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詩歌中的景色

詩歌中的景色

發布時間: 2021-01-18 16:44:59

❶ 古詩詞漁歌子中的景色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一詩中描寫的是江南的春天自然風光,山,鳥,魚,花,漁夫在斜細雨中來往,語言生動活潑,十分優美?(悠閑自在).

❷ 淺談如何鑒賞古典詩歌中的景物形象

詩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兩類。
人物形象一般針對敘事詩中的主內人公形象或抒情詩容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或者詩人的形象設題。主人公形象,即詩歌中刻畫的人物的形象特徵,如樂府民歌《陌上桑》中羅敷美麗、智慧、不慕權貴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時詩歌描繪出來的形象不是詩人本人,而是某一類人的特徵,如《詩經·蒹葭》中執著尋覓愛人的形象。詩人形象,即詩歌中體現出的詩人的性格特徵,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詩人的閑適、恬淡的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針對事物的形象或意象來設題。物象,多為托物言志詩中描述的事物的形象,如王安石的《孤桐》中孤高、正直的桐樹形象。意象,詩歌中蘊含詩人情感的景色、事物等,如范仲淹的《漁家傲》中「雁」「落日」「羌管」「霜」「白發」等都表現了孤苦、韶光易逝的悲涼。

❸ 詩人在詩歌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色,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冬天抄的池沼》是現代詩人艾青創作的一首新詩。此詩實寫「冬天的池沼」,實際虛寫詩人心中的意象「老人」。它描繪了在陰暗天幕下的老人,脊背佝僂彎曲,荒蕪的頭發稀疏灰白,枯乾的兩眼磨失了光輝,悲哀的心更顯寂寞。由此可知「老人」歷經滄桑,倍嘗人世辛酸。全詩以老人的形象來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單純而明確,同時全詩調子深沉,但不低沉,它給人以改變現實的決心和勇氣給人以奮斗到底的力量。

❹ 詩歌中大海的美景是通過什麼展現出來的

詩歌當中通過的是對於大海的描寫,來體現出對於大海的贊美之情,以及大海的美景。

❺ 在天晴了的時候這首詩歌中大海的美景是通過什麼展現出來的

停了的時候,大海中的美景是通過什麼展現出來的,肯定是通過想像大海中的美景。

❻ 詩歌中哪些景物體現了山寺的環境特點

題破山寺後禪院
[作者] 常建
[全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專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屬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鍾磬音。
這句詩情景交融,採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景中的情趣,傳達了作者寄情山水得隱逸情緒。表達了作者歡悅、寧靜的心情。悅,寫出了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暢的情態;空,寫出詩人見到後排院的優美景色而內心寧靜平和的感受。此情此景,詩人彷彿領悟到了禪院空門愉悅的奧秘,擺脫了塵世的一切煩惱,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❼ 詩歌當中的描寫景物的手法有哪些

詩歌的寫作手法用術語說是它的表現手法。古詩歌鑒賞表現手法常見的有:
比興、象徵、比喻、誇張、比擬、借代、雙關、襯托、烘托、渲染、對照、用典、疊詞、、互文、想像、聯想、曲筆、照應、倒裝、鋪墊、鋪排、抑揚(先抑後揚、先揚後抑)、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化動為靜(以動襯靜)、以小見大、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寓褒於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畫龍點睛、重章疊句、白描與工筆、以樂景寫哀情等,以下就其中一些比較常見的表現手法做一一介紹:
1、直接抒情 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
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間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人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濛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餘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徵)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願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藉以抒情言志的對象。如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3、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後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4、鋪排 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
5.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烘托 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後用於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襯托 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8、以樂景寫哀情 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如元稹《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這首詩所要表現的是凄涼哀怨的心境,但卻著意描繪紅艷的宮花。紅花一般是表現熱鬧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里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發相映襯,表現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凄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紅花,在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是利用好景緻與壞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
9、化動為靜 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將富有動態的瀑布化為靜態來寫,一個「掛」字,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大的贊頌。
10、動靜結合 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11.抑揚 古詩詞中,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如元曲「沛公,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嘆良弓,多了游雲夢。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後宮,外宗,險把炎劉並。」先寫劉邦的種種神威,臨末才說到後宮外宗之亂,欲楊先抑,諷刺性極強。「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12、白描與工筆 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後用於文學創作,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工筆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如蘇軾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采擷生活中的兩個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達,融情於景,造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美感。
13、曲筆 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不知亡國恨」就是曲筆,因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見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詩作最後兩句於婉曲輕麗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和無限的感慨。表達了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
14、重章疊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表現手法,如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上片寫的是年輕時候無所事事,無病呻吟的「閑愁」,下片寫的是而今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上下兩片採用了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在反復詠唱中,即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15、以小見大 指寫的是小題材反映的是大問題的一種寫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全詩以小見大,通過「不系船」這樣一件小事,表現江村寧靜幽美的自然環境和主人公悠閑安逸的情調。我們透過詩的畫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種單純朴實的社會生活。
16、比興 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出後面的正文。如《孔雀東南飛》的開頭就是運用了興的手法,「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從孔雀因顧戀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蘭芝的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最後雙雙徇情的故事。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有恨。比興常在詩歌中連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於景的效果。
17、鋪墊 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節做主要情節的准備或高潮到來前的氣氛醞釀。必要的鋪墊可以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讀者的注意力隨情節的發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地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18、虛實 實寫是指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是指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和描寫。虛實結合,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三四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里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19、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0、誇張 為了表達某種強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徵,說話時有意將事實誇大或縮小,這種修辭手法就是誇張。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大量運用神話傳說和誇張的描寫,表現李憑的琴聲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魅力。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
21、比擬 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採用這種手法可使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黃庭堅的《清貧樂》:「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手法,用兩個設問句領起前後兩片詞句,既抒寫覓春情切,又顯得結構綿密,構思新穎;又去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該詞運用設問、擬人的修辭把「春」和「黃鸝」人格化,愛春惜春之情溢於言表。
22、對比 對比可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好的事物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以英雄美人的窮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對比,表達了對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23、疊詞 疊詞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辭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凄苦、復雜而深切的心理狀態,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孤獨的感情基調。
24、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詩文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馬」和「在船」。「東西置松柏,左右種梧桐」中的「東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種梧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中的「秦」、「漢」 兼及「明月」和「關」。
25、雙關 為了使某一字、詞,憑借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如韋庄的《憶昔》中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26、倒裝 倒裝是指故意顛倒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錯綜句法等修辭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如辛棄疾《西江月》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應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最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應為「溪橋路轉,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在山前疏雨將來時,「忽見」從前歇過的那家茅店,心情是驚喜的,用倒裝句除了滿足韻律的需要外,將「忽見」後移也可強調驚喜之情。再如「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應為「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早生華發」。
27、借代 借代是古典詩歌中運用極廣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借代可使語言簡練,富於變化,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的「朱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的「風騷」。
28、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29、想像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30、象徵 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徵,如於謙的《石灰吟》。
31、正側 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描寫風勢很大,捲起的紅旗伴隨急行軍,另一方面暗示形勢高度戒備,全句不事張揚,卻把戰事的緊張狀態形象的表現出來。

❽ 古詩詞中寫四季景色的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 賀知章《詠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宋 志南和尚《絕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2..夏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宋·陸游《初夏絕句》

3、秋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4、冬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唐·李白《北風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唐·韓愈《李花二首》
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

你還可以網路一下「古詩詞中寫四季景色的」,有很多結果。

❾ 詩歌鑒賞中場景、意境、情景的區別

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

場景,指詩中的場面。泛指情景

情景:感情與景色。情形,情況。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如果典型是以單個形象而論的話,意境則是由若干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以整體形象出現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 文藝理論界對「境界」說的闡述雖然眾說紛紜,為軒為輊,但有一個地方卻出人意外,這就是絕大多數評論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來。稱之為「文學形象」、「作品中的世界」。這種看法無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詞作為一般習慣用法,如雲「境界有二,有詩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種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修養造詣之各種不同的階段而言者。又如雲「『明月照積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此處之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作者所描寫的景物而言者。

景象 jǐngxiàng 詞意探源: (1)指景色;情景。 鄭谷《中年》詩:「漠漠秦雲澹澹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2)指狀況;氣象。 (3)指跡象。《漢書·武帝紀》:「著見景象,屑然如有聞。」 基本解釋 1. [view]∶情景;氣象 從取景窗看到的景象 2. [omen]∶跡象;徵兆

通俗來說,景象是直觀的看到的. 有一定的場景. 意境是對景象的提升.
要你通過景象,聯想到景象代表的意境.

❿ 詩詞中描寫美景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意為:道路被白雲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 唐 劉昚虛《闕題》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後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江畔獨步尋花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賀知章《詠柳》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絕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志和《漁歌子》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朱熹《春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殘《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 《渭城曲》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來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陽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描寫春天的古詩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描寫春天的古詩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描寫春天的古詩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描寫春天的古詩
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描寫春天的古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興(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
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
又逐春風到洛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
題都城南庄(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描寫春天的古詩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描寫春天的古詩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萬樹江邊杏, 新開一夜風. 滿園深淺色, 照在綠波中. 描寫春天的古詩(四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描寫春天的古詩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描寫春天的古詩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