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風景特色
㈠ 描寫華山景色的好句子
1. 五嶽之一的華山位於陝西華陰市城南,海拔1997米,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狀,故得名。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以奇、險、峻、秀著稱於世。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古人有雲:「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之奇就在於它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的。
2. 登上華山極頂,天已轉晴。放目四望,但見千峰逶迤,匍匐腳下;天地空闊,八方一色;真正是山舞銀蛇,原馳臘像。整個世界顯得那麼潔凈,一點污穢都不存在,此時,即使是最復雜的人恐怕也頃刻失去了雜念。站在絕頂之上,腦袋瞬間一片空濛,大有飄飄欲仙展翅凌雲飛騰之感。淡定片刻,一股豪氣由腳底直貫頭頂,頓時生出了「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邁!
3.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黃山之美、泰山之雄、衡山之秀、恆山之奇、嵩山之絕都引人入勝,但它們顯然都不符合武林人的個性,只有華山的險峻與爽直,才是對武林人最好的詮釋。站在華山之頂,「當今世界誰主沉浮」的豪邁氣概與博大胸懷便瞭然於心,這正是武林人所想要的情懷!
4. 與蒼龍嶺相比,上西峰的路好走得多了,整齊的石階使我們有暇舉目四望,一石一樹,一溪一流都會引起發自肺腑的驚嘆,驚的是看到了天工造物人間仙境,嘆的是同行的諸多同伴無福享受。峰頂有一塊狀若蓮花瓣的巨石,據說這塊渾然天成的巨石就是歷代武林高手在華山論劍的地方,端面平坦寬敞,足可容納數百人,地勢險峻冠絕,三面都是刀削一般的懸崖,若是在此論劍論道,倒不失為一個既無干擾又顯公平的絕妙之處。
㈡ 華山都有哪些好看的風景
景緻 是由人發現或美化的產物,華山的也不例外。。。總百聞不如一見游華山及周邊相關吃住行購租賃等優惠活動及攻略,詳見: http://shezuw.com/bbs華山戶外玩家,為你導航。。。出火車站後 白天TAXI 摩托較多價格從5--15¥/人不等均坐到車, 公交3元需轉2次 晚上只TAXI 10--30¥/人 因火車站附近沒有較好的住宿(安全與衛生),所以不推薦 注意:在此汃車的人多,素質不齊因此不可過度相信價格不能浮動或晚上一定送你到。。。 上車前砍好價,定好所到地方(東山門 遊客中心 可選旅遊專線+索道上山;西山門只能徒步上山),到達後付款2天時間純徒步來說是較合理化的,也夠用計劃D1 任何時間出發, 住山上D2 較細致的游全山 後下山返回遊華山及周邊相關吃住行購租賃等優惠活動及攻略,詳見: http://shezuw.com/bbs華山戶外玩家,為你導航。。。
㈢ 華山的文化特色和自然風景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 120 公里,海拔2154.9米,居五嶽之首。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古代中國心臟地區,--古稱「天府之國」的長安關中地區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1982年,華山以陝西華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的,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1.2 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還有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 36 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系。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里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跡;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還是道教名山;《華山記》謂「山頂池中,生千葉蓮,服之羽化,因名華山」。道教稱第四小洞天,名其岳神為金天王。有四仙庵﹐傳為譚紫霄﹑馬丹陽﹑劉海蟾﹑邱處機修煉處,陳摶亦隱居此山。《華岳志》稱陳摶隱於雲台觀,歿於張超谷石室,葬於玉泉院。有避詔崖﹑希夷祠﹑希夷睡洞和睡像等遺跡。傳華山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㈣ 號稱西嶽的華山,景點特色是什麼
西嶽華山的景點特色是奇特壯觀與險峻。
華山上還有一段絕壁險道,位於高高的懸崖之上,上凸下凹,無法看清腳下的路,走到這里,必須要緊緊的抓住繩索,左右翻轉身體,才能夠通過,而且這里也不能算是路,只是在石頭上鑿的腳窩和石階。
㈤ 華山的自然景觀有哪些
華山山路奇險,山峰奇偉,景色奇美,風光幽靜,山谷青翠,鳥語花香,流泉垂掛。
華山腳下的玉泉院,是登山的必經之地,因院中泉水與華山上的玉井潛通而命名,亦名希夷祠。
院內長廊回合,殿宇、亭台、秀石別致,溪流環繞,茂林修竹,環境幽雅,泉水清冽甘美。
從玉泉院進山,南行2.5千米,有石門擋路,這就是五里關,人稱「第一關」。不遠處希夷峽谷,又有一道石門,僅容隻身通過,號稱「華鐵門」,俗稱「第二關」。
大高崖瀑布又名搭鉤崖瀑布,在華山峪希夷峽東北側,這里崖壁直立如削,高百餘米,人無法從這里攀登,過去只有葯農和獵戶搭鉤登崖。
崖上平素無水,但有流水沖刷的石槽自崖頂直達谷底。每逢大雨時,流水由崖頂一瀉而下,水霧茫茫,聲震崖谷,氣勢非常壯觀。
位於華山峪道3千米處,是華山道士焦道廣隱居時的住所。從小上方南端,沿著一條攀鏈而行的險路拾級而上,首先見到一石門,此稱西元門,據《岳志》記載,這是當年唐玄宗找金仙公主的地方。
門北有一「老爺洞」。從這里向西南望,對面絕壁上刻有「雲峰」兩個大字,蒼勁有力而又飄逸灑脫。從老爺洞沿壁拉索,向東北方向而上,路上有一塊呈馬鞍形的巨石,這叫馬鞍橋。
這里有一處刻石題字寫道:
周道謹、王文友重修唐時古道,建炎三年四月終功畢記。
由馬鞍橋一下一上,便到了「雷神洞」。此為一天然石洞,形似豎井,四壁如刀削一般,僅容一人上下。洞邊有一木梯,上端在崖壁間鑿孔架一獨木橋,遊人挽索登橋貼壁而上,十分驚險。
石壁上刻有「洞在高山」4個大字。出洞四望,豁然開朗,峰巒疊翠,林木蒼郁,奇花競秀,流泉淙淙,飛鳥時鳴,如入神話境界。尤其陽春三月桃花盛開時節,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滿目紅霞,更給人一種「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感。
經沙蘿坪、毛女洞、過雲門,就到了青柯坪,路程恰為一半。前面西峰拔地而起,氣勢磅礴,北眺秦川,渭河如帶,黃河隱約可見。過青柯坪,轉彎、過橋,上陡坡後,會發現有大石壁上篆刻「回心石」3個大字。
這里距山門口有5千米之多,雖然一直走在峪道,但坡陡路長,人感覺很累,到這里才算真正開始上山,到這里常畏險不前,許多人因而原道返回,所以這塊石頭取名「回心」。
民間傳說,那是在元朝的時候,道士賀志真帶領兩個徒弟在華山開道鑿洞,每鑿一洞,就讓給別人。這樣天長日久,兩徒弟就有些不高興,本想跟上師父學點東西,現在不但沒學到什麼東西,而且天天吃苦鑿洞。這天,師徒三人在南天門外懸空鑿洞時,兩徒弟砍斷繩索,眼看
師父墜入深淵。兩徒弟隨即下山,沒想到走到「回心石」處與師父相遇。倆徒弟知道師父已經成仙,不是凡人了,於是悔恨不已,決心回心轉意,又隨師父上山修煉。後來兩徒弟也都修煉成仙了。
過了回心石,眼前就是又陡又長又窄的千尺幢、百尺峽,勢如刀削,天開一線。
千尺幢是華山第一險道,形如裂隙,四壁直立,鑿石為梯,登山時向上仰視,一線天開。往下望如深井,其間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為70度。
從上到下共有370多個台階,皆不滿足寬。石階的寬度只能容納一個人上下,兩旁掛著鐵索,人們手攀鐵索,一步步向上登。下山時比上山時更險,如臨深井,從胯下窺視路面。
「千尺幢」頂端,有一個僅容一人的石洞,因為當人們爬上最後一個石級時,便可從洞中鑽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
「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寫的「太華咽喉」,形象地說明了這里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長。「天井」口為「太華咽喉」中段,若從此堵住,上下就會絕路。
再往前走,還有一處險路百尺峽。百尺峽是華山天險之一。百尺峽沒有千尺幢那麼長,僅46米,有91級石階,可是這里勢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狹窄,還有懸石,搖搖欲墜。明朝的端木有詩稱贊這里的驚險,詩中寫道:
幢去峽復來,天險不可瞬。雖雲百尺峽,一尺一千仞。
千尺幢、百尺峽的台階都是明末清初開始鑿的,後來又多次修整,又鑿出復道,遊人上下各行其道。走出百尺峽,過仙人橋,前面又是一段險路「老君犁溝」。華山民謠道: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往上爬。傳說在很久以前,華山通北峰的山道是財東驅使佃戶和長工修的,修路工程異常艱巨,傷亡人不少。有一天,太上老君騎青牛路過華山,看到了開山人的辛苦,便用如意柄變成鐵犁,套上坐騎青牛,自己扶犁揮鞭,硬是在陡峭的岩壁上犁出了一道長溝。
人們遙對駕雲東去的老君叩拜,並把老君開的這條陡道叫「老君犁溝」。太上老君走得匆忙,把青牛忘了。青牛留在了華山,化為「卧牛石」。人們後來在聚仙台開石鑿洞,命名「猶龍洞」,供奉太上老君。
「老君犁溝」是登山必經險路,依山傍壑,陡坡直上,鋪有570級石階。在「老君犁溝」的盡頭是「猢猻愁」,顧名思義,崖壁太陡峭了,連猴子都發愁。
從猢猻愁下聚仙台,聚仙台古名空靈峰、窩風崖,在北峰橫翠崖西的一個平台上。古代自橫翠崖西登台途中架有吊橋,橋板曳起,即成天塹。
傳說,軒轅黃帝曾到聚仙台與群仙聚會,並與神仙在此下棋。一位樵夫路經此地,被棋局吸引,就放下斧頭在一旁觀戰並入了迷,但見周圍樹葉落了又綠,綠了又落,不知是什麼緣故。
等到他想起回家時,發現斧柄已腐銹,待回到家中,村人皆不認識他。殊不知「仙界一日,凡間百年」。於是他返回華山修道煉丹,後來羽化成仙。
聚仙台上原鑿有連體石洞,面積約數十平方米,後依洞築廟,歷代不斷修葺擴建,自成道院。
清宣統年間重修,增建樓閣3間。這里環境幽雅,花木掩映,堪稱天然仙境,古代名人隱士多來這里修身養性。
聚仙台也是雨後觀賞水簾瀑布的最佳位置。台西北角崖下有石洞,名王子丹成洞,也叫王子求仙洞。這里,還傳有這樣的歌謠:王子去求仙,丹成八九天。洞中方七日,塵世已千年。
過橫翠崖北上就登上了海拔約1.6千米的北峰。北峰為華山主峰之一,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恰如一座平台,因而又叫雲台峰。
峰北臨白雲峰,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3峰,下接溝幢峽危道,峰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組成,渾然天成。
絕頂處有平台,原建有倚雲亭,後殘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峰及蒼龍嶺的好地方。峰腰樹木蔥郁,秀氣充盈,是攀登華山絕頂途中理想的休息場所。
北峰上景觀頗多,有長春石室、真武殿、焦公石室、仙油貢、神土崖、玉女窗、倚雲亭、老君掛犁處、鐵牛台、白雲仙境石牌坊等,各景點都伴有美麗的神話傳說。
長春石室是唐貞觀年間道士杜杯謙隱居的地方,傳說杜杯謙苦心修煉斷谷絕粒,喜好吹奏長笛,經常叫徒弟買回很多竹笛,吹奏完一曲,就把笛投於崖下,投完後再買,往而復始,從未間斷。因他能棲息崖洞中累月不起,便自號長春先生。
真武殿為供奉鎮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築。真武殿為北峰主要建築,千百年間旋興旋廢。後來又重建,依崖就勢,古樸典雅,保存了原建築的風格,成為北峰主要人文景觀之一。
焦公石室、仙油貢、神土崖都是因焦道廣的傳說而得名。相傳那還是北周武帝時代,道士焦曠,字道廣,獨居雲台峰,餐霞飲露,絕粒辟穀,身邊常有三青鳥向他報告未來的事情。
傳說武帝宇文邕聞知他的大名,便親臨山中問道,並下令在焦公石室前建宮供他居住。
築宮時,峰上無土,缺乏燈油,焦道廣默禱,便有土自崖下湧出,源源不絕。油缸里的油也隔夜自滿,用之不竭。
後來人們就把涌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稱仙油貢。
自北峰向上攀登,經過狹長陡峭的擦耳崖,可到達天梯。天梯為華山著名險道之一。梯路開鑿在直立如削的岩石上,面臨萬丈絕壑,石階幾乎接近90度。
天梯的頂端,有一處「日月崖」。只見一石獨立,頂天立地,孤立於雲端,中間被一道縫隙隔成一大一小,形若日月,因此得名。
據說一代女皇武則天登上華山,行至「日月崖」時,以這兩塊形似日月石頭命名自個兒的字型大小「曌」,含義為「兩塊奇石上頂青天,下臨空谷,唯我獨尊」,昭示著這位女中豪傑與日月共齊,俯瞰天下的信念與氣魄。
過了天梯就到了蒼龍嶺。蒼龍嶺是在救苦台南、五雲峰下的一條刃形山脊,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因嶺呈蒼黑色,勢若游龍而得名。嶺的西邊臨青柯坪深澗,東臨飛魚嶺峽谷,長約百餘米,寬不足1米,中突旁收,遊人在上面行走,膽戰心驚,如置雲端,驚險異常。這里留下了韓愈投書的故事。那是在唐朝的時候,學士韓愈因阻止皇帝迎佛骨被貶,心情不爽,便想游華山解憂。韓愈游歷了中峰、東峰、南峰、西峰後,便想下山回去。當他來到兩尺多寬、下臨深淵的蒼龍嶺,騎在龍背上時,心驚膽
戰,上下不能,便放聲痛哭。面對險境,認為自己小命難保,打開背包,取出筆硯,草草給家人寫了一封遺書,投到嶺下。
韓愈的遺書恰巧被在山下散步遊玩的華陰縣令拾到,隨即命衙役上山將韓愈背下山來。這段名人逸事,為遊人增添了少許情趣和遐想。還留下了蒼龍嶺上端「韓退之投書處」的勝跡。
相傳,古時候山西武鄉有個叫趙文備的人,百歲時游華山,聞韓愈投書故事,便在崖壁題刻:
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辭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
明代的楊嗣昌也認為,韓愈之所以在蒼龍嶺痛哭,是因為蒼龍嶺的奇險壯美,實在太令人驚嘆了,以他的才華,也不能用筆墨表達出來,只好大哭一場來抒發自愧才疏的心情。
清代華陰名人王宏嘉在《華山記》中記述到這個故事時說,韓愈面對憲宗皇帝,面無懼色,慷慨陳詞,指出皇帝的錯誤,要皇帝改正,他的膽量是超過一般人的,不會在蒼龍嶺膽怯失態,他認為這個傳聞,一定是編造的。
盡管如此,行人還不敢站著行走,而是騎在嶺上,一寸寸往前移動,因此人們又稱蒼龍嶺為搦嶺。直到唐末,嶺脊兩側始設石欄矮牆,也才有了少量的石登石窩。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朝廷對華山神祭祀次數增多,整修華山道路有了大的舉動,蒼龍嶺有了250級石階。
後來,蒼龍嶺險道幾次拓修,護欄逐年加固,石階增至530餘級。為了使嶺上不再發生擁塞和危險,又在蒼龍嶺東飛魚嶺開鑿登山復道以保證安全上下。
過蒼龍嶺就是金鎖關。金鎖關形勢險要,是華山東峰、西峰和南峰的咽喉。在三峰之間是一片窪地,西面有鎮岳宮,它依山岩而建,松林籠罩,有名的「玉井」就在院中。
每當雨季,玉井的水溢流出來,經過「二十八宿潭」奔注東西兩峰之間,變成瀑布飛流直下,成為華山名勝。
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一個組成部分。後來,人們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也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了。
東峰是華山主峰之一,海拔約2千米,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台,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台,東峰因而被稱為朝陽峰。
古代登東峰道路艱險,明代網路式圖錄類書《三才圖會》中記述說,山岡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數十丈,上面僅鑿了幾個足窩,兩邊又無藤蔓可攀援,登峰的人只有趴在崗石上,手腳並用才能到達峰巔。
東峰頂生滿巨檜喬松,濃蔭蔽日,環境非常清幽。自松林間穿行,上有檜喬松綠蔭,如傘如蓋,耳畔陣陣松濤,如吟如詠,讓人覺得心曠神怡,超然物外。
㈥ 華山四季景色有什麼特點
華山四季景色神奇多變,不同的季節可以欣賞到「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
春季雨足霧稀,萬物初醒,山花爛漫,是踏青訪春的好去處;夏季能見度高,氣候A爽宜人,可看到日出和山間瀑布,時常伴有雲海出現,讓人不禁感嘆「但聞人語聲,不見有來人」之幽境;秋季A度適中,紅葉滿山,山崖為底松為墨,一抹絢爛令人心顫;冬季白雪皚皚,雪淞峭壁遠山相望,給人以仙境美感。而日出則是華山一年四季都不可少的景緻。華山之美言說不盡。
㈦ 華山哪個峰景色最好
東峰是凌晨觀日出的佳處,西峰的東西兩側狀如蓮花,是華山最秀奇的山峰,南峰內落雁是華山最高峰。 北峰又名容雲台峰,是登臨其它四峰的要沖,高雖不及其它幾峰,但山勢非常險峻,三面都是絕壁,但雲台峰頂平坦如雲中之台,著名的「智取華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㈧ 華山風景區簡介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120公里,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大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其歷史衍化可追溯至27億年:《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華山之險居五嶽之首,有「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
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三: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60.5米;又有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文人謂之西 京王氣之所系。山上奇峰、怪石、雲海、鳴泉、飛瀑、古跡遍布,著名景點多達210餘處有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蒼龍嶺等。華岳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的「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
華山系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藉華山而得名。早在《尚書》里就有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載有黃帝、堯、舜都曾到華山巡遊。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 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然成風。
華山又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自周末始,即有道家於雲台觀佈道,金元時華山已成為全真派發祥道場。在歷代高道中,尤以陳摶、華山棧道、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秦漢以來,和道教與華山有關的神話傳說廣為流傳。現存200餘篇,其中以「巨靈劈山」、「劈山救母」、「吹蕭引鳳」影響深廣。隋唐以來,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騷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游記不下1200餘篇,摩岩石刻多達千餘處。華山也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峰(亦稱朝陽峰),朝陽台為最佳地點。這里四面如削。清晨, 東望群山,只見日吐萬絲,霞光普照,山嶺、松林無不染上金黃的色彩,大地同時七色交織,五彩繽紛。遊客也可感受到華山觀日處的無限美景。 華山索道(全長1550米)已於1996年建成,已正式開通。索道從山腳沿當年「智取華山」的小道上空飛架,直達北峰,落差近800米,蔚為壯觀。這使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中外的遊客都能領略到華山之美
㈨ 華山哪個峰景色最好
南峰景色最好。
南峰海拔2160.5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嶽最高峰,古人尊稱它是「華山元首」。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舉目環視,但見群山起伏,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綿,盡收眼底,使人真正領略華山高峻雄偉的博大氣勢,享受如臨天界,如履浮雲的神奇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