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梅景觀文化

梅景觀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1-20 09:47:15

⑴ 蘇州園林中有哪些梅花景觀

蘇州可謂是我國古典園林的發源之地,為江南私家園林精粹匯集之處。蘇州園林在中國乃至世界園林中都久負盛名,她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蘇州園林極富詩情畫意,能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梅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以韻勝、以格高,一向為我國文人所喜愛,歷代大量的詠梅詩篇成為園林造景的題材,所以在蘇州園林中以梅花為主題的景觀較多,如:雪香雲蔚亭(拙政園)、暗香疏影樓(獅子林)、問梅閣(獅子林)、瑤華境界(滄浪亭)、見心書屋(滄浪亭)、南雪亭(怡園)、梅花廳事(怡園)、竹外一枝軒(網師園)、想香徑(歸田園居)、曲徑寒梅(雅園)、梅花墩(遂園)、聽濤觀海閣(隱梅庵)、梅花一卷廊(常熟半畝園)等。

⑵ 梅花在南京的歷史文化

市花--梅花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討論決定,命名梅花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梅園新村、梅花山等富有歷史意義的梅花勝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經受了風雪嚴寒的考驗,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復甦,梅花綻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來。南京人賞梅、愛梅。梅花與雪松作為南京的市花、市樹可謂珠聯璧合。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商飆別館——鍾山南麓梅花山前的南朝離宮商飆館遺址

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

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鍾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畫《鍾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當今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南京自1996年始,每年的二,三月間,都將舉辦國際梅花節。通過一系列大型旅遊、商貿、文化、娛樂活動,向世界多方面多層次地展示南京美麗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南京邁向新世紀的嶄新面貌。

南京梅花山的歷史
1700多年前,南京人就愛賞梅

在中國,梅花栽植歷史已有3000多年。南京人開始種植梅花、觀賞梅花,則始於六朝。從六朝開始,一直到明清,南京人珍愛梅花的傳統綿延不絕。李白在名作《新林浦阻風寄友人》中寫道:「昨日北湖梅,開花已熟枝;今朝白門柳,夾道垂青絲。」詩中的「北湖」、「白門」都是南京地名,並且強調了玄武湖的梅花的盛開姿態。

而到了明代,南京的賞梅勝地則在紫金山一帶,但並非梅花山,而是位於紫金山東麓靈谷寺東南的一個名叫「梅花塢」的地方。明國子監祭酒馮夢楨在《靈谷寺探梅記》中記載「越靈谷而東二里許,北行百步,達梅花下。」「梅花之盛,無如靈谷塢中,盡一塢皆梅花,參差錯落不下千株,而周氏園為最勝……」

「明代,梅花塢相當於今天的梅花山,是那時文人賞梅最好去處!」南京文人顧起元、朱之蕃等都有吟詠梅花塢的詩詞行世。明代初年,梅花塢成為隸屬於宮廷的梅園,梅樹上都懸掛著寫有「御用」二字的木牌,結出的梅子都用於皇家祭祀,因此遊人到梅花塢,雖然流連於梅花美景,但沒人敢攀折花枝。

清代以後,梅花塢漸漸消失,僅存地名,梅花塢所在地民國時曾經被作為國民政府外交部郊球場,位於後來的東窪子村和西窪子村之間。梅花塢雖然沒有了,但紫金山的梅花依然著名。清代龔自珍在《病梅館記》里說:「江寧(南京)之龍盤,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這裡面的「龍盤」指的正是紫金山一帶,龔氏把紫金山植梅擺在鄧尉、西溪之上,可見清代植梅之盛。

如今人們熱衷前往的梅花山,其實到今年只有78年歷史。

梅花山,原名孫陵崗,由於東吳孫權葬此崗而得名。1929年孫中山安葬在紫金山後,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把此地開辟為孫中山先生紀念性植物園的薔薇花木區,開始大規模種植梅花,這就是梅花山形成的肇始。

到抗戰前夕,孫陵崗已經形成一大片梅園,吸引了許多遊人前來。南京淪陷期間,汪精衛死於日本後,屍體運回南京就葬在梅花山山頂,孫陵崗正式改名為梅花山。抗日勝利後,國民黨工兵炸毀汪墓,在墓址上建了一座觀梅軒。孫中山之子、當時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孫科採用宋代文人林和靖種梅養鶴的典故,親自為觀梅軒題字「觀梅」、「放鶴」,後製成匾額懸掛。「文革」的混亂狀況中,「放鶴」匾額曾經一度不知所終。後來才得知,陵園的一個姓李的工人將匾額拿回了家中,將「放鶴」二字朝下,四角鑽孔插上木條,做成了一個小飯桌,使用了將近10年。「文革」結束後,李師傅了解到自家「飯桌」的珍貴歷史價值,主動上交,如今,長3.7尺、寬1.6尺的「放鶴」匾額已經是一件珍貴文物,被妥善保管。

如今,梅花山共植梅3萬多株,有350多個品種,堪稱「天下第一梅山」。

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鍾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畫《鍾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當今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⑶ 梅花的寓意是什麼

梅花是千百年來受人們崇愛的花,它枝幹蒼勁,風姿高雅,清香雋永,凌內寒獨放。常被人們寓為傲容霜斗雪、剛勁不屈的品格。賞梅、品梅應注意其姿、色、韻。梅、松、竹合稱為「歲寒三友」,可見梅的詩情畫意之深。
梅花變種、變型、品種甚多,根據北京林業大學陳俊愉教授對梅花的分類系統可歸為三系五類之中:真梅系中的直枝梅類、垂枝梅類、龍游梅類;杏梅系的杏梅類;櫻李梅系的櫻李梅類。

⑷ 梅花有什麼寓意`

1、梅花不畏嚴寒,在眾芳搖落之時,與松、竹為友,凌歲寒而獨開。而到了春天百花齊放之時,卻無意與其他花卉爭妍斗艷。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在順境中不媚於俗、超然物外的崇高品格和高貴氣節,正是古代知識分子所崇拜的「君子」人格的生動寫照。

2、梅開五瓣,象徵五福。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著亨通順利;結子為「利」,象徵事業有成;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

3、此外,梅還是「天下尤物」,是美的象徵,始於南北朝的「梅花妝」,在古代流行了一千多年。

(4)梅景觀文化擴展閱讀:

梅花的價值:

1、花梅主要供觀賞。最宜植於庭院、草坪、低山丘陵,可孤植、叢植、群植。又可盆栽觀賞或加以整剪做成各式樁景,或作切花瓶插供室內裝飾用。

2、果梅其果實主要作加工或葯用,一般加工製成各種蜜餞和果醬;用青梅加工製成烏梅供葯用,為收斂劑,能治痢疾,並有鎮咳、祛痰、解熱、殺蟲等功效,又為提取枸櫞酸的原料;花蕾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成粉末治黃疽有效。

該種植物對氟化氫污染敏感,可以用來監測大氣氟化物行染。未成熟果實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等;種子含苦杏仁苷;花含揮發油,油中含苯甲醛、苯甲酸等。

⑸ 問句梅園是一座以植物景觀為主題,以梅飾園,的園林,選文是怎麼緊扣這一特點來說明

梅園男寢嘛 我愛你,不光因為你的樣子,還因為,和你在一起時,我的樣子。

⑹ 江西南昌梅嶺的景觀特點

自古以來,「洪崖丹井、西山積翠、神龍飛瀑、雄獅吼天、銅源六群」(專瀑布群、屬梯田群、水碓群、古墓群、俏石群、鷺鳥群)就是文人騷客爭相題詠的著名景觀。歷代名人游覽梅嶺留下的名詩佳作近700餘篇,摩崖石刻數十處,此外,文明遐邇的翠岩禪寺、天寧古寺、紫陽宮等千年古剎,更顯示出她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成為梅嶺寶貴的文化遺產。200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亦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梅嶺風景區內主要景點有洪崖丹井、洗葯湖、銅源峽、獅子峰、天寧古寺、神龍潭瀑布、翠崖禪寺、紫陽宮、渾圓山莊、林彪別墅、皇姑墓、妙濟橋以及洪崖書畫院等。

⑺ 梅鋪鎮的人文景觀

梅鋪,素有「東方文化搖籃」之稱,這里不僅有眾多文化遺產,而且也是著名「楚文化」的發祥地。
1、恐龍遺跡。於1997年7月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地質遺跡已享譽國內外,現存放於柳陂鎮恐龍博物館的恐龍骨骼化石骨架即是從梅鋪出土的距今約九千萬年前的鳥腳類恐龍骨骼化石,1997年中國的恐龍權威專家趙喜進數次親臨梅鋪,為這一發現進行實地考察,並作了定性分析研究。
2、名勝古跡。有比北京周口店猿人還要早35萬年的梅鋪猿人遺址。有馬長嘶、用蹄刨地而顯現的「馬蹄泉」;有武當道教聖地最外圍的道觀——「朝山觀」;有同「朝山觀」隔河相望的「玉皇觀」,遠近聞名的普陀寺遺址等名勝。
3、古戰場遺址。宋軍抗金侵戰場遺址,三邊農民會戰遺址、明末李自成起義軍作戰遺址、抗擊日軍戰爭遺址等多處戰爭遺址,中原五柳突圍會戰遺址,駐足高處,放眼遠眺,眼前頓浮戰火紛飛,金戈鐵馬之景,瞬時就會把你帶入古戰場的勝境。
4、民間藝術。以曲劇、豫劇、山二黃、越調為主的民間戲劇,以兩種自拉自唱或拉唱結合的墜子戲;在鑼鼓伴奏下一人唱,眾人和的鑼鼓曲,以金樂相伴的鎖吶,橫跨半空的高橋,有花燈相隨的彩龍綵船等民間藝術。
5、自然景觀。玉皇觀銀杏樹千媚百態、王河祠堂「子軍柏」情意深濃、何家溝紅果樹似玉女臨風、武當眼皂角樹神威凌然,千年古樹構成梅鋪特有的古樹勝景,自然成林的奇石群落,潔白豐滿的玉乳峰,堅強的男根涯,神聖怪密的聖母洞渾然天成、山水相依、水碧天藍,是旅遊者難得聖地。

⑻ 下梅村的建築文化

由於下梅人文景觀資源豐富,1992年7月,福建電視台《同安主簿》劇組在下梅拍攝以朱熹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同年秋,江蘇電視台在下梅拍攝電視連續劇《范仲淹》。下梅古民居首次作為外景在電視劇中得到宣傳。
1998年11月,為申報福建歷史文化名村,下梅村首次進行大規模的村落環境整治,清洗磚雕門樓、收集牌匾文物、確定參觀景點戶、編寫下梅村文史資料、撰寫申報文本的工作全面展開,順利地迎接省文化廳、建設廳領導的觀光考察。
1999年10月20日,中央電視台《天涯共此時?中國百家姓》攝制組一行到下梅村拍攝《下梅鄒姓》,於翌年3月在國際頻道播出。2000年6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福建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領導小組。下梅鄒氏大夫第與余慶橋列入申報對象。2001年得到省政府批准,在鄒氏大夫第所在地立碑確認。2000年12月5日,《福建日報·鄉村發現周刊》專版刊登《武夷山下的「西遞村」——下梅》一文後,國內各旅遊傳媒紛紛轉載此消息,各地旅行社組織了大量的遊客來參觀下梅村。引起了中央電視台二套《為您服務》欄目的關注,2001年4月,該欄目攝制組到下梅村攝制介紹旅遊觀光服務的內容。同時引起關注的媒體還有香港鳳凰衛視。2001年8月,香港鳳凰衛視副台長趙力群率領《尋找遠去家園》攝制組到下梅拍攝專題片,在港播出後,吸引了不少港澳遊客來下梅遊玩。2003年4月22日,中央電視台又派出七套《致富經》欄目組編導一行到下梅拍攝《閩北第一家:村民投資辦旅遊》專題片。2004年3月,為全面對外宣傳武夷山,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專題攝制組到下梅村拍攝《古民居探密》、《武夷竹韻》等。2004年10月,福建電影製片廠在下梅拍攝電影《春天的熱土》場景。
2004年,下梅村在獲得福建歷史文化名村的基礎上,著手申報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實現了下梅人最難得的目標:2005年9月16日,經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的批准,下梅村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從此下梅有了一張通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下梅民居建築門面多飾磚雕、吊樓,青瓦屋頂起架平緩,牆體採用立磚斗砌,木柱板壁。利用挑梁減柱,擴大屋宇建築空間,東閣西廂,書屋樓台一應俱全。外部結構以高大的封火牆為主,體現村民封閉、保守的意識。各民居布局錯落有有致,巷道曲徑通幽,結構精巧的閨樓、書閣、別業、花園、廂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為了採光、集雨、通風,各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擺設長條石花架,供戶主養花、賞花。一重天井一重廳,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磚雕、石雕、木雕和牆頭彩繪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民居門樓無一例外地飾以精美的磚雕,體現豪華和富貴。磚雕以浮雕為主,也有鏤空雕。內容多取自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吉祥風物花卉等。圖案講究精雕細刻,人物造型逼真,環境描繪貼切自然,寓意深刻氣韻靈活,展現了豐富的文化韻味,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在磚雕圖案中,比如雕刻著書香門第家,房中的琴棋書畫,天空翩翩飛來5隻蝙蝠,謂之「五福臨門」,蝙蝠頭勢朝下,與我們現在過年倒貼「福」字含意相同。壺里冒著的熱氣與蝙蝠相匯象徵著「福氣」;瓶里插著如意,象徵「萬事如意,吉慶平安」,瓶里插著一劍,叫「品(瓶)升一級」;一個人一腳站在一隻怪獸頭上則是「獨占鰲頭」,另有花卉祥雲等圖案,象徵「花開富貴」、「紫氣東來」之類,則不一一介紹。
石雕主要用在礎石、門當、石鼓、花架、池欄、井欄、水缸等物,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不失為賞用兼備的工藝精品。下梅古民居的木雕亦是精彩紛呈,有挑梁、吊頂、桌椅、欄桿、窗欞、柱礎等,尤以窗欞為最,窗戶以透花格式為主,是四扇、六扇、八扇為一樘的格扇窗。窗欞有敘欞、平行欞等,最大限度地加以藝術化。木雕圖案多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動植物、人物、祥雲為題材,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向善、忠孝等傳統美德。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