十軍攻克浦城 建立浦城縣蘇維埃政府 1949年5月13日 解放 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 歷屬建陽地區、南平地區、南平市
置縣必設治所,治所即地方長官辦公官署,俗稱衙門。浦城治所開始設在何處?後又有何變遷?該記此事的早 浦城縣縣長 陳國發
期浦城縣志已經失傳。至今保存完整,最早的縣志是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縣志》。該志書卷首《縣治圖》中表明,衙門在光祿街東即今天縣政府大院所在位置。該志卷二《縣治》記載:「浦城縣始置於漢建安中,名漢興。至唐天寶元年改為浦城。歷代以來,治所不移。」如此看來,自建縣以來,縣治所一直設在今天縣政府大院位置,歷代末變。 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編《新修浦城縣志·城池》中,以小號字注的形式,對浦城縣城地址不變提出疑問說:「今距縣五里東鄉後陽(今萬安鄉村頭村後洋自然村,土名石牌),土人雲即浦城縣地,城基及縣治教場遺址猶存,非數百年間迭有遷徙歟?」這只不過是先人傳說和推測,尚有待於文獻和考古的新發現來證實。該志《古跡》卷中又記:「三國吳吳興館:在縣治北隅皇華山麓,吳永安(258—264年)中改縣為吳興建。」因皇華山在現縣城浦城一中校園內,這就說明,最遲在三國吳永安時(可能更早),縣城包括縣治所,已在現在位置。 對 浦城縣農業
於上述明朝和清朝兩部縣志中對治所位置略不同的說法。我認為在沒有其他文獻多證和考古發現的情況下,寧可相信相對較早的縣志即明朝萬曆志說法,「歷代以來,治所不變」,置縣以來,治所就在現縣政府大院位置。因為較早縣志,更接近事物起源的時間,而且那時可能見到早期的浦城縣志。 歷史上浦城治所選址主要根據地理、陰陽。據清嘉慶《新修浦城縣》說:「昔人相陰陽,觀流泉,建署於此。」民間傳說主要有三:一是面對官印。治所坐北朝南,正對南浦溪南面一座圓形山包,那座山包像征官印。二是風水之地。東面橫山崗猢猻井泉流源源不絕而來;治所前又可塑見南浦溪水東來,不見其去;南浦溪有龍(一說形如龍,溪有龍潭),遇回龍山(治所對面偏東向山頭);回頭所向位置。三是首腦部位。按明萬曆志記載浦城縣城街道12條,主要街道構成如人仰卧形狀,世稱美女形。仙樓山是枕頭,故又名枕山,衙前如首,市心街(今愛民路)如頸,鐵治街(今皇華山南路)和小路邊街(皇華山中路)如兩手,大市街如胸,從大市街分前街(今勝利路)和後街(民主路)如兩腿。兩腿叉間有清水井,每月水變黃一次。明萬曆志稱:「浦治處山川形勝,厚下安宅,息事寧人。」縣城至街人字形布局就有「寧人」的意思。縣治所位於首後的腦部,當時有特別重要意義,所以歷代不敢移動。 舊志 浦城縣煙草公司
稱縣治所建築「規模閎闊,堂宇崇深,蓋其由來久矣」。年代久遠,也在原地屢圯屢修,自南宋以來,重大修葺的就有多次。宋紹興元年(1131年)全毀於戰火,紹興四年重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增建,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增建。正統十四年部分毀於火,景泰二年(1451年)修建。清順治七年(1650年)重修,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大堂。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堂火災後重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西廳毀後重建。道光三十年(1850年)頭門失火重建。咸豐八年(1858年)毀於戰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 民國30年4月15日10時日軍飛機投彈炸毀大堂。1952年改東廳建土木結構西式平房即今縣政府大院門內東側信訪局等一座,佔地面積近300平方米,為解放後縣政府第一座辦公樓,縣政府內設機關全部在此辦公。1956年建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廳,兩層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即今人大、政協辦公樓。同時建土木結構大會室一座。1965年在大門內西側辦公室平房一座,磚木結構,佔地近300平方米。同時建縣人民委員會(辦公樓),三層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即今人事局、農辦等辦公樓。1971年4月中共浦城縣委設在縣人民政府大院。1980年改建縣政府大門,1981年在新建縣委辦公大樓,四層混泥土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多平方米。因院辦大會室已成危房,2005年下半年建大會議室一座,鋼筋簡易結構,可容納百人座位。至此政府大院建築初具規模。
2 福建省浦城縣萬畝油菜園
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1.4億元,增長14.3%,是1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三次產業結構為33.50∶30.30∶36.20。財政總收入2.6億元,增長26.23%,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目標,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73億元,增長34.1%,創歷史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7億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資3120萬美元,增長8%;外貿出口4851萬美元,增長10.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9.1元,增長20.35%;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元,增長13.3%。銀行存款增長14.84%,貸款增長38.32%。城鎮登記失業率3.37%,人口自然增長率6.3‰,年末戶籍人口41.46萬人。 2009全縣生產總值54.93億元,增長13.6%。財政總收入突破3億元大關,增長4.93%;地方級財政收入2.10億元,增長4.9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5.91億元,增長19.2%;農林牧漁業產值25.64億元,增長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32億元,增長26.3%。實際利用外資3605萬美元,增長5.0%;外貿出口6750萬美元,增長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7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5元,實際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6107元,實際增長7.8%。城鎮登記失業率3.52%。年末金融各項存款余額52.39億元,增長20.28%;貸款余額26.95億元,增長19.99%。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1.5%,二氧化硫減排15.5%,化學需氧量減排26%。
工業經濟
全年工業總產值31.5億元,增長19.41%。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96家,實現產值23.61億元,增長29.0%;生物化工、輕工輕紡、林產加工、食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完成產值21.46億元,增長28.8%。市、縣聯合開發的榮華山產業組團完成總規編制和102公頃土地徵用;浦城工業園區二期A區基本實現「三通一平」,入園企業32家,其中19家規模企業實現產值5.78億元,上交稅收2260萬元;浦潭正大新區年產1000噸鹽酸金黴素項目建成試產。依法實施國有集體企業退城進園、土地收儲、職工改制同步展開的「三合一」改革,財政投入2728萬元,整體打包贖回1.56億元債權;投入1236萬元完成縣閩北制葯廠、織布廠、燃料公司改革。
農村經濟
全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1.57億元,增長6.4%。糧食、煙葉、竹木、畜禽、菌菜五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其中糧食總產21.92萬噸,收購煙葉10.06萬擔。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成功申報「中國丹桂之鄉」。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3家,實現產值9.68億元,增長44%。農村工作機制不斷創新,選聘農村「六大員」2893人。啟動實施國有農(林)場稅費改革,全面完成鄉村債務清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
項目開發
全年共開發項目223項,其中工業項目172項,完成投資11.56億元。山海協作項目實際到資10.97億元,增長33.54%。浦南高速公路浦城段89.03千米路基全面成型,順接工程全面完成;省道302線浦城段47千米拓寬改造工程投入4000萬元,路基成型18千米;龍浦高速公路獲省上批准立項,完成「工可」評審。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入5292萬元,硬化路面143千米,建設農村五級客運站4個、客運候車亭104個,新開通27個行政村客運班線。總投資3.7億元的220千伏丹桂輸變電工程和九秋、九牧2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投資1.2億元。
城市建設
⑷ 對聯:雙龜把口五虎攔門御倭寇 (求下聯。雙龜、五虎均為福建閩江口風景)
雙龜把口五虎攔門御倭寇
馬尾指西鼓浪朝東拒洋賊(馬尾、鼓浪嶼也是福建的兩處地名吧
⑸ 福建閩江學院校園風景
http://www1.mju.e.cn/catalog/20/index_1.htm,對於現實來說是比較真內實的。容
⑹ 描寫福州閩江大橋風景的句子
你可以根據自己學到的,然後寫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