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山風景
Ⅰ 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
按照布局及結構,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分為五個游覽區,每區八景,共四十景(部分景點內容較多請點擊內鏈查看)。 大天池北坡游覽區石門一線五十盤天王母腳盆冰潭銀簾醴泉隱乳仙女泳池懸泉飛瀑鱷魚吐珠大天池游覽區天鏡浮空鎮海古榆東岸靚女西岸鱷魚南湖黃龍大灣倒影瑤池風帆南山望雪娘娘廟游覽區達摩險徑西王母廟居仙故洞達摩禪洞觀音閣址會仙平台老子故洞觀佛光亭十萬羅漢涅槃山游覽區夜觀天燈頂天三石馬牙石林鐵瓦寺遺址會仙瑤台東岳廟址太虛八卦白石頭山博格達峰北坡游覽區峽谷森林孜沿氈溝草甸草原將軍岩畫登山大營高山礫漠冰石插花冰川雪海
天池石門,景名為「石門一線」,海拔1500米,位於大天池以北5.9公里處,為一段被三工河古河道切割形成的石峽谷,這道山口是進入風景區的天然門戶;峽谷長約百餘米,最窄處僅十來米寬,兩側直立的岩壁高逾數十米,形勢峻險,仰視見一線天,側邊盤繞三工河水,激流湍急,浪花翻滾,聲若雷鳴 。(景點歷史價值請查看單獨詞條)
五十盤,景名為五十盤天,(古)是在石門以下的一處紆回山徑,(今)過石門後,從其上的平崗「又一村」開始上天池頂的盤山公路,約五十盤。 西小天池,海拔1600米(一說1660米),位於主湖(天池大海子)西北,在其腳下西北側約兩公里處,五十盤公路第三盤的右下方,湖水由天池大壩西南滲漏,以瀑布形式注入潭中,並瀉入三工河;古稱玉女潭,相傳為西王母洗腳處,景名為「王母腳盆」,又稱小龍潭,因而也稱作「龍潭碧月」,池面狀如滿月,四周有雲杉環繞,瀑布如練,水面呈藍綠色,環境清幽 。
西小天池瀑布,景稱為「玉帶銀簾」(一名「冰潭銀簾」),飛掛在過西小天池不遠的路右側,凌空垂落數十米,下瀉即形成西小天池;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洗澡水,對面山巔上光緒年間建有六角、尖頂的「觀瀑亭」,已毀,今於原址重建有一間聞濤亭,八角兩層、紅柱、黃琉璃瓦,登亭觀瀑別有情趣。
醴泉洞,為西小天池瀑布的源頭,此處似洞非洞,隱蔽難尋,又稱「隱乳洞」,故景名為「醴泉隱乳」;泉水從地下湧出,清凈甘甜,傳說是王母娘娘的醴泉。《史記》卷一百二十三曰:「《禹本記》言:『河山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 東小天池,海拔1860米,位於主湖東北出口處(一說東面500米),在五十盤最後一盤左側半公里,此池方圓數百米,面積約1萬平方米,為主湖池水經天池大壩東端一人工瀉水閘跌宕而下匯成;入口和出口都有瀑布,瀑潭相連,北有一瀉水口,池水經此下跌200米,形成滾動的瀑布流經三工河峽谷;古名黑龍潭(/飛龍潭),傳說原是天上仙女的游泳池,後被黑龍霸佔成為其巢穴,又傳說是西王母沐浴梳洗的地方,故稱為「梳洗澗」、「浴仙盆」;環境幽靜,水清透底,池水深幽莫測,池周松柏密匝,空間深奧,景色靜美;開辟沿東小天池與瀑布的游步道後,拓展了游覽空間,豐富了游賞內容,惜幾處觀景亭、橋在數量、選址與造型上不夠完美 。
東小天池瀉水瀑布,景名為「懸泉飛瀑」(一曰「懸泉瑤虹」),位於東小天池北岸,斷崖峭壁高近百米,稱「百米崖」,每逢春末夏初冰雪消融,池水上漲並經此瀉漏下跌,形成近百米高的滾動瀑布並流經三工河峽谷,飛濺直下,水聲如雷,若逢陽光折射,則彩練當空,氣象萬千,有詩雲:「珍珠數泉懸半空,銀鏈高掛霧蒙蒙。煙水漂渺嬌陽艷,長虹飛架青巒中。」
東小天池源頭瀑布,景稱「鱷魚吐珠」,與「冰潭銀簾」、「懸泉飛瀑」合稱「天池三瀑」;翻過東小天池南面的山頭,即達大天池北岸,是一座由古冰川終磧壟及山體崩落物迭加堆積而成的巨大天然堤壩,高289米,整個大壩似一條鱷魚尾巴,故稱「鱷魚壩」,天池水經大壩東首建有的人工水閘「鱷魚閘」下瀉,形成一條10來米高的瀑布,水濺「黑龍峽谷地」,匯成山澗溪流,北流不遠形成一潭,即東小天池。 天池大海子,或稱主湖、大天池,位於博格達山脈北麓的中山峽谷森林帶內,湖面海拔1910米,成南北長方形(一說呈半月形),南北長3.5公里(3.4公里),東西寬0.5–1.5公里,周長9.7公里,平均水深60米(40米),東北處最大深度103米(102米),湖面面積一般為2.75平方公里(3.5平方公里),最大面積4.90平方公里,平均蓄水量1.3億立方米(一般為1.6億噸,最大容水量2億噸);成因眾說紛紜,有冰川形成說、斷陷形成說、崩塌形成說、泥石流形成說等,池水主要由降水、融雪水組成,其次是少量地下水補充;大天池酷似一個頭南身北的葫蘆,其南段的三工河就是葫蘆的把,湖面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梳妝鏡,名「天鏡」,故景稱為「天鏡浮空」。
湖泊環抱在群峰峽谷之中,兩側峰巒峻峭林立,中央湖水清澈秀麗,森林、草被、繁花圍繞 ;湖水冰涼清澈,內有人工養殖的冷水型無鱗魚。天池周圍的樹木多為雪嶺雲杉,該樹種生長在海拔1500-2700米之間,已有4000萬年歷史。明亮寫到:「從此(指西小天池)越崇嶺數層,始臻絕頂(指鱷魚壩)。見神池浩淼,如天鏡浮空,沃日盪雲。洵造物之奧區也!」
鎮海古榆(又名定海神針),一株生長在天池大海子北岸海拔1910米高處的古榆樹,在鱷魚壩上向湖邊看即可看到,是環池核心景區方圓幾公里內中唯一的榆樹,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相傳為西王母的寶簪化成,插在此處鎮鎖水怪,實際上是後人或托為西王母紀念穆天子所栽的槐樹,而在池邊栽的適於該地水文土壤的榆樹的後代;這棵古榆獨生獨長,面海向南孤芳傲立,樹冠大如傘,鬱郁蔥蔥,枝葉繁茂,特殊的自然環境更給其添神增奧,長期以來,古榆根部與湖水水面的距離變化恆定,即使豐水年湖水位再怎樣上漲,也始終漫不到樹的根部,宛如「定海神針」使天池大壩免遭崩潰 。
卧龍山,即東岸靚女,頭朝北尾朝南,龍脊九曲呈9座起伏的緩峰,龍脊西側的龍爪變為5條支脈伸入池內;每當日薄西山時,夕陽的余輝會沿著山體勾勒出一位少女的側影,她屈曲雙腿、仰面而卧,頭枕高山,長長的睫毛化為山頭的幾株松樹,豐滿的胸脯則化為兩座圓圓隆起的山峰,傳說這個妙齡少女每當夕陽西下就來與卧龍幽會。(觀此景需小住或包車前往)
鱷魚山,即西岸鱷魚,位於天池西岸的長壟山體,傳說是一條鱷魚所變,故名,鱷魚頭朝南身朝北,背呈弧狀緩峰隆起,足插於湖中,鱷魚尾即為前述的「鱷魚壩」。
三江河洪水,即「南湖黃龍」,三江河水從大天池南段入湖處,由於博格達山區夏季降水較多,常暴雨盆潑,三工河上游集水面積有168平方公里,河水每當大雨洶涌北瀉,從天池北南望,洪水浩浩淼淼如一條黃色巨龍入池,使池水翻騰不息,濤長里許,濤聲如雷,成扇狀散去。(要觀此景,則需小住)
大灣子,景名為「大灣倒影」,即大天池湖面西南部,該處風平浪靜,峰林映湖,在天池大海子西南側有大片坡度平緩的草地,是觀賞倒影的好地方,也是西岸到南岸步道中間的休息地 ;觀倒影一定要掌握時間,天池白天刮上山風,夜晚刮下山風,換風時間一般在每天上午的九、十點鍾,這時天池最為風平浪靜、倒影如畫。(適宜小住或包車前往)
放木排活動,景名為「瑤池風帆」,天池南岸為一片松海,夏季從南至北運送枯木無路可行,只得將木材捆紮成排,放入池中順水而下,此時須小揚風帆;放木排的最好時機,是在夜間刮下山風時進行,放木工站立於排上掌舵扯帆,而且在風帆上點盞小燈,一為照明指航,二為圖個吉利。 達摩險徑,從大天池北岸循左側一條向東延伸的路向前數百米可見一個船塢,沿東岸小路向南、徒步半小時許便可到達娘娘廟游覽區,途中能夠看到左側有一條從出水口到達摩洞的山徑,彎彎曲曲、細又長,非常危險、很少有人涉足,相傳是由達摩所開辟的 。
西王母祖廟,原達摩庵,習慣稱娘娘廟,坐落在天池東北岸的山坡上,位於天池東側半山腰,佔地約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主大殿供奉西王母(王母娘娘)神像;據記載建築規模宏大,曾經香火旺盛,1932年毀於戰火;1992年在原遺址上興建,2000年重建;廟內有部分古鍾、瓦當、壁畫等原娘娘廟遺物,是海內外道教信奉者尋根拜祖的聖地之一。
居仙洞(居仙故洞),位於西王母廟右上方50米處,在達摩庵上方,洞內殘存有隱約可辨的壁畫;傳說為群仙居住的地方,又名觀音洞 。居仙洞右上方50米處的山坡上有山石獨立,高約五六米,儼若一仙端望,揚著右臂,迎接前來參加蟠桃盛會的仙賓,名「迎仙居」 。
達摩洞(達摩禪洞),位於天池東岸西王母廟右上方,在居仙故洞的右上方,相傳是菩提達摩「面壁坐禪,修成正果」的地方,洞內曾供奉過達摩祖師塑像 。
觀音閣遺址(觀音閣址),在達摩禪洞的上方,建築年代不詳,曾有道士2人,民國末年被毀。
會仙平台,在西王母廟左前方的天池邊上,今為一塊平坦的圓形草地。
老子故洞,在天池東岸;《史記》卷六十三雲:「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西出函谷關),莫知其所終。」傳說老子來到了該山,與西王母等一起在天池裡暢游差一點犯了戒念,因此在老子故洞進一步修煉。
觀佛光亭,又名「觀海亭」,位於天池東岸的池邊上,日出時如果天空布滿碎雲,那麼就有佛光在西王母廟上空忽隱忽現,不知緣由者認為它是「海峰晨曦」;此處非常幽靜,很少有人光臨。 燈桿山(禪燈山),海拔2718米,在距大天池西岸約4公里處(一說三公里),山體呈南北走向,長3公里許,寬約2公里,可游面積0.2平方公里,是天池西側群峰第二高峰,屬中山峽谷森林帶;山上有大片牧場,老君廟、東岳廟均建於此,過去曾有道士在山頂立一上掛天燈的松桿,晝夜不滅預示世道太平,又稱太平燈;燈桿山是極佳的觀景地,上可遙望博格達雪峰、下可俯瞰天池全貌,「西山觀松」和觀看日落等也是絕佳的位置;由此西眺,烏魯木齊可盡收眼底,尤其在夜晚華燈初上之際,可遠觀烏魯木齊萬家燈火 。相傳這座山上立的上掛「天燈」的松桿是人們為了紀念菩提達摩在對面的「達摩禪洞」里思考和所傳的禪法。循大天池西側盤山公路向上數百米,見路邊「新疆瑤池國際旅行社中國天山天池馬克·鍾度假村」(內有絲綢古道馬克鍾餐飲廣場等),再向上約3公里便可到達。
頂天三石,燈桿山頂聳立的三塊巨大岩石,系火山岩牆沿裂隙風化而成,其狀如戟,名「三戟石」,又名「擎天石」 ;石筍指向長空,似有蒼天賴此頂撐之勢。
大鍋底坑,位於天池大海子西側2530米,是古冰川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古冰窖,形似鍋底,故名;海拔2180米,面積12.5萬平方米;南、西、北三面有陡壁環繞,東面開口,坑底為草地,南、西兩面雲杉成林,北面向陽山坡草地起伏,自成一景 。禪燈山下的一處大窪地,海拔2180米,比禪燈山山峰低538米,狀如一個大鍋底,鍋口向天池方向傾斜,是一片起伏的草地,綠草成茵,雲杉密布,山風吹不到,氣溫偏高,加之坑底數泉湧出,因此這里春天來得最早,水豐草茂,繁花似錦,得景名「會仙瑤台」。
東岳廟遺址,位於天池西南面,燈桿山山體南部山腰的一塊台地上;台地三面被馬牙山、燈桿山環繞著,東北面臨大鍋底坑;台地四周長滿雲杉密林;東岳廟又名博岳廟、博格達山神廟,簡稱山神廟,始建於清代光緒十六年(1890),後幾經焚毀;民國十一年(1922)又在原址上重建了東岳廟;1933年戰亂被毀,再未修復 。陳誠(公元1365-1457年)的《西域番國志》記載道:「……百餘里有靈山,相傳為十萬羅漢佛涅槃之處。近山有土台高十餘丈,雲唐時所築,台畔有僧寺,寺下有石泉一泓,林木數畝。由此而入出,行二十餘里,經一峽之南,有土屋一間,旁多柳樹,沿土屋之南登山坡,坡上有石壘小屋一間,高不五尺,廣七八尺。房中有小佛像五位,旁多木牌,皆書夷字,雲游山者紀其姓名。前有土池一口,不甚大,淺無積水,潔無塵污。」
「太虛八卦」指「東岳廟址」下方的「八卦亭址」和「太虛庵址」,由民國時曾任伊犁鎮守使的楊飛霞所建。「八卦亭」兩層八角,剖面呈八卦狀,故名。「太虛庵」,在八卦亭下方,為楊飛霞結茅修行處,取楊號「太虛」為名。
白石頭山,與燈桿山外貌相似,且從該處看天池更勝距天池太遠的真燈桿山;一位旅遊作家稱去燈桿山的外地遊客中有99%以上去的是這個,因為真燈桿山山高路遠,山野中的向導不願前往。 鐵瓦寺遺址,位於天池西側距湖邊700米處,坐落在一塊四千多平方的台地上,座西南、向東北,背靠山面天池;三面青松環繞,幽靜清雅,正前方平坦開闊,天然留出一道視野;海北堤壩、湖水,海東卧龍山景,以及遊人行色盡收眼底;鐵瓦寺建造時間有兩種說法: 元代初年,全真派道主邱處機應召面覲西征途中的成吉思汗,帶領十八弟子來到天山腳下,邱處機師徒在天池岸邊山上修建一寺,以鐵瓦蓋頂因而叫鐵瓦寺;另一種說法是鐵瓦寺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用青磚砌牆鐵瓦鋪頂,故名;鐵瓦寺在歷史上曾三建三毀,清代更名為福壽寺,1946年於右任游覽天池時下榻福壽寺中,看到佛道雜糅、道觀以寺命名的狀況不解,提筆書了一個名稱「靈山道觀」 。
鐵瓦寺始建於南宋,1220年道教全真教派的掌門人、72歲的長春真人邱處機應成吉思汗的召諭,率弟子19人啟程,途中其為純正道規派弟子到天池造寺示戒;史料顯示鐵瓦寺重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因用青磚砌面,鐵瓦鋪頂,故稱「鐵瓦寺」;光緒年間鐵瓦寺得到重修,這時也稱「福壽寺」,寺坐西朝東,右配殿供奉邱處機等;1946年8月,於右任下榻福壽寺,他對寺內道佛揉合不甚理解,遂題匾額曰「靈山道觀」,以圖逐本清源,純正道教。1950年,福壽寺被阜康的叛亂分子焚毀。此地豎有紀念石碑一塊。 從鱷魚壩上南望博格達峰,這是天池八景的最後一景「南山望雪」,另外七景依次是以上提及的「石門一線」、「龍潭碧月」、「懸泉飛瀑」、「定海神針」、「西山觀松」、「頂天三石」和「海峰晨曦」,以上有關此八景的《天池八景詩》由當代詩人謝玉康所作。從鱷魚壩可擺渡到天池南岸(可包船前往,也可由西岸小路騎馬或徒步前往),到南岸後繼續向南行。
峽谷森林,是從海拔1910米(即天池南岸池邊)沿三工河的支流峽谷向上至海拔2800米之間,博格達峰北坡游覽區中的中山峽谷森林自然景觀區,山體由塊狀安山岩和凝灰岩組成,流水沖刷侵蝕異常強烈,山巒疊嶂,溝壑縱橫。景區夏季平均氣溫14.1℃,比平原區的阜康市低10℃;冬季位於逆溫層中,平均氣溫-10.6℃,比阜康市高7℃(中國天山天池馬克·鍾國際滑冰、滑雪場天池南岸住宿點就在此處)。此區為茂密的原始雲杉森林,樹齡最大者為400歲左右,林內遮天蔽日,空氣流暢,傳音深遠。這里是三工河的上游,著名的峽谷為三工河的5條支流,從東到西依次為大東溝、阿克布拉克溝、哈拉木薩克溝。
孜沿氈溝(又名「將軍溝」,因孜沿氈岩畫中的狩獵將軍而得名)和馬鹿溝,溝谷內谷深流急,濤聲隆隆,河水清涼純凈,河岸時而危岩矗立,時而寬闊平坦。溝谷內植物依高矮不同分成5層,最高一層是雲杉的圓錐形樹冠層,第2層是天山花楸,第3層是薔薇、忍冬、紅果小櫱,第4層是羽衣草、早熟禾、鹿蹄草、唐松草、天山鳶尾、高山羊角芹等200多種草本植物層,第5層是苔蘚、地衣。它們或相互依存,或獨在一方,把中山峽谷裝點得千種姿態、萬種風情。溝谷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獸類有馬鹿、狍子、野豬、棕熊、狐狸、猞猁、石貂、艾虎、野兔等,鳥類有石雞、斑翅山鶉、黑鸛、柳鶯、星鴉、金額熊雀、紅額金翅雀、朱雀、鳶尾等。
草甸草原,是博格達峰北坡游覽區中在海拔2800-3500米之間的亞高山草甸草原自然景觀區。景區山地呈波狀起伏的東西相連的平台,是山地在上升過程中速度減漫時被流水等侵蝕形成的,學名為「夷平面」,俗稱「檯子」。6-8月為這里的夏季,7月平均溫度3℃-4℃。這里夏季降水充沛,是良好的夏牧場。景區內植物為多年生植物,很矮小。植物種類多,覆蓋面大,為綠油油的草甸草原景象。因海拔高度高,紫外線強烈,這里植物的花有龍膽、紫宛、火絨草、老鸛草、珠芽蓼、金盛花等。景區內棲息著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體態優美的紅嘴山鴉,憨態可掬的小旱獺、肥胖笨拙的大棕熊;還有遠在雪山上的雪雞、雪豹;另外,過去還有北山羊和盤羊生活在這里。草甸草自然景觀區的上段有一處岩雕刻畫。
孜沿氈岩畫(將軍岩畫),天池東南18公里的孜沿氈溝上游雪線附近,岩畫分別刻在兩塊凝灰岩上,第一塊岩石上刻畫有31個大小不等的動物和2個人物,人作拉弓射獵狀,第二塊岩石上刻有6隻盤羊,反映了游牧民族狩獵生活的情景,人和動物形象古樸生動,是天池地區悠久歷史和文明的見證,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草甸草原自然景觀區的上段,即離博格達山雪線不遠的將軍溝溝口的台地上,有兩塊碩大的扁圓型褐色礫石。其上雕刻了羊只、馬鹿、狐狸和牧人狩獵等40多幅圖象,還有一些神秘的記事符號。
登山大營,在草甸草原自然景觀區和其上的高山礫漠自然景觀區的交接地帶,海拔為3540米,登博格達峰的大本營就設在這里。從天池南岸到大本營,登山者一般走下面兩條路:一是沿大東溝向東折南翻過「三個岔達坂」,這條路較為平緩;一是向南折東沿將軍溝翻過「以肯起達坂」,這條路則較為陡峭。兩條路的全程分別為25公里和30公里。
高山礫漠,在海拔3500-3800米之間,是博格達峰北坡游覽區中的高山礫漠自然景觀區。景區終年低溫,遍地都是岩石碎塊,生物活動微弱,呈現原始狀態,給人一種混沌未開的神秘感。這里保留了大量完整的古冰川遺跡,有圍椅狀的古冰斗、U形谷、冰蝕盆地、狀似綿羊脊背的羊背石、各種類型的冰磧。夏季這里晝融夜凍,岩石脹裂塌落,形成倒石堆和石流山坡。凍融作用也使地表的岩石慢慢上升,貧瘠的高山原始石質土沿石縫一點點地下沉,形成這里特有的石河、石帶、石環、多邊形土和凍脹丘等。這里野生動物很少,僅有一些很小的昆蟲如小絹蝶等,它們白天出來覓食,太陽一落就立即躲進石縫里,以此度過寒冷的夜晚。這里的植物都是耐寒的多年生植物,它們紮根於石縫間的原始石質土中,因氣溫低,都匍伏在地,盡量多地從地面吸收熱量。植物種類有雪蓮、高山蓼、苔蘚和地衣等,其中雪蓮又可構成「冰石插花」之景。
冰石插花,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山花卉棗雪蓮,屬菊科,有雪菊花、雪荷花、雪蓮花、石蓮、瑞蓮、大木花、瑤花、西王母花、聖人草、優缽羅花(佛經中的稱謂)、高山玫瑰、百草之王(天池上的哈薩克人稱雪蓮為「霍加雀普」,意為「百草之王」)等別名。它生長在海拔2600-4000米的冰磧礫質坡地和積雪岩縫中,幼苗可經受-30℃嚴寒的考驗,從發芽到開花需要整整5年時間。
冰川雪海,是博格達峰北坡游覽區中雪線(海拔3800米左右)以上的冰川雪海自然景觀區。這里是天山山脈發生雪崩最頻繁的地區,雪崩的密度、路徑、落差都很大,最易發生雪崩的時間是夏季降雪時及降雪後,這給登山者帶來許多麻煩。此區常年的積雪又將底層的積雪壓變成冰,形成冰川。冰川的進退是隨氣候的冷暖變化而變化的。在距今170萬年至57萬年期間,全球出現了一個寒冷期,大量的降雪形成了大規模的冰川,當時博格達山區三分之一的山地被冰川覆蓋,最大的冰川長達27公里,巨大的冰川順山谷下移,所到之處留下大量痕跡,這就是前述的高山礫漠自然景觀區的古冰川遺跡。
全球處於溫暖期,冰川退縮到高山區,規模較小,在博格達峰北坡現有48條冰川,面積55平方公里,最長的冰川為7公里,刃脊、角峰、冰磧堤、蛇形丘等現代冰川地貌非常發育,是冰川考察的良好場所之一。在這終年冰雪的世界裡,沒有植物能夠生存,野生動物也只有雪雞和雪豹。它們在雪線以下覓食,在雪山上棲身。這里的雪雞屬暗腹雪雞,是世界上生活在最高地區的雞類,它們不善飛翔,但卻是登山和滑翔的健將,成群的雪雞滑翔時的響聲震天動地冰川雪海自然景觀區的頂部就是博格達峰的「雪海三峰」。
博格達山的北面是准噶爾盆地、南面是吐魯番盆地,在它的東西兩端有七角井和達板城山口;
博格達峰,山脈為東西走向,海拔5445米;在2800米以上為高山區,地勢高峻,基石裸露,石堆遍布,終年積雪,嚴寒險要,發育有眾多冰川,冰川面積達55.05平方公里;冰儲量18.4億立方米,摺合水量16.4億立方米,是天然的高山固體水庫,眾多河流的發源地 。為冰川雪海自然景觀區的最上部分,山頂三峰並立,最東邊的主峰即為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峰頂冰川積雪終年不化,是天山山脈東段的著名高峰,號稱「東部天山第一峰」;中間為「靈峰」,海拔5287米;最西邊為「聖峰」,海拔5213米。博格達峰銀光閃爍,與山谷中的天池綠水相映成趣,構成了此地高山平湖的優美景色;亦被稱為准噶爾盆地的「守護之神」。
Ⅱ 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的傳說典故
天山天池的傳說:
天山天池曾是西王母居住的仙境。據《穆天子傳》記載,公元前989年,周穆王姬滿駕車西遊來到天山瑤池,西王母設宴款待,周穆王以絲綢玉器相贈。西王母即席作歌:"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周穆王隨即唱和:"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臨別時,西王母依依不捨地對周穆王說:祝君長壽,願君再來!然而,周穆王卻一去不復返。唐代詩人李商隱有感這段凄美的愛情佳話,留下了千古絕唱:"瑤池阿母倚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個如詩如夢的動人故事在天池流傳了幾千年,它是天池旅遊文化的精髓和靈魂。為了藝術地展現天池的神奇壯美以及3000年前母系社會、父系社會、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溝通交流的情景,揭示西域對中原開放的歷史源頭和中原文化對西域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對天池西王母文化進行了挖掘和整理,西域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投資80萬元,創作編排了大型歌舞劇《瑤池相會》。
毛澤東主席生前曾滿懷嚮往地說過:「我要上一趟天池」,「瑤池傳說中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到時候我也要在裡面洗個澡」。夙願雖未實現,但足以印證天池的無窮魅力。
Ⅲ 形容新疆天山天池景色的詞句
天池水清澈來碧透,四周群山環抱,峰源巒挺拔,幽谷深壑。
走近池邊一看,池水表層是藍色的,與大海的顏色一樣。而深處的池水卻藍中透綠,彷彿一塊巨大的綠寶石靜卧再水底。
夏季,優美的天池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絕佳的避暑盛地.遊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覽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 的湖水中泛舟橫渡,飽覽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湖上堅冰如玉,是全國少有的高山滑冰場.
世人將天地的自然風光概括為「石門一線」、 「龍潭碧月」、「頂天三石」、「定海神針」、「南山望雪」、「西山現松」、「海峰展「懸泉飛瀑」八大景觀.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Ⅳ 形容新疆天山天池「景色優美」的詩句有哪些
1、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
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
交河城邊鳥飛絕,輪台路上馬蹄滑。
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
將軍狐裘卧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
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
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岑參 《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2、照曜天山外,飛鴉幾共過。
微紅拂秋漢,片白透長波。
影促寒汀薄,光殘古木多
。金霞與雲氣,散漫復相和。---馬戴 《落照》
3、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李白 《關山月》
4、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5、天山有雪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
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
交河城邊飛鳥絕,輪台路上馬蹄滑。
暗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
將軍狐裘卧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
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
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皮。---岑參 《天山雪歌送肖治歸京》
Ⅳ 描述新疆「天山天池」的景色的詞句有哪些
1、遠遠望去,天山山脈層巒疊嶂,美麗極了。
2、天山山脈的南邊是塔里木盆地,北邊是准噶爾盆地。
3、天山山脈連綿不絕,不知有幾千里。
4、托木爾峰聳立在天山的西部,地勢奇特,景色非常迷人。
5、天山的星星猶如街上的明燈,又似小孩子調皮的眼。
6、有時,它涓涓細流,翻過小天池山,形成一線,入幽谷。有時,它銀絲縷縷,經過小天池山的每個山口,形若玉簾抖落而下。
7、翻騰的烏雲,像千百匹脫韁的烈馬,在天池中賓士,跳躍:有的俯首猛沖,有的昂首嘶叫,有的怒目圓睜揚起了前蹄,有的揚起鬃毛甩起了馬尾。
Ⅵ 新疆天山天池有什麼奇特的自然景觀
新疆天山天池位於新疆境內的博格達峰下的半山腰,屬於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呈半月形,全長3400米,最寬處約1500米,面積4.9平方公里,最深處約105米。東距烏魯木齊110公里,海拔1980米。湖水清澈,晶瑩如玉,被人們稱為「天山明珠」。
博格達主峰就在天池的東南面,海拔達5445米。主峰兩邊又有兩座山峰與之相連。抬頭遠眺,三峰並起,突兀插雲,狀如筆架。峰頂的冰川積雪,閃爍著皚皚銀光,與天池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構成了高山平湖綽約多姿的自然景觀。天池屬冰磧湖。地學工作者認為:第四紀冰川以來全球氣候有過多次劇烈的冷暖運動,二十萬年前,地球第三次氣候轉冷,冰期來臨,天池地區發育了頗為壯觀的山谷冰川。冰川挾帶著礫石,循山谷緩慢下移,強烈地挫磨刨蝕著冰床,對山谷進行挖掘、雕琢雕鑿,形成了多種冰蝕地形,天池谷遂成為巨大的冰窖,其冰舌前端則因擠壓、消融,融水下泄,所挾帶的岩屑巨礫逐漸停積下來,成為橫攔谷地的冰磧巨壠。其後,氣候轉暖,冰川消退,這里便儲水成湖,即今日的天山天池。新疆解放前,由於山高路險,只有意志堅韌而又精於騎術的人才能探游天池。解放後,政府專門撥款修築了直達天池的盤山公路,並在湖畔建起別致的亭台水榭、賓館餐廳以及其他旅遊設施,向中外遊人開放了這塊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
夏天,天山是受中外友人青睞的避暑勝地,到了冬季,這里又成了理想的高山天然溜冰場。每到湖水結凍時節,天山就會聚集新疆或兄弟省區的冰上體育健兒,進行滑冰訓練和比賽。1979年3月我國第四屆運動會速滑賽就是在天池舉行的。環繞著天池的群山,雪山上生長著雪蓮、雪雞,松林里出沒狗子,遍地長著蘑菇,還有黨參、黃芪、貝母等葯材。山壑中有珍禽異獸,湖區中有魚群水鳥,眾峰之巔有現代冰川,還有銅、鐵、雲母等多種礦物。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5月8日,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奇特的自然景觀,使天山更具吸引各種學者的魅力。
都統明亮:「見神池浩渺,如天鏡浮空」,故名「天池」。
郭沫若曾在這里寫下:一池濃墨沉硯底,萬木長豪挺筆端
關於周穆王和王母娘娘的神話傳說,李商隱曾做詩:瑤池阿木倚窗開,黃竹歌聲洞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Ⅶ 天山天池門票多少
天池風景名勝區門票實行淡、旺季差別價格,旺季時間從每年4月回1日零時起到10月31日24時止,答門票價格為125元/人次;淡季時間從每年11月1日零時起到次年3月31日24時止,門票價格60元/人次。景區區間車票90元/人次。
天山天池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內,博格達峰北坡山腰,是以高山湖泊為中心的自然風景區。景區規劃面積548平方公里,分8大景區,15個景群,38個景點。
(7)新疆天山風景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
1,西小天池
西小天池,位於天池大海子西北,海拔1600米,古稱玉女潭,湖水由天池大壩西南滲漏,以瀑布形式注入潭中,並瀉入三工河。池周圍有雲杉環繞,瀑布如練,水面呈藍綠色,環境清幽。
2,西小天池瀑布
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淋浴水」,「洗澡水」下瀉即成「西小天池」。「西小天池瀑布」對面,光緒年間建有六角、尖頂的「觀瀑亭」,已毀。
Ⅷ 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的介紹
新疆天山天池抄風景名勝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阜康縣境內博格達峰下的半山腰,是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風景區。風景區總面積達160平方公里(規劃面積548平方公里),以天池為中心,北起石門、南到雪線、西達馬牙山、東至大東溝,有完整的4個垂直自然景觀帶。1990年獲批准建立博格達峰人與生物圈保護區。
Ⅸ 你能介紹一下新疆天山天池的景色嗎
游壯美新疆,覽天山天池。如果說,天山是新疆的生命所在,那麼天池絕對是天山的靈魂。本次行程的最後一站,我們便來到天山天池,這個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區的自然風景區,濃縮了中國西部最美的自然風光和最絢麗的人文風采,宛若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天山之巔,吸引了無數遊人紛至沓來。
航拍鏡頭下,景區公路蜿蜒曲折,宛若蛟龍盤旋,高低起伏,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將千年地質風貌一覽無遺。一旁的天池景觀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形成獨具一格的容貌,靜靜滋養著這片神聖的土地。
Ⅹ 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的人文傳說
天山天池在民間傳說中是西王母居住的仙境,據《穆天子傳》卷三記載:公元前989年,周穆王姬滿駕車西遊在天山瑤池受到西王母設宴款待(「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公元前十世紀西王母與周穆王瑤池相會的這一神話傳說,激發了古代許多文人墨客的遐想,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至東漢末年道教興起,道徒們將西王母尊為道門天界之首,供奉膜拜,天池娘娘廟曾經規模宏大,香火鼎盛,至1932年毀於戰火。1999年,在原娘娘廟遺址上重新修建。
公元1219年,道教全真派首領長春真人邱處機應元太祖成吉思汗詔命率弟子西行,他一路講經佈道、修寺建觀,到阜康時登臨了天山瑤池和博格達峰,之後寫下《宿輪台東南望陰山》一詩:「三峰並起插雲寒,四壁橫陳繞澗盤。雪嶺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難觀。岩深可避刀兵害,水眾能滋稼穡干。名鎮北方為第一,無人寫向畫圖看。」並親率弟子在天池西岸台地上修建道觀鐵瓦寺。清代乾隆、光緒年間,天池道教達到鼎盛時期,鐵瓦寺成為新疆道教的中心。天池鐵瓦寺在歷史上三建三毀,籌劃在原址處再修。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區,阜康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漢、回、哈薩克、蒙古、維吾爾等民族,長期生活在這靈山秀水之間。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形成了各民族在生產、生活、飲食居住、裝飾服飾、婚喪嫁娶、信仰禁忌、器樂歌舞、運動競技等方面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