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台灣風景畫

台灣風景畫

發布時間: 2021-02-05 19:08:27

『壹』 台灣的9個國家級風景區分別是

1.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
台灣花東海岸地區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獨特的文化資產和豐富的觀光資源,是台灣難得的一片凈土。民國75年底,交通部觀光局邀請有關機關及專家學者實地會勘評估,認為東部海岸之自然與人文資源具有國家級風景區之條件,宜劃設為風景特定區,並設專責機構負責經營管理。
2 冬山河親水公園
位於冬山河為宜蘭第五大河,流經羅東、冬山、五結等三鄉鎮,在全長24公里的冬山河流域中,經規劃為以運動、遊憩、休閑多元功能的河濱遊憩區,共分上、中、下三段水域,各自展現不同的遊憩風貌,期望能成為「戶外水態博物園」。親水公園是冬山河最重要的遊憩據點,以重建人與水的自然倫理為訴求,模仿大自然造景並容入蘭陽本土色彩,如水上舞台、五座圓錐形卵石丘及海面上的龜山島,不經意的將蘭陽地標引入園中。冬山河自古相傳有青龍及黃龍護岸,因此河畔用卵石築起高低起伏、彎曲有致的龍坡,分別鑲上青、藍和黃、橘的陶片,龍坡的階梯上,一方方有趣的嵌鑲畫,是宜蘭小朋友拼貼的傑作。
3.蘇花公路
位於182.5公里處的崇德隧道北口旁,有一條全長320公尺的崇德下海步道,步道上設有兩個觀景平台與一個公廁,站在觀景平台上,可清楚欣賞太平洋與清水斷崖。沿著步道石階而下,約略10分鍾,即到達礫石灘,可欣賞石灰岩地形岩生植物。
緊臨南澳村且伸入太平洋中的烏石鼻,遠看就像一隻俊秀的鼻子,將蘇花海岸分割成南澳灣與東澳灣。東澳為蘇花公路南行的第一站,盛產百合花,每年夏天,北上的黑潮海流恰從東澳邊緣海域掠過,帶來豐富魚類,所以釣魚在這里相當盛行。
4.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75年(1986年),橫跨花蓮、南投及台中,為我國面積第二大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岩峽谷景觀聞名。沿著立霧溪的峽谷風景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壁立千仞的峭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岩層和溪流等風光。
此外,太魯閣牌樓是一中國味十足的小型牌樓,為留影紀念的熱門景點;長春祠則為紀念開築中橫時所殉職人員,靜立蒼翠山谷中,飛瀑流泉穿瀉而下,構成色調諧和的風景畫。開路英雄永伴青山綠水,英靈堪慰。
5.墾丁森林公園
「墾丁」名稱的由來是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廷招撫局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墾」壯「丁」,而將此地名為「墾丁」。墾丁公園位於台灣南端恆春半島之南側,三面環海,是島內唯一涵蓋陸地與海域的森林公園,也是台灣本島唯一的熱帶區域。特殊的地形、豐饒的動植物及獨特的民情風俗,不僅是保育、研究、環境教育的自然博物館,更是遊人休閑旅遊的怡情勝地。
6.西子灣風景區
西子灣位於高雄市西側,北靠萬壽山,南隔高雄港與旗津半島相望,是一處以黃澄沙灘、碧藍海水浴場、迷人的夕陽美景及天然礁石聞名的灣澳;渾然山海襯著繁忙進出高雄港的各國船隻,可謂最具港都特色的風景
7.阿里山風景區
阿里山在嘉義縣東北,是大武戀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總稱,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東面靠近台灣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空間距離僅十五公里,但由山下一層一層盤旋繞上山頂的鐵路,竟長達七十二公里,連通各森林區的支線,總長度有一千多公里。沿途有八十二條隧道,最長的達一千三百公尺。火車穿過熱、亞熱、溫、寒四帶迥異的森林區。
8.日月潭風景區
日月潭舊稱水沙連、水社大湖、龍湖、珠潭,當地人也稱它水裡社。在祖國各大名湖中,獨具亞熱帶的秀麗,一風一雨無不蘊藏著大自然的美,潭水四時不竭,水極清純,無垠的漫漫綠波,恍若明鏡一面,青山倒映,幽絕、靜絕,清晨,山中、潭上往往有薄如輕紗的霧,山風一起,煙霧隱住了光華島,而湖面更顯得煙波浩渺了。
日月潭風景區不但風光美麗,而且氣候宜人,七月平均氣溫高於22攝氏度,1月略低於15攝氏度,日月潭以其天生絕色,被稱為台灣仙境,也是台灣省的標志。
日月潭位於南投縣魚池鄉,全潭面積一百多平方公里,湖面周圍三十三公里,以拉魯島(光華島)為界,北半部形如日輪,南半部形如月鉤,故而得名。
日月潭環湖一周,約33公里,過去僅有日潭公路,一九九五年九月間,月潭公路完工後,使日月潭環湖公路也隨之建成,遊客可開車或騎機車,沿湖游覽各個景點。環湖公路共設有兩處收費站:一在日潭,中信大飯店附近;一在月潭潭頭,即日月潭的最南端點。以日潭收費站為起點,順時針方向游覽日月潭環湖上各景點,依次是文武廟、孔雀園、日月村(德化社)、玄奘寺、慈恩塔、玄光寺。
9.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以孫中山史料的整理、研究和展出為重點工作,曾一士先生在多年與大陸同行的接觸中,了解到北京、上海、廣東、南京等地都精心保護了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居所並設為紀念館,且有大量豐富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便做了很多細致的聯絡准備工作,聯系武漢武昌起義紀念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北京湖廣會館孫中山研究室等六家單位於1997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聯合推出「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史料陳列展」,觀者踴躍,反響如潮。大陸方面精心製作了各紀念館建築的模型,復制了中山先生紀念文物、圖片,推出了「中山先生與南京」、「中山先生與廣東」等專題展,再配合台北「國父紀念館」推出的「中山先生與台灣」,成為兩岸孫中山研究學界的一樁盛事。
「國父紀念館」主體建築建成於1972年,現在已經與館外的中山碑林和中山公園形成一體,成了台北鬧市中一個洋溢著書香的莊重肅穆所在。紀念館免費對外開放,除中山先生史績展外,兩岸及海外各種文化、藝術展覽、演出在此爭奇斗艷﹔演講廳、中山講堂舉辦各種公益講座及學術研討活動;勵學室提供自修場所﹔視聽中心備有文化藝術音像製品免費供人欣賞……我在視聽室采訪,只見各欣賞間內播放最多的是京劇,也有人在觀看大陸風光片。

位於台北市仁愛路四段中山公園內,是仿中國宮殿式的建築,於1972年落成。全館用地約4萬平方米,佔中山公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當今台灣罕見的宏偉建築物。

紀念館的正門高敞軒宏,入門是長方形的大紀念廳,安置著孫中山先生的純銅坐姿塑像,高5.8米,重17噸。大廳後南為紀念館實用部分,上下二層,包括大會堂、圖書館、畫廊、展覽室、演講室以及其他文化服務建築。館內設有四百個座位的圖書館,藏書十四萬冊。中山廊長達百公尺,四大展覽室裝潢精美,設計新穎,經常展示現代名家藝術品及建國史跡資料。表演廳經常舉辦高水平的音樂、戲劇演出。演講廳每周都有學術性、生活性的講座。

國父紀念館佔地廣,設備先進,又位於市區,交通方便,環境亦佳,所以開放以來成為一台首屈一指的文化藝術活動中心。

『貳』 台灣作家林海音的資料

廢話少說,來你自己去看看網路自
都有的,不用這么費勁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灣省苗栗縣,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叄』 台灣十大景點

像高更這樣的例子,半個世紀前也發生在台灣!畫家席德進由四川輾轉定居嘉義,沿著北回歸線貫穿的中部山群,席德進贊嘆:「我覺得台灣好神秘,是一個亞熱帶的處女島嶼,我嚮往那種炎熱的、原始的地方…….」於是,放下了閉門描摹的中國山水,席德進以水彩融合了水墨的技巧,走出畫室,改以枕天席地,成為以水墨技法描摹台灣山水的第一人!

畫家一旦受一個地方感動,可能從此就難以罷手!如郭雪湖畫圓山,有好一段時間,每天一定到圓山;郭柏川則是每隔幾年就回到台南孔廟留下一幅寫生;張萬傳在淡水找到一生永遠的白樓;楊三郎一到紅葉變色的季節,就自然要回到滿山飛紅的中部山地。據說還有些人專挑台風天直奔北海岸畫野柳驚濤拍案的模樣。

嚴格說來,這種寫生畫台灣風景的風氣也不算太久,或可說是受歐洲印象畫派的日本人間接帶進台灣,所以早期風景畫家多半曾經留學日本,同時,也有不少日本人畫過台灣風景,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治時期的石川欽一郎,而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幅畫,即舊時的「台北總督府」、如今的台灣總統府。

不過,石川欽一郎畫台灣帶著一點政治目的,類似所謂的「風景繪葉書」,不少因政治的需要而由政府鼓勵畫家創作的地點,如日治時期縱貫路沿線開辟後興起的城鎮風貌以及鐵道風景;東西橫貫公路剛開通時,政府就動員了大專院校師生、作家與藝術家,以各種型式歌頌中橫之美,在當時掀起一波風景畫的熱潮。

台灣風景畫「淡水」拿頭彩

一種氛圍渾然天成、彷彿專為藝術家而存在的環境,在台灣最有名的就是淡水了!回溯百年來的台灣風景畫,幾乎所有有名的畫家都畫過淡水,畫家說出各種他們喜歡淡水的理由,第一是和、洋具現的建築特色,地標型的洋樓建築紅毛城、西洋人的教堂,在台灣的紅瓦老宅區與灰白色調的連棟矮樓里,歲月的痕跡斑斑駁駁,輕輕飄散著浪漫的感傷。

也有人是因為愛上台北通往淡水的舊鐵道而愛上淡水的寫生路線,跟歐洲火車帶著印象畫家奔赴南法一樣,曾經,淡水也是火車出台北城以後,距離最近的風景勝地。畫家搭著火車去寫生,過了關渡就可見到河海相接處的水天連線。淡水還沒有如今熱鬧時,不少畫家直接在淡水設畫室。後來,淡水被觀光客占滿了,畫家便搭渡輪跨過河岸遷居八里,每天憑窗遙望還是看到淡水。所以,即使淡水的面貌已逐年改變,淡水仍然吸引畫家的目光。

南部也有一條河,與淡水有頗類似的吸引力,一樣有一些西式的政府部門建築,搭配著幽幽雅雅的西洋燈座,一到黃昏浪漫得不得了,這條河叫愛河!打從愛河還在泛小舟的時候,就有一些南部畫家描繪愛河晨昏淳美景緻,隨著愛河慢慢建設成都會重要的景觀河道,不僅成為高雄縣市學校校外寫生重要標的,據了解也有不少來自台灣各地的畫家,慕愛河的美景而來。於是有人說「北有淡水、南有愛河」!

結伴飛往蘭嶼寫生

跟淡水一樣擁有特殊藝術氛圍而吸引畫家匯聚的場域,早期有台北近郊的碧潭,後來則有差點變成藝術村的九份與金瓜石。有些地方雖不具備藝術家落腳生根的特殊性,卻有景觀的代表性,如關渡平原與山形奇特的觀音山、東北角海岸景觀、台灣中部壯闊的山水等。

也有執著於「畫家鄉」而作品數量可觀的,如李澤藩畫新竹、林天瑞畫高雄茄萣、李梅樹畫三峽。此外,也有校外教學的必畫地點,如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在過去環繞著台灣最早博物館的新公園,附近有知名的明星咖啡屋,頗具文藝氣息,不只常有學生戶外教學,也是許多畫家賦閑一日的繪畫好路線

台灣本島以外,意外地發現不少畫蘭嶼的佳作,湛藍清新的海岸風景、原住民人文風貌、熱帶風味住宅,對畫家來說,蘭嶼簡直遍地皆是題材,大約民國六十年代開始就常有畫家結伴搭著小飛機前往蘭嶼寫生。

整體來看,若要在博物館藏畫作中找出台灣十個最多作品的地點,淡水當然是第一名。其他很難排名,但大約可找出九個地區:九份、碧潭等台北近郊、北海岸、日月潭地區、玉山、太魯閣與橫貫公路、台南古跡、高雄愛河、蘭嶼。

蘭嶼

顏水龍因推動工藝運動而戀上蘭嶼,往來頻繁的蘭嶼之行,只為追逐蘭嶼原住民手工打造的船隻身影。當然,《蘭嶼風景》(1984年)里,裝飾華麗的船隻也成為主角。而在船隻之外,畫面中嵌入漁人、牲畜與花草,展現出醇美的鄉土風貌。而艷藍的天空、燦黃的陽光,更襯托這南方島嶼的熱帶風情。

北海岸

北海岸奇岩怪石的地景,很早就吸引畫家的注意,所以,大部分的畫家不約而同找到了野柳,用力描寫石頭與水紋的各種互動模式。陳慧坤的《野柳風景》(1969年,油畫),以「絕對忠實」的態度,由野柳漁港遠眺到基隆嶼,不過,豐富明亮的色彩,跟現在的景觀已有出入。

橫貫公路與太魯閣

以前人說,路開到哪裡,畫家的足跡就走到哪裡,在台灣,橫貫公路的開拓就是典型。其中,馬白水「融匯中西,貫通古今」風格展現在橫貫公路的風景名勝,有了令人神往的意境。《橫貫公路--太魯閣全貌》(1982年,左圖),雖用西洋水彩卻有彩墨一體的創新,墨線、皴染與色塊的並置疊合,充份展現太魯閣峽谷疊嶂峭壁的磅礴氣勢。

台南古跡

台灣島上較早開發的古城當中,台南算是最多古跡可回味的,赤崁樓、安平古堡、億載金城、孔廟……都是畫家取材的元素。郭柏川的《孔廟》(1956年)甚至不斷重復出現。大膽使用朱紅而恰到好處地展現傳統保守的台南特色。朱紅在宣紙上淡化開來,有點風華褪去的淡淡傷感。前景藍紫色系的樹木枝幹,頗令人意外地展現了時空交叉的錯覺。

九份

九份的變化以最近十年最為顯著,在此之前,人們一度以為這頹老的舊礦城就要變身為藝術家的天堂,沒想藝術家還沒真的匯聚,觀光客就占據了山城,現在看九份,必須躲人潮、躲突兀的建築、躲莫名其妙的「土產店」,不如回頭看畫!在風景的處理上,何肇衢畫《九份》(1966),與他慣有的處理風景的寫實手法有些不同,卻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山城屋宇錯落、柏油屋頂飄黑的特色。

碧潭與台北近郊

身為首善之都,大台北地區由政府的老建築到郊區湖光山色都常入畫,《台北總督府》(1916年,石川欽一郎)早期就曾經是全台灣畫家都想畫的地點。另一個學生戶外教學或談戀愛一定要去的地方就是碧潭,不過,同樣是碧潭,廖繼春的《碧潭》(1952年,油畫)山水的立體情調,硬是與馬白水寫意的《碧潭月夜》(1973年,水彩,左圖),彷彿兩處截然不同的風景。

玉山

台灣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土地是山,崇山峻嶺,景觀不輸其他國家,但由城市郊山畫到中部高山,藝術家要多具備一份耐力與體力,由可通車的道路來到徒步才能找到的好視野,楊三郎到了晚年還畫出了《玉山》(1991年)。而黃朝謨畫的《塔塔加》(1999年,左圖),則是玉山的登山口,X型的交叉構圖,將筆觸化為色塊,層層書寫芒草、山勢、樹林的交疊!

高雄愛河

看到詹浮雲的《愛河余暉》(1963),恐怕很多人腦海里剎時出現問號,「愛河曾經這樣嗎?」畫愛河的人很多,南部畫家尤其流行。詹浮雲早年受陳澄波與林玉山啟蒙,兼擅膠彩與油畫。《愛河余暉》即以膠彩繪制,而且正好是畫家創作膠彩的巔峰時期。作品著重肌理、筆觸、構圖,以及強烈對比的色彩配置,暖色為主、寒色為輔,河邊房舍與水中木舟,呈現早期愛河恬靜的風貌。

日月潭地區

日月潭所在的魚池鄉,湖光倒映山色,予人不似在人間的縹緲美感,而把這種美感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則是席德進。描繪魚池鄉的《風景》(1981年),以濃密的墨藍為山巒主調,中間還巧妙地布入一朵悠悠飄過的白雲,閑適的氣氛中彷彿也可想像白雲移動的時間感。飄緩的時間,面對著湖面的農舍,雖然恬靜卻不失鄉居的活力。然後,屋舍與山巒一起倒映在湖面上,波紋不興的清澈質感,充滿隱居的樂趣。

『肆』 誰有林海音的簡介

林海音
姓名
中文名稱: 林海音
又名: 林含英
性別: 女
生卒年: 1918—2001
國別: 中國
籍貫: 台灣省苗栗縣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灣省苗栗縣,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隨父母回到台灣;1923年又隨全家遷居北京,並在北京城南定居下來。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鄉台灣。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於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鍾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鍾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於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1957午《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的文學生涯發端甚早,始於北京,而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關系。林海音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林煥文是優秀的愛國知識分子,早年受漢學的熏陶,後來又在「國語學校」師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於台灣新埔公學,著名的日據時期的台灣作家吳濁流做過他的學生。後來林煥文遠渡重洋到日本經商,在那裡生下長女英子——林海音。以後又遷居北京,任郵政局課長。林煥文人緣好,又慷慨仗義,這對童年的林海音影響很大。

長大後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於父輩而發展於自身。由於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於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60年代以來台灣涌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台灣知名作家鍾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於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鍾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鍾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鍾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鍾鐵民,使鍾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鍾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鍾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於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於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於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症結,來思考今日台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麼可以說,由於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參考資料:國家數字文化網

『伍』 林海音的作品及生平

林海音
姓名
中文名稱: 林海音
又名: 林含英
性別: 女
生卒年: 1918—2001
國別: 中國
籍貫: 台灣省苗栗縣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灣省苗栗縣,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隨父母回到台灣;1923年又隨全家遷居北京,並在北京城南定居下來。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鄉台灣。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於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鍾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鍾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於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1957午《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的文學生涯發端甚早,始於北京,而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關系。林海音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林煥文是優秀的愛國知識分子,早年受漢學的熏陶,後來又在「國語學校」師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於台灣新埔公學,著名的日據時期的台灣作家吳濁流做過他的學生。後來林煥文遠渡重洋到日本經商,在那裡生下長女英子——林海音。以後又遷居北京,任郵政局課長。林煥文人緣好,又慷慨仗義,這對童年的林海音影響很大。

長大後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於父輩而發展於自身。由於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於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60年代以來台灣涌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台灣知名作家鍾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於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鍾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鍾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鍾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鍾鐵民,使鍾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鍾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鍾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於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於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於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症結,來思考今日台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麼可以說,由於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參考資料:國家數字文化網

『陸』 著名畫家誰畫風景畫最好

李振凱

擅長:油畫,中國人物畫,書法,篆刻,尤以油畫人物和書法著稱。

簡介:李振凱,字李松,號冰雨,山東寧津人。自幼以地為紙、以水代墨練習中國書畫,九歲那年就受到著名書畫家白冰先生的精心指導。習書畫。系加拿大世界書畫家協會筆耕會員。馬來西亞中央藝術研究院顧問,中國大眾書畫社常務理事、書法家、一級美術導師、一級美術鑒賞師。1997——2001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中國畫專業。國家一級美術師。其藝術作品曾在全國藝術作品大賽中獲獎40餘次。2001年——2005年間先後在北京、濟南、鄭州等地舉辦了個人書畫作品展,贏得了社會好評!並有多家媒體、報紙對其藝術作品作過專題報道。其藝術作品已被許多國家、地區的博物館、企業及個人收藏。

主要作品及畫展

1994年在全國百津——文明杯寫欄位位大賽中榮獲青少年組二等獎。

1995年在建國四十六周年畫家、書法家、詩人藝術作品大賽中,中國畫作品《深山飛練》榮獲繪畫組二等獎、書法作品《情系藝海》獲得書法組一等獎。

1996年中國畫作品《春雨蒙蒙》榮獲全國「楚風杯」篆刻藝術作品大賽金獎。1997年藝術作品《回歸》榮獲全國「迎回歸」藝術作品大獎賽金獎,並被選為精品赴加拿大展出。

1998年作品《故鄉的黃昏》榮獲全國「長城杯」大專院校師生文學藝術作品大賽銀獎。

1999年在中國美協三百家藝術作品聯展中油畫作品《那時候我們還很小》榮獲金獎。在第三屆國際金鵝獎書畫大展中作品《悄悄話》獲銅獎。2000年在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大展中書法作品《讀》榮獲銀獎。在「中華魂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大展五百家中榮獲金獎。

2001年5月在北京榮寶齋畫廊舉辦了李冰雨個人藝術作品展。同年11月油畫作品《遠古的回憶》系列被選為精品參加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獨立創作作品《書法系列》被鄭州泉畫廊收藏。

2002年3月在濟南舉辦了個人藝術作品展。油畫作品《大地本色》在中國西部大地情全國藝術作品大賽中榮獲金獎。獨立創作品《敦煌系列》被北京藝美畫廊收藏。

2003年4月在鄭州美術學院畫廊舉辦了個人書畫作品展、同年9月在鄭州美術館舉辦了李振凱藝術作品展。獨立創作作品《江南水鄉》被鄭州希雅畫廊收藏。11月在鄭州創辦了雨緣藝術工作室。

2004年獨立創作巨型壁畫《靜靜的沉思》,同年9月獨立創作作品《祈禱》被鄭州希雅畫廊收藏。11月獨立創作油畫作品《春夏秋冬》系列被鄭州泉畫廊收藏。

2005年創作了《百蟲大戰》系列叢書的全部插圖。

2006年4月創作了德州羅庄居委會大型裝飾壁畫《高山流水》。6月創作了天衢工業園大型裝飾壁畫《靜靜的沉思》

李振凱是七十年代青年一代中唯一能同時擁有「油畫家、書法家、國畫家、篆刻家、詩人」之稱者,著名畫家默石說:「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同時在發揮其精神氣質方面,也來得直接和強烈。他的書法將書、畫、印、詩、西洋畫融為一體,「扎實的文化藝術功底、瀟灑熟練的筆鋒、立意深刻的構思、高雅清秀的色彩,已經構成了畫家李振凱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他的作品無論是在人文上還是在技法的表現上使他的藝術風格得到了了標新立異的70後藝術家不可多得的藝術素養。

『柒』 林海音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姓名
中文名稱: 林海音
又名: 林含英
性別: 女
生卒年: 1918—
國別: 中國
籍貫: 台灣省苗栗縣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灣省苗栗縣,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隨父母回到台灣;1923年又隨全家遷居北京,並在北京城南定居下來。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鄉台灣。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師,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於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鍾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鍾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於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1957午《文星雜志》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的文學生涯發端甚早,始於北京,而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關系。林海音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林煥文是優秀的愛國知識分子,早年受漢學的熏陶,後來又在「國語學校」師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於台灣新埔公學,著名的日據時期的台灣作家吳濁流做過他的學生。後來林煥文遠渡重洋到日本經商,在那裡生下長女英子——林海音。以後又遷居北京,任郵政局課長。林煥文人緣好,又慷慨仗義,這對童年的林海音影響很大。

長大後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於父輩而發展於自身。由於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於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60年代以來台灣涌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台灣知名作家鍾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於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鍾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鍾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鍾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鍾鐵民,使鍾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鍾氏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鍾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捌』 求一款進口餅干,外包裝是一個紅色的橢圓形鐵盒,不大,正面是幅風景畫,請告訴我品牌,名稱就行,

是皇冠丹麥曲奇餅干吧

『玖』 莫內莫奈

是同一個人沒錯
都是指法國印象派畫家 Claude Monet

Claude Monet在台灣及香港譯作【莫內】
在中國則譯作【莫奈】

『拾』 《遲到》的作者林海音的介紹

林海音 (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廣東蕉嶺,生於日本大回阪,不久隨父母去台灣,作家。提答出了「純文學」的概念,提攜了大量台灣的文學青年。一生創作了多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產量十分可觀。其中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最為著名,並且為代表作。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