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什麼景色
① 湖心亭看雪,作者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色有什麼特點
文章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回白廣答闊的雪景圖。
文章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託人生渺茫的慨嘆。
② 浪淘沙北戴河描繪一幅怎樣的景色寫景有什麼特點
《浪淘沙·北戴河》描繪了大自然的偉力,另一方面,包含著作者回想起領導中國革命斗爭幾十年所度過的崢嶸歲月的感受。
《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鋪敘,用精煉的設問句式寫出來,化實為虛,以簡馭繁,真乃神來之筆!與其說是寫人寫船,不如說是以小襯大,將較小的意象置於廣闊巨大的空間之中,進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曠悍,突出風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曠盪無崖的景象,從而擴大作品的空間容量,顯示出一種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作品譯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連天, 秦皇島之外的打漁船, 在起伏的波濤里都已經看不見, 也不知漂去了哪裡。
往事已經有千年, 那時魏武帝曹操躍馬揮鞭, 東巡至碣石山吟詠過詩篇。 秋風瑟瑟到了今日, 人間卻換了新顏。
(2)一幅什麼景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後,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實力增強,農村的合作化運動以有較大的進展,對工商業的改造也開始著手,建設一個工業化的強國的偉大目標也開始提出。以上就是這首詞的寫作背景。1954年夏毛澤東到北戴河住過一些日子,在此填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北戴河壯闊的場景和漁民出海的情形,懷古思今,熱情地歌頌了新時代的新生活。
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雲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並茂氣象磅礴。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闋中,毛澤東寫道:「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道出了毛澤東同老漁民交談的美好回憶,也寄託著毛澤東對海上漁船安危的牽掛和關懷。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闋中說到曹操,並將曹操的「秋風蕭瑟」升華為「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豪邁激情。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島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時此地此景,自然會使人聯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陸碣石山觀海的歷史往事和那首《觀滄海》詩。
「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讓人感覺十分壯麗。「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是點明主旨的句子,升華了詩詞的主題。
③ 《秋晚的江上》這首詩描寫了什麼、什麼和什麼等景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秋晚的江上》這首詩描寫了鳥兒、斜陽、蘆葦等景象,描繪出了一個內江邊秋天黃昏時的景象。容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詩人劉大白的作品,寫於1923年,收錄在開明書店1926年版《郵吻》詩集中。該詩屬於詩人劉大白即興的抒發。全詩如下:
秋晚的江上,歸巢的鳥兒,盡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重點詞彙解析:
斜陽可以譯作黃昏前要落山的太陽;頭白用擬人的手法,指蘆葦頂端已呈白色;紅顏特指女人美麗的容顏;蘆葦,屬於一種高大的禾草,廣布潮濕地帶,主要用於編制簾子、席子、格子。
④ 秋晚的江上描繪了什麼時江上的什麼什麼什麼等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什麼的美麗圖畫表達了作者什麼的情感
秋,是來明凈,是絢爛,是埋藏在源歲月風骨里的溫潤與美麗。
沒有哪個時節,能像秋日這樣惹人動情。
當夏日的余熱退場,秋水般明凈的風就接踵而至了。
秋,像個素凈溫婉的女子,不動聲色地穿過時光的罅隙,暈染了季節的眉梢。
懷著一顆平靜的心,尋找一份如秋的清寧,才發現人生就像一場落葉匆匆,所有的過往只是浮華一夢。
⑤ 江畔獨步尋花 是什麼季節寫了哪些景物這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江畔獨步尋花描寫的是春季,寫的景物有小路、花枝、彩蝶、黃鶯等景物。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捨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
原文: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作者】杜甫 【朝代】唐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譯文 :
黃四娘家花兒茂盛把小路遮蔽,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
眷戀芬芳花間彩蝶時時在飛舞,自由自在嬌軟黃鶯恰恰歡聲啼。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後,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卜居》);詩人感到很滿足,「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時值春暖花開,更有賞心樂事,杜甫對生活是熱愛的。這是他寫這組詩的生活和感情基礎。第二年(一說第三年)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
賞析:
第六首詩寫尋花到了黃四娘家。這首記敘在黃四娘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壓」、「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並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輕松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餘韻。此詩寫的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像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穠麗的,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庄》),「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王昌齡《春宮曲》),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後,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穠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的和諧。他們的絕句往往能被諸管弦,因而很講協律。杜甫的絕句不為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復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並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留連」、「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音調宛轉。「時時」、「恰恰」為疊字,即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的剎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為舌齒音,這一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的語感,維妙維肖地狀出看花人為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於心情的表達。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後聯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為這種結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後聯既對仗工穩,又饒有餘韻,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於音韻上的需要,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了它們,使含義更易體味出來,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
最後一首:「不是愛花即欲死」。痛快乾脆,毫不藏伏。杜甫慣於一拚到底,常用狠語,如「語不驚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寫道:「只恐花盡老相催。」怕的是花謝人老。下兩句則是寫景,寫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開,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對句出之,更是加倍寫法,而又密不透風,情深語細。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⑥ 作者以豐富的想像描寫了荷花的什麼展現了一幅什麼的什麼的荷塘景色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
本文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⑦ 贈劉景文前兩句描繪了一幅什麼的景象
《贈劉景文》前兩句,描繪了一幅「荷殘菊敗」的景象。
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贈劉景文》這首詩寫的是殘秋的景色。全詩共四句,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諸蓮塘荷,現在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餘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斗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這里,詩人卻只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占勝場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目的是為了襯托後兩句橙橘的歲寒之心。
蘇軾用擎雨無蓋表明荷敗凈盡,自然是曲筆傳神。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花殘了,杖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詩人的觀察細致入微,而且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強。這兩句字面相對,內容相連,叫作「流水對」。「已無」、「猶有」,一氣呵成,寫出二花之異。
《贈劉景文》前兩句
⑧ 別董大中描繪了一幅什麼卻又什麼的景象
答:《別董大》這首詩中描繪了一副凄涼、遼闊而又安慰、激勵朋友的景象。
⑨ 漁歌子意思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構成了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漁歌子主要描寫了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風、魚等景物,構版成了一幅美權麗的春天景物圖畫。
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兩句里,出現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為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詞的後兩句寫煙波上垂釣。尾句里的「斜風細雨」既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
(9)一幅什麼景色擴展閱讀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鑒賞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
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⑩ 想像冬季鄉下又是一幅什麼樣的景色人們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寫一個小片段,15
冬季的鄉下人家已經是空閑的時候,到處都是銀裝素裹,房上、地上到處版都飄滿了權雪花,孩子們在一起打雪仗,玩鬧,用穀子逗麻雀捉住它。而大人們則期盼著來年的豐收,眼睛充滿了希望,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