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的景色
⑴ 三顧茅廬對隆中一帶景色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描寫環境的清幽表現出諸葛亮」只願老死山水間,不願鞠躬車馬前」也表現出了劉備的恆心及毅力.
⑵ 古隆中的名勝古跡
隆中風景名勝區,位於襄樊市13公里處,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她融歷史人文景觀與低山嶽陵風光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包括古隆中、水鏡庄、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等5個景區。
⑶ 最終抓住山高森林溪流竹林這四種景物寫出了隆中景色的什麼
第21課《桃花源記》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里,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第22課《短文兩篇》
《陋室銘》
本文夾敘夾議,不但有觀點,有論證,而且在論證過程中還簡要而生動地描述了這間「陋室」內外的情景。 全文分三層:開頭運用類比立論,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類比即指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這是當時人們公認的道理。仙之於山、龍之於水既如此,則人之於室亦當如此,是以室雖陋而有德者居之,則不陋矣。如此立論,頗有一錘定音之勢。其次說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寫「陋室」環境之清幽寧靜,以「談笑」四句寫室內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無絲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塵絕俗的胸襟更洞若觀火。
最後,奇峰突起,連舉三位古人來證明「陋室」不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這是例證,聯繫上文還看見出作者有自況之意;再引孔子的話作結,更具有雄辯的力量。
按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為上句的意思已經包含在「南陽」二句之中。這樣來引述既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又顯得含蓄無窮,發人深思。
翻譯: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這是總提,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菊之愛」「牡丹之愛」「蓮之愛」張本,是入題的准備。接下來,先以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後用「予獨愛蓮」一語道出作者心意,這就是入題了。循此繼進,自然說到蓮的種種可貴之處。從「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凈植」幾句,在描寫中滲透作者對蓮的無限贊美之情,突出了蓮的潔凈、單純、雅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則總括蓮的品格。蓮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層新意:「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徵不同人群的意義。到篇末,作者再運用感嘆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他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願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愛蓮」即愛君子之德──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從始至終以「菊之愛」「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層層深入地寫來,其中涵蓋了大量社會現象,文雖短而意蘊無窮,這種寫法也很值得品味。
托物言志
將蓮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蓮具有象徵君子美好品德的意義。具體地說,「出淤泥而不染」象徵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濯清漣而不妖」象徵君子的莊重、質朴,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徵君子的特立獨行,正直不苟,豁達大度;「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徵君子美好的姿質。
「菊之愛」一句有惋惜意,「蓮之愛」一句有慨嘆意,「牡丹之愛」一句有諷刺意。
翻譯: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於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第23課《核舟記》
1、「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紹完核舟之後,還有一段議論,即「嘻,技亦靈怪矣哉」。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按空間順序說明物體。本文可以看作說明文。
2、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
3、(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描寫舟上游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第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松、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相呼應。
4、最後一段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說明雕刻藝人技藝的精湛。
翻譯: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於赤壁之下。
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八分多點兒,高度約摸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刻著)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同。(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擺著一支櫓。櫓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燒茶的聲音。
那隻船的頂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個篆書的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櫓、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真是奇妙極了!
第24課《大道之行也》
1、全文可分三層:
「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准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2、「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
翻譯: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
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第26課《三峽》
1、《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即: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
2、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3、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
4、本文多用對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5、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素」「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參考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當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在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隻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兩個季節,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潭,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連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第27課《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1、《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2、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參考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記承天寺夜遊》
1、《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文章僅84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澄澈空明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2、《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被貶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3、「閑」情。 曠達樂觀。
4、「閑人」指具有閑情雅緻的人。
「閑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5、「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清幽寧靜、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第28課《觀潮》
1、本文就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本文用十分精練的筆墨,分四段寫了海潮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的健兒和觀潮的人群。
2、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參加演習的船隻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後撤退迅速。
3、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麼具有吸引力,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翻譯:
錢塘江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啊。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為最盛。當潮水從浙江入海口湧起的時候,(遠遠看去),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隨著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滌盪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景象啊。
每年(陰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後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人和物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傳來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如同山塌了一樣。(待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中健兒,披散著頭發,渾身刺著花綉,手裡拿著十幅大彩旗,爭相奮力逆流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仞高的驚濤駭浪中浮沉,翻騰著身子變換著各種姿態,而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第29課《湖心亭看雪》
1、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2、這一篇小品,融敘事、寫景(描寫)、抒情於一爐 。
3、作者劃一葉小舟,獨自前往湖心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看出他的清高、孤傲、孤獨。
4、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痴」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痴」情者也。
5、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參考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凌晨後,我劃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一樣痴的人呢!」
⑷ 古隆中風景作文三百字左右
首先,我們一眼就能看見的是石牌坊,石牌坊上刻著:「三顧頻繁天下計,兩內朝開濟老臣心。容」還有就是兩邊小門上的「淡泊明志」和「寧靜致遠」。這是杜甫給諸葛亮一生的評價。
走過了石牌坊,經過了小虹橋,我們來到了抱膝亭,傳說諸葛亮沒有出山時,他很心煩,就在抱膝亭里抱著膝蓋唱歌,解除自己郁悶的心情。
走出抱膝亭,我們來到了八卦陣。八卦陣是證明諸葛亮智慧的最好證據。它是用小木棍紮成的,里三層,外三層的結構。它看似出入自如,雖然好進,但它可不好出去。
最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八角型的寶塔——騰龍閣,它的第一層是會客和休息的最好的地方;第二層是諸葛亮18歲至28歲的生活記錄,第3、5、7、9層則是看風景的好地方。而4、6、8層記載著他出山後的赫赫戰功。
⑸ 三顧茅廬中對隆中一帶景色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描寫環境的清幽表抄現出諸葛亮」只願老死山水間,不願鞠躬車馬前」也表現出了劉備的恆心及毅力.
這里的景色描寫用了象徵的手法,孔明人傑也,一直隱居隆中,等待真正適合他的君主,三顧茅廬,卧龍出山,有了機遇和空間來給他施展鴻圖,為後文埋下伏筆。和孔明一樣,劉備雖自稱皇叔,諸侯敬之為英雄,但英雄沒有地盤和軍隊,也不能夠興復漢室,玄德因沒有一流的謀士來出謀劃策,所以流離失所,現在卧龍相助,終將轟動天下。潛水龍和伏龍在此騰飛。
是一語雙關,既指山崗的形勢又指諸葛亮像這卧龍一樣,等待時機一飛沖天。
⑹ 三顧茅廬中對隆中一帶景色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描寫環境的清幽表現出諸葛亮」只願老死山水間,不願鞠躬車馬前」專也表現出了劉備屬的恆心及毅力.
這里的景色描寫用了象徵的手法,孔明人傑也,一直隱居隆中,等待真正適合他的君主,三顧茅廬,卧龍出山,有了機遇和空間來給他施展鴻圖,為後文埋下伏筆。和孔明一樣,劉備雖自稱皇叔,諸侯敬之為英雄,但英雄沒有地盤和軍隊,也不能夠興復漢室,玄德因沒有一流的謀士來出謀劃策,所以流離失所,現在卧龍相助,終將轟動天下。潛水龍和伏龍在此騰飛。
是一語雙關,既指山崗的形勢又指諸葛亮像這卧龍一樣,等待時機一飛沖天。
⑺ 修改病句:隆中是一個景色秀麗宜人、令人賞心悅目的地方
隆中是一個景色秀麗宜人、令人賞心悅目的地方 這種題目我做過很多次 把的地方去掉、保證100%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