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侗族風景
㈠ 五十六個民族的特殊風俗習慣(少一點)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拜佛,迎送賓客等等場合,通常都要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製品,長短不一,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後再喝乾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打招呼:與藏族人打招呼時,一般在其名字後面加一個"啦"字,以示尊稱,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其次,在飲食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等規矩。
西雙版納是中國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風俗禁忌大多與佛教有關,到西雙版納旅遊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遇上傣族群眾在祭祀寨神時,千萬別進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頭。進寺廟參觀一定要脫鞋。 進了傣族群眾家,千萬不能窺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從或堂的三角架上跨過。
蒙古族熱情好客,講究禮貌。他們以蒙古包為中心的待客禮儀,主客之間都要有許多規矩,要分別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於門外西側;要「淺茶滿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邊界,要扶客人上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後方可返回包房。
人應在包房後下馬;勿手持馬鞭進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騎馬闖入羊群,不得追打獵犬和看家犬;不要稱贊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經允許不要進入包房;在包房內不要隨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將腿伸向西北方或爐灶,不要吐痰,不要從主人的衣帽、枕頭、被褥上跨過;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門欄;不要用煙竿、筷子、剪刀指別人的頭部;禮品要成雙,送接禮品用雙手,忌用單手,更忌左手接禮;告辭時從左側離開包房,出門後,不應馬上上馬或上車等。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
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獻哈達作為普遍而又尊貴的禮節。敬獻動作因客人身分而異:
對尊者,長輩,要舉雙手過頂;
對平輩,只要雙手送到對方手上;
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
獻哈達都必須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來訪主人要在門外迎接,對尊、長者要脫帽彎腰45度,見平輩稍微低下就可;敬獻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習俗,客人不可拒絕,喝三杯之間還有許多細微的講究;送客要讓客人走在前,為客人牽馬備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觸摸佛像、佛供、經書、鍾鼓、活佛身軀和佛徒佩帶的佛珠,因為都是聖物;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產婦,不得進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獻哈達作為普遍而又尊貴的禮節。敬獻動作因客人身分而異:
對尊者,長輩,要舉雙手過頂;
對平輩,只要雙手送到對方手上;
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
獻哈達都必須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來訪主人要在門外迎接,對尊、長者要脫帽彎腰45度,見平輩稍微低下就可;敬獻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習俗,客人不可拒絕,喝三杯之間還有許多細微的講究;送客要讓客人走在前,為客人牽馬備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觸摸佛像、佛供、經書、鍾鼓、活佛身軀和佛徒佩帶的佛珠,因為都是聖物;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產婦,不得進入。
維吾爾族待人接物很講禮貌。路遇長者或賓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傾斜30度;來客,全家出迎,爾後女主人托盤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飯或到別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種雙手摸臉的祝福)。
維吾爾族的飲食禁忌與伊斯蘭教相同。他們忌用單手接送禮物;忌穿短褲、短小衣物外出;睡覺時禁頭動腳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時洗手不可將濕手亂甩;不能在長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飯不要用手亂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殘物不要亂扔;用餐時不要從餐布或主人面前跨過;不要當著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鮮族有熱情待客、尊老愛幼的傳統。客人進門前,要先乾咳一聲,或以「在家嗎?」向主人示問;脫鞋進門,進門上炕;對長者起立讓坐,為長者讓路;讓客人吃飽吃好;客人吃飽,湯匙應放在桌上,或放在湯碗內;請可、客吃飯,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離席;對稀客、貴客要以酒相待;節日飲食要與鄰居分享。
朝鮮族家庭禮節嚴格,講究父慈子孝,晚輩敬重長輩。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單獨設席;晚輩要待長者用餐後方可舉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煙,如無法迴避也要轉身而飲;對六十歲的老人,全家要舉行慶花甲儀式,跪拜敬酒祝壽。
朝鮮族的禁忌有:嚴禁同宗、表親通婚;不喜食羊、鴨、鵝及油膩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湯,但婚喪及佳節時禁止殺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內參觀或想體驗當地民俗而住進船形屋,記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風俗。
在船形屋內有禁忌:不得戴草笠進屋,不得在屋內吹口哨,不得在屋內扛鋤頭……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據說是屋場「多陰」「鬼神佔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間,天葬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喪葬形式。對於天葬,民間有許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觀看。
天葬令旅遊者充滿肅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驅使,想見識一番為人之常情,但旅遊者應充分認識到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場觀看天葬。
㈡ 求貴州雲南廣西少數民族的侗族幫忙翻譯一個句子
遙友拜遼(我要走了)!想....我是貴州黎平的侗族,這個真心翻譯不了,用漢字代替都變音了
侗語並不統一,各地區有很大的差異
㈢ 貴州省黔東南黎平縣侗族人待客的「牛糞菜」做法與雲南省芒市遮放鎮傣族人做的「牛撒撇」類似。有關系嗎
不一樣,貴州的(牛糞火鍋)材料是用剛宰殺的牛後取牛胃裡的食物過濾出來的液體做的湯底。芒市傣族的撒撇用的是牛苦膽汁拌的菜,以酸辣為主。
㈣ 侗族在我國有多少人主要分布在哪裡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㈤ 《阿細跳月》是一首反映雲南哪個族國民幸福生涯的樂曲 A苗族 B彝族 C土家族 D侗族
阿細跳月也來稱「阿西自跳月」、「跳月」。自稱「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間傳統舞蹈。流行於雲南彌勒、路南、瀘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娛樂形式。男舞者彈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 彝族撒尼人和阿細人的民間舞蹈之一。流行於雲南彝族地區。主要動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轉等。節奏鮮明,情緒歡快。又稱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