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虎丘的景色作文

虎丘的景色作文

發布時間: 2021-01-12 06:58:09

『壹』 世界風景名勝的作文

虎丘(關於介紹景點類的作文)
著名的虎丘座落在江南名城蘇州,距今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了,今年春節時我們全家慕名參觀了這座著名的景區。

進入虎丘北大門,跨過石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高的小山,有塊石頭上刻著「虎丘」兩個大字,虎丘公園就是因此得名。當聽到爸爸說我們要爬上這個小山時,嚇得我腿都站不直了。我爬幾步歇一下的上到了山頂後,我真希望有一張床在那等著我啊!

虎丘山頂屹立著歪斜的雲岩寺塔,我看它可是比義大利有名的比薩斜塔還要斜一些。繞過雲岩寺塔從另一面下山走到山腳就是「劍池」了。「劍池」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它的形狀像一把劍;另一種解釋是說劍池裡藏著一千把寶劍。

劍池的前方是一個寬闊的廣場,它叫「孫武練兵場」在這里參觀的遊客沒有一個說不好的。廣場邊上有幾個千奇百怪的石頭,其中一塊巨大的石頭從中間被劈為兩截,所以叫「試劍石」;還有一塊石頭長得像一個大桃子,所以被取名叫「壽桃」,真是有意思極了。

虎丘還有很多美麗的景色,因為時間晚了,我們只好告別了它,我希望以後有機會再次來參觀它。

『貳』 蘇州虎丘的歷史資料,最好有神話傳說,越多越好。。快,要寫作文。。

虎丘,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佔地僅三百餘畝,山高僅三十多米,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范,絕岩聳壑,氣象萬千,並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雲岩寺塔、劍池和千人石;高聳入雲的雲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樸雄奇,早已成為蘇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築;劍池幽奇神秘,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令人留連忘返;千人石氣勢磅礴,留下了「生公講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話。位於虎丘西麓的萬景山莊匯集蘇派盆景之精華,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畫;虎丘後山植被茂密,林相豐富,群鳥繞塔盤旋,蔚為壯觀。近兩年又恢復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環翠」和「書台松影」兩處景點,2005年又完成了虎丘山燈光亮化一期工程,千年斜塔在夜色的映襯下熠熠生輝,成為蘇州古城夜景的新亮點。
虎丘,還是蘇州民間集會的重要場所,根據吳地「三市三節」的歷史,虎丘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每年春季都舉辦藝術花會,展出牡丹、鬱金香、比利時杜鵑、百合等大批名貴花卉17萬盆,數百個品種;秋季舉辦民俗風情濃郁的民俗廟會,展演南北交融的民俗節目,深受遊客喜愛,一年兩會已成為蘇州特色旅遊項目中的熱點節目。景區還在2004年春節推出了春節特色花展,主展催花牡丹,隨著景區燈光亮化工程的順利竣工,景區還將推出中秋賞月燈會等特色游覽活動。
虎丘山風景名勝區在保護開發風景名勝資源時,向五湖四海的遊人展現了一幅吳地文化與江南山水完美結合的秀美畫卷,是華東眾多旅遊景區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門票:40元 (60歲以上老人、殘疾人、軍人持有效證件可免費參觀,沒有學生票)
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此山高僅36米,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游覽勝地,蘇東坡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古跡很多,傳說豐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韻,堪稱「吳中第一名勝」。
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鐫刻著四個大字:「虎丘劍池」。據說這四字出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手筆。另有傳說,現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顏氏原書,而是後人補書刻上去的,所以在當地有「真劍池、假虎丘」的說法。所謂劍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長劍的水池。吳王闔閭墓可能在這里,相傳當時曾以魚腸劍和其他寶劍3千為吳王殉葬,故名劍池。
山上有一石井,傳為唐代陸羽所挖,稱為「陸羽井」。陸羽是我國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據《蘇州府志》記載,陸羽曾長期寓居虎丘,他一邊研究茶葉,一邊著作《茶經》。他發現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評為「天下第五泉」。
[編輯本段]虎丘雲岩寺塔
春秋時吳王闔閭在此修城建都,死後墓地即在虎丘。而後秦始皇曾登丘覽勝;西楚霸王項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並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為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經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誠為憾事。」
虎丘,風景幽奇,風光如畫,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吳地記》曰:「山絕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長文 《虎丘山有三絕》為:「望山之形,不越崗陵,而登之者,風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近鄰郛郭,矗起原隰,旁無連續,萬景都會,四邊穹窿,北垣海虞,震澤滄州,雲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浸雲,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已有2500多年歷史,今天,這座聳立於虎丘的山巔的千年古塔,已成為古城蘇州的標志。
[編輯本段]虎丘劍池
蘇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是劍池。從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別有洞天」圓洞門旁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每個字的筆畫都有三尺來長,筆力遒勁。據《山志》等書記載,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後因年久,石面經風霜剝蝕,「虎丘」兩字斷落湮沒。在明代萬曆年間,由一個名叫章仲玉的蘇州刻石名家照原樣鉤摹重刻。所以在蘇州有「假虎丘真劍池」的諺語。也有人說這句話是指闔閭之墓的秘密。
進入「別有洞天」圓洞門,頓覺「池暗生寒氣」、「空山劍氣深」,氣象為之一變。舉目便見兩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鎖住了一池綠水。池形狹長,南稍寬而北微窄,模樣頗像一口平放著的寶劍,當陽光斜射水面時,給人以寒光閃閃的感覺,即便是炎夏也會覺得涼颼颼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橋的影子。抬頭望去,拱形的石橋高高地飛懸在半空,此情此景顯得十分奇險。石壁上長滿苔蘚,藤蘿野花又像飄帶一樣倒掛下來。透過高聳的岩壁仰望塔頂,有如臨深淵之感。這就是名聞中外的古劍池遺址

『叄』 我要寫作文<游山塘街>麻煩高人介紹一下 從虎丘走要經過哪些山塘街的景點注意把方向寫清楚!!

《 一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山塘街是我們旅遊的第一個景點。這條名譽姑蘇的第一名街,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晚唐詩人杜荀鶴有詩雲「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真正讓人感受到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的情懷。在山塘街,有一條寬不過八米,長七里有餘的水巷橫貫全街,因此山塘街也稱「七里山塘」,這條水巷是白居易在蘇州任刺使時為了便於灌溉和交通而開鑿,據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
山塘街的路是用條形的金剛石鋪成,古樸而又粗糙,似乎在訴說著它千年的塵韻,隔著鞋底,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時空與心靈的囈語。房屋多是前門臨街,後門臨水,青瓦白牆翼角高翹依水就勢,赭色的門窗別具匠心,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透出一股端莊明麗的明清氣息和江南宅園的空靈。兩岸的楊柳低垂,一艘艘畫舫穿過一座座小橋。隔不遠,便有一步步石階臨水,越過時空的隧道,似乎讓我隱約看到,誰家的女子正在岸邊搗衣淺眉吟唱,似一首詩又如一幅畫。
山塘街古風尤存,它沉定了千年的文化蘊涵。山塘桃花塢木刻年畫——《百子圖》、百年好合萬壽無疆的喜慶木刻年畫,手工精緻,色彩艷麗;還有那散發著古色古香的蘇扇隨街可見,人物蟲鳥惟妙惟肖。最負勝名的要數蘇綉,不僅圖案秀美,而且色彩和諧,含蓄雅緻如江南女子。在山塘街,我們參觀了《江南衣館》,欣賞了蘇綉極品——清朝官太太的會客衣,還有陳列在此的許多清代刺綉,每一件刺綉藏品都價值不菲。隨後我們又參觀了《英姿刺綉藝術館》,懸掛在展館中央的是陳逸飛先生的畫作——《潯陽遺韻》,年輕的綉娘鄒英姿,用她靈巧的纖指綉出了一幅幅巧奪天工的綉品,最巧的那幅《雙面綉》,兩面的景緻綉得不差毫釐,栩栩如生,精巧的綉工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上海縣志》曾記載,「蘇綉之巧,寫生如畫,他處無在」,感嘆蘇女纖巧的柔指如此讓人心醉。現代綉娘的作品遠銷海外,如今成了傳遞文化和鏈接友誼的橋梁。
山塘街有一個古戲台,高大約七八米,上下兩層,樑柱古樸,其上層擺放著一組架子鼓及打擊樂器,透出一絲時尚的氣息。在下層,有幾個婀娜多姿的蘇女懷抱琵琶,幽雅地評彈。如織的遊人,懂與不懂都駐足聆聽,品味著那分悠揚的古韻。
山塘街不會寂寞,那緊鎖的朱漆大門上刻著的「櫻花亭」和「薔薇院」,影印出從前多少青樓女子和****公子的韻事,難怪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道出此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之地」。
山塘街是繁華的,自唐代以來,它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地,「居貨山積,行雲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的繁華的市井景象依然長存,各類商品琅琅滿目,在水巷,隨時可以看到裝滿貨物的船隻,搖櫓來來往往。
走近山塘,讓我感受到古城的風韻;走近山塘,讓我感受到那份雅緻和恬淡。山塘飄著南國的清香,時時游弋在我的夢鄉。
《 二 》

凌晨的蘇州河畔,下著大雨。靠在床上,聽著雨聲,被該死的報告攪得郁悶的心情,漸漸好起來。在電腦里隨便翻出一些前兩天剛剛去蘇州的照片,那是在山塘街,純正的古典韻味,讓人真正的有了蘇州的感覺。
對於蘇州,我終究是好感的。幾年的大學生活以及後來的工作基本都在這個城市。但是居住了這么多年,卻很少能感受到千年老蘇州的味道。到處都是現代建築,一些仿古的建築更是不倫不類。去一些園林,大多商業化極濃,昂貴的門票也不過換來一次走馬觀花。在整個城市的規劃中,園區、新區,相城區、吳中區發展日益加快,儼然是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城市,哪裡的千年姑蘇的韻味啊。說得嚴重一些,金雞湖與蘇州樂園可能比四大園林更有名氣。
記得畢業後不久,一個朋友的工作單位是專門修復山塘街。聽說修復工程完全按照歷史原貌。對於這種修復的工程,我從來沒有興趣,或者說從不相信。這年頭,凡是修復大多都是商業行為。凡是商業行為,修復就不純粹了。想想當年山塘街,東起閶門渡僧橋,西至蘇州名勝虎丘山的望山橋,長約七里,蘇州俗語說「七里山塘到虎丘」。至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豈是想修復就能修復了。現代社會的人們只要不再破壞,我也就心滿意足。
五一期間,來了一個朋友,不知道怎麼地,竟然想去山塘看看,或許是因為免費開放的緣故吧。不去還好,一去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這山塘街,竟然跟我想像中的蘇州一摸一樣。古老的石橋,柔和的水道,形形色色的店鋪……彷彿真的置身古代。於是,如獲珍寶一般,拿著自己手中的相機,不斷的拍下一路風景。
繁華往昔的山塘,如今只是一處游賞的地方。修復,只是現代人的一次游戲。還好如此逼真,讓我可以憑吊蘇州的古老。在被現代風暴隱沒的古城,或許真應該多幾處山塘。此時,心情開始矛盾以來了。到底是修復,還是單純的保護?我想,時間不會停止,古老終究要逝去,倘若單純的保護,終歸是要消失。假如修復能在商業與文化保護中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我想我是大力的支持的!
流水靜靜流淌,見證著千年歷史的變遷。在這河上,曾經映照繁華,映照古樸,還會回盪用吳中軟語唱出的歌曲……不管怎樣,還是應該感謝山塘街!

『肆』 作文提綱:虎丘的風景

每年來每月每日,成千上萬自件事向人們撲來。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們手忙腳亂,疲憊不堪。雖然如此艱辛,卻始終持之以恆。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無情的套在我們的身上--責任。
在學校里,我們努力學習,這是責任。在家裡,我們幫父母做點家務活,這是責任。出門在外,為社會做點事,這是責任。大千世界,草有責任,花有責任,大樹有責任。無論什麼生命,都有自己不可推卻的責任。對自己付責,也要對別人付責。在全國每年都有上千起交通事故,發生的原因種種,可說來說去,這不是沒有責任心嗎?如果汽車司機有著對自己對別人付責的心態,按規張制度辦事,那還會有這么多人白白喪生嗎?

『伍』 蘇州的虎丘怎麼寫作文300字.

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於此,葬後內3日,便有容白虎踞於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此山高僅36米,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游覽勝地,蘇東坡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古跡很多,傳說豐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韻,堪稱「吳中第一名勝」。虎丘的著名景觀有:斷梁殿、試劍石、枕頭石、真娘墓、千人石、劍池、天下第三泉、孫武亭、望蘇台等。 入虎丘後,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見著名的虎丘十八景。這些名勝古跡都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雲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虎丘塔是建於宋代(961年)的平面八角磚塔,共7層,高47.5米。由於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開始向西北方向傾斜。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中心垂直線偏離已達2.3米(世界著名的義大利比薩斜塔,其塔頂偏離4.4米)。1956年在塔內發現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窯蓮花碗罕見的藝術珍品。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鐫刻著四個大字:"虎丘劍池"。據

『陸』 描寫虎丘的作文(400字)

虎丘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記得大文豪蘇東坡曾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這個雙休日,好不容易讓媽媽帶我到了蘇州,虎丘是一定要去的。
下車之後,站在山門朝遠處眺望,只見林木鬱郁蔥蔥,萬綠叢中偶爾出現一點紅色的焰火,那大概是楓樹吧。寺院在樹木的掩映下,顯得風韻別致。虎丘山並不高,在這里見不到起伏的山坡,也沒有嶙峋的山崖,完全不像我到過的一些名山大川,高峰突起山嶺連綿。在古老的蘇州,古老的虎丘能有諾大的名聲,並不是因為景物,而是因為歷史傳說。
這短短的一段山道上,就有東晉憨憨僧開鑿的憨憨井,有吳王闔閭的試劍石,還有一塊「枕頭石」,說的卻是風流才子唐伯虎在此休息的事。我最喜歡試劍石了,一塊大石頭從中裂開,裂開的斷面筆直光滑,傳說吳王手持莫邪劍經過這里,看到這塊石頭光滑堅硬,決定用來試試手中的寶劍,於是揮手一劈,這塊石頭就從中裂開了,兩千年風吹日曬,沒有變樣。這條裂縫有三個指頭寬,一米多長,如果合攏來還是一塊完整的石頭。我走過去用手摸了摸,然後豎起手掌當做寶劍喀地一砍。媽媽笑了:「你你手刀很厲害啊,石頭都劈開了。」
走到山道的盡頭,空闊的地方有千人石。北面的石壁上鐫刻著「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據說這是顏真卿的手筆,我揣摩了一番,果真是鐵畫銀鉤,非同尋常。沿著石壁旁的小道一腳跨進洞門,迎面就是森森的寒氣,一泓碧波輕輕盪漾,劍池很小,但深邃不可見底,四周石壁合抱著,劍池狹窄猶如一把長劍插入石壁。相傳兩千多年前的一代霸主吳王闔閭就葬在這里,陪葬的有魚腸劍和其他寶劍三千把。我問導游:「這個傳說是真實的嗎?」導游說,1955年的時候,蘇州市政府為了搶修虎丘古塔,曾抽幹了劍池池水,終於找到了闔閭幽宮的墓門。我好奇把手伸到碧水裡,感覺到秋天泉水的清冷,心裡卻為那三千多把寶劍感到惋惜。
虎丘最有趣的是斜塔了,塔頂部中心點距中心垂直線偏離達兩米多,號稱世界第二斜塔。我站在塔下往上觀望,感覺那塔正緩緩地向我倒來,嚇得我趕緊把眼光移到別的地方。聽聞在塔中曾經發現許多罕見的藝術珍品,然而我們進塔去沒看到什麼藝術品,四壁都是空盪盪,上面有一些裂痕。虎丘塔不準遊人攀登,據說地基出現不均勻沉降,斜塔正在維修中。我又站到遠處觀望,虎丘塔在周圍高大的樹木中並不顯得突出。我看過許多雄偉的寶塔,從來沒有像虎丘斜塔這樣寒磣的。可它卻那樣聞名,不知是因為它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內涵,還是那「斜」得巍巍欲倒給人的視覺帶來美感呢?
虎丘的地方雖小,卻是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秀美的景色,悠久的歷史文化景觀著實讓我著迷。

『柒』 我們蘇州的虎丘塔200字作文片斷

我們蘇州的虎丘塔
國慶節到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蘇州虎丘塔風景區去旅遊。虎丘塔,內位於容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爸爸跟我說虎丘塔是斜的,我說:「怎麼可能呢,塔要是斜的,肯定早就倒掉了,我才不信呢!」爸爸說:「你自己看了就會相信了!」

我帶著好奇心來到了虎丘塔風景區,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那座雄偉的虎丘塔。「哇!塔真的是斜的,而且沒有倒。」我尖叫起來。據導游介紹說,塔系平面八角形,每個面上都有一扇門,七級。原來的塔頂毀於雷擊。虎丘塔高47.7米,塔身全磚砌,重6000多噸。由於地基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築專家採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於保住了這座畝塔。

在虎丘塔的周圍有一棵棵粗壯的大樹,一棵樹要十多個小朋友手拉著手才能夠環抱起來,起碼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吧,這些大樹與虎丘塔相互襯映,更是顯得虎丘塔雄偉、壯觀。

現在我終於看到了那座虎丘塔,它雖然很斜,但是也很壯觀,它屹立在那山頂,永遠也不會倒塌。

『捌』 寫遊玩虎丘劍池的作文300字

虎丘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記得大文豪蘇東坡曾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這個雙休日,好不容易讓媽媽帶我到了蘇州,虎丘是一定要去的.
下車之後,站在山門朝遠處眺望,只見林木鬱郁蔥蔥,萬綠叢中偶爾出現一點紅色的焰火,那大概是楓樹吧.寺院在樹木的掩映下,顯得風韻別致.虎丘山並不高,在這里見不到起伏的山坡,也沒有嶙峋的山崖,完全不像我到過的一些名山大川,高峰突起山嶺連綿.在古老的蘇州,古老的虎丘能有諾大的名聲,並不是因為景物,而是因為歷史傳說.
這短短的一段山道上,就有東晉憨憨僧開鑿的憨憨井,有吳王闔閭的試劍石,還有一塊「枕頭石」,說的卻是風流才子唐伯虎在此休息的事.我最喜歡試劍石了,一塊大石頭從中裂開,裂開的斷面筆直光滑,傳說吳王手持莫邪劍經過這里,看到這塊石頭光滑堅硬,決定用來試試手中的寶劍,於是揮手一劈,這塊石頭就從中裂開了,兩千年風吹日曬,沒有變樣.這條裂縫有三個指頭寬,一米多長,如果合攏來還是一塊完整的石頭.我走過去用手摸了摸,然後豎起手掌當做寶劍喀地一砍.媽媽笑了:「你你手刀很厲害啊,石頭都劈開了.」
走到山道的盡頭,空闊的地方有千人石.北面的石壁上鐫刻著「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據說這是顏真卿的手筆,我揣摩了一番,果真是鐵畫銀鉤,非同尋常.沿著石壁旁的小道一腳跨進洞門,迎面就是森森的寒氣,一泓碧波輕輕盪漾,劍池很小,但深邃不可見底,四周石壁合抱著,劍池狹窄猶如一把長劍插入石壁.相傳兩千多年前的一代霸主吳王闔閭就葬在這里,陪葬的有魚腸劍和其他寶劍三千把.我問導游:「這個傳說是真實的嗎?」導游說,1955年的時候,蘇州市政府為了搶修虎丘古塔,曾抽幹了劍池池水,終於找到了闔閭幽宮的墓門.我好奇把手伸到碧水裡,感覺到秋天泉水的清冷,心裡卻為那三千多把寶劍感到惋惜.
虎丘最有趣的是斜塔了,塔頂部中心點距中心垂直線偏離達兩米多,號稱世界第二斜塔.我站在塔下往上觀望,感覺那塔正緩緩地向我倒來,嚇得我趕緊把眼光移到別的地方.聽聞在塔中曾經發現許多罕見的藝術珍品,然而我們進塔去沒看到什麼藝術品,四壁都是空盪盪,上面有一些裂痕.虎丘塔不準遊人攀登,據說地基出現不均勻沉降,斜塔正在維修中.我又站到遠處觀望,虎丘塔在周圍高大的樹木中並不顯得突出.我看過許多雄偉的寶塔,從來沒有像虎丘斜塔這樣寒磣的.可它卻那樣聞名,不知是因為它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內涵,還是那「斜」得巍巍欲倒給人的視覺帶來美感呢?
虎丘的地方雖小,卻是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秀美的景色,悠久的歷史文化景觀著實讓我著迷.

『玖』 虎丘給些資料 作文也可以(最好)

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於此,葬後3日,便有白虎踞於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此山高僅36米,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游覽勝地,蘇東坡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古跡很多,傳說豐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韻,堪稱「吳中第一名勝」。虎丘的著名景觀有:斷梁殿、試劍石、枕頭石、真娘墓、千人石、劍池、天下第三泉、孫武亭、望蘇台等。

入虎丘後,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見著名的虎丘十八景。這些名勝古跡都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雲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虎丘塔是建於宋代(961年)的平面八角磚塔,共7層,高47.5米。由於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開始向西北方向傾斜。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中心垂直線偏離已達2.3米(世界著名的義大利比薩斜塔,其塔頂偏離4.4米)。1956年在塔內發現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窯蓮花碗罕見的藝術珍品。

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鐫刻著四個大字:「虎丘劍池」。據說這四字出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手筆。另有傳說,現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顏氏原書,而是後人補書刻上去的,所以在當地有「真劍池、假虎丘」的說法。所謂劍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長劍的水池。吳王闔閭墓可能在這里,相傳當時曾以魚腸劍和其他寶劍3千為吳王殉葬,故名劍池。

山上有一石井,傳為唐代陸羽所挖,稱為「陸羽井」。陸羽是我國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據《蘇州府志》記載,陸羽曾長期寓居虎丘,一邊研究茶葉,一邊著作《茶經》。他發現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評為「天下第五泉」。

虎丘雲岩寺塔
虎丘塔又稱雲岩寺塔,始建於隋文帝仁壽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後毀。現存的虎丘塔建於後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級。原來的塔頂毀於雷擊。1956年重修時,在第三層夾層內發現石函、經箱、銅佛、銅鏡、越窯青瓷蓮花碗等大批珍貴文物。虎丘塔現高47.5米,塔身全為磚砌,重6000多噸。據記載,由於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築專家採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於保住了這座畝塔。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春秋時吳王闔閭在此修城建都,死後墓地即在虎丘。而後秦始皇曾登丘覽勝;西楚霸王項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並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為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經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誠為憾事。」

虎丘,風景幽奇,風光如畫,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吳地記》曰:「山絕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長文 《虎丘山有三絕》為:「望山之形,不越崗陵,而登之者,風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近鄰郛郭,矗起原隰,旁無連續,萬景都會,四邊穹窿,北垣海虞,震澤滄州,雲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浸雲,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是雲岩寺的塔,稱雲岩寺塔。該塔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據地方誌記載,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現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築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層,磚身木檐。由於從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因而頂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毀壞。原來的高度已無法知道,現存的塔身高47.5米。現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塔中心垂直線已達2.34米,斜度為2.48度。

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歷史,今天,這座聳立於虎丘的山巔的千年古塔,已成為古城蘇州的標志。

虎丘劍池
蘇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是劍池。從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別有洞天」圓洞門旁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每個字的筆畫都有三尺來長,筆力遒勁。據《山志》等書記載,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後因年久,石面經風霜剝蝕,「虎丘」兩字斷落湮沒。在明代萬曆年間,由一個名叫章仲玉的蘇州刻石名家照原樣鉤摹重刻。所以在蘇州有「假虎丘真劍池」的諺語。也有人說這句話是指闔閭之墓的秘密。

進入「別有洞天」圓洞門,頓覺「池暗生寒氣」、「空山劍氣深」,氣象為之一變。舉目便見兩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鎖住了一池綠水。池形狹長,南稍寬而北微窄,模樣頗像一口平放著的寶劍,當陽光斜射水面時,給人以寒光閃閃的感覺,即便是炎夏也會覺得涼颼颼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橋的影子。抬頭望去,拱形的石橋高高地飛懸在半空,此情此景顯得十分奇險。石壁上長滿苔蘚,藤蘿野花又像飄帶一樣倒掛下來。透過高聳的岩壁仰望塔頂,有如臨深淵之感。這就是名聞中外的古劍池遺址。

劍池廣約六十多步,深約二丈,終年不幹,清澈見底,可以汲飲。唐代李秀卿曾品為「天下第五泉」。據方誌記載,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為劍池,據說還因入葬時把他生前喜愛的「專諸」、「魚腸」等三千寶劍作為殉葬品,同時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縣志》卻記載:「秦皇鑿山以求珍異,莫知所在;孫權穿之亦無所得,其鑿處遂成深澗。」後來演變而為劍池。總之,劍池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吳王墓是否在劍池下面。說法頗多,莫衷一是。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劍池。當時曾刷洗苔蘚,核實劍池東側岩壁上確有明代長洲、吳縣、崑山三縣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記事兩方,載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劍池水干,於池底發現吳王墓門的簡單情況。後來又戽乾池水,出清污泥,又見劍池兩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沒有高低欹斜現象,顯然是由人工開山劈石所鑿成。池南有土壩一個,與石壁三面相連,面積約四隻八仙桌大小,低於平時水面三尺,是人工築成用作蓄水的。由於池北最狹處,發現一個洞穴和向北延伸約一丈多長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單獨出入,舉手可摸到頂,從上到下方正筆直。不難推斷,也是人工開鑿而成。盡頭處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並立,而無迴旋餘地。前面有用麻礫石人工琢成的長方石板四塊,一塊平鋪土中作底座,三塊橫砌疊放著,好似一大碑石。每塊石板的面積約二尺半高,三尺多寬。第一塊已脫位,斜倚在第二塊上。第二塊石板門的石質不同於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由於長期受池水侵蝕,顯露出橫斜稀疏的石筋。根據形制分析,這是一種洞室墓的墓門。劍池是豎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這和春秋戰國時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據記載,「闔閭之葬,穿土為山,積壤為丘,發五郡之士十萬人,共治千里,使象運土鑿池,四周廣六十里,水深一丈……傾水銀為池六尺,黃金珍玉為鳧雁。」這樣誇大的描寫,雖然不一定可信,但作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吳王之墓,建築規模肯定很大,墓室設計也必然會相當精密和隱蔽。從虎丘後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種種跡象分析,劍池很可能是為了掩護呈王墓而設計開鑿的。墓門後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種秘密。但是吳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經考古發掘證實之前,尚是千古之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