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景色成因
⑴ 挪威地理
緯度相對比較高來,而且源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山附近,海拔比較高,所以冰川作用比較強。
峽灣地貌就是冰川侵蝕的結果;森林是因為山地的存在;海冰主要是受北冰洋南下冷水的影響。
根本原因是挪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及洋流的影響。
⑵ 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峽灣和芬蘭成千上萬的湖泊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答案C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歐洲西部的相關知識。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峽灣和芬蘭成千上萬的湖泊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冰川的冰蝕作用形成。
⑶ 誰幫我介紹下挪威這個城市的地理特點
挪威位於斯堪的抄納維亞西海岸,西部臨挪威海,南部臨北海。面積38.7萬平方公里,地貌多變,有深邃的峽灣也有平緩的農田。挪威北緯至南緯的距離實際相當於從首都奧斯陸至義大利羅馬的距離。挪威是歐洲跨度最長的國家。
挪威峽灣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其著名世界遺產名錄。「國家地理雜志『將挪威峽灣列為全世界未受破壞的最佳旅遊目的地。挪威峽灣宛如少女一般,是我們理想的休閑場所、旅遊觀光地,是物產豐富的寶島。
想去北歐旅遊 去斯堪的納維亞官方網站看下吧
⑷ 挪威水資源豐富的原因
一、挪威的地理位置好
挪威,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北部,西臨挪威海,與丹麥隔海相望。國土面積為385155㎞²,包括斯瓦爾巴群島(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布維島-挪威自然保護區)揚馬延島等屬地。地處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東鄰瑞典,東北與芬蘭和俄羅斯接壤,南同丹麥隔海相望,西瀕挪威海。
海岸線長2.1萬公里(包括峽灣),多天然良港。是南北狹長的山國,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全境,高原、山地、冰川約佔全境2/3以上。南部小丘、湖泊、沼澤廣布。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內部山區氣候寒冷。挪威是世界重要的海事國之一,其海岸線曲折,近海島嶼達15萬多個,既是優良港口,又是風景優美的游覽區。
二、挪威的氣候環境適合
挪威本土屬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南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斯瓦爾巴群島、揚馬延島屬苔原氣候。首都年平均氣溫7℃,年降水量740毫米左右。
三、挪威人口比較少
截止2012年,挪威總人口達到500萬。96%為挪威人,有薩米族約3萬人,主要分布在北部。官方語言為挪威語。90%的居民信奉國教基督教路德宗。
四、挪威政局穩定
挪威作為北約成員國,將與北約的合作作為其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基礎。尚未加入歐盟,但積極發展與歐盟的合作,同時與鄰國俄羅斯維持睦鄰關系。
五、挪威地區人熱情
挪威人非常喜歡握手。無論何時,當陌生人相會,總要握手及互道姓名。同樣地,當以後遇見了不怎麼熟的人,你也得在招呼時及道別時握手。
七、挪威交通便利
海運業發達,主要港口有奧斯陸、特隆赫姆和卑爾根,奧斯陸港年吞吐量約1000萬噸。主要機場有奧斯陸、卑爾根和斯塔萬格。
挪威的大眾運輸系統相當便利,火車公車及渡輪班次彼此密切銜接。在火車站可免費索取《NSBTogruter》,內容詳載了火車時刻表及與公車的轉乘信息,非常實用。
⑸ 高三地理挪威峽灣多瀑布的原因
在挪威語中,峽灣得意思是深入內陸的海灣。挪威的海岸線雖綿長,但只要在地圖上細細觀察,便會發現它的海岸線是如此地支離破碎,這正是海水與陸地戰爭的結果。海岸線用非常復雜的方式企圖吞噬內陸,陸地初切割成了鋸齒狀,海水最終延伸到內陸,形式了一條條內陸「河流」於是峽灣誕生了。
挪威境內還有很多冰川和湖泊,由於冰河溶解的水量豐富,以及分水嶺過於接近海岸,因此河川都很短促,瀑布落差較大。
⑹ 挪威峽灣地形的成因
挪威峽灣地形的成因:冰川的侵蝕作用形成的。
⑺ 風景成因的分類
一、參照生物分類,將隸屬關系改為組合關系
分類的本質就是建立一個符合實際的系統,而後指出各分類物在該系統中的位置。生物學的分類最科學,按門、綱、目、科、屬、種劃分,對任何一種動物或植物,指出它的屬種就算完成了分類。例如貓屬於哺乳動物的貓科,在描述貓時,對脊椎動物、哺乳動物、貓科的特點就無需描述,只說明貓與老虎、獅子、豹子等屬的差別即可。然而風景不是單純的自然系統,是由多種因素組合而成的,故首先分出一定地貌類型,再以地貌類型與其負載物組合成風景類型。地貌與負載物之間是可以任意組合的,沒有必然的隸屬關系。一座宏偉的廟宇可建在不同的區域,它們的上一層次(地貌類型)可以完全不同。風景系統中的級次間缺乏唯一性。所以生物分類雖然非常科學,卻不能生搬硬套於風景分類。
地貌與負載物組合成風景雖然無必然的隸屬關系,但卻有經常共生的相關關系,其共生可以是:①成因的組合,如石灰岩地區的岩溶風景組合、海岸區的海蝕地貌組合,因為一定岩性與一定構造,在同一氣候條件的侵蝕作用下,會形成相同的景點,如一定的節理與斷層,在侵蝕作用下,可形成一定的懸崖,不同的褶皺則可形成單面山、平頂山,故一定的景點結合成一定的景區,一定的景區結成一定特色的旅遊線路;②某一因素派生出的組合,如濕潤氣候區瀑布、激流與峽谷的組合,乾旱區雅丹地貌與沙漠的組合;③自然因素與人文建設的組合;④原生與派生的組合,如高的山地產生佛光、雲海、日出等奇妙景觀,濕潤地區產生水上森林、湖泊、沼澤等濕地,濕地成為候鳥棲息地。這些組合關系,將成為風景成因分類的依據。
二、風景成因類型的劃分
旅遊以風景區為目標,故風景類型宜分到景區一級,且分類的詳略亦有一個適宜的程度。太簡略不能表現各景區的特點,過詳細將失去應用價值。按前述國標分類,地貌共分為41種,其負載物中自然負載物有23種、文化負載物有82種,它們共可組合出4305種亞類,顯然這么多種分類實用性不高,因而地貌和負載物都必須進行簡化和歸並。
首先山丘需按海拔劃分為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為簡化類型,本書將地貌僅分為正性地貌、負性地貌和中性地貌3類。這是借用了正地形、負地形的概念,但與原意略有區別。如《地球科學大辭典》p.265所述,正地形指高於鄰區的地形,負地形指相對低於鄰區的地形,故高原屬於正地形,平原屬於負地形。由於景區面積遠小於高原和平原,無需與更遠的地區相比,故將高原與平原單列,統稱中性,並為了表示與正、負地形原意的區別,將「形」字改為「地貌」。其次,為了照顧國內一些流行的分類,將正地形分為以花崗岩等堅硬、塊狀岩石形成的正地貌和層狀岩石形成的正地貌兩類,其中,層狀岩石再分為4類:砂岩、火山岩、泥岩-黃土、石灰岩(岩溶)。這個分類中,石灰岩實際跨越了正性地貌及負性地貌,如峰林-石林等屬正性地貌,天坑、溶洞屬負性地貌。為不使分類過於煩瑣,地貌只劃分到一定的程度,例如峽谷只按規模大小分為江河峽谷與溪流峽谷,海岸僅分為沙岸與岩岸,級次更低的地貌不再劃分。這樣共計分出20個地貌亞類。
對國標分類中人文部分的82種負載物,為了簡化和增加包容性將其歸並為3個亞類,即文化、宗教、民居。在幾種文化負載物並存時,取其貢獻最大者,如嵩山景區,既有書院,又有寺廟,但因大法王寺、少林寺、中嶽廟等比書院更為世人所知,內容也更豐富,故分類時將其列入山嶽宗教型。武夷山雖然也有各類廟宇,但朱熹講學的「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對中國文化影響更大,故列入山嶽文化型,而不列入宗教類。
本書分類顧及了詳略得當,但景區命名可以使用最富特色的更低一級次的類別。例如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懸空寺等,同屬峽谷宗教類,但景區名稱可用具體的「石窟」、「寺」來表示;挪威峽灣與我國山東蓬萊丹崖山上的蓬萊閣,在分類中同屬於海洋岩岸類型,但並不影響分別使用「峽灣」、「閣」這樣的名稱。我國的劉公島與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加勒比海的伯茲利珊瑚礁,同屬海洋島礁類型,但各自可以使用「島」、「堡礁」、「珊瑚礁」等名稱。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相當於增添了分類的精度,能在分類簡明的前提下,表現出更細微的特徵;第二,只在景區後面用符號表明類別,不影響傳統的、人們熟悉的名稱。
地貌與負載物的組合便是風景的成因分類。這種分類,簡明易懂,但是氣候的冷熱干濕、緯度和海拔的高低,對於風景的成因類型,特別是美學類型有決定性的作用,是風景研究中不能不考慮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把這些因素作為分類依據引入成因分類中,勢必會使分類變得很復雜,我們可以以表3-3所示方式來表示自然負載物對分類的影響。
表3-3 自然負載物與緯度、海拔的關系
表3-3排列的依據是:①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常綠闊葉林或雨林向針葉林、灌叢、草地、冰雪地變化,而雲海、日出等美景主要見於較高的山上;②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在我國是從南方到北方,由雲南、海南島的雨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草原、荒漠到冰雪原變化,美麗的北極光也只能在高緯度地區見到;③氣候由潮濕變為乾旱,相應地從東北大興安嶺的林海、疏林草原、草原、乾旱草原、荒漠草原變化到西北的戈壁沙漠。上述排列只是一種大概的趨勢,並不絕對精確。特別是煙雲光照與荒漠的位置,與之缺乏必然的關系。關於此點,在本章第五節業已指出:組合體系不如單純的自然體系嚴密。在表3-3內的負載物中,沒有提到水,因為水必然存在於負地貌中,負地貌完全可以代表水,故作為分類的依據可以不考慮水。另外,煙雲光照只在形成景點時起作用,故針對景區的分類也不必考慮煙雲光照。於是,加上文化負載物,共計有8 種負載物:木本,花卉,動物,草本,冰雪,文化,宗教,民居。將此8種負載物與20種地貌亞類進行組合,便形成了風景的成因分類。
由此成因分類可得到160種風景成因,這種分類依然過於煩瑣,缺乏實用價值,還需再進一步歸並與簡化,採用以下4條原則進行:
1)某些組合實際出現的頻率過低,如島礁與宗教組合的普陀山,為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名望很高,但類似景區很少,故不單獨分類。
2)有的組合出現頻率較高,如花崗岩地貌的佛教聖地、丹霞地貌之道教聖地都特別普遍,但為了簡化類型,只好割愛。
3)與負載物組合時將地貌適當合並,如將宗教與整個山嶽地貌組合稱「山嶽宗教型」;森林、花卉、動物、冰雪都與山嶽統一組合,稱「山嶽型」;在高緯度地區,「冰雪」將平原、湖沼、海洋一並納入,故冰雪與山嶽以外的一切地貌統稱「冰雪原型」。至於民俗民居,可與全部地貌組合,即可不計地貌因素,僅稱「民俗民居」。將山嶽統一與各個負載物組合,而不是按8個亞類去組合,可能有人會認為此劃分太粗陋,但將8個亞類統一於「山嶽」,於一般的旅遊並無影響,遊客無需了解不同岩性在成景中的細微區別;但如專業的人士希望分類更細時,只要在「山嶽」之下分出8個亞類即可,並不影響整體分類系統的大格局。
4)每一種地貌與負載物組合時只利用一個或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如地貌對風景區美的貢獻大於其他任何一個美因子時,則放入純地貌一類,如張家界、九寨溝、華山均列入純地貌型。當地貌以外的某一個美因子對風景區美的貢獻超過地貌時,則選用其與地貌的組合,如峨眉山、九華山、五台山等佛教聖地,稱山嶽宗教組合,這些景區自然也有森林、花卉、動物,但它們的貢獻均不如宗教。又如不論平原、山嶽都有植物,如植被對美的貢獻最大,則稱為山嶽森林型或平原森林型,此時雖然其中必然有動物,但因其貢獻不如植被大,故在分類名稱中雖未列動物,但實質包含了動物。有動物的地方必有植被,但如動物對風景區美的貢獻大於植物,則稱山嶽動物型或平原動物型,如卧龍保護區因為有森林才有熊貓,但只稱山嶽動物型,而不提及森林;非洲塞倫蓋蒂平原,本是草原,有眾多野生動物棲息,只歸入平原動物組合,雖未提及草原,但必然包含了草原。根據這些歸並簡化的原則,編出了實用風景成因分類表(表3-4)。表3-4中共分出復合型風景區47個類型,由於純科學性風景的每一類別均可疊加於任何一個風景成因類型之上,故此表中未表示其組合關系。
在前文探討國標分類時,曾提出其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但國標的分類大多到達景點一級,本分類方案以景區為目標,可以多置而缺乏唯一性的不足會比國標更為突出。因為每一景區有多種美因子,雖規定以對風景區貢獻最大的美因子為主,但在實踐中如何判別最美的美因子卻缺乏具體的指標,分類時必然會出現分歧。首先,這種分歧會來源於不同人群,以華山而論,其為道教聖地,以宗教界的看法,自然應劃入山嶽宗教組合,但是一般的遊客還是更喜歡華山險峻的自然風光,因此在專業人士與一般遊客的看法發生分歧時,本書傾向於以一般遊客的認識為准。風景區的美,在不能定量之前,這種成因分類的多置性(即缺乏唯一性)問題不可能得到解決。其次,某些美因子在分類系統中自身即具有雙重性,例如火山口湖,既可歸在湖山組合之中,也可歸在火山風景內,我們採用歸入比較稀少的類別中的原則,由於火山口湖較少,故長白山天池歸入火山風景中,而天山天池歸入湖山組合風景之中。又如間歇泉,既可歸入泉水風景中,也可以歸入火山風景中,我們仍然按歸入稀少類別的原則,將其歸入火山風景中。由於對資料掌握不夠,對景區的具體類別在分類中可能會出現失誤。許多優美而有趣的景區未能到現場觀察,對其成因不便妄猜,類型亦不便妄置,因而本書未對其進行明確分類。好在本書只是引玉之磚,深信不久便會有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實際、內容更加豐富的風景學分類問世。
表4-3 類分因成景風
表3-4所示分類與GB/T 18972—2003國家標准之區別之一,在於國標是將所有基本類排列形成一個長鏈,再按性質分段,即分出亞類,而本分類是將國標中的部分亞類,甚至主類作為形成風景的美因子與地貌組合起來,將這些美因子作為分類的依據置於表頭,於是長鏈便被截成數段,形成一個類似於化學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分類(表3-4),與該美因子有關的風景區都列在表的同一縱列內。因此,橫向讀表,是按地貌的分類;縱向讀表,是按負載物的分類,近似國標亞類中分出的基本類。如不考慮城市旅遊資源,再在詳略上做些調整,本表幾乎能與國標的基本類型完全吻合。因此,本分類基本保留了國標的優點,同時也顧及了不同部門開發的旅遊業務,如「負地貌」各行與水利部門的旅遊資源相適應,「木本植物」與「動物」兩列與林業部門的旅遊資源相吻合。總體來說,旅遊業的相關業務都可在表3-4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將生態公園、地質公園納入統一的風景分類中之實質,是將科學或科普引入旅遊業,將來或許還會有其他學科領域的引入,但本書只對生態公園、地質公園與風景區的關系做一些探討。
生態系統是指特定地段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環境所組成的物質、能量系統,包括非生命環境因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4個組成部分,用本書所使用的名稱來表述,就是地面物質與自然負載物的組合結果。地面物質可以是岩石、土壤、沙礫、淺水、海水……它們與自然負載物的不同結合便是不同的生態系統。如乾旱氣候下岩石裸露區為岩漠生態系統;濕潤氣候經流水侵蝕的岩石裸露區為石漠生態系統(用石漠以區別於乾旱區的岩漠);地表有流沙時為沙漠生態系統;地表為土壤,當其與牧草組合時為草原生態系統,與農作物組合時為農田生態系統,為淺水覆蓋時為濕地生態系統,為海水覆蓋時則為海洋生態系統……生態旅遊的目的不僅是從各種生態系統、生態環境中獲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獲得生態知識,提高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現今已提出的各種生態系統與本書的風景成因類型基本一致,故各種風景區的旅遊都可以說是生態旅遊。風景和生態系統畢竟是兩個概念,風景是強調能給人以審美快感的美,生態系統則強調能給人以認識快感的美,兩者只是在一定范圍內疊合,即某些生態系統既能給人以審美快感的美,同時也能給人以認識快感的美。如果將生態旅遊的場所稱為生態公園,則疊合部分可稱為風景復合型生態公園,只能給人以認識美感的生態公園稱為純生態公園。無論是復合型生態公園,還是純生態公園,其類型都相同,只是審美快感的美有所差異。
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旅遊雖然都是針對生態系統而言,但兩者的性質和目的卻有所不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目的是保護生態系統免遭破壞,特別是保護瀕危物種不致滅絕。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需經國家或地方政府批准,並設立相關機構,有時並非整個保護區都對公眾開放為旅遊區。故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區的疊合有兩個條件:①自然保護區能給人以審美快感的美時才能與風景區疊合;②自然保護區中向公眾開放的部分才允許與風景區疊合。自然保護區不向公眾開放的部分,稱為嚴格的自然保護區,無論其能否給人以審美快感的美,無論其是否有旅遊價值,都不能稱為風景區,而只屬於純自然保護區。還有那些雖可對公眾開放,但其自身缺乏旅遊價值者,也屬於純自然保護區。本書將選擇少數自然保護區實例予以介紹,一方面是讓讀者了解什麼是自然保護區,另一方面也藉以證明,復合型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區除建設目的不同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地貌(風景)與地學內蘊(地質遺跡)是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地學內蘊(地質遺跡)所代表的區域地質發展歷史,決定了今天的地貌景觀和風景。熱愛大自然的朋友們,當你們登上高山之巔,下到幽谷之底,穿過層層洞穴來到地下深處,漫步湖海之濱、極目遠眺時,除了盡情享受自然之美外,必然還會驚詫這些美景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是如何塑造出了這奇妙的一切?當地質公園所代表的地學內蘊融入這個風景的統一分類後,你便能了解這奇特的地貌、美麗的風景是如何形成的,便能洞悉這如夢如幻的風景演化發展的奧秘;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時,從地質公園中獲得了更深層次的美——認識美。
本書關於地質內蘊的分類,除包括地質剖面、古生物、地質災害、礦床外,還根據陳安澤的地質遺跡劃分表,增加了「地質構造」類型;吳勝明在《中國地質公園》中將我國85個地質公園中的62個均劃為地貌類型,故據此又增加了「地貌」這一類型,這樣有關地質內蘊的分類共計有6類。地球表面的任何一個地區,都會打上地殼運動的烙印,都有地質遺跡的存在,從而可以作為地學科普內容介紹,故凡風景區皆可視為地質公園,即地質公園可以全面覆蓋風景區,所以在風景分類中省去了「地質內蘊」這一個因子,並將所有風景區當作復合型地質公園看待。於是,便有批准掛牌的正式地質公園和沒有掛牌、但同樣可以開展地學科普工作的准地質公園。對於前者,可在風景名後加「世界地質公園」或「國家地質公園」字樣,如「嵩山風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對於後者,雖未加「地質公園」字樣,為未經審批命名之准地質公園,園中亦可擺放地質景觀之標示牌。在給風景作定義時已經指出,地貌達到一定程度的美,才能稱為風景,因而必然有許多不是風景區的地方,地質內蘊卻異常豐富,並有高度的科學價值和科普價值,可將它們稱為純地質公園,即「完全由地質內蘊貢獻的美形成的地質公園為純地質公園」。純地質公園之命名採用三段法,即地名+地學性質+地質公園,如「河南內鄉恐龍蛋地質公園」、「四川內江恐龍地質公園」。地質公園中的絕大部分是與風景區疊合的地質公園,在風景成因分類中已做了介紹,因而在「風景區的科學性」章節中,將只介紹純地質公園。某些純地質公園,一般的旅遊者很難看懂其介紹的地質內蘊,就連非專業的地質人員也很難對之產生興趣,本書介紹的目的,是讓讀者對它有些了解。
綜上所述,風景區、自然保護區、生態公園、地質公園之關系如表3-5所示。
表3-5 風景區、生態公園、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之關系
⑻ 挪威旅遊資源豐富的原因
地球天然變化 加上國家比較注重保護
⑼ 挪威吸引南方遊客原因
挪威的旅遊業有點特殊,遊客在這里過夜的人數占總旅遊人數的90%以上,且往往第二天一早就離去,其最有可能原因是遊客觀看這里的午夜現象.
故選:C.
⑽ 比較挪威和瑞典海岸地貌的差異及成因
與瑞典相比,挪威西海岸海岸線曲折,峽灣海峽幽深曲折。成因:挪威峽灣主要由冰川侵蝕所形成,冰川侵蝕形成U型谷地,隨著氣候變暖,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水沿谷地入侵,形成峽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