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主要景觀
1. 描寫沙漠風景的優美語句有哪些
1、天高地闊,撿拾古詩人遺落的詩句,我唏噓不已。 誰把風神的口袋劃破,讓蒼涼的大漠一年四季有風,讓大漠的子宮懷不上綠色的種?
2、我不知道怎樣感受和理解風。在自造的孤獨、陰冷之室里,我只是被一種雄性的吶喊所牽引,足跡無法抵達風的內心,也不曾站在風的皮膚、耳朵和眼睛後面,看一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3、把煙塵迷濛的歲月踏成一千零一夜,把故事和傳說串成一掛掛項鏈,把沉甸甸的背包在寬闊的雙肩甩成流動的風景,敞開胸懷去領教去迎接「談風色變」的黑風。
4、大漠望遠,視野的盛宴,惠於我滿心的感受。漠野的氣息,開啟了幽閉的七竅,讓我神清氣爽去思索自己久治不愈的憂郁,體驗到肉體只能放在出生地,才能復原為能有所感應的身體。
5、紅日高懸。童話般的海市蜃樓在大漠縷縷升騰的熱浪中若隱若現。
6、從涼洲詞和古邊塞詩里飛出的蒼鷹,盤旋在天空。張開的羽翼如遮天蔽日的烏雲,如獵獵飄揚的戰旗。
7、靜。一切皆永恆。一切都不朽而神性。
8、一眼望去,到處都是單調的黃色,連一棵樹木都沒有,沙漠的廣闊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疲倦,似乎永遠走不出去似的。時近中午,太陽升得老高老高,曬得沙漠直冒煙。我們下車休息,支起涼篷,但沙子熱得燙人,叫我們站不是坐不是。我第一次感到沙漠的可怕。
9、沙漠上有的是旋風,一股一股的,把黃沙捲起好高,像平地冒起的大煙,打著轉在沙漠上飛跑。
10、日近黃昏,他眼前的沙漠呈現一派金色,無數道沙石湧起的皺褶如凝固的浪濤,一直延伸到遠方金色的地平線。
11、站在沙山上,俯視下方,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沙山下面是鬱郁蔥蔥的樹林,林中花團錦簇,點綴著這綠色的「海洋」。
12、一眼望去,到處都是單調的黃色,連一棵樹木都沒有,沙漠的廣闊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疲倦,似乎永遠走不出去似的。
13、無邊的沙海中,點綴著一叢叢樹木,那是沙柳。那一叢叢沙柳,給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為了能在缺水的沙漠中生存,沙柳憑借自己頑強的毅力,把根深深地扎在沙土之中,長達幾十米,一直伸向有水源的地方。在這里,生命一旦產生,便很難消亡,因為艱苦的環境,往往可以養育偉大而頑強的生命。
14、我們後來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部。這時,氣溫也上升到了45℃了。啊!真沒想到,一望無際的沙子全都是金黃色的,一座座沙山,好像一座座漂亮的樓房,美麗極了!
15、天是藍的,地是黃的,這里除了藍黃兩色,再也看不到其他的色彩。
2. 鄂爾多斯沙漠大峽谷的主要景觀
峽谷內植被豐富,與峽谷外蒼茫成鮮明對比。尤其是到春夏季節,峽谷內林蔭森森,峽谷外則植被稀疏。 1922年,法國天主教神父、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首次在這里發現3件古人類肢骨化石,翌年,他又與古生物學家德日進組成考察隊,在這里進行了深入考察,發現了包括45個種類的脊椎動物化石和一批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後來,德日進先生在研究這些古化石時,意外發現了一顆人的上門齒化石,經北京協和醫院研究,取名「河套牙齒」。
本世紀四十年代,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即薩拉烏素文化)兩個中文名詞,從此,鄂爾多斯沙漠大峽谷「一鳴驚人」。此後的三十年間,內蒙古自治區考古學家汪宇平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兩位考古學家裴文中、賈蘭坡等先後多次來到這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考古研究,共發現「河套人」化石10多件、舊石器100多件。「河套人」及遺址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所處地理位置重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和科研價值。該遺址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
鄂爾多斯沙漠大峽谷旅遊景區內的「古河套人」遺址,距今3.7萬年,是我國三個最著名的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之一,宥州古城遺址,建於唐元和十五年,古城保存完好,以歷史悠久,內含豐厚的「古錢幣」文化而受到海內外旅遊客的青睞。被自治區列入申報國家級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區。「古河套人」遺址是我國三個最著名的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之一,宥州古城遺址,建於唐元和十五年,古城保存完好,以歷史悠久,內含豐厚的「古錢幣」文化而受到海內外旅遊客的青睞。
距陝西的靖邊縣很近(約40分鍾)。
化石區
「薩拉烏蘇動物群」化石的集中產區,是人類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天然地質博物館。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區狹長蜿曲的溝灣,地貌奇特,被譽為世界級的沙漠大峽谷。 位於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城川中學校園內,佔地面積60餘畝。該舊址也是1945年2月伊盟工委的所在地。
1941年9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受中央委託,為廣泛發動各民族的抗日運動,在延安大砭溝成立了民族學院。1944年4月由於工作需要,由延安遷到接近少數民族地區的定邊,稱三邊公學。1945年2月,原中共城川工委改為中共伊盟工委,民族學院也遷至城川,改稱為城川民族學院。解放後,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學院(後改為中央民族大學),城川延安民族學院也就是中央民族大學的前身。城川延安民院做為黨的民族政策試驗田和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搖籃,為黨和國家輸送了大批合格的從事民族工作的高級領導幹部。
1945年2月中共中央將延安民院遷至城川。改稱「城川民族學院」,成為黨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搖籃,烏蘭夫、布赫等國家領導人曾在此學習工作生活過。2002年在民院舊址上延安建成民院城川紀念館,收有大量珍貴的文物和圖片,成為全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延安民族學院被譽為是「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搖籃」和「國家實施民族政策的試驗田」,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於2002年被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8月又被鄂爾多斯市國防教育委員會和軍分區命名為市級國防教育基地,2008年8月29日又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自治區級首批國防教育基地之一。 十里水庫長廊,東段有水簾洞,是河流長期切割出來的深邃洞區。
審旗巴圖灣是四十年前建好的一個水庫,因薩拉烏蘇河這個景點叫薩拉烏蘇旅遊區。又被稱作巴圖灣水庫,景區佔地230平方公里,水面20餘平方公里,庫區長25公里,平均寬度達800米,水深幾十米,水源大部分來源於沙漠泉水,可以直接飲用,是世界上最純凈的水域之一。
景點距靖邊縣統成城大約3、4公里路。
3. 沙漠的詳細介紹
從地理位置而言,全球沙漠集中分布於13個地區(William G.Mc.G.Deserts of the world,1970)。
由氣候因素而形成的沙漠集中分布在南北緯度15°—35°之間。南半球沙漠從大西洋沿岸的卡拉哈里、納米布沙漠開始,通過印度洋,經澳大利亞沙漠,越過太平洋到達南美的阿塔卡瑪沙漠;而北半球沙漠從大西洋沿岸的沙哈拉沙漠開始,越過蘇伊士運河,過紅海,經阿拉伯沙漠,通過伊朗、阿富汗、印度塔爾沙漠,越過太平洋,到達北美西南部。
受地形因素影響而形成的沙漠多分布於北半球北緯35°—50 °之間,集中分布於亞洲的中部和美國西部。 所渭沙漠化,即植被破壞之後,地面失去覆蓋,在乾旱氣候和大風作用下,綠色原野逐步變成類似沙漠景觀的過程。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現在乾旱和半乾旱區,形成沙漠的關鍵因素是氣候,但是在沙漠的邊緣地帶,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於人為原因沙化了,這些人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合理的農墾。無論在沙漠地區或原生草原地區,一經開墾,土地即行沙化。在1958到1962年間,片面地理解大辦農業,在牧區、半農牧區及農區不加選擇,亂加開荒,1966-1973年,又片面地強調以糧為綱,說什麼「牧民不吃虧心糧」,於是在牧區出現了濫墾草場的現象,致使草場沙化急劇發展。由於風蝕嚴重,沙荒地區開墾後,最初l-2年單產尚可維持二三十千克,以後連種籽都難以收回,只有棄耕,加開一片新地,這樣導致「開荒一畝,沙化三畝」。據統計,僅鄂爾多斯地區開墾面積就達120萬公頃,造成120萬公頃草場不同程度地沙化。
(二)過度放牧。由於牲畜過多,草原產草量供應不足,使很多優質草種長不到結
種或種子成熟就吃掉了。另外,像占牲畜總數一半以上的山羊,行動很快,善於剝食沙生灌木莖皮,刨食草根,再加上踐踏,使草原產草量越來越少,形成沙化土地,造成惡性循環。
(三)不合理的樵採。從歷史上來講,樵採是造成我國灌溉綠洲和旱地農業區流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伊克昭盟為例,據估計五口之家年需燒柴700多千克,若採油蒿則每戶需5000千克,約相當於3公頃多固定、半固定沙丘所產大部或全部油蒿。據統計,伊克昭盟僅樵採一項而使巴拉草場沙化的面積達20萬公頃。 沙漠地區,氣候乾燥,雨量稀少,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有些沙漠地區的年降水量更少至10毫米以下(如中國新彊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但是偶然也有突然而來的大雨。沙漠地區的蒸
發量很大,遠遠超過當地的降水量;空氣的濕度偏低,相對濕度可低至 5% 。
氣候變化頗大,平均年溫差一般超過攝氏30度;絕對溫度的差異,更往往在50度以上;日溫差變化極為顯著,夏秋午間近地表溫度可達60度至80度,夜間卻可降至10度以下。沙漠地區經常晴空,萬里無雲,風力強勁,最大風力可達颶風程度。熱帶沙漠成因:主要受到副熱帶高壓籠罩,空氣多下沉增溫,抑止地表對流作用,難以致雨。若為高山阻隔、位處內陸、或熱帶西岸,均可以形成荒漠。例如澳洲大陸內部的沙漠,就是因為海風抵達時,已散失所有水其而形成的。有時,山的背風面也會形成沙漠。地面物質荒漠並非全是沙質地面,更常見為疊石地面或岩質地面;地面尚有湖和綠洲。 大多沙漠分類按照每年降雨量天數,降雨量總額,溫度,濕度來分類。1953年,Peveril Meigs把地球上的乾燥地區分為三類:特乾地區是完全沒有植物地地帶(年降水量100 mm以下,全年無降雨、降雨無周期性),其面積佔全球陸地的4.2%;乾燥地區是指季節性地長草但不生長樹木的地帶(蒸發量比降水量大,年降水量在250 mm以下),其面積佔全球陸地的14.6%;半乾地區有250-500毫米雨水,是可生長草和低矮樹木的地帶。特乾和乾燥區稱為沙漠,半干區命名為乾草原。
但是只夠乾燥性標準的地區並非都是沙漠,如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布魯克斯嶺(Brooks Range)的北山坡一年有250毫米以下雨水,通常不算為沙漠。
貿易風沙漠
貿易風(即信風trade wind)是從副熱帶高壓散發出來向赤道低壓區輻合的風,來自陸地的貿易風越吹越熱。很乾的貿易風吹散雲層,使得更多太陽光曬熱大地。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主要形成原因就是乾熱的貿易風(當地稱為哈馬丹風)的作用,白天氣溫可以達到57°C。
中緯度沙漠
中緯度沙漠(或稱溫帶沙漠,參看溫帶沙漠氣候),位於緯度30°到50°之間。北美洲西南部的Sonoran Desert和中國的騰格里沙漠都是中緯度沙漠。
雨影沙漠
雨影沙漠是在高山邊上的沙漠。因為山太高,造成雨影效應,在山的背風坡一側中形成沙漠,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Judean Desert。
沿海沙漠
沿海沙漠一般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因寒流流經,降溫降濕,冬天起很大的霧,遮住太陽。沿海沙漠形成的原因有:陸地影響、海洋影響和天氣系統影響。南美的沿海沙漠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是世上最乾的沙漠,經常5-20年才會下一次超過1毫米的雨。非洲的納米比沙漠(Namib Desert)有很多新月形沙丘,經常刮大風。
仙人掌公園
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因沙漠氣候的關系,有相當多的仙人掌,特別是巨大的樹形仙人掌(En:Saguaro),因此在1994年成立了(En:Saguaro National Park)樹形仙人掌國家公園,園中有多達10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仙人掌。此外在日本琉球,也有仙人掌植物公園。
古代沙漠
地質考古學家發現地球的氣候變化很多,在地質史上有些時段比現在乾燥。12,500年前,大約北緯30°到南緯30°之間10%的的陸地沙漠廣布。18,000年前,這個區域的50%是沙漠,包括現在的熱帶雨林。
很多地方已經發現沙漠沉積的化石,最老的達到5億年。在美國的Nebraska Sand Hills是西半球最大的古代沙海。它現在已經有50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沙粒已經被植物穩住,但是還是可以看到高達120米的沙丘。
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也是一個古代沙漠。
鹽鹼沙漠
各種鹽鹼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如阿聯酋國等。
外星沙漠
火星是太陽系唯一發現有風力塑造地貌的非地球行星,火星上有沙丘。但是如果只看乾燥度,幾乎所有現在發現的外星天體都是被「沙漠」覆蓋。 泥土
乾燥地區的泥土有很多礦物質,很少有機肥料。重覆的水儲積把有的土壤變成鹽性層。鹽溶液里沉澱的碳酸鈣可以把沙粒和石子沾成50米厚的「水泥」。
硝石層是沙漠土壤常見的紅棕色到白色層。硝石層一般成塊,或者裹在礦物顆粒外面,是由水和二氧化碳之間復雜的互作用中形成的。二氧化碳來自植物根部,或者有機品腐爛的副產品。氣候炎熱,早晚溫差大。
植物
多數沙漠植物是抗旱或抗鹽的植物。有些在根,莖,葉里存水;有些具有龐大的根莖系統,可以達到地下水層,攔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有些有較大的莖葉,可以減低風速,保存沙土。
沙漠上的植物分布比較稀薄,但是有很多品種。美國西南部的沙漠里的柱仙人掌可以活200年,長到15米,10噸,成為沙漠里的樹木。柱仙人掌成長很慢,9年之後才有15厘米,75年才分第一個枝。因為身軀龐大,看起來好像沙漠里有很多仙人掌。其實豌豆類和向日葵類植物也可以在乾燥酷熱地域生存。梭梭也是沙漠中獨特的灌木植物,平均高達2-3m,有的高達5m,被稱為「沙漠植被之王」壽命也可達百年以上。春季冰冷的沙漠里一般長草或灌木叢。
水源
沙漠里偶爾也會下雨,下起來常常是暴風雨。撒哈拉沙漠曾經有過在3個小時內降水44毫米的記錄。這種時候,平常乾的河道會很快充滿水,容易發洪水。
雖然沙漠內部少下雨,沙漠常從附近高山流出的河流進水。這些河流一般帶著很多土,在沙漠里流了一兩天的距離就幹了。世界上只有幾條大河流通沙漠,如埃及的尼羅河,中國的黃河,和美國的科羅拉多河。
如果水足夠,沙漠里會形成季節湖,一般較淺較咸。因為湖底很平,風會把湖吹到好幾十平方公里。小湖幹了之後會留下一個鹽灘。在美國有上百個這樣的鹽灘,大多是12000年前冰河時期的大湖的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猶他州的大鹽湖。平平的鹽灘是賽車,飛機跑道和宇航器降落的好地方。
礦物儲藏
有些礦物在乾燥區域形成。地面的水溶解礦物質,然後把它集中在地下水面附近,成為容易開發的儲藏。
鹽灘上有很多水蒸發之後留在表面的礦物質,如石膏,鹽(包括鈉硝酸鹽和氯化鈉,和硼酸鹽。)從硼砂和其它硼酸鹽煉出來的硼,是玻璃、陶瓷、搪瓷、農業化學製品,軟水劑和西葯的一種基本成分。類似的還有沙金等。
在塞爾斯湖(Searles Lake)出產的礦物價值10億多美元。
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出產很多鈉硝酸鹽,19世紀就開采,用於炸葯和肥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出產了3百多萬噸。
美國,智利,秘魯和伊朗出產銅。澳大利亞出產鐵,鉛,鋅礦石。土耳其出產鉻鐵礦。澳大利亞和美國有金,銀,和鈾儲蓄。
非金屬物質鈹,雲母,鋰,黏土,輕石,和金屬渣也出現在乾燥地區。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藏大多在沙漠地帶,但是這些儲藏並非因為乾燥氣候而成。在這些地區成為沙漠之前,它們是淺海,石油為海底植物形成。
生物
因食物來源缺乏,動物種類較少。這些動物(如昆蟲或爬行類)體表具有外骨骼或鱗片以減少水分的散失,且尿量很少。鳥類、昆蟲和念齒類動物能排出固體的尿酸或濃尿,以減少對水分的需求;蜥蜴和蛇白天埋在沙中或躲在洞穴內,以避免乾旱和高溫。駱駝在沙漠中往返,頂著熾熱的太陽,運載人們和商品。它們的身體機能非常獨特,可以連續好幾天不喝水。為了保留水分,駱駝開始流汗前,體溫會提高很多,以減少汗量。駱駝以粗糙堅韌的沙漠植物為食,靠著存在駝峰里的脂肪能存活相當長的時間,沙漠的降雨量少,絕大多數植物無法在此生長,不過在沙漠四周的半沙漠地帶,仙人掌類的植物則可生長,並棲息著以這些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及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在沙漠地區,大多數動物的體毛顏色與沙土相同。沙土般的顏色不易吸熱,能更增加在沙漠中的活動力,同時也有保護色的作用,不易被天敵發現、易於覓食。 此外,在沙漠中還可以看到一些大耳朵動物。大耳朵除了幫助體溫快速發散之外,還具有探察聲音動向的功能。
4. 主要景觀有哪些
古時沙坡頭就有中衛八景中的三大景觀,今天的沙坡頭又增添了幾處壯美的景觀:鐵龍越沙、古渠流水、黃河弄筏、河灣水車。
《讀史方輿紀要》摘引元代史志記載說:「元志:自蘭州而東,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理州,正東行至寧夏路。鳴沙河,即寧夏中衛鳴沙山南黃河也。」這里所說的「鳴沙山」,即今之沙坡頭。鳴沙山有特異功能。《元和郡縣圖志·卷第四》說,此地「西枕黃河,人馬行經此沙,隨路有聲,異於余沙,故號鳴沙」。從唐、宋、元明以來,沙坡頭的「鳴沙」成為宇內異景,史不絕書。《弘治寧夏新志·卷三·詳異》說:「沙關鍾鳴,城西四十里,沙關朝暮有聲如鍾,天雨時益盛。」
這里的沙子,一年四季都能發出一種奇妙的聲音。當然,以夏秋為最響。盛夏,天氣晴朗,烈日炎炎,沙丘表層溫度可達70度(曾經有人埋下雞蛋,不到半小時就烤熟了)。如果冒暑登上坡頂,順勢下滑,即刻會聽到嗡嗡嗡的轟鳴。起初,那聲音宛如古剎鍾聲,由遠及近,悠揚洪亮;繼而,又像凌空的飛機,隆隆作響;隨後,又像千萬鐵騎馳奔疆場,吼聲貫耳。其實,沙漠「唱歌」是有其科學道理的。1959年夏末,我國著名地理學家竺可楨教授考察沙坡頭時,曾以古稀之年,興致勃勃地爬上沙堤下滑,體驗了「鳴沙」的生活,事後著文說,兩千年以前,我國勞動人民早已通過實踐道破了鳴沙的奧秘。由於坡陡、沙大、沙子里含有很多石英,經陽光照射發熱,或風吹或人馬走動,加壓摩擦,就會發出聲音。近年來,不少中外遊客結隊前來「沙都」觀賞,紛紛以身試沙,樂在其中,贊不絕口。
5. 沙漠景觀特點描述
這個問題太專業了,這兒不會有人回答的, 所以建議你還是找一個相對專業點的旅遊網站找一找吧。
6. 沙漠景觀 還是 荒漠景觀
當時荒漠景觀 沙漠後便一般接氣候
7. 描寫熱帶沙漠的自然景觀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降水量約2200mm ;終年高溫多雨,分布在赤道附近、南美、版亞馬遜平原最權廣。
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降水量約980mm ;終年高溫,降水較少,分「旱」「濕(雨)」兩季。熱帶雨林兩側、非洲分布最廣。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量約350mm ;終年高溫少雨。北非和南非分布最廣(回歸線穿過的大陸內部和西岸)。
熱帶季雨林氣候:全年降水量約2150mm ;終年氣溫至熱,降水較多,分「旱」「濕(雨)」兩季。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亞洲分布最廣。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溫和少雨。中國、美國、巴西東部、阿根廷沿海分布最廣。
8. 努比亞沙漠的景觀
1、位於抄北回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范圍大,乾熱面積廣。
2、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3、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4、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濕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9. 庫布齊沙漠的主要景點
庫布齊沙漠景觀壯美,風光獨特。700里黃河宛如弓背,迤邐東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組成了巨大的金弓形。庫布齊的響沙灣景區以浩瀚的特大響沙帶堪稱天下一絕,在乾燥條件下,沙子只要受到外界觸動就會發出一種像飛機掠頂而過的「嗡嗡嗡」的轟鳴聲,四季皆響,十分奇妙;而神光響沙旅遊景區夜間有熒光顯現,格外神奇;美麗的七星湖景區碧波盪漾,在滾滾黃沙中倒映出澄凈的天空,動人心魄。
10. 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自然景觀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自然景觀:
沙漠氣候是大陸性氣候的極端情況。在副熱帶沙漠分布最廣,基本原因就是少雨,植物難以生存,植物種類和數量極其稀少。地表裸露,空氣十分乾燥,極少水分。
白天太陽輻射強,地面加熱迅速,氣溫可高達60~80℃。上升氣流強,但因空氣乾燥,極少成雲致雨,只有狂風沙塵。夜間地面,冷卻極強,甚至可以降到0℃以下。由此,氣溫日變化非常大。可以高達50℃以上。
沙漠里的四季,和同緯度別的地方也有很大不同。中國東部地區,因為是季風性氣候,春、秋季節本來就短。然而在沙漠地區,春、秋更短。因為沙漠地區太幹了,沒有水分調節。春季里氣溫直線上升,秋季里氣溫直線下降,春、秋兩季加起來也只有2個半月到3個月左右。
春、秋季節一短,冬、夏季節就顯得格外地長,所以有人形容說:「中亞乾旱地區,一年只有兩季:西伯利亞的冬季和撒哈拉的夏季。」這是有點道理的。沙漠氣候中的溫度變化,是世界各種氣候中最最極端的。
(10)沙漠主要景觀擴展閱讀:
熱帶沙漠氣候常見動物有:
一、野馬
普氏野馬:體長約210厘米,肩高約110厘米,尾長90厘米,體重350千克。頭部長大,頸粗,耳比驢短,蹄寬圓。外形似家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二、塔里木兔
塔里木兔又叫南疆兔、莎車兔。體形較小,毛色較淺,耳朵較大,耳尖不呈黑色,是它與雪兔最明顯的區別。整體毛色與棲息環境非常接近;聽覺器官非常發達,耳長達10厘米,超過其他兔類。
三、普氏原羚
一般指普氏原羚普氏原羚別名灘原羚、黃羊,1875年由俄羅斯博物學家普熱瓦爾斯基在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上發現並命名。
普氏原羚全身黃褐色,臀斑白色。僅雄性有角,雙角角尖相向鉤曲。棲息於山間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帶,以數頭或數十頭為群,冬季往往結成大群。以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為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熱帶沙漠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