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石牌坊景色

石牌坊景色

發布時間: 2021-02-04 11:06:28

1. 紹興那裡好玩的風景

安昌古鎮(商澤遺國)AAA
4000多年前,越地先民就在安昌繁衍活動。1000多年前,越王錢鏐奉內唐王之命平董昌容之亂定名安昌,明弘治年間就建成老街。安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千年古鎮,餺飥傳世,名將商賈,翰墨史書,科舉之外,幕風蔚盛,師爺故里,聞名遐邇。明清以降,安昌更是商品經濟發達、貿易地位顯赫,人文特色突出、文化底蘊深厚。曾是浙東航運線上的主要商埠碼頭,曾是連接紹興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曾是市井繁榮、商賈如雲、金融發達的越北大市重鎮。安昌古鎮景色優美,環境優雅,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現存三里長街依河築市,店鋪作坊古樸厚重,翻軒騎樓錯落有致,石板弄堂曲折清寂,素有「碧水貫街千……[詳細]
會稽山大禹陵
會稽山大禹陵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禹陵是會稽山景內的重要名勝古跡之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入景區,兩邊碧水綠樹,映襯著會稽山,處處散發出古樸典雅的韻味。經過九龍壇,遊客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鐫「大禹陵」三字

2. 頤和園景物簡介

東宮門區: 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
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所陳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
樂壽堂 樂壽堂 :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樂壽堂殿內設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碟,四隻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卧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櫃為乾隆時遺物。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這里的玉蘭花很有名,現在邀月門前一株是乾隆從南方移植來的。
玉瀾堂: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南臨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築。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後門直對宜芸館。後檐及兩配殿均砌磚牆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後,曾把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囚禁於此。是光緒皇帝的寢宮。
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於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演神鬼戲時,可從「天」而降,也可從「地」而出,還可引水上台。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
萬壽山前景區: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是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萬壽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閣為中心,形成了一組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築群。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寶雲閣。登臨山頂,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智慧海:是萬壽山頂最高處一座宗教建築,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建築外層全部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建築顯得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餘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長廊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
長廊:長廊位於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餘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
石舫:清晏舫,俗稱: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園時,改台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
畫中游:畫中游是萬壽山西部一組重要景點建築。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兩層的樓閣,左右各有一樓,名「愛山」、「借秋」。閣後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後邊的是「澄暉閣」。建築之間有爬山廊。由於地處半山腰,建築形式豐富多彩,樓、閣、廊分別建在不同的等高線上,青山翠柏中簇擁著一組由紅、黃、藍、綠琉璃瓦覆蓋著的建築群體,酷似一幅中國山水畫。
聽鸝館:原是乾隆皇帝為其母看戲所建,內有兩層的戲台,因古人常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的優美動聽,故名之為「聽鸝館」。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改建。在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前,慈禧經常在這里看戲,宴飲。現在聽鸝館已成為專營宮廷菜式的餐廳,先後接待服務過上百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聽鸝館飯庄是著名的宮廷菜系飯庄。銅牛與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隻。
銅牛:銅牛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銅牛是為鎮壓水患而設。
銅亭(寶雲閣):銅亭是中國目前尚存的工藝最精緻、體量最大的銅鑄品之一。建在佛香閣西側的五方閣院中一座高4米的漢白玉石座上始建於乾隆年間,高7.5米,重207噸。四面有菱花扇。雖為銅制,但完全按照木構架結構而做。東、南、西三面有門,門為四扇格扇門,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門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簾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為內外二層。
文昌閣:文昌閣在頤和國昆明湖東堤北端。原是一座城關,為清漪園的園門之一。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現存城樓為光緒時(1875-1908)重建。城頭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間為三層樓閣。中層供奉文昌帝君銅鑄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銅騾一個,極富特色。
文昌院位於文昌閣之東,文昌院博物館是中國古典園林中規模最大、品級最高的文物陳列館。 館內設有六個專題展廳,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傢具、書畫、古籍、琺琅、鍾表、雜項等,類。由於頤和園特定的皇家環境,這些藝術品代表了當時最好的工藝水平,許多珍品在當時即為國之重器;館中還陳展了部分清代宮廷生活用品。
後山後湖景區:位於頤和園最北部,建築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萬壽山後山中部,是漢藏式的建築群。佔地2萬平方米,因山順勢,就地起閣。前有須彌靈境(現改為平台),兩側有3米高的經幢,後有寺廟群主體建築香岩宗印之閣。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層環狀「相輪」,表示佛經「十三天」。塔型別致,造型端莊美觀。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間有兩個凹凸不平的台殿,一個代表月台,一個代表日台,象徵著日月環繞佛身諧趣園。
諧趣園: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後,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共有亭、台、堂、榭十三處,並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
蘇州街:是後湖兩岸仿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游幸時開始「營業」。後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現在的景觀為1986年重修。

3. 項王故里的景色介紹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歷史文物保護,制定方案,撥發巨款,組織專人對項里進行修復擴建,蔚為壯觀。
走進項王故里,迎面高聳著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書:"項王故里"四個大字。因牌坊建在古黃河大堤上,主體建築在堤下,居高臨下,整個建築群盡收眼底。其建築風格既有漢代民居特點,又有宮殿式建築風格。室、閣、亭均為青磚青瓦,飛檐石基,庄嚴肅穆,雄偉壯觀。廊柱、格扇、雕刻繪畫極為精美。四周圍牆呈淡黃色,上覆青色小瓦,古色古香,雍容典雅。其主體建築為三進院落。前為高大的漢式石闕,象徵項羽故居為帝王規格。中院以英風閣為主體,閣內為項羽高大塑像。四面牆上嵌著反映項羽生平十二幅浮雕,如項羽舉鼎、吳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趙、鴻門設宴、垓下突圍等等。英風閣前面有霸王鼎,鼎高2.6米,直徑1.9米。重8噸,鼎上鑄銘文,記敘了項羽不朽的歷史功績,古樸壯觀,氣勢雄偉。
英風閣東西建有碑廊,東廊為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巨幅石刻,為著名書法家戚慶隆所書。西廊為當代知名書法家書寫的歷史名人歌頌項羽的詩作。第三進院為花園式庭院,正面為故居紀念室,室內有虞姬像,室外有系馬亭,亭內有石雕烏騅馬;亭外有拴馬槽。該槽相傳為項羽飼養烏騅馬所用,保存至今,可渭一絕。院內廣植松柏、梧桐,以及四時花卉。那株相傳為項羽當年手植古槐,雖經歷二千多年風風雨雨,樹貌奇古,枝幹蒼老,但仍枝繁葉茂,蓬勃挺秀,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難怪美國一位植物學家把它喻為"天下第一槐"。

4. 重慶「被人遺忘」的兩座千年古鎮,有怎樣的美景

在社交媒體上常常能見到重慶的模樣,不管是五層立交橋還是燈火璀璨的洪崖洞,亦或是朝天門、解放碑等都吸引了一大波遊客,讓人們對重慶這座城市充滿了嚮往,甚至有些人去了重慶還未離開,就在計劃下一次什麼時候來了,這就是重慶這座城市的魅力。

5. 鳳山祖廟的建築景觀

鳳山祖廟旅遊區位於汕尾市區東面的品清湖畔。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該景區主建築由鳳山公園、鳳山祖廟、鳳儀台媽祖(天後聖母)石像三大部分組成。這個景區既是汕尾市著名的風景區,也是粵東地區百姓尤其是沿海漁民朝拜媽祖的地方。
鳳山祖廟
鳳山祖廟已列為汕尾市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修葺一新,並開辟為旅遊區,重修古戲台、鳳山公園,建造天後閣、鍾鼓樓、石牌坊,於鳳山頂峰塑一座高達16.83m的全國最高的天後聖母石像,是由468塊來自媽祖家鄉的優質花崗岩石雕刻而成。我國著名文學家冰心女士為石像題寫了「天後聖母」四字。鳳山媽祖石像的落成,猶如在紅海灣畔綴上一顆絢麗璀璨的明珠,成為粵東明珠汕尾市的新標志。媽祖聖跡館
媽祖聖跡館是我國第一個介紹媽祖生平、傳說、聖跡的藝術館;漁家風情館的圖文介紹、實物模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展示沿海漁家生產生活,以及美麗傳說的漁家世界。
海陸豐臉譜園
海陸豐臉譜園展示了 「中國戲曲之鄉」的汕尾市稀有劇種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戲曲各類人物的臉譜。位於鳳山頂上鳳儀台的媽祖石像,高16.83米,重1000噸,由468塊來自媽祖故鄉福建莆田的花崗岩石雕成。旁有石刻「天後聖母」,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冰心女士所題。該石像目前是大陸最大的媽祖石雕像。鳳山八景
鳳山有「金鳳展翅」之稱,東面有小山似鐵鍋倒蓋稱鼎蓋山,東南面有小山崗稱嶼仔山。旅遊區前面有面積22平方公里的品清湖,稱「三山一湖」。站在鳳山頂上既能腑瞰汕尾市區的全貌,更能環視整個旅遊區周圍山水景色。在霞光映照下,它宛如一面圓鏡,山色倒影,蔚為壯觀。鳳山周圍有八景:「鳳崗向斗」、「紅娘穿線」、「民船舞劍」、「鷺鶿疊翠」、「鯉魚瀑布」、「銀湖夜遊」、「鳳山聖母」、「古廟新姿」,整個旅遊區構成一幅多姿多彩畫屏。

6. 潮州有什麼美景

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現在人們所說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鱷渡秋風」、「西湖漁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北閣佛燈」、「韓祠橡木」、「湘橋春漲」、「鳳台時雨」、「龍湫寶塔」(原位於北閣對面江心,現仍存遺址)。
湘橋春漲
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廣濟橋始建於宋乾道七年(1171),始為浮梁,稱「康濟橋」。此後,歷二百餘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潮州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唱的就是湘子橋的歷史風貌。「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之一:時當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河面增闊,湘子橋東西段中間十八梭船連成一線,真似長龍卧波。觀上游兩岸的滴翠竹林,下遊仙洲盛開的桃花和沿江的綠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詩贊道: 湘橋春漲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 激石雪飛樑上鷺,驚濤聲徹海門潮。 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 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層霄。
韓祠橡木
跨過廣濟橋,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筆架山,山上岩石層疊,蒼松翠柏,濃蔭蔽日,沿中峰石階直上山腰,庄嚴靜肅的韓文公祠便聳立在眼前,這里便是「韓祠橡木」的勝地。 筆架山原名雙旌山,因形似筆架遂稱筆架山。韓文公祠位於筆架山中峰的雙旌石下。相傳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游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將亭稱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軍州事丁允元認為韓公嘗游於此並手植橡木,韓公之祠應遷建於此,所以將城南七里的韓文公祠遷至今址。 韓文公祠的建築簡朴雅緻,牆壁全是水磨磚砌成,祠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升高七尺,有石階可登,正中供韓愈塑像。祠內石柱多刻對聯,四壁環立歷代碑刻四十面,詳載韓愈貶潮史跡和該祠興廢情況。 相傳當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據宋禮部尚書王大寶《韓木贊》的描寫,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魚鱗狀,葉細而長,葉脈凸起,作稜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但花不常開,潮州人崇尚韓愈,以至效祥於他手植的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記載。於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韓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鄭蘭枝有詩雲: 高植一株聳翠巒,侍郎手澤倚欄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葉毓雙旌度歲寒。 棱影參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壇。 遊人若問科名事,為指芳林舊姓韓。
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於城北韓江之濱,高約金黃四十餘米,狀如覆釜,為潮州古城後枕,與西面的葫蘆山,東面的筆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馬丘松翠。因宋末摧鋒寨正將馬發,率領潮州人民奮起抗擊元兵侵潮,後元將收買南門巡檢黃虎子為內應,攻陷潮州城,馬發「收殘率百餘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為,令妻子自縊死,發自鴆」,滿門殉節,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過程中幾遭殺盡。後人為紀念馬發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築馬發墓,並植蒼松翠柏,以喻高風亮節。鄭蘭枝有詩贊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萬古凝蔭一棵松。 矗矗凌雲懸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風亭積翠飛層堞,虎石吹濤逐晚鍾。 長峙海邦標勁節,滿林秋色入望濃。 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設於金山麓。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潮州知軍州事王漢見其「山之形勝萬態」。於是斬荊棘,興土木,開路徑,建荔枝亭、鳳凰亭、初陽亭、西暉亭,辟獨秀峰、初陽頂、望賢石,顯石崗諸景。歷代又不斷修葺並於岩石之上摩刻詩詞記事,使金山成為游覽勝地。
鳳凰時雨
鳳凰台位於潮州城南郊的老鴉洲(後稱沙洲島或鳳凰洲)北端,明隆慶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鳳凰台是鳳凰洲公園的主體建築,該台因立於洲頭,歷史上屢遭洪水猛浪之厄,這次重建前所存殘跡為民國初年所修,台上是一座四柱、單檐歇山頂水泥結構的亭台,與原貌相差甚遠。 現重建的鳳凰台由台體和閣亭兩部分組成,坐南朝北,高達四丈多。台體中首層石座為高台,高達丈八。二層為明台,高約丈八,亭閣高達丈七,由8根檐柱及12支門柱支撐,屋面是一個三開間,中間高,兩側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兩個層次,產生出前後六面檐口,兩側二面檐口,勾勒出八面檐花。高低錯落,檐牙高築,峻凌飄逸,堂皇壯觀,再現了鳳凰台的本來面目和迷人的風采。亭閣上的「鳳台時雨」、「中流砥柱」等牌匾與木質結構、明式拱斗和屋面的傳統青瓦相映襯,統一和諧,文氣斐然。若從遠處欣賞,則有如古人所說的「煙雲開罨畫,燈火見樓台」,美不勝收。 鳳凰台以借景著稱,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時雨」,指的就是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測的時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時節,江上奇景,千變萬化,有時薄雨疏疏,江面輕煙淡淡,帆影穿梭;遠望湘子橋,煙雨蒙蒙,車水馬龍,宛如海市蜃樓;仰視筆架山,輕雲渺渺,山上樓閣籠罩在薄紗之中。晴天烈日,時雨驟降,好似萬斛銀珠從天拋灑,陽光輝映雨點,又如千幅珠簾憑空搖盪,令人留連忘返,心曠神怡,疑入仙境。清乾隆進士鄭蘭枝的詩,把這個景點描述得淋漓盡致: 鳳城郊外聳層台,時雨霏霏渡水來。 雲鎖湘橋疑海市,煙迷筆嶺憶蓬萊。 一天銀竹侵朱檻,八面檐花點碧苔。 雯後山川多景色,老鴉洲上好徘徊。
龍湫寶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於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蔥郁繁茂的樹林,有雅緻幽靜的寺院,與車周的景物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綺麗的風景。初時名為「塔院維舟」,以遊艇常喜系纜於此命名。又因塔邊有「龍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從前觀賞此景,可見古塔屹立江中,與意溪遙遙相對,江水環繞小洲。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見湘橋如長虹橫貫江上,後面是高接雲空的鳳凰山,右邊是炊煙裊裊的鬧市,左邊是一片廣闊的綠野鄉村。走進寺院,則見寺僧焚香禮佛,敲鍾弄鼓,別有一番風味。夜間則遊艇如梭,通宵不息。每當月夜,遊人或系艇塔邊,飲茶抒懷;或仰卧舟中,默數那滿天星斗,聆聽潺潺流水或掀簾觀賞江上悠悠飄去的浪花,實在悠閑自得,其樂無窮。正如鄭蘭枝所描寫的: 古塔崢嶸鱷水頭,瀠洄院落好維舟。 帆藏燈影三更月,纜系鍾聲五夜遊。 停棹不妨風瑟瑟,開窗正愛浪悠悠。 幾層磴道遙望處,一幅江城入畫秋。 可惜寶塔於清代已經倒塌,寺院也荒蕪,殘存的塔基後來也被洪水沖去,小洲則因整治韓灑而被炸掉,僅存水下殘基。現在,替代此景有「鳳凰塔」的風光。「鳳凰塔」是萬曆年間(1581-1585)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遙對鳳凰山,又與隔江的鳳凰台相對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旱時溪水常涸,叫「涸溪」,鳳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高十三丈七尺,基圍十四丈四尺,七層八面,磚石結構。塔建於潮州韓江東南側,正當兩股江水要沖,有如一道堤防,護住塔後一帶村落。夕陽殘照或旭日東升,水流影動,金光閃灼,甚是奇妙;每當秋高氣爽,江面平靜,碧波如鏡,水影倒映,古塔似巨柱擎天,蔚為壯觀。沿塔內扶梯登上塔頂,眺望四方美景,三山一水護古城的天然風貌,一覽無遺。
鱷渡秋風
在潮州城外韓江北堤中段,有個古渡口,叫鱷渡。古時候潮州鱷魚為患,故韓江原稱之為鱷溪(惡溪)。相傳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刺潮,因聞鱷魚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財產,遂於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設置祭壇,「以豬一羊一投惡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稱該渡口為鱷渡。這里是韓江上游最寬闊的江面。每年秋天,這里的景色最為迷人:藍色的晴空映襯著片片白雲,秋風吹皺了平靜的江水,堤上魁梧筆直的木棉樹沙沙作響,斷斷續續落下的幾片黃葉,緩緩飄在遼闊的江面上。鼓滿白帆的船兒徐徐飄盪,任意東西,顯得格外舒暢,自由自在。有詩贊道: 輕舟渺渺逐清風,載向西來復向東。 人立晴波秋水綠,葉飛遠浦晚霞紅。 一溪爽籟韓潮闊,兩岸涼飈鱷渡空。 自是祭文神妙處,於今歌詠在江中。
西湖魚筏
西湖魚筏是秀麗壯觀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詩意和惹人慾醉的絕妙景緻,因魚筏出沒於瀲灧空濛,變幻無窮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每當夏初,湖水浸溢湖邊石堆,青蔥的樹木,別致的亭閣,倒映在波平如鏡的湖水中,岸畔柳條隨風搖曳,遠處蓮池散發著陣陣清香。十幾只漁筏,浮泛湖中,拋網捕魚,過後則泊聚湖邊,漁人在筏上曝網曬衣,飲酒談笑,充滿一片平靜歡樂的景象。 秋日裡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鑒,游魚如梭,漁筏飄盪湖心,忽聚忽散,山樹橫映水底,影動波搖,若遇小雨疏煙,湖面一片空濛。幾對漁筏若隱若現,拋網收網,儼似一幅天然彩畫。當這秋色方濃的時刻,藏身於湖邊柳蔭或釣台之上,觀魚垂釣,更是饒有風趣,邑人鄭蘭枝觸景生情賦詩雲: 芳塘如鑒正清兮,漁筏隨風看不迷。 幾朵蘆花浮水凈,半竿山日落湖低。 鷺飛磯上霜千點,魚織波心絹一溪。 自有釣台堪寄興,載將秋色過城西。 西湖浚於唐代,原為放生池,宋代重浚,辟為游湖。湖上有橫貫東西的虹橋,有別具一格的湖心亭、湖清亭、漁庄,充分體現了南方園林建築那小巧玲瓏、典雅古樸的特點。
北閣佛燈
北閣原是金山東面山下的一組樓閣的總稱。這里東臨急水直下的韓江流水,登臨北閣,北堤上的「鱷渡秋風」,隔江相望的「韓祠橡木」,韓江下游的「湘橋春漲」,「鳳凰時雨」諸多勝景歷歷在目;俯覽韓江,江流滔滔,白帆點點。相傳閣前佛燈,夜間金光四射,江面上從韓江上游十五里的鹿湖,下游至急水塔,陸路東從饒平的南武棟,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見燈光,為韓江夜航的標志。 北閣景區,闢建於宋,形成於明,歷代均有興廢,解放前夕已盡遭毀塌。新的建設時期,通政人和,百廢俱興,這一湮沒已久的勝景又得到重建。整個景區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錯落,雄偉壯觀。新建的玄天閣,黃瓦紅牆,重檐翹角。九十八高齡的著名書法家秦鄂生為玄天閣題匾並重書對聯:「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飛絡地維」。閣內重塑真武帝的藝術造像。閣旁聳立石佛燈一座。閣下山坡是韓江樓,為雙層建築,上作觀賞之用,下供關羽、關平、周倉塑像。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熙先生為樓題匾,重書對聯:「忠貞亘萬古而有光,何用別求白日;義勇垂兩間於不泯,即此便是青天」。韓江樓的南面闢建迥瀾亭,亭刻對聯為:「折地河聲奔足低,脫天峰影落城頭。」再現了鄭蘭枝當年詠嘆的景象: 城北煙林閣幾層,琉璃座上看燃燈。 一痕隱射青天靜,半點長隨白日凝。 影什晨星懸古剎,光分夜月掛崗陵。 梵宮自是長明鏡,照徹韓潮萬象澄。
編輯本段內八景
關於內八景,由於歷史滄桑,不僅有些景觀已不見蹤跡,而且連說法上也不一致。清鄭昌時有潮州十詠,實際就是十處景觀,即「東樓觀潮」、「西園賞菊」、「蓮花午照」、「奎閣晨暉」、「佛宮梵唱」、「七星夜月」、「道圃紅棉」、「鎮海鍾聲」、「蘆荻晚眺」、「丹桂流香」。而流傳的內八景則是在上述十景中刪除「道圃紅棉」和「丹桂流香」,且在名字上也不盡同。如「佛宮梵唱」為「古剎梵唱」,「七星夜月」為「七星步月」(也有說「星橋夜月」),「蓮花午照」為「蓮林浮影」,「鎮海鍾聲」為「府衙(樓)鍾聲」,「奎閣晨暉」為「奎閣騰輝」,「蘆荻晚眺」為「漁庄晚眺」等。而黃梅吟先生在《潮州街道掌故》中又增加「菠蘿怪石」一景,同時也記述「道圃紅棉」與「西園賞菊」是同一地點。 綜上所述,對於古城內八景的歷史及現狀,可作大體的分析。
「東樓觀潮」
指在東門樓(廣濟城樓)上觀看韓江潮漲。因東門樓正對湘子橋(廣濟橋),每年春夏韓江水漲,流過湘子橋時而形成獨特的景觀。此景似與「湘橋春漲」相同,只是觀賞位置不同。
「西園賞菊」
指位於道後巷至芒巷的原明末禮部尚書黃錦的別墅花園,因花園 稱為西園,園內假山蓮塘,多姿多彩,尤以菊花品種最多,故賞菊成為一景。此地目前已建為學校,因此「西園賞菊」也不存在。
「古剎梵唱」
指位於開元路的開元鎮國禪寺,因過去僧侶眾多,每於晨昏人靜時作功課,發出悅耳的頌經之音,令人陶醉,因而成為一景。可惜開元寺現處鬧市區,僧眾不多,因此已沒有過去的效果。當然早晚課仍會吸引一些聽眾。
「府衙鍾聲」
位於義安路與昌黎路交界處之府衙(原市政府),原前有樓,稱鎮海樓,樓上有大鍾,每於夜靜更深時發出報時鍾聲,聲及全城。而樓上欄桿柱頭的一百零八隻木雕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價值很高的藝術品,俗稱「府老猴」。在辛亥革命時,因清軍據守,革命軍縱火燒樓,付之一炬,此景也隨之消失。
「蓮花午照」
位於上西平路與西馬路交界處路口的蓮花古井,因井中有石雕蓮花,當正午日光照下井中時,蓮花浮現於水中,蔚為奇觀。據傳當初因井泉過猛,浹噴泥沙,故以一石雕蓮花壓於泉眼。由於現在周圍多民居,午照難入井中,且該井因自來水的興建而廢用,已建鐵欄保護。
「七星步月」
位於北馬路忠節坊內七星橋巷,該處原為溝塘,上有石橋,橋墩分七孔,每逢月夜,月光自上半夜到後半夜由東到西二方瀉入橋孔,映照水中,行人至此賞月,別有情趣。現此地已全為民居,只剩七星橋巷。
「奎閣晨暉」
位於南門古城邊,原有一奎星閣(也稱魁星閣),結構嚴謹樸素,閣頂有雙龍奪珠雕塑,因中間的大貝珠在晨光照射下光彩奪目,故有「奎閣晨暉」之謂。目前此閣已廢。
「蘆荻晚眺」
位於國王宮巷通環城路處,原此地與西湖相連,稱蘆荻洲,也稱小西湖。因景緻悠雅,尤以夕照或夜晚漁庄的燈光點點而得名,現此地已全建為民房及醫院。 隨著歷史的發展,舊的消亡了,但新的不斷興起,只是人們沒有去發現並很好地宣傳。比如葫蘆山上的鳳棲樓,何妨稱之為「銀山棲鳳」,濱湖的涵碧樓,呈現「樓涵虛碧」的風光,而「學宮禮樂」、「江畔紅棉」、「叩齒(西寺)雙塔」、「饒館翰香」等,都是近年在古城興起的新景觀。隨著「旅遊旺市」戰略的實施,相信新的內八景將會出現並為人們所接受和欣賞。
潮州新八景
一、濱江紅棉: 韓江潮州市區段一江兩岸,東起韓山,西至潮州古城、南北堤,北起海角山,南至鳳凰洲,以韓江水體為主軸,南北長約八公里,總面積近十平方公里。是一處集自然景觀、古今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大型景觀帶。「韓江潮州河段環境整治與濱江景觀建設項目」榮獲「2007年度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濱江景觀帶自然風光秀美,古樹佳木成林,四時繁花似錦,玉宇瓊樓掩映,更有廣濟橋、韓文公祠、筆架山潮州窯遺址、鳳凰塔、廣濟門城樓、古城牆、北閣佛燈、祭鱷亭、青龍古廟,以及金山大橋等新、舊景觀布列其間,渾然一體,互為映襯,四季皆有迷人景色,四時皆有醉人景觀,徜徉其間,山光、水色、綠意、花香、鳥語和清爽的江風,予人以無窮的舒心與快意,讓人獲得如洗的心境;燦若繁星的文物古跡、古今人文,則使人感受到潮州歷史文化的厚重和神奇。 春季來臨,濱江木棉樹競相開花,高高樹梢上的紅棉花構成長達數公里的紅棉花帶。紅花映入韓江,在澄碧江水中形成了第二條花帶;已掉落的無數紅棉花,在濱江綠草地上形成了第三條花帶,三條龐大的花帶,與迢迢的春水,巍峨的古闕,秀逸的青山,眾多的名勝,遊憩其間的人群,匯成一個充滿詩情畫意,令人陶醉的獨特景觀。當春霧如輕紗隨風飄來,更令人仿若身處瑤台,位列仙班。 二、廣場燈影: 人民廣場位於新市區中心地帶,佔地面積 12.73公頃。是集市政、休閑、旅遊、文化為一體的多功能大眾休閑文化中心。人民廣場的設計和建造充分體現地方民俗特色、歷史人文積淀與時代性的統一。廣場劃分為市政廣場區(大型集會用)、下沉式廣場(包括露天舞台)、草坪區、休息區、牌坊街區、運動區、文化區、密林區(包含停車場)等八個區間。廣場的綠化率不低於60%,綠化樹木喬灌結合,高矮並種,組景搭配美觀合理。「韓江潮」、「牌坊街」充分體現了地方風格和歷史文化特點。「文化街」、「文化活動中心」、「博物館」、「露天舞台」是市民遊客開展文化活動的理想場所。氣勢磅礴的旱地噴泉、水池音樂噴泉、五彩繽紛的照明燈飾、悠揚悅耳的背景音樂,以及大屏幕電子顯示屏,為中心廣場厚重人文氛圍增添強烈的現代氣息。每當夜幕降臨,樂曲悠揚,綠海花濤、枝葉扶疏之中遊人如織,華彩燈光與水幕電影、噴泉、流水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動人畫卷。 三、坊街亭韻: 古牌坊是尊榮顯達、彰揚鄉賢的紀念性標志建築,始於宋而盛於明清。據文獻記載,太平路牌坊多達39座,牌坊的種類、數量之多世上罕見。明末清初,具有南洋建築風格的騎樓建築引入廣東,太平路、東門街也逐漸改造成騎樓式商業街,與明、清石牌坊共存,構成了國內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遺憾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眾多石牌坊因「妨礙交通」、「不利安全」而被拆除殆盡。 2006年,潮州市委、市政府廣泛徵集古牌坊影像、歷史文獻資料,以及遺存構件,歷時3年,總投資約1.4億元,「修舊如舊」全力推進牌坊街的修復。修復後的潮州牌坊街全長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東門街206米),古牌坊23座,牌坊多為3開間3樓4柱全石結構,工藝精緻、古樸大方、氣勢軒昂、雄渾壯觀。其正背面均有額刻及對聯,三層樓上則雕有飛鳥走獸、人物花草,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亭額題字及對聯均出自名家手筆。每座牌坊都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以及令人難忘的歷史故事。牌坊街內店鋪林立,潮州老字型大小、地方特色店鋪鱗次櫛比。多項特點與特色的復合,使牌坊街被譽為「天下第一牌坊街」,成為展示潮州古城文化內涵、歷史風貌和藝術特色,激發古城區經濟活力的歷史文化景觀。 四、淡浮水墨: 淡浮收藏院是泰國春府博他耶(欽賜)淡浮院長郭豐源先生倡建,自然景觀、建築景觀、淡浮文化景觀交融,集文物收藏、文化交流、觀光休閑於一體的文化旅遊景區。 淡浮收藏院背靠硯峰山主峰,前臨夏湖,兩側山巒拱護。遠眺韓江如帶,古城如畫,眾山來朝,尤如一幅可賞、可品的水墨畫。 淡浮收藏院正面的大石牌坊,氣勢宏偉磅礴,正中大匾「粵東菁華」及兩側匾額「金聲」、「玉振」,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的手跡。牌坊與主殿間,吉木繁花簇擁鉎牛及麒麟、青獅、盤龍等龍頭吐水等巨幅石雕,主殿重檐出閣,琉璃飛瓦,四根玫瑰紅的花崗岩石柱高聳。主殿正中匾碑「淡浮院」三個餾金大字由末代皇帝之弟溥傑所書。殿內有釋迦牟尼、老子及「飛天大聖」塑像,體現「有宗教精神,無迷信氣氛;有文化內涵,無門派限制」的追求。 後殿是用於主要收藏、展覽的交泰殿。「交泰」取《易》經「天地交泰」之意,中泰文化交流之義。殿內藏有泰皇欽賜《瑪哈蒙空佛像》、《清宮交泰殿皇室寶璽印譜》珍貴文物以及淡浮收藏院珍藏的名人書畫等中泰文化珍品。 兩側長廊是中國歷代書法碑林,碑林涵蓋上起商周,下至當代的中國書法大家的真跡墨寶,為重要的文物典籍珍品。碑廊長約100米,共350多件,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小篆、簡讀書、隸書、行書、章草、草書、楷書等各式書體、史上各家書派各顯風采,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碑林之一。 五、綠島晴嵐: 綠島旅遊山莊位於饒平縣錢東鎮,是一處按國家4A級景區標准建設,集地質科普、文物民俗、休閑度假、商務會議、游樂購物於一體的大型生態旅遊度假勝地。先後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廣東省生態示範園、廈門市自駕游十大最佳目的地等。 綠島旅遊山莊背倚嵐武山,面朝大北山,眾山拱護, 碧水縈繞,九霄疊翠,林海揚波,花香鳥語,儼然一個靈氣十足的綠色世界。古老冰川地質奇觀、韻味獨特的古圍寨、富有詩意的單叢茶園、返樸歸真的山村農俗作坊等,與這綠色世界融為一體,散發出濃濃的歷史人文氣息,訴說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綠島旅遊山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四季皆春,步換景移,無論何時處身其間,誰都可以放牧心靈,在美妙的環境中獲得平和的快樂。眾多景觀之中,以「綠島晴嵐」為最。每當清晨,薄霧隨風飄盪,給這綠色世界平添了幾分神秘,幾分浪漫,幾分詩情,幾分畫意,予人以無盡的遐想。雨後日出,山嵐蒸騰,水氣氤氳,遠觀山勢婀娜多姿,纏雲繞霧,景象萬千;近看山清水秀,林木滴翠,彷彿桃源仙景。此時若登高攬勝,山嵐時而迎面撲來,時而腳下飛騰纏繞,萬般景物時隱時現,令人有如騰雲駕霧,漫遊於山水田園畫卷之中。 六、桑浦禪泉: 桑浦山地處汕頭、潮州、揭陽三市交界處,北回歸線從這里經過。眺望桑浦山腹地,上有奇峰異洞,下有湖光山色、亭台若砌。海蝕和斷岩形成奇特自然景觀,環繞東山湖分布著怪石、異洞、溫泉、礦泉、寺觀、墓室、廟宇、碑刻。桑浦山人文薈萃,歷代先賢留下不少勝跡。 桑浦山東山湖最寶貴的資源是國內罕見的保健型溫礦泉資源,泉口溫度高達100℃,富含益生成分。建於桑浦山麓的東山湖溫泉度假村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擁有國際化標準的溫泉度假、餐飲娛樂、商務會議等設施,更有別具一格的溫泉山。溫泉山突破地面溫泉池的視野,將99個不同主題的湯池設置於景觀山體之中,座落於不同標高處,加強了空間的視覺趣味性,成為獨特的「空中溫泉」。 七、鳳凰天池: 鳳凰山位於潮州市北40多公里處的鳳凰鎮,以高山景色、畲寨風情和奇香卓絕的鳳凰茶聞名於世。主峰鳳凰鳥髻海拔1497.8米,是粵東的最高峰。烏崬山是鳳凰山的第二高峰,海拔1391米。烏崬山頂峰西側的天池由古火山口形成的,面積約4萬平方米(60畝),常年泉水澄碧。湖面風雲,瞬息萬變。時而晴空萬里,時而雨霧彌漫,給秀麗的湖水平添幾分神秘色彩。池中生活著稀世奇珍四腳魚,還有軟殼石螺及各種蛙類和高山蝶類。夏日,山上涼爽如秋,天池碧波盪漾;冬天,池水冰冷透骨,嚴寒季節有時湖邊結有數寸厚冰,有時還紛紛揚揚飄灑著雪花,頗有北方冬天的景色,是粵東奇景。春季天池周圍的野杜鵑在寒風中競相相綻放,天池頓成一片花海。烏崬山上有各式各樣、形狀獨特的奇岩怪石,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在距天池約1公里的主峰北坡上,有一天然岩洞「太子洞」,洞口酷似一眼古井,名曰,它有許多神奇的傳說。除此之外,旅遊區內還有仙井、太平寺、文天祥「正氣堂」、茶樹王「宋茶村」、近千畝天然牧場、高山灌木、日出勝景等 八、柘林漁火: 柘林灣位於粵東邊陲,饒平南隅,水域面積68平方公里,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柘林灣內的「金獅灣」天然海濱浴場沙灘平緩,風光旖旎,灘沙富含鈦鐵,是粵東得天獨厚的旅遊健身場所。區內有海上溫泉井「七夕井」,海底溫泉經國家地質勘探隊專家探測,屬我國罕見的一處海水溫泉。泉水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有保健養顏之功效。柘林灣海域內西澳島涌尾山北側,有成片的蒼勁松柏,樹木茂盛,環境幽靜,10多萬只國家二級鳥類保護動物黃嘴鷺絲鳥在這里棲息、繁育。成群白鷺在海灘覓食,在樹林中戲耍,築巢產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白鷺天堂」。在柘林大門海域內與龜嶼、蛇嶼、白鷺天堂相呼應,是全國最大的海水網箱養殖示範基地,養殖個體有千戶之多,俗稱「海上牧場」。入夜,海面萬家漁火,燦若天上繁星,有開發旅遊、海鮮美食、遊客觀賞多重價值。 潮州港處於柘林灣中,被列為國家一級口岸,因風平、浪靜、水深、潮差大、淤積少而形成一個天然良港,是華南地區深水良港之一,港口東、西、北面為陸地,距高雄186里,距香港192里,距廈門98里,有三條出海航道,區位優勢突出。 柘林灣、潮州港觀潮漲潮落,待朝霞夕照,看千帆競發,賞白鷺歸巢,萬家漁火,景象萬千,讓人流連忘返

7. 五行橋、石牌坊、迎春亭、桂海芳叢、雅正園、孔子廟、青雲塔、太平塔、汀芷園有什麼景象有什麼景象

汀芷園抄位於順德大良順峰山襲公園內神步山東側。南迎湖岸,東橫伏波,西倚青雲。建築面積1663平方米,以南方庭園風格營造,於2004年竣工。

該園入口清幽曲徑,門坊玲瓏典雅。園內一衣帶水,引水於山,流水於湖,脈流貫通,點畫以水為題。有亭台高就,見樓閣依瀾,曲廊古榭,木柱粱檐,卷棚屋蓋。素瓦輕蓑,絕塵清逸。「華舫欲出,亭築石上,秀水連環,碧波盪漾」。湖光山色,自然一體。如此美景,令人留連忘返。

8. 風景區的欄桿,還有石牌坊是真正的青石嗎還是水泥做的呢

水泥也有做的,天然石材也有的

9. 崆峒區的風景名勝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和「西鎮奇觀」之美譽。
1994年以來,崆峒山先後被認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得「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 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遊勝地」、「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和「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等榮譽,2002年全面通過ISO9001、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崆峒山》4張一組景觀特種郵票,崆峒山登上了「國家名片」 。
太統森林公園,「西來第一園」——太統森林公園,位於崆峒區西郊3.5公里處。佔地面積21.7萬畝。屬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是天然動植物園。景區森林覆蓋率70%,木本植物33科90多種,草本植物3000多種,實用真菌20餘種 。
十萬溝,十萬溝—大陰山景區位於崆峒山西南,河峽谷南側,距城約20公里,麻武鄉城子村境內。景區面積23.8平方公里,是崆峒區天然林資源區和旅遊風景區。石崖間「將軍窯」、「藏軍洞」、「擊鼓窯」以及上「教坪」、「倉房梁」,「將官墓」、「仰駕山」等古遺址仍存。較著名的風景點有「虎跳崖」等景觀 。
清福山,位於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東南塬畔,距城區20公里。山下為西蘭、寶平、平鎮3條公路交匯處,也是寶中鐵路由南向西的轉折處,為隴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山上有樓台殿閣60餘間,道觀僧院10餘處,統稱三宮四台七寶殿,且多石刻、壁畫。1980年辟為自然風景區,建有三清殿、無量殿、雷祖殿、百子宮、三官殿、三聖宮、財神樓、葯王洞、地母殿、三皇殿、五聖宮、太寶殿、靈官洞、山門、洪元橋等。洪元橋下有洌泉 。
柳湖,是隴東的自然山水園林,它以「柳中湖,湖中柳」形成獨特的景觀。被人們譽之為「柳湖晴雪」,為平涼八景之一。公園位於崆峒城廓西北隅,西蘭公路南側,東西長480米,南北寬185米,總面積133畝,其中湖水面積41畝。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南坡北平。各湖均有潛水泛流,故有百泉之說,其中西湖深1.5米,東湖深2~3米,特別有天然暖泉一眼,更是久負盛名。
柳湖始建於宋神熙元年(1068),時任渭州知府的蔡挺在此引泉成湖,蒔花植柳,建造避暑閣及柳湖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明嘉靖年間,韓潘昭王占為苑囿,由明武宋朱厚照敕賜「崇文書院」供王府子弟讀書。昭王以千金築城三仞,並做了大規模的擴建。清乾隆之後,又先後多次修葺,建有「深柳讀書堂」、「文瀾橋」、「養正軒」等建築。先後更名為「百泉書院」、「高山書院」。同治初年,柳湖毀於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陝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涼,再次修復,名為柳湖書院,並親書「柳湖」匾額。寫了《頌暖泉》即《重修平涼暖泉碑記》。民國十五年(1926)柳湖書院改為甘肅省第七師范學校。解放後,仍相繼被一些學校、單位佔用,1977後單位遷出,恢復公園,增其舊制,再添新景,1979年5月1日正式開放 。
明寶塔,明寶塔在平涼城東馬道門外之寶塔樑上,是為進入平涼之顯著標志。因其地勢險要,扼控古道要沖,故自清初以後,常有重兵駐守。民國時期,曾駐有軍部、集團軍總司令部。建國後,曾設學校或為機關駐地。自1980年後,遷平涼地區博物館於此。1994年定為旅遊景點,免費全日開放。
寶塔公園歷史悠久,據志書載,其地原為延恩寺,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辟為正學書院。明武宗正德11年(1516),御敕重修寶塔,至嘉靖25年(1546)春建成,並在塔前建新塔寺。此塔形制為七級八角錐狀樓閣式無基座磚塔,高27.5米,底部周長36.6米。底層面南設拱門,二層以上每層各面均有券門,內設木梯、閣板,供登高眺遠。三至五層設佛龕,雕欄護,磚雕斗拱,鐫雲紋花卉,上覆琉璃瓦。各層檐角綴飾獸頭鐵鐸,終日叮當作響。塔頂呈八角傘形,亦琉璃瓦覆蓋,塔尖為鐵鑄斗托小塔。塔西舊有真武廟一座,嘉靖後期又於塔寺東側建東岳大帝廟。有大殿、獻殿、配殿、廂房、戲樓。臨街山門巍峨,石階重重,道旁又建高大重檐石牌坊一座,楣刻東岳大帝行祠。對面為石砌磚雕九龍巨碑,碑面九龍翻騰,生動活躍,中嵌石匾鐫國祚綿延,上方懸雕三星八仙,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基座上雕有二十八宿。
2003年,搬遷了周圍單位,擴建了綠地,開挖恢復了東湖,是其成為繼柳湖公園之後,城區又一重要休閑娛樂場所 。
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1月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是甘肅省4個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郊12公里處,是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跡,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也是新興的地質旅遊勝地。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質公園規劃建設總面積83.6平方米,地質公園建設保護的地質遺跡景點共有58處,其中丹霞地貌景點 47處,地質構造、地層岩性景點5處,外動力地質作用景點6處。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質遺跡分布廣,連片集中,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保存完好,極富特色,屬我國獨有,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了極佳場所 。
凌空塔,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境內的崆峒山,是一座無基座的七級八角磚塔,塔高近30米。
凌空塔是宋代建築,樓閣式,8角7級,每級間距較大,無基座、兩層以上塔身和塔檐均以磚做出門、窗、柱、額枋、斗拱、椽、飛頭等形制和精細的雕飾。
凌空塔上生長有兩棵百年松樹,構成了「古塔托松」的絕景觀,是崆峒山重要的景點之一 。
龍隱寺,位於城西3.5公里處的龍尾山下,佔地約300畝。據《平涼市志》載,龍隱寺原名「靈隱寺」、「興教寺」,始建於漢唐時期,以後在明、清、民國等各代均有擴建,先後開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築。龍隱寺之名,來源於唐肅宗李亨下塌寺內的傳說。相傳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玄宗李隆基倉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從馬嵬(圍
)坡揮軍北上,「通夜馳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烏氏驛,辛酉至平涼…」,曾在靈隱寺內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南)稱帝。因皇帝是人們心目中的「真龍天子」,而龍隱寺又是皇帝曾居過的地方,故「龍隱寺」之名沿用至今。
龍隱寺所在的龍尾山,東西綿亘5公里,植被面積近26.7萬平方米,是一座「嵐靄彌漫,淹沒寺觀,一泓秋水如玉帶,背負青山似錦袍」的名山。尤為奇絕的是,在一懸崖峭壁上,有一殿宇懸空,上接藍天,下臨深淵,樹遮花掩,猶如仙閣,景色十分壯觀。龍尾山的中下部有清泉4眼,泉水清澈透明,寒暑不易其形,旱澇不改其盈,千百年來,水位穩定不變。山上還有一「靈湫」,又名「龍泉」,泉水從一乳石縫隙間噴涌而出,遇懸崖後旋轉激散,形似玉盤篩珠,古有「龍泉滴珠」之稱,系平涼八景之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