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景觀格局梯度

景觀格局梯度

發布時間: 2021-01-13 00:44:19

景觀格局的特徵有哪些

景觀格局(Landscape pattern):景觀格局一般指景觀的空間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狀、屬性不一的景觀空間單元(斑塊)在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規律。景觀格局是景觀異質性的具體表現,分析景觀格局要考慮景觀及其單元的拓撲特徵。目前景觀格局的分析多局限於二維平面,三維景觀空間格局模型還很少見。景觀格局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在看似無序的的景觀中發現潛在的有意義的秩序或規律(李哈濱,Franklin,1988)。

⑵ 在景觀變化梯度上景觀的斑塊,廊道產生哪些變化

  1. 曲度

  2. 廊道曲度的生態意義與生物沿廊道的移動有關。一般說來,廊道愈直,距離版愈短,生物在景觀中兩點權間的移動速度就越快。而經由蜿蜒廊道穿越景觀則需要很長時間。

2. 寬度

廊道寬度變化對物種沿廊道或穿越廊道的遷移具有重要意義。窄帶雖然作用不很明顯,但也具有同樣的意義。


3. 連通性

連通性是指廊道如何連接或在空間上怎樣連續的量度,可簡單地用廊道單位長度上間斷點的數量表示。廊道有無斷開是確定通道和屏障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連通性是廊道結構的主要量度指標。


4. 內環境

以樹籬為例,太陽輻射、風和降水通常為樹籬的3種主要輸入。從樹籬的頂部到底部,從一側到另一側,小環境條件變化都很大,樹籬頂部比開闊地更易受極端環境條件的影響,而樹籬基部的小生境卻相當濕潤。在沿著廊道的方向,由於廊道在景觀中延伸一段距離,其兩端往往也存在差異。一般來說都有一種梯度,即物種組成和相對豐度沿廊道逐漸變化。這個梯度可能與環境梯度或入侵——滅絕格局相關,也可能是干擾的結果。

⑶ 園林常見的景觀格局類型及其特點。謝謝

景觀要素在空間上的分布是有規律的,形成各種各樣的排列形式,稱為景觀要素構型(Configuration)。
從景觀要素的空間分布關繫上講,最為明顯的構型有五種,分別為均勻型分布格局、團聚式分布格局、線狀分布格局、平行分布格局和特定組合或空間連接。
(1)均勻型分布格局,是指某一特定類型的景觀要素之間的距離相對一致。如中國北方農村,由於人均佔有土地相對平均,形成的村落格局多是均勻地分布於農田間,各村距離基本相等,是人為干擾活動所形成的斑塊之中最為典型的均勻型分布格局。
(2)團聚式分布格局,是指同一類型的斑塊聚集在一起,形成大面積分布。如許多亞熱帶農業地區,農田多聚集在村莊附近或道路一側;在丘陵地區,農田往往成片分布,村莊集聚在較大的山谷內。
(3)線狀分布格局,是指同一類型的斑塊呈線形分布。如房屋沿公路零散分布或耕地沿河流分布的狀況。
(4)平行分布格局,是指同類型的斑塊平行分布。如侵蝕活躍地區的平行河流廊道,以及山地景觀中沿山脊分布的森林帶。
(5)特定組合或空間連接,是一種特殊的分布類型,大多數出現在不同的景觀要素之間。比較常見的是城鎮對交通的需求,出現城鎮總是與道路相連接,呈正相關空間連接。另一種是負相關連接,如平原的稻田地區很少有大面積的林地出現,林地分布的山坡上也不會出現水田。

景觀空間格局的基本類型:
均勻格局
聚集格局
隨機格局
組合格局

⑷ 景觀格局的景觀格局的內涵

景觀格局(Landscape pattern):景觀格局一般指景觀的空間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狀、屬性不一內的景觀空間單元(容斑塊)在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規律。景觀格局是景觀異質性的具體表現,分析景觀格局要考慮景觀及其單元的拓撲特徵。目前景觀格局的分析多局限於二維平面,三維景觀空間格局模型還很少見。景觀格局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在看似無序的的景觀中發現潛在的有意義的秩序或規律(李哈濱,Franklin,1988)。

⑸ 景觀類型級別上的景觀格局分析

斑塊是物種的集聚地,是景觀中物質和能量遷移與交換的場所。斑塊面積的大小不僅影響物種的分布和生產力水平,而且影響能量和養分的分布。一般認為,某景觀要素在整體景觀中所佔的面積大、斑塊數量多並且分布范圍廣,則該景觀要素在景觀中可能起較大的作用,對景觀整體的結構、功能和變化特徵有更大的控製作用。在二級景觀水平上本文選用景觀類型百分比(PLAND)、斑塊密度(NPD)、平均形狀指數、平均分維數、分離度等指標(張金屯等,2000;肖篤寧等,1990;郭志偉,2003;王憲禮等,1997;邵國凡等,1991)。利用景觀格局分析專業軟體Fragstats3.3進行。見表3-5。

表3-5 二級景觀水平上景觀指數(2000年)

對於研究區的景觀類型尺度上的格局分析,二級景觀類型密度的差異很大,有林地的比例、密度遠遠高於其他景觀類型,白河地區整體上以林地佔明顯優勢,是研究區的景觀格局的決定性因素,疏林地、灌木林地、沼澤地、非林業用地等景觀斑塊鑲嵌於景觀中。所以林地是該地區景觀的基質,在控制景觀整體結構、功能和動態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各類型景觀形狀指數變化不大,最高值2.79是疏林地,表明其斑塊形狀總體的復雜程度較高,疏林地與其他景觀類型之間的差異甚大,說明此種景觀類型的形狀異質性較大。分離度指數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景觀空間構型指標的情況,本研究區的分維數均在1.2~1.4之間,說明景觀類型的分離度指數值較低,區域內的景觀分布較為密集。分離度在這里的意義就非常明顯,疏林地高達57.02,而其他的均比較接近,說明疏林地的分布比較分散。

有林地中不同林分對景觀格局的貢獻率也不同。三級景觀水平的研究進一步研究有林地的林分類型的差別。根據《吉林省森林資源資料庫代碼表》按優勢樹種分為1-紅松,2-雲杉,3-樟子松,4-落葉松,5-臭松,6-水曲柳,7-胡桃楸,8-黃波蘿,9-椴樹,10-柞樹,11-榆樹,12-色樹,13-楓樺,14-白樺,15-楊樹,16-雜木,17-針葉,18-闊葉,19-混交,20-油料,21-果樹,22-其他經濟林,共21類,為了統一標准,便於比較,將21類合並為11類,見表3-6。

表 3-6 三級景觀類型指數表

圖3-4,三級景觀格局以闊葉混交林和落葉松為主,面積分別達到76097.38hm2和44596.34hm2,斑塊數分別達到4139和3253個,二者合計面積數和斑塊數分別達到整個林分類型的67.7%和66%,所以該地區以闊葉混交林和落葉松為主要類型,其他類型穿插於其間。而平均斑塊面積卻是以針葉混交林為最大,其次是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林,說明針葉混交林的斑塊比較規整,分布比較集中,其他樹種穿插於其中。分形指數主要分布在1.3316與1.2815之間,斑塊形狀指數排前三位的是雜木、柞樹和水胡林,而其所佔面積比例很少,說明面積小的林分的形狀更復雜。

圖3-4 不同林分類型面積

⑹ 簡述景觀格局及其形成機制

景觀格局:景觀組成的類型、數目及其時空分布。一般指景觀的空間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狀、屬性不一的景觀空間單元(斑塊)在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規律。

其形成機制主要受自然因素(地形、高程、氣候)和人為因素(城市化過程、人口、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⑺ 景觀格局的坡度分布特徵

本文在ArcGIS工作站下,把1987和2000兩期林地資源分布圖和地形因子進行疊加分析,建立起研究區域內林地資源在坡度上分布狀況,進而研究不同時期林地資源的變化情況,如圖4-11、圖4-12。

圖 4-11 林地與坡度疊加的分布圖( 1987)

對坡度和林地資源疊加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得到林地資源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情況,用面積表示,結果見表 4-3 和表 4-4:

圖 4-12 林地與坡度疊加的分布圖( 2000)

表 4-3 坡度和林地資源疊加的面積( 1987)

表 4-4 坡度和林地資源疊加的面積( 2000)

對坡度和林地資源疊加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不同景觀要素在不同坡度的面積分布圖,結果見圖 4-13 ~ 圖 4-15。

圖 4-13 林地在不同坡度的面積分布圖( 1987)

將坡度分為平坡、緩坡、斜坡和陡坡,進行景觀格局在不同坡度帶中的分布統計。從圖4-14、圖 4-15 可以看出: 無林地、雲冷杉林、落葉松、白樺和雜木有一半以上分布在 0 ~ 5°的坡度范圍內,分別為 67. 5%,65. 8%,83. 8%,87. 9%和 85. 0%,闊葉混交林也有一半的部分分布在該區域,說明這一坡度范圍最適宜於林業生產和人類活動,景觀類型比較豐富。其次分布比較多的是緩坡,斜坡和陡坡的分布面積較少。變化較大的是混交林有向平坡發展的趨勢,由 1987 年的占總面積的 67. 4%增加到 2000 年的 90%,說明林業經營為主,因為小的坡度范圍適合人類生產活動。柞樹有向陡坡發展的趨勢,由 1987 年的占總面積的 76. 4%減少到2000 年的13. 5%,相應的緩坡和斜坡所佔的面積有顯著的增加,緩坡由1987 年的占總面積的 18. 8%增加到 2000 年的 50. 9%,斜坡由 1987 年的占總面積的 4. 2% 增加到 2000年的 26. 6%。闊葉混交林有向緩坡和斜坡上移的趨勢,在 1987 年闊葉混交林中平坡佔78% ,減到 2000 年的 19. 2% 。緩坡的比例由 36% 增加到 57% ,水胡林在緩坡的面積顯著增加,由 48%增加到 63%,白樺在平坡的面積比例明顯增加,58. 6% 增加到 87. 9%,楊樹在平坡的分布從 51. 3%減到 31. 3%,而緩坡則從 39%增加到 53%。總之,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景觀的空間分布發生了不同的改變,這主要取決於森林經營和不同樹種的適應生長能力。

圖 4-14 林地在不同坡度的面積比分布圖( 1987)

圖 4-15 林地在不同坡度的面積比分布圖( 2000)

⑻ 景觀格局的坡向分布特徵

本文在 ArcGIS 工作站下,把 1987 和 2000 兩期林地資源分布圖和地形因子進行疊加分析,建立起研究區域內林地資源在坡向上分布狀況,進而研究不同時期林地資源的變化情況,見圖 4-16、圖 4-17。

圖 4-16 林地和坡向疊加的分布圖( 1987)

對坡向和林地資源疊加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得到林地資源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情況,用面積表示,其結果見表 4-5 和表 4-6。

由表 4-5 和表 4-6 可知,1987 年無林地的面積分布是陰坡 > 半陰坡 > 平地 > 半陽坡 >陽坡; 紅松林、針葉林、白樺、楊樹的面積分布是半陰坡 > 陰坡 > 半陽坡 > 陽坡 > 平地; 雲冷杉林、落葉松的面積分布為陰坡 > 半陰坡 > 半陽坡 > 平地 > 陽坡; 混交林、柞樹林的面積分布為陰坡 > 半陰坡 > 平地 > 半陽坡 > 陽坡; 闊葉混交林的面積分布呈半陰 > 陰坡 > 半陽 >陽坡 > 平地; 水胡林的面積分布為陽坡 > 半陽坡 > 陰坡 > 半陰坡 > 平地; 楊樹的面積分布為半陰坡 > 陰坡 > 半陽坡 > 陽坡 > 平地; 雜木林的面積分布為半陰坡 > 陰坡 > 半陽坡 > 平地> 陽坡。這主要是由於從總的數量來看,半陰坡 > 陰坡 > 半陽坡 > 陽坡 > 平地。

圖 4-17 林地和坡向疊加的分布圖( 2000)

表 4-5 坡向和林地資源疊加的面積( 1987)

表 4-6 森林景觀類型與坡向的關系( 1987)

由圖 4-18 和圖 4-19 可知,雲冷杉林、混交林、柞樹林、闊葉混交林、白樺林、楊樹林主要分布在陰坡和半陰坡,水胡林集中分布在陽坡和半陽坡,在陰坡和半陰坡少有分布。紅松林、落葉松林、針葉林、雜木林在各個坡向上分布大體相同,面積偏少。雲冷杉林多分布在陰坡和半陰坡,其他坡向分布大體相同,針闊混交林多分布於平地、陰坡和半陰坡,陽坡和半陽坡有少量的分布。柞樹在陰坡和半陰坡分布較多,在平地、陽坡和半陽坡分布大體相同。闊葉混交林在平地極少分布,在其他方向大體相同,水胡林在五個坡向呈現逐漸遞增的態勢,從平地到陽坡逐漸增加,白樺在各個坡向分布均較多。楊樹在陰坡和半陰坡分布較多,在平地、陽坡和半陽坡分布大體相同。

圖 4-18 不同坡向上林地面積比( 1987)

圖 4-19 林地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圖( 1987)

將 2000 年的景觀要素進行同樣的分析,得到坡向與林地資源疊加的面積和百分比見表4-7 和表 4-8。

表 4-7 坡向和林地資源疊加的面積( 2000)

由表 4-7、表 4-8 和圖 4-20 可知,無林地在各個坡向分布比較均勻,基本在 20% 左右。紅松林、雲冷杉林總體分布面積較少,落葉松和闊葉混交林的總體分布面積較大,優勢度比較明顯。闊葉混交林在各個方向的面積均較多; 白樺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混交林集中分布在陰坡和半陰坡,在陽坡和半陽坡分布較少。紅松林、雲冷杉林、雜木林在各個坡向上分布大體相同,面積偏少。針闊混交林多分布於其他坡向,平地較少分布。柞樹在五個坡向呈現逐漸遞增的態勢,從平地到陽坡逐漸增加。紅松林在陰坡和半陰坡分布較多,在平地、陽坡和半陽坡分布大體相同。闊葉混交林在平地極少分布,在其他方向大體相同,水胡林在陰坡最多,平地最少,其他三個方向相差不多,白樺在陰坡和半陰坡分布較多,在平地、半陽坡分布大體相同,陽坡最少。

表 4-8 坡向和林地資源疊加的面積比( 2000)

圖 4-20 林地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圖( 2000)

對比表 4-7,表 4-8,1987 年與 2000 年的景觀格局有了很大的改變。

從坡向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年份陰坡所佔的面積比例分別是 34. 69% 和 33. 7%,在研究區域占據了較大的面積,該區域景觀類型斑塊平均面積最大,斑塊密度最小,景觀多樣性指數較大,景觀異質程度較高。對於不同的林分類型在不同的坡向不同的年份的變化趨勢不同。( 見圖 4-21 至圖 4-30) 無林地、紅松林、雲冷杉林、針闊混交林、白樺、楊樹、雜木的 2000年林地面積比 1987 年在各個坡向都有所下降,針葉林的變化不大,而 2000 年的闊葉混交林面積比 1987 年有顯著增加,這是總體有林地面積增加的貢獻因子。

圖 4-21 無林地的面積分布圖

圖 4-22 紅松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圖

圖 4-23 雲杉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圖

圖 4-24 針葉林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圖

圖 4-25 混交林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圖

圖 4-26 柞樹林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圖

圖 4-27 闊葉混交林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圖

圖 4-28 白樺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圖

圖 4-29 楊樹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圖

圖 4-30 雜木在不同坡向的面積分布

⑼ 景觀格局指數的景觀格局指數的指標

破碎度表徵景觀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反映景觀空間結構的復雜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對景觀的干擾程度。它是由於自然或人為干擾所導致的景觀由單一、均質和連續的整體趨向於復雜、異質和不連續的斑塊鑲嵌體的過程,景觀破碎化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與自然資源保護密切相關。公式如下:
Ci = Ni / Ai
式中Ci為景觀i的破碎度,Ni為景觀i的斑塊數,Ai 為景觀i的總面積。 指某一景觀類型中不同斑塊數個體分布的分離度。
Vi = Dij / Aij
式中Vi為景觀類型i的分離度,Dij為景觀類型i的距離指數,Aij為景觀類型i的面積指數。 干擾強度表示人類的干擾作用,干擾強度越小,越利於生物的生存,因此,其針對受體的生態意義越大。
Wi = Li / Si;Ni = 1 / Wi
Wi表示受干擾強度,Li是指i類生態系統內廊道(公路、鐵路、堤壩、溝渠)的總長度,Si是指i類生態系統的總面積,Ni是i類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度。 多樣性指數是指景觀元素或生態系統在結構、功能以及隨時間變化方面的多樣性,它反映了綠地景觀類型的豐富度和復雜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H 為多樣性指數;Pi 是景觀類型 i 所佔面積的比例;m 為景觀類型數目。H 值越大,表示景觀多樣性越大。 E=(H/Hmax)×100%
均勻度和優勢度一樣,也是描述景觀由少數幾個主要景觀類型控制的程度。這兩個指數可以彼此驗證。 D=2ln(P/4)/ln(A)
式中,D表示分維數;P為斑塊周長;A為斑塊面積。D 值越大,表明斑塊形狀越復雜,D 值的理論范圍為 1.0~2.0,1.0 代表形狀最簡單的正方形斑塊,2.0 表示等面積下周邊最復雜的斑塊。 RC=1-C/Cmax
式中,RC 是相對聚集度指數,取值范圍為 0~1 之間;C 為復雜性指數,Cmax 是 C 的最大可能取值,C 和 Cmax 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P(i,j) 是生態系統 i 與生態系統 j 相鄰的概率,m 是景觀中生態系統類型總數。在實際計算中,P(i,j) 可由下式估計:P(i,j)=E(i,j)/Nb,式中 E(i,j) 是相鄰生態系統 i 與 j 之間的共同邊界長度,Nb 是景觀中不同生態系統間邊界的總長度。RC 的取值越大,則代表景觀由少數團聚的大斑塊組成,RC 值小,則代表景觀由許多小斑塊組成。
計算某地區現狀的景觀指數可以幫助理解和評價該地區的景觀現狀和土地利用格局(如圖 4),對不同時段的景觀指數的計算還可以了解分析出該地區的景觀格局變化和土地利用演變的趨勢,分析發生這些變化的驅動因子和發展趨勢,為後面的規劃提供參考。總之,對景觀格局的分析有助於增加對規劃區景觀的理解程度,然後可以通過組合或引入新的景觀要素來調整或構建新的景觀結構,以增加景觀異質性和穩定性,這就是景觀規劃與設計的重要內容。

⑽ 景觀空間格局概述

格局包括三種類型: 空間、時間和組成格局( Levin,1992) 。森林景觀格局一般指空間格局,是大小和形狀各異的景觀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和組合形式( 傅伯傑,2002) 。景觀格局是景觀異質性的具體表現,也是自然、生物和社會因子驅動的各種生態過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結果。森林景觀格局取決於森林資源地理的分布和組合,影響著森林景觀內能量流、物質流和物種流的變化,制約著多種生態過程,與森林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恢復能力、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森林景觀格局又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著,目前的格局是在過去景觀流( 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各種生態過程) 的基礎上形成的( 傅伯傑,2002) 。因此,分析森林景觀格局隨時間的動態過程可以揭示森林景觀演替的規律和機制,進而預測森林景觀的未來變化趨勢,為最終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Guo J P 等,2000; Wang Y,1995; 惠剛盈,2007) 。

森林景觀的結構,即組成單元的特徵及其空間格局,是研究景觀功能和動態的基礎。森林景觀的結構( 幾何、物理、生物學結構) 與其空間、時間四維分布密切相關,這是近年來森林經理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森林的空間結構決定森林的功能,森林經營活動( 如採伐) 影響森林的空間結構,從而影響森林功能的發揮。因此,森林空間結構分析是森林景觀規劃的基礎,對科學經營森林有重要意義( 安惠君,2003 ) 。

森林的空間結構反映了森林群落內物種間的空間關系,即林分中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和空間排列方式。按照現代森林經理的觀點,林分空間結構主要從以下 3 方面加以描述:①林木個體在林地上的水平分布即林木空間分布格局; ②樹種空間隔離程度; ③林木個體大小( 胸徑、樹高和樹冠等) 分化程度。林分空間結構決定了樹木之間的競爭優勢及其空間生態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林分生長、發育與穩定性。林分空間結構被認為是決定生境和物種多樣性的重要因子( Pretzach,1999) 。目前,林分空間結構分析已成為國際上天然林經營模擬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

空間分析( spatial analysis,SA) 是為解答地理空間問題而進行數據分析與挖掘。空間分析主要通過對空間數據和空間模型的聯合分析來挖掘空間目標的潛在信息。空間目標是空間分析的具體研究對象,空間目標具有空間位置、分布、形態、空間關系( 距離、方位、拓撲、相關場) 等基本特徵( 劉湘南等,2005) 。其中,空間關系是指地理實體之間存在的與空間特性有關的關系,是數據組織、查詢、分析和推理的基礎。不同類型的空間目標具有不同的形態結構描述,對形態結構的分析稱為形態分析。考慮到空間目標兼有幾何數據和屬性數據的描述,因此必須聯合幾何數據和屬性數據進行分析。空間分析涉及地理空間數據的分析、計算、表達等內容,與一般的數據分析方法不同,它強調事件( 如森林火災) 或參數( 如地面溫度) 的時空變化。空間分析方法從簡單的空間距離量算到全球氣候變化過程的數值模擬,空間分析一般採用專業分析模型與 GIS 集成方式( Acevedo,1991) 。

空間格局分析方法是指用來研究景觀結構組成特徵和空間配置關系的分析方法。景觀格局是在景觀水平上的唯一現象,景觀格局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必須提取和分析必要變數,描述並以特定意義的方式度量景觀格局,闡明景觀格局的特徵和規律性。景觀格局分析的目的是設法建立景觀格局特徵與各種生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了解景觀結構發生和發展的內在機制,更好地解釋各種景觀現象; 從看似無序的景觀斑塊鑲嵌中,發現潛在有意義的規律。( Fu and Chen,2000) 進而認識這些特殊條件下規律的普遍意義,為優化景觀格局及其景觀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當前國外景觀格局研究的相關文獻以美國居多,主要包括: ①對景觀格局的尺度問題的研究,如 Krummel,O'Neill 以及 Tanner 等對生態過程、尺度和景觀格局指數的關系進行研究,以確定在不同尺度上如何選取適宜的指數來描述當前景觀格局、生態過程和選用適當參數預測景觀格局; ②對景觀格局理論問題的探討,如 Naveh 和 Lieberman,Forman 和 Gotdon等為景觀格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概念基礎,等為景觀格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概念基礎,Turner 等對干擾主題進行了研究; ③對建立空間模型方法的研究,如 Rober H. Gardner 和Robert V O'Nei 建立了神經模型來研究景觀格局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其他如地理模型、人口和生態系統動態模型等均是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數量化方法; ④對新的研究手段與技術的應用研究,如應用空間統計學方法研究景觀格局與尺度問題,以 Sandra J. Turner 的研究為代表; 對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如 Iverson,Milne 等以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為工具,對景觀格局的變遷過程進行了分析,其中對景觀時空變化的研究方法也是景觀格局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國對景觀生態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對景觀格局、景觀動態的研究較多,但方法、手段和研究深度相對落後,比較典型的研究包括: 高瓊、李建東利用多樣性指數和空間格局指數來解釋和預測景觀發展動態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可能性,運用空間模擬的方法,對東北松嫩平原鹼化草地景觀動態變化進行了模擬; 傅伯傑用地理信息系統、分維和統計分析相結合,研究了黃土區農業景觀空間格局; 張金屯、邱揚、鄭風英提出景觀格局的數量研究方法;王憲禮、肖篤寧利用 RS、GIS 手段對遼河三角洲濕地景觀的格局與異質性進行了研究; 常學禮、鄔建國用修改分維數、分維數和直觀多樣性指數方法、對科爾沁沙地不同沙澳化土地景觀空間。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