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崆峒山風景名勝區
Ⅰ 甘肅有什麼風景名勝
甘肅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包括:
1、甘肅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
2、甘肅省崆峒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 。
3、甘肅省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 。
Ⅱ 崆峒山景區什麼時候開放
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7:30-19: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7:30-17:00,具體以景區公布時間為准。
Ⅲ 甘肅平涼崆峒山好玩嗎
平涼的崆峒山是道教第一山,風景宜人,現在去很是不錯。
上山可以攀登,也可以坐車環山而上!
Ⅳ 崆峒區的風景名勝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和「西鎮奇觀」之美譽。
1994年以來,崆峒山先後被認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得「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 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遊勝地」、「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和「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等榮譽,2002年全面通過ISO9001、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崆峒山》4張一組景觀特種郵票,崆峒山登上了「國家名片」 。
太統森林公園,「西來第一園」——太統森林公園,位於崆峒區西郊3.5公里處。佔地面積21.7萬畝。屬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是天然動植物園。景區森林覆蓋率70%,木本植物33科90多種,草本植物3000多種,實用真菌20餘種 。
十萬溝,十萬溝—大陰山景區位於崆峒山西南,河峽谷南側,距城約20公里,麻武鄉城子村境內。景區面積23.8平方公里,是崆峒區天然林資源區和旅遊風景區。石崖間「將軍窯」、「藏軍洞」、「擊鼓窯」以及上「教坪」、「倉房梁」,「將官墓」、「仰駕山」等古遺址仍存。較著名的風景點有「虎跳崖」等景觀 。
清福山,位於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東南塬畔,距城區20公里。山下為西蘭、寶平、平鎮3條公路交匯處,也是寶中鐵路由南向西的轉折處,為隴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山上有樓台殿閣60餘間,道觀僧院10餘處,統稱三宮四台七寶殿,且多石刻、壁畫。1980年辟為自然風景區,建有三清殿、無量殿、雷祖殿、百子宮、三官殿、三聖宮、財神樓、葯王洞、地母殿、三皇殿、五聖宮、太寶殿、靈官洞、山門、洪元橋等。洪元橋下有洌泉 。
柳湖,是隴東的自然山水園林,它以「柳中湖,湖中柳」形成獨特的景觀。被人們譽之為「柳湖晴雪」,為平涼八景之一。公園位於崆峒城廓西北隅,西蘭公路南側,東西長480米,南北寬185米,總面積133畝,其中湖水面積41畝。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南坡北平。各湖均有潛水泛流,故有百泉之說,其中西湖深1.5米,東湖深2~3米,特別有天然暖泉一眼,更是久負盛名。
柳湖始建於宋神熙元年(1068),時任渭州知府的蔡挺在此引泉成湖,蒔花植柳,建造避暑閣及柳湖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明嘉靖年間,韓潘昭王占為苑囿,由明武宋朱厚照敕賜「崇文書院」供王府子弟讀書。昭王以千金築城三仞,並做了大規模的擴建。清乾隆之後,又先後多次修葺,建有「深柳讀書堂」、「文瀾橋」、「養正軒」等建築。先後更名為「百泉書院」、「高山書院」。同治初年,柳湖毀於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陝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涼,再次修復,名為柳湖書院,並親書「柳湖」匾額。寫了《頌暖泉》即《重修平涼暖泉碑記》。民國十五年(1926)柳湖書院改為甘肅省第七師范學校。解放後,仍相繼被一些學校、單位佔用,1977後單位遷出,恢復公園,增其舊制,再添新景,1979年5月1日正式開放 。
明寶塔,明寶塔在平涼城東馬道門外之寶塔樑上,是為進入平涼之顯著標志。因其地勢險要,扼控古道要沖,故自清初以後,常有重兵駐守。民國時期,曾駐有軍部、集團軍總司令部。建國後,曾設學校或為機關駐地。自1980年後,遷平涼地區博物館於此。1994年定為旅遊景點,免費全日開放。
寶塔公園歷史悠久,據志書載,其地原為延恩寺,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辟為正學書院。明武宗正德11年(1516),御敕重修寶塔,至嘉靖25年(1546)春建成,並在塔前建新塔寺。此塔形制為七級八角錐狀樓閣式無基座磚塔,高27.5米,底部周長36.6米。底層面南設拱門,二層以上每層各面均有券門,內設木梯、閣板,供登高眺遠。三至五層設佛龕,雕欄護,磚雕斗拱,鐫雲紋花卉,上覆琉璃瓦。各層檐角綴飾獸頭鐵鐸,終日叮當作響。塔頂呈八角傘形,亦琉璃瓦覆蓋,塔尖為鐵鑄斗托小塔。塔西舊有真武廟一座,嘉靖後期又於塔寺東側建東岳大帝廟。有大殿、獻殿、配殿、廂房、戲樓。臨街山門巍峨,石階重重,道旁又建高大重檐石牌坊一座,楣刻東岳大帝行祠。對面為石砌磚雕九龍巨碑,碑面九龍翻騰,生動活躍,中嵌石匾鐫國祚綿延,上方懸雕三星八仙,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基座上雕有二十八宿。
2003年,搬遷了周圍單位,擴建了綠地,開挖恢復了東湖,是其成為繼柳湖公園之後,城區又一重要休閑娛樂場所 。
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1月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建立,是甘肅省4個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郊12公里處,是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跡,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也是新興的地質旅遊勝地。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質公園規劃建設總面積83.6平方米,地質公園建設保護的地質遺跡景點共有58處,其中丹霞地貌景點 47處,地質構造、地層岩性景點5處,外動力地質作用景點6處。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質遺跡分布廣,連片集中,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保存完好,極富特色,屬我國獨有,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了極佳場所 。
凌空塔,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境內的崆峒山,是一座無基座的七級八角磚塔,塔高近30米。
凌空塔是宋代建築,樓閣式,8角7級,每級間距較大,無基座、兩層以上塔身和塔檐均以磚做出門、窗、柱、額枋、斗拱、椽、飛頭等形制和精細的雕飾。
凌空塔上生長有兩棵百年松樹,構成了「古塔托松」的絕景觀,是崆峒山重要的景點之一 。
龍隱寺,位於城西3.5公里處的龍尾山下,佔地約300畝。據《平涼市志》載,龍隱寺原名「靈隱寺」、「興教寺」,始建於漢唐時期,以後在明、清、民國等各代均有擴建,先後開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築。龍隱寺之名,來源於唐肅宗李亨下塌寺內的傳說。相傳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玄宗李隆基倉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從馬嵬(圍
)坡揮軍北上,「通夜馳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烏氏驛,辛酉至平涼…」,曾在靈隱寺內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南)稱帝。因皇帝是人們心目中的「真龍天子」,而龍隱寺又是皇帝曾居過的地方,故「龍隱寺」之名沿用至今。
龍隱寺所在的龍尾山,東西綿亘5公里,植被面積近26.7萬平方米,是一座「嵐靄彌漫,淹沒寺觀,一泓秋水如玉帶,背負青山似錦袍」的名山。尤為奇絕的是,在一懸崖峭壁上,有一殿宇懸空,上接藍天,下臨深淵,樹遮花掩,猶如仙閣,景色十分壯觀。龍尾山的中下部有清泉4眼,泉水清澈透明,寒暑不易其形,旱澇不改其盈,千百年來,水位穩定不變。山上還有一「靈湫」,又名「龍泉」,泉水從一乳石縫隙間噴涌而出,遇懸崖後旋轉激散,形似玉盤篩珠,古有「龍泉滴珠」之稱,系平涼八景之一。
Ⅳ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山是幾A級旅遊景點
是五A級旅遊景點,有專門的旅遊大巴車,或者乘坐十三路公交車,最近氣溫適合出行,早上上山會看見更多的風景,預祝您旅途愉快。
Ⅵ 崆峒山的景色有什麼特點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崆峒」一詞,一般注釋為「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記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崆峒,遂以國為姓。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崆峒山是六盤山的支脈,屬於上三疊系紫紅色尖硬礫岩構成的丹霞地貌。根據地質學家的考證,在中世紀發生的一次強烈造山運動中,使今日崆峒山及東北、西南一帶產生了一個山間盆地,雨水不斷沖刷的黏土、砂石積聚到盆地中沉積,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被膠結成紫紅色礫石,稱為崆峒山礫岩。至侏羅紀初期,這個區域又受到地質運動的作用,地殼上升,產生許多新的溝谷和山峰,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流水切割,形成了各種奇特秀麗的丹霞地貌。
崆峒山的丹霞地貌豐富多彩,以頂平、身陡和麓緩為基本特徵,並且它還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時代最古老的紫紅色岩層所形成的丹霞地貌。
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和銘文。從秦漢時期開始,歷代人們陸續興建亭台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鍾,遍布諸峰。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台寶塔。
近年來,新修了卧觀平涼、觀音堂、通天橋、飛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景點,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台十二院」中42處建築群。崆峒山,以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嶺郁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廣成子曾修道於昆侖,後覺昆侖仙氣有餘而靈氣不足,又聞女媧造崆峒,便雲游到此。1000多年後,修成至道,並用「翻天印」將崆峒與諸山相連,使崆峒既保持北方的雄偉險峻,又兼容南方的鍾靈毓秀。至此崆峒山名聲大震。
聚仙橋位於崆峒前山麓涇河河谷中,原有一巨石橫跨涇河兩岸,河水每被巨石阻攔,噴珠濺玉,景色壯觀,是為崆峒十二景之一的「仙橋虹跨。」
崆峒山東峰,前臨平涇公路,山前胭脂水和白涇河相會。望駕山突兀聳立,氣勢雄偉,站立峰頂,涇河川和平涼城盡收眼底。相傳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山上雲霧遮罩,虛無縹緲,大臣們在山前壘土相望,故稱「望駕山」。廣成丹穴在望駕山北峰的絕壁上,這里懸壁如削,十分險要,人跡罕至,相傳廣成子居住穴中,煉穴修道。
三教禪林在望駕坪,地勢平坦,環境幽寂。1939年,山東人劉紫陽出資,其弟子劉園陽主持,修建大殿三楹,後由靜禪、潤明二僧主持,又稱居士林。
問道宮也叫軒轅谷,位於崆峒前峽,涇水北岸,背山面水,環境幽寂,身居殿內,聽不到涇水濤聲。相傳這里是黃帝向廣成子問道處。唐代這里已有建築,元朝重修問道宮,今存有《重修問道宮碑》一通,明朝再次重修,成為一組龐大建築群。明代人唐龍《問道宮》詩說:欲捉白蟾飛樹梢,遍尋元鶴在雲中,荒涼棟宇聊停節,悵望當年問道宮。
崆峒山還是天然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餘種。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灕江神韻。
Ⅶ 平涼崆峒山風景名勝區5a景區好玩嗎
如果你是喜歡來自然風景和攬勝的自,那麼答案是肯定的。
崆峒山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涇河和胭脂河南北環繞,最高峰海拔2100米 。山上林木茂盛,景色秀麗,並有日月峽、羽仙峰、氣心峰、千丈岩、綉球峰、蓬花岩、歸雲洞、黃龍泉、丹梯崖等名勝。相傳是廣成子得道的地方,也是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的地方。
崆峒山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