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大師河流
⑴ 河流上游下游景觀特點和區別
河流上游抄
下層襲為較軟岩層,上層為較硬岩層,這樣有利於河流的流水對下層的侵蝕,這樣就會形成瀑布;
瀑布是地球上很壯美的自然景觀。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瀑布分別是:尼亞加拉瀑布、維多利亞瀑布和伊瓜蘇瀑布。
下游
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從上游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後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尤其當河流發生水浸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沖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著名的沖積平原有亞馬遜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等。
⑵ What is hysteresis河流景觀問題 ,水流和泥沙關系
我不是景觀學出身,也不是水保的,只能從個人角度簡單回答一下。
圖A:徑流量與泥沙量的變化規律趨同,從副圖來看就是徑流量和泥沙通量保持一致(正相關)。示意上就是河道泥沙通量隨著徑流的增加而顯著提升。
圖B:相對與徑流量,輸沙過程有著明顯的滯後性,如果不考慮河道的侵蝕過程,這種情景可以簡單理解我地表徑流輸移過程時異質性的體現。舉例來說,景觀環境上:河道周邊具有構建良好的河岸緩沖帶(土壤侵蝕較低),而周邊距離較遠處存在著較多的裸地。在降水達到峰值時,河岸附近的緩沖帶所產生徑流因距離較近迅速匯入河道(兼有壤中流,側向流),由於緩沖帶具有較好的水土保持能力,因此泥沙通量並未達到峰值;隨著時間的推移,遠處裸地產生的徑流和泥沙逐漸達到河岸處,但由於緩沖帶的截留作用,徑河道峰值流量已過,而泥沙通量卻剛達到峰值。這是比較簡單的離子,如果考慮上游來水,情況則會復雜的多。
圖C:圖C和圖B表達的正好相反,表達的是徑流峰值滯後於泥沙峰值。舉例來說,景觀環境方面:河道周邊裸土較多,坡度交大,但河岸保存完好,不易侵蝕,同時流域上游植被覆蓋完善,且匯水面積大於監測區段。隨著降雨強度的增加,河岸周邊侵蝕量迅速攀升,泥沙侵蝕嚴重,河道泥沙輸送通量急劇增加,而當雨強減弱時,上游洪峰剛剛到達,這樣就會導致水量達到峰值,而泥沙侵蝕量的峰值已過的圖C過程。
上述現象只是個人理解,不一定正確。
⑶ 有關寫河流景觀的作文400字 題目《諾水之春》
美麗的泰寧
今年 十一黃金周,爸爸媽媽約了幾家鄰居和我們一起去泰寧玩.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賓士,我們坐在車上一邊吃著香甜的零食,一邊欣賞路邊的美景. .車窗外的風景在不斷變換 ,田野、湖泊、山巒盡收眼底,遠處藍天白雲,碧水青山 ,像一幅凌空展開的美麗的畫卷.
我們穿山越嶺,三個小時後終於來到了泰寧古城.一進古城我們就被街邊的一群奇特的雕塑吸引住了,有將軍騎戰馬、紅軍拉牛、紅孩子站崗 ······我們來到大金湖,坐上了快艇.快艇開動後,山風拂面,格外涼爽.只見快艇後面水花濺起,形成幾條銀白色的長龍,漂亮極了.我情不自禁的把手伸到水面,飛濺的浪花打在手上,像無數顆珍珠砸在手心 ,疼疼的.這里紅色的山,紅色的石頭 ,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丹霞.望著兩岸湖光山色,那二重天、觀貓嶺、貓兒山頂等自然景觀,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清晰,令人心曠神怡.
游完大金湖,我們來到上清溪劃竹排.上清溪全長50多公里,其中開發竹排的地段長15公里,全程漂游約兩個小時.上清溪深藏在群山幽谷之間,順伐而下,溪流蜿蜒在山巒疊嶂之間,千回百轉,山重水復,別有洞天.兩岸人跡罕至,森林茂密,不時有奇花異草的暗香撲鼻而來,我們如同進入了人間仙境······
泰寧縣旅遊風景區的美景讓我流連忘返,可是由於時間關系我們還有幾個景點沒有去,下次有機會我一定要重遊泰寧,再次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一,美在鄉村 我的家鄉在漳州的一個小縣城,這里風景如畫,美不勝收.你看,街道上車龍水馬,熱鬧非凡,那是一種流動的美;公園里亭台樓閣,盆花爭艷,那是一種精雕細琢的美;商場里貨物齊全,顧客如雲,那是一種繁華的美……但我認為最美的還是在鄉村,那裡青山綠水,花香鳥語,梯田層層,果樹滿坡,處處洋溢著一種生機勃勃的美,處處流露出一種自然的美.
田野里,美在那裡跳舞!春天,田裡禾苗綠油油.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葉子上都有一個綠精靈在跳舞.轉眼秋天了,田野里一片金黃,一陣微風吹來,層層梯田翻金浪,沉甸甸的稻穗搖擺著軀,彷彿一個個黃精靈在舞蹈.你看,農民伯伯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他們忙得不可開交,有的彎腰割稻子,有的踩著脫谷機,還有的載著滿車金燦燦的穀子往家趕……歡樂的夢精靈在農民的心裡跳起了豐收圓舞曲!
山林里,美在那裡唱歌!茂密的樹林里,一群群歡蹦亂跳的鳥兒正舉行音樂會呢,它們嘰嘰喳喳,唱得多熱鬧啊!你聽,被人們稱為鳴禽冠軍的畫眉鳥小巧玲瓏,它站在枝頭歡快地昂首高鳴:「叮叮叮,叮叮叮,早晨時光多美好……」歌聲婉轉,讓人心曠神怡!被人們稱為綠色小天使的暗綠綉眉鳥嫵媚多姿,毫不示弱,它一邊在樹梢上展翅飛翔,一邊鳴唱著:「啦啦啦,啦啦啦,森林音樂會多美妙,大家快快來參加……」歌聲優美悅耳,引人入勝.被人們稱為超級歌星的百靈鳥,也毫不例外地加入這個音樂會,它是歌手如林的鳥兒王國的最佳獨唱演員,也是這場音樂會的主角.它的歌聲悠揚動聽,扣人心弦,讓其他所有的歌手自愧不如,把整個音樂引向高潮……林間的小河嘩嘩地流著,小朋友趟在清澈見底的河水打水仗,你潑我,我潑你,玩得多開心!淙淙的流水聲、孩子們的嬉笑聲、鳥兒的歡叫聲交織在一起,奏成一支歡樂交響曲!
天空中,美在那裡描繪,描出藍藍的天白白的雲,描出七彩的虹橋,真的「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池塘里,美在那裡訴說,一朵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在陽光下翩翩起舞,蜻蜓飛過來,告訴它清晨飛行的快樂,小魚在它們腳下游過,告訴它昨夜做的好夢……草坪上,美在那裡游戲,小朋友們來到綠茵茵的草地上捉迷藏、采野花、捕蝴蝶,你追我趕,玩得多帶勁!
學校里,美在那裡駐留,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不時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和悠揚的歌聲,同學們從小勤奮學習,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立志將來為祖國做貢獻,讓祖國的明天更加輝煌……農民的家裡,美在那裡變魔術,低矮的土屋變成樓房幢幢,粗陋的桌椅變成豪華舒適的真皮沙發和一塵不染的玻璃茶桌,硬邦邦的木床變成了軟綿綿的席夢思,還有那彩電冰箱洗衣機,那摩托電腦電話機……
啊!鄉村,美麗而生機勃勃的鄉村,我愛你,更愛我的家鄉——蓬勃向上的漳州
⑷ 天地合作的典範:水體景觀
在新疆境內共有大小河流 721 條,其中較大的 400 條左右,年徑流量 800 億~ 900 億立方米。新疆河流除額爾齊河、伊犁河外之外,都是內陸河。新疆的水系除河流外,在地表還有100 多個大小湖泊,分布在天山南北,有的在高山,有的在盆地,對新疆生態環境的調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的湖泊是河流終點,有進無出,蒸發很大,幾乎全是鹹水湖,如羅布泊、賽里木湖、布倫托海等。有的湖泊在河流中間,有吞有吐,對河流起調節作用,一般都是淡水湖,如博斯騰湖、喀納斯湖和博格達山間的天池等。
(一)涓涓細流相映成趣:泉類景觀
1. 昌吉硫磺溝熱汽泉(群)
位於昌吉市南 60 千米的硫磺溝煤礦附近,距烏魯木齊市 60 千米,距八鋼約 25 千米。熱汽泉(群)分布於由中侏羅紀地層組成的海拔 1230 米左右的中低山山崗上。熱汽泉群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出露於東西長 95 米,南北寬 70 米的范圍內。水體景觀主類,泉類景觀亞類,熱汽泉。
地質特徵及成因:熱汽泉是指氣體在地殼內通過熱能的交換由地層空隙上升到地表的熱汽流。熱汽流除由於產生它本身的原因外,在地層中運移過程中,不斷溶解攜帶地層中的有益成分,使它不僅是一種能源,而且其有益成分對人體疾病還具有明顯的醫療作用。
該熱汽泉群分布於由中侏羅紀地層組成的海拔 1230 米左右的中低山山崗上,山崗東部 600餘米處海拔 1110 米溝谷里有頭屯河由南向北流。熱汽泉出露於夾有煤層的中侏羅統西山窯組(J2x)的紫紅色粉砂岩、泥質粉砂岩夾有灰色中—粗長石石英砂岩中。地層走向南西 235°,傾角 15°~ 13°,微褶曲,形成呈南西北東向的向斜構造。該熱汽泉位於向斜東南翼,以走向235°的一組順層裂隙為通道,上升到地表形成熱汽泉。熱汽泉群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出露於東西長 95 米,南北寬 70 米的范圍內。按集中程度大體可分為南北兩片。南片汽流溫度高於北片,最高可達 95℃,一般溫度在 5℃~ 70℃;北片汽流溫度相對南片低些,一般在 45℃~ 60℃。
熱汽泉除具有高溫特點外,還含有多項對人體有益成分如氡(Rn)、氟(F)等,其中氡的含量比烏魯木齊水磨溝溫泉高 100 多倍,達 6000Ba/c 之多。根據國標《GB11625—89》有關規定,已達氡醫療熱汽泉命名標准。經過多年醫治實踐證明,該熱汽泉具有較高的熱效益和電離輻射效益,對於風濕、類風濕關節炎、骨質增生症、坐骨神經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神經衰弱、婦科病、皮膚症、肥胖症等都有明顯的醫療作用。每年有數百人慕名前來就醫,醫療效果,普遍反映很好。該熱汽泉為對流型。其組分主要是氮(N2),約占 78%,其次為水蒸氣,並含有甲烷、氟(F)和氡射氣。這種組分組合特徵具有明顯的水溶煤層燃燒後的灰分組合組合特徵。它表明該熱汽流主要是受來自地殼淺部煤層有自燃形成的熱量的影響,通過頭屯河水入滲對流產生熱交換並溶解灰分組分而形成的。
2. 烏什縣九眼泉
九眼泉位於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縣城西部燕子山北側,距燕子山腳約 40 米,佔地面積 11000多平方米。共有自湧泉 9 個,故名九眼泉。水體景觀主類,泉類景觀亞類,冷水泉。
地質特徵及成因:該區出露地層為石炭系地層,由下至上依次為砂岩—砂岩夾灰岩—灰岩夾砂岩—生物灰岩。九眼泉屬於基岩裂隙水,受斷裂構造控制,出露地表,在平面上形成自線型分布,每個泉眼間距 10 ~ 15 米,泉水流量由西向東依次減小,西側單泉最大流量 1 升 / 秒,東段單泉最大流量小於 0.1 升 / 秒。水質甘爽清冽,可供飲用,泉水動態四季較穩定,流量和水質、水溫動態變化均不大。由於斷裂形成了阻水斷面,改變了基岩裂隙地下水在天然狀態下的水平運移方向,使其上升溢出地表。泉口可見明顯的股狀泉涌。泉東西兩端流量大小的差異,主要受基岩裂隙開啟程度的影響。泉水匯及形成數個大小不等的泉積湖,水域總面積 2500 平方米。
(二)天下明珠:湖泊景觀
新疆是中國湖泊面積較大的省(區)之一。大於 1 平方千米的湖泊有 138 個,總面積為5236 平方千米(不含已經乾涸的瑪納斯湖、羅布泊和台特馬湖),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 7.2%,僅次於西藏、青海和江蘇,列第四位。除額爾齊斯河流域屬外流湖外,其餘均屬內陸湖,特別是盆地內內陸湖水位變化大,湖水礦化度高,多為鹹水湖或鹽湖。而山區和高原湖泊,多數保持天然狀態。新疆具有沉降湖、陷落湖、冰川終磧湖和阻塞湖、河間湖、牛軛湖、風蝕湖、潛水溢出湖與人工湖等 9 種類型。內陸湖有自己的長流形成區(山區),自己的水系(天然河流和人工渠道)和自己的尾閭(內陸湖水體)以及自己的大氣環流系統(山谷風),這些幾乎都是河流流至廣袤盆地中心匯積而成。湖水淺而水量小,其形態多樣。內陸湖泊水生物系統把夾帶進入湖的無機鹽納入自己的營養(食物)鏈,使湖水淡化,其生物量幾乎都集中於近岸地帶。特殊的氣候條件以及生物量、生物種群的季節性變化,使湖中生物經常更新,不至於生成過多的生物量,讓有毒藻類大量繁殖,導致自身水體染毒。內陸湖泊不會長滿藻類植物和發育成沼澤,這是它能數萬年長存的基本原因,也是它與濕潤區湖泊的演變史截然不同之處。內陸湖泊的變遷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湖泊史上最有生機、水量最豐的階段;第二階段為河流來水量減少,湖泊進入初始乾涸階段;第三階段為水源被割斷階段;第四階段為水體完全枯竭,湖區一片鹽土。
1. 博斯騰湖
地理位置為天山東段南坡焉耆盆地南側的最低窪處。其小湖群區距庫爾勒市中心 20 千米,大湖區東北端距烏魯木齊(經 314 國道)330 千米。博斯騰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它既是開都河的尾閭,又是孔雀河的發源地。博斯騰湖總面積為 1715 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1067 平方千米。水體景觀主類,湖泊景觀亞類,構造湖。
地質特徵:焉耆盆地是處於天山主脈與其支脈之間的中生代斷陷盆地,主要地貌類型有北部傾斜丘陵,洪積—沖積傾斜平原,開都河三角洲和博斯騰湖貧等四大部分。其中平原、湖泊和沙丘面積共 11901 平方千米,盆地中匯入博斯騰湖的開都河、烏拉斯台河、黃水溝、清水河和烏什塔拉河都發源於北面積雪的天山主脈。各河系多年平均徑流量 39.84 億立方米,其中開都河 33.52 億立方米,占 84.14%,是博斯騰湖湖水的主要來源。開都河河流補給來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和降雨,河道進入平原後,水流平緩,河面開闊,河漫灘發育,多汊流、沙州,屬博斯騰湖風景名勝區一個景區。開都河下游在博湖縣城距湖岸十千米處如扇面散分。主流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從西面注入博斯騰湖大湖區,西支從北面注入小湖群區。
博斯騰湖總面積為 1715 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 1067 平方千米,分為大湖區、小湖區和湖沼地。其大湖區是湖體的主要部分,水域遼闊,東西長約 55 千米,南北寬約 25 千米,形似一把不規則的鐮刀。自 1955 年有水文記載以來的最高水位是 1048.75 米,水域面積 1002.4 平方千米,平均水深 8.2 米,湖盆呈深碟狀,中間低平,靠近湖岸水深急劇變淺。
在大湖區西、西南,分布有數十個由蜿蜒的孔雀河所貫穿的淺泊,其較大的湖泊有 16 個,水域總面積 107.6 平方千米,湖泊周圍是葦沼,為小湖群區。其上連開都河西支,下連孔雀河,總面積約 460 平方千米。
湖沼地主要在大湖區西北部和黃水灣一帶,由於農田排水散流到這一片低窪地,逐漸形成獨立的蘆葦、沼澤地。湖沼地和大湖相通,總面積達 161.94 平方千米,其水域總面積 27.03平方千米,葦沼 117.76 平方千米,相間鹼地和荒地 7.15 平方千米。其餘約 100 余平方米湖沼地分布於大湖區東、東南地帶,不和大湖區相通,因僅僅只有南部庫魯克塔克山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的降水補給,而形成鹹湖和鹽沼地。
博斯騰湖南岸是艾勒遜烏拉沙漠,海拔高程 1047 ~ 1196 米,為復合沙壠和金字塔沙山為主的沙漠地貌。是長約 70 余平方千米,寬 4 ~ 20 千米的沙丘鏈。東岸和東北岸也是沙漠地帶。沙漠侵入大湖區,在大潮東南地帶也是大湖水最深的湖區,形成了獨特的三道沙山和無數的港灣。
成因分析:在古生代,這里是一片汪洋,到石炭紀,因地殼運動,地形發生褶皺,地殼斷陷上升,形成南天山,而南部地殼下降,成為窪地,初步形成博斯騰湖原始湖盆。到早侏羅紀已形成內陸淺小湖盆,侏羅紀末,發生燕山運動使之褶皺上升,臨近第三紀前,晚期燕山運動的斷裂活動使博斯騰凹陷繼續發展,在第三紀初,已形成內陸盆地(焉耆盆地)。到漸新—中新世,受喜馬拉雅地殼上升與斷裂活動的影響,內陸盆地有所擴大。到第三紀晚期,新構造運動開始發生。四周山地斷塊開始隆起,盆地逐漸變小。在距今 200 萬年時(即第四紀初),邊緣全部被堵死,形成獨立的 湖,阻止了湖水與外界的循環,加上氣候乾燥,年蒸發量大大超過年降水量,湖盆四周繼續緩緩上升,湖盆降低,博斯騰湖形成。由於受第三紀地殼構造運動的影響,氣候的改變,冰川雪線上升後融化水和鬆散岩孔隙水、山區的地表水、地下徑流匯集於溝谷地、卵礫處、沙礫處,聚積在地形低窪的湖盆中形成博斯騰湖。
在博斯騰山間凹陷內,是第四紀堆積區,由於沖積、洪積、湖積及風積等作用,造成了以下 7 種各種類型的湖盆地貌。
山前洪積戈壁傾斜平原:主要分布於焉耆盆地四周山前帶,是洪積卵石堆積成許多山前洪積扇,聯合組成的戈壁傾斜平原。博斯騰湖東側及西南側較窄,為 2 ~ 4 千米,都向湖區傾斜,近湖區為 1% ~ 3%。
沖積、洪沖傾斜平原:分布於焉耆盆地北部,近博斯騰湖區為清水河、曲惠溝及烏什塔拉河等河流,在出山後,散流而堆積成的扇形平原。南北寬 4 ~ 10 千米,地面坡度 1% ~ 2%,其上中部為卵礫石組成。近湖岸數千米的下部,地面坡度較小(1.0% 左右),堆積有一層沙土,形成上土下礫的岩性結構,目前已大部開墾為農田,尚還有部分胡楊林區和紅柳林區。
洪積細土平原:圍繞博斯騰湖,主要分布於南、北、東三面。位於山前戈壁傾斜平原的外緣,表層為近代洪水末端沉積物。博斯騰湖北部廣闊,向西東變窄,東南形成一個三角形平面,頂部在東面向西敞開,止於湖東沙山邊。由於地勢低平(海拔高度在1050~1080米左右),又靠近湖區,地下徑流與湖水相頂托,潛水位變淺,在強烈蒸發作用下,土壤鹽漬化,特別是東部、東南部靠近沙漠邊緣,形成鹹湖、鹽池。
古沖積平原及階地:在博斯騰湖的西北部為開都河古河道形成的古三角洲。面積不大,在近湖的古三角洲南端,有乾涸的沼澤呈帶狀向東南延伸,上覆有一些沙堆和草叢沙丘,是古河道的遺跡。
新沖積平原及河谷漫灘:主要為開都河和黃水溝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平原。沖積三角洲平原由西北而東南到博斯騰湖邊,總長 56 千米,河渠水系繁多,呈放射狀展布,清楚地展示了傾向湖區的開都河三角洲輪廓。但黃水溝下游地區,夾於開都河三角洲和北部洪積平原之間,地勢最為低窪,且排水不暢,形成大片湖沼。
湖沼低地及鹽沼窪地:湖沼低地主要分布於博斯騰湖西部,開都河西支尾端和孔雀河源地也稱為博斯騰湖的西部小湖群區。鹽沼窪地,主要分布於博斯騰湖東部和南部洪積細土平原的尾端,邊靠沙漠,呈片狀分布,較大者有阿不達希鹽池。
覆蓋平原的風積沙丘、沙山:在上述沖積平原和洪積細土平原上,覆蓋有風積沙丘和沙山。其主要來源於洪積戈壁中的細粒碎層及河流沖積砂層,而在博斯騰湖風景區東部及東南部,除分布著草叢、沙丘外,尚有流動性沙堆及新月形沙丘,有的地方組成新月形沙丘鏈。東部湖濱形成百米以上沙山及風蝕窪地,在鹽漬作用下,堆積較厚的鹽殼,成為鹽沼。在南部湖濱,沙丘、沙山沿博斯騰湖南岸呈東西方向延伸,形成南北寬 5 ~ 10 千米,東西長 60 ~ 70千米以上的沙漠帶,其沙漠風沙地貌類型豐富、齊全、輪廓清晰,層次分明。
2. 羅布泊湖泊遺址
羅布泊遺址位於若羌縣羅布泊鎮,高程 768 米。水體景觀主類,湖泊景觀亞類,構造湖。
地質特徵:羅布泊屬淺碟形湖盆。衛星觀測結果顯示,羅布泊地區有一個「大耳朵」形狀的區域,乾涸後,只留下一個「大耳朵」形狀的鹽鹼地痕。
羅布泊曾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湖,海拔 780 米,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著稱於世。古羅布泊誕生於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 200 萬年,面積約 2 萬平方千米以上。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分割成幾塊窪地。現在羅布泊是位於北面最低、最大的一個窪地,曾經是塔里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源於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羅布窪地形成湖泊。
注入羅布泊的河流,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等,同時也部分地受到祁連山冰川融水的補給,融水從東南通過疏勒河流入湖中。近代,一些進入羅布泊地區的外國人把羅布泊說成是「游移湖」。我國科學家近年實地考察,證實了羅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點和集流區,湖水不會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積物 3600 年僅 1.5 厘米),乾涸後變成堅固的鹽殼,短期內湖底地形不會劇烈變化。對湖底沉積物通過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里木盆地的匯水中心。這說明,游移說僅僅是一種推斷。
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後,稱羅布淖爾。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為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 2000 多年。到公元四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羅布泊西之樓蘭。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有「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區一小湖。1921 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經注羅布泊,至50 年代,湖的面積又達 2000 多平方千米。60 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斷流,使羅布泊漸漸乾涸,1972 年底,徹底乾涸。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 5350 平方千米,民國 20 年(1931 年),陳宗器等人測得面積為 1900 平方千米。民國 31 年(1941 年),在蘇制 1∶50 萬地形圖上,量得面積為3006平方千米。1958年,我國分省地圖標定面積為2570平方千米。1962年,航測的1∶20萬地形圖上,其面積為 660 平方千米。1972 年,最後乾涸部分為 450 平方千米。
成因分析:羅布泊位於塔里木盆地東北端。塔里木盆地大部分被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覆蓋。塔里木盆地的水系均流向羅布泊,如塔里木河、孔雀河、和田河、且末河等,表明羅布泊是現今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點。這也是塔里木盆地現今有趣的現象之一,即塔里木盆地的最低沉降中心並不在盆地的中央部位,而是在盆地的最東北端,即羅布泊地區。
圖 8-5-5 為羅布泊地區地質簡圖,從中可以看出,羅布泊為一南北向的窪地,南北長逾100 千米。南為世界聞名的阿爾金斷裂帶,北為塔里木盆地基底出露區的庫魯克塔格斷隆。塔里木盆地的幾何形態是一個不對稱的菱形,東南和西北邊界較長,東北和西南邊界較短,而羅布泊正處於東北邊界和東南邊界的交匯處。盡管塔里木盆地經歷了長期復雜的演化歷史,但其現今盆地與周邊造山帶的構造面貌卻是在第三紀(始新世)開始的喜馬拉雅碰撞造山以來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基底是一個較為剛性的古老闆塊,受喜馬拉雅碰撞造山的影響,塔里木板塊也同樣受到強大的南北向擠壓應力的作用,其結果是除了表現為天山和昆侖山向塔里木盆地的沖斷推覆外,塔里木四周的邊界還具有走滑活動,在東南和西北邊界(北東向)最為明顯且表現為左行,東北和西南邊界(北西西向)為右行。阿爾金斷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形成的巨型左行走滑斷裂帶。羅布泊正處於上述塔里木盆地東南和東北兩組邊界的交匯處,其成因也與這兩組邊界斷裂帶的活動有關。
(三)曲水流觴走大地——河流及地貌景觀
據有關專家估算,通過大氣環流平均每年預測帶入新疆上空的水共約 12700 億噸,但每年能降至地面的水量僅 2564 億噸,占空中水的五分之一,且 84% 降落在山區。新疆高山區有冰川面積 26297 平方千米,冰川儲水量 28318 億立方米,年冰川融水量 227 億立方米,佔新疆河流總徑流量的 25.7%,使河川徑流量年際變化較穩定。
新疆山區是徑流形成區,平原則是徑流散失區,河流山口處是年徑流量最大值出現的河段,有利於年徑流量的精確統計,但也出現有的大河流只統計了支流,卻未統計幹流的情況,如額爾齊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和田河等。除少數大河流有出境水量外,其餘河流則經平原灌區後消失於沙漠或尾閭湖中。新疆地表水資源量為 794 億立方米,加上國外入境水量 88億立方米,其河流總徑流量為 882 億立方米,但流出國境水量為 244 億立方米。新疆河流分為以下幾大水系:
額爾齊斯河外流水系:額爾齊斯河發源於新疆阿爾泰山東段齊格台大坂,流經富蘊、福海、阿勒泰、布爾津、哈巴河 5 縣市。從河源到河口全長約 4284 千米,流域面積 164.3 萬平方千米,是中國唯一經哈薩克流入北冰洋水系的一條國際河流。支流均由北向南呈梳狀匯入幹流,自東向西主要支流有庫依爾特斯河、卡依爾特斯河、喀拉額爾齊斯河、克蘭河、布爾津河、哈巴河、別列孜河等,其年徑流量依次為7.07億立方米、7.85億立方米、17.9億立方米、6.05億立方米、42.0 億立方米、21.5 億立方米、3.80 億立方米。庫依爾特斯河和卡依爾特斯河匯合後始稱額爾齊斯河。從河源到國界河流長 633 千米,流域面積 5.729 萬平方千米。由於山區植被覆蓋度較大,地面受流水沖刷較輕,各支流河水含沙量小,河水礦化度每升僅 52.3 ~ 144 毫克,為較好的軟水。
准噶爾內流區水系:包括烏倫古河、艾比湖水系(博爾塔拉河、精河、四棵樹河、奎屯河)、克拉瑪依白楊河、瑪納斯湖、烏魯木齊河、天山東段小河、巴里坤—伊吾小河等 6 個小水系和准噶爾荒漠區。國內流域面積 31.65 萬平方千米,流域最高點為天山博格達峰(海拔 5445米),最低點是艾比湖(海拔 189 米)。地表水總徑流量 127 億立方米(含從蒙古國布爾根河入境水量 2.30 億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為 1.09 千克 / 立方米,河水礦化度平均為 223 毫克 / 升。
中亞內陸河區伊犁河水系:伊犁河是中國新疆與哈薩克之間兩大國際河流之一。上游有三大支流,即特克斯河(是主流)、鞏乃斯河與喀什河,三河匯合後始稱伊犁河。伊犁河流經伊犁盆地,在支流界河霍爾果斯河注入後進入哈薩克境內,最後注入巴爾喀什湖。河流全長 1236.5 千米,流域面積 15.12 萬平方千米,其中中國境內河長 442 千米,流域面積 5.67 萬平方千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約 228.4 億立方米,其中中國境內為 158.7 億立方米,占總水量的 70%,哈薩克境內水量 69.7 億立方米,占總水量的 30%。伊犁河雅瑪渡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積 4.92 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 115 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補給占 39%,冰川融水占 22.2%,雨水及融雪水占 38.8%)。
塔里木盆地內陸河水系:塔里木河流域是中國第一大內陸河水系。包括塔里木盆地周邊向心聚流的開都河—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阿克蘇河、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和田河、克里雅河、車爾臣河 9 條水系共 144 條河流及塔里木河幹流。流域總面積 102 萬平方千米(其中國外面積 2.36 萬平方千米)。從葉爾羌河源(即塔里木河河源)拉斯開木河至台特馬湖,塔里木河全長 2437 千米(其中幹流長 1321 千米)。河流源區降水較充沛,一般年降水量可達 300 ~ 900 毫米。流域內年降水量有 1173 億立方米(流域平均 115 毫米,但沙漠區的年降水量僅 25 ~ 50 毫米)。有高山冰川面積(包括國外部分)23320 平方千米,冰川儲量 24040 億立方米,每年冰川融水量可達 172 億立方米,占塔河流域地表水總量 392 億立方米(包括國外入境水量 60.7 億立方米)的44%。流域各河流的懸移質、推移質、溶解質及三者之和的固體總徑流量分別達 15660 萬噸 /年、3132 萬噸 / 年、1657 萬噸 / 年、20450 萬噸 / 年。平原區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為 44.55 億立方米。徑流年際變化較穩定,但年內洪枯水變化懸殊。由於流域內人類活動頻繁,導致現今與塔里木河幹流有地表水聯系的水系減少到 4 條,即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和孔雀河。
1. 開都河曲
開都河曲位於和靜縣巴音烏魯鄉,高程 2400 米。水體景觀主類,河流及地貌景觀亞類,曲流河。
地質特徵:開都河是發源於天山中部的一條大河。其上游流過小尤爾都斯谷地和寬闊平坦的大尤爾都斯盆地,在流入薩爾明山峽谷前,河流受阻,曲折迂迴,形成奇特的「河曲」景觀,其中大尤爾都斯盆地東段是有名的「天鵝湖」地區。開都河形成的河曲,形態奇異,蔚為壯觀,自觀察台地舉目西望,在綠草如茵,平坦寬闊的沼澤地上,開都河自西向東,曲折前行,在數千米之內,形成多個河曲,迂迴曲折,緩慢前行。河面寬僅數十米,河曲則寬達數百米到千餘米,河面轉彎處較寬,流折處較窄,其形態酷似散落於草灘上的彩色飄帶,又像一條匍匐前行的大蟒,加上游弋於河中的大群天鵝,覓食於河岸草灘上的羊群,點綴散落於草原上的牧民氈房,兩側還有高聳連綿的雪山,展示了高山、盆地、草原、沼澤、河流匯聚的地貌景觀,是令人嚮往的旅遊之地。
成因分析:河曲,稱蛇曲,也稱「流曲」,是指蜿蜒曲折的特殊河道。是經流水長期沖刷作用而形成的河道地貌景觀。一般而言,河曲多發育於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上,如我國長江流出三峽山區後,便在江漢平原上,形成荊江「河曲」。開都河的「河曲」都發育在上游,這是特殊地質條件形成的。開都河上游流經大尤爾都斯盆地,自西向東流向薩爾明山峽谷,峽谷兩側便是關門山,阻擋河水外流,於是便形成寬數十千米的沼澤地。由於河流沖積,長期侵蝕和堆積作用,河道便產生彎曲的環流,主流線偏向凹岸,產生側向侵蝕,凸岸則因河流流速變緩,泥砂沉積,曲流形成,長期的反復侵蝕和沉積,便形成今日壯觀的河曲。這種地質演化遺跡,形態優美,很有觀賞價值。
2. 鞏乃斯河谷與那拉提山夷平面地貌
位於新源縣境內。水體景觀主類,河流及地貌景觀亞類,河流階地。
地質特徵及成因:鞏乃斯河是伊犁河三大支流之一,其北側為阿吾拉勒山,主峰終年積雪,基岩為中石炭統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岩層質地堅硬,多形成陡峭地形,植被發育,森林、草原密布,陡峻的地貌景觀,猶如中國南方的碳酸鹽岩喀斯特地形。河谷南側為那拉提山,基岩為中元古界深變質岩系和志留系火山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山北翼為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系。由於多次構造變動和多期變質作用,主脊岩層變質強烈。隨著地殼不斷上升和剝蝕,加之雨水十分豐富,河水沖刷切割強烈,形成明顯的高山夷平面。在山系北翼石炭系地層質地堅硬,地形陡峭,河流切割很深,其地貌景觀與阿吾拉勒山南坡特徵十分相似。
鞏乃斯河介於兩山系之間,水源來自山系主峰雪水和大量雨水。由於山區切割強烈,河水湍急,開闊地區可見 1 ~ 2 級階地,河谷東段為開闊的冰川一冰水侵蝕河谷,只見 1 級階地。兩側山區到處是森林、草原、牛羊、氈房,沿公路兩側蜂箱星羅密布。每當盛夏到處陽光明媚,繁花似錦,碧草連天,層林盡染,猶如仙境。該處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也是亞歐最大的河穀草場。1988 年被批准為自然區保護區,現已辟為旅遊景點,著名的天馬草原旅遊中心就位於此地。電影《天山紅花》、《天山行》等外景主場地就在這里。
⑸ 什麼是瀑布,以某一河流瀑布為例簡述其景觀特徵
瀑布在地質學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經斷層、凹陷等地區時垂直地從高空跌落。在河流的時段內,瀑布是一種暫時性的特徵,它最終會消失。
以黃河壺口瀑布為例:其聲如雷鳴,氣勢壯觀,它以排山倒海的獨特雄姿著稱於世。
⑹ 中國古代典型水城水域景觀及文化內涵初探
陳興茹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水城是我國眾多城市類型中的一種,因其擁有較多的水面而著稱。水城在我國各種文化載體中,如電影、建築、詩歌等中較常出現,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不同領域的人員對其關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築師更多的是關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獨特的建築風格,詩人更多的是關注水城獨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獨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視起因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水資源緊缺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關於水城
(一)水城的定義、基本特徵、價值
1.水城的定義
城市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網密集,或有大江、大河穿城而過,城市河流發達,水域面積至少佔城市面積的10%;城市人民的生活、生產均與水關系密切,水上交通為主要交通方式;城市從建立之初就把水系規劃視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4];個性化的水域景觀和文化特徵成為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與水接觸的歷史悠久,水對於城市選址、建立、發展作用巨大;城市河流規劃遵從「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人與自然相處和諧。
2.水城的基本特徵
(1)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網密集,或有大江、大河、大湖穿城而過或位於其中,市內水域面積佔有一定比例。
(2)從建城之初,水系規劃就成為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個性化的水生態和水景觀、水文化成為城市的象徵。
(3)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等活動與水密切相關。
(4)形成了獨特的與水相關的風俗習慣和水文化。
(5)城鎮多分布於河流兩側,街市也多臨河而起。
(6)擁有水陸兩套交通系統。
(7)水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
(8)城市規劃設計注重「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9)水在城市建設發展史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軍事防禦、防火、供水、美化環境、交通運輸、水產養殖、調蓄洪水、水上娛樂等)。
3.水城的價值——以江南水城為例
(1)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江南水城因經濟和文化走在全國前列而成為富庶、文明的地方,又因少戰亂、罕災荒而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完整性和連續性,因此,它是研究特定歷史時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社會狀況,及哲學、道德倫理等文化內涵的直接對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2)優秀的規劃與建築藝術、文化價值。江南水城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是人們在不斷地與自然、與社會互相融合、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並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水城內保存完好的大量建築是水城人水和諧關系的見證,在中國城鎮規劃和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江南文化是特定歷史與特定地域相結合的產物,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城市規劃思想,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水城的基本內涵
(1)水系是城市存在、發展的基礎。水城是城市中河渠水道高度發展的一種獨特格局,水道交通為城內的主要交通形式[5]。水系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城市生存的命脈。為追求臨水而居的生活優越感,人們以水系的走向來規劃居住地、商業區等的分布,從而水系對城市的形狀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水系的存在,則城市位置可能變化,城市的發展可能不會那麼迅速。人類喜歡「臨水而居」,原因在於豐富的水網為當時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們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如飲水、灌溉、交通、洗滌、軍事防禦等人類生存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2)城市布局講究因地制宜。我國古代哲學是樸素唯物主義的產物,講究「天、地、人」三者的統一。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各種建築要與天象對應,「天地合一」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城市選址及布局上都有所體現。「依山傍水」是建築學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尤其是在古代,山水被人們視作寶地,古人認為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根據考古發現的結果來看,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的歷史情況相對應。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建設高潮中,這種建設思想更為成熟和完善,具體表現在:《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管子的論斷表現了很強的科學性,至今仍為許多學者所矚目和稱道。
(3)水文化內容豐富。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發展的記載,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具有自身特色的內涵和底蘊。水城的特點決定了其歷史是一部人類不斷與水長期接觸並相互協調的歷史,因此,水城具有豐富的水文化內容,與其他城市相比,其內涵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
(4)城市發展史是一部人水和諧的歷史。臨水建城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也可能帶來較大的洪澇災害,關鍵是如何利用水,並協調好人水關系。同時也要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條件下積極改造自然。水城的成功運轉是人水關系和諧的體現。
(5)水域景觀豐富多彩。水域景觀具有多角度、多季節、多層次變化的特點。水城由於人水關系密切,城市景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水城的建築、布局都以水為出發點,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水城景觀千變萬化。由於水多,所以橋多,形態各異的橋是水城的又一道美麗風景。水域景觀及水與其他存在物的復合景觀在水城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6)城市特色鮮明、個性突出。水城因水而與其他城市差異明顯,水城之間又因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各具特色。如蘇州由於生活氣息濃厚而具有「人間天堂」之美譽;上海則由於瀕臨黃浦江而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場所,成為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濟南則由於地下水豐富而具有「泉城」之譽等。
(三)研究水城的意義
水城是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國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積極改造自然的結果,人水和諧在水城得到了具體的體現。水城堪稱我國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館」,是現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鑒和學習的樣本。當今城市在面臨水環境污染、水生態質量下降、景觀改變、人水關系緊張的情況下,重新倡導古人樸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態系統修復、水環境改善、水景觀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規劃和利用、協調人水關系等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本文對我國代表性的水城——蘇州古代城市河流規劃治理的思路、模式進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規劃對城市生存、發展、繁榮的巨大作用,並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經驗。
二、古代蘇州的城市河流建設
(一)蘇州概況
1.蘇州現代自然地理條件
蘇州地處太湖、長江下游,江蘇省東南部,全市水域總面積為3609.40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8488.42平方千米的42.5%,全市轄6區(平江、滄浪、金閶、郊區、新區、園區)、6市(吳縣、吳江、張家港、太倉、崑山和常熟),全市共有162個鄉鎮,22個街道辦事處,3323個行政村。該地區地處長江入海口之南岸,是長江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北枕長江,東鄰上海,南連浙江,西濱太湖,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京杭運河縱貫南北,京滬鐵路和滬寧高速公路穿越東西。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2.城市風貌
蘇州城建於前514年,雖歷經2500餘年滄桑,但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保持宋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枕河」等水鄉城市的獨特風貌。蘇州古城區河道總長35千米,有橋梁170多座,是我國河、橋最多的城市。
3.城內水系狀況
蘇州地處長江、太湖下游,境內湖泊眾多,河湖串通。市區位於市域中部,西部瀕臨太湖,東有金雞湖、陽澄湖,南有石湖、澹臺湖,京杭大運河從西北向東南繞城而過。古城區有環城河環繞,全長15.7千米。流入環城河的河道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和元和塘;由環城河流出的河道有大龍港、葑門塘、婁江、外塘河和老運河。環城河上承大運河、太湖補給來水,下泄出水入長江,古城內有「三橫三縱」形狀的內城河與環城河貫通。市區河道不深,正常水位下,航道主幹河道為2~3.5米,非航道的河道一般在1~2米之間,河道寬窄懸殊不一,內城河河寬3~10米,環城河最寬斷面達135米,最窄處只有9米。
(二)蘇州的營建模式——解讀《平江圖》
春秋後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子胥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法地八聰。」[5]城內河渠縱橫,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規劃周密的典型水城[6]。
蘇州城市建構以「水」為主題。這可以從1229年平江郡守李壽鵬用石碑雕琢成的《平江圖》得到體現(圖1)。它生動地記載了城市重建100年後的面貌,反映了平江城市規劃的思想,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保存最早的一幅城市規劃圖。《管子·乘馬》說:「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平江正是這一思想的典型範例。平江城的方位並非正南北向,而是偏了7°54″,該方位是經過深思熟慮過的。因為這樣,夏季盛行的東南風就可以順暢地吹入城內,降低氣溫;而冬季又可以略提高一點氣溫。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個差異是由於在唐宋時期發現了磁偏角後人為造成的。平江城並沒有按傳統生硬地建成正方形,而是適應自然地形建成長方形,還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為護城河,並考慮到河水方向和水流緩急而將城市建造得曲折有致,只有東南角建成直角。平江城門是水、陸並存的雙重城門,按照慣例,城門應設置在南北、東西主軸線上,而平江城為了適應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門、大道採取了不對稱布局。城北,通往水陸交通系統的捷徑要穿過丘陵間的一個隘口,這將決定西北方向城門大道的位置。南門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道與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大運河通往城市的最近處。另外3個不對稱的城門也是為了配合河道與道路系統。蘇州古城的城牆平面上大體規整,但其4個轉角卻因需要設計成不同的形狀。城北的護城河水流湍急,因此東北和西北的城牆拐角做成直線形,加大河道曲率,使水流順暢,不致沖塌城牆角或河岸。為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沖擊,則把西南城牆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狀,把盤門由西南的方向轉到面向東南,讓胥江、運河的來水繞過城牆的弧形轉角,主要順運河流向東南,部分來水經盤門、水門進入城內河道。這樣,牆角處水流通暢,城牆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強烈沖刷,也減輕了洪水對盤門、水門的壓力。東南角因水流平緩,仍做成直角[7]。
圖1 平江圖[6]
蘇州整個城市以河道為骨架,道路布局與河道配合,有效地貫融著水陸兩套交通系統。河道總長度82千米,是城市街道總長度的78%,河寬一般不少於10米,其深度在3~5米之間[4]。城市南北向河道6條,東西向河道14條,還有許多支流共同構成了河道網。河道系統使城市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得到保證,並可作為天然的排水、蓄水系統,減少或避免了城市內澇發生。河道布局以城北的居民聚居區為最密集,縱橫交錯,形如棋盤;其次為城市商業區;城南由於官署大型建築較多,河道較為稀疏。河道水網規劃與城內民居、寺廟、園林、城門、驛館、倉庫等各類型的建築布局緊密結合,形成優美的水城環境。城內橋梁有名可考的有285座,加上城外橋梁共314座。另外,河道系統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亦有重要作用。河道的大面積水域具有吸熱、吸塵、通風等作用,對改善環境十分有利。河面水汽的大量蒸發,增加了空氣濕度,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城市生態建設。平江在宋代以前就有較大的私家花園,如滄浪亭。到南宋時,園林已有相當規模,以後發展成為獨具風格的蘇州園林藝術。平江城內河流多,橋梁也多。據記載,平江南宋時有359座橋。可見橋梁之多,蔚為壯觀,充分展現了水城的獨特魅力。
水是蘇州城的骨架,城市建築物雖然毀於兵火,但河道基礎猶存,稍加整修又可使用,不至於隨意遷址。蘇州始建城者伍子胥創造性地規劃建設了以水系為脈絡、河道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陸兩套「雙棋盤」式交通系統。水城的規劃布局不僅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而且使供水、排水、防火、軍事防禦和城市景觀等一系列問題迎刃而解。吳闔閭大城由伍子胥「相土嘗水」,選擇城址,城址略高於周圍地面,減少了洪水威脅。其城市防洪設施相當完備,有城牆、壕池、城河、水門、堤堰等,外可以排洪水,內可以排積水,蓄泄便利,不憂水旱,使地處水鄉澤國的蘇州免受洪澇之災。它的出現,標志著春秋時我國的城市防洪科學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5]。水是蘇州城的生命線,這是因為河道水系貫穿全城大街小巷,有利於綠化,有利於蓄排水、有利於消防,還能有效地調節和改善城市的小氣候,從而造就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城市河流在蘇州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1.穩定城市的位置
由於城市處處為經緯縱橫的河網水系所溝通、貫穿和滲透,城市各類建築的分布與河網水系有機結合,使蘇州城的位置和格局歷久不變。蘇州因此被稱為城市當中的「活化石」,對於研究古代城市河流對於抵抗戰火、自然災害等外界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穩定城址、改善人民生活、發展經濟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進水、排水和宣洩
根據水系的走勢來確定城市的形狀,首先要保證水系的通暢。有了系統而完備的水道,城市的降雨、生產和生活排水都可以順暢地排出城外,在古代無嚴重污染的條件下,確實比較實用、合理而經濟,也是比較先進和科學的。宋代著名學者朱長文在所著《吳郡圖經續記》內也有稱譽:「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太湖別稱),小浜別派,旁夾路衢,蓋不如是,無以泄積潦安居民也。故雖有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盪析之患,非智者創於前,能者踵於後,安能致此哉?」蘇州雖然坐落於水網上,卻罕有水澇之災,並收水利之利。
3.運輸
古人喜歡臨水而居,水邊也常常成為城市的發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蘇州作為吳地的重要城市,水道既是城內交通所必須,也是聯系城鄉、溝通吳地乃至全國的通道。因為在多水的吳地,水道是無往而不至的,其交通方便、經濟便捷是顯而易見的。明末主持繪制《蘇城水道圖》的江南撫張國維,在該圖「圖說」論及蘇州城內水道作用時曾經指出:「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煩,殷殷富庶有以哉。」
4.消防隔離和防衛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道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直到今日水道的消防、隔離作用依然存在。水道又具有防衛功能,古代所建護城河即是一例。當時城內大多數衙署、府學、糧倉、寺院和豪富巨室周圍設有環河,這些環河水道同時也是界河,用以分隔,並起防衛的作用。至今有許多重要倉庫、工程要道臨河而建,也是源於此故。
5.調節氣候、空氣凈化和美化城市環境
水具有較大熱容性,水系可以調節局部氣溫,使城市冬暖夏涼,同時還具有增加空氣濕度、美化環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從古至今人類或積極利用自然水面,或人工增加水面面積,促進城市河流的流動性,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四)蘇州水文化特點及其成因
1.水文化內容豐富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又是文人墨客發源和聚居的地方,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因此,蘇州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容。蘇州水多、橋多、人多,三者協同作用促進了蘇州水文化的發展。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為其母建造的瑞光塔、以「拙政園」與「滄浪亭」等為代表的著名園林、蘇州舊街貌的代表山塘街、《平江圖碑》、古代詩人對於蘇州景色的描寫「家家門外泊舟航」、「水頸波動碎樓台」、「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8]詩詞名句等都是蘇州水文化的代表。
2.蘇州水文化特點的形成
(1)在蘇州水文化昌盛的背後,蘇州優越的地理條件起著重要作用。蘇州由於占據著有利的地理位置,因而農業、運輸業、漁業等發展迅速,很快發展成為經濟富庶、文化先進之地。我國文化史上著名的「江南現象」的起源中心之一就是蘇州。文化的先進離不開經濟的發達,經濟的發達離不開有利的地理位置。歸根結底,城市地理位置對於城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州作為我國最典型鄉城之一,其城市選址、布局歷來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並對後來城市規劃師們提供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和參考作用。蘇州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對於城址穩定、城市興旺、百姓安居樂業、文化興盛都起著重要作用。蘇州的城市特徵與其自然生態有著密切的聯系,並且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水城特質。古雲「鍾靈毓秀」,從物質的角度看,地理環境,尤其是水網環境更能左右一個地區或城市文化的發展。蘇州河湖眾多,草木繁茂,得水獨多。這種自然態勢本身潛伏著一部文化奇觀,為城市水文化的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2)蘇州是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促進的結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條件下,水運是城市經濟繁榮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蘇州經濟比較發達。隨著經濟的繁榮,蘇州的賦稅是當時政府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逐漸被朝廷所重視,其政治地位逐漸上升。政治地位的上升又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文化也隨著文人墨客的聚居、經濟的繁榮、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日臻濃厚。
(五)古代蘇州治水的經驗
(1)城市選址注重防洪。中國古代城市選址方面存在多種學說,而《管子》的關於城市防洪選址的學說可以作為眾多學說中的代表。《管子·乘馬》雲:「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它指出了城市選址的原則,即城市選址不是山邊就是水邊,不僅有利於城市的安全需要(抵禦外敵入侵),又有水運之便;城市位置不要過高,便於取水;同時城市選址也不宜過低,以免受水災之害。蘇州,地處水鄉澤國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東部的平原地區標高多在4米以下(吳淞標高),城區一般為4.2~4.5米,比周圍地勢略高。繞城而過的大運河歷史最高水位為4.37米,城內罕有洪澇之災[2]。
(2)因地制宜的城市河流規劃理念。古人講究「因天材,就地利」。蘇州的城市選址是選擇在水網上,水多為其發展奠定了充足的水源條件,同時也增加了其洪澇災害的危險系數。蘇州城市建設者根據蘇州的城市現狀,積極建設護城河,溝通內外水系以利於城市排澇,根據水系走向安排城牆方向,根據水流條件規劃城市形狀,根據市內水系形態制定城市居民的民居、道路、生產方式等,都是古人變害為利、積極改變人類行為適應周圍自然條件的體現。
(3)重視治水。唐宋以來,蘇州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經很發達。這是和蘇州地方官范仲淹、海瑞、張國維等分不開的。宋代時,蘇州的主要問題是境內塘浦湮塞、太湖滿溢、積水不能暢流入海,而且,潮水倒灌,夾帶泥沙為害。范仲淹組織人力疏浚常熟、崑山一帶的塘浦,於是積水可以北注長江,東入吳淞江和大海,水患得到了治理。明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於江南巡撫任上又治理過蘇州水道。對蘇州城內水道、橋梁繪制標注最為詳盡的《蘇州府城內水道總圖》是明末江南巡撫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中的一張圖。據張英霖統計,圖中以三橫四直河為骨幹、經緯交織的長短水道百餘條,橋梁340座;標注名稱的有橋梁338座、衙署20處、糧倉10個、城門6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389處。張國維「遍歷湖海,討尋水道源委」,「繪以圖畫」,與紙上空談不同。他重視城市水道建設和管理,「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煩,殷殷富庶有以哉。」當時,吳縣知縣牛若麟所撰《閶門重建虹橋記》中記載,張國維撫吳期間,曾「疏導四縱三橫之內渠,凡通輸貫而利民者,不遺餘力。」至今,張國維的石像和古代在蘇州做過巡撫的幾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廟的牆上。實際上,張國維沒有其他人的政治影響或文學水平,後來兵敗被殺。但是這些人並列,還和城隍——保護蘇州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廟里,說明當時很重視水系治理工作。
(4)重視河道管理。在明清兩代共疏浚市內河道11次。蘇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年)近700年無水潦之災,與河道管理得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宋代朱長文就已指出了城內河道的排水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小浜別派,旁夾路衢,蓋不如是,無以泄積潦安居民也。故雖名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盪析之患」。
三、小結
古代水城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大限度地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為基本原則,它是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具體實踐中成功應用的典範,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城市河流治理的寶貴文化遺產。從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只有合理地規劃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從而促進人水關系的親近與和諧。古代水城建設為現代城建部門和水利部門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和諧社會」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劉樹坤.中國水城的水問題.中國水城市長論壇.紹興,2004
[2]吳慶洲.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理工大學,1987
[3]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研室編.中國城市建設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2.49~52
[4]俞繩方.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傑作:宋平江(蘇州)圖.建築學報,1980(1):15~20
[5]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6]鄭連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
[7]陳泳.蘇州古城結構形態演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東南大學,2000
[8]吳奈夫.明代蘇州的城市建設及管理.揚州大學學報,2003,7(4):74~80
⑺ 河流與海洋交匯處的奇異景觀,是如何形成的
中間其實是有很多原因的,需要我們去探尋。當河流進入水庫時,它是兩種水的混合物。如果兩者之間存在密度差異,則將出現三種混合形式:(1)流入體及其載體的混合密度高於蓄積體的混合密度;並將載體放置在容器底部。這種流體可以稱為密度流,例如山地泥石流,海底濁流,碎屑流等。可以形成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重力流沉積物。
您一定聽說過“涇渭分明”這個成語,那麼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來自自然景觀。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荊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當涇河和渭河在西安高嶺區相遇時,它們呈現出獨特的清澈景觀,渾濁的水彼此不相容,形成了非常清晰的邊界。
⑻ 流域不同景觀在河流自凈中的作用
廢水進入河流時,河水和廢水相混合,經過一段流程兩者混為一體。混合體中雖然摻雜廢水帶來的各種污染物,但其濃度一般大大低於原廢水。這種作用稱為稀釋,河水流量和廢水流量之比稱稀釋比。
沉澱作用
廢水帶來的懸浮物在水流平緩的河段沉降河底。
微生物衰減
微生物是一類特殊的懸浮物。廢水中的微生物主要來自糞便,也有來自土壤的。進入河水後,病原體由於失去適宜的環境難於繁殖,相反在不利因素的作用下逐漸死亡。土壤細菌以及大腸菌群能夠繁殖,而且開始時由於營養充分數目急劇上升;隨著營養物(有機物)的逐漸減少和原生動物的繁殖和吞食,數目就逐漸減少到天然水平。
廢水帶來的有機物大多是天然有機物和它們的降解產物,是腐生微生物的良好養料。進入河水後,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物可經歷完全的降解,轉化為穩定的無機物CO2、H2O、NH3、NH嬃、PO婯、SO厈 等。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氨進一步轉化為硝酸根。
耗氧復氧作用
在有機物的無機化過程中微生物同時耗用水中的溶解氧,使它低於飽和量。於是河流在水面上溶解大河流自凈氣中的氧氣(稱復氧),補充溶解氧。耗氧速率決定於有機物濃度(以生化需氧量為參數)和水溫等因素,復氧速率決定於氧飽和不足量(氧飽和濃度和實際氧濃度之差)和水文條件。溶解氧是容易測定的,因此常用溶解氧濃度變化規律反映河段對有機污染的自凈過程。在未污染前,河水中的氧一般是飽和的。污染之後,先是河水的耗氧速率大於復氧速率,溶解氧不斷下降。隨著有機物的減少,耗氧速率逐漸下降;而隨著氧飽和不足量的增大,復氧速率逐漸上升。當兩個速率相等時,溶解氧到達最低值。隨後,復氧速率大於耗氧速率,溶解氧不斷回升,最後又出現飽和狀態,污染河段完成自凈過程。
如果以河流流程作為橫坐標,溶解氧飽和率作為縱坐標,在坐標紙上標繪曲線,將得一下垂形曲線,常稱氧垂曲線,最低點稱臨界點(見圖)。常用的氧垂曲線的方程式如下 河流自凈
河流自凈
式中Dt為河水受污流行 t日後河水與廢水混合體中的氧飽和不足量(毫克/升);D為受污點河水與廢水混合水體的氧飽和不足量,對潔凈河流D值為零;L為受污點河水廢水混合體中的碳素總生化需氧量(毫克/升);K1為耗氧速率常數(日-1);K2 為復氧速率常數(日-1),K2值愈大反映河流自凈能力愈強。臨界點附近的河段的溶解氧低於4毫克/升左右時,魚類生存將受影響。如果出現無氧狀況,河段將呈現黑臭狀態,魚蝦絕跡。
⑼ 河流裂點、岩坎與瀑布、跌水景觀
一個長期發展的山地河流往往會經歷過多期侵蝕旋迴過程,而在每次新的侵蝕旋迴都會引起河流發生溯源侵蝕過程。河流溯源侵蝕作用所能夠達到的那一段河床縱剖面上的縱向陡坎即為河流裂點。河流裂點的形成不受岩性控制,而是區域上河流侵蝕旋迴的代表,它可表現為某段坡降比顯著增大的河床,也可表現為河床上陡峻高大的陡崖。河流侵蝕旋迴過程的出現可以是周期性區域氣候波動所引發,也可是階段性山地抬升過程的反映,或者由區域性斷裂垂直活動所造成。不同成因控制下的河流裂點表現形態會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在區域斷裂垂直活動作用導致下的河流裂點有時會表現為特別高大陡峻的陡崖形態,如河南雲台山的雲台天瀑(圖5-12)便是在區域正斷層長期持續的垂直活動背景下,引發河流溯源侵蝕後的產物。
圖5-11 河南雲台山青天河景區中河流切入近水平石灰岩地層中形成的深切曲流地貌——鯨魚灣
岩坎不同於裂點,它的形成主要受岩石硬度控制,是河流下切過程中遇到堅硬基岩阻礙而形成的河床上的陡坎地貌。它常見於軟、硬相間岩層分布區,規模大小不等,矮者僅數十厘米或幾米高,規模大者可達十幾米乃至幾十米高。岩坎高度較大時便形成跌水或瀑布(圖5-13),並在瀑布之下形成沖蝕坑即為潭。當岩坎沿河谷成群出現時,便可沿河谷觀察到獨特的層層疊瀑、潭瀑相連的秀美景觀,如雲台山青龍峽和小寨溝。
⑽ 河流景觀的種類知乎
江蘇小眾的景點有蠻多的,下面給介紹一些小眾卻又風景獨特的景點,希望你能喜歡:李中水上森林李中水上森林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李中鎮,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最大的人工生態森林。李中水上森林是天然的生態氧吧,是都市人回歸自然、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景區森林主要以池杉為主,白鷺、黑杜鵑、野鴨等鳥類常年棲息其中。園內水系豐富,河道縱橫,形成了「河流回環,水杉林立」的景觀。李中水上森林是天然的生態氧倉,是都市人回歸自然、休閑度假的好去處。自駕的路線:興化市區外環線北郊嚴家口→興沙公路李中水上森林公園乘車的路線:農公站坐車A.興化----舜生發車時間,興化6:00--17:30舜生6:00--17:00B.興化--沙溝發車時間,興化6:00--17:30沙溝6:00--17:002.蘇州穹窿山蘇州穹窿山景區,地處姑蘇西部,為蘇州第一名山,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素有「吳中之巔」之稱。此山氣勢雄偉,地域寬闊,蒼松翠竹,山色秀美,如入仙境,歷史悠長,人文景觀豐富,集政治、軍事、宗教、文化於一山,擁有著「天下第一智慧山」的稱號。乘車路線:乘坐43路(吳中汽車站-鎮湖汽車站)、64路(蘇安首末站-光福)都在「穹窿山國家森林公園」站下車。或者可乘43路、64路公交。自駕車:230省道、蘇州繞城高速均可直達景區。3.常州淹城野生動物園江蘇淹城野生動物世界位於美麗富饒的長江金三角地區——常州市武進中心城區,緊鄰具有「中國第一水城」美譽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淹城遺址」以野生動物生態散養為特色,集動物野趣觀賞、休閑娛樂、科普教育和古文化展示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主題公園,是江蘇省唯一一家超大規模的野生動物園。主題園區由車行區和步行區組成,既可以自己開車游動物園,體驗不一樣的感覺,悠閑的梅花鹿、可愛的草食動物從您的身前走過,獅子、老虎、熊、狼等著您的近距離接觸。也可以悠閑的漫步在身具特色的步行游覽區里,感受大自然的親近。還有真人高度模仿CS戰場,讓您感受驚險和刺激。4.太倉金倉湖金倉湖濕地公園位於太倉市城區北部,園內有疏朗草坪、赤足公園、遊船碼頭、芳香園、百花園、竹林、梅花園等景點,還配備了包括空中自行車、水上自行車、龍舟競渡、皮劃艇、「激戰鯊魚島」、水上幽波球等一批娛樂設施。5.泰州溱潼古鎮溱潼河港交織、氣候濕潤,境內多處發現麋鹿化石遺骨和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器。溱鎮區四面環水,波光粼粼,環境優美,素有』水鄉明珠』之稱。溱潼盛產稻米、棉花、魚蝦、籪蟹,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溱潼舊有八景之說,說法有二:一說清朝乾隆年間,蘇州府教授溱潼孫家莊進士孫喬年,分別以八處自然景物為題材,題了七絕八首,景以詩傳。其八景是:東觀歸漁、南樓讀書,西湖返照、北村蓮社、花影清皋、禪房修竹、石橋明月,綠院垂槐。辛亥革命前後,溱潼八景又出現了另一種說法。即:東觀觀漁、西院庭槐、北村禪院,板橋秋月、堤柳春鶯,花影清潭,荒窯靈樹。願你旅遊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