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南景色
❶ 四時田園雜興的意思
四時田園雜興(其一)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內容】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注釋]
1. 雜興: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2. 耘田:除草。
3. 績麻:把麻搓成線。
4. 各當家:各人都擔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從事,參加。
[簡析]
《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
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是說: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裡秧苗需要除草了。這是男人們乾的活。「績麻」是指婦女們在白天幹完別的活後,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這句直接寫勞動場面。次句「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全詩用老農的口氣,「兒女」也就是指年輕人。「當家」指男女都不得閑,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於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結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寫哪個季節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描繪春天的原野。
鄉村回四月
宋代·答翁卷
原文: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譯文:
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釋: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滿川:指稻田裡的水色映著天光。川:平地。
子規:鳥名,杜鵑鳥。
才了:剛剛結束。蠶桑:種桑養蠶。插田:插秧。
翁卷,字續古,字靈舒,樂清(今屬浙江)人,南宋詩人。工詩,為「永嘉四靈」之一。曾領鄉薦(《四庫提要》作「嘗登淳佑癸卯鄉薦」,《樂清縣志》承此,而近人以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個甲子。衡諸翁卷生平,前者過早,後者過盡,疑都不確),生平未仕。以詩游士大夫間。有《四岩集》、《葦碧軒集》。清光緒《樂清縣志》卷八有傳。代表作《鄉村四月》被選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課本。
❸ 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的意思
《鄉村四月》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裡波光粼粼。
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村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
又是種桑樹,採桑葉,又是飼養蠶。
《四時田園南宋詩人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描寫農村景色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有名的。四時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各個時期的自然景色和農民勞動生活,做了比較細膩的描寫,
讀來意趣橫生。同時,由於他對農民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對農民遭受官府和鄉村地主的剝削,以及他們生活的困苦,在這些詩中,也有一定的反映。這是那些組詩中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一個小場面。它從側面著筆,
反映出農村中的緊張勞動氣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場面是這樣展開的,初夏,小農忙的季節。水稻田裡,綠油油的秧苗已經長起來了,稗草也伴隨而生。這時該要耘田,即除草了。「晝出耘田」,
白天下田去除草,這在當時是男人們乾的活
基本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產。當時,種棉的技術還沒有在中國廣泛傳播,穿衣是靠養蠶和種麻。闊氣人穿絲綢品,窮苦人穿粗麻布。麻布的製作過程,是在把薴麻收割以後,漚在水裡,
除去表皮:抽出纖維,曬干,然後搓捻成線,這叫做「績麻」,再織成布。婦女在白天幹完別的家務勞動,到晚上就「績麻」。耘草和績麻,做為例子,
照應到第二句的「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從詩中人物的口吻來說,自然指年輕人。詩意說:村莊里,男男女女,都不得閑。「當家」,
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這里的意義,不同於我們現在常說的「當家做主」。除了正在勞動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還有另一種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們。他們卻以另一種方式也投入生產的熱潮中了。「童孫」,指更晚一輩的小孩子們。這些小娃娃們,還沒有勞動的本領,不會耕也不會織。注意「未解」這個詞,是「不會做」。如果會,也就參加「耘田」、「績麻」的勞動去了。雖然不會,他們卻也不閑呆著。那末又干什麼呢?農村的孩子嘛,
耳濡[rú]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於的農業活路,而且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於是三三五五,在桑樹下面,學著大人的樣子在種瓜呢。這是農村中常見的事情,卻具有特色。在這里,不能參加勞動的小孩子們尚且這樣,那末,正在擔當勞動重擔的成年人又是怎樣忙著生產呢?
童孫種瓜的描寫,雖然是從側面著筆,卻不是陪襯,而是深入。這樣寫,
在藝術上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熱烈的勞
動生產的圖景,使詩的語言,留下了強烈的韻趣。 雜興》
❹ 「你是人間四月天」是什麼意思
人間的四月天,就是一年之中人間最美的那段日子,換而言之也就是「你」是這個人心目中最美的。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全文如下:
作者 林徽因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里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那輕,那娉婷,你是,
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
你是天真,庄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雪化後那篇鵝黃,你象;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4)採桑南景色擴展閱讀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發表於1934年4月的《學文》1卷1期上。 關於這首詩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心中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的出生帶來的喜悅。
梁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對於這首詩的創作意圖,梁先生說得很客觀。故這首詩一方面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個母親,有著對孩子強烈的母愛,為孩子寫一首這樣輕快靈動的詩也是是絕對可能的。
林徽因 (中國建築師、詩人、作家、教師)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網路-林徽因
❺ 河南省林州市採桑鎮南景色村是由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過來的嗎
河南省林州市採桑鎮南景色村是由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過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