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von景觀

von景觀

發布時間: 2021-02-09 19:39:01

景觀生態學的起源與發展

地理學中的景觀學產生於德國,19世紀末葉,由近代地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德國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將景觀的概念引入地理學中,他認為景觀的地理學含義是「一個地理區域的總體特徵」。作為一門研究景觀形成、演變和特徵學科的景觀學產生於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德國地理學家Seigfried
Passarge 於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觀學基礎》之後,又於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較景觀學》。在這兩部著作中,他認為景觀是相關要素的復合體,並系統地提出了全球范圍內景觀分類、分級的原理;並認為劃分景觀的最好標志是植被,同時,他還提出了城市景觀的概念。作為景觀學說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國人文地理學家Otto Schluter 於本世紀初發表了《人類地理學的目的》一書,在該書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觀形態學和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主題的觀點。在1952-1958年間先後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歐聚落區域》一書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區別,並最早把人類創造景觀的活動提到了方法論原理上來。其實有關人文景觀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國人文地理學家Carl Sauer的《景觀的形態》一書中得到了反映,在該書中,Sauer 提出應重視不同文化對景觀的影響,認為解釋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中國大網路全書地理卷,1990)。自本世紀30年代以後,又出現了一個景觀學研究的中心,這就是前蘇聯的景觀學研究。其代表人物為貝爾格。他於1913年即提出,景觀是地形形態的一定的、有規律地重復的綜合體或群體這一概念。1931年,貝爾格的巨著《蘇聯景觀地理地帶》一書出版,該書是蘇聯系統闡述景觀學原理的第一次嘗試。在該書中他進一步明確和補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觀定義,提出了景觀的例子,研究了景觀與其組成成份之間的相互作用,談到了景觀的發展與起源問題。由於貝爾格等最初的景觀研究者們,沒有賦於景觀任何分級的意義,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單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綜合體」的同義詞,因此,在以後的研究當中,出現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東西,為此,許多後繼的研究者們,針對這些缺陷做了許多研究工作,以致於形成了蘇聯景觀研究的兩大學派:
類型學派和區域學派。類型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別爾烏辛等,而區域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薩欽科等,而尤以區域學派的影響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蘇第二次地理學代表大會上關於景觀問題的報告,被認為是繼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蘇卡喬夫等人之後,對景觀學說的第一個巨大貢獻。在這一報告及其以後的著作中他給了景觀一個新的、更為確切的定義:景觀是具有同類地質基礎和相同的一般氣候的、發生上一致的地域,這是由幾個或許多部分―限區―組成,後者在景觀范圍內形成有規律的結合。之後,又有許多地理學家在相當多的著作中對景觀學說進行闡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諾夫和彼列爾曼的工作。他們奠定了景觀地球化學的基礎,他們主要研究景觀中化學元素的遷移,形成了蘇聯又一個景觀學研究方向―景觀地球化學研究方向(伊薩欽科等,1962;貝爾格等,1964)。
現代景觀學研究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強調分析研究和綜合研究相結合,分析研究通過對景觀各個組成成分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去解釋景觀的特徵,綜合研究則強調研究景觀的整體特徵,這一方向的景觀學相當於綜合自然地理;另一個方向是研究景觀內部的土地結構,探討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景觀。這一研究在蘇聯發展為景觀形態學,在中國則稱為土地類型學(中國大網路全書-地理卷,1990)。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科學,作為其分支的景觀學當然也不例外。它們主要側重於地理綜合體空間水平方向的規律與綜合研究。現代科學的發展要求從功能上去研究結構,只有如此,才能深入認識事物內部的規律,而這正是地理學所面臨的困難之所在。 生態學一詞是由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Erst Haeckel)於1866年在《有機體普通形態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約從1900年開始,生態學才被公認為生物學中的一個獨立領域(奧德姆,1981)。從一開始起,它就把生物與環境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最主要的研究內容而一直延續至今。按其發展歷程,可把生態學的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萌芽期、成長期和現代生態學的發展期。生態學的萌芽期大約由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以古代思想家、農學家對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描述為主,以樸素的整體觀為其特點,如亞里士多德對動物棲息地的描述與按主要棲息地對動物類群的劃分;Empedocles 對植物營養與環境關系的關注等等。從公元15世紀到20世紀40年代,可以說是生態學的成長期,在這一階段奠定了生態學許多基本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例如Boyle(1627-1691) 的低壓對動物效應的研究,Bufon(1707-1788)對積溫與昆蟲發育的研究;Humboldt(1769-1859) 結合氣候與地理因素的影響,而對物種分布規律的描述;Malthus於1798年發表的《人口原理》,Liebig營養最小定律(1840)、Clements的頂極群落概念、Tansley的生態系統理論、Gause的競爭排斥假說以及J.Grinell、C.Elton、G.E.Hutchinson的生態位理論,Lindeman(1942年)的十分之一定律等等。這一時期可以說是生態學建立、理論形成、生物種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態學實驗方法發展的輝煌時期。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可稱之為現代生態學的發展期。在這一階段,生態學不斷地吸收相關學科,如物理、數學、化學、工程等的研究成果,逐漸向精確方向前進,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這一階段生態學發展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整體觀的發展,二是研究對象的多層次性更加明顯,三是生態學研究的國際性,四是生態學在理論、應用和研究方法各個方面獲得了全面的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1997)。目前,生態學的發展正朝著綜合化、交叉化方向發展;其研究對象亦從自然生態向人工生態轉變;研究尺度從中尺度向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擴展。
需要說明的是,景觀學與生態學是各自獨立地平行發展的。生態學的研究尺度主要集中於生態系統及其以下的群落、種群等水平,側重於系統功能上的探討。但在處理生態系統以上尺度的問題時,又顯得乏力,因而迫切需要從其它學科中吸收營養。正是現代景觀學與現代生態學各自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發展需求的互補性,才促使了這二門學科的結合,正是這一結合才誕生了今日的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一詞是德國著名的地植物學家C.特羅爾(C.Troll)於1939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東非土地利用問題時提出來的。從一開始,Troll就認為:「景觀生態學的概念是由兩種科學思想結合而產生出來的,一種是地理學的(景觀),另一種是生物學的(生態學)。景觀生態學表示支配一個區域不同地域單元的自然-生物綜合體的相互關系的分析」(Troll,1983)。後來,Troll對前述概念又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即景觀生態學表示景觀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與環境間主要的、綜合的、因果關系的研究,這些研究可以從明確的分布組合(景觀鑲嵌,景觀組合)和各種大小不同等級的自然區劃表示出來(C.Troll,1984)。在提出概念的同時,特羅爾亦認為,景觀生態學不是一門新的科學或是科學的新分支,而是綜合研究的特殊觀點(Troll,1983)。隨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景觀生態學研究處於停頓狀態。二戰以後,由於全球性的人口、糧食、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也正是由於這些問題的產生,才使得生態學一詞開始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詞彙,也大大促進了生態學的普及工作。同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許多國家都開展了土地資源的調查、研究和開發與利用,從而出現了以土地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景觀生態學研究熱潮。在這一時期至80年代初這段時間內,中歐成為了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地區,而德國、荷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又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中心。德國在這時建立了多個以景觀生態學為任務或是採用景觀生態學觀點、方法進行各項研究的機構。1968年又舉行了德國的「第一次景觀生態學國際學術討論會」。同時,在德國的一些主要大學設立了景觀生態學及有關領域的專門講座。這些工作對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一時期,景觀生態學在荷蘭亦發展很快。I.
S.Zonneveld利用航片、衛片解譯方法,從事景觀生態學研究,C.G.Leeuwen等人發展了自然保護區和景觀生態學管理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准則。而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觀生態研究亦很有自己的特點。該國較早地成立了自己的景觀生態協會,在捷克科學院內,亦設立有景觀生態學研究所,而且Ruzicka倡導的「景觀生態規劃」(LANDEP)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方法體系,在區域經濟規劃和國土規劃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陳昌篤等,1991)。
進入80年代以後,景觀生態學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全球性的研究熱潮。影響這一熱潮的主要事件有二個,一個是1981年在荷蘭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景觀生態學大會」及1982年「國際景觀生態學協會」的成立;另一個是美國景觀生態學派的崛起。「國際景觀生態學協會」的成立,使廣大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人員從此有了一個組織,使得其國際性交流成為可能。1984年,Z.Naveh和Lieberman出版了他們的景觀生態學專著《景觀生態學:理論與應用》,該書是世界范圍內該領域的第一本專著。而美國景觀生態學派的崛起,大大擴展了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領域,特別是R.T.T.forman和M.Godron於1986年出版了作為教科書的《景觀生態學》一書,該書的出版對於景觀生態學理論研究與景觀生態學知識的普及作出了極大的貢獻。1987出版了國際性雜志《景觀生態學》,使得景觀生態學研究人員從此有了獨立發表自己研究成果、進行學術思想交流的園地。進入90年代以後,景觀生態學研究更是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一方面研究的全球普及化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該領域的學術專著數量空前。據肖篤寧的統計,從1990年到1996年的短短7年內,景觀生態學外文專著即達12本之多(國際景觀生態學會中國分會通訊,1996,1)。其中影響較大的有M. G. Turner和R.H.Gardner 主編的《景觀生態學的定量方法》一書(1990)和R.T.T.forman的《土地鑲嵌-景觀與區域的生態學》(1995)以及I.S.Zonneveld的《土地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的定量方法》一書對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的進一步定量化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在《土地鑲嵌―景觀與區域的生態學》一書中,一方面更系統、全面、詳盡地總結了景觀生態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另一方面還就土地規劃與管理的景觀生態應用研究進行了闡述,更重要的是,作者結合持續發展的觀點,從景觀尺度討論了創造可持續環境等具有前沿性的問題。就以上所述的北美學派和歐洲學派而言,盡管他們都是在從事景觀生態學研究工作,但二者之間所存在的差別還是相當大的。這主要體現於兩個方面,首先,景觀生態學在歐洲學派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與規劃、管理和政府有著密切的和明確的關系;北美學派雖也有應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興趣在於景觀格局和功能等基本問題上,並不是都結合到任何具體的應用方面。其次,歐洲學派主要側重於人類占優勢的景觀;而北美學派同時對研究原始狀態的景觀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陳昌篤,1991)。
現在,隨著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的發展與日益普及,以及現代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態勢,景觀生態學正在各行各業的宏觀研究領域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接受和普及。 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主要強調生物進化;海克爾提出生態學概念,強調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開始有了生物與環境協調進化的思想萌芽。應該說,真正的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思想屬於克里門茨。他的五段演替理論是大時空尺度的生物群落與生態環境共同進化的生態演替進化論,突出了整體、綜合、協調、穩定、保護的大生態學觀點。坦斯里提出生態系統學說以後,生態學研究重點轉向對現實系統形態、結構和功能和系統分析,對於系統的起源和未來研究則重視不夠。但就在此時,特羅爾卻接受和發展了克里門茨的頂極學說而明確提出景觀演替概念。他認為植被的演替,同時也是土壤、土壤水、土壤氣候和小氣候的演替,這就意味著各種地理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連續順序,換句話說,也就是景觀演替。毫無疑問,特羅爾的景觀演替思想和克里門茨演替理論不但一致,而且綜合單頂極和多頂極理論成果發展了生態演替進化理論。
生態演替進化是景觀生態學的一個主導性基礎理論,現代景觀生態學的許多理論原則如景觀可變性、景觀穩定性與動態平衡性等,其基礎思想都起源於生態演替進化理論,如何深化發展這個理論,是景觀生態學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空間分異性是一個經典地理學理論,有人稱之為地理學第一定律,而生態學也把區域分異作為其三個基本原則之一。生物多樣性理論不但是生物進化論概念,而且也是一個生物分布多樣化的生物地理學概念。二者不但是相關的,而且有綜合發展為一條景觀生態學理論原則的趨勢。
地理空間分異實質是一個表述分異運動的概念。首先是圈層分異;其次是海陸分異;再次是大陸與大洋的地域分異等。地理學通常把地理分異分為地帶性、地區性、區域性、地方性、局部性、微域性等若干級別。生物多樣性是適應環境分異性的結果,因此,空間分異性生物多樣化是同一運動的不同理論表述。
景觀具有空間分異性和生物多樣性效應,由此派生出具體的景觀生態系統原理,如景觀結構功能的相關性,能流、物流和物種流的多樣性等。 島嶼生物地理理論是研究島嶼物種組成、數量及其他變化過程中形成的。達爾文考察海島生物時,就指出海島物種稀少,成分特殊,變異很大,特化和進化突出。以後的研究進一步注意島嶼面積與物種組成和種群數量的關系,提出了島嶼面積是決定物種數量的最主要因子的論點。1962年,Preston最早提出島嶼理論的數學模型。後來又有不少學者修改和完善了這個模型,並和最小面積概念(空間最小面積、抗性最小面積、繁殖最小面積)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更有方法論意義的理論方法。
所謂景觀空間結構,實質上就是鑲嵌結構。生態系統學也承認系統結構的鑲嵌性,但因強調系統統一性而忽視了鑲嵌結構的異質性。景觀生態學是在強調異質性的基礎上表述、解釋和應用鑲嵌性的。事實上,景觀鑲嵌結構概念主要來自孤立島農業區位論和島嶼生物地理研究。但對景觀鑲嵌結構表述更實在、更直觀、更有啟發意義的還是島嶼生物地理學研究。 現代化學分支學科中與景觀生態學研究關系密切的有環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景觀地球化學和化學生態學等。
B.E.維爾納茨基創始的生物地球化學主要研究化學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平衡、變異以及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等宏觀系統整體化學運動規律。以後派生出水文地球化學、土壤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等。波雷諾夫進而提出景觀地球化學、科瓦爾斯基更進一步提出地球化學生態學,這就為景觀生態化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景觀生態化學理應是景觀生態學的重要基礎學科,在以上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綜合景觀生態學研究實踐,景觀生態化學日益發揮出自己的影響。 景觀生態建設具有更明確的含義,它是指通過對原有景觀要素的優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造新的景觀格局,以增加景觀的異質性和穩定性,從而創造出優於原有景觀生態系統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形成新的高效、和諧的人工-自然景觀。
生態區位論和區位生態學是生態規劃的重要理論基礎。區位本來是一個競爭優勢空間或最佳位置的概念,因此區位論乃是一種富有方法論意義的空間競爭選擇理論,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地理學主流理論。現代區位論還在向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發展,生態區位論和區位生態學就是特殊區位論發展的兩個重要微觀方向。生態區位論是一種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而更好地將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學、系統學方法統一起來重點研究生態規劃問題的新型區位論,而區位生態學則是具體研究最佳生態區位、最佳生態方法、最佳生態行為、最佳生態效益的經濟地理生態學和生態經濟規劃學。
從生態規劃角度看,所謂生態區位,就是景觀組分、生態單元、經濟要素和生活要求的最佳生態利用配置;生態規劃就是要按生態規律和人類利益統一的要求,貫徹因地制宜、適地適用、適地適產、適地適生、合理布局的原則,通過對環境、資源、交通、產業、技術、人口、管理、資金、市場、效益等生態經濟要素的嚴格生態經濟區位分析與綜合,來合理進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生產力配置、環境整治和生活安排。因此,生態規劃無疑應該遵守區域原則、生態原則、發展原則、建設原則、優化原則、持續原則、經濟原則等7項基本原則。現在景觀生態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深化景觀生態系統空間結構分析與設計而發展生態區位論和區位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而有效地規劃、組織和管理區域生態建設。

⑵ 景觀的基本含義

特定區域概念:專指自然地理區劃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區域單位,是發生上相對一致和形態結構同一的區域,即自然地理區。
類型概念:類型單位的通稱,指相對隔離的地段,按其外部特徵的相似性,歸為同一型單位,如荒漠景觀、草原景觀、景觀學中指特定的區域概念。
在歐洲,景觀一詞最早出現在希伯來文的《聖經》舊約全書中,景觀的含義 同漢語的「風景」、「景緻」、「景色」相一致,等同於英語的「scenery」,都是視覺美學意義上的概念。
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地表景象,綜合自然地理區,或是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森林景觀等。
藝術家把景觀作為表現與再現的對象,等同於風景;生態學家把景觀定義為生態系統;旅遊學家把景觀當做資源;建築師把景觀作為建築物的配景或背景。
對景觀 的理解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某一區域綜合特徵,包括自然、經濟、人文諸方面。
(2)一般自然綜合體:是指地理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有規律結合而成的具有內部相一致的整體,大如地圖(即景觀圈)、小如生物地理群落(單一地段),他們均可分為不同等級的區域或類型單位。
(3)區域概念:是個體區域單位,相當於綜合自然區劃等級系統中最小一級自然區,是相對一致發生和形態結構同一的區域。
(4)類型概念:用於任何區域分類單位,指相互隔離的地段按其外部特徵的相似性,歸為同一類型的單位,如草原景觀、森林景觀等。這一概念認為區域單位不等同於景觀,而是景觀的有規律組合。
「景觀」一詞最早在文獻中出現是在希伯萊文本的《聖經》(the Book Psalms)中,用於對聖城耶魯撒冷總體美景(包括所羅門寺廟、城堡、宮殿在內)的描述,他的這個觀點也許與他的猶太文化背景有關。「景觀」在英文中為「landscape」,在德語中為「Landschaft」,法語為「payage」在中文文獻中最早出現景觀一詞還沒有人給出確切的考證。但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景觀」最早的含義更多具有視覺美學方面的意義,即與「風景」(scenery)同義或近義。文學藝術界以及絕大多數的園林風景學者所理解的景觀也主要是這一層含義(俞孔堅,1987)。各種詞典(Webster』s,1963;牛津英語詞典,1933;辭海,1979等)對「景觀」的解釋也是把「自然風景」的含義放在首位。
19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地植物學家Von. Humboldt將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引入到地理學中,並將其解釋為「一個區域的總體特徵」(Naveh and Lieberman,1984),這與後來地理學的地域綜合體的提法很相近。Humboldt提出將景觀作為地理學的中心問題,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觀變成人類文化景觀的過程,這其實就是人地關系研究思想的雛形。後來俄國地理學家貝爾格等沿這一思想發展形成了景觀地理學派,實際上,隨後索恰瓦的地理系統學說注意闡明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聯系以及自然界與社會的相互作用,與景觀生態學的的觀點很接近(景貴和,1986)。景觀一詞被引入地學研究後,已不單只具有視覺美學方面的含義,而是具有地表可見景象的綜合與某個限定性區域的雙重含義(肖篤寧,1998)。早期西方經典的地理學著作中,景觀主要用來描述地質地貌屬性,常等同於地形(Landform)的概念。俄國地理學家的貢獻在於把生物和非生物的現象都作為景觀的組成部分,這也為地理學與生態學的融合、交叉打下了基礎。
中國大網路全書(地理學卷,1990)概括了地理學中對景觀的幾種理解:
1)某一區域的綜合特徵,包括自然、經濟、文化諸方面;
2)一般自然綜合體;
3)區域單位,相當於綜合自然區劃等級系統中最小的一級自然區;
4)任何區域單位。
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

⑶ 怎樣識別景觀組分

景觀生態戰略點識別方法
地理學報,1998, Vol.53, Supplement: 12-18 俞孔堅

(摘自博士論文: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Study in South China. Doctoral Thesis, Graate School of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MA. USA. 1995, 有較大改動)

摘要:景觀中的某些點對控制水平生態過程有關鍵性的作用,占踞這些景觀戰略點,將給生態過程帶來先手、空間聯系及高效的優勢。設想物種在景觀中的水平運動是一個克服某種阻力而進行的競爭性過程,本文討論了如何根據景觀阻力表面特徵來判別景觀生態戰略點的方法。文章論述了三種類型的景觀阻力表面:島嶼型、網路型和高原型。相應於各種阻力表面類型,得出五種景觀戰略點的空間位置:鞍部戰略點,交匯處戰略點,中央戰略點,邊緣戰略點和角落戰略點。文章還通過一個案例來舉例說明景觀戰略點識別方法論。GIS技術對本研究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關鍵詞:空間分析,景觀生態,景觀格局,景觀規劃

1.引言
1。1 問題:戰略點
如何判別景觀中的某些關鍵性點,通過控制這些點而異常有效地控制或促進某種生態過程,如物種的空間運動,火災和蟲災的漫延,養份及污染物的流動等等?這些關鍵性的點叫景觀戰略點(Strategic Points, Forman 1995, Yu 1995a-c 1996). 通過景觀戰略點的判別和改變及管理將異常有效地維護和控制某種生態過程。
根據起源之不同,可分為兩類景觀生態戰略點:一類是資源型的戰略點,另一類是結構型的戰略點。 資源型的戰略點直接取決與地段的資源屬性,如某一地段的地質、土壤,水文、熱力,營養條件及人類活動決定生物多樣性及物種的稀有性,從而決定該地段在生物保護中的戰略意義。本文將論述後一類景觀生態戰略點。其戰略性取決於該點在景觀整體格局中的地位和其對水平生態過程的影響。
許多學者都注意到在某些關鍵地段設生物保護斑塊對整體生物保護和形成景觀基礎結構(Landscape Infrastructure)有重要意義(Frankel and Soule 1981;Harris 1984; Forman 1990; Erwin 1991). 在異相景觀中,有的景觀戰略點是顯而易見的,如一個盆地的進出水口,廊道的斷裂處(Merriam 1984; Forman and Godron 1986),一個具有"跳板"(Stepping Stone)作用的殘遺斑塊,河道網路上的匯合口及河谷與山脊之交接處(Harris, 1984, p141-165). Hardt和Forman (1989)的觀察顯示,在露天礦的生態恢復過程中,林緣的凹邊部位比其它地段更易被林木所優先佔據。位於景觀中央的森林斑塊比位於其它地段的森林斑塊更易成為鳥類的棲息地(Liu et al 1994).一個聯絡島嶼的"陸橋"會比其它地段有更多的生物種類。這些都是可以根據經驗識別的景觀生態戰略點。
但景觀生態戰略點,有時並不能直接觀察到,它們往往是潛在的,這類潛在的戰略點的判別依賴於對生態過程動態的理解和模擬。關於景觀生態戰略點判別的方法論,到目前為止很少有人討論過,只是最近才被少數學者所注意(Forman 1995, pp310-317; Yu 1995a-c, 1996a)。相關的研究有Knaapen等人用最小累積阻力(MCR)來分析景觀斑塊的隔離程度。根據MCR表面來確定生物保護斑塊的引入部位。觀戰略點是景觀生態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 SPs) (Yu 1995a-c, 1996a-b)的一個重要成分。游戲理論和游戲防禦戰略(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m 1947;Luce and Raiffa 1957),為判別景觀安全格局提供了評價原則。有學者認為圍棋及類似的棋類游戲會有助於景觀戰略點的討論(Forman 與Yu 的討論,見Forman 1995 p.316)。圍棋是黑白雙方通過競爭空間戰略點而控制棋盤的較量(Boorman 1969),要想獲得最有效地控制棋盤,每一棋子都必須落在關鍵的位置上,這些位置的戰略性遵從三條原則(圖1):
(1)先手原則,即通過某點的控制獲得局部控制的主動權。
(2)空間聯系原則,即通過某點的控制使我方取得整體空間優勢。
(3) 高效原則,即通過某點的控制使我方用最少的棋子獲得最大的棋盤控制。
圖1中國圍棋的基本空間戰略
Figure 1 The strategies of Go game
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這些原則同樣可適於景觀生態戰略點的認識和判別。如生物的空間運動可視作是對景觀的競爭性控制過程來討論,實質上是一種"游戲"(game)過程 (Sigmund 1993)。生物能否成功地控制景觀,取決於如何平衡空間擴散和維持兩個方面。維持意味著生物個體必須依賴於既有的種群和群落生存,而擴散則意味著生物個體離開種群和群落生境向外部擴展。個體離開既存棲息地越遠,其冒得風險就越大,但其對物種整體控制景觀的潛在貢獻就越大。在空間某些點上,當物種擴展所帶來的潛在報嘗達到最大,而個體為之所擔的風險達到盡可能小的時候,這些空間位置就是戰略點。這可以理解為是對搏弈論中的最小極大值原理(Minimax Theorem,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 1947; Luce and Raiffa 1957)在空間控制戰略中的具體解釋。從功能上講,這些戰略點對促進和阻礙生態過程有關鍵性作用。如何尋找這些景觀戰略點呢?圍棋戰略和理論地理學的表面分析模型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1。2 水平控制過程與理論地理學表面模型
本文關於景觀生態戰略點的識別討論基於對過程的如下假設:
(1)景觀中的水平生態過程是一種對景觀的競爭性控制過程。
(2)某種過程必須通過克服景觀阻力來實現對景觀的控制。
實際生態過程中,這兩個假設基本上可以滿足。如植物往往需要克服景觀阻力達到對某地段的覆蓋,災害性昆蟲的水平運動,動物穿越景觀,仍至於人口的空間遷移,都帶有對空間的競爭性控制和克服空間阻力的特性(Johnson 1988; Frelich et al 1993; Mack 1995; Liebhold et al 1992; Yu et al 1996; Williamson 1993; Boone and Hunter, 1996; Simberloff and Wilson 1969; Tobler 1981; Bracken 1991).有許多模型被用來描述這些水平運動過程,包括引力模型,潛能模型,擴散模型,隨機模型等等(詳細的綜述見:Olsson 1965; Bartlett 1975; Sklar and Costanza 1990; Chou and Liebhold 1995).
生態過程對景觀的覆蓋和控制的可能性及動態,可用阻力或其相對概念來表述如可達性(Accessibility, 如Arentze et al 1994),可穿越性(Permeatibility,如Boone and Hunter 1996),費用距離(Costdistance,如ESRI 1991),最小積累阻力(M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 Knaapen, Scheffer and Harms 1992; Yu 1995a-b),景觀阻力(Landscape Resistance, Forman and Godron 1986; Forman 1995),以及隔離程度(Isolation, MacArthur and Wilson1967; Simberloff and Wilson 1969). 所有這些阻力度量實際上都是距離概念的變型或延伸,在圍棋棋盤中,阻力被理想化為距離,即棋盤方格網。在島嶼生態學中,類似的理想化距離用來描述空間隔離(MacArthur and Wilson 1967)。而在陸地景觀中,阻力不只是幾何學意義上的距離,基面特性也有重要作用(Forman, 1995)。這些阻力量度都可以通過潛在表面(Potential Surface)或趨勢表面(Trend Surface)形象地表達出來(Warntz 1966;Chorley and Haggett 1968) 。
理論地理學家和區域科學家W. Warntz (1966,1967)等人在哈佛大學所做的大量關於表面一般特性和空間分析的研究,有助於對景觀生態戰略點識別方法的探討。Warntz 用"峰"(Peaks)、"陷"(pits),"關"(Passes) 和"鞍"(Pales) (1966, 1967)等點的特徵,和"脊線"(Ridges),"谷線"(Courses)等線的特徵來分析趨勢表面,類似於地形的分析,進一步認識過程之動態格局?quot;峰"是指表面的局部最大值,流動從此分散,"陷"是指表面的局部最小值,流動向此合聚。"脊線"是連接兩"峰"的分流線,"谷線"則是連接兩"陷"的合流線。"關"是指的脊線上之最小值,"鞍"則是谷線上之最大值。這對根據景觀生態過程阻力表面來識別戰略點有啟發意義。
本文將探討如何根據景觀阻力表面特性來判別景觀生態戰略點。而用啟發於圍棋戰略的三項原則來評價這些戰略點。論文將著重討論控制物種水平運動過程的戰略點,但方法論適用於其他水平運動和生態流戰略點的判別。案例研究只作為對方法論的說明,實際應用還待進一步實地驗證。

2

⑷ 德語 翻譯

2樓翻譯裡面怎麼有很多還沒翻譯出來 難道是機器翻譯的?
我來試試:專
故宮又叫冬宮、屬紫禁城,是傳統中國的象徵,是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經典建築,由此故宮也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有數百萬中國和外國遊客來到故宮,參觀以前皇帝流傳下來的奇珍異寶,以及無上權利,光輝的皇權。
故宮是明清朝皇帝的寢宮。15世紀初,自明朝第三個皇帝永樂帝決定把國家首府從南京向北遷移,故宮的建造工作就開始了。人們花了四年時間建造故宮,一直到1420年。明朝首都在1421年正式從南京搬到北京。從1421年到1911這500年時間里,有24個明清朝的皇帝統治過中國。
溥儀,中國最後一個皇帝,自從中國封建主義被推翻後還活到1924年。故宮的外部建築在1914年作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1925年故宮的內部建築也開始對外開放。自從那時起故宮也可以算作一個博物館,所以故宮在官方有稱作故宮博物館。

⑸ 明斯特的風景名勝

明斯特是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部的一座集古典建築藝術和自然田園風光於一體的美麗古城。近5萬名大學生令這座城市洋溢著輕松愉悅的氣氛,城中處處是咖啡館,酒吧和夜間俱樂部。
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自行車是明斯特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這座只有三十萬人口的城市擁有約五十萬輛自行車,被稱為德國的「自行車之都」,每天有十萬人騎著自行車來來去去,環繞內城區的道路禁止汽車通行,在這條環城林蔭道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車,成為歐洲城市絕無僅有的景觀。
如果遊客想切身體驗一把明斯特風貌,建議騎著自行車觀光城區。城裡有十個左右大型自行車租借站點,每輛車每天租金約為8歐,火車站旁的自行車停車站是全德國最大的,有3500個停車位。
德國建築師Wilhelm Ferdinand Lipper在1770年左右修建的林蔭散步道(Promenade)是一條只允許自行車和行人通行的環形道路,從前,城牆就矗立在這里。這條長約4.5公里的環城道環抱著明斯特內城區,兩旁種植著雙排菩提樹。從宮殿廣場往Aa湖方向的這一段道路上,每年五次舉辦大型跳蚤市場。
昔日的工業區Am Hawerkamp和明斯特港口(Münsters Stadthafen)經過改建,今日眾多畫廊和餐廳坐落於此。 林蔭道(Promenade)上的Zwinger作為要塞始建於1532年,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被作為監獄使用,在納粹統治時期,從1938年起,它是「希特勒的青年人」的文化宮,1944年以後又被用作拷問和處刑的場所。1995年至1997年整修後作為紀念物保存下來。
林蔭道北部的火葯塔(Buddenturm)是明斯特1200年以前城防工事的遺跡,18世紀末城牆被破壞後,1878年它被改造成一座水塔,1945年後,被重新整修,又恢復了圓錐形的尖頂。
國王大街上的貴族宅邸Heereman』sche Hof,它向後延伸出去的石頭結構建於1549年,而正前方有別於傳統山牆式正面的石頭立面建於1564年,它是文藝復興時期明斯特最重要的建築之一。
市中心Prinzipalmarkt大街是人們喜歡閑逛和購物的地方,街道兩側山牆結構的房屋一棟挨著一棟,下方是可以通行的拱廊,這條街道講述著中世紀,漢莎同盟和古老的商人家族的歷史。
包括「和平大廳」的明斯特歷史市政廳(MünstersRathaus)是一棟建於14世紀中葉的哥特式建築,正面有著高聳的山牆。「和平大廳(Friedenssaal)」里裝潢著文藝復興時期華麗而珍貴的木頭護壁鑲板,1648年,歐洲各國在這里簽訂明斯特和約,這是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的一部分,也是全歐著名的三十年戰爭結束的里程碑。
18世紀的德國建築師Johann Conrad Schlaun的眾多作品:如明斯特大主教親王宮殿(Fürstbischöfliche Schloss)——建於1767至1787年間,正面裝飾著豐富的雕像—— 和巴洛克式的Rüschhaus伯爵庄園都值得一游。

德國保存最完好和最美麗的古堡之一Vischering城堡周圍環繞著防禦性城牆和護城河壕溝,城堡里的博物館展示了明斯特地區中世紀的生活。
距市中心10公里處的水上城堡徽爾斯霍夫堡(Burg Hülshoff)15世紀時屬於徽爾斯霍夫家族,德國最偉大的女詩人之一安內特·馮·德羅斯特-徽爾斯霍夫(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1797年出生於此並在這里生活,直到她1826年搬往Rüschhaus庄園。徽爾斯霍夫堡里的德羅斯特博物館展示了女詩人在世期間明斯特貴族家庭的生活。遊客可以在城堡背後有鳥獸苑的廣闊庄園里漫步。 建於1993年的明斯特市立圖書館由BOLLES+WILSON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磚頭,水泥和玻璃組成的建築呈現船艦的造型,金屬入口的靈感源自羅斯托克船塢。
明斯特的第一棟高樓是矗立在塞爾瓦蒂廣場(Servatiiplatz)上11層高的Ina大廈,建於1961年,今天屬於受到保護的紀念物。
二戰以後明斯特最宏偉的新建築是明斯特走廊Münster-Arkaden,一棟購物中心。
明斯特最高的建築是229.5米高的電信發射塔。 無數教堂勾勒出了明斯特的天際線,是這座城市鮮明的特點,它很早就有「北部羅馬」之稱。法比奧·齊吉(Fabio Chigi),後來的亞歷山大七世教宗,在為威斯特法倫和平協議祝福時說:「教堂的尖頂直插雲霄,所有人都能聽見那裡回盪著的鍾聲旋律。」明斯特人有這樣一句俏皮話:「不論是下雨還是鍾聲響起——當它們同時發生時,就是星期天了。」
明斯特兩座最著名的教堂分別是始建於805年的聖保羅大教堂(St.-Paulus-Dom)和建於14世紀到15世紀之間的聖蘭貝蒂教堂(St. Lamberti)。
明斯特大教堂是旅遊者必到之處,她是該州最大的教堂,今天遊客看到的部分原建於13世紀,為羅曼和哥特式風格,二戰中摧毀後於五十年代復原,教堂內部製造於中世紀晚期的華麗天文鍾讓人一飽眼福,它的日歷一直設定到2071年,教堂塔樓的一對綠色銅頂從遠處便能望見。
聖蘭貝蒂教堂以其塔樓高處的三個護籠聞名,16世紀中葉時,施洗者運動三位領導者的屍體被吊在那裡。明斯特位置最高的辦公室就在聖蘭貝蒂教堂中——它的塔樓房間。除周二以外,每晚9點到12點之間,身穿黑袍的聖職人員每隔半小時便在他樓上吹響銅號角,悠長的號角聲響徹老城區。
明斯特聖母教堂(Frauenkirche)位於舊城牆以外,Aa河另一岸,建於14世紀,擁有威斯特法倫地區最壯麗的哥特式教堂塔頂。 除了整點敲響的教堂大鍾以外,輕柔的鍾琴音樂陪伴著人們在明斯特城中漫步,內城區里分布著六座鍾琴,在一天的不同時刻響起,吸引著行人的注意力:
Landeshaus里的鍾琴:從林蔭道(Promenade)和Mauritz街拐角處可以清楚聽見。
宮殿鍾琴:最佳欣賞地點為宮廷花園(Schlossgarten)。
Schütte房屋上的鍾琴:可以在聖蘭貝蒂教堂聆聽,是世界上罕有的陶瓷鍾琴之一,歐洲最古老的Meissen瓷器出品。
市政廳塔樓(Stadthausturm)上的鍾琴:可以走進市政廳內院欣賞,其特別之處是有時候會由演奏者現場演奏。
Nonhoff房屋上的鍾琴:從羅騰堡街13號街對面可以清楚地聽見和看見,特點是顯示世界時間,隨著鍾聲響起會走出人偶繞場一周。
聖保羅大教堂鍾琴:可在教堂里欣賞,神聖的東方三王從天文鍾里走出繞場一周。

⑹ 談談你對「景觀」的理解,及對中國景觀設計師職業的理解

歷史:一詞最早在文獻中出現是在希伯萊文本的《聖經》(the Book Psalms)中,用於對聖城耶魯撒冷總體美景(包括所羅門寺廟、城堡、宮殿在內)的描述,他的這個觀點也許與他的猶太文化背景有關。「景觀」在英文中為「landscape」,在德語中為「landachaft」,法語為「payage」。在中文文獻中最早出現景觀一詞目前還沒有人給出確切的考證。但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景觀」最早的含義更多具有視覺美學方面的意義,即與「風景」(scenery)同義或近義。目前文學藝術界以及絕大多數的園林風景學者所理解的景觀也主要是這一層含義(俞孔堅,1987)。各種詞典(Webster』s,1963;牛津英語詞典,1933;辭海,1979等)對「景觀」的解釋也是把「自然風景」的含義放在首位。 19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地植物學家Von. Humboldt將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引入到地理學中,並將其解釋為「一個區域的總體特徵」(Naveh and Lieberman,1984),這與後來地理學的地域綜合體的提法很相近。Humboldt提出將景觀作為地理學的中心問題,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觀變成人類文化景觀的過程,這其實就是人地關系研究思想的雛形。後來俄國地理學家貝爾格等沿這一思想發展形成了景觀地理學派,實際上,隨後索恰瓦的地理系統學說注意闡明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聯系以及自然界與社會的相互作用,與景觀生態學的的觀點很接近(景貴和,1986)。景觀一詞被引入地學研究後,已不單只具有視覺美學方面的含義,而是具有地表可見景象的綜合與某個限定性區域的雙重含義(肖篤寧,1998)。早期西方經典的地理學著作中,景觀主要用來描述地質地貌屬性,常等同於地形(Landform)的概念。俄國地理學家的貢獻在於把生物和非生物的現象都作為景觀的組成部分,這也為地理學與生態學的融合、交叉打下了基礎。
現代景觀的含義:
(1)景觀作為視覺審美的對象,在空間上與人物我分離,景觀所指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土地、人對城市的態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慾望;(2)景觀作為生活其中的棲息地,是體驗的空間,人在空間中的定位和對場所的認同,使景觀與人物我一體;(3)景觀作為系統,物我徹底分離,使景觀成為科學客觀的解讀對象;(4)景觀作為符號,是人類歷史與理想,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作用與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觀是審美的、景觀是體驗的、景觀是科學的、景觀是有含義的.
景觀(Landscape),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地表景象,或綜合自然地理區,或是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森林景觀等(辭海,1995);藝術家把景觀作為表現與再現的對象,等同與風景;建築師則把景觀作為建築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態學家把景觀定義為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的系統(如Naveh, 1984, Forman, 1995);旅遊學家把景觀當作資源;而更常見的是景觀被城市美化運動者和開發商等同於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燈,園林綠化和小品。而一個更文學和寬泛的定義則是"能用一個畫面來展示,能在某一視點上可以全覽的景象(Webster』s英語大詞典,1996)。)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對不同的人也會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說"同一景象的十個版本"(1976 )。

⑺ 園林景觀設計的概述

具體的講,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專地形、種植植物、營屬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造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遊憩境域的過程。通過景觀設計,使環境具有美學欣賞價值、日常使用的功能,並能保證生態可持續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和價值取向及設計者個人的審美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總在刻意強調園林和景觀的區別,但是事實上,二者並沒有本質區別,英文均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只是國內流派學術觀點不同而已。園林設計、景觀設計本就是同根同源的。 刻意區別二者是極其不利於本學科的發展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