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岩景觀
Ⅰ 衢州境內最典型的火山岩地貌是什麼
最典型、最壯觀的火山岩峽谷地貌和最美麗的「五色石」礫岩景觀。
Ⅱ 火山岩可以用來干什麼可以用火山岩來養花嗎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更是一個擁有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雖然說中國有著960多萬的面積,但這其中包含了火上和冰山等得一些很難開發的土地,同時我們也了解火山每個一段一時間都會噴發出岩漿,之後就形成了火山岩,所以人們就想火山岩可以用來干什麼?可以用火山岩來養花嗎?我們可以用它來吸收魚的糞便因為在那上面有很多的小孔,我們可以用它來養花,因為他的表層腐殖質的含量是很高的,而且土壤也豐厚。
我們都說要把一切能利用的物質都利用上,這才是對我們生活的一個最好的狀態,就像火山岩一樣,我們一樣可以用它來養花種草,可以用它來吸收魚的糞便等等。
Ⅲ 第四紀火山岩(Qh<sup>vl</sup>)
本區第四紀以來,火山活動強烈,火山岩集中分布在五大連池地區,另在伊-舒地塹、雙遼等地區有少量分布。根據前人資料本次僅劃分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四期岩漿噴發作用。
岩性為玄武岩。
在ETM圖像上,更新世火山岩以熔岩被、火山台地、火山錐和火山口顯示,植被發育,顯綠色色彩。全新世火山岩仍以熔岩被、火山錐和火山口特徵顯示,顯紫褐色色彩,植被不甚發育,表面粗糙(圖版1.2.47)。
(一)早更新世玄武岩(Qpvl1)
在距今2070~2100ka期間,在五大連池地區西北地帶發生了第四紀時期第一期火山噴發活動,火山噴發地點應在現北格拉球山以北,呈盾火山寧靜溢出式噴發,規模較大,熔岩沿向北開口的寬谷溢流,形成大面積的格拉球山熔岩台地,直至現在東風水庫。這期火山噴發是區內所發現最早的一期,稱為格拉球山噴發期。
距今1250~1410ka期間,在現在卧虎山位置,先後有四次火山噴發,都集中同一地點,形成了有四個火山口的復式火山,即現在所見的卧虎山。這期火山噴發是既有熔岩溢出,又有火山碎屑物噴發,形成層狀火山,屬斯特郎博利式火山噴發。這期火山活動稱為卧虎山噴發期。另外,在葯泉山東,西龍門山北,莫拉布山北的熔岩台地上都發現了大於1000ka的測年數據,因資料少,還不能准確確認除卧虎山以外的其他地點是否也有此期火山噴發。總之,本期火山噴發點少,規模也小。
(二)中更新世玄武岩(Qpvl2)
在距今700~880ka期間,是五大連池火山噴發較活躍時期,現在所見的南、北格拉球山的火山錐是這個時期形成的,莫拉布山的火山錐也是此期形成的。此外,在卧虎山西南,大慶農場五隊、葯泉山附近、西焦得布山西北、東焦得布山東、西龍門山西北等地都有規模較大的盾形火山噴發,形成大面積熔岩台地。本期火山噴發以寧靜溢出為盾火山噴發為主,僅在格拉球山、莫拉布山有碎屑物噴發,是五大連池火山群第一個火山噴發高峰期,稱為焦得布噴發期。由於這期火山噴發造成本區西南、中南、東南部的低窪地帶都被熔岩所覆蓋,地形增高。因此該時期五大連池地區地形是周圍高,中部低窪、水系外泄不暢;中部地帶可能為較大規模的湖沼之地;現在葯泉以東石龍所佔據的白河故道及西龍門山西南與東焦得布山東部交接部位,可能為中部窪地水系外泄的通道。
本區火山噴發的第二高峰是在400~590ka期間,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東南部和東北部。東龍門山、尾山都是在此期形成的;此外在莫拉布山台地,東西焦得布山台地,東龍門山東南台地,筆架山台地,卧虎山西南台地以及二克山(距今560ka)都見有大規模盾形火山噴發。此期噴發以盾火山寧靜溢出為主,形成的熔岩台地面積廣,是區內規模最大的噴發期,稱尾山噴發期,確定了五大連池地區地貌基本輪廓。
在距今280~360ka期間,火山噴發規模偏小,筆架山、葯泉山、小孤山、西焦得布山的火山錐都是在此時期形成的。此外在西龍門山火山口外副火山及其西側台地、莫拉布山火山錐的西南火山口等地都見有此期噴發的遺跡。這次噴發既有溢出的熔岩,又有火山碎屑噴出,是斯特郎博利式火山噴發。此期噴發稱為筆架山噴發期。
(三)晚更新世玄武岩(Qpvl3)
為西龍門山、東焦得布山火山錐在此時期形成,筆架山及其西側盾形台地上都有此次噴發的遺跡。此期噴發主要是噴出碎屑形成火山錐為主,規模較小,稱為西龍門山噴發期。此期火山噴發結束後,五大連池地區周邊形成了寬闊的熔岩台地及高聳台地之上的12座孤山,而中部為低窪地帶,有溪流及湖泊沼澤分布。較大的河流為白河發源於西北部小洪山一帶,向東流再轉向南,最後匯入訥謨爾河。
(四)全新世玄武岩(Qhvl3)
在1719~1721年時,為五大連池的老黑山、火燒山噴發期,稱為老黑山火山噴發期。噴出的大量熔岩占據了中部低窪地帶,並多處堵塞白河,形成五個串珠狀湖泊及葯泉湖、南、北月牙泡,此時才形成現在「平地起異峰,縱橫皆成行,八池碧水清,石龍舞中央」的五大連池火山群地貌景觀。
Ⅳ 火山地質景觀的介紹
火山地質景觀(volcanic landform)是由於各地質時期火山作用而遺留下來的各種地質地貌景觀,其中版許多具有重要的權科學意義和觀賞游覽價值。火山地質景觀是指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特定的地質時期發生的火&#8943;作用,形成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貌和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質構造遺跡。即在不地質時期發生的火山噴發運動,所形成的不同火山岩系列和火山機構,是成景的本底後經地球內力作用,外力作用(水,風,生物等)的雕琢.形成了長白山的「大池」,「嶂谷」,五大連池的「黑山石海」, 「龍石墉」, 「冰洞奇觀」,浙江桃清的「萬柱山」,廣東西樵山的「瀑帶五湖」鏡泊的「火口森林」等等具有觀賞價值和富有個性的風景地貌,多姿多彩,能概括火山地質景觀的美學特徵的精品景點。
Ⅳ 古火山地質地貌景觀
(一)古火山地形地貌
昌樂地區位於山東省中部,地貌上處於泰沂斷塊山地與沂沭斷裂帶侵蝕剝蝕丘陵的結合部位,屬丘陵-山前平原地區,北與華北平原相接。以膠濟線為界,北部為坦盪無垠的昌濰平原,南部為低緩綿延的丘陵區。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本區是渤海盆地南緣,郯廬斷裂帶中斷西側新近紀火山地貌集中分布的地區之一。昌樂縣轄區內蘊含著豐富的古火山遺跡資源,據2013年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調查得出:查明該地區現存古火山地質遺跡84處,有的呈錐狀,極具對稱性;有的呈球包狀,矮小低緩;有的交叉重疊在一起,形成頂部平坦的台地狀,氣勢雄偉;有的受到自然的剝蝕及火山口的塌陷呈低緩的窪地狀。其形態不一、大小各異。它們相互獨立,但又成片分布。獨立山包面積一般在0.2~0.5km2,海拔高度在200~360m,最高者為喬山,海拔高度361.7m。古火山群分為兩個集中區:一個在五圖街道一帶,以方山為中心,近SN向發育有20多處古火山地質遺跡,該區就是著名的昌樂藍寶石原生礦、砂礦產區;另一個自喬官鎮駐地向西延伸臨朐縣境內,有60多處古火山地質遺跡。相對集中分布在200km2的范圍內,形成低山丘陵地貌。
(二)古火山頸遺跡
昌樂縣是山東乃至我國東部新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區,由於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剝蝕殆盡,目前遺留的是地殼淺部的火山通道,存在較多典型的古火山頸地質遺跡,雖然特徵各異,但又具有極大相似性,即均具典型的柱狀節理,典型代表有團山子古火山(圖版3-1-1)、郝家溝古火山(圖版3-1-2)等。該區岩石柱狀節理發育,柱體截面一般為六邊形、五邊形,少見有四邊形,大小不一,直徑從幾厘米到20幾厘米不等。產狀多樣,呈直立、放射等狀產出,局部見有柱體交切。柱體又因所處位置的不同而異,有粗有細,其內含大量的橄欖石包體及透長石巨晶,在方山及喬山的柱狀節理的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內均產有藍寶石、尖晶石,使昌樂縣古火山頸遺跡更具科研及觀光價值。
Ⅵ 區域火山岩系列和類型
(一)松遼盆地的火山岩系列和類型
松遼盆地主要由基底和沉積蓋層組成。基底為古生代和前古生代變質岩系及同時期岩漿岩,屬於天山—興安嶺海西期褶皺帶的一部分。沉積蓋層主要由中生代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夾含煤地層及砂礫岩夾暗色泥岩等組成。
松遼盆地隸屬於中國東部環太平洋構造域,其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時期和成因與中國東部其他地區具有相似性,中國東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火山岩活動強烈,是中生代火山岩—沉積岩盆地充填序列的主要形成期。該時期是中國東部的重要成盆期和構造活動期,也是對先前構造形跡的強烈改造期,很多學者對該期的盆—山建造機制進行了闡述。在區域上,同時受到幾個大的地質事件影響:北部鄂霍次克洋閉合作用,東部大洋板塊的斜向俯沖作用,南部秦嶺大別山帶的造山期後作用和中部郯廬斷裂的大型走滑活動(遲元林等,2000)。
松遼盆地火山岩主要以中酸性為主,發育層位主要分布在中生代的火石嶺組、沙河子組和營城組中。火山活動期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以互層狀產出,火山噴發間歇期沉積了陸源碎屑岩。火石嶺組沉積時期,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岩厚度大,其K-Ar同位素年齡為144~157Ma(吳海波.2004),此期火山噴發活動強烈,沿深大斷裂附近發育,呈裂隙式噴發,主要為基性、中基性、中性、中酸性火山熔岩和部分火山碎屑岩,並以中基性火山岩為主。火山岩相有爆發相、噴溢相、近火山口相、火山—沉積相、次火山岩相等,其中以噴溢相和火山—沉積相火山岩佔主導地位。沙河子組沉積時期,火山活動較弱,以陸源碎屑岩沉積為主,火山岩同位素年齡為130~144Ma(吳海波,2004),火山岩表現為中心式爆發相和溢流相兩種類型。岩性主要為流紋岩、英安岩和凝灰岩,厚度相對較薄,但在全盆地廣泛分布。營城組沉積時期,火山岩較發育,是松遼盆地內早白堊世規模較大、延續時間較長,分布面積較廣的一期火山噴發活動。它由多個噴發韻律組成,時間上既保留著火山活動的共性又顯現出局部活動的特色。火山岩同位素年齡為116~130Ma(吳海波,2004)。據研究,營城期火山噴發可以分為兩期,構成一個完整的火山噴發旋迴。第一次噴發以中性、中酸性火山岩為主;第二次噴發以中基性火山岩為主,也有酸性火山岩端元,可能為多端元火山岩,野外剖面上這一期火山岩多呈層狀分布(王立武等,2007)。
(二)火山岩成因
在東北地區,地幔與地殼的熔融形成了基性與酸性兩種獨立的原生岩漿。火山岩TAS圖(圖1-7)表明:
(1)火山岩的SiO:含量在66.5%~69%之間存在明顯間斷,此特點與中國東部、北京、祁連、泰嶺火山岩的成分特點相似,反映它們分別來自地幔與地殼的熔融,進而形成了基性與酸性兩種獨立的原生岩漿。
(2)基性岩與中性岩的成分是連續過渡的,反映了中性岩漿應為基性原始岩漿分離結晶或與酸性岩漿混合(染)的產物,即基性岩漿的AFC模型形成了中性岩漿。
圖1-7 松遼盆地火山岩TAS圖
(據大慶研究院,1999)
Pc—苦橄玄武岩.U1—鹼玄岩;S1粗面玄武岩;S2玄武粗安岩;S3—粗安岩.T—粗面岩,粗面英安岩;O1玄武安山岩;O2—安山岩;O3—英安岩;R—流紋岩
玄武岩、輝綠玢岩、苦橄玄武岩的w(Ni)=119×l0-6,w(Co)=(27.2~70.8)×10-6,w(Sc)(2=1.2~28.9)×10-6;粗面玄武岩、鉀玄岩、鹼玄岩的w(Co)=(29~32)×10-6,w(Sc)=(21.2~28.9)×10-6,亦反映了其原始岩漿系地幔部分熔融產物。
(三)松遼盆地東南緣的火山岩系列和類型
前人將松遼盆地東南緣火山岩劃分為3個時代,即晚侏羅世(J3)、晚侏羅世晚期—早白堊世早期(J3—K1)、早白堊世(K1)。據吉林地質志,夏家街組和德仁組均無熱河生物群分子,歸屬晚侏羅世;安民組缺乏生物地層學資料,全岩同位素年齡為140Ma,歸屬於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營城組則為早白堊世(趙海玲等,1996)。
1.火山岩系列
趙海玲等研究了松遼盆地東南緣不同地點中生代火山岩,認為該區火山岩有鹼性和亞鹼性兩大系列,夏家街組和德仁組火山岩為鹼性系列,安民組、義縣組火山岩為鹼性系列和亞鹼性系列,營城組火山岩為亞鹼性系列,反映了該區火山岩隨時代推移,從鹼性系列逐漸過渡到亞鹼性系列(趙海玲等,1996;曹躍等,2003;雲金錶等,2003)。
2.火山岩類型
該區火山岩為一套富鹼的基性、中基性、中性岩以及酸性岩,主要岩石類型有:鉀玄岩、響岩質鹼玄岩、橄欖粗安岩、安粗岩、粗面英安岩、英安岩、流紋岩。四平—遼源地區中性岩較缺乏,而法庫—彰武地區則基性、中性岩較缺乏,這可能是由於火山岩形成的時代不同造成的差異。隨著時代的變新,火山岩總的演化趨勢是向富硅貧鹼的方向演化。上侏羅統是一套富鉀質的岩石,夏家街組火山岩是從基性岩向中性岩演化,德仁組火山岩是從中基性向中性岩演化。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和早白堊世火山岩的基性程度和鹼性程度均較早侏羅世的低,而且火山岩的演化趨勢也與早侏羅世的相反,安民組(J3—K3)是從酸性岩向中基性岩演化;營城組(K1)是從酸性岩向中性岩演化(趙海玲等,1996;蔡先華等,2002;雲金錶等,2003)。
Ⅶ 做火山岩鋪裝要注意什麼問題
火山岩主要作為建築材料使用,主要分為板岩和毛石兩大類,顏色有灰黑色和深紅色兩種。專火山岩可用於青水屬磚外牆貼面裝飾,也可用於道路、廣場鋪設、邊緣裝飾、別墅庭院地面鋪裝、樹坑裝飾、花池樹池建造、台階鋪設等工程。
由於火山岩具有吸熱、阻熱特性,還能降低建築物自身溫度,便於人與景觀互動。和普通的天然板岩、花崗岩相比,火山岩的多孔洞構造使其防水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如果火山岩作為護坡景牆或水池壁貼石,有可能受到潮濕泥土或者水的侵蝕,建議要做好清水磚牆的防水保護措施。
Ⅷ 地質景觀分類及特徵
昌樂縣古火山地質景觀可劃分為礦物岩石景觀、新構造運動景觀、火山水體景觀、火山與熔岩景觀、古生物化石景觀、地質生態景觀、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一)岩石地層景觀
昌樂火山岩主要有鹼性橄欖玄武岩、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緻密塊狀玄武岩等,其次見有少量火山角礫岩、火山碎屑岩。其中鹼性橄欖玄武岩和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為該地區藍寶石的賦礦岩層。由於火山噴發的多期次、間歇性,造成古火山遺跡山體岩性的不唯一性,為該地區岩石地層景觀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
1.方山橄欖玄武岩垂直分層景觀
方山橄欖玄武岩顏色多為暗綠—黑色,發育斑狀結構、粗玄結構、緻密塊狀等;斑晶(0~20%)一般為0.1~0.5mm,最大2~3mm。主要成分為橄欖石,其次為單斜輝石(鈦輝石)及少量斜長石,局部含橄欖岩包體,大小不一;基質具粗玄結構和顯微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單斜輝石、磁鐵礦及少量橄欖石等,有時具褐色玻璃質,副礦物有鈦鐵礦、磁鐵礦和磷灰石等。該處岩層垂直分層較為明顯,產狀平緩、層理清晰,厚層橄欖玄武岩呈水平狀或近水平狀產出(圖版3-2-7)。根據余曉艷等人(1996)對該處野外產狀及岩石結構構造的調查,將該處玄武岩從下至上大致分為8層:
1)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岩石呈褐紅色或深紫色,層狀構造,氣孔發育,內有鈣質物充填,礦物成分主要為長石、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度約10m。
2)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緻密塊狀構造,氣孔不發育。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本層構造作用明顯,褶皺、透鏡體發育,見有球狀風化,風化後岩石呈鬆散粒狀脫落,厚度約15m。
3)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層理不明顯,氣孔發育。受風化較輕微,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厚度約1m。
4)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紫灰色,球狀風化強烈,層理不明顯,厚約5m。
5)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紫灰色,氣孔構造,層理明顯。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局部夾紫紅色橄欖玄武岩,厚約10m。
6)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紫色,層狀構造,偶見氣孔。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和鐵的氧化物等。岩石節理發育,破碎較厲害,厚約3~5m。
7)伊利石化橄欖玄武岩,呈深灰色,中部有0.5~1.5m風化強烈的黃色、黃綠色深源包體,並含剛玉、輝石等巨晶礦物。其底部和頂部氣孔較發育,中部氣孔不發育,上部柱狀節理發育,厚約10m。
8)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塊狀岩石,氣孔發育且氣孔較大、較密。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約12m。
2.火山碎屑岩景觀
火山碎屑岩,碎屑大小不均,約1~5cm,呈菱形、次菱形狀,主要成分為深黑色緻密狀玄武岩,其見有橄欖岩包體,大小約2~4mm,並見有少量尖晶石包體,粒度為4mm×5mm,代表了火山噴發沉積相環境。由於長期的剝蝕和風化作用,目前僅在黑山子東山(圖版3-2-8)、黑山子東南山、豬山(圖版3-2-9)三處保留有該類岩石,已成為該地區古火山旅遊資源中的稀缺景觀。
3.火山大角礫熔岩景觀
研究區內火山大角礫熔岩見於馬山北東山南側挖掘斷面處,該山體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事處羅圈村東南部,山頂最高點海拔169.09m,為一扁平小山包。山頂平坦,無植被,已開發為石料廠,山體西側有采坑。北東、東側主要發育槐樹、楊樹等植被,山坡以荊科類植物為主。山體上部岩性主要為堯山組深灰色玄武岩,見有多處球狀風化;中部為火山角礫熔岩,為牛山組緻密狀玄武岩角礫被堯山組熔岩所覆蓋,角礫較大20~50cm,表層風化強烈(圖版3-2-10);底部為牛山組深灰色緻密狀玄武岩。該處為縣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火山大角礫熔岩,具有較高觀賞和研究價值。
(二)礦物岩石景觀
縣內火山岩內蘊涵著大量的藍寶石、橄欖石、石榴子石等有較高價值的寶石礦物。昌樂藍寶石資源豐富,有礦面積達450多平方千米,蘊藏量達數十億克拉,該地區藍寶石(圖版3-2-11)具有顆粒大、結晶好、凈度好、透明度高、色調純正、亮度較大、飽和度較高、雙色性(從截面和側面看呈不同顏色)和特異寶石多等特點,礦體具有原生礦和砂礦並存特點。昌樂藍寶石的原生礦產於新近紀堯山組橄欖岩玄武岩和碧玄岩中,與二輝橄欖岩包體和歪長石巨晶伴生,顏色有深藍色、藍色、橙色、淺藍色、藍灰色、藍綠色、綠色、黃綠色、黃色、棕黃色、棕褐色等。在藍色色調系列中,藍偏紫色者約佔70%~80% ,其中又以深暗色者居多。藍寶石著色往往呈漸變不均勻,但也有截然突變的,即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條帶或六邊形環帶呈規律性相間出現,晶形以六方雙錐和板面的聚行最為常見,晶體呈桶狀。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以及較高的經濟價值。
(三)新構造運動景觀
昌樂轄區內新構造運動的標志除了體現在新近紀古火山地貌外,還有體現在新近紀以來發生的斷層構造上。較明顯的斷層主要見於喬官鎮團子山古火山口南側,分布於火山集塊角礫岩中,呈北東向展布,寬約1.5m,長度不詳,內充填第四系砂土及礫石,屬新斷裂構造,是該區新構造運動的見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四)火山水體景觀
火山水體景觀,主要是指火山口湖、堰塞湖、瀑布、噴泉等地表水與火山地質和地貌結合所形成的新景觀。根據調查縣內水域面積約20.6km2,主要分布在水庫、塘壩、河道。縣內發育有丹河、白浪河、於河、桂河四大水系,有32條河流長度超過5km,大中小型水庫141座,其中大型1座:高崖水庫,中型2座:荊山、馬宋水庫,小型138座,總庫容2.5億m3。縣內火山水體景觀主要以火山堰塞湖為主。在新近紀時期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多處堰塞湖,後因長期侵蝕、風化和人工改造,使其與主要河道直流相連,現已建為多處大中型水庫,如高崖水庫、荊山水庫等,可用於游覽參觀、保健療養、體育運動、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等,已成為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山水庫景觀:荊山水庫位於喬官鎮,彌河支流大丹河上游,始建於1966年10月,1967年10月建成蓄水,控制流域面積36km2,總庫容1210萬m3,興利庫容546萬m3,是一座集防洪、灌溉、養殖及供水等綜合利用於一體的國家重點中型水庫。影響下游15km內的膠王公路、膠濟鐵路、309國道、濟青高速公路和昌樂縣城,保護下游大丹河兩岸22萬人口和28萬畝耕地。荊山水庫四周被古火山所環繞,山體上植被茂盛,四周環視禁不住被其美麗的景色而吸引。寬闊的水面猶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平卧在群山之中,藍天、白雲、綠樹、群山的倒影清麗地倒映在湖面上。欣賞水面閃爍的點點波光,水、小船和起伏的遠山構成了一幅絕妙的畫。在近處隨便找一座小山爬上去,滿山坡的荊子花和酸棗花,感覺被花的清香簇擁著,似是走入詩情畫意之境(圖版3-2-12)。
近年來,荊山水庫根據昌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採取有效措施,全力打造集觀光、休閑、娛樂、垂釣、度假等一體的水利風景區,特別是在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過程中,積極把「景觀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全過程,從維護水工程、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弘揚水文化等方面入手,著力抓好水利風景區建設。2011年10月被省水利廳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實現了水利工程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扎實推進了民生水利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五)火山與熔岩景觀
1.古火山頸相原生節理景觀
昌樂地區的古火山由於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剝蝕殆盡,目前遺留的主要是地殼淺部的火山通道(即火山頸),其內發育的原生節理,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古火山頸景觀,成為吸引遊客的主要看點。昌樂地區古火山頸相遺跡主要發育三種節理(劉金華等,2008):面狀節理、「倒扇形」柱狀節理、「直立形」柱狀節理。
面狀節理是一種岩漿在冷卻過程中內外岩漿形成一定的溫度差而產生的平行於岩漿表面的平面狀節理,又稱為「等溫面」,與柱狀節理同時發生。面狀節理與柱狀節理通常呈垂直或近垂直接觸,由於面狀節理和柱狀節理交錯從而形成平面上類似於龜裂的現象,節理面中的「龜裂」形狀主要有四邊、五邊和六邊,代表了柱狀節理橫切面形狀。該區面狀節理多見於二姑山、桃花山、團山子(圖版3-2-13)等處。
「倒扇形」柱狀節理形態上以古火山口為中心向兩邊傾斜,中心柱狀節理豎直,向兩邊逐漸傾角增大,在古火山頸橫切面上顯示部分柱狀體的頂端部分由下而上直徑逐漸變小,發育至一定高度而消失,剖面上整體呈現為上窄下寬的倒扇形。典型代表為團山子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等。
「直立形」柱狀節理形態上下均為豎直發育,頂部與底部發育寬度相近,柱狀體直徑相對均勻,形態規則,常見有五稜柱、六稜柱。典型代表為桃花山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圖版3-2-14)、小蒼山等。
2.古火山頸稜柱體景觀
縣內古火山頸地質遺跡中發育著大量的四棱、五棱、六稜柱狀體,其中以五棱、六稜柱狀體為主,岩性主要為深灰色橄欖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深灰色緻密狀玄武岩等。其直徑大小不一,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依據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的大小可分為:小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在8~13cm,見於團山子古火山頸;中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在15~25cm,多見於桃花山、二姑山、郝家溝古火山頸;大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一般大於25cm,見於小蒼山(又稱劉家山子)(圖版3-2-15),該處古火山頸稜柱體為昌樂地區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最大者。玄武岩稜柱體粗大而挺拔、排列密集而整齊,橫斷面多呈較規則的五邊形、六邊形,猶如刀劈斧削一般,氣勢非凡、極為壯觀。
3.交切火山熔岩景觀
交切火山熔岩景觀在昌樂地區內主要出現在柱狀節理發育的古火山頸里,形態上以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岩稜柱體切割另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岩稜柱體,由火山二次噴發不同熔岩的相互交切,景觀十分罕見。該景觀在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圖版3-2-16)、桃花山等處均有發現。
4.次火山相景觀
次火山相是火山物質潛伏於地下的侵入產物,由於岩漿的內壓小於上覆圍岩的靜壓力,使岩漿未噴出地表而在近地表處定位、固結形成的地質體,該類型較集中分布於火山活動的強烈地區,一般發生於一個火山噴發期的晚期階段。它當時並未達地表,因此屬於封閉系統,與火山活動有關的超淺成岩及隱爆角礫岩等均為次火山岩相。縣內僅發現一處馮家溝西北山為該類型古火山地質遺跡,岩石出露主要為深黑色輝長岩,見似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輝石,基質為半晶質(圖版3-2-17)。
5.熔岩台地景觀
熔岩台地是有火山熔岩噴溢後經風化及河流侵蝕而成,山頂通常呈平台狀,主要分布在喬官鎮西南靠近臨朐縣界處。農田不規則地分布在這些熔岩台地上,形成天然的水平梯田。由於地表徑流的侵蝕切割,這些熔岩台地並不完整,形成一道道由近水平產出的玄武岩層組成的低緩山樑或孤立的方山。登高遠望,熔岩台地就像一個個區域侵蝕面一樣展現在眼前,在整體平坦的丘陵地貌上疊加了溝谷縱橫、峭壁林立的山區地貌,加上周圍的綠色植被和發電風車,不失為游覽觀光的好去處。如杜家溝西北山(圖版3-2-18)。
(六)古生物化石景觀
縣內火山岩分布區內的古生物化石主要賦存於新近紀臨朐群山旺組,該組地層主要由泥岩、頁岩、硅藻土、砂岩組成,其內含有豐富的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喬官鎮姬家莊西山一帶。古生物化石主要產出於硅藻土頁岩的夾層中,曾發現了許多樹葉、花草、鳥、蟲等古生物化石,後來又陸續出土了魚類、蛇類、鹿、狼、兔、古樹等動植物古生物化石。
(七)地質生態景觀
縣內火山岩分布區內植被發育不均衡,品種呈多樣性。地勢平坦、低緩處,主要為楊樹、刺槐樹,山坡處主要以松柏、低矮刺槐為主,中間夾著有荊科類、喬科類植物;山頂少有植被覆蓋或無植被覆蓋,主要為荊科類植物。在觀賞風景區內的喬山、黃山、隋姑山、豹山、團山子等地,山頂少有植被,主要生長荊科類、喬科類等低矮植物;山坡植被發育,主要為刺槐、楊樹、黑松、松柏、水杉、長葉杉等;山腳處大多為基本農田區,農業種植田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蘋果、大姜、大蔥、芋頭、草莓、蘆筍、西紅柿、辣椒等;形成垂直分布的生態景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
區內植被豐富,風景秀麗,是眾多野生動物繁衍生息之地。地上有山雞、野兔、蛇等,天上飛有各種鳥類。嫣然一幅綠草叢生、樹木蔥郁、鳥語花香的生態美景。
(八)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1.人工采坑景觀
早期昌樂縣對古火山地質遺跡的開發、利用主要為對火山岩的開采及藍寶石原生礦及砂礦的露天開采,經過近幾十年的開採挖掘,已形成許多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采礦坑。近幾年隨著政府相關部門法律、法規的出台,對古火山地質資源加以有效的保護,廢棄礦坑也得到相應的恢復治理,在注重恢復廢棄礦坑生態系統的同時突出景觀效益,注重合理利用採石遺留的獨特地質地貌,利用景觀藝術的手法,巧妙融合周邊環境,營造獨特風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採石遺跡和廢舊采礦設備,不僅能作為景觀觀賞,還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可進一步分為火山岩采坑景觀(圖版3-2-19)和藍寶石原生礦采洞(圖版3-2-20)、砂礦采坑景觀(圖版3-2-21)。
2.探寶挖掘洞景觀
方山探寶洞主要分布在縣內藍寶石原生礦產地——方山。位於方山頂東南的探寶洞是最先發生藍寶石原生礦的地方,洞口外形呈圓拱狀,礦洞長約10餘千米。洞內蜿蜒崎嶇,寬窄不一,洞壁岩石主要為深灰色緻密狀橄欖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為藍寶石原生礦的含礦岩層,是旅遊探險、尋寶的絕佳去處。
3.防空洞景觀
縣內有多處防空洞,如方山防空洞(方山戰備防空洞)、卧虎山防空洞等,主要分布在玄武岩覆蓋區,其中以方山戰備防空洞最為著名。方山防空洞(圖版3-2-22)位於昌樂縣城東南10km方山東南側山腰間,洞口呈拱形,隱藏於周圍茂盛植被之間,防空洞主隧道長近百米,防空洞連接著許多暗道,在曲折蜿蜒的防空洞里穿梭,猶如迷宮般有趣。從主隧道可直通各個掩體室,設有休息室、指揮室、儲存室、武器庫等多個掩體室,組成一個完整軍事防禦網,是旅遊觀光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Ⅸ 中國哪裡的火山岩最好!
中國全新世以來有過噴發的活火山現已知的、較為確切的有以下幾處:(8處)
1.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
一般認為五大連池火山群由14座火山組成,如果包括火山區西部的蓮花山,五大連池火山群應由15座火山組成,火山岩分布面積達800多km2。老黑山、火燒山1719~1721年的噴發距今還不到300年,是我國活火山中有歷史記載、噴發時間和地點最為確切的一處活火山。
2.黑龍江鏡泊湖火山
黑龍江鏡泊湖全新世火山,共有13個火山口,均為復式火山。推測鏡泊湖全新世火山最晚一期活動可能在1000年左右。從現有火山地質和年代學證據,鏡泊湖發生的全新世火山噴發活動是沒有異議的。
3.吉林長白山天池火山
吉林長白山天池火山是目前我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復合火山,主峰將軍峰位於朝方,海拔2749m。天池火山的火山活動經歷了造盾(2.77-1.203Ma早更新世)、造錐(1.12-0.04Ma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噴發三個發展階段,三個階段岩漿成分從玄武質→粗面質→鹼流質代表其演化過程(劉若新等,1998;樊祺誠等,1999)。歷史上長白山地區有過多次噴發的「史料記載",1668年和1702年兩次天池火山噴發是可信的(崔鍾燮等,1995)。通過火山地質學和精細的14C年代學研究,全新世以來天池火山至少有兩次(公元1199年和約5000年前)大規模噴發。公元1199~1201年天池火山大噴發是全球近2000年來最大的一次噴發事件,當時噴出的火山灰降落到遠至日本海及日本北部。
4.吉林龍崗火山
龍崗火山群有160餘座星羅棋布低矮火山錐,顯示高密度、多中心爆炸式噴發特點。靖宇縣城以西至靖宇-輝南交界以龍灣為代表的低平火山口 (maar)成為龍崗火山群的一大景觀,其中大龍灣和三角龍灣已開發成為我國境內唯一的、風景優美的低平火山口旅遊風景區。就在龍灣環繞的地區一座高聳的火山錐—金龍頂子火山拔地而起。龍崗火山是中國少數幾個近代仍有噴發活動的第四紀火山之一。
5.雲南騰沖火山
西南邊陲的雲南騰沖火山由於徐霞客記載了1609年打鶯山火山噴發。根據火山地質、地貌、岩漿演化和水熱活動特點,一般都把黑空山、打鶯山、馬鞍山作為全新世火山。對徐霞客游記中記載的1609年打鶯山火山「山火」是否為火山噴發起因,迄今沒有找到年代學等有關方面的證據。從李根源《烈遺山記》中描述的「騰沖多火山,志載明成化、正德、嘉靖、萬曆年間(公元1465-1620年)火山爆發多次」,說明幾百年前,騰沖火山區有過噴發活動。騰沖火山區是我國活火山區地熱顯示最顯著的地區,如熱海地區的水溫都在100℃左右,近年的水熱活動似有增強趨勢,發生多起水熱爆炸事件。微震觀測存在岩漿沖擊型地震(韓新民等,1996)與地震測深剖面和大地電磁測深結果都指示了可能存在殼內岩漿房的信息(劉寶誠等,1986;孫潔等1989;白登海等,1994;闕榮舉1998),所有這些是否醞釀著新的噴發危險,不能不對騰沖火山未來的活動投以特別的關注。
6.新疆阿什庫勒火山
阿什庫勒火山群位於新疆於田縣以南約120km的青藏高原西北緣的西昆侖山,由10餘座主火山和數十個子火山組成,包括西山、阿什山、大黑山、烏魯克山、迷宮山、月牙山、氂牛山、黑龍山、馬蹄山、東山和椅子山等。這些火山幾乎均為中心式噴發,形成圓錐狀或截頂圓錐狀火山錐,絕大多數火山是第四紀形成的,最近的一次為1951年5月27日阿什火山噴發(劉嘉麒和買買提依明,1990)。據新疆日報1951年7月5日報道:「在於田縣蘇巴什以南,昆侖大坂西溝一帶,5月27日上午9時50分發生火山爆發。第一次爆發時只見一個山頭上發出轟隆巨響,接著煙灰像一條大圓柱似的自山頂冒出。接著又連續爆發了3次,每次只隔幾分鍾,未發出巨響,只有煙灰上冒。以後幾天又看到火山冒煙……」。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次關於火山噴發的報道。根據報道和有關的考察意見,此次火山噴發屬爆炸式噴發,比較一致的看法無熔岩溢出。由於這里數十座火山都保存較完好,1951年噴發距今已約50年,特別是沒有熔岩流的溢出,缺乏明顯的地貌標志。因此,鄧萬明(1989)對阿什山火山(或稱為1號火山)是否就是1951年5月27日噴發的火山提出質疑。這給我國境內最新活動火山打了個大問號,也由此可見對歷史記載的火山噴發時間、地點的確定實非易事。
Ⅹ 火山島自然生態風景區的景觀景點
火山島自然生態風景區保存完整的濱海火山地質遺跡,保留了典型的第三紀中心式火山噴發構造遺跡和後期風化侵蝕的地形地貌景觀。在距今4600萬年至70萬年之間發生過八次以上的火山噴發。
南碇島
南碇島位於林進嶼的東南面,與香山景區隔海相望,島上最著名的是遍布著由黑色玄武岩組成的 140 多萬根石柱,遠看像一根根頭發,故有學著稱為「發狀石林」。其形成機理是溢出地表或充填於火山頸中的玄武岩漿在緩慢冷卻、結晶過程中,因受張力作用,使玄武岩體收縮、凝固和張裂,產生近五邊形或六邊形的龜裂,形成柱狀節理。玄武岩石柱是火山地貌景觀中最具觀賞性的景觀,這些玄武岩石柱的橫切面多為五邊形或六邊形,直徑多在 15 厘米~30 厘米之間,高度在 20 米~30 米之間。這 140 多萬根規則石柱聳立於碧波萬頃之中,有的直扦海中,非常震撼和壯觀,國內學術界稱之為「海上兵馬俑」。
海島經過長年海水 和海風的侵蝕作用,島身出現了一個海蝕洞,狹窄的縫隙由島邊緣一直延伸到小島中心去。洞由東北貫至西南方向,深深的洞穴內也由一根根玄武岩石柱群組成。窄得僅可容身,很難深入一探究竟,只有每個月初三、十八,大潮退去時方可進入,探洞時間不能超過20分鍾,為南碇島平添神秘。而海島有東面面朝台灣的地方被剝蝕出很有趣的樣子,呈由島邊緣向島中心依次高度依次遞增的三片斧頭狀,這三把斧頭只有在某個角度才能觀看清楚,角度稍微變換便無法辨識。
牛頭山古火山口
牛頭山古火山口位於龍海市隆教畲族鄉白塘村之牛頭山東側潮間帶之間的海灘上,漲潮淹沒,退潮露出,它是該地區所發現保存最完整也最為奇特的典型的火山口。平面上呈東北向橢圓形,長約 200m,寬近 70m,形如向東北開口的椅狀;剖面上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狀。其獨特的構造在國內外罕見,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海底古火山口之一。另外在牛頭山古火山口周圍還有「西瓜皮」聚斂柱狀節理構造、氣柱孔、氣孔帶、「魚鱗石」等地質構造,牛頭山古火山口,以噴發機理完整,層次清楚,保存完整。
林進嶼火山無根噴氣口群
林進嶼是由火山岩組成的,似橢球形的島嶼,面積0.1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72.7米。林進嶼島上火山景觀資源豐富,在距今2861萬年前到1541萬年前之間,它持續性爆發過,至少有4次的火山噴發,並留下了兩種世界罕見的地質遺跡,是一座有古火山口的濱海火山島,古火山口形成於 2000 多萬年前的,還有幾千平方米的鉚釘狀氣孔柱群等火山構造景觀,在長度僅四百米的海灘上大大小小成串分布著16處世界罕見的火山噴氣口群最為典型。其中有「無根噴器口」,又有與火山口有關的「有根噴器口」。有的單個出現,有的則呈串珠狀成群分布,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科普性,是研究了解火山作用的最佳場所之一。 相傳它還是漳州府歷史上唯一的狀元林震居住過的地方,因此又叫做狀元島。
蓮花寶座
香山保存得最完整的「蓮花寶座」噴氣口,「噴氣口」跟火山口不一樣,它噴出的不是灼熱的岩漿而是水蒸氣為代表的各種氣體,大量氣體會通過尚未凝固的岩漿噴溢而出,在噴氣口的四周岩漿由外而內不斷冷卻凝固,慢慢形成放射性和環狀紋理,又經過數以百萬年的沖刷、侵蝕,噴氣口四周的結構被侵蝕剝離了。
海誓山盟台
海誓山盟台是由數萬根玄武岩節理構成的心形平台,它隨著潮水的漲落而隱現,形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奇景。
海峽龍脈
海峽龍脈位於香山熔岩石灘的東端,是在火山爆發後期,黑色玄武岩貫出成脈。千萬年前火山爆發後期,從地下深處約50公里處再次裂開,後期玄武岩漿沿著這條裂縫往上填充,由於這些玄武岩漿含鐵、鎂比較高,抗風化能力比較強,經過長期的風化與剝蝕,旁邊的岩石都被風化,侵蝕掉了,這堵牆卻頑強地堅毅地留了下來。
這條「龍脈」以290度向110度的方位延伸入海,自西北向東南,正是澎湖島上澎湖公園玄武岩柱狀節理群的方位。正是因為「海峽龍脈」標示著火山島與澎湖島一脈相承的陸緣關系,2009年9月8日,在廈門海峽旅遊博覽會上,漳浦縣與澎湖縣簽約,宣布火山島與澎湖島結成姊妹島。
玄武列賓
景區的標志碑由簡單的三根暗白色的花崗岩與兩根黑色玄武岩構成。五根石頭柱子組成火山二字,花崗岩向南傾斜,南邊為海邊,寓意「濱海」。
碑高3.65米,寓意一年的365天,365天地球都在不停地轉動著;寬2.8米,象徵一個新生命的孕育周期280天。標志碑的背景是柱狀玄武岩節理造型牆。構成這面牆的石柱子不是人造的,是2000多萬年前火山噴發造就的柱狀玄武岩。
這是舉世無雙的石柱。這些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玄武岩,2800多萬年前從地心噴射出來的時候,是岩漿,是液體,但是,由於這些岩漿所含的化學成分非常均勻,在冷卻、凝固的過程中,岩漿分子沿著各自中心點等距離收縮,從而形成等距離開裂,沿著這些裂隙面熔岩就被分割成多角柱狀體,成了我們眼前的這道亮麗的景觀。這種石柱在地質學上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柱狀節理玄武岩。
皇後乳
海灣對面的是兩座連綿的山峰,地名叫煙樓山和煙墩山,屬典型的盾狀火山錐地貌景觀。但是,700多年來,當地人不叫它山,叫它乳,皇後乳。
江口灣後蔡灣
皇後乳北側這個海灣叫江口灣。江口灣有潔凈的沙灘,因其退潮後形似月牙,也稱「月牙灣」。 皇後乳南側是後蔡灣。
香山
香山上有百樹園、相思湖、問月亭。遠遠看去,前面的一座建築就是香山古堡,它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設計的,已經成為香山景區的標志了。景區里有閩南民俗表演館,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和漳浦的剪紙精彩表演。
玄武閣
仿古建築玄武閣,又稱水榭長廊。玄武閣紅柱黑瓦,閣內以氣孔、杏仁狀玄武岩鋪地,雕欄玉砌,水榭長廊仿頤和園長廊,上樑繪制了許多古人圖像。
天然氧吧路
這里的空氣負氧離子比一般城市的空氣氧分指數高出100倍以上,標準的清新空氣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空氣中不低於1000~1500個。城市裡的負氧離子濃度是每立方厘米約100個,這些空氣往往容易誘發頭痛失眠等不適,很多都市白領工作一天之後感到頭昏腦脹,就和空氣「營養」不夠有一定關系。而火山島的「大氣維生素」負氧離子含量非常豐富,是城市裡負氧離子濃度的100倍,達到每立方厘米10000個以上,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預防流感、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所以很多遊客都把火山島作為休閑養生度假的首選地。 火山島自然生態風景區人文景觀旅遊資源也比較豐富,其中以鎮海衛古城和趙家堡比較突出。此外在漳州火山公園的外圍還有許多著名的人文景觀,如黃道周紀念館、隆教鄉的畲族風情,另外還有漳浦的剪紙藝術、漳州的薌劇等文化藝術。
鎮海衛
古城位於隆教鄉之東,建於明朝洪武 20 年,城郭完整,開東、南、西、北門,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座故城堡。登城遠望,城南東海與南海交接。鎮海之東南隆教灣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屯兵據點之一,其灣名又叫「定台灣」。
趙家堡
座落於漳浦縣湖西鄉內的趙家堡,也稱趙家城,是宋代末代皇族閩沖郡王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第十世孫)曾逃難隱居於此。修建於 1279 年,先後經過兩次重新擴建,才達到現在的規模。城內建築主要是以仿宋建築為主,城內分內外城,內城建一座三層四合式完璧樓,取意「完璧歸趙」,樓內還有宋朝18 位皇帝肖像。城堡內還有汴派橋、宋代書法家米芾手跡、墨池石刻等一大批珍貴文物,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