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水景觀
Ⅰ 園林綠化雨水口與溢水口有什麼區別
簡單點理解,就是兩者作用不一樣,雨水口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簡單說:就是通過地下管路將淺溝或路面等區域匯集的雨水排到安全區域,可以是市政管線也可以是附近河網。
溢水口:我們通常叫溢流口,在園林景觀構建過程中會考慮到景觀效果和雨水收集的問題,部分景觀如旱溪,是可以積蓄部分雨水的,但是當降雨過大時,就有可能導致景區內澇,對植物本身的抗淹性能也是一種考驗,因此需要保證水位在安全的范圍內,因為高於安全線或者設計標準的雨水會通過溢流口排放。
Ⅱ 怎樣增加水體景觀,完善排水系統
提及水環境設計,自古以來就有「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吉地不可無水」的說法。水體作為一個造景要素,不僅具有生態價值,而且可以調節溫濕度,凈化空氣,增強居住舒適感,水的形態、風韻、氣勢、聲音蘊含著無窮的詩意、畫意和情意,豐富了空間環境,給人美的享受和無限的聯想。水景能夠在景觀中發揮特殊的作用,能夠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可是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如何去營建適於人欣賞的水景成為每一個景觀設計師所面臨的問題,本文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及思考,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水的景觀特性 水景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帶給人們無窮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於水自身的特性。 1、流動性:地球的重力使水從高向低不停地流動,這種位移的變化使水處於不斷循環運動中,充分體現出水柔美、活潑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湧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狀態帶給人強烈的視聽感受。此外,風這一時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動,在平靜的湖面上,「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一派詩情畫意。 2、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擴大景面,產生虛實對比、交相輝映的畫面。陽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綠、晴空和建築交織變幻,視野收放開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瑩,色彩繽紛,將建築環境襯托得如詩如畫。 3、可塑性:水是一種連續的物質,無形而消極,本身沒有固定形狀,但通過容器或噴頭,卻能塑造成多種形態。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說:「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環繞,欲肥膩,欲噴薄……」,就極為詳盡地描繪了水的多種多樣的形態。 4、聲、色特性:水本沒有自己的聲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餘空氣的多少決定了水的聲音。涓涓細流發出的悅耳動聽的水聲,瀑布、海浪發出的轟鳴都有益於營造空靈超脫的意境;水雖然沒有顏色,是透明的液體,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線中青藍色的反射作用賦予它豐富的顏色;周圍環境顏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隨著景物色彩的變化而變化。 二、水的景觀現狀分析 中國園林素有「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之說,由此可見水對於景觀的重要性。可是,現在的水景現狀卻令人勘憂。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大噴泉卻靜靜的躺在水裡而不噴水,到處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還有那筆直高深的蓄洪大壩,更不用說那些早已乾涸的水池了……這是一種很普遍的水景現象,這是一種很可悲的水景現象! 人固然有著親水的本性,而設計師們也在努力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這本身是件好事,可是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有關媒體刊發了一則「缺水城市濫刮圈水造景之風」的消息。該文指出:在水資源緊缺的華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來出現大造城市景觀水之風。有的城市「攔河築壩」,把河水「圈」在城內;有的城市耗巨資「挖地造湖」,人為製造水域景觀。據調查,目前黃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觀的大中城市已有16個,僅鄭州、西安、咸陽三市計劃投入的相關「圈水」資金就達40多億元。在水資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去營造宜人的水景,如何去滿足人們親水的這種需求,成為擺在我們設計師面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三、水環境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水景設計要力求創新,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同住區的建築造型、景觀空間布置一樣。也應有創新、特色,而目前相當部分樓盤的環境設計中水景相似,造「湖」一一造「島」一一造「碼頭」幾乎成了水景設計三步曲,幾乎都是「克隆」照搬,給人感覺千篇一律、毫無新鮮感。事實上我們應該根據樓盤的開發理念來設計主題,結合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設計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水景。可以是寬廣的湖面,可以是彎彎的溪水;可以是追求自然形狀,也可以大膽地採用人工幾何物體;可以用鵝卵石鋪底,也可以採用彩色馬賽克;可以體現東方園林的山水的意境,也可以借鑒世界著名水城的水岸生活;可以在地面集中表現,也可將水引上高空、引上屋頂順流而下,形成壯觀的瀑布。但無論何種類型和風格,採用什麼樣的表現形式,最重要的是要做出與眾不同的水環境。 (二)、水景設計要有層次和變化,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環境設計需要「點」、「線」、「面」,水景設計同樣免同寬的水帶,如可以採用「九曲十八彎」、「時寬時窄」的設計。強調線的豐富,可以在節點上通過新穎的噴泉、水潭或神秘的涵洞,強化點的淵源,通過水簾、水幕和各種形體的湖面,豐富水面的表現,賦予更多的功能。同時水景設計要將整個水系分為不同的層次:有整個小區共享的中心湖、中心水景,可以和會所、中心景觀結合起來;也有不同組團的小的水帶、水景主題,要融於組團的環境綠化,和住戶親密接觸,可以穿過住宅大堂,可以流經居民的私家花園等;還有私家花園內或住它內的水景,尤其對於別墅類低密度住宅,可以從住宅中穿過,分隔各個不同功能的區域,也可以在花園和內庭院中停留,形成水上植物的種植池,也可以成為兒童的戲水池或家庭游泳池。 (三)、盡量設計流動的水景。在規劃上包括世界景觀設計公司的專家學者都認為規劃應該有動態與靜態之分,水景也是,在流動的與靜止的水景設計中,我們應該更加推崇流動的水景設計。流動的水景給人一種動態的美,水的流動創造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使景觀更加突出,園林與水景可以更好的融合,但要「動」與「靜」有很好的結合,在水景與園林及建築小品的結合中形成一種「將動而未動」與「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狀態,因此水景設計不是簡單的「水」,更重要的是,讓水能夠按照設計師的想法、按照環境主題的要求進行不同的「動」的表現或表演,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是水的「舞蹈」,她應有豐富的表情、美侖美奐的動作。 (四)、盡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和水系。如果住區的基地本來就有河道和水系,並且沒有什麼污染的話,在進行環境規劃時應盡量考慮利用原有的河道和水系,規劃建造水景。目前世界上非常流行的水景環境沒計是濕地概念設計,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包括沼澤、濕草甸、湖泊、河流、灘塗等,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防止自然災害等功能。濕地最寶貴的資源是水。利用濕地作為環境設計的主要考慮點,就是:要維持原有的水系河道,保持原有的生態系統和植被生物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景觀塑造和規劃。當然整個水系要避免被污染、被破壞,如果已經被污染,還是要進行清理根治,恢復水系的生態,給住戶一個良好的生態水環境。 (五)、水景要強化人的參與和停留,支持社區活動。在住區的環境建設中,應注重營造人際共享和交流的空間,水景的設計也強調人能夠進行參與,能夠支持社區的活動,比如,在主要水景周邊設置人活動休憩的場地,設置相應的設施和桌椅,可以近距離的觀賞水景,同時水景還要隨時可以親近,可以接觸,可以嬉戲,可以讓水在大堂成為空間的中心,為大堂的室內空間增添生機,可以流經或穿過中心會所,形成會所水主題景觀等等,總之,要為住區內的業主提供優美的、可以參與、接觸、停留的以水為主題的景觀環境和空間,支持社區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鄰里氛圍,促進社區文化的發展,實現環境景觀設計的重要目的。 例如勞倫斯設計的美國加州某宅園中的水景,水從噴泉湧出,匯於高台之中,然後從四周空透的台邊像水簾般傾瀉而下,落入其下的水池中。池岸與台階的介面是溢水口,水從池中溢出跌入一級級的台階之後進入水渠,漸漸趨於平靜,為了增加水渠中水的運動感,避免單調而設置了一些排列規整的阻水石,最後,水流漸趨平穩,匯人了更大的,寧靜的水池之中,頗具奔流歸大海勢,雖然水景規模並不大,但卻體現了水運動序列的一個完整過程。 四、水景觀設計的原則 一是宜「小」不宜「大」原則。所謂的宜「小」不宜「大」原則指的是在設計水體時,多考慮設計小的水體,而不是那種漫無邊際、毫無趣味可言的大水體。之所以現在出現了那麼多的大水體可能與人們「好大喜功」的心理因素影響有關,也許大水體會讓人更能感覺到水的存在,更能吸引人們的視線,可是建成後的大水體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大水體的養護之困難可能是設計師在設計之初所沒有考慮到的;大水體往往讓人有種敬而遠之的感覺,而沒有想親近的感覺,因為往往在水體旁邊都會有警示性的牌子:此處水深,禁止游泳,禁止垂釣……等語句;大水體一般是靠人工挖出來的,因此大都是「死水」,一旦發生水體污染問題,那將是致命的。而小水體容易營建,這是其中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體更易於滿足人們親水的需求,更能調動人們參與的積極性,更何況在後期養護管理中,小水體便於更好的養護,並且在水體發生污染的情況下,小水體更易於治理。 二是宜「曲」不宜「直」原則。所謂宜「曲」不宜「直」原則指的是水體最好設計成曲的。我們古典園林營建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師法自然」,即在設計中要遵循大自然中的規律,我們可以看一下我們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它們大都是蜿蜒曲折的,因為這樣的水景更易於形成變幻的效果。尤其是在居住區中更易於設計成仿自然的曲水!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人則將水體設計的成筆直的,也許他們是想體現人工美、人工征服自然的能力吧! 三是宜「下」不宜「上」原則。此處的「下」與「上」是一種相對的關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設計的水景盡可能與自然中的萬有引力相符合,不要設計太多的大噴泉,他們大多是向上噴的,是需要能量來支持它們抵消重力影響的,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因此,在現實中我們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盡可能少的能量來形成盡可能美的景觀。這是需要考驗設計師創新能力的。 四是宜「虛」不宜「實」原則。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虛的水景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此處的虛的水景是相對於實際水體而言的,它是一種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徵的造園要素如石塊、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體的形狀而成的。這樣的水景對於嚴重缺水地區水景的營建具有特殊的意義,同時這樣的水景更易於帶給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體驗。這也許是真實水景所無法比擬的,因為真實的水景往往只能帶給人們一種視覺上的滿足、一種很膚淺的體驗。 五、水景的開發和利用 親水是人們的天性,水體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營造「詩情畫意」的景觀效果,而且也能運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間,延伸、引導空間,用設計師的創意理念去多樣化地豐富景觀環境內容,達到活化空間、創造情意。 1、 空間的拓展.規模較大的面狀空間,在環境空間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間拓展作用。一方面,水虛無的形態弱化了空間界限,延展了空間范圍,有助於空間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僅給水面帶來光波的動感,使水面產生虛空間,產生開闊、深遠之感。 2、空間的延伸引導.小規模的水面或點式水景,在環境中起著點景作用,構成空間的視覺焦點,從而起到引導作用,其布置較為靈活;並且這樣的水景與水面大面積不同,更易與人直接產生戲水活動,不僅增強了對景觀的參與性和趣味性,也滿足了人們親水的心理。 3、 空間的層次.水景作為視覺對象,具有豐富的視覺層次。其多樣的形態和可塑性,可以靈活組織成各種點、線、面式的水景,通過不同疊合的方式形成三維立體空間;並利用周圍的環境,建築掩映、分割和充實空間,起到點景、對景、背景的作用,獲得豐富的空間層次。
Ⅲ 請教大神,在河道中要做一個景觀溢流堰,滿足防洪和景觀水深要求,堰的形式和尺寸應該怎麼定
景觀溢流堰設計的幾個注意事項:
1、首先不能影響河道行洪,重要河道需相應的防洪影響評價許可;
2、從行洪及蓄水兩個方面確定堰型,通常採用低實用堰,分為折線堰、wes堰、連拱堰、寬頂堰等類別,為兼顧美觀,可以增加堰型的景觀效果,可做成拱形布置,若對行洪壅水影響較大,應配套設置調節閘或涵。
3、堰高取決於蓄水水域面積要求,參照常規閘壩設計規范規定,一般行洪期間過堰水頭差不宜超過0.3m,具體應根據初擬的堰型、堰高、孔數等邊界條件,按水力學計算手冊相應的堰型採用不同的公式計算確定。
4、不同堰型有不同的電子表格,可以從網上搜索下載,但是建議自己弄清堰型先手算,再核驗網上下載公式的准確性,避免選用不當,出現明顯錯誤。
Ⅳ 下凹式綠地溢流水可以排到植草溝里嗎
下凹式綠地溢流水可以排到植草溝里嗎?可以的,看看專利技術。背景技術:
城市內均採用排水溝渠解決排水問題,在匯水面積較小的區域,建築與小區內道路、廣場、公園等不透水路面及城市綠地等,在道路的邊界的交接地帶,排水溝渠採用矩形或者梯形的漿砌片石邊溝,大量的圬工結構破壞了當地的地表徑流形式和自然生態,其視覺美感較差,而且功能單一,只能用於排水。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下凹式綠地生態植草溝,有效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傳統排水溝渠破壞景觀美感和功能單一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下凹式綠地生態植草溝,包括種植土層和綠色植物,所述種植土層是下凹式結構,凹槽上表面的邊坡比為1:3;凹槽從下往上依次為厚沙土層、碎石濾水層、第二種植土層;所述綠色植物種植在露於表面的種植土層和第二種植土層;所述種植土層與地面邊緣連接並低於地面;所述種植土層四周設有若干個溢流井,所述溢流井末端連接雨水排水系統。
優選的,所述種植土層的夯實度>85%。雨水和水流的沖刷下,種植土也不會松動。
優選的,所述厚沙土層由礫石和砂土組成,厚度100mm。礫石和砂土可以讓更多雨水下滲和過濾。
優選的,所述碎石濾水層厚度30-50mm。優選的,所述第二種植土層厚度50mm。碎石層具有很強的蓄水能力,會將多餘的雨水暫時蓄積再緩慢釋放。
優選的,所述種植土層低於地面35mm。地面的雨水可以流入草地,慢慢滲透入地下。
優選的,所述凹槽深度150-250mm,寬度500-800mm;所述植土層水平表面寬度為500-800mm。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雨水,並且可以讓雨水一層一層向下滲透。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植草溝代替了傳統的排水溝渠,不僅可以過濾雨水,有治理污染的功能,補給地下水,防止雨水的地表徑流從而涵養土壤。本身也具有景觀性,可以帶給人特定的景觀視覺感受,同時還具有排水功能,雨水沿著植草溝流向下游,而當水量過多的時候,雨水可以通過溢流井流入雨水排水系統,不會造成地面積水。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下凹式綠地生態植草溝的剖面示意圖;
其中:1、地面;2、綠色植物;3、第二種植土層;4、碎石濾水層;5、厚沙土層;6、種植土層;7、溢流井。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下凹式綠地生態植草溝,包括種植土層6和綠色植物2,種植土層6是下凹式結構,凹槽上表面的邊坡比為1:3;凹槽從下往上依次為厚沙土層5、碎石濾水層4、第二種植土層3;綠色植物2種植在露於表面的種植土層6和第二種植土層3;種植土層 6與地面1邊緣連接並低於地面1;種植土層6四周設有溢流井7,溢流井7末端連接雨水排水系統。
進一步的,所述種植土層的夯實度>85%。雨水和水流的沖刷下,種植土也不會松動。
進一步的,所述厚沙土層由礫石和砂土組成,厚度100mm。礫石和砂土可以讓更多雨水下滲和過濾。
進一步的,所述碎石濾水層厚度30-50mm。優選的,所述第二種植土層厚度 50mm。碎石層具有很強的蓄水能力,會將多餘的雨水暫時蓄積再緩慢釋放。
進一步的,所述種植土層低於地面35mm。地面的雨水可以流入草地,慢慢滲透入地下。
進一步的,所述凹槽深度150-250mm,寬度500-800mm;所述植土層水平表面寬度為500-800mm。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雨水,並且可以讓雨水一層一層向下滲透。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植草溝減緩了雨水流經的速度,植草溝中的微生物可以形成一層生物膜,降解雨水中的部分污染物,碎石層,具有很強的蓄水能力,會將多餘的雨水暫時蓄積再緩慢釋放。加之溝底也用礫石和砂土進行了處理,可以讓更多雨水下滲和過濾。雨水也會沿著植草溝流向下游,而過量的雨水會通過溢流井流向雨水排水系統。本實用新型不僅具備雨水溝的基本排水功能,還能增強景觀的綠化美觀。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Ⅳ 溢水03j012—1—113圖集
您好,免來費給你上傳了你要的資源料,
資料下載方法:用電腦登錄網路知道,打開你的問題,在我的回答後面就能看到附件,點擊下載即可。
附件隨時有可能失效,請及時下載。
如未下載成功或不是你想要的資料,請追問我。
如還需要更多其它資料,請私信我。
Ⅵ 園林落水設計要點是什麼
利用天然地形的斷岩峭壁、台地陡坡或人工構築的假山,形成陡崖梯級,造成水流層層跌落,以此形成瀑布或疊水等景觀,稱為「落水」,落水的形式有瀑布、疊水、溢流。
(一)瀑布
1.自然式瀑布。源於自然景觀,模仿河床陡坎所造成的落水形式,多用於突出自然景觀與情趣的環境中。
2.規則式瀑布。有著規整的人工構築落水口,瀑面連續而平滑,可形成一級或多級的跌落形式。蓄水池也多為規則式,有著很強的裝飾效果.多用於較為規整的人工建築環境中。
3。斜坡瀑布。這種形式的落水是規則式瀑布的一種變化形式,落水由斜面滑落,它的效果受斜坡表面的質地、紋路的影響,體現了一種較為平靜、含蓄的意趣,適用於較為安靜的場所。
(二)疊水
疊水本質上是瀑布的變異,它強調一種非常有規律的階梯式落水形式,強調人工設計的美學創意,具有韻律感及節奏感。它是落水遇到阻礙物或平面使水暫時水平流動所形成的,水的流量、高度及承水面都可通過人工設計來控制。在應用時應注意層數,以免適得其反。
疊水的外形就像一道樓梯,其構築的方法和瀑布基本一樣,只是它使用的材料更加規則,如磚塊、混凝土、厚石板。台階有高有低,層次有多有少,構築物的形式有規則式、自然式及其他形式,故產生了形式不同、水量不同、水聲各異的豐富多彩的疊水。
(三)溢流
池水滿盈而外流謂之溢流。人工設計的溢流形態決定於水池或容器面積的大小、形狀及層次,如:直落而下則成溢流瀑布;沿台階而下則成疊水溢流池:與杯狀容器結合,形成垂落的水簾效果,則成溢水杯.這種無聲垂落的水幕將會產生一種非常有效的夢幻效果。
Ⅶ 談如何做好水景觀設計
提及水環境設計,自古以來就有「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吉地不可無水」的說法。水體作為一個造景要素,不僅具有生態價值,而且可以調節溫濕度,凈化空氣,增強居住舒適感,水的形態、風韻、氣勢、聲音蘊含著無窮的詩意、畫意和情意,豐富了空間環境,給人美的享受和無限的聯想。水景能夠在景觀中發揮特殊的作用,能夠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可是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如何去營建適於人欣賞的水景成為每一個景觀設計師所面臨的問題,本文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及思考,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水的景觀特性
水景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帶給人們無窮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於水自身的特性。
1、流動性:地球的重力使水從高向低不停地流動,這種位移的變化使水處於不斷循環運動中,充分體現出水柔美、活潑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湧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狀態帶給人強烈的視聽感受。此外,風這一時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動,在平靜的湖面上,「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一派詩情畫意。
2、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擴大景面,產生虛實對比、交相輝映的畫面。陽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綠、晴空和建築交織變幻,視野收放開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瑩,色彩繽紛,將建築環境襯托得如詩如畫。
3、可塑性:水是一種連續的物質,無形而消極,本身沒有固定形狀,但通過容器或噴頭,卻能塑造成多種形態。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說:「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環繞,欲肥膩,欲噴薄……」,就極為詳盡地描繪了水的多種多樣的形態。
4、聲、色特性:水本沒有自己的聲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餘空氣的多少決定了水的聲音。涓涓細流發出的悅耳動聽的水聲,瀑布、海浪發出的轟鳴都有益於營造空靈超脫的意境;水雖然沒有顏色,是透明的液體,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線中青藍色的反射作用賦予它豐富的顏色;周圍環境顏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隨著景物色彩的變化而變化。
二、水的景觀現狀分析
中國園林素有「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之說,由此可見水對於景觀的重要性。可是,現在的水景現狀卻令人勘憂。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大噴泉卻靜靜的躺在水裡而不噴水,到處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還有那筆直高深的蓄洪大壩,更不用說那些早已乾涸的水池了……這是一種很普遍的水景現象,這是一種很可悲的水景現象!
人固然有著親水的本性,而設計師們也在努力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這本身是件好事,可是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有關媒體刊發了一則「缺水城市濫刮圈水造景之風」的消息。該文指出:在水資源緊缺的華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來出現大造城市景觀水之風。有的城市「攔河築壩」,把河水「圈」在城內;有的城市耗巨資「挖地造湖」,人為製造水域景觀。據調查,目前黃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觀的大中城市已有16個,僅鄭州、西安、咸陽三市計劃投入的相關「圈水」資金就達40多億元。在水資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去營造宜人的水景,如何去滿足人們親水的這種需求,成為擺在我們設計師面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三、水環境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水景設計要力求創新,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同住區的建築造型、景觀空間布置一樣。也應有創新、特色,而目前相當部分樓盤的環境設計中水景相似,造「湖」一一造「島」一一造「碼頭」幾乎成了水景設計三步曲,幾乎都是「克隆」照搬,給人感覺千篇一律、毫無新鮮感。事實上我們應該根據樓盤的開發理念來設計主題,結合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設計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水景。可以是寬廣的湖面,可以是彎彎的溪水;可以是追求自然形狀,也可以大膽地採用人工幾何物體;可以用鵝卵石鋪底,也可以採用彩色馬賽克;可以體現東方園林的山水的意境,也可以借鑒世界著名水城的水岸生活;可以在地面集中表現,也可將水引上高空、引上屋頂順流而下,形成壯觀的瀑布。但無論何種類型和風格,採用什麼樣的表現形式,最重要的是要做出與眾不同的水環境。
(二)、水景設計要有層次和變化,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環境設計需要「點」、「線」、「面」,水景設計同樣免同寬的水帶,如可以採用「九曲十八彎」、「時寬時窄」的設計。強調線的豐富,可以在節點上通過新穎的噴泉、水潭或神秘的涵洞,強化點的淵源,通過水簾、水幕和各種形體的湖面,豐富水面的表現,賦予更多的功能。同時水景設計要將整個水系分為不同的層次:有整個小區共享的中心湖、中心水景,可以和會所、中心景觀結合起來;也有不同組團的小的水帶、水景主題,要融於組團的環境綠化,和住戶親密接觸,可以穿過住宅大堂,可以流經居民的私家花園等;還有私家花園內或住它內的水景,尤其對於別墅類低密度住宅,可以從住宅中穿過,分隔各個不同功能的區域,也可以在花園和內庭院中停留,形成水上植物的種植池,也可以成為兒童的戲水池或家庭游泳池。
(三)、盡量設計流動的水景。在規劃上包括世界景觀設計公司的專家學者都認為規劃應該有動態與靜態之分,水景也是,在流動的與靜止的水景設計中,我們應該更加推崇流動的水景設計。流動的水景給人一種動態的美,水的流動創造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使景觀更加突出,園林與水景可以更好的融合,但要「動」與「靜」有很好的結合,在水景與園林及建築小品的結合中形成一種「將動而未動」與「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狀態,因此水景設計不是簡單的「水」,更重要的是,讓水能夠按照設計師的想法、按照環境主題的要求進行不同的「動」的表現或表演,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是水的「舞蹈」,她應有豐富的表情、美侖美奐的動作。
(四)、盡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和水系。如果住區的基地本來就有河道和水系,並且沒有什麼污染的話,在進行環境規劃時應盡量考慮利用原有的河道和水系,規劃建造水景。目前世界上非常流行的水景環境沒計是濕地概念設計,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包括沼澤、濕草甸、湖泊、河流、灘塗等,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防止自然災害等功能。濕地最寶貴的資源是水。利用濕地作為環境設計的主要考慮點,就是:要維持原有的水系河道,保持原有的生態系統和植被生物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景觀塑造和規劃。當然整個水系要避免被污染、被破壞,如果已經被污染,還是要進行清理根治,恢復水系的生態,給住戶一個良好的生態水環境。
(五)、水景要強化人的參與和停留,支持社區活動。在住區的環境建設中,應注重營造人際共享和交流的空間,水景的設計也強調人能夠進行參與,能夠支持社區的活動,比如,在主要水景周邊設置人活動休憩的場地,設置相應的設施和桌椅,可以近距離的觀賞水景,同時水景還要隨時可以親近,可以接觸,可以嬉戲,可以讓水在大堂成為空間的中心,為大堂的室內空間增添生機,可以流經或穿過中心會所,形成會所水主題景觀等等,總之,要為住區內的業主提供優美的、可以參與、接觸、停留的以水為主題的景觀環境和空間,支持社區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鄰里氛圍,促進社區文化的發展,實現環境景觀設計的重要目的。
例如勞倫斯設計的美國加州某宅園中的水景,水從噴泉湧出,匯於高台之中,然後從四周空透的台邊像水簾般傾瀉而下,落入其下的水池中。池岸與台階的介面是溢水口,水從池中溢出跌入一級級的台階之後進入水渠,漸漸趨於平靜,為了增加水渠中水的運動感,避免單調而設置了一些排列規整的阻水石,最後,水流漸趨平穩,匯人了更大的,寧靜的水池之中,頗具奔流歸大海勢,雖然水景規模並不大,但卻體現了水運動序列的一個完整過程。
四、水景觀設計的原則
一是宜「小」不宜「大」原則。所謂的宜「小」不宜「大」原則指的是在設計水體時,多考慮設計小的水體,而不是那種漫無邊際、毫無趣味可言的大水體。之所以現在出現了那麼多的大水體可能與人們「好大喜功」的心理因素影響有關,也許大水體會讓人更能感覺到水的存在,更能吸引人們的視線,可是建成後的大水體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大水體的養護之困難可能是設計師在設計之初所沒有考慮到的;大水體往往讓人有種敬而遠之的感覺,而沒有想親近的感覺,因為往往在水體旁邊都會有警示性的牌子:此處水深,禁止游泳,禁止垂釣……等語句;大水體一般是靠人工挖出來的,因此大都是「死水」,一旦發生水體污染問題,那將是致命的。而小水體容易營建,這是其中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體更易於滿足人們親水的需求,更能調動人們參與的積極性,更何況在後期養護管理中,小水體便於更好的養護,並且在水體發生污染的情況下,小水體更易於治理。
二是宜「曲」不宜「直」原則。所謂宜「曲」不宜「直」原則指的是水體最好設計成曲的。我們古典園林營建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師法自然」,即在設計中要遵循大自然中的規律,我們可以看一下我們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它們大都是蜿蜒曲折的,因為這樣的水景更易於形成變幻的效果。尤其是在居住區中更易於設計成仿自然的曲水!然而,在現實中,很多人則將水體設計的成筆直的,也許他們是想體現人工美、人工征服自然的能力吧!
三是宜「下」不宜「上」原則。此處的「下」與「上」是一種相對的關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設計的水景盡可能與自然中的萬有引力相符合,不要設計太多的大噴泉,他們大多是向上噴的,是需要能量來支持它們抵消重力影響的,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因此,在現實中我們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盡可能少的能量來形成盡可能美的景觀。這是需要考驗設計師創新能力的。
四是宜「虛」不宜「實」原則。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虛的水景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此處的虛的水景是相對於實際水體而言的,它是一種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徵的造園要素如石塊、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體的形狀而成的。這樣的水景對於嚴重缺水地區水景的營建具有特殊的意義,同時這樣的水景更易於帶給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體驗。這也許是真實水景所無法比擬的,因為真實的水景往往只能帶給人們一種視覺上的滿足、一種很膚淺的體驗。
五、水景的開發和利用
親水是人們的天性,水體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營造「詩情畫意」的景觀效果,而且也能運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間,延伸、引導空間,用設計師的創意理念去多樣化地豐富景觀環境內容,達到活化空間、創造情意。
1、 空間的拓展.規模較大的面狀空間,在環境空間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間拓展作用。一方面,水虛無的形態弱化了空間界限,延展了空間范圍,有助於空間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僅給水面帶來光波的動感,使水面產生虛空間,產生開闊、深遠之感。
2、空間的延伸引導.小規模的水面或點式水景,在環境中起著點景作用,構成空間的視覺焦點,從而起到引導作用,其布置較為靈活;並且這樣的水景與水面大面積不同,更易與人直接產生戲水活動,不僅增強了對景觀的參與性和趣味性,也滿足了人們親水的心理。
3、 空間的層次.水景作為視覺對象,具有豐富的視覺層次。其多樣的形態和可塑性,可以靈活組織成各種點、線、面式的水景,通過不同疊合的方式形成三維立體空間;並利用周圍的環境,建築掩映、分割和充實空間,起到點景、對景、背景的作用,獲得豐富的空間層次。
Ⅷ 別墅花園要做水景景觀,請問施工時要注意什麼啊
裝修水景景觀不僅需要外觀美麗,還需要內部的基礎工作要做好,杜絕滲漏情況發生。因為滲漏不僅會使庭院溢水,還會損壞周圍的設施和結構。而且還要注意的是水景的水質清潔,水質的控制除了要使用專業的過濾設備進行過濾,還要搭配一些綠植,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Ⅸ 天地合作的典範:水體景觀
在新疆境內共有大小河流 721 條,其中較大的 400 條左右,年徑流量 800 億~ 900 億立方米。新疆河流除額爾齊河、伊犁河外之外,都是內陸河。新疆的水系除河流外,在地表還有100 多個大小湖泊,分布在天山南北,有的在高山,有的在盆地,對新疆生態環境的調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的湖泊是河流終點,有進無出,蒸發很大,幾乎全是鹹水湖,如羅布泊、賽里木湖、布倫托海等。有的湖泊在河流中間,有吞有吐,對河流起調節作用,一般都是淡水湖,如博斯騰湖、喀納斯湖和博格達山間的天池等。
(一)涓涓細流相映成趣:泉類景觀
1. 昌吉硫磺溝熱汽泉(群)
位於昌吉市南 60 千米的硫磺溝煤礦附近,距烏魯木齊市 60 千米,距八鋼約 25 千米。熱汽泉(群)分布於由中侏羅紀地層組成的海拔 1230 米左右的中低山山崗上。熱汽泉群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出露於東西長 95 米,南北寬 70 米的范圍內。水體景觀主類,泉類景觀亞類,熱汽泉。
地質特徵及成因:熱汽泉是指氣體在地殼內通過熱能的交換由地層空隙上升到地表的熱汽流。熱汽流除由於產生它本身的原因外,在地層中運移過程中,不斷溶解攜帶地層中的有益成分,使它不僅是一種能源,而且其有益成分對人體疾病還具有明顯的醫療作用。
該熱汽泉群分布於由中侏羅紀地層組成的海拔 1230 米左右的中低山山崗上,山崗東部 600餘米處海拔 1110 米溝谷里有頭屯河由南向北流。熱汽泉出露於夾有煤層的中侏羅統西山窯組(J2x)的紫紅色粉砂岩、泥質粉砂岩夾有灰色中—粗長石石英砂岩中。地層走向南西 235°,傾角 15°~ 13°,微褶曲,形成呈南西北東向的向斜構造。該熱汽泉位於向斜東南翼,以走向235°的一組順層裂隙為通道,上升到地表形成熱汽泉。熱汽泉群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出露於東西長 95 米,南北寬 70 米的范圍內。按集中程度大體可分為南北兩片。南片汽流溫度高於北片,最高可達 95℃,一般溫度在 5℃~ 70℃;北片汽流溫度相對南片低些,一般在 45℃~ 60℃。
熱汽泉除具有高溫特點外,還含有多項對人體有益成分如氡(Rn)、氟(F)等,其中氡的含量比烏魯木齊水磨溝溫泉高 100 多倍,達 6000Ba/c 之多。根據國標《GB11625—89》有關規定,已達氡醫療熱汽泉命名標准。經過多年醫治實踐證明,該熱汽泉具有較高的熱效益和電離輻射效益,對於風濕、類風濕關節炎、骨質增生症、坐骨神經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神經衰弱、婦科病、皮膚症、肥胖症等都有明顯的醫療作用。每年有數百人慕名前來就醫,醫療效果,普遍反映很好。該熱汽泉為對流型。其組分主要是氮(N2),約占 78%,其次為水蒸氣,並含有甲烷、氟(F)和氡射氣。這種組分組合特徵具有明顯的水溶煤層燃燒後的灰分組合組合特徵。它表明該熱汽流主要是受來自地殼淺部煤層有自燃形成的熱量的影響,通過頭屯河水入滲對流產生熱交換並溶解灰分組分而形成的。
2. 烏什縣九眼泉
九眼泉位於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縣城西部燕子山北側,距燕子山腳約 40 米,佔地面積 11000多平方米。共有自湧泉 9 個,故名九眼泉。水體景觀主類,泉類景觀亞類,冷水泉。
地質特徵及成因:該區出露地層為石炭系地層,由下至上依次為砂岩—砂岩夾灰岩—灰岩夾砂岩—生物灰岩。九眼泉屬於基岩裂隙水,受斷裂構造控制,出露地表,在平面上形成自線型分布,每個泉眼間距 10 ~ 15 米,泉水流量由西向東依次減小,西側單泉最大流量 1 升 / 秒,東段單泉最大流量小於 0.1 升 / 秒。水質甘爽清冽,可供飲用,泉水動態四季較穩定,流量和水質、水溫動態變化均不大。由於斷裂形成了阻水斷面,改變了基岩裂隙地下水在天然狀態下的水平運移方向,使其上升溢出地表。泉口可見明顯的股狀泉涌。泉東西兩端流量大小的差異,主要受基岩裂隙開啟程度的影響。泉水匯及形成數個大小不等的泉積湖,水域總面積 2500 平方米。
(二)天下明珠:湖泊景觀
新疆是中國湖泊面積較大的省(區)之一。大於 1 平方千米的湖泊有 138 個,總面積為5236 平方千米(不含已經乾涸的瑪納斯湖、羅布泊和台特馬湖),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 7.2%,僅次於西藏、青海和江蘇,列第四位。除額爾齊斯河流域屬外流湖外,其餘均屬內陸湖,特別是盆地內內陸湖水位變化大,湖水礦化度高,多為鹹水湖或鹽湖。而山區和高原湖泊,多數保持天然狀態。新疆具有沉降湖、陷落湖、冰川終磧湖和阻塞湖、河間湖、牛軛湖、風蝕湖、潛水溢出湖與人工湖等 9 種類型。內陸湖有自己的長流形成區(山區),自己的水系(天然河流和人工渠道)和自己的尾閭(內陸湖水體)以及自己的大氣環流系統(山谷風),這些幾乎都是河流流至廣袤盆地中心匯積而成。湖水淺而水量小,其形態多樣。內陸湖泊水生物系統把夾帶進入湖的無機鹽納入自己的營養(食物)鏈,使湖水淡化,其生物量幾乎都集中於近岸地帶。特殊的氣候條件以及生物量、生物種群的季節性變化,使湖中生物經常更新,不至於生成過多的生物量,讓有毒藻類大量繁殖,導致自身水體染毒。內陸湖泊不會長滿藻類植物和發育成沼澤,這是它能數萬年長存的基本原因,也是它與濕潤區湖泊的演變史截然不同之處。內陸湖泊的變遷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湖泊史上最有生機、水量最豐的階段;第二階段為河流來水量減少,湖泊進入初始乾涸階段;第三階段為水源被割斷階段;第四階段為水體完全枯竭,湖區一片鹽土。
1. 博斯騰湖
地理位置為天山東段南坡焉耆盆地南側的最低窪處。其小湖群區距庫爾勒市中心 20 千米,大湖區東北端距烏魯木齊(經 314 國道)330 千米。博斯騰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它既是開都河的尾閭,又是孔雀河的發源地。博斯騰湖總面積為 1715 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1067 平方千米。水體景觀主類,湖泊景觀亞類,構造湖。
地質特徵:焉耆盆地是處於天山主脈與其支脈之間的中生代斷陷盆地,主要地貌類型有北部傾斜丘陵,洪積—沖積傾斜平原,開都河三角洲和博斯騰湖貧等四大部分。其中平原、湖泊和沙丘面積共 11901 平方千米,盆地中匯入博斯騰湖的開都河、烏拉斯台河、黃水溝、清水河和烏什塔拉河都發源於北面積雪的天山主脈。各河系多年平均徑流量 39.84 億立方米,其中開都河 33.52 億立方米,占 84.14%,是博斯騰湖湖水的主要來源。開都河河流補給來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和降雨,河道進入平原後,水流平緩,河面開闊,河漫灘發育,多汊流、沙州,屬博斯騰湖風景名勝區一個景區。開都河下游在博湖縣城距湖岸十千米處如扇面散分。主流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從西面注入博斯騰湖大湖區,西支從北面注入小湖群區。
博斯騰湖總面積為 1715 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 1067 平方千米,分為大湖區、小湖區和湖沼地。其大湖區是湖體的主要部分,水域遼闊,東西長約 55 千米,南北寬約 25 千米,形似一把不規則的鐮刀。自 1955 年有水文記載以來的最高水位是 1048.75 米,水域面積 1002.4 平方千米,平均水深 8.2 米,湖盆呈深碟狀,中間低平,靠近湖岸水深急劇變淺。
在大湖區西、西南,分布有數十個由蜿蜒的孔雀河所貫穿的淺泊,其較大的湖泊有 16 個,水域總面積 107.6 平方千米,湖泊周圍是葦沼,為小湖群區。其上連開都河西支,下連孔雀河,總面積約 460 平方千米。
湖沼地主要在大湖區西北部和黃水灣一帶,由於農田排水散流到這一片低窪地,逐漸形成獨立的蘆葦、沼澤地。湖沼地和大湖相通,總面積達 161.94 平方千米,其水域總面積 27.03平方千米,葦沼 117.76 平方千米,相間鹼地和荒地 7.15 平方千米。其餘約 100 余平方米湖沼地分布於大湖區東、東南地帶,不和大湖區相通,因僅僅只有南部庫魯克塔克山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的降水補給,而形成鹹湖和鹽沼地。
博斯騰湖南岸是艾勒遜烏拉沙漠,海拔高程 1047 ~ 1196 米,為復合沙壠和金字塔沙山為主的沙漠地貌。是長約 70 余平方千米,寬 4 ~ 20 千米的沙丘鏈。東岸和東北岸也是沙漠地帶。沙漠侵入大湖區,在大潮東南地帶也是大湖水最深的湖區,形成了獨特的三道沙山和無數的港灣。
成因分析:在古生代,這里是一片汪洋,到石炭紀,因地殼運動,地形發生褶皺,地殼斷陷上升,形成南天山,而南部地殼下降,成為窪地,初步形成博斯騰湖原始湖盆。到早侏羅紀已形成內陸淺小湖盆,侏羅紀末,發生燕山運動使之褶皺上升,臨近第三紀前,晚期燕山運動的斷裂活動使博斯騰凹陷繼續發展,在第三紀初,已形成內陸盆地(焉耆盆地)。到漸新—中新世,受喜馬拉雅地殼上升與斷裂活動的影響,內陸盆地有所擴大。到第三紀晚期,新構造運動開始發生。四周山地斷塊開始隆起,盆地逐漸變小。在距今 200 萬年時(即第四紀初),邊緣全部被堵死,形成獨立的 湖,阻止了湖水與外界的循環,加上氣候乾燥,年蒸發量大大超過年降水量,湖盆四周繼續緩緩上升,湖盆降低,博斯騰湖形成。由於受第三紀地殼構造運動的影響,氣候的改變,冰川雪線上升後融化水和鬆散岩孔隙水、山區的地表水、地下徑流匯集於溝谷地、卵礫處、沙礫處,聚積在地形低窪的湖盆中形成博斯騰湖。
在博斯騰山間凹陷內,是第四紀堆積區,由於沖積、洪積、湖積及風積等作用,造成了以下 7 種各種類型的湖盆地貌。
山前洪積戈壁傾斜平原:主要分布於焉耆盆地四周山前帶,是洪積卵石堆積成許多山前洪積扇,聯合組成的戈壁傾斜平原。博斯騰湖東側及西南側較窄,為 2 ~ 4 千米,都向湖區傾斜,近湖區為 1% ~ 3%。
沖積、洪沖傾斜平原:分布於焉耆盆地北部,近博斯騰湖區為清水河、曲惠溝及烏什塔拉河等河流,在出山後,散流而堆積成的扇形平原。南北寬 4 ~ 10 千米,地面坡度 1% ~ 2%,其上中部為卵礫石組成。近湖岸數千米的下部,地面坡度較小(1.0% 左右),堆積有一層沙土,形成上土下礫的岩性結構,目前已大部開墾為農田,尚還有部分胡楊林區和紅柳林區。
洪積細土平原:圍繞博斯騰湖,主要分布於南、北、東三面。位於山前戈壁傾斜平原的外緣,表層為近代洪水末端沉積物。博斯騰湖北部廣闊,向西東變窄,東南形成一個三角形平面,頂部在東面向西敞開,止於湖東沙山邊。由於地勢低平(海拔高度在1050~1080米左右),又靠近湖區,地下徑流與湖水相頂托,潛水位變淺,在強烈蒸發作用下,土壤鹽漬化,特別是東部、東南部靠近沙漠邊緣,形成鹹湖、鹽池。
古沖積平原及階地:在博斯騰湖的西北部為開都河古河道形成的古三角洲。面積不大,在近湖的古三角洲南端,有乾涸的沼澤呈帶狀向東南延伸,上覆有一些沙堆和草叢沙丘,是古河道的遺跡。
新沖積平原及河谷漫灘:主要為開都河和黃水溝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平原。沖積三角洲平原由西北而東南到博斯騰湖邊,總長 56 千米,河渠水系繁多,呈放射狀展布,清楚地展示了傾向湖區的開都河三角洲輪廓。但黃水溝下游地區,夾於開都河三角洲和北部洪積平原之間,地勢最為低窪,且排水不暢,形成大片湖沼。
湖沼低地及鹽沼窪地:湖沼低地主要分布於博斯騰湖西部,開都河西支尾端和孔雀河源地也稱為博斯騰湖的西部小湖群區。鹽沼窪地,主要分布於博斯騰湖東部和南部洪積細土平原的尾端,邊靠沙漠,呈片狀分布,較大者有阿不達希鹽池。
覆蓋平原的風積沙丘、沙山:在上述沖積平原和洪積細土平原上,覆蓋有風積沙丘和沙山。其主要來源於洪積戈壁中的細粒碎層及河流沖積砂層,而在博斯騰湖風景區東部及東南部,除分布著草叢、沙丘外,尚有流動性沙堆及新月形沙丘,有的地方組成新月形沙丘鏈。東部湖濱形成百米以上沙山及風蝕窪地,在鹽漬作用下,堆積較厚的鹽殼,成為鹽沼。在南部湖濱,沙丘、沙山沿博斯騰湖南岸呈東西方向延伸,形成南北寬 5 ~ 10 千米,東西長 60 ~ 70千米以上的沙漠帶,其沙漠風沙地貌類型豐富、齊全、輪廓清晰,層次分明。
2. 羅布泊湖泊遺址
羅布泊遺址位於若羌縣羅布泊鎮,高程 768 米。水體景觀主類,湖泊景觀亞類,構造湖。
地質特徵:羅布泊屬淺碟形湖盆。衛星觀測結果顯示,羅布泊地區有一個「大耳朵」形狀的區域,乾涸後,只留下一個「大耳朵」形狀的鹽鹼地痕。
羅布泊曾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湖,海拔 780 米,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著稱於世。古羅布泊誕生於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 200 萬年,面積約 2 萬平方千米以上。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分割成幾塊窪地。現在羅布泊是位於北面最低、最大的一個窪地,曾經是塔里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源於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羅布窪地形成湖泊。
注入羅布泊的河流,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等,同時也部分地受到祁連山冰川融水的補給,融水從東南通過疏勒河流入湖中。近代,一些進入羅布泊地區的外國人把羅布泊說成是「游移湖」。我國科學家近年實地考察,證實了羅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點和集流區,湖水不會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積物 3600 年僅 1.5 厘米),乾涸後變成堅固的鹽殼,短期內湖底地形不會劇烈變化。對湖底沉積物通過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里木盆地的匯水中心。這說明,游移說僅僅是一種推斷。
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後,稱羅布淖爾。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為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 2000 多年。到公元四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羅布泊西之樓蘭。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有「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區一小湖。1921 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經注羅布泊,至50 年代,湖的面積又達 2000 多平方千米。60 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斷流,使羅布泊漸漸乾涸,1972 年底,徹底乾涸。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 5350 平方千米,民國 20 年(1931 年),陳宗器等人測得面積為 1900 平方千米。民國 31 年(1941 年),在蘇制 1∶50 萬地形圖上,量得面積為3006平方千米。1958年,我國分省地圖標定面積為2570平方千米。1962年,航測的1∶20萬地形圖上,其面積為 660 平方千米。1972 年,最後乾涸部分為 450 平方千米。
成因分析:羅布泊位於塔里木盆地東北端。塔里木盆地大部分被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覆蓋。塔里木盆地的水系均流向羅布泊,如塔里木河、孔雀河、和田河、且末河等,表明羅布泊是現今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點。這也是塔里木盆地現今有趣的現象之一,即塔里木盆地的最低沉降中心並不在盆地的中央部位,而是在盆地的最東北端,即羅布泊地區。
圖 8-5-5 為羅布泊地區地質簡圖,從中可以看出,羅布泊為一南北向的窪地,南北長逾100 千米。南為世界聞名的阿爾金斷裂帶,北為塔里木盆地基底出露區的庫魯克塔格斷隆。塔里木盆地的幾何形態是一個不對稱的菱形,東南和西北邊界較長,東北和西南邊界較短,而羅布泊正處於東北邊界和東南邊界的交匯處。盡管塔里木盆地經歷了長期復雜的演化歷史,但其現今盆地與周邊造山帶的構造面貌卻是在第三紀(始新世)開始的喜馬拉雅碰撞造山以來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基底是一個較為剛性的古老闆塊,受喜馬拉雅碰撞造山的影響,塔里木板塊也同樣受到強大的南北向擠壓應力的作用,其結果是除了表現為天山和昆侖山向塔里木盆地的沖斷推覆外,塔里木四周的邊界還具有走滑活動,在東南和西北邊界(北東向)最為明顯且表現為左行,東北和西南邊界(北西西向)為右行。阿爾金斷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形成的巨型左行走滑斷裂帶。羅布泊正處於上述塔里木盆地東南和東北兩組邊界的交匯處,其成因也與這兩組邊界斷裂帶的活動有關。
(三)曲水流觴走大地——河流及地貌景觀
據有關專家估算,通過大氣環流平均每年預測帶入新疆上空的水共約 12700 億噸,但每年能降至地面的水量僅 2564 億噸,占空中水的五分之一,且 84% 降落在山區。新疆高山區有冰川面積 26297 平方千米,冰川儲水量 28318 億立方米,年冰川融水量 227 億立方米,佔新疆河流總徑流量的 25.7%,使河川徑流量年際變化較穩定。
新疆山區是徑流形成區,平原則是徑流散失區,河流山口處是年徑流量最大值出現的河段,有利於年徑流量的精確統計,但也出現有的大河流只統計了支流,卻未統計幹流的情況,如額爾齊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和田河等。除少數大河流有出境水量外,其餘河流則經平原灌區後消失於沙漠或尾閭湖中。新疆地表水資源量為 794 億立方米,加上國外入境水量 88億立方米,其河流總徑流量為 882 億立方米,但流出國境水量為 244 億立方米。新疆河流分為以下幾大水系:
額爾齊斯河外流水系:額爾齊斯河發源於新疆阿爾泰山東段齊格台大坂,流經富蘊、福海、阿勒泰、布爾津、哈巴河 5 縣市。從河源到河口全長約 4284 千米,流域面積 164.3 萬平方千米,是中國唯一經哈薩克流入北冰洋水系的一條國際河流。支流均由北向南呈梳狀匯入幹流,自東向西主要支流有庫依爾特斯河、卡依爾特斯河、喀拉額爾齊斯河、克蘭河、布爾津河、哈巴河、別列孜河等,其年徑流量依次為7.07億立方米、7.85億立方米、17.9億立方米、6.05億立方米、42.0 億立方米、21.5 億立方米、3.80 億立方米。庫依爾特斯河和卡依爾特斯河匯合後始稱額爾齊斯河。從河源到國界河流長 633 千米,流域面積 5.729 萬平方千米。由於山區植被覆蓋度較大,地面受流水沖刷較輕,各支流河水含沙量小,河水礦化度每升僅 52.3 ~ 144 毫克,為較好的軟水。
准噶爾內流區水系:包括烏倫古河、艾比湖水系(博爾塔拉河、精河、四棵樹河、奎屯河)、克拉瑪依白楊河、瑪納斯湖、烏魯木齊河、天山東段小河、巴里坤—伊吾小河等 6 個小水系和准噶爾荒漠區。國內流域面積 31.65 萬平方千米,流域最高點為天山博格達峰(海拔 5445米),最低點是艾比湖(海拔 189 米)。地表水總徑流量 127 億立方米(含從蒙古國布爾根河入境水量 2.30 億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為 1.09 千克 / 立方米,河水礦化度平均為 223 毫克 / 升。
中亞內陸河區伊犁河水系:伊犁河是中國新疆與哈薩克之間兩大國際河流之一。上游有三大支流,即特克斯河(是主流)、鞏乃斯河與喀什河,三河匯合後始稱伊犁河。伊犁河流經伊犁盆地,在支流界河霍爾果斯河注入後進入哈薩克境內,最後注入巴爾喀什湖。河流全長 1236.5 千米,流域面積 15.12 萬平方千米,其中中國境內河長 442 千米,流域面積 5.67 萬平方千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約 228.4 億立方米,其中中國境內為 158.7 億立方米,占總水量的 70%,哈薩克境內水量 69.7 億立方米,占總水量的 30%。伊犁河雅瑪渡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積 4.92 萬平方千米,年徑流量 115 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補給占 39%,冰川融水占 22.2%,雨水及融雪水占 38.8%)。
塔里木盆地內陸河水系:塔里木河流域是中國第一大內陸河水系。包括塔里木盆地周邊向心聚流的開都河—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阿克蘇河、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和田河、克里雅河、車爾臣河 9 條水系共 144 條河流及塔里木河幹流。流域總面積 102 萬平方千米(其中國外面積 2.36 萬平方千米)。從葉爾羌河源(即塔里木河河源)拉斯開木河至台特馬湖,塔里木河全長 2437 千米(其中幹流長 1321 千米)。河流源區降水較充沛,一般年降水量可達 300 ~ 900 毫米。流域內年降水量有 1173 億立方米(流域平均 115 毫米,但沙漠區的年降水量僅 25 ~ 50 毫米)。有高山冰川面積(包括國外部分)23320 平方千米,冰川儲量 24040 億立方米,每年冰川融水量可達 172 億立方米,占塔河流域地表水總量 392 億立方米(包括國外入境水量 60.7 億立方米)的44%。流域各河流的懸移質、推移質、溶解質及三者之和的固體總徑流量分別達 15660 萬噸 /年、3132 萬噸 / 年、1657 萬噸 / 年、20450 萬噸 / 年。平原區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為 44.55 億立方米。徑流年際變化較穩定,但年內洪枯水變化懸殊。由於流域內人類活動頻繁,導致現今與塔里木河幹流有地表水聯系的水系減少到 4 條,即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和孔雀河。
1. 開都河曲
開都河曲位於和靜縣巴音烏魯鄉,高程 2400 米。水體景觀主類,河流及地貌景觀亞類,曲流河。
地質特徵:開都河是發源於天山中部的一條大河。其上游流過小尤爾都斯谷地和寬闊平坦的大尤爾都斯盆地,在流入薩爾明山峽谷前,河流受阻,曲折迂迴,形成奇特的「河曲」景觀,其中大尤爾都斯盆地東段是有名的「天鵝湖」地區。開都河形成的河曲,形態奇異,蔚為壯觀,自觀察台地舉目西望,在綠草如茵,平坦寬闊的沼澤地上,開都河自西向東,曲折前行,在數千米之內,形成多個河曲,迂迴曲折,緩慢前行。河面寬僅數十米,河曲則寬達數百米到千餘米,河面轉彎處較寬,流折處較窄,其形態酷似散落於草灘上的彩色飄帶,又像一條匍匐前行的大蟒,加上游弋於河中的大群天鵝,覓食於河岸草灘上的羊群,點綴散落於草原上的牧民氈房,兩側還有高聳連綿的雪山,展示了高山、盆地、草原、沼澤、河流匯聚的地貌景觀,是令人嚮往的旅遊之地。
成因分析:河曲,稱蛇曲,也稱「流曲」,是指蜿蜒曲折的特殊河道。是經流水長期沖刷作用而形成的河道地貌景觀。一般而言,河曲多發育於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上,如我國長江流出三峽山區後,便在江漢平原上,形成荊江「河曲」。開都河的「河曲」都發育在上游,這是特殊地質條件形成的。開都河上游流經大尤爾都斯盆地,自西向東流向薩爾明山峽谷,峽谷兩側便是關門山,阻擋河水外流,於是便形成寬數十千米的沼澤地。由於河流沖積,長期侵蝕和堆積作用,河道便產生彎曲的環流,主流線偏向凹岸,產生側向侵蝕,凸岸則因河流流速變緩,泥砂沉積,曲流形成,長期的反復侵蝕和沉積,便形成今日壯觀的河曲。這種地質演化遺跡,形態優美,很有觀賞價值。
2. 鞏乃斯河谷與那拉提山夷平面地貌
位於新源縣境內。水體景觀主類,河流及地貌景觀亞類,河流階地。
地質特徵及成因:鞏乃斯河是伊犁河三大支流之一,其北側為阿吾拉勒山,主峰終年積雪,基岩為中石炭統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岩層質地堅硬,多形成陡峭地形,植被發育,森林、草原密布,陡峻的地貌景觀,猶如中國南方的碳酸鹽岩喀斯特地形。河谷南側為那拉提山,基岩為中元古界深變質岩系和志留系火山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山北翼為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系。由於多次構造變動和多期變質作用,主脊岩層變質強烈。隨著地殼不斷上升和剝蝕,加之雨水十分豐富,河水沖刷切割強烈,形成明顯的高山夷平面。在山系北翼石炭系地層質地堅硬,地形陡峭,河流切割很深,其地貌景觀與阿吾拉勒山南坡特徵十分相似。
鞏乃斯河介於兩山系之間,水源來自山系主峰雪水和大量雨水。由於山區切割強烈,河水湍急,開闊地區可見 1 ~ 2 級階地,河谷東段為開闊的冰川一冰水侵蝕河谷,只見 1 級階地。兩側山區到處是森林、草原、牛羊、氈房,沿公路兩側蜂箱星羅密布。每當盛夏到處陽光明媚,繁花似錦,碧草連天,層林盡染,猶如仙境。該處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也是亞歐最大的河穀草場。1988 年被批准為自然區保護區,現已辟為旅遊景點,著名的天馬草原旅遊中心就位於此地。電影《天山紅花》、《天山行》等外景主場地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