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風景圖
⑴ 拍人文風景照片標准鏡頭可以嗎
用於拍人文照片的相機,需要符合以下幾點:第一、尺寸小,拿在手裡輕便;專第二、快門聲小屬,盡量不驚動被拍者;第三、可以即時顯示所拍攝到的效果;第四、時滯要短,不致錯過好機會;第五、圖像質量較好。
對應以上各條,可以篩選出相對比較符合的機型。首先,由於數碼單反的尺寸都不夠小,所以數碼單反不合適;其次,由於快門聲太響,可以拍照的手機暫時不在選擇之列;再者,由於不能看到即時的效果,膠片機不適合用於人文照片;再次,由於時滯不夠短,卡片型的DC也不適合用作人文攝影;根據以上要求,再根據自己對相機的習慣就可以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相機。
人文攝影鏡頭的要求:第一、尺寸小,拿在手裡輕便;第二、人物變形小;第三、能夠容納足夠的場景;第四、低調;第五、畫質好,跟數碼相機般配。
對應上面各條,有如下考慮:首先、不考慮太大光圈的,這樣能做到重量輕,尺寸小;其次等效焦距最好不小於35mm以下;最後、等效焦距不要超過60mm以上等。
⑵ 求中國大好風景照片
中國大好的風景照片的話有很多呀,大江啊,大河呀,還有大山啊!
⑶ 3.拍攝人文景觀照片時,除了要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還要( ).
人文景觀照片,當然要涉及到人文和景觀了。除了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還要選取優美的風景。
⑷ 如何欣賞人文景觀
要欣賞景觀,特別是人文景觀,只有抓住其特點,才能體會建造者的匠心和景觀的意境。以園林景觀為例:
我國的園林主要分為:北方園林、江南園林和嶺南園林。
北方園林以紅黃為主色調,配以蒼松翠柏,形成富貴尊榮、庄嚴雄渾的特色。
江南園林以黑白為主調,藉助光影藝術,呈現素靜、淡雅、溫和之美。
嶺南園林既不似北方厚重,又不似江南秀巧,而是簡潔、輕盈,形成暢朗、玲瓏、典雅的獨特風格。
因此,西方藝術家認為我國是世界園林之母。
如何才能抓住園林的特點呢?
要抓住園林的特點,就要了解園林的構景手法,這是園林欣賞的基礎,否則入園林中則如墜雲煙,理不清頭緒,豈談欣賞?
園林的構景手法主要有:
1、主配:主景與配景的搭配關系。
主景是全園景觀之精華所在,一定要鮮明突出;配景則起烘雲托月的作用。
園林設計就是通過主景與配景的有機組合,用游覽線路的合理串連,表現出序幕、發展、高潮、結束。
所以主景鮮明突出是園林景觀整體效果成敗的關鍵,主景是組織園林游覽路線層式里的高潮。
北京故宮,以位於中軸線上的大殿為主景,兩邊建築為配景,並以中軸線對稱,充分顯示了以皇權為中心的特點。
2、層次:是景與景之間的空間關系。此手法是以有限空間,造無限風景。
園林構景貴在層次,常用障景和隔景兩法來豐富景觀的層次。
(1)、障景法:多出現在園林或獨立園境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屏風、竹林等阻障在另一些景物之前,採用欲露先藏、欲揚先抑的藝術手法,以達山重水復、曲徑通幽的意境。
(2)、隔景法則是利用明牆、廓、樹籬、殿堂等將景物分隔,以增加曲折、層次,豐富旅遊者的想像,造成隱約顯現但難窺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
3、框景: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框,將景象框限在從框中所看到的范圍之內。(圖4-15)框景中框的造型更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樣。
框景是園林中的局部特寫,有如精緻小品,是對審美對象有意識有目的地優化組合,使景觀美更純正、更精煉。
4、借景:借園外的景色來襯托本園的景色,以擴大園景,讓想像的翅膀遠飛。
如:杭州西湖,就妙在借「三面雲山一面城」,湖光山色和諧統一。
「紅杏出牆」不正說明園內景色秀美誘人嗎?
借景的關鍵是使所借之景與園中之景和諧統一,才能使園境大開。
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對園林空間的擠壓和對園林意境的擾亂,使園中景趣大減。
如:北京天壇,南面成片的高樓使人對祭天的圜丘失去「九天之上」的感覺。
西安小雁塔旁的13層現代化旅館則使古塔彷彿成為被鎖在抽屜中的文物。
⑸ 什麼是人文攝影
分析如下: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
人文攝影顧名思義就是以人或人的活動為拍攝對象的攝影。
目前通常是藝術性的攝影活動才用到這個名詞。人文攝影,顯然是指能體現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優秀的、健康的內容的作品。這些作品能觸及讀者的心靈深處,使讀者在愛、關懷、崇敬等情感上能與作者引起共鳴。
拓展資料
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與人物攝影、景物攝影相對,以無生命(此無生命為相對概念,比如從海里捕撈上來的魚蝦、已摘掉的瓜果等)、人為可自由移動或組合的物體為表現對象的攝影。多以工業或手工製成品、自然存在的無生命物體等為拍攝題材。
在真實反映被攝體固有特徵的基礎上,經過創意構思,並結合構圖、光線、影調、色彩等攝影手段進行藝術創作,將拍攝對象表現成具有藝術美感的攝影作品。這就叫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在選材方面有廣闊的天地,在擇好素材之後,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理這些對象,因為被攝物體是無生命的,可以任憑擺布,多角度移動以達到創作意圖。靜物攝影具有兩大優點:首先,它是進一步體會藝術視覺的深化過程。
當一些很平常的物體被拍成引人入勝的照片時,實際上也就是深入學習觀察這些物體的過程。其次,拍攝靜物能獲得更多的實際攝影知識。對攝影者來說,靜物攝影的難處在於它的畫面構成具有獨到之處。
當布置好被攝物體之後,必須選擇拍攝角度,在用光方面發揮創造性,進而把從靜物攝影中學習到的實際攝影知識、基礎原理應用到日常攝影中去。
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與一般的人物攝影不同:人像攝影以刻畫與表現被攝者的具體相貌和神態為自身的首要創作任務,雖然有些人像攝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節,但它仍以表現被照者的相貌為主,而且,相當一部分人像攝影作品只交待被攝者的形象,並沒有具體的情節。
而人物攝影是以表現有被攝者參與的事件與活動為主,它以表現具體的情節為主要任務,而不在於以鮮明的形象去表現被攝者的相貌和神態。這二者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是否具體描繪人物的相貌。
不管是單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現場中抓拍的還是在照相室里擺拍的,不管是否帶有情節,只要是以表現被攝者具體的外貌和精神狀態為主的照片,都屬於人像攝影的范疇。
那些主要表現人物的活動與情節,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題,被攝者的相貌並不很突出的攝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屬於人物攝影的范疇。
當然,從廣義上來說,人像攝影拍的是人,它也屬於人物攝影。人像攝影以刻畫和描繪被攝者的外貌與神態為自己的表現任務,應人物相貌鮮明。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內特定環境人像和戶外人像三大類。人像攝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備」。
記錄攝影
記錄攝影指以紀錄為第一目的,對客觀事物進行真實影像反映的圖片攝影。
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
因此,從廣義上說,攝影就是記錄。記錄攝影的結果是影像記錄作品。相應而分,影像記錄作品包括影像新聞作品和影像紀實作品。
記錄攝影目的(可能並不惟一,卻是首要目的)在於記錄;前提是尊重客觀真實;對象是客觀事物的表像;記錄方式是以攝影再現影像。按照紀錄影像的方式和追求的價值不同來劃分,記錄攝影分為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
藝術攝影
隨著的發展,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錄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
例如:我們去照張像作身份證或留個紀念,一般照相館拍攝的照片,最多有點資料或記錄價值。可是,鄭景康先生給齊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過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優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別完全 在於藝術性的高低。
藝術攝影拍出來的效果更唯美,因為這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找准拍攝的時間、地點和角度。
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以其唯美的畫面語言及美好的設計內涵一直是人像攝影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
十九世紀後半頁,英國攝影家雷蘭達拍攝出了曾被預言為「攝影新時代來臨了」的作品-----《人生的兩條路》,在攝影還被輕視的當時,這幅作品以其勸勉性的主題和油畫式的構圖,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極高評價。可以這樣說,雷蘭達對推進攝影藝術的發展功不可沒。
從此,畫意攝影也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商業攝影
商業攝影,顧名思義是指作為商業用途而開展的攝影活動。從狹義上講就是商業攝影,廣義上就是為發布商品或者撰寫故等進行的攝影類型,這種類型在時下的攝影活動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種。
這類攝影是為商業利益而存在的,要按照企業要求進行拍攝,比較拘束。
水墨攝影
和傳統的水墨畫一樣,現市面上出現的水墨攝影作品,按題材,可以分為風景、花鳥和意境,對應國畫中的山水畫和花鳥畫;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為抽象和具象,對應國畫中的寫意和工筆。
水墨風格的攝影照片雖然免不了使用Photoshop等軟體的後期加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攝影作品要盡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考驗的更多的是攝影師的構圖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
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光強分布,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
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
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攝影流派:
1.繪畫主義攝影
繪畫主義攝影是流行於20世紀初攝影領域的一種藝術流派,它產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
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它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
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
繪畫主義攝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師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繪畫主義攝影的成長時期。
1869年,英國攝影家HP羅賓森(1830-1901)發表了攝影的畫意效果一書,他提出:「攝影家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藝術認識,方足以成為優秀的攝影家。
無疑的,攝影術的繼續改良和不斷發明啟示出更高的目標,因為攝影本身無論如何精巧完備,還只是一種帶引到更高的目標而已。」為該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1857年,OG雷蘭德(1813-1875)創作了一幅由30餘張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兩種生活方式,標志著繪畫主義攝影藝術上的成熟。
這一時期的作品,其題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規喻性。拍攝時,預先打好草圖,然後利用模特兒、道具,組織和安排場面,並通過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畫面的繪畫效果。
隨後,繪畫主義攝影的內容有所擴大,但風格仍崇尚古典主義,造型和構圖仍具學院派的法則,因而顯得含蓄、沉穩、典雅。
當該流派發展到畫意階段時,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舊是它的特點。
由於繪畫主義攝影家強調藝術修養:「如果想要使攝影在藝術上有地位,攝影家就必須首先培養起審美的能力和育實藝術的修養。」所以其歷史功績是把攝影從初期機械地摹寫對象引導到造型藝術的領域中去,促使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由於繪畫主義的創作大都脫離現實生活,加上攝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們審美趣味的不斷發展,為「自然主義」所沖擊。盡管這樣,在今天的攝影藝術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這一流派的主要攝影家和作品有:普萊期(?-1896)的男爵之宴、魯賓遜漂流記、寶塔情景;羅賓林的當一天工作完了的時候、秋天、兩個小姑娘、彌留、拿著毒葯瓶的朱麗葉、黎明和落日;
雷蘭德洗禮者聖約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亞、優迪特與荷羅佛尼斯;金馬倫夫人(1815-1897)的湯姆士卡萊爾和尼達(1820-1910)的彌留之際的囂俄等等。
2.印象派攝影
1899年,英國舉辦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首次展覽。繪畫主義派攝影家羅賓森在其影響下,提出「軟調攝影比尖銳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准,提倡「軟調」攝影。該流派是繪畫印象派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開始,他們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布紋紙洗印,追求一種模糊朦朧的藝術表現效果。隨著「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膠洗相紙法的出現,印象派作品從對鏡頭成象的控制發展到暗房加工。
他們提出「要使作品看起來完全不象照片」,並且認為「假如沒有繪畫,也就沒有真正的攝影。」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印象派攝影家還用畫筆、鉛筆和橡皮在照片畫面上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繪畫」的效果,如拉克羅亞在一九零零年創作的《掃公園的人》,就象是一幅畫在畫布上的炭筆畫。
印象派攝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喪失了攝影藝術自身的特點,所以有人又把它稱之為「仿畫派」。可以說它是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個分支。
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調子沉鬱,影紋粗糙,富有裝飾性,但缺乏空間感。其著名攝影家有杜馬希(?-1937)、普約(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
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爾柯夫(1848-1918)、埃夫爾特(1874-1948)、米尊內(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3.寫實攝影
寫實攝影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攝影流派,延綿至今,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該流派的攝影藝術家在創作中恪守攝影的紀實特性,在他們看來,攝影應該具有「與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實性,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只有具有「數學般的准確性」,作品才能發揮他種藝術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A·斯蒂格利茨曾說:「只有探討忠實,才是我們的使命。」
另一方面,他們又反對象鏡子那樣冷漠地、純客觀地反映對象,主張創作應該有所選擇,對所反映的事物應該有藝術家自己的審美判斷。著名寫實攝影大師劉易斯·海因就說過這樣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應加糾正的東西;同時,要反映那些應予表揚的東西。」
可見他們崇尚藝術應該「反映人生」的觀點。他們敢於正視現實,創作題材大都取於社會生活。藝術風格質朴無華,但具有強烈的見證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寫實攝影愛好當推英國攝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於1853年拍攝的那些火棉膠紀錄片。稍後,則是羅斯·芬頓的戰地攝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傑克遜的黃石奇觀。
1870年以後,寫實攝影漸趨成熟,開始把鏡頭轉向社會,轉向生活。如當時的攝影家巴納多博士就拍攝了流浪兒童的悲慘境遇,而震動了人們。
隨後,寫實攝影家人才輩出,作品都以其強烈的現實性和深刻性而著稱於攝影史。例如英國勃蘭德的《拾煤者》;美國R·卡帕的《通敵的法國女人被剃光頭遊街》;法國韋絲的《女孩》等等,不勝枚舉。
4.自然主義攝影
1899年,攝影家彼得·亨利·愛默生鑒於繪畫主義創作的弱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然主義的攝影》的論文,抨擊繪畫主義攝影是支離破碎的攝影,提倡攝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尋找創作靈感。
他認為,自然是藝術的開始和終結,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他說,沒有一種藝術比攝影更精確、細致、忠實地反映自然,「從感情上和心理上來說,攝影愛好的效果就在於感光材料所記錄下來的,沒有經過修飾的鏡頭景象。」
該派另一位大師A·L·帕邱說得更明確:「美術應該交給美術家去做,就我們攝影來說,並沒有什麼可借重美術的,應該從事獨立性的創作。」
由此可見,這種藝術主張,是對繪畫主義的反動,它促使人們把攝影從學院派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對充分發揮攝影自身特點有著促進作用。
這一流派的創作題材,大都是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
由於自然主義攝影滿足於描寫現實的表面現實和細節的"絕對"真實,而忽視對現實本質的挖掘和對表面對象的提煉,一句話,不注意藝術創作的典型化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實質上是對現實主義的庸俗化。有時會導致對現實的歪曲。
這一派著名的攝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爾欽遜(1857-1921)、葛爾(?-1906)、搔耶(1856-?)、薩特克利夫(1859-1940)等。
5.純粹派攝影
純粹派攝影是成熟於二十世紀初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其創導者為美國攝影家斯蒂格里茲(1864-1946)。
他們主張攝影藝術應該發揮攝影自身的特質和性能,把它從繪畫的影響中解脫出來,用純凈的攝影技術去追求攝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豐富的影調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純凈的黑白影調、細致的紋理表現、精確的形象刻畫。
總之,該派攝影家刻意追求所謂的「攝影素質」:准確、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現被攝對象的光、色、線、形、紋、質諸方面,而不藉助任何其他造型藝術的媒介。
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紐約,就是純粹派中的佳作。
攝影家從高處俯瞰紐約某個廣場,雖沒有任何加工、修飾,但新穎的構圖,獨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誠的K桑德伯格,則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獨幅作品空間、時間的限制,在一個畫面中細膩地刻畫了詩人情緒的轉換,影調的組合和構圖的變化,極有韻律感。
從某個角度說,純粹派的某些主張和創作是形式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混血兒」,後來則衍變成「新即物主義」。但該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進了人們對攝影特性和表現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是斯特蘭德(1890-1976)和F64小組攝影組織中的攝影家,如亞當斯、坎寧安等。
純粹派後期的作品則向線條、圖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發展,其有影響的攝影家是亞博、史丁納、史脫特文和伊凡思等。
6.新即物主義攝影
新即物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現實主義攝影」。為20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
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范疇的。例如,攝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攝的火車頭的回轉軸就是用近攝手法,表現了火車頭回轉軸運轉時的狀態,由於畫面摒棄了其他細部因而給予觀眾的視覺印象是強烈的。
新即物主義的理論先驅是斯特蘭德,他對即物主義藝術特徵作了如下規定:「新即物主義乃是攝影的本質,並且也是攝影的產物和界限。」他認為,攝影「對生命的表現極強,而且需要觀察正確事物的眼睛。
為此,並非根據敷衍的過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須運用純凈的攝影術才行。」新即物主義攝影的創作先驅則是阿傑和斯泰肯。而實際創始者為上面提到的帕邱。
新即物主義攝影家的功績是促使人們對攝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攝影從審美性的虛幻世界中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但是,由於過分強調了細部物質表面結構的描寫,為後來的抽象主義攝影提供了萌發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後,由於出現了大口徑的小型照相機,新即物主義的表現領域有了新的發展,產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風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義的著名攝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爾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亞當斯(?-1902)等。
7.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攝影為達達派沒落時期出現於攝影藝術領域中的一種流派,興起於20世紀三十年代。
這一流派有著較為嚴謹的藝術綱領和藝術理論。他們認為,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去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
因而,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便成了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家們刻意表現的對象。
攝影中的超現實主義者也象達達派攝影家一樣,利用剪刀、漿糊、暗房技術作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創造一種現實和臆想、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藝術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誕而又神秘的。
該流派的創始人是英國攝影家絲頓和美國的布留奎爾(1880-1945)。真正完成者為英國舞台攝影家馬可賓(1905-?),他在自己的創作中,把"超現實"的虛和現實中的實揉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既虛幻又實在的境界。
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創作的《馬可賓的自畫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現實作品,它是運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攝出來的--一次正面,兩次側面和一次一隻眼睛。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有從事超現實主義集錦照片的畫家帕爾汗;變形人體攝影家布蘭特;肖像兼宣傳攝影家卡遜以及布魯門塔爾、洛林、哈爾斯曼、賴依、等。
8.抽象攝影
抽象攝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攝影家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的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里解放出來"。
初期,用無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攝體」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製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光圖畫」。
後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體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物體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形式、影調(色彩)和素材的「絕對抽象的語言」。
使被攝物體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
以表現該派藝術家奉為圭臬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攝物體只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像和個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攝影的發軔者為泰爾博(1800-1877)。開始時,作品畫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認性。
至一九一七年攝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就已完全不可辨認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畫家莫荷利納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並從理論上予以確立。
隨後,抽象畫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進了顯微攝影和X光攝影,從而大大擴大了抽象派攝影的表現范圍,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系,並風行於歐美等國。
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寧格、安真蘭特、佛萊泰、溫隙斯特、格連巴晤、夏德和布留奎爾等。
9.堪的派攝影
堪的派攝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反對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大攝影流派。
這一流派的攝影家主張尊重攝影自身特性,強調真實、自然,主張拍攝時不擺布、不幹涉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
法國著名的「堪的」派攝影家亨利·卡笛爾·布列松說過:「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一瞬間里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紀錄下來。」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堪的」派中的攝影家,就其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情況是比較復雜的,雖然他們都崇尚人性世態的表現,且大部分都從事於新聞攝影工作,但有的為自然主義者,有的為寫實主義者。
催生該流派的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紐約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則是德國的攝影家埃利克·沙樂門博士。他用小型相機在一次德法總理舉行的夜間會議結束時拍攝的《羅馬政治會議》,由於它的生動、真實、朴實、自然,而成為該流派名垂攝影史的經典作品。
在攝影美學上,他們認為「以攝影的基本特點為基礎的照片,是畫家或蝕刻家所無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現出來的特性」。
其次,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他們重視和強調獨創性,說:「(攝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不要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而這正是區分照片是平庸還是高明,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的標准。」
該派著名的攝影家有美國的托馬斯·道韋爾·麥阿沃依;英國的茜莉特·摩戴爾;法國的維克托·哈夫門;以及路易斯·達爾·沃爾夫、彼得·斯塔克彼爾·布魯維奇等等。
10.「達達派」攝影
「達達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達達」,原為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不連貫語匯。
因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和美學無緣,主張「棄繪畫和所有審美要求」,崇尚虛無,使創作近乎戲謔,因而人們把該藝術流派稱之為「達達派」。
由於達達派攝影藝術作品不符合人們一般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要求,1924年以後就逐漸受到有較明確、完整的藝術豆腐和綱領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流派的沖擊。但其影響仍可在以後出現的現代派攝影藝術中窺見。
達達派的著名攝影家有菲利普哈爾斯曼、摩根、拉茨羅摩荷利納基和利斯特基等。
11.主觀主義攝影
主觀主義攝影是一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比抽象派攝影更為「抽象」的攝影藝術流派,所以又稱作「戰後派」。
它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其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家奧特·斯坦內特。他認為,「攝影是本來具有發揮自己能力的寬闊領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作用。
但目前卻成了一種機械的寫實主義」。於是提出了「攝影藝術主觀化的藝術主張。極力主張攝影藝術的終極應該是提示攝影家自身的某些朦朧意念和表現不可言傳的內心狀態和下意識活動。」主觀攝影就是人格化、個性化的攝影。
這便是該流派的藝術綱領。主觀攝影的藝術家們極度強調自己的創造個性,蔑視一切已有藝術法則和審美標准。該派理論家公開表示,「主觀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試驗性的圖像藝術,而是一種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創造性藝術。」「我們可以任意使用技術手段去創造照片。」
西方人體攝影的嬗變世界藝術史上,在希臘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過人體藝術的輝煌時期,其後誕生的攝影藝術,在經歷了初期令人震驚的再現客觀現實的藝術表現力後,富有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攝影家就開始向人體攝影領域的突進。
1857年瑞典攝影家、後來留居英國的雷達蘭,拍攝了一幅在攝影史上奉為經典之作的《人生的兩條道路》,這幅情節豐富,場面浩繁的畫面,運用了大量的人體作品,主題是觀善懲惡,以白鬢長者為中心,兩邊兩組人物體現了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生活理想和人生歷程。
但是它也受到了少數人的攻擊,說它動用那麼多裸女,姿態粗野淫糜,流於色情等等。可見,古今中外,人體藝術無論它有多麼積極的思想意義或高明的藝術處理,都會受到一些人的非難和攻擊,這恐怕已成為一種規律性反應了。
西方人體攝影的發展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在發展常規的傳統的人體攝影的同時,也風行表達強烈的主觀感受、現代攝影語言、創造多種流派、風格的作品,以至出現了畸形、切割、重組、神秘、荒誕、醜陋的意境。
如傑瑞·郁斯曼的象徵意味的人體攝影、羅傑·麥丁的《隨意的人體》、托德·窩爾克的原始碩大造型的人體攝影、羅伯特·亨內斯欽及啟德蘇·俄克哈馬等的切割重組的人體攝影、李思麗·克羅娜斯的荒誕意味人體攝影及寧達、康偌道尼·米切爾等的有性感意味的人體攝影等。
⑹ 人文景觀包括哪些
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人文景觀,最主要的體現即聚落,還包括服飾、建築、音樂等。建築方面的特色反映為城堡、宮殿,以及各類宗教建築景觀,具有歷史性。
學術定義
在學術界中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定義:
【定義1】人文景觀是指歷史形成的、與人的社會性活動有關的景物構成的風景。
畫面,它包括建築、道路、摩崖石刻、神話傳說、人文掌故等 。人文景觀是社會、藝術和歷史的產物,帶有其形成時期的歷史環境、藝術思想和審美標準的烙印,具體包括名勝古跡、文物與藝術、民間習俗和其他觀光活動。
【出處】中國古代建築美學話語中的審美邏輯心理與... 《湖北社會科學》 2004年 蔣小兮
【定義2】人文景觀是指歷史、文化的古跡如文物古跡、宗教勝地、民族風情和
古建築等.據《三國志·魏書浩十八記:「龐德常乘白馬羽(關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出處】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歷史考述 《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 戴楚洲
【定義3】所謂人文景觀是指可以作為景觀的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與成就是以人為事件和人為因素為主的景觀。
【出處】淺談人文景觀在風景名勝區規劃中的作用 《天津農學院學報》 2002年 周華春。
【定義4】人文景觀是指旅遊資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等價值.人文景觀帶給遊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統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歷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種異國、異地的特殊情調。
【出處】保護旅遊景觀質量的幾個問題 《創造》 1997年,盛世蘭。
(6)人文風景圖擴展閱讀:
概念的歷史
「文化景觀」的概念可以在歐洲山水畫傳統中找到。從16世紀開始,許多歐洲藝術家為人們繪制了有利於人們的景觀,將繪畫中的人們減少為包含在更廣泛的區域特定景觀中的人物。
「風景」這個詞本身將「土地」與日耳曼語動詞結合起來,「scapjan / schaffen」意為「字形」。 然後土地被自然力量所塑造,這些土地(形狀土地)的獨特細節成為「景觀」繪畫的主題。
地理學家OttoSchlüter因其在20世紀初首次正式使用「文化景觀」作為學術術語而受到贊譽。 1908年,Schlüter認為,通過將地理定義為Landschaftskunde(景觀科學),這將使地理成為一個沒有其他學科共享的邏輯主題。他定義了兩種形式的景觀:Urlandschaft(transl。原始景觀)或在人類主要變化之前存在的景觀和Kulturlandschaft(transl。'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創造的景觀。地理學的主要任務是追蹤這兩個景觀的變化。
這是卡爾·O·索爾,一個人的地理學家,誰可能是最有影響力的推動和發展文化景觀的想法。紹爾決心強調文化機構是塑造劃界區域地球表面可見特徵的力量。在他的定義中,物理環境保留了一個核心意義,作為人類文化所依據的媒介。 他對「文化景觀」的經典定義如下:
「文化景觀由文化群體的自然景觀構成。文化是代理人,自然區域是媒介,文化景觀是結果「
自Schlüter首次正式使用該術語以及Sauer有效推廣該理念以來,「文化景觀」的概念在學術界得到了不同的應用,應用,辯論,發展和完善。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JB傑克遜和他的出版物「風景」影響了一代特別是美國學者,包括建築歷史學家Denise Scott Brown和Gwendolyn Wright。
到1992年,世界遺產委員會選舉召開「專家會議」,為委員會的「操作指南」提供建議和協助,將「文化景觀」作為遺產列表選項的一種選擇,既不純粹是自然的,也不是純粹的文化形式(即'混合'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採用和使用「文化景觀」的概念已經在世界各地看到了多個專家,許多國家都在識別「文化景觀」,評估「文化景觀」,遺產列出「文化景觀」,管理「文化景觀」 ,並通過非常實際的後果和挑戰,有效地使「文化景觀」為世界所知和可見。
2006年對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各地多個專家以及各國應用「文化景觀」概念的共同努力進行了學術評論,觀察並得出結論:
「雖然景觀的概念在一段時間內從其最初的藝術協會中脫離出來......但仍然存在一種主導觀點,即景觀作為一種刻劃的表面,類似於地圖或文本,文化意義和社會形式可以簡單地從讀。「
在學術界,人類活動與自然棲息地之間的任何相互作用系統都被視為一種文化景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理解比教科文組織內部的定義更廣泛,包括幾乎整個世界的佔領面,加上幾乎所有的生活用途,生態,互動,實踐,信仰,概念和傳統。在文化景觀中。繼此之後,地理學家XoánParedes將文化景觀定義為:
「......人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的環境,人類對這種環境的行動與限制或調節人類活動的物理限制之間的長期結合。它是一個地理區域 - 包括自然和文化資源 - 與歷史進化相關聯,這種進化讓位於特定人類群體的可識別景觀,直至其他人可以識別出來。「
一些大學現在提供文化景觀研究的專業學位,例如那些提供文化景觀碩士文憑的那不勒斯大學,聖艾蒂安大學和斯圖加特大學。
⑺ 拍人文風景照片,標准鏡頭可以嗎
人文和風景我也經常拍,50mm的標准鏡頭確實不太合適,視角比28、35這些常用的人文版頭小,能裝的內容太少,權且不適合運用超焦距技術進行抓拍,盲拍成功率也低的多,焦距也不如200mm等長焦鏡頭,不能從過遠的地方進行拍攝。拍風景就更不合適了,一些大場面的風景,標准鏡頭根本裝不下,至少也得是個28mm,或者視角更大的超廣角鏡頭才行,標准鏡頭還是更適合拍攝人像、景物等題材。
⑻ 人文景觀是什麼意思
人文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
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
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8)人文風景圖擴展閱讀:
學術界對人文景觀的定義:
1、是歷史形成的、與人的社會性活動有關的景物構成的風景畫面,它包括建築、道路、摩崖石刻、神話傳說、人文掌故等 。
2、是歷史、文化的古跡如文物古跡、宗教勝地、民族風情和古建築等。
3、是可以作為景觀的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與成就是以人為事件和人為因素為主的景觀。
4、是旅遊資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等價值.人文景觀帶給遊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統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歷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種異國、異地的特殊情調。
⑼ 最好看的山水風景圖片都有哪些
1、五指山
五指山是海南島第一高山,位於海南島中部,因峰巒起伏形似五隻手指而得名。「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五指山遍布熱帶原始森林,層層疊疊,逶迤不盡,蘊藏著無數百年不朽良樹的綠色寶庫。
豪華別墅、會議中心、高星級賓館、度假村、海底觀光世界、海上運動中心、高爾夫球場、遊艇俱樂部,海天盛筵,明星雲集,非誠勿擾,這里是富人權貴名流的隱居地,是白領中產階級的窮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