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類景觀
① 古遺址和古墓葬鑒賞的鑒賞原理和方法
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多,要是全部詳細寫出來的話恐怕要30萬字吧?因為每個朝代內,容甚至每個地區的古墓、遺址的規定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其中還有個別特例,所以要鑒賞只能根據出土文物的特點先來判斷古遺址和古墓葬的時間,再對出土文物做細部觀察,找到其中一些文物非常獨特,製作水平高於已知的那個年代的物件。比如漢代辛追夫人的墓,棺材用的就是當時的最高規格「三裹三棺」即身上裹三層布,外面套三層棺材,而清代太監李蓮英的墓則是在石板上放入銅錢和玉器,也是規格比較高的。有問題還可以來問我哦!
② 哪兒有可以參觀的古墓群.古墓越多越好
蕪湖南陵
③ 中國有哪些值得一去但鮮為人知的古墓
本人對探訪古墓比較感興趣,因為總感覺相比於後人重建的故居、祠堂等建築,前往古人所葬的墓地更能感受歷史的味道。想請教歷史高人能不能推薦一些國內一些值得一去但鮮為人知的古墓,以後我好背包去探訪。1、最好是知名古人的墓,很多名人去世後葬的墓地反而不被眾人所知。或者是人物在歷史上並不著名但你覺得那個人很有故事或墓值得一去,也可以;2、墓地不一定要很大排場,也不要被後人修葺一新,盜沒被盜也無關緊要,但一定要確認或是基本確定是那人的墓(我想看的不是墓景本身,而是感受那種情緒,嗯,很難表述);3、最好不要被過度商業開發或已經成為熱門景點的地方,十三陵中山陵這些大家都知道的地方就不用推薦了;4、你之前去那座墓地時的所見所聞或當時有什麼樣的感受?可以寫一寫;5、要去這座墓是從哪座城市(或縣鄉一級據點)出發?那座墓的周圍還有沒有什麼值得一去的地方?(歷史、自然或人文景觀,適合背包游過去的)謝謝各位。
當然是大將軍衛青墓。衛青墓很好找,從咸陽出發到興平市茂陵村,就在茂陵博物館圍牆外面,和他外甥霍去病墓挨著。衛青墓狀如陰山山脈,以示他保衛西漢邊疆的卓越功勛。以下為前年夏天去游衛青墓的照片,可以看一看什麼叫做「鮮為人知」。紀念碑被桐華粉絲破壞踢倒,我去的時候已經被拔出拖走。孤零零的封土堆,冷清的景象。被塗鴉的清代紀念墓碑。附近環境很差,過來的小路上臭不可聞,垃圾很多,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封土可以隨便爬。封土堆上面各種臟亂差,還有隨處可見的大小便和盜洞,以及社火時燒禿的灌木。無奈啊。。。掏出了包里的塑料袋,把附近的垃圾撿了撿。臨走時,再景仰一下長平侯。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征,沖?閑閑,合圍單於,北登闐顏。為什麼值得一去?在我看來,一個民族其優秀的性格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英雄一代代所激勵和傳承下來的。很多人在游歷美國後發現,每個城市最受人尊敬的英雄大都是那些為國家開疆拓土、保境安民的優秀的軍人----有名的,無名的,已逝的,抑或還在服役的。正是這些在沙場、戰場流汗流血的人,做著那些所謂「文明人」所不齒的事情--血腥,殺戮,陰謀,獨裁,才保衛了我們這些後來所謂「文明人」所享有的和平、安定與自由。衛青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那個意氣飛揚的年代,他率領那時我們的同齡人,直搗龍城,橫絕大漠,拋頭顱,灑熱血,保衛著我們這個並不尚武的民族的優秀文明,延長了一點我們這些鍵盤俠們的祖先們的平均壽命,讓他們的後代有機會在鍵盤敲下「漢武帝這個窮兵黷武的獨夫民賊,打匈奴真是勞民傷財」、「衛青就是劉徹的一個男寵,要不是他姐姐,他能有這么牛X?」之類的文字。這是一個偶像崇拜的時代。大眾崇拜BAT大佬,矽谷精英,格萊美常客,好萊塢巨星;文青崇拜詩經漢賦,唐詩宋詞,莎翁雪萊,康德尼采。當我們的目光聚焦於歷史上這些璀璨的文明創造者時,也別忘了偶爾回頭看看那些沐風櫛雨,篳路藍縷的文明守護者。比如衛青們。
④ 根據文化遺址列舉幾個黃河流域的歷史景觀
黃河流域悠久的文明史,古老的文化,壯麗的河山,各種奇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共同構成了萬里黃河所獨有的豐富旅遊資源。在國務院批准公布的62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有16座位於沿黃各省,其中黃河流域獨佔13座。黃河流域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山峽景觀資源。名山主要有:日月山、積石山、賀蘭山、六盤山、太行山、呂梁山、華山、嵩山、泰山等;名峽主要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桑園峽、紅山峽、黑山峽、青銅峽、三門峽等。(2)河湖瀑布景觀資源。著名的支流有湟水、清水河、沁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涇河等;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等;位於晉陝陝峽谷中的黃河最大瀑布壺口瀑布,是我國的第二大瀑布,它以神奇、壯觀而聞名於世。(3)沙漠草景觀資源。主要有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地、青海河源沙區、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等。(4)生物景觀資源。青海河源地區、甘肅積石山地區、寧夏賀蘭山脈、山西呂梁山等地有各種各樣的奇鳥異獸、奇花異木。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986年底,黃河流域 已建立了22處自然保護區,僅黃土高原地區就繁衍著幾十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5)民族風情資源。如"回族之鄉"寧夏的伊斯蘭風情,鄂爾多斯草原蒙古族牧民的體育況技那達慕大會和音樂歌舞,甘肅康樂縣蓮花山每年6月初的多民族花兒對唱會,以及陝北的信天游、安塞腰鼓等。(6)文物古跡景觀資源。黃河流域藍田猿人的遺跡、大地灣古人類文化遺址、半坡遺址等世界聞名。位於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文壇泰斗」孔聖人之墓,秦始皇陵獨享於全國古墓葬的第一、第二、第三號。驪山秦始皇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古代文化寶庫之一。還有天水的伏羲廟、寶雞的神農祠、西安的碑林、太原的晉祠、大青山的昭君墓遺跡、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墓、米脂縣李自成行宮、登封市嵩陽書院、鞏義市宋陵古墓群等,均聞名於海內外。此外,還有眾多的宗教名勝和革命勝跡。
http://www.chinavr.net/henan/huanghe/index.htm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喇山北麓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終年積雪。幹流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匯集了三十多條幹流和小溪……
黃河全長5464公里,其長度在我國各大江河中僅此於長江。黃河從源頭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由地面徑流分水線所包圍的集水區域叫流域。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至42°,東經96°至119°之間,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北界陰山,南至秦嶺,東西長1900公里,南北約1100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三個英國的國土面積。若包括鄂爾多斯內流區面積,則為79.4萬平方公里。黃河的河段長和流域面積,因泥沙淤積,河口延伸而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黃河流域的地勢從西到東呈三級階梯下降。最高一級階梯是流域西部的青海高原,位於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級階梯大致以太行山為東界,海拔1000~2000米。包括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和盆地等較大的地貌單元。第三級階梯自太行山系以東直至濱海,由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和魯中丘陵組成。海拔高程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址學家考證,在距今6000萬年至240萬年這段時間里,在"黃河流域"這一地區(當時還沒有黃河),發生了強烈的地質運動,區域地殼遭到破壞,被切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的地質塊體。這些塊體有的抬升,有的下沉。抬升者成為山脈,後來多被風化剝蝕,逐漸夷平而成為高原;下沉者則貯水成湖,如華北、汾渭、河套、銀川等沉降盆地陷落成湖。隨後的90萬年裡,這一地區發生了兩次規模較大的冰川活動,氣候寒冷、乾旱,大湖逐步萎縮、分割,全區出現若干大型湖盆及不計其數的小型湖泊與濕地。這些古湖盆成為當地的地表水匯集區,並發育成各自獨立的內陸湖水系。古黃河就是在這些獨立的內陸湖盆水系的基礎上初步演變而成的。距今150萬年至120萬年這段時間里,這一地區氣候轉暖,降水充沛,加上中西部高原處於上升階段,流水下切侵蝕作用加劇。於是,橫亘於湖盆間的山地先後被切開。這樣,各個封閉的湖盆有了出口,從西到東被串了起來,原始古黃河由此而誕生了。此時的黃河還是一個內陸河,它就像一個巨大的串珠,由峽谷河道串起眾多的湖泊,最東端為浩瀚的三門湖。 從以上的描述看,黃河的年齡大約是120萬歲以上。
黃河上、中、下游都有洪水災害,但下游是一條地上懸河,洪水災害最為嚴重,是舉世聞名的。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地區由於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脆弱,是該地區生產落後和人民生活貧困的根源,也是黃河下游洪水泛濫成災、難以治理的症結。目前黃河幹流上已建成的7座大中型水電站中有5座在上游。
黃河以泥沙多而聞名於世。在我國古籍中常以「黃水一石,含泥六斗」,「黃河斗水,泥居其七」等來描述黃河的多沙狀況。據統計,黃河下游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噸,平均含沙量約2為每立方米35公斤。其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江河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把16億噸泥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其長度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跳進黃河洗不清」的說法,也就是由形容黃河泥沙多而來的。同時,黃河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呈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還真不易洗凈呢!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注意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 "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黃河幹流上最窄的峽谷叫野狐峽,位於青海省同德、貴南縣境。左岸為高四五十米的石樑,右岸為高達數百米的峭壁,河寬僅十餘米,從峽底仰視,僅見一線青天。據說野狐都能跳過,因而得名。黃河河道最寬的河段為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鎮至山東省東明縣高村河段,兩岸堤距寬5公里~20公里。最寬處為河南長坦縣大車集,兩岸相距20公里。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我國的第二大平原華北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豫東、豫北、魯西、魯北、冀南、冀北、皖北、蘇北等地區,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沖積扇的頂部,位於沁河口一帶,海拔100米左右。平原地勢大體以黃河大堤為分水嶺,地面坡降平緩,微向海洋傾斜。大堤以北為黃河平原,屬海河流域;大堤以南為黃淮平原,屬淮河流域。
黃河流域現有耕地1.79億畝,佔全國的12.5%。人均耕地約為全國人均的1.5倍,且中低產田佔多數,林地、草原更為廣大,蘊藏著巨大的生產潛力。據1993年資料,黃河流域人均佔有糧食僅361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7公斤;平均糧食畝產207公斤,較全國低120公斤,糧食產量佔全國的比重小於人口所佔比重。全流域還有宜於開墾的荒地3 000萬畝,主要分布在黑山峽至河口鎮區間的沿黃台地(約 2 000萬畝)和黃河口三角洲地區(約500萬畝),是我國開發條件較好的後備耕地資源。另外,黃河三角洲、中下游灘地和水庫庫區還有大片灘塗地可供開發。隨著流域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基本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今後除加強現有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外,在不加重水土流失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地區還要有計劃地開墾荒地。
黃河流域是我國主要產棉區,太原、寶雞、西安、鄭州、濟南已成為我國棉紡工業基地, 90年代初,這里的紡織品產量占我國的比重:紗為41.3%,布為25.7%。目前黃河流域已探明的礦產就是130多種,其中有一半以上儲量居全國之首,是世界上少有的富足資源區。有關專家估計,我國地下資源約值120萬億元,其中黃河流域佔1/3。
黃河流域悠久的文明史,古老的文化,壯麗的河山,各種奇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共同構成了萬里黃河所獨有的豐富旅遊資源。在國務院批准公布的62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有16座位於沿黃各省,其中黃河流域獨佔13座。黃河流域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山峽景觀資源。名山主要有:日月山、積石山、賀蘭山、六盤山、太行山、呂梁山、華山、嵩山、泰山等;名峽主要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桑園峽、紅山峽、黑山峽、青銅峽、三門峽等。(2)河湖瀑布景觀資源。著名的支流有湟水、清水河、沁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涇河等;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等;位於晉陝陝峽谷中的黃河最大瀑布壺口瀑布,是我國的第二大瀑布,它以神奇、壯觀而聞名於世。(3)沙漠草景觀資源。主要有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地、青海河源沙區、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等。(4)生物景觀資源。青海河源地區、甘肅積石山地區、寧夏賀蘭山脈、山西呂梁山等地有各種各樣的奇鳥異獸、奇花異木。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986年底,黃河流域 已建立了22處自然保護區,僅黃土高原地區就繁衍著幾十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5)民族風情資源。如"回族之鄉"寧夏的伊斯蘭風情,鄂爾多斯草原蒙古族牧民的體育況技那達慕大會和音樂歌舞,甘肅康樂縣蓮花山每年6月初的多民族花兒對唱會,以及陝北的信天游、安塞腰鼓等。(6)文物古跡景觀資源。黃河流域藍田猿人的遺跡、大地灣古人類文化遺址、半坡遺址等世界聞名。位於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文壇泰斗」孔聖人之墓,秦始皇陵獨享於全國古墓葬的第一、第二、第三號。驪山秦始皇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古代文化寶庫之一。還有天水的伏羲廟、寶雞的神農祠、西安的碑林、太原的晉祠、大青山的昭君墓遺跡、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墓、米脂縣李自成行宮、登封市嵩陽書院、鞏義市宋陵古墓群等,均聞名於海內外。此外,還有眾多的宗教名勝和革命勝跡。
⑤ 浙江省的古墓景點有哪些
杭州西湖風景區、河坊街、西溪濕地、宋城、靈隱、杭州樂園、未來世版界、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權千島湖等等
杭州人文景觀
白塔 靈隱寺 文瀾閣 鳳凰寺 岳王廟 六和塔 凈慈寺 於謙墓 飛來峰像 天竺三寺 抱朴道院 西泠印社
杭州碑林 蓋叫天墓 張蒼水祠 秋瑾墓 浙江省博物館 中國茶葉博物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章太炎紀念館 龔自珍紀念館 蘇東坡紀念館 吳昌碩紀念室 李叔同紀念室 馬一浮紀念館 黃賓虹紀念館
放鶴亭和林和靖墓 潘天壽紀念館 西泠橋和慕才亭 杭州革命烈士紀念館 杭州西湖四大名園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 古纖道
杭州自然景觀
煙霞三洞 孤山景區 玉泉觀魚 杭州花圃 杭州植物園 杭州動物園 太子灣公園 黃龍洞圓緣民俗園
新西湖新景指南
西湖北線景點
新西湖風景
烏龜潭
楊公堤的六橋
西溪濕地
楊公堤的歷史
楊公堤賞鑒指南
楊公堤風情
梅家塢茶文化村
新湖濱
湖西鄉野風光
南山路的風雅
萬松書院
雷峰塔
新西湖總體鳥瞰圖
坐觀新西湖十二佳處
西湖山林景點
新西湖三十六景
⑥ 為什麼陵墓會成為景點,供人們觀賞呢
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人們在閑暇之餘都會去一些旅遊景點品味大自然的魅力,欣賞古人鬼斧神工的創作,各大旅遊景點之中陵墓也成為很多人選擇之一。在旅遊的同時,或許人們會好奇,為何陵墓會成為旅遊景點供人們觀賞呢?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有入土為安和侍死如侍生的觀念,墓葬慢慢的不再是簡單的風俗而是一種文化。隨著墓葬文化的興起,陵墓也隨之升級成為人類歷史的一種產物。陵墓建築又直接給我們展示了不同朝代的建築水平和風格,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當時的生活環境、宗教信仰和生活需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喪葬歷史和文化也值得人們去觀賞和品味,故陵墓在旅遊之中同樣有著及其重要的地位。
⑦ 想去西安旅遊,想去看看那裡的古墓景觀,求牛人給指點一下都有哪些地方可以去啊
黃帝陵: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
炎帝陵:寶雞市南七公里處渭濱區神農鄉常羊山。
周朝:
1.周文王陵:咸陽周陵鄉周陵中學內。
2.周武王陵:咸陽周陵鄉周陵中學內。
3.周成王陵:咸陽市周陵鎮陵照村南。
4.周康王陵:咸陽市周陵鎮陵東。
5.周穆王陵:西安市長安區。
6.周共王陵:咸陽市畢塬上。
7.周幽王陵:西安市臨潼區代王鎮宋家村
隋朝:
1.隋文帝泰陵:西安市楊陵區五泉鄉雙廟坡村。
2.隋恭帝陵:咸陽市乾縣陽洪鄉乳台村南500米處。
秦朝:
1.秦始皇陵:西安市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
2.秦二世陵: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西曲江村南半坡上。
漢十一陵:
1.文帝霸陵:在西安市東郊的霸陵原。
2.宣帝杜陵:在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原。
3.武帝茂陵:興平市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
4.昭帝平陵:咸陽市秦都區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間。
5.成帝延陵:咸陽城北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
6.平帝康陵:咸陽城北7.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大寨村
7.元帝渭陵: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新莊村。
8.哀帝義陵:咸陽城北6.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南賀村。
9.惠帝安陵:咸陽市韓家灣鄉白廟村。
10.高祖長陵:咸陽市窯店鄉北的咸陽原上。
11.景帝陽陵:咸陽市秦都區張家灣機場汽車專用公路西側。
唐十八陵:
1.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乾陵: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2.僖宗李儇靖陵:咸陽市乾縣東北4.5公里的南陵村。
3.肅宗李亨建陵:咸陽市禮泉縣北12公里的石馬嶺。
4.太宗李世民昭陵:咸陽市禮泉縣東北2.5公里的九嵕山主峰上。
5.宣宗李忱貞陵:咸陽市涇陽縣西北30公里黃村北的仲山之上。
6.德宗李適崇陵:咸陽市城北45公里涇陽縣蔣路鄉的嵯峨山。
7.敬宗李湛庄陵:咸陽市三原縣東北十五公里陵前鄉柴家窯村東250米
8.武宗李炎端陵:咸陽市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
9.高祖李淵獻陵:咸陽市三原縣東北徐木鄉永合村。
10.懿宗李漼簡陵:渭南市富平縣西北三十公里長青鄉紫金山(又名虎頭山)。
11.代宗李豫元陵:渭南市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莊裡鄉檀山。
12.文宗李昂章陵:渭南市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天乳山(俗稱教桿嶺)。
13.中宗李顯定陵:渭南市富平縣北十二公里的宮里鎮三鳳村北的鳳凰山。
14.順宗李誦豐陵:渭南市富平縣東北20公里的虎頭山上。
15.睿宗李旦橋陵:渭南市蒲城縣西北約十五公里處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
16.憲宗李純景陵:渭南市蒲城縣東北15公里的三合鄉金熾山。
17.穆宗李恆光陵:渭南市蒲城縣城北十五公里的堯山西嶺。
18.玄宗李隆基泰陵:渭南市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
19.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之墓):咸陽市城東北20公里處渭城區底張鎮韓家村。在火車站坐8路,順陵下。
⑧ 中國古代建築與葬制。包括選擇墓地,建造墓室,下葬方式等。
一、中國古代喪葬的主要方式及陵墓類型(一)喪葬方式(以下內容多了閱讀)由於不同地域自然條件的差異,不同民族的觀念與傳統習俗的差異,故在我國歷史上形成了多種處理已故親屬的喪葬方式。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懸棺葬等。土葬:土葬是將已故的人放入木製或石制的棺槨中,埋在已挖掘或建造好的地下洞穴內,以土封蓋的喪葬方式。這種方式無論在地域范圍上還是在人群階層范圍,在中國使用的比較普遍,也是構成今天用於旅遊的主要陵墓建築景觀。火葬:火葬是用火將已故的人焚燒掉,把不易燃燒的骨骼收集、存放起來的喪葬方式。古代佛教僧人多用火葬,佛教寺院中或外的寶塔建築就是存放修煉到一定果位的僧人骨灰的地方。這種建築是佛教建築群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後,為避免有限的耕地不致減少,普遍提倡火葬。目前火葬已成為主要的喪葬方式。水葬:水葬是長期生活在水域上的人群普遍採用的喪葬方式。天葬:天葬是在固定的地點,由固定的人將已故人的屍體分割,由禿鷲吃掉為葬,吃得越光越好。中國的藏族、門巴族及部分裕固族採用這種方式。用於天葬的固定地點稱天葬場,是一塊靠近小山坡的平頂巨石,一般多在20平方米左右。巨石上要有若干大坑,以用來搗碎人骨。完成天葬者一般是固定的人,稱為天葬師。為使屍體能全部被禿鷲吃光,天葬有其固定的程序。懸棺葬:懸棺葬是把已故人放入船形的棺木中,將棺木懸置於起臨水的懸崖峭壁上,任由屍體自然風乾的喪葬方式。古代江南山區里多用此種方式。至今在長江三峽、武夷山等風景區的崖壁上還看到懸棺。(二)陵墓類型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屍體,祭奠故人的場所的總稱。若分開來講,陵一般指地上建築,墓則是地下部分。中國目前用於旅遊的陵墓景觀可分為:無陵無墓,有陵無墓,有陵有墓三類。1、無陵無墓:在上述五種喪葬方式中,天葬、水葬、懸棺葬屬於此類,屍體或消失或置留在大自然中。2、有陵無墓:有陵無墓即有地上祭奠用的建築或墓碑,而沒有地下的墓穴與屍體。這種狀況的形成大致有兩種原因:(1)屍體不存在對於歷史久遠的祖先和無法找到屍體的英雄,人們為寄託自已的哀思,修建了他們的祭奠場所,如黃帝陵和炎帝陵就是如此。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有共同的根,對祖先拜祭是世代中國人共同的心願,因此修建了多處黃帝陵。為祭奠中國古今征戰殺場的英雄,後人為其修建了共用的紀念碑。(2)陵、墓不在一處在蒙古族的歷史上,其貴族有秘密安葬的傳統。據《草木子》一書記載:貴族去逝後葬在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上,葬完,以萬馬將此處踏平。與此同時,在埋葬地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它的小駱駝。之後派近千人在此守候,待來年春天綠草遍地,無法辨認葬地在何處時,守候人離去。若要祭奠時,就跟在當年的那隻母駱駝的後面在它停住並發出悲哀的叫聲的地方,就是墓地。就是由於這個傳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墓地究竟在何處,眾說不一。目前,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內的成吉思汗陵,其中只有安放其空靈柩的陵而沒墓。3、有陵有墓即地上封土、祭奠的殿堂與地下墓穴、屍體都存在的陵墓類型。這是普遍採用的土葬形式。今天用於旅遊的陵墓建築景觀的主體就是這種類型的陵墓。二、陵墓景觀的構成及其旅遊價值陵墓景觀的構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陵墓建築,有地面建築群和地下墓穴以及棺槨;其二是陵墓建築上的繪畫、雕刻等文化藝術;其三是殉葬品。(記住)中國古代人認為,死只是肉體生命的結束,靈魂還是存在的,只是從陽間轉到陰間。為了使自已在陰間的生活與原來的一樣,故生前所用的一切東西、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以及所經歷的一切場景或對自然界的認識,都要帶到墳墓里去或繪畫在棺槨和墓穴的四壁上。在任何歷史階段,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前的生活內容越充實,陵墓景觀的構成內容就越豐富。在所有人當中,帝王以及王公貴族的地位是最高的,他們的陵墓景觀內容所反映的歷史原貌是最充實、最全面的。是後人了解、認識逝去世界的有利依據,也是彌補文字資料中已遺失的斷代歷史的最可貴的憑據。更重要的是,這些真實的歷史遺物是追索文化歷史淵源的有利佐征。歷代帝王與王公貴族的陵墓都是現代旅遊業開發的主要對象。(記住)三、中國古代帝王喪葬制度的演化(一)古代帝王的葬制的演化中國古代帝王的葬制:經歷了由單葬制、陪葬制到群葬制的演化過程。(記住)1、單葬制所謂單葬制,即一個皇帝一個完整的陵墓區。選點分散,陵園獨立。(記住)漢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這種葬制。著名的陵墓,有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記住)2、陪葬制所謂陪葬制,即在帝王陵園外圍有生前的愛將、功臣、貴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一代帝王陵為中心的陵墓區。(記住)這種葬制始於漢朝,到唐朝,群臣陪葬成了一個固定的制度。著名的陵墓有,位於陝西茂陵縣的漢武帝的茂陵,位於陝西乾縣的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記住)3、群葬制所謂群葬制,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後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在一個陵園內的葬制。(記住)這種葬制始於北宋,沿用於明清。這種群葬制還影響到與宋朝同代的黨項羌族的王朝——西夏。這樣的陵墓群有六個:位於河南鞏縣的北宋帝王陵墓群;位於浙江紹興的南宋帝王陵墓區;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位於易縣的清西陵;位於寧夏銀川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位於北京的明十三陵。(務必記住)(二)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封土形制:是關於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狀和規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國封建倫理對孝道的一種規定,,也是對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後的「奢侈生活」行為的維護。「厚葬以明孝」起源於周禮,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來,經歷了「覆斗方上」式、「因山為陵」式和「寶城寶頂」式的演化過程。(務必記住)「覆斗方上」式:就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三階逐級收縮的方形夯土台,形狀很像倒扣的斗。這種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續到隋朝。之後,又被宋朝選用。在諸多使用這種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體最大。「因山為陵」式:就是將墓穴修在山體中,以整座山體作為墓冢,氣勢宏大,雄偉壯觀。唐朝帝王陵墓使用這種封土方式。「寶城寶頂」式:是在地宮上方,用磚砌成圓形(或橢圓形)圍牆,內填黃土,夯實,頂部做成穹隆狀。圓形圍牆稱寶城,穹隆頂寶頂。這種形制用於明清兩朝,清朝的寶城寶頂多為橢圓形。(三)古代帝王陵園建築布局的演化歷代帝王陵墓的陵園建築群由三部分組成:其一是祭祀建築群,建在墓冢前方,為一封閉的方形庭院,院門稱祾恩門,院內建築有主殿祾恩殿和兩側配殿;其二是神道,是一條從陵園大門直達祾恩門的大道;其三是為帝王守護陵墓的人居住的地方,稱護陵監。(務必記住)(以下內容多閱讀)整座陵園以圍牆圍繞,象皇帝的宮殿一樣,不得隨便進入。帝王的陵墓都是建在環境優美的地區,一座陵園就是一處天然的園林。在隋朝以前,陵園建築以祭祀建築與護陵監為主,神道比較短小,石人、石獸數量較少。其中以漢朝的護陵監規模最龐大,全國的官員、富豪均搬到陵區,為皇帝守護陵園。於是一個陵區就形成一個繁華的城市。唐朝開始,陵區的神道加長,並確定了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數量為18對。其中,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神道最長,石像生最多,在約八里長的神道上,除了傳統的18對石人、石獸外,還有61尊巨服於唐朝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的石像。明朝十三陵的陵園主神道長達14里,祭祀建築群為三進院,同時在寶城寶頂前加蓋方城明樓。(四)古代帝王陵墓地宮結構的演化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已挖開的各朝代地宮看,帝王墓穴及棺槨在漢初以前,多為石質。西漢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宮,一般是將黃柏木去皮,截成等長的方木,頭向中心類在木質槨的外圍,呈一方形墓穴,方木皆以榫卯結構,縫隙以木炭、膏泥封固,此種地宮的營造方式稱「黃腸題湊」。東漢以後,棺槨都用木質製作;地宮,除唐朝是直接在開鑿的山洞中就地營造外,都是用磚石發券壘建。宋朝以前,多是磚砌成地宮,四壁繪制墓主生前的活動場景。從明朝開始,地宮建築發展到頂峰,用巨型條石建築大型墓室。從目前打開的墓穴看,除乾隆墓穴側壁上有佛教神像的雕刻外,其它都沒有繪畫或雕刻。歷代帝王的墓穴布局要表現得與生前所住宮殿一樣,由多個相連的空間代表前後排列的庭院。(五)殉葬制度的演化隨死者一起埋葬的人或物品為殉葬品。一般人的殉葬品只是生前的主要生活用品和心愛的物件。作為帝王的殉葬品,除上述物品外,還包括其在位時的生產工具、科學發明、樂器、兵器、各種重要的書籍、史冊、藝術品、珠寶乃至物種。殉葬品中的人物,商周時期為活人殉;戰國後期開始,因大量的人殉造成勞動力的不足,遂改為俑殉制。但是人殉的現象並沒有完全消滅,根據記載,秦始皇的嬪妃中,未生育的全部隨葬;明成祖朱棣死後,弔死30名宮女隨葬。四、中國現存的著名古代陵墓中國現存的古代陵墓景觀有兩種展示方式:第一種方式,地面和地下建築規模都很龐大的,在嚴格保護的情況下,就地開放展示。如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揚州天山漢墓與北京漢封燕王的地宮,都是復原了的黃腸題湊;明十三陵的長陵的祭祀建築群和定陵的地下宮殿;清東陵和清西陵等。第二種方式,地下規模與布局不易於人流行動的,多集中、復制展示。如洛陽的中國第一古墓博物館,集中展示了邙山數十座東漢古墓。(一)著名的帝陵著名的帝陵有:黃帝陵、成吉思汗陵、秦始皇陵。(記住)1、黃帝陵:黃帝陵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墓,是中國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帝陵,初建始於春秋。《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陝西黃陵縣城北總面積8500餘畝,生長柏樹86000餘株,多數樹齡在千年以上,是我國最大的柏樹群。黃帝陵位於橋山之巔,山下有軒轅廟與之相呼應。(務必記住)黃帝陵封土為丘狀土冢,據說為衣冠冢。其高3。6米,周長48米,佔地200平方米,周圍環以1。87米高的磚砌花牆。陵前立一石碑。上書「橋山龍馭」,為明朝嘉靖年間所立,碑前為一八柱祭亭,內立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陵園南面山門外有一高大土丘,丘前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為漢武帝當年征戰凱旋而歸,路過此地,修築此台以祭先帝。2、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內的甘德利敖包(土石山丘)之上。陵園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500平方米。陵墓建築造型為蒙漢文化結合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整個建築群由三部分組成,即石牌坊、欞星門和陵宮,一條380多米長的寬敞整潔的鑿石步道將三部分串聯成一個整體。四柱三門的漢白玉牌坊是陵區的大門,其牌坊的造型是漢文化的傳統形式,然而四柱頂上的四頂蒙古包式的頂飾具有強烈的蒙古族傳統文化的色彩。欞星門遠望似無門樓的長城關門,整座欞星門的牆頂為垛牆式,其上也有兩面座蒙古包頂飾。陵宮主體由三座相互連接的蒙古包式大殿組成。中央正殿高24。81米,頂面用藍黃兩色琉璃瓦砌成雲紋圖案,上為金色寶頂,邊緣是藍色八角形雙重檐,內置的八根通天巨柱上裝飾著飛龍戲珠。東西兩殿均高18米,頂部式樣與主殿相同,殿相同,殿檐為單層。用漢白玉雕刻的高大的成吉思汗坐像安放在主殿中央,兩側陳列著傳說是成吉思汗的寶劍、頭盔和弓箭等到物。後殿供奉著三頂黃緞覆蓋的蒙古包式陵包,裡面方桌上停放著成吉思汗及其家人的靈柩。陵宮各殿及兩廊的內牆上繪有壁畫,分別繪有成吉思汗一生的戎馬生涯、豐功偉績及蒙古族的社會情況、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內容。陵園內還陳列著當年征戰用過的器物。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於陝西臨潼的驪山腳下。在歷代單葬制的帝王陵墓中,秦始皇的陵墓是最大的。秦始皇陵被命名為世界遠古第八大奇觀,並於1977年作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遺產,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務必記住)其陵園外垣為長方形,周長6。3公里;內垣近似方形,周長2。5公里。現在測量的方上式墓冢底邊長度,東西345米,南北350米。在陵園內,其地上祭祀建築已盪然無存,現已發現地下有兵馬坑3座,馬廄坑一座,跽坐俑坑31座,珍禽異獸坑31座,造墓工人坑103座,被處死的宮廷近臣的陪葬墓18座。據記載,其地宮為石槨,槨內,上有用珠寶玉石做的日月星辰,下有用水銀灌制的江河,金銀做的鳧雁,琉璃做的龜魚與玉雕的鯨鯢等,並設弓弩毒箭機關以防盜墓。近年測量墓冢上方空氣,發現汞蒸氣含量異常高。1974年發現的一號兵馬俑坑,與真人真馬等大的6000多人俑與馬俑,再現2000多年前的戰陣軍容。這一轟動世界的發現使秦始皇陵被命名為世界遠古第八大奇觀,並於1977年作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遺產,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80年,在陵西側又挖掘銅車馬坑,有彩繪銅車馬兩乘,大小為實物的1/2,每乘由四匹馬、一個御官俑和車組成,結構完整逼真,3000多個由金、銀、銅製作的部件,不僅工藝精湛,而且至今能轉動自如。銅車馬的出土,使世界各國對中國2000多年前的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二)著名的陵墓群著名的陵墓群有:明十三陵清東、西陵乾陵。(記住)(以下內容多閱讀)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於北京西北昌平縣天壽山下的小盆地上,陵區仙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明清兩代著名的三大皇家陵墓群之一。這里埋葬著明朝定都北京後的十三位皇和眾多的後妃。十三座帝王陵如扇面狀分布在盆地內的山前丘陵上。整個陵區由一條主神道和十二條分支延伸的輔神道構成通向各陵墓的神道網。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坐落在主神道的頂端。各代皇帝陵墓依照輩數關系對稱分布在主陵兩側。地宮封土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寶頂,地宮前是安放帝王謚號碑牌的方城明樓。明樓前是三進院的祭祀建築群。神道上的石象生等飾物均布置在主神道兩側。每一座陵墓旁都設有「護陵監」,看護、祭掃陵墓。明代陵墓地下墓室都用巨石發卷,構成若干墓室相連的「地下宮殿」。十三陵以地面建築宏偉的長陵和唯一打開地宮的定陵聞名於世。2、清東、西陵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馬蘭峪西,昌瑞山下,佔地約2500平方公里。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永寧山下,佔地225平方公里。清東西陵墓群:為清朝定都北京後的帝王與後妃的兩大陵墓群。是我國現存規模宏大,建築體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群。其建築體系結構與明十三陵基本一樣。清東陵: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帝,以及十五後和一百四十一個嬪妃。乾隆的裕陵和慈禧陵的地宮已被發掘,對外開放(務必記住)。裕陵地宮的四壁、卷頂及石門上都浮雕著佛像、圖案和經文,門樓上雕出檐、瓦壟、鴟吻和斗拱等,如同木結構。在明清已發掘的陵墓地宮中,最為富麗豪華,獨具風格。東陵各陵墓的地面建築中,慈禧陵最為華麗。其祾恩殿前的龍鳳陛石,採用透雕手法,鳳在上龍在下,龍翔鳳舞,神態生動。東西配殿的內壁都嵌以磚雕圖案,斗拱梁枋以及天花板上的彩繪全部貼金。大殿內的明柱上飾金龍盤繞,殿內金碧輝煌。清西陵: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等四帝及其後妃等。(務必記住)3、乾陵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位於陝西乾縣梁山。(記住)乾陵:以其北部主峰為陵,南部兩峰為闕,陵區仿唐長安城格局,外垣八十餘里。神道兩側大型石雕達120多件,王公貴戚、功臣愛將的陪葬墓有17座。是唐朝帝王諸陵之冠。從資料記載和考古發掘得知,乾陵可能是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唐朝帝王陵墓。至今地宮未開掘。大型石雕中,有兩種因與眾不同而著名:其一是無字碑,通體高達7。53米,為一完整巨石,初立時無字。關於無字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武則天「功高業大」難以用文字表達;一種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過是非應讓後人評價,所以無字。現在碑上的文字是後來人游歷上綹時的題詞,內容多是對李唐與武周那段歷史的評價。其二是神道上的異國人物的石像生。五、中國著名的現代陵墓(一)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於南京東郊鍾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麓。1926年1月興建,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香山碧雲寺移此安葬。陵墓呈木鐸式,傍山而築,由南往北逐級升高,依次為牌坊、墓道、陵門、碑廳、平台,最後是祭堂和墓室。墓室海拔158米,從墓道入口到墓室距離700多米,共有石階392級。祭堂中為孫中山石雕坐像。四周有孫中山革命事跡浮雕,四壁牆上刻有他的遺著《建國大綱》。祭堂後面是球狀結構的墓室。正中是圓形大理石壙,中間是長方形墓穴,棺上鐫有孫中山長眠卧像。(二)毛主席紀念堂位於天安門廣場南端。1976年11月動工,翌年8月建成。為一座南朝北的建築,與天安門南北相望,。紀念堂是一座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正方形宏偉建築。在棗紅色花崗岩廊柱,高高擎起金色琉璃瓦覆蓋的屋頂,大門正上方鑲嵌著書有「毛主席紀念堂」金字的漢白玉巨匾。紀念堂兩側各有兩組大型群雕,四周栽種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花草樹木。整座建築氣勢宏偉,庄嚴肅穆。紀念堂由北大廳、瞻仰廳和南大廳三部分組成。北大廳中央是3米多高用漢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背後牆上懸掛著一幅描繪祖國山河大地的巨型絨綉,這里是舉行悼念活動的場所。瞻仰廳是紀念堂的核心部分,大廳正面白色大理石牆壁上鑲嵌著金色大字「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大廳中央的燦爛花從中安放著水晶棺,毛主席的遺體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面大廳的漢白玉牆上,鐫刻著毛主席詞〈滿江約。郭未若同志〉的金字手跡,東西兩側是休息廳,1983年12月,紀念堂內設立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紀念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