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景觀
㈠ 中國歷史上是什麼時候開始對山水,寺廟等自然人文景觀進行廣泛收費的是以什麼法理依據開始收費的
明代張岱著《陶庵夢憶》卷二中記載:「已巳,致曲阜謁孔廟,買門者門以入。」這是已知最早的有關景點收費的明確的文字記錄,並且從孔廟在封建社會的地位來看,此景區收費應是官方行為。而從各種官方典籍和稗官雜記中透露的只言片語來看,景點收費的歷史可能會早至唐宋時期(學界尚無確切定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成書的《虞社新志》記載:「途中矯首慾望東岳……欲上,土人曰:『不可』,山頂有娘娘廟,領官票而後得入,票銀二錢,曰:『口稅』。」這個就是明確地提及的官方性質的門票收費了。以上可以看出明代就已有官票。而這些旅遊門票最早是納稅的憑據,是政府行為。而且,據我所知,《徐霞客游記》中徐霞客也記錄了某些知名景點收費的情況。但是徐霞客本人有官方發的路引(他「上頭有人」),相當於介紹信,或者相當於現在的旅遊一卡通,一些收費景點是可以免票入內的。(當然老徐去的大多都是當時的荒山野嶺,有收費的景點很少。)另外一些古代的景點周邊已經形成了類似現在一樣的產業鏈:餐飲、住宿、導游、交通工具租售、紀念品土特產售賣等等等等。旅遊業的產生可以推至魏晉南北朝(歷代詩詞文章均有提及),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明代中晚期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備的旅遊業,包括門票制度。
㈡ 求一首描述佛山三水人文景觀、自然山水、民俗風情、旅遊文化活動的詩歌,20~30句左右
《佛山頌,頌佛山》
宋世安
人人心歡笑妙韻聲聲頌華年,眺望花燈朔從前,歷遍浮版世憶佛山,滄桑數權百年,世代虔誠奉獻,奮力全城共勉,每天唱頌傳粵韻歌聲響不斷。
風吹古灶熊熊烈焰,清暉幽雅,紅荷艷,樵山飛翠,皂幕綿。燦爛前程人人樂見,改革開放,笑傲明天新挑戰!東風輕吹新景再添新信念,同建佛山心不變!
呈英姿鼓朝氣邁向新紀元。名城花開遍,共創小康美麗宏圖譜新篇。同心同德同建!今天闊步快馬加鞭同步去,普天歡慶快樂年。
㈢ 中國山水景觀的人文內涵是什麼概要闡述
山水景觀是自然天成的,但經過人的觀察,根據其形態編造出動人的傳說與故事版,升華了山水景觀的美感。權所謂江山尚須文人捧,也就是為沒有生命的自然山水置入活的靈魂(文化元素),既形象與想像一旦結合成一體,就會拓展審美空間,變視覺美為知覺美,對於人而言知覺美是最高層次的美。譬如位於長江三峽岸邊的神女峰,其實原來只是一個人形的小石峰,並不怎麽吸引人,但後來不知是誰編造了一個夫妻情愛至深,夫因外出勞作墜崖而亡,不知此情的妻,每日爬到山頂盼望夫歸來,日久天長化作岩峰的故事。傳來傳去,名聲雀起,成為一個名景。如今游三峽的人,到此無不翹首伸頸將其眺望,有的人還嘖嘖稱嘆:好美呀,好美呀!山峰是實,故事是虛,在開發自然旅遊資源的同時,因地制宜開發配套的文化資源,無疑可以使自然資源大大地升值。不過一定要反對東施效顰,牽強附會的胡編亂造,天然去雕飾,不要留雀痕。
㈣ 水簾洞的人文景觀
兒時孫悟空的地盤西遊記取景地,值得一看----------黃果樹瀑布.水簾洞--------。
而根據小說回內容,答大瀑布後面有一個長134米的天然溶洞,這是世界瀑布家族中惟一有天然水簾洞貫穿瀑身的瀑布,6個洞窗均被稀疏不同、厚薄不一的水簾所遮擋,水簾洞的特徵是洞口很小,僅容猴子們鑽進去,而洞內很大很深,洞內流出的泉水遮蔽住了洞口,並與東海連通。
㈤ 請結合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談談你對中國傳統理想文化景觀的理解!求解,謝謝!
風水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與財富!通過觀察身旁的事物,與取象,而推測出與人們的生活關系與影響。傳統文化我們不應死記硬背。應該有發現探索的精神,通過自己的感悟而去做!就像孔子所說。學而時習之。學是死的,關鍵是用!要如何去用!
㈥ 各地的山水景觀屬於哪種水文化
作家楊大俠記敘,孔子雲: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山水之和是我國古代無數文人墨客的追索,山是根,水是魂。古人以山水喻陽陰,真的是一種直觀的睿智,因為山水和諧構造世間美麗。
㈦ 天下第一水司樓為什麼被稱為臆造鄉村文化景觀
獨山縣水司樓從藝術角度來看無疑是一件偉大的作品,但是在一個人口只有36萬的縣城,它的出現就顯得格格不入。我認為鄉村文化的產生是基於生活在鄉村的人一手積淀創造的,它可以是朴實的民風、民俗,它也可以是基於地理環境形成的聚落,它更可以就是鄉村簡簡單單鄉村的優質的事與物。但它不會是這高攀不起的宏偉建築。它的設計與投資者在這樣一個地方有一個這樣的建築,稱它為臆造也不為過。
鄉村文化給人的應該有悠閑、舒適,但水司樓卻給人一種壓迫感,華而不實。它的設計者絕對是個大師,但他卻只知道展現自己,而不知道展現獨特鄉村文化,他把獨山縣變成他臆想的世界。
㈧ 西咸一體化的生態景觀
規劃區分布有村莊用地、生態林地、濕地和度假休閑用地,以及石化工業用地、渭河電廠和秦宮遺址用地等,現狀建設比較少。
規劃區外圍西安和咸陽城區段已經基本建設成型。咸陽段主要以居住、辦公和商業用地為主,並形成較好的城市濱河景觀效果;西安段主要以生態濕地、農場和觀光農業為主,其餘多為民房和空閑地,外圍還分布有漢城遺址、五陵塬保護區、草灘農場等。 功能分區:西部城市濱水景觀區、中部秦、漢文化產業園區、東部休閑度假區。
用地布局:規劃在西部濱水新區形成金融中心,中部建設秦、漢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遺址公園和風景林地,東部以居住、休閑度假、娛樂、購物為主。 ①景觀結構:規劃渭河城市景觀帶在空間格局上將形成「五心一軸一廊加一環」的總體框架結構。
「五心」是指澇渭濕地景觀生態中心,灃渭濕地景觀生態中心,灞渭濕地景觀生態中心和涇渭濕地景觀生態中心,遺址公園綠色景觀中心。
「一軸」是以渭河生態景觀為核心的,包括城市濱水地區綜合服務功能的東西向線性發展軸一水軸;同時也是一條以渭河為依託的,水綠相映的景觀綠化主軸帶。
「一廊」是指中部以遺址公園為依託的南北向景觀廊道(綠廊)。
「一環」是指渭河沿岸寬度不等的生態風景林帶,起到「河在綠中」的大綠景觀效果。此類綠地強調環境的自然生態屬性,是維系整個規劃區生態平衡的重要緩沖區和綠色過渡帶。在規劃時應堅持以喬木為主體,喬、灌、草、藤、地被相結合,增加林帶綠量,使有限的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
②人文景觀規劃:形成三條城市主脈——「水脈」、「綠脈」、「文脈」
「水脈」——是依託渭河河道南北兩岸的濱水岸線而自然形成的,是體現城市「水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
「綠脈」——是依託渭河兩岸的生態防護綠地、濕地景觀、公園綠地等形成的,是整個區域的生態基礎和環境支柱。
「文脈」——可稱作一條凝聚城市歷史人文信息的主脈線索,用以串聯沿線的秦文化、漢文化、唐文化,是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和展現。 形成中心河道開放空間、綠帶開放空間、功能組群開放空間三個層次。
規劃區劃分為風貌協調區、風貌控制區、自然風貌區三大區域。
風貌協調區:主要位於渭河防洪治導線南北各500-800米以外。
風貌控制區:主要位於渭河防洪治導線南北各200-500米范圍內,區內以人工景觀和自然生態綠化相結合的景觀環境為主。
自然風貌區:主要位於渭河防洪治導線南北各200米范圍內,區內多以自然生態林地、濕地為主,局部地段採用人工造景的方式與自然生態景觀相協調,景觀營造要突出秦漢文化主體。
《西咸新區規劃建設方案》,方案中提到,經過5~10年的開發建設,西咸新區將成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區。渭河將成為大西安的中心水帶,形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開發示範區。
新區東西橫貫50公里
近年來,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後,湖北武漢新區、河南鄭汴新區以及重慶兩江新區等城市擴展板塊快速崛起,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西咸兩市接合部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大,通過高起點規劃建設西咸新區,有條件將其發展成為一個現代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新興產業聚集的城市板塊,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增長極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撐點。
根據國務院批准實施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建設,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SZF決定設立西咸新區,確定范圍為西安和咸陽兩市接合部,以渭河為中軸線,西起規劃中的西咸環線,東至涇渭交匯口,東西橫貫50公里、南北擴展5~10公里的整體板塊。
渭河將成西安的城中河
據了解,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發展戰略規劃總面積為9036平方公里,現狀總人口965萬人,到2020年總人口1280萬人。其主城區范圍北至涇陽、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澇河入渭口及秦都、興平交界,東至灞橋區東界,總面積1280平方公里。西咸新區將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撐區,把西咸兩市聯接為有機的整體。
從構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大視野來看,渭河將是未來西安的城中河和中心綠帶。按照方案要求,經過5~10年的開發建設,西咸新區將成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區,形成西安大都市圈之中渭河百里生態景觀長廊橫貫東西、秦漢歷史文化景區一脈相連、現代製造和生物產業集群化發展、人居環境適宜優美的城市特色功能區,形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在西部具有強大積聚和輻射帶動功能的一體化開發示範區。
灃渭新區
突出城市特色功能
灃渭新區位於渭河以南,老西寶公路以北,東接西安市西三環,西接規劃中的西咸繞城新線位,規劃總面積195平方公里。
該區域是西咸兩市中心城區距離最近的接合部,也是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向西拓展的重點區塊,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重點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區和生物產業聚集區兩大功能區,建設西咸都市圈人居環境最為適宜優美的新型都市商務中心和西部地區重要的生物及環保產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
●城市特色功能區
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集聚功能為重點,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智能電器、微電子製造等高技術產業和總部經濟、物流配送、住宅產業等現代服務業,打造灃河「大水大綠」生態景觀,力爭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700億元。
●生物和環保產業聚集區
依託大型骨幹企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葯、環保節能和精細化工產業,建設西部地區重要的生物和環保產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300億元。
涇渭新區
著力打造精品景區
涇渭新區位於渭河以北,西咸北環線以南,西到老咸宋公路,東至西咸分界線,規劃總面積305平方公里。
該區中間地帶為五陵塬保護區,四周有較大的開發建設空間。將重點按照空港產業園、歷史文化聚集區、現代產業聚集區三大功能區進行打造,建成西部最大的臨空產業園區、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秦漢歷史文化集聚區和西部地區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旅遊總收入達到70億元。
●咸陽空港產業園
該區是西北最大的航空貨運集散地,是我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物流園區之一。以臨空產業為主導,重點發展航空物流、大型飛機改裝及維修、航空服務和運輸等產業,到2020年生產總值將達到100億元,人口達到20萬人,建成西部最大的臨空產業園區和國際知名的航空產業城。
●五陵塬歷史文化聚集區
堅持保護優先,著力打造精品景點景區,重點發展生態文化旅遊、休閑娛樂、生態田園觀光等產業,建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秦漢歷史文化集聚區和生態宜居新區。力爭到2020年旅遊總收入達到70億元。
——現代產業集聚區。按照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積極發展機械加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等現代製造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加工等生態產業,適度發展風力發電設備、太陽能發電設備等新興產業。力爭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300億元。
渭河景觀帶
構建百里生態長廊
以渭河為軸線,西起澇渭交匯口,東至涇渭交匯口,南北兩岸延伸800~1000米,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該區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態景觀帶。將以河堤建設、河道治理、生態綠化、景觀打造為重點,積極開發渭河沿岸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橫貫東西的百里濱河生態長廊。
涉及兩市人口51萬
本報訊《西咸新區規劃建設方案》明確了西咸新區規劃控制范圍560平方公里,在2016~2020年的全面提升階段,生產總值將達到1500億元左右。
西咸新區的規劃范圍為,以渭河為中軸線,西起規劃中的西咸環線,東至涇渭交匯口,北至西咸北環線,南至310國道西寶線,東西約50公里,涉及西咸兩市6個縣(區)、22個鄉鎮(街道辦),總人口51萬人。規劃控制范圍560平方公里。
按照方案中提到的西咸新區發展目標,2010~2015年為啟動實施階段,重點推進核心功能區建設,構建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網路,增強對要素資源的吸納能力,形成初具規模的產業體系,「兩區一帶」基本建成,實現生產總值比2009年翻兩番,達到600億元左右。
2016~2020年為全面提升階段,開發建設重心由核心功能區逐步向其他區域延伸,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健全、產業優勢突出、環境優美宜人的西咸都市圈最佳人居區和重要經濟增長極,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重要的生物產業集聚區和生產性服務業集中區,實現生產總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達到1500億元左右。
接受省市雙重領導
本報訊記者昨日獲悉,我省將在省級層面成立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工作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整體規劃、統籌對外招商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在成立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的同時,設立灃渭新區和涇渭新區兩個管委會。灃渭新區管委會受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和西安市政府雙重領導,管理以西安市政府為主,西安市政府為建設責任主體;涇渭新區管委會受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和咸陽市政府雙重領導,管理以咸陽市政府為主,咸陽市政府為建設責任主體;兩個新區均享受省級開發區政策。
目前,灃渭新區管委會已先行設立了規劃建設、綜合行政等4個工作小組開展各項籌建工作。
支持組建投資開發公司
●財政金融
設立西咸新區建設專項資金,並爭取各金融機構的配套,專項用於西咸新區重大或標志性基礎設施、渭河生態景觀打造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省級其他專項資金也給予適當傾斜。支持兩個新區管委會分別組建投資開發公司,爭取發行10~30億元企業債券和銀行貸款支持。
●土地
西咸新區建設用地指標納入省級土地調控計劃,由SZF統一進行調劑。充分運用城鄉統籌建設的先行先試權,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轉方式和補償機制。
●投資
優先布局東部產業轉移項目,大規模進行招商引資。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適宜在關中布局的產業項目,優先在新區內安排。凡能夠在新區建設的項目,原則上不在其他區域布點。
●法律保障
方案中提到,我省將做好《西咸新區建設條例》制訂的准備工作,並選擇適當時機提請省大人常委會審議。
西咸新區今年啟動建設
2002年,西咸一體化開始試水。
2006年,兩地電話並網。隨後,西咸大道等路網建設,成就兩地交通動脈暢通。
2009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復頒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使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於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戰略要地的西安,一躍成為與上海、北京並肩,由國家布局打造的國際化大都市。
2009年11月,省發改委主任向省人大常委會作了關於《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西咸一體化有關情況的報告。
從2010年開始,西咸新區建設將進入啟動實施階段。
2014年1月6日,國務院發布國函〔2014〕2號文件,正式批復陝西設立西咸新區。至此,西咸新區正式成為國家級新區,是中國的第七個國家級新區。
㈨ 中國古代典型水城水域景觀及文化內涵初探
陳興茹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水城是我國眾多城市類型中的一種,因其擁有較多的水面而著稱。水城在我國各種文化載體中,如電影、建築、詩歌等中較常出現,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不同領域的人員對其關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築師更多的是關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獨特的建築風格,詩人更多的是關注水城獨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獨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視起因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水資源緊缺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關於水城
(一)水城的定義、基本特徵、價值
1.水城的定義
城市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網密集,或有大江、大河穿城而過,城市河流發達,水域面積至少佔城市面積的10%;城市人民的生活、生產均與水關系密切,水上交通為主要交通方式;城市從建立之初就把水系規劃視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4];個性化的水域景觀和文化特徵成為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與水接觸的歷史悠久,水對於城市選址、建立、發展作用巨大;城市河流規劃遵從「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人與自然相處和諧。
2.水城的基本特徵
(1)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網密集,或有大江、大河、大湖穿城而過或位於其中,市內水域面積佔有一定比例。
(2)從建城之初,水系規劃就成為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個性化的水生態和水景觀、水文化成為城市的象徵。
(3)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等活動與水密切相關。
(4)形成了獨特的與水相關的風俗習慣和水文化。
(5)城鎮多分布於河流兩側,街市也多臨河而起。
(6)擁有水陸兩套交通系統。
(7)水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
(8)城市規劃設計注重「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9)水在城市建設發展史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軍事防禦、防火、供水、美化環境、交通運輸、水產養殖、調蓄洪水、水上娛樂等)。
3.水城的價值——以江南水城為例
(1)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江南水城因經濟和文化走在全國前列而成為富庶、文明的地方,又因少戰亂、罕災荒而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完整性和連續性,因此,它是研究特定歷史時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社會狀況,及哲學、道德倫理等文化內涵的直接對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2)優秀的規劃與建築藝術、文化價值。江南水城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是人們在不斷地與自然、與社會互相融合、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並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水城內保存完好的大量建築是水城人水和諧關系的見證,在中國城鎮規劃和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江南文化是特定歷史與特定地域相結合的產物,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城市規劃思想,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水城的基本內涵
(1)水系是城市存在、發展的基礎。水城是城市中河渠水道高度發展的一種獨特格局,水道交通為城內的主要交通形式[5]。水系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城市生存的命脈。為追求臨水而居的生活優越感,人們以水系的走向來規劃居住地、商業區等的分布,從而水系對城市的形狀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水系的存在,則城市位置可能變化,城市的發展可能不會那麼迅速。人類喜歡「臨水而居」,原因在於豐富的水網為當時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們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如飲水、灌溉、交通、洗滌、軍事防禦等人類生存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2)城市布局講究因地制宜。我國古代哲學是樸素唯物主義的產物,講究「天、地、人」三者的統一。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各種建築要與天象對應,「天地合一」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城市選址及布局上都有所體現。「依山傍水」是建築學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尤其是在古代,山水被人們視作寶地,古人認為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根據考古發現的結果來看,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的歷史情況相對應。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建設高潮中,這種建設思想更為成熟和完善,具體表現在:《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管子的論斷表現了很強的科學性,至今仍為許多學者所矚目和稱道。
(3)水文化內容豐富。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發展的記載,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具有自身特色的內涵和底蘊。水城的特點決定了其歷史是一部人類不斷與水長期接觸並相互協調的歷史,因此,水城具有豐富的水文化內容,與其他城市相比,其內涵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
(4)城市發展史是一部人水和諧的歷史。臨水建城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也可能帶來較大的洪澇災害,關鍵是如何利用水,並協調好人水關系。同時也要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條件下積極改造自然。水城的成功運轉是人水關系和諧的體現。
(5)水域景觀豐富多彩。水域景觀具有多角度、多季節、多層次變化的特點。水城由於人水關系密切,城市景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水城的建築、布局都以水為出發點,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水城景觀千變萬化。由於水多,所以橋多,形態各異的橋是水城的又一道美麗風景。水域景觀及水與其他存在物的復合景觀在水城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6)城市特色鮮明、個性突出。水城因水而與其他城市差異明顯,水城之間又因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各具特色。如蘇州由於生活氣息濃厚而具有「人間天堂」之美譽;上海則由於瀕臨黃浦江而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場所,成為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濟南則由於地下水豐富而具有「泉城」之譽等。
(三)研究水城的意義
水城是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國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積極改造自然的結果,人水和諧在水城得到了具體的體現。水城堪稱我國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館」,是現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鑒和學習的樣本。當今城市在面臨水環境污染、水生態質量下降、景觀改變、人水關系緊張的情況下,重新倡導古人樸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態系統修復、水環境改善、水景觀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規劃和利用、協調人水關系等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本文對我國代表性的水城——蘇州古代城市河流規劃治理的思路、模式進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規劃對城市生存、發展、繁榮的巨大作用,並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經驗。
二、古代蘇州的城市河流建設
(一)蘇州概況
1.蘇州現代自然地理條件
蘇州地處太湖、長江下游,江蘇省東南部,全市水域總面積為3609.40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8488.42平方千米的42.5%,全市轄6區(平江、滄浪、金閶、郊區、新區、園區)、6市(吳縣、吳江、張家港、太倉、崑山和常熟),全市共有162個鄉鎮,22個街道辦事處,3323個行政村。該地區地處長江入海口之南岸,是長江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北枕長江,東鄰上海,南連浙江,西濱太湖,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京杭運河縱貫南北,京滬鐵路和滬寧高速公路穿越東西。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2.城市風貌
蘇州城建於前514年,雖歷經2500餘年滄桑,但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保持宋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枕河」等水鄉城市的獨特風貌。蘇州古城區河道總長35千米,有橋梁170多座,是我國河、橋最多的城市。
3.城內水系狀況
蘇州地處長江、太湖下游,境內湖泊眾多,河湖串通。市區位於市域中部,西部瀕臨太湖,東有金雞湖、陽澄湖,南有石湖、澹臺湖,京杭大運河從西北向東南繞城而過。古城區有環城河環繞,全長15.7千米。流入環城河的河道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和元和塘;由環城河流出的河道有大龍港、葑門塘、婁江、外塘河和老運河。環城河上承大運河、太湖補給來水,下泄出水入長江,古城內有「三橫三縱」形狀的內城河與環城河貫通。市區河道不深,正常水位下,航道主幹河道為2~3.5米,非航道的河道一般在1~2米之間,河道寬窄懸殊不一,內城河河寬3~10米,環城河最寬斷面達135米,最窄處只有9米。
(二)蘇州的營建模式——解讀《平江圖》
春秋後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子胥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法地八聰。」[5]城內河渠縱橫,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規劃周密的典型水城[6]。
蘇州城市建構以「水」為主題。這可以從1229年平江郡守李壽鵬用石碑雕琢成的《平江圖》得到體現(圖1)。它生動地記載了城市重建100年後的面貌,反映了平江城市規劃的思想,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保存最早的一幅城市規劃圖。《管子·乘馬》說:「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平江正是這一思想的典型範例。平江城的方位並非正南北向,而是偏了7°54″,該方位是經過深思熟慮過的。因為這樣,夏季盛行的東南風就可以順暢地吹入城內,降低氣溫;而冬季又可以略提高一點氣溫。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個差異是由於在唐宋時期發現了磁偏角後人為造成的。平江城並沒有按傳統生硬地建成正方形,而是適應自然地形建成長方形,還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為護城河,並考慮到河水方向和水流緩急而將城市建造得曲折有致,只有東南角建成直角。平江城門是水、陸並存的雙重城門,按照慣例,城門應設置在南北、東西主軸線上,而平江城為了適應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門、大道採取了不對稱布局。城北,通往水陸交通系統的捷徑要穿過丘陵間的一個隘口,這將決定西北方向城門大道的位置。南門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道與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大運河通往城市的最近處。另外3個不對稱的城門也是為了配合河道與道路系統。蘇州古城的城牆平面上大體規整,但其4個轉角卻因需要設計成不同的形狀。城北的護城河水流湍急,因此東北和西北的城牆拐角做成直線形,加大河道曲率,使水流順暢,不致沖塌城牆角或河岸。為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沖擊,則把西南城牆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狀,把盤門由西南的方向轉到面向東南,讓胥江、運河的來水繞過城牆的弧形轉角,主要順運河流向東南,部分來水經盤門、水門進入城內河道。這樣,牆角處水流通暢,城牆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強烈沖刷,也減輕了洪水對盤門、水門的壓力。東南角因水流平緩,仍做成直角[7]。
圖1 平江圖[6]
蘇州整個城市以河道為骨架,道路布局與河道配合,有效地貫融著水陸兩套交通系統。河道總長度82千米,是城市街道總長度的78%,河寬一般不少於10米,其深度在3~5米之間[4]。城市南北向河道6條,東西向河道14條,還有許多支流共同構成了河道網。河道系統使城市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得到保證,並可作為天然的排水、蓄水系統,減少或避免了城市內澇發生。河道布局以城北的居民聚居區為最密集,縱橫交錯,形如棋盤;其次為城市商業區;城南由於官署大型建築較多,河道較為稀疏。河道水網規劃與城內民居、寺廟、園林、城門、驛館、倉庫等各類型的建築布局緊密結合,形成優美的水城環境。城內橋梁有名可考的有285座,加上城外橋梁共314座。另外,河道系統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亦有重要作用。河道的大面積水域具有吸熱、吸塵、通風等作用,對改善環境十分有利。河面水汽的大量蒸發,增加了空氣濕度,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城市生態建設。平江在宋代以前就有較大的私家花園,如滄浪亭。到南宋時,園林已有相當規模,以後發展成為獨具風格的蘇州園林藝術。平江城內河流多,橋梁也多。據記載,平江南宋時有359座橋。可見橋梁之多,蔚為壯觀,充分展現了水城的獨特魅力。
水是蘇州城的骨架,城市建築物雖然毀於兵火,但河道基礎猶存,稍加整修又可使用,不至於隨意遷址。蘇州始建城者伍子胥創造性地規劃建設了以水系為脈絡、河道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陸兩套「雙棋盤」式交通系統。水城的規劃布局不僅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而且使供水、排水、防火、軍事防禦和城市景觀等一系列問題迎刃而解。吳闔閭大城由伍子胥「相土嘗水」,選擇城址,城址略高於周圍地面,減少了洪水威脅。其城市防洪設施相當完備,有城牆、壕池、城河、水門、堤堰等,外可以排洪水,內可以排積水,蓄泄便利,不憂水旱,使地處水鄉澤國的蘇州免受洪澇之災。它的出現,標志著春秋時我國的城市防洪科學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5]。水是蘇州城的生命線,這是因為河道水系貫穿全城大街小巷,有利於綠化,有利於蓄排水、有利於消防,還能有效地調節和改善城市的小氣候,從而造就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城市河流在蘇州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1.穩定城市的位置
由於城市處處為經緯縱橫的河網水系所溝通、貫穿和滲透,城市各類建築的分布與河網水系有機結合,使蘇州城的位置和格局歷久不變。蘇州因此被稱為城市當中的「活化石」,對於研究古代城市河流對於抵抗戰火、自然災害等外界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穩定城址、改善人民生活、發展經濟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進水、排水和宣洩
根據水系的走勢來確定城市的形狀,首先要保證水系的通暢。有了系統而完備的水道,城市的降雨、生產和生活排水都可以順暢地排出城外,在古代無嚴重污染的條件下,確實比較實用、合理而經濟,也是比較先進和科學的。宋代著名學者朱長文在所著《吳郡圖經續記》內也有稱譽:「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太湖別稱),小浜別派,旁夾路衢,蓋不如是,無以泄積潦安居民也。故雖有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盪析之患,非智者創於前,能者踵於後,安能致此哉?」蘇州雖然坐落於水網上,卻罕有水澇之災,並收水利之利。
3.運輸
古人喜歡臨水而居,水邊也常常成為城市的發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蘇州作為吳地的重要城市,水道既是城內交通所必須,也是聯系城鄉、溝通吳地乃至全國的通道。因為在多水的吳地,水道是無往而不至的,其交通方便、經濟便捷是顯而易見的。明末主持繪制《蘇城水道圖》的江南撫張國維,在該圖「圖說」論及蘇州城內水道作用時曾經指出:「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煩,殷殷富庶有以哉。」
4.消防隔離和防衛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道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直到今日水道的消防、隔離作用依然存在。水道又具有防衛功能,古代所建護城河即是一例。當時城內大多數衙署、府學、糧倉、寺院和豪富巨室周圍設有環河,這些環河水道同時也是界河,用以分隔,並起防衛的作用。至今有許多重要倉庫、工程要道臨河而建,也是源於此故。
5.調節氣候、空氣凈化和美化城市環境
水具有較大熱容性,水系可以調節局部氣溫,使城市冬暖夏涼,同時還具有增加空氣濕度、美化環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從古至今人類或積極利用自然水面,或人工增加水面面積,促進城市河流的流動性,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四)蘇州水文化特點及其成因
1.水文化內容豐富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又是文人墨客發源和聚居的地方,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因此,蘇州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容。蘇州水多、橋多、人多,三者協同作用促進了蘇州水文化的發展。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為其母建造的瑞光塔、以「拙政園」與「滄浪亭」等為代表的著名園林、蘇州舊街貌的代表山塘街、《平江圖碑》、古代詩人對於蘇州景色的描寫「家家門外泊舟航」、「水頸波動碎樓台」、「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8]詩詞名句等都是蘇州水文化的代表。
2.蘇州水文化特點的形成
(1)在蘇州水文化昌盛的背後,蘇州優越的地理條件起著重要作用。蘇州由於占據著有利的地理位置,因而農業、運輸業、漁業等發展迅速,很快發展成為經濟富庶、文化先進之地。我國文化史上著名的「江南現象」的起源中心之一就是蘇州。文化的先進離不開經濟的發達,經濟的發達離不開有利的地理位置。歸根結底,城市地理位置對於城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州作為我國最典型鄉城之一,其城市選址、布局歷來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並對後來城市規劃師們提供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和參考作用。蘇州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對於城址穩定、城市興旺、百姓安居樂業、文化興盛都起著重要作用。蘇州的城市特徵與其自然生態有著密切的聯系,並且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水城特質。古雲「鍾靈毓秀」,從物質的角度看,地理環境,尤其是水網環境更能左右一個地區或城市文化的發展。蘇州河湖眾多,草木繁茂,得水獨多。這種自然態勢本身潛伏著一部文化奇觀,為城市水文化的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2)蘇州是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促進的結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條件下,水運是城市經濟繁榮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蘇州經濟比較發達。隨著經濟的繁榮,蘇州的賦稅是當時政府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逐漸被朝廷所重視,其政治地位逐漸上升。政治地位的上升又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文化也隨著文人墨客的聚居、經濟的繁榮、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日臻濃厚。
(五)古代蘇州治水的經驗
(1)城市選址注重防洪。中國古代城市選址方面存在多種學說,而《管子》的關於城市防洪選址的學說可以作為眾多學說中的代表。《管子·乘馬》雲:「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它指出了城市選址的原則,即城市選址不是山邊就是水邊,不僅有利於城市的安全需要(抵禦外敵入侵),又有水運之便;城市位置不要過高,便於取水;同時城市選址也不宜過低,以免受水災之害。蘇州,地處水鄉澤國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東部的平原地區標高多在4米以下(吳淞標高),城區一般為4.2~4.5米,比周圍地勢略高。繞城而過的大運河歷史最高水位為4.37米,城內罕有洪澇之災[2]。
(2)因地制宜的城市河流規劃理念。古人講究「因天材,就地利」。蘇州的城市選址是選擇在水網上,水多為其發展奠定了充足的水源條件,同時也增加了其洪澇災害的危險系數。蘇州城市建設者根據蘇州的城市現狀,積極建設護城河,溝通內外水系以利於城市排澇,根據水系走向安排城牆方向,根據水流條件規劃城市形狀,根據市內水系形態制定城市居民的民居、道路、生產方式等,都是古人變害為利、積極改變人類行為適應周圍自然條件的體現。
(3)重視治水。唐宋以來,蘇州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經很發達。這是和蘇州地方官范仲淹、海瑞、張國維等分不開的。宋代時,蘇州的主要問題是境內塘浦湮塞、太湖滿溢、積水不能暢流入海,而且,潮水倒灌,夾帶泥沙為害。范仲淹組織人力疏浚常熟、崑山一帶的塘浦,於是積水可以北注長江,東入吳淞江和大海,水患得到了治理。明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於江南巡撫任上又治理過蘇州水道。對蘇州城內水道、橋梁繪制標注最為詳盡的《蘇州府城內水道總圖》是明末江南巡撫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中的一張圖。據張英霖統計,圖中以三橫四直河為骨幹、經緯交織的長短水道百餘條,橋梁340座;標注名稱的有橋梁338座、衙署20處、糧倉10個、城門6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389處。張國維「遍歷湖海,討尋水道源委」,「繪以圖畫」,與紙上空談不同。他重視城市水道建設和管理,「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煩,殷殷富庶有以哉。」當時,吳縣知縣牛若麟所撰《閶門重建虹橋記》中記載,張國維撫吳期間,曾「疏導四縱三橫之內渠,凡通輸貫而利民者,不遺餘力。」至今,張國維的石像和古代在蘇州做過巡撫的幾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廟的牆上。實際上,張國維沒有其他人的政治影響或文學水平,後來兵敗被殺。但是這些人並列,還和城隍——保護蘇州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廟里,說明當時很重視水系治理工作。
(4)重視河道管理。在明清兩代共疏浚市內河道11次。蘇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年)近700年無水潦之災,與河道管理得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宋代朱長文就已指出了城內河道的排水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小浜別派,旁夾路衢,蓋不如是,無以泄積潦安居民也。故雖名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盪析之患」。
三、小結
古代水城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大限度地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為基本原則,它是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具體實踐中成功應用的典範,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城市河流治理的寶貴文化遺產。從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只有合理地規劃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從而促進人水關系的親近與和諧。古代水城建設為現代城建部門和水利部門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和諧社會」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劉樹坤.中國水城的水問題.中國水城市長論壇.紹興,2004
[2]吳慶洲.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理工大學,1987
[3]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研室編.中國城市建設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2.49~52
[4]俞繩方.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傑作:宋平江(蘇州)圖.建築學報,1980(1):15~20
[5]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6]鄭連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
[7]陳泳.蘇州古城結構形態演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東南大學,2000
[8]吳奈夫.明代蘇州的城市建設及管理.揚州大學學報,2003,7(4):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