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縣仙人洞風景區
⑴ 費縣仙人洞門票多少錢
40元 從水庫到景區大約5-6里路的樣子
⑵ 費縣仙人洞一進門有條青龍,青龍東邊的神像是什麼神。。。。。。
白虎
⑶ 費縣仙人洞門票價格
20元 天橋 20元 仙人洞 總共 四十
⑷ 費縣仙人洞里有哪些神仙
八仙過海裡面八仙都有,還有個送子娘娘
⑸ 費縣仙人洞的著名景點
沿路向上,殿前有石階24級,寬約5米,或緩步其上,或坐而稍息,清風拂面,景色宜人。西僻有青楊樹一株,雙干並生,粗若罐口,高約5米,狀如華蓋,亭亭玉立,四時常青,含翠欲滴。順溝向西,有石如屏,勢如刀劈,高約6米,寬約8米,此乃當年張四知題詠之處。再向下行,有1966年所築塘壩,名浪池。每當雨季,蓄水滿盈,兩岸垂柳,鵝鴨遊行,鳶飛魚躍,蘆葦叢生,更顯山明水秀,草木爭榮,有人題兩聯以志感懷,其一為鳶飛魚躍高深共賞,山環水抱仁智同歸。其二為仙人洞上松不老,玉環山下水長流。歷代文人雅士,吟詠仙人洞詩文頗多,傳今者唯有明朝張四知、孫盤石、薛南村、王桂峰與清代張翹南、吳連城、周鳴謙、劉樂同等人的10餘篇。近百年來,還有書法家陳鴻文、李以成等到此寫作。解放後,又成了勞動人民游覽觀賞的勝地;且有學者專家來此考察。古老的洞府經常飄溢著歡聲笑語。
叢柏庵、仙人洞 位於費城鎮小南峪村東,玉環山之陽,小涼山半腰。洞蜿蜒曲折,長50餘米,可容數百人,有上下出入口,下洞口向西,寬約2米,高6米。上洞口在下洞口北約32米處,洞口向西,但較下洞口要低小。在下洞口南約15米處還有一洞口懸於崖壁之上。洞內寬度不一,高矮不同,洞中時而彎曲,時而平直,時而向上,洞內有洞。洞中鍾乳倒垂,岩壁滴水,涼氣襲人。洞壁上有方形柱洞,系明代大學士張四知在此避署時所遺。洞外四周懸崖環列,危岩欲墜,翠柏掩映,古木崢嶸。出洞往北拾級而上是「叢柏庵」,庵內原有玉皇殿、泰山殿、關公殿、靈官殿、金姑殿等。因數次戰禍,相繼傾圮,僅存殘垣斷壁。庵內外有明、清及民國年間碑碣16幢。庵前有泉,名響水泉,清明如鏡,冬暖夏涼。泉邊有銀杏樹一株,樹圍8米,高20餘米。1996年,原許家崖鄉政府開發仙人洞時,曾在洞內挖出野豬骨、鹿茸化石,且有燒烤及加工痕跡。
1996年,在原址重建「叢柏庵」,由山門、三聖殿、念經堂、龍王殿、五觀堂、鍾鼓樓、碑廊等組成。1981年9月21日被費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⑹ 費縣仙人指的由來
費縣仙人指來源於費縣仙人洞。
費縣仙人洞在費縣城南15公里處的許家崖鄉以東,玉環山之陽,有古廟一座,曰叢柏庵,創修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至三十七年(1558)。重修以後,又逾2年,始立玉環山叢柏庵碑記,今猶可考。及至清代,屢次重修,載之甚詳。廟宇中有玉皇殿、泰山殿、關公殿、靈官殿與金姑殿等。近百年來,迭遭戰亂,相繼傾圮。
此地懸崖環列,危岩欲墜。上有蒼松圍繞,下有銀杏凌空,林木茂密,青苔掩映,山光嵐氣,令人迷戀,故歷代遊客共推勝地。叢柏庵北有深邃山洞,可容千人,半明半暗,幽曲穹窿,南北兩門,中間相通,還有天窗,上下兩層。三伏盛夏,洞中寒氣襲人,入內小憩,氣爽神清,別有天地,猶如仙境,因名仙人洞。
明代天啟二年(1622)武英殿大學士張四知(明末閣老)在此避暑時,留有"四面青山一線天,玉環高戴彩雲間,遠隔咸陽三千里,避秦何必入桃源"的詩句,至今廣為傳誦。廟院中古銀杏一株,挺拔聳立,高約40米,樹干直徑2米,枝葉茂盛,果實累累。樹下有井,曰"響水泉",冬暖夏涼,清澈如鏡,素有"醴泉"之稱。泉中青蛙鼓而無聲,當地人有"仙人洞的蛤蟆干鼓肚"之說。下有小橋,曰"仙人橋"。再下有養魚池,曰"八卦池"。人行橋上,青山倒影,池水盪漾,似駕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