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攝影歷史
❶ 風景攝影的前言
我們生活在令人驚訝的年代。雖然我從來沒去過這些地方,但我可以告訴你珠穆朗瑪峰、黑林山、中國的戈壁灘、迪斯默爾沼澤,甚至月球表現的樣子。我也能說出他們的特徵;我還能說出這些地方的質地。我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我見過它們漂亮的風景照片,即那些表現它們的實際外觀和景色特徵的照片。
每個地方—每座山、每片森林、每片沙漠和平原,都有自己的特徵和氣氛,有自己的個性。風景攝影師的工作就是把這種感覺注入視覺成分,然後找出能抓住和表達這種感覺的方法。看和想是最重要的工具。由於在任何一種攝影里,了解你的題材、決定要描述的內容是成功的關鍵。然後,你必須進行實驗,試著用不同的鏡頭和角度,各個不同的有利攝影點,經常折回來尋找最能提高氣氛的光線。成功的照片能讓觀賞者跟攝影師有同樣的感覺,視線和思想都進入景色里。好的風景照能讓我們有一種地點感。
除了家庭之外,風景可能是我們最喜愛的東西。但它們也是最難以把握的。小小的一卷膠卷很難拍了宏偉的景色。在本書中,你將探索思想、構圖、光線和器材等因素。這些因素是拍攝漂亮的風景照所必需的。你還將探索拍照的題材、拍攝的時間和方法。此外,你將從三位國家地理學會的攝影師那裡得到一些很有哲理性的實用提示。他們的照片使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精彩的風景,鼓勵我們拍攝許多的照片。攝影和彈鋼琴、打高爾夫球或其他技能一樣,你考慮得越多,做得越多,你的成就越大。本書將成為你自己用拍攝來探索周圍世界的跳板。
❷ 風景攝影的介紹
這部最新更新版的《風景攝影》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出品的攝影指南中最受歡迎的一部。您將在本書中了解和學習到使用數碼相機和數碼軟體拍攝風景照片的最新信息和技術。您還能再度確認,一個傑出的風景攝影師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不論他使用膠片還是數碼相機。您將學習如何找到最好的角度、最佳的光線、拍出最棒的風景特寫。您將隨著雷蒙德·蓋曼的鏡頭深入荒原,探尋那些正在消失的雨林的故事。您將揭開布魯斯·戴爾能夠連續四十年拍攝出非凡的風景照片的秘密,還能與喬爾·薩托爾一起體會他選擇的攝影對象,他總是那麼古怪而又充滿才情。最棒的是,您將在書中看到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攝影師從未公開發表過的部分傑作。請您跟隨我們的鏡頭,遊走於泰國、芬蘭、愛爾蘭和美國的俄勒岡、中國和非洲之間。
❸ 印象派攝影的由來歷史
印象派歷史由來
1889年,英國舉辦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首次展覽。繪畫主義派攝影家羅賓森在其影響下,提出「軟調攝影比尖銳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准,提倡 「軟調」攝影。該流派是繪畫印象派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軟調」攝影是我所追求的一種情感釋放。它似夢,但又有著幾分主觀情感。正是「軟調攝影比尖銳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准給印象派攝影帶來了麻煩。但,不明就裡的簡單模仿的話,沒有人認為你拍的是攝影作品。給你的只有冷嘲熱諷。 印象派攝影 印象派攝影是從印象派繪畫中得到靈感的。
19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繪畫印象派運動在法國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畫家莫奈(Monet)和雷諾阿(Renoir)為了反對繪畫的陳規陋習,力求再現那些在充滿光線的氣氛中傳達物體的視覺印象的色彩。這一具有創新意義的實踐在攝影界引起了盡管是遲到的、但卻是重要的反響。 最早接受印象派觀念的實際是英國自然主義攝影家埃默森。埃默森當時提出的焦點攝影理論,曾認為人的視覺邊界是不明確的,中間部分清晰,邊緣部部分模糊。為了使照相機達到人類視覺再現的效果,他勸告攝影同行不必使影像都達到最清晰的程度,僅僅清晰地展現景物的部分完整細節,就能獲得更自然的效果。盡管埃默森的「有差別的調焦」引起了守舊的英國畫意攝影派的激烈反對,但出乎埃默森意料之外的是,一幅照片甚至可以將畫面完全置於焦點之外,這一激進的觀念就成為後來的印象派理論的基礎。
《蔥田》 1890年,後來成為英國倫敦柯達有限公司經理的喬治·戴維森(George Davison,1856-1930)在一次關於「攝影的印象派」講座中堅持認為,盡管銳度和清晰度對一些照片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它們也可能完全用著。他認為決定性因素是攝影師在藝術上的觀念。為了說明他的觀點,他展出了一幅後來成為攝影史上的經典攝影作品《蔥田》,這幅看起來完全是「印象派」的沒有經過調焦的照片,其實是沒有通過鏡頭而是用金屬片上的針孔拍攝的。 戴維森的實踐立即引起了大量年輕的攝影師們的興趣,他們藉助針孔鏡頭和特殊的柔焦鏡賦予攝影完全朦朧的印象,或是在印相時使用漫射濾光鏡,甚至開始戲劇性地修整負片或是直接在照片上施用畫筆以達到朦朧的效果。從總體上看,印象派攝影作品營造了一種浪漫的風格,從而與傳統的畫意攝影形成了迥然的區別。 受印象派攝影影響並身體力行的攝影家主要有:英國攝影家約翰·杜利·約翰斯頓(John Dudley Johnston,1868-1955),法國攝影家羅伯特·德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6),奧地利攝影家海因里希·庫恩(Heinrich Kuehn,1866-1944)等。
除此之外,印象派攝影在美國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後文提到的攝影分裂主義中的不少成員如愛德華·施泰肯、阿爾文·蘭登·科伯恩等,於1900年在倫敦舉辦了「美國畫意攝影新學派」作品展,盡管同樣是朦朧效果的畫面,和英國人不同的是,他們不是將印象派技巧應用於風景和人像,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其作品並不僅僅限於形態與影調的優美安排。 當然,印象派攝影並不都是贏得一片喝彩的,一些評論家無情地諷刺這些「攝影模糊圖像學派」,甚至連蕭伯納這樣同情攝影的作家也承認非常不喜歡這些新的 「失真的攝影師」。十幾年以年,隨著攝影觀念的迅速轉變,許多印象派攝影家也放棄了這種風格,重新探索不加控制的、「直接的」攝影的各種可能,從而也為直接攝影派的出現奠定基礎。
利物浦印象[1906] J.戴德利耶 打掃公園的人[1900] 拉克羅亞 有人會用詞典里的解釋告訴你:印象派攝影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布紋紙洗印,追求一種模糊朦朧的藝術表現效果。隨著「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膠洗相紙法的出現,印象派作品從對鏡頭成象的控制發展到暗房加工。他們提出「要使作品看起來完全不象照片」,並且認為「假如沒有繪畫,也就沒有真正的攝影」。印象派攝影家還用畫筆、鉛筆、橡皮在照片畫面上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繪畫」的效果,如拉克羅亞在一九零零年創作的《掃公園的人》,就象是一幅畫在畫布上的炭筆畫。印象派攝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喪失了攝影藝術自身的特點,所以有人又把它稱之為「仿畫派」。可以說它是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個分支。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調子沉鬱,影紋粗糙,富有裝飾性,但缺乏空間感。
❹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風光攝影師
1958年生於蘇格抄蘭的科襲林•拜爾是英國頂尖風景攝影師之一。在他成為企業和廣告攝影師之前,他是北海石油鑽井平台水下攝影師。他的攝影集包括《世界野外勝地》、《高原曠野》和《生活部落》。
在眾多人盲目瘋狂扎堆的自然和風光攝影圈中,想要成功必定需要付出眾多代價,沒有人比科林•拜爾更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從一個在生活中掙扎的自由攝影師,到一名激情的高度成功的專業攝影師,拜爾的事業道路艱難曲折。生活總是那麼不容易,在他看來,生活在當下這個廉價、甚至免費的圖像時代,一切只會更加艱難。
❺ 照片的歷史淵源和世界著名攝影師簡介。
攝影技術發展史
如果從明亮景物上反射來的光線,通過一個小孔進入一個暗室,便可在對面牆壁上,形成一個暗淡的景物影像,圖中的影像是上下顛倒的,因為從物體上部來的光線,只能照射到牆壁的下部,從下部來的光線,只能照射到牆壁的上部.這種暗室成像的現象,在古代就已經知道了.1558年,G·波兒塔(Giovanni Porta)就曾對暗室成像加以清楚的敘述.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發現,將牆壁上的小孔挖大,裝上一個望遠鏡的鏡頭,便可以形成一個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這些作為暗室用的房子,主要是設在公共建築里,或公園里,以供人們觀賞.有些至今仍然留存著.
到17世紀,一些小的便於攜帶的暗箱(camera obscura),常被用來作為藝術家畫畫的輔助工具.他們將四面封閉的暗箱裝在一個轎子上,以便於短途運送,暗箱的頂上裝有鏡頭及反光鏡.反光鏡將光線反射在暗箱內的畫板上,形成直立的影像.有的是反光式暗箱,可以放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可以放在手上.在這些暗箱中,影像可以直接描在紙上.這種發明,對准確地描繪風景建築的透視與比例,是極為有用的.
暗室的基本原理.由於光是走直線的,所以,一個小孔能將陽光照耀下的景物在暗室中形成一個粗略的影像.
感光材料
許多世紀以來,人們就已知道,有些物質在陽光的長時間曝曬之後,會變黑,或退色.對於這種變化,人們常常認為,像燒飯那樣,是由於"熱",而不是由於"光"在起作用.有些銀化合物尤其敏感.早在1727年,德國J·舒爾策(J·Schulze)教授曾證明,將硝酸銀與白粉混合成的白色溶液,置於玻璃瓶之中,面向陽光的一側將會變黑.他指出,單是熱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這時,你可能會想,藝術家的暗箱和科學家的化學感光材料,可以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攝影來了.事實並不然.
大約是1800年,一位著名的英國陶瓷工人的兒子T·韋奇伍德(Thomas Wedgwood),曾將不透明的樹葉放在塗有硝酸銀的皮革上,試圖製作"陽光圖片"(Sun-picture).他將皮革放在太陽下曝曬,皮革上未被復蓋部分即逐漸變黑,而當取下樹葉時,便留下白色的影子(左圖).不幸的是,韋奇伍德未能防止這些仍有感光能力的白色部分變黑(除非他用微弱的燭光來觀看).他也不能將暗箱所形成的影像記錄下來,因為光線實在太弱了.直至1805年他去世,韋奇伍德始終未能在這方面取得任何進展.
下一步的改進工作,是在將近20年之後,才在法國出現.在那裡,N·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試圖把暗箱中的影像直接記錄在塗有化學葯劑的石塊或金屬面上,並希望將這影像用新發明的平版印刷術印刷出來.根據尼埃普斯的書信記載,1816年,他曾用氯化銀感光紙記錄了一個非永久性的黑白相反的影像("負像").但是,尼埃普斯想要得到的,是在金屬板上形成一種正像,以便蝕刻後,能用油墨印刷出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用一種油溶的白瀝青,塗在一塊鉛錫合金板上,經長時間曝光,使瀝青硬化.然後,將金屬板置於熏衣草油中,把白瀝青的未硬化部分洗去.這樣,影像的明亮部分成為白色,在黑色金屬板的襯托下,顯現為影調與原物相似的正像.
尼埃普斯稱這個方法為"陽光攝影法"(heliography),通過蝕刻,可在半透明紙上印製為像片.
1826年,他成功地將一塊鉛錫合金板置於一個暗箱中,從他房子的頂樓工作室里,把窗外的景物記錄了下來.曝光時間約是8小時.這幅樣子粗糙的影像,是用暗箱拍攝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至今仍存在.
尼埃普斯的這個日光硬化攝影法,後來,經過改進,為印刷製版所採用,但由於光敏度過低,始終沒有直接應用於攝影上.
達蓋兒式攝影法
L·達蓋兒(Louis Daguerre)是巴黎藝術家和風景畫家(左上圖).他是了解尼埃普斯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達蓋兒早以創辦"西洋鏡"(dioramas)而聞名.他用大幅的風景畫片,加上特殊控制的燈光效果,使觀眾通過一個小孔,看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築及陌生的地方,藉此達到娛樂的目的.後來,他用暗箱進行精心的描繪,以供"西洋鏡"展出.不久,他對用銀化合物的化學方法來記錄影像發生了興趣,並想加以嘗試.
他先同尼埃普斯通信,最後與他合作,共同探索"陽光攝影"的奧秘.但是,沒有結果.瀝青法的光敏度太低,而尼埃普斯又不願像達蓋兒所主張的那樣,用銀鹽作進一步的試驗.4年後,尼埃普斯死了,沒有取得絲毫的進展.
後來,達蓋兒繼續用金屬板進行試驗.這時,他用的是銅板,表面鍍以銀,並用碘蒸氣進行光敏化,使銅板上形成一層碘化銀.但是,它的光敏度實在太低了,即使用當時最好的鏡頭,也拍不出影像來.後來他發現,當他把已曝光的銅板放在加熱的水銀上熏時,影像便得到加強或"顯影",這才達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至1837年,他已有了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對大部分明亮光線下的景物,曝光時間約為30分鍾,拍攝出來的效果,是細致的灰白色的影像,襯以銀色的背景(左下圖).
達蓋兒把他的方法名之為"達蓋兒式攝影法"(daguerreotype process).可惜,達蓋兒自己沒有錢來改進他的方法.不過,他的發明得到了法國政府的重視,並獲得國家津貼獎.為了報答政府對他的獎勵,他把全部技術公布於眾,使他的攝影法得以在法國廣泛流傳.
1839年8月,法國科學院和藝術學院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達蓋兒的一位朋友詳細地闡述了達蓋兒式攝影法的操作方法.
當時,只有富翁才買得起昂貴的繪畫.當達蓋兒式攝影法公布後,畫家們都深深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威脅.P·德拉羅徐(Paul Delaroche)感慨地說:"從此,繪畫完蛋了!"而各報紙則把這種由"光線的作用"而繪成的金屬畫片,稱之為"有紀念意義的影像"
達蓋兒式攝影法在歐洲傳播之後不久,又有了一些新的改進.這主要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兩個新的步驟,一在原來的第2步之後,一在原來的第5步之後.同時,維也納的J·潑茨沃爾(Josef Petzval),特別為達蓋兒式攝影法設計了一個新鏡頭,它的口徑是f3.6,而不是原來的f11,使暗箱里的影像亮了10倍.因此, 從1841年起,曝光時間便減少為約1分鍾.不久,人像攝影室也建立起來了,人們都紛紛跑到那裡,請他們為自己照像.每一個人都為得到一幅清晰而逼真的達蓋兒式照片而驚喜.
達蓋兒式攝影法,1839年
1、 將一塊鍍銀的銅板徹底清洗,並拋光.
2、 把鍍銀的銅板置於一個裝有碘溶液的小箱子內,在室溫下停留5-30分鍾,至鍍銀的表面變為金黃色為止(可在紅燈下觀察).這時,鍍銀的銅板已光敏化,可以放入防光盒內,以供拍照.
3、 在暗箱內曝光5-12分鍾(f11鏡頭).
4、 將已曝光的鍍銀銅板置於75℃的水銀上方,面朝下,進行"顯影".
5、 用海波溶液將留存的銀鹽洗去("定影").
6、 最後用蒸溜水清洗,並晾乾.
1840年的改進:增加如下兩個步驟.
2a、將鍍銀的銅板放在鹵化銀溶液中漂洗,然後按照上述第2步方法再略為處理一次.
5a、將"定影"後的銅板浸於氯化金溶液中,以加強影像的效果.
卡羅式攝影法
在那期間,英國的一位地主兼業余科學家 H·F·塔爾博特( Henry Fox Talbot ),也在用暗箱進行他自己的記錄影像的試驗.1834年,他用寫字紙蘸以氯化銀,晾乾後,蓋以花邊或樹葉,放在陽光中曝曬.結果,像韋奇伍德的試驗一樣,未被物品遮蓋的銀鹽都變為黑色.不過,塔爾博特發現了兩個重要的改進方法.第一,將已曝光的氯化銀紙浸在濃鹽水中,可以防止影像的進一步黑化.第二,雖然曬出的影像是負像(即黑色部分代表白,白色部分代表黑),但他知道,把這負像通過光線印在另一張感光紙上,可以表現出正確的影調來,現存的塔爾博特的最老照片是1835年拍的(右上圖).那時,木匠L·艾比(Lacock Abbey)給他做了一個木製的小暗箱(左下圖),裝上感光紙,曝光10-30分鍾,即可得出清晰可認的影像.
1839年,當聽說達蓋兒式攝影法將在巴黎公開宣布的時候,塔爾博特擔心,他們倆所用的方法是一樣的.於是,他立即決定將他的方法公之於眾,並盡可能傳送到遠處去.這一公布,效果很好,人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如J·赫謝爾爵士(Sir John Herschel)建議,用海波作為定影劑,要比食鹽更好."負片" 、"正片"和"攝影"等名詞,都是赫謝爾提出來的."負片",是指用塔爾博特的方法在暗箱中拍出的效果;"正片",是指用"負片"印出的影調正確的像片;"攝影"(用光線描繪),是指用暗箱記錄影像的總稱.
1840年,塔爾博特對他的攝影法進行了改進.他改用碘化銀,同時,也用顯影液.這樣,曝光時間就短了一些;通過事後處理,影像也更為牢固了.1841年,他把改進後的方法申請專利,並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Calotype process).
負片
1、 用最高質量的寫字紙,在紅燈下蘸以稀硝酸銀溶液,接著蘸以碘化鉀溶液,並擦乾.
2、 在紙的一面,用毛刷塗上一層硝酸銀和酸溶液,並將已光敏化的紙置於火前烘乾.然後放入防光盒中,以供拍攝.
3、 在暗箱中曝光1-3分鍾.
4、 放在第2步所用的硝酸銀和酸溶液中進行顯影,但必須加水一倍,使溶液的強度減弱一半.
5、 用海波溶液進行定影,然後水洗及晾乾.
正片
1、 用另一張紙浸於鹽水中,並擦乾.
2、 在紅燈下,用刷子塗上一層氯化銀溶液,並晾乾.
3、 將負片復蓋於紙面上,用鏡框壓緊,放在陽光中曝曬,至紙面上形成深棕色的影像為止.(約20分鍾)
4、 將像紙定影,水洗、並晾乾.
在三年的時間內,世界上出現了兩個互相競爭的攝影方法.但只有一個生存下來.
達蓋兒式攝影室
在達蓋兒攝影法公布之後的五年中,在美國,以及在歐洲的大多數國家的主要城市中,都建立了人像攝影室(Portrait studio).這些攝影室,常被稱為"達蓋兒式攝影室"(daguerrean parlor).
要拍攝一張達蓋兒式人像,可是一場嚴峻的考驗.首先,你得穿上最合適的衣服,因為,達蓋兒式攝影法只對蘭色或白色感光,其他顏色大都表現為黑色.婦女必須避免穿紅色或深綠色的衣服;男子穿深灰色比穿黑色效果要好些.
到了約定的拍攝時刻(那是隨著氣候而變的,天氣不好,就要另行預約),你得爬幾級樓梯,到達攝影室.那是一個玻璃房子,一般是建在平頂的屋子上(右上圖).在這里,你得坐在一個位於高台上的筆直的椅子上.在你的頭上,是一塊蘭色的玻璃板,以減低太陽的熱量.攝影師將調節你頭部後面的那個鐵夾子,把你的頭部固定住.你的兩個前臂要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攝影師將告訴你,眼睛要看著攝影機,不能眨眼,不能挪動.
然後,由助手將已光敏化的金屬板裝入攝影機內,並進行0.5-1分鍾的曝光.如果你想要兩張照片,就得以同樣的方式拍攝兩次(有時是將兩台攝影機並列一起,同時拍攝).最後,你得到的將是一張裝在絲絨盒裡的嵌著小小鏡框的達蓋兒式照片(daguerreotype).
所有的達蓋兒式,差不多都用氯化金進行一次善後處理,使銀板顯得略為暗些,從而把白色的影像更清楚地突出在畫面上.如要著色,則另收費.在倫敦,一幅專業拍攝的達蓋兒式人像,收費是1英磅.這就使一般的人不敢問津了,因為,他們一個月都賺不到這么多的錢.當然,達蓋兒式照片比手繪的油畫肖像,還是便宜些.不過,也有人這樣說:用顏料畫的是"肖像",用攝影機拍攝的不過是"照片"而已.
在攝影未發明以前,小型的畫像很流行.對小型畫像的畫家來說,這種新發明的攝影方法,簡直是一種災難.他們的大部分顧客,都喜愛達蓋兒式照片,而不喜歡畫像了.因此,許多小型肖像畫家,都改為拍攝達蓋兒式照片,並自命為"藝術攝影家"(artistphotographer).然而,畫家與攝影家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畫家們看到,他們的技術正為攝影機所取代.他們把攝影家稱為"技術員"或"手藝人".誠然,有些攝影家是應當受到批評的,因為,他們的水平往往都不那麼高.群眾的要求是:攝影家和被攝者,都應當為拍攝出較佳的照片而感到高興.
說句公道話,攝影家的精力主要是集中於化學上及技術上,以及如何避免被攝者感到不舒適.他們實在沒有時間考慮照片的風格問題.因為照片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以清晰度和明亮度來衡量.所以,拍攝時被攝者要坐穩,光線要充足,這些,在技術上,都是十分重要的.至於背景,一般都是深色調的素背景.有少數攝影室,為了討好被攝者,是用繪畫作背景,或者,仿照古典式繪畫的風格,把高質量的寫字台的一角或某種適當的布幕,布置在畫面之內.
專業的達蓋兒式攝影者拍攝的題材,主要是人像.業余攝影者,如藝術家和旅遊者,則以風光為主.有些出版社也派遣達蓋兒式攝影家到國外拍攝風景,那是為旅遊書刊作插圖用的.
亨利.卡提蒂挨-布勒松(法國)
攝影生涯簡介:
被譽為當代世界攝影十傑之一的舉世聞名的抓拍攝影大師——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年生於法國塞納一馬恩省。他兒童時代即酷愛美術,曾從師畫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學學習但未畢業。在這段時間里,他有過一架布朗尼照相機,起初只是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豐富他的紀念相冊。不久,假期結束之時他才開始認真地通過取景框觀察一切,從而使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漸變得寬闊起來:由於格里菲斯的巨片《紐約的秘密》、斯特羅海因的處女作《破碎的百合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電影的影響,加上不久他又結識了一些攝影家,並為他們的攝影作品所傾倒,從此產生了獻身於攝影藝術的信念,並以進行攝影、自己親手沖卷和洗印照片等項工作為極大的樂趣。
然而,布勒松先生真正從事攝影活動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當時,22歲的布勒松去非洲象牙海岸,並在那裡買了一架相機進行拍攝。但一年以後,當他正要回國時才發現這架相機的鏡頭已經發霉,結果所拍照片全部報廢。後來,他發現並購買了萊卡相機。從此這架萊卡相機成為他時刻不離的終生夥伴。
1931年回國以後,他參加了當時的超現實主義小組並從事攝影活動。1932、年,他第—次在美國紐約,然後又在西班牙馬德里展出了他的攝影作品。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從事攝影創作。1935年在美國同保爾·斯特朗從事電影拍攝工作。在1936年至1939年期間,布勒松為讓.雷諾,阿雅克,貝克爾和安德烈.茲沃波達當助手,拍攝影片《生活屬於我們》、《鄉村一部分》和《火的規律》以及紀錄片《生命的勝利》。
1940年,布勒松先生被德國當局逮捕,經過兩次試逃,終於成功。越獄後,他在1943年參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員的秘密活動。此間,他還拍攝了許多藝術家、畫家和作家(如馬蒂斯、博納爾、布拉克、克洛代爾等人)的肖像。在1944隻至1945年期間.他參加了一攝影團組,專門拍攝德軍佔領下的法國,他以攝影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
拍攝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記敘了法國人民的歡樂。
1946年,布勒松在美國渡過了一年多的時光,協助紐約現代藝藝術博物館組織了一個攝影展覽。
1947年。布勒松同羅伯特·卡帕,戴衛·西摩·奇姆,以及喬治·羅傑創辦了「麥格南」(Magnum)圖片通訊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個同類組織之一。布勒松於1966年脫離該社。經他本人同意、仍由該社保存和經營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間,布勒松在東方的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渡過了三年,在中國居住的一年中,有六個月是在國民黨垮台之前,六個月是在新中國誕生之初。特別是1949年他在中國期間所抓拍的上海搶購黃金風潮和國民黨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實記錄蔣家王朝覆滅和中國人民斗爭偉大勝利的歷史見證。這些作品現已成為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
1952年至1953年,布勒松在歐洲工作。1954年。布勒松作為東西方集團關系解凍後被蘇聯接納的第一個攝影家訪問了蘇聯。1958年至1959年,正當新中國建國十周年大慶之際,布勒松應中國邀請曾訪華三個月。1960年,布勒松先生去古巴訪問並進行攝影報道,後回到闊別30年的墨西哥逗留4個月,又去加拿大一段時間。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
1969年,布勒松用了一年的時間准備他的攝影作品展覽。該展於1970年在法國巴黎大宮殿展出。1973年以來,布勒松重操繪畫藝術,但有時也拍攝一些攝影作品。
❻ 風景攝影
一、風景攝影的特點 1 題材廣 我國幅員遼闊,風景攝影的題材十分廣泛。名山大川的壯麗景色,工業基崐地的蓬勃景象,農村田野的誘風光,城鎮建設的嶄新面貌,少數民族的風地人情等等,為風景攝影提供了取之不盡竭的豐富素材。 2 意境深 風景照片擅長以景抒情,它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來表達或寄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風景照片一般都具有很深的意境,能引起人們的深刻聯想。一個有經驗的攝影者,總是善於尋找自然景色中最富有詩情畫意的形象,並用攝影藝術技巧把它們表現在畫面上。因此一幅好的風景照片,並不只是單純地表現自然外貌,也不是單純地追求形式上的美,色彩上和艷,而應具有深刻的主題 。 3 畫面美 大自然的美,經過拍攝者的藝術構思,技術加工,便成為畫面優美的風景照片。畫面的美,是直接為照片內容服務的。為了深刻表現照片的主題,在取景時,對與表現主題無關的景物,就不要納入畫面的構圖中。因為,如果只注意形式上的裝飾,往往會降低照片的感染力。 4 色彩鮮 自然界各種景物的色彩極為豐富,當這些景被記錄在彩色感光片上時,就使得風景照片的色彩格外豐富、鮮艷。即使記錄在黑的感光片上,畫面景物的層次也十分豐富。這是風景攝影區別於其他攝影的又一個特點。 二、 風景攝影的一般要求 1 主題要鮮明 在拍攝風景照片之前,一定要有明確的拍攝意圖,照片的主題 和表現內容,心中要有設想。根據這一要求,在拍攝風景照片時,要大膽取捨,把不必要的,雜亂的景物從畫面上避開,使主體在位置遠近、形體大小、色調對比上都能處於主要地位。使畫面集中,生動而優美。 2 特點要抓住 風景照片要反映不同的地方特色,使照片的表現力大大增強。在拍攝工業風光,城市風光,農村風光時,除了要注意反映地區特色外,還要注意時代 的特色,要拍攝那些最能反映我們時代本質的畫面。 3 重點要突出 拍攝表現我國自然界新事物,新面貌的畫面,是風景攝影的主要任務,也是拍攝的重點。風、花、雪、月、小橋、流水等小景,固然可以調節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不能把它作為重點來表現 。 三、 風景攝影實踐 1 空間的表現 風景照片所攝的景物,要前後分明,有一定的深度,這樣才能增加表現力。利用逆光可以加強空氣透視,並從色調上分清前後景的距離。利用濾色鏡,也可加強或減弱透視感。早晨或傍晚拍攝風光,可以利用雲霧,使景物具有遠淡近濃的透視效果,增加照片的空間感。因為雲霧能反射陽光,遠處霧濃,反射光線強,底片感光多,景物色調就淡;近處霧薄,反射光線弱,底片感光少,景物色調就濃。 2 時間的表示 一張風景照片,要交待拍攝的時辰。清早,遠景處於濃霧的籠罩中,顯得朦朦朧朧。這時太陽從東方出來,透過晨霧散射出光茫,能給人以清新悅目,奮發向上的感覺。傍晚,火紅的夕陽散發出絢麗的霞光,給周圍的景物披上濃裝,配上適當的濾色鏡拍攝,畫面的氣氛更加濃烈,富有感染力。拍攝城市風景和工業風光,可以利用夜晚的燈光,渲染夜間活動的氣氛。 3 天氣的表現 風景照片為交待畫面的背景,增強藝術效果,往往很注意天氣的表現 。拍攝雨景,霧景,由於雨水,霧水的反射作用,光線產生變化。有時能獲得很好的效果。如果在陽光下拍攝時,前後景物容易疊在一起,不易分辨,有時利用濾色鏡作用也不大。但是,在雨天、霧天拍攝,照片的效果就大不一樣。朦朦細雨水的反射,能把景物、燈光映成倒影,使畫面非常優美。 雪景的效果也很別致,下雪時光線昏暗,這時拍攝雪感難以表現,當陽光出來直射地面積雪時,會出現雪面光亮而景物鮮明的景象,這時如果加用黃濾色鏡,用逆光拍攝,雪地的影調層次就能顯得豐富,雪的質感也比較強。雪面反射光線的能力強,拍攝時要戴遮光罩,以免反射光線進入鏡頭。逆光拍攝的曝光時間,應按景物的陰暗部分計算。雲彩,對於風景照片具有點綴裝飾,豐富內容,調整畫面構圖的作用。常見的雲彩有浮雲、朵雲、片雲、條雲、魚鱗雲、雲海等,應該根據季節特點和照片內容來選擇。拍攝時,加用淺黃,中黃濾色鏡,可以增加雲彩的效果。 4 焦點的調節 風景照片切忌前景模糊,它會使人產生不快的感覺。因此應該對准主要被攝物調節焦點,使前景越清楚越好。如果使用小型照相機,加上廣角鏡頭,幾乎在拍攝風景的任何情況下,都能保證必須的清晰度。但這樣的清晰度對照片的整個深度表現並無好處,因為照片的意境減弱了,風景一目瞭然,沒有趣味。為確保風景照片的意境,景物清晰度的范圍不宜放得太大。應該把畫面的最大清晰度用在主要被攝體和前景上,而使所有遠處的物體稍微散焦。這樣,畫面的層次豐富,主次分明,意境較深。 5 曝光的控制 風景照片的曝光,應以主要被攝物為准,要求對它要獲得准確的曝光。同時,風景陰景部分也必須保證曝光量,因此,根據被攝主體確定的曝光量,常常需要稍稍增加,以便表現出陰影部分的細節。一般地說,以夕陽做背景的剪影照片,要根據景物光亮部分進行曝光。而對於深邃幽暗的森林景色,或者被逆光照明的風景,則應該根據景物的陰影部分曝光,而且最好能使用寬容度較大的感光片。 拍攝有動體出現的風景 ,曝光時間要短,特別是動體們於前景的時候。而拍攝瀑布、噴泉以及浪花的風景時,曝光時間不宜太短,否則會把水拍成凝結一樣,失去動勢,一般以1/10-1/50秒為好。拍攝焰火的景象,快門速度也不宜短,必須以秒計的曝光時間,使畫面上能看到焰火行程的全部痕跡。拍時,需將照相機架在三腳架上。如果景色中的天空、海洋、湖泊或雪景在畫面上占很大面積,曝光時間必須減短。另外,使用濾色鏡時,要考慮到它的倍數,適當增加曝光量。 6 動體的安置 人物和其它運動的物體,如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等,出現在畫面上,會使風景更加生動,使靜止的畫面產生動感。但動體的活動要與畫面其它景物 相協調,無論人的神情、動態、姿勢和其它動體的大小、方向,在畫面上都要安置適當,既不喧賓奪主,又不成為累贅。為了拍攝有動體出現的風景照片,必須使用感光寬容度大而感光速度高的感光片,否則,就不可能運用濾色鏡,也不能充分使用較小的光圈。 日落和日出拍攝的小技巧 日出日落風光照是旅遊攝影愛好者必不可少的題材。攝影,表現的是光與影的效果,而日出日落時分,太陽的光線角度低,光質柔和並且呈現出暖色調,整個畫面充滿著誘人的魅力,因而是風光攝影最佳時機。 拍攝日出日落,首先要把握好太陽升起落下的時機,以及具體的位置,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時間和位置。當太陽完全升起後不久,光線由紅轉白,原本的光影氛圍亦隨之消失。所以說,拍攝日出日落一定要在太陽剛剛升起或即將落下山脊(海平面)的時候按下快門。 在取景構圖上,攝影者應將太陽放在畫面的右或右上角處。初學攝影者切忌將太陽放在畫面正中,或者整個畫面只有一個孤零零的太陽特寫鏡頭,就一般旅遊者攝影者來說,用100-300mm焦距即可,沒有前景或天空彩襯托的日出日落風光照是毫無意義的,只能做為備用資料(攝影人俗稱「齋黃」)。 由於拍攝日出日落都是逆光,所以在山區前景無水面反光拍攝日出日落時,攝影者要注意天與地的反差過大,即天空的曝光足夠,而大地曝光欠少,表現不出畫面暗部細節,這時候最好在鏡頭前裝上灰色漸變鏡,平衡畫面上部和下部過大的反差,並加大一級曝光量。在拍攝前景為水面反光良好的日出日落風光時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另外,如果攝影時天空亮度太大,或為了營造一種特殊的色調,可以在鏡頭前加裝高堅的日落鏡。 就目前135AE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來說,在拍攝日出日落時,對准太陽旁邊上方的天空區域測光即可,你也可以有意增加或者減少曝光量多拍兩張來比較一下效果,控制自己需要的影調。在對焦方式上,最好關閉自動對焦功能,免得鏡頭找不到焦點來往轉。可採用手動對焦方式。
❼ 史上獲獎最高的風光攝影師是誰
獲獎最高紀錄屬於荷蘭Max Riv的作品,
主要拍攝於高山地區,其作品氣勢磅礴,但視覺焦點常常會放在畫面中的一個非常孤單渺小的個人身上,背景綺麗的風光恰好體現出人類不畏艱難的探險精神。
❽ 風光攝影的介紹
風光攝影,是以抄展現自然風光之美襲為主要創作題材的原創作品(如自然景色、城市建築攝影等) ,是多元攝影中的一個門類。從攝影術誕生那天起,風光攝影就獨占鰲頭。人類第一張永久性攝影作品就是風光(1826年,法國人埃普斯拍攝了他自家窗外的景物《鴿子窩》)。風光攝影是廣受人們喜愛的題材,它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最全面,從作者發現美開始到拍攝,直到與讀者見面欣賞的全過程,都會給人以感官和心靈的愉悅,能夠在一定主題思想表現中,以相應的內涵使人在審美中領略到一定的信息成分,由此也將使人平添些過目不忘的情趣。
❾ 風光攝影的內容簡介
《風光攝影》介紹了:無論何時美麗的風景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拍攝題材,如在拍攝時適當運用一專些技巧,不但可以屬記錄下這些美景,還能表達情感。本書分風光攝影基礎知識和攝影實戰拍攝兩部分,從攝影器材的選購與入門開始,然後依次介紹風光攝影中曝光、光線、色彩及構圖等技巧的運用,隨後又分別介紹山水、雪霧、晨昏、人文、動植物等多種題材的不同攝影表現方法,助您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拍攝方式,獲得完美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