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景色簡介
『壹』 紹興東湖風景區的介紹
湖在紹興古城東約六公里處,以崖壁、岩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成為著名園林,內是浙江省的三大容名湖之一。東湖雖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構成的奇景使東湖成為旅遊業界人士公認的罕見的「湖中之奇」。日本旅遊機構交通公社,曾在同時游歷過杭州西湖與紹興東湖的日本遊客中作過問卷調查,對東湖的印象超過西湖,可見對東湖的贊譽並非紹興人的自我感覺。
『貳』 東湖公園的公園簡介
公園格調是以水體為主的南方園林式公園,湖岸在花圃、樹陣廣場、濕地、溪流、小橋、假山、奇石、曲徑、平台。該公園於2011年開始建設,2012年完工。
『叄』 東湖的景色真美啊美得像
1.桂花真香啊,香得(彷彿那是一壇陳年的美酒 ).
2.天氣真熱啊,熱得(回彷彿置身火爐當中答 ).
3.東湖的景色真美啊,美得(方法進入山水畫卷中 ).
4.這葯真苦啊,苦得(彷彿吞咽了黃連 ).
『肆』 東湖的簡介
東湖公園位於江門市區中心,1958年建園,佔地公頃,其中湖水面積17公頃,分內湖區、外湖區和北園區三大區域。園內山水相依、林泉幽勝,自然環境優越。2003年被評為「江門五邑僑鄉新八景」之一。
公園以綠色生態為主題、南國「葵鄉」為特色,橋連山徑、樓台枕碧,景色晴雨有別、四季不同:春臨東湖繁花鋪就,每年一屆的「東湖迎春花會」成為了江門市一大盛事,中外賓客無不慕名而至、踏青春茗;至秋高氣爽則澄湖映碧、寒鶯蕭唱,駕輕舟游逸於青山綠水之間,令你煩囂頓消;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另有一番景象,瓊樓玉宇連同遠山畫橋,倒影在澄澈的湖面上、浮光泛彩,湖中的彩色音樂噴泉形聲俱備地演
繹著現代都市的樂章。
園內有環境優雅的食府和茶藝館、以及僑鄉特色的美食,讓你在餐飲之餘飽覽東湖秀色;游泳場里碧波暢泳,可以洗卻你身心的疲憊,令你神采再現;還有30多項游樂設施,成人小孩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項目。
東湖公園潺湲的山澗溪流、桃花夾岸,有茂林修竹之屬,處身其間妨似世外桃源;氣勢磅礴的瀑布,飛珠濺玉、滌盡塵囂;熱帶雨林景區蔭蓊生涼、春光常駐;湖畔垂柳依依、波光瀲灧、鴛鴦戲水、天鵝遨遊,自然與人文在這里巧妙結合。領略這四季如春的南國「葵鄉」風情。
『伍』 東湖景區的景區概況
東湖景區位於平湖市區東側,總佔地面積62.88公頃,其中水域面積27公頃。東湖由九條河流匯聚而成,古時喻為「九龍港」,俯瞰猶如一幅「九龍戲珠」圖。環湖風景秀麗,名勝古跡林立,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十分豐富,是平湖市的城中湖。古詩贊曰:「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環碧靄煙生,支流遠帶群龍合,巨浸中開一檻平。」
東湖是「金平湖」的一顆璀璨明珠,古時原是陸地,在東漢順帝永建二年(127),由於地殼變動,地表塌陷成湖,名為當湖,晉隆安五年(401)改東武湖,又稱東湖,雅名鸚鵡湖、鵡湖。
古時東湖「弄珠樓」是文化名士吟詩作畫、品茗賞月的雅集地,在清代張雲錦《東湖弄珠樓志》中收集有明代董其昌、清代高士奇、浙西詞派領袖朱彝尊等著名學者詩人無數贊美東湖美景的詩篇;在明代大學士李東陽的《平湖十詠》、馮敏效《當湖十二詠》等詩中也都有「東湖十景」的贊美的佳句;可以說東湖景區歷史上就是文人士大夫和遊客休閑游覽的勝地。自明宣德五年(1430)平湖建縣後的明清五百年間,建園之風極為盛興,東湖歷經數百年,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時至今日,當我們再次誦讀北宋科學家沈括游東湖留下的「柳色青天雨乍晴,鴨頭細草繞提生。林間野日依依見,水底春光寸寸明,猶喜亂花時入眼,可能萬事頓忘情。無端景物相料理,屢欲顛狂興不成」(見《永樂大典卷2262》)詩句時,依然可以讀出作者對東湖的贊美,依然會被詩中描繪的詩情畫意所吸引。
199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關於開發東湖區的決定》,並提出了「把東湖打造成精品旅遊景區」的發展目標,在原東湖十景的基礎上規劃開發建設新東湖八景,即:「南村書堆」、「含珠凝暉」、「鵡湖春色」、「九龍戲珠」、「西浦魚罾」、「北原牧唱」、「案山曉翠」、「塔影垂虹」。
建成的東湖景區是集休閑、度假、運動、文化、觀光於一體的江南水鄉旅遊勝地。調整規劃後東湖景區建設總面積1.6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積1000畝),分兩期建設。一期開發范圍為環東湖核心部分,面積1500多畝(含水域面積728畝),即由「東湖八景」及周邊的體育館、圖書館、金王朝大酒店、東湖大酒店、勝地咖啡、半島國際酒店等已建成旅遊設施組成。二期開發范圍為即將竣工的「東湖漁村」和正在建設中的「龍湫公園」。截至2004年,東湖景區一期工程完成,累計投入建設資金8億元。
2007年2月14日東湖景區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陸』 東湖簡介。
東湖位於紹興城東箬簣山麓,昔日秦始皇東巡至會稽,於此供芻草而得名。自漢版代起,相繼至此鑿權山取石,至隋朝,越國公楊素為修越城,大舉開山取石。經千年鬼斧神鑿,遂成懸崖峭壁,奇潭深淵,宛如天開。湖內有陶公洞、仙桃洞,最富情趣。小舟入洞,如坐井觀天;碧潭岩影,空谷傳聲,景色尤稱奇絕,號稱"天下第一水石盆景",為浙江三大名湖一。
『柒』 武漢東湖景色怎麼樣
武漢陰霾散開,美麗的武漢琥珀——東湖又煥發了生機!東湖因位於武漢市武昌東部而得名,是中國水域面積最為廣闊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積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整個東湖風景區包括聽濤區、磨山區、落雁區、吹笛區、白馬區和珞洪區6個片區。
這么美的地方還不需要門票哦,好像紐約的中央公園,美麗又親民,是武漢的符號和記憶。待到「春暖花開」,讓我們一起擁抱「熱乾麵」吧!
『捌』 東湖的景色真美啊,美得( )
令人流連忘返
令人痴迷陶醉
『玖』 東湖資料
武漢東湖風景區
東湖(17張)所在地區
湖北
面積
3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4.66米,平均深度2.48米
容積
1.24億立方立米
成因類型
沖積淤積湖 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武漢市城區的二環與三環之間,景區面積81.6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積33平方公里,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還是毛澤東同志在解放後除中南海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東湖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每年接待中外遊客200萬人次,1999年還被國家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0年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2002年又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東湖主要游覽點為寓言園,音樂噴泉,行吟閣,長天樓,九女墩,湖光閣,磨山新景區,武漢植物園,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藝術館等。周邊的著名大學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這些學校風景優美。著名的寺廟有古卓刀泉寺。 寓言園是全國第一座以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為題材的雕塑園,位於東湖聽濤區的南端,佔地4.4公頃,已建成「狐假虎威」,「愚公移山」,「自相矛盾」等十一組寓言雕塑。 行吟閣位於東湖西北岸中部的小島上,1955年修建,它四面環水,由荷風、落羽兩橋與陸路相連。閣名出自《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閣系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高22.5米,平面呈正方形,三層四角攢尖頂,古色古香。行吟閣雄健俏麗,頗富民族風韻。閣前立屈原全身塑像,像高3.6米,基座高3.2米,造型端莊凝重,屈原翹首向天,款款欲步。 長天樓,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建築,1956年修建,為磚木水泥結構,翠瓦飛檐,分上下兩層,面闊七間,進深兩間。全樓可容納千人同時就餐品茗,遊人憑窗遠眺,碧波萬頃,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 九女墩,位於東湖西北小山丘上,相傳太平天國佔領武昌時不少婦女參軍,後清軍攻陷城池大肆屠殺,有女兵九人,壯烈犧牲。鄉人仰慕她們的英烈,將其遺骨合葬於此,因避清廷迫害,故不稱墳而稱墩。1956年,湖北省將此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光閣建於湖心小島上,由十里長堤與陸地相連,原名「中正亭」,1931年為紀念
蔣介石五十壽辰而 建,後改稱「湖光閣」。閣為三層六面,飛檐綠瓦,登閣四顧,遊船輕移,景象萬千。霧日,水天一色,湖光高閣,似蓬萊仙境,無不令人嚮往。 磨山位於東湖東岸,三面環水,六峰相連,山水相依,素有「十里長湖,八里磨山」之稱。山北有以楚文化為內涵的楚文化游鑒區;山南有以湖水地區植物為主的十三個植物專類園;西部山頭有紀念朱德為東湖題詞的朱碑亭。磨山景區從北開始,依次建有楚天極目、天台晨曦、常春花苑、朱碑聳萃等四景。是武漢市民假日休閑的好去處 東湖湖山秀美、岸線曲折,島渚星羅,磨山、楓多山、吹笛山,共34座山峰緊緊環繞東湖碧水。據統計,這里有雪松、水杉、樟樹共396種、300餘萬株,被人們稱為綠色寶庫,這里更是鮮花的海洋,奇花異卉比比皆是,一年四季香飄不斷,最具東湖特色的花卉有梅花、荷花、桂花等十幾種,其中梅花建有專門觀賞園林,面積800餘畝,園內培育種植了301個品種的近萬株梅樹,是中國第一大梅園。世界梅花品種進行了3次登錄,共登錄200個品種,其中東湖梅園就佔了142個。東湖在梅花、荷花的品種、科研成果、觀賞價值都居全國領先地位,故中國花卉協會將「中國梅花研究中心」與「中國荷花研究中心」都設在東湖。東湖還建有世界三大櫻花園之一的東湖櫻花園,全國第一座寓言雕塑園,以及鳥類的樂園——鳥語林等多種景園100多處。 東湖一年四季風情萬種,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其春來山明水秀、鳥語花香;夏來萬人湖濱戲水,南國海濱風光;秋來楓葉滿山紅遍,桂花十里飄香;冬來萬千候鳥,滿湖覓食歡唱。 近年,東湖又新建成了楚風園、疑海沙灘浴場、親水平台、東湖新三景、劉備郊天壇等多處新景觀,其中疑海沙灘浴場為全國最大的內陸海沙泳場。還改善了風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娛樂設施,構成了景區內游、行、吃、住、娛、購一條龍的完善體系,在發展大東湖景區的同時,形成了有區域特色的聽濤水上娛樂游覽區、磨山楚文化游覽區、落雁生態休閑游覽區,以及環東湖文化景觀群等。 1982年,東湖以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生態特徵
東湖處於富營養化狀態,並向嚴重富營養化發展,超標參數是總磷、凱氏氮和生化需氧量。湖中浮游動植物、底棲動物及水生植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數量大,為漁業養殖提供了豐富的餌料,湖區年漁獲量在千噸以上,此外,湖濱淺水帶還有蓮藕、菱角及其他經濟作物生長,是武漢市魚類等的副食品基地之一。東湖魚產量的水平在1972年以前是相當低的,72年以後採取合理放作、提高捕撈效率等措施,漁獲物逐年上升,80年代後魚產量達1000t以上,東湖的漁獲物中絕大部分是人工放養的魚類,湖裡自然繁殖或從長江經青山港進入湖區的非放養魚類僅占很少。
形態描述
東湖形似眾多湖叉的倒「U」,包括東湖、沙湖和青山港所構成的東湖水系的主體,它由多個子湖組成,全湖岬灣交錯、湖岸曲折,大小岬灣120餘個;面積33 km2,容積1.24億立米,平均深度2.48米,最大深度4.66m,湖泊直線長度11.5km,最大寬度8.1km,平均寬度2.9km,岸線全長11.5km;南部主要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砂質細粒砂岩及細礫砂岩組成,湖東西崗狀平原由棕黃色或黃褐色粘土、砂質粘土組成,西北部沖積、淤積平原由砂、亞粘土及淤積泥質粘土組成;東湖原為敞水湖,通過青山港與長江連接,其水位變化受漲落的制約。
交通
地圖中央區域即為武漢東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東湖風景區地處武漢市城區,機場、車站、碼頭與景區毗鄰,交通便捷,距武昌火車站8公里,距長江武漢關碼頭12公里,距武漢天河機場30公里。 市內交通:有10多路公交車通達東湖風景區,其中直達東湖磨山景區的公交車有515、402、401、413路;直達東湖聽濤景區的公交車有8路電車、14、537、578、605、701、712、411、108;景區內配有索道、電瓶車等特色交通工具。
編輯本段福州東湖
福州東湖曾經是一個比福州西湖還大的湖,現已消失。東大路還有一個叫東湖賓館的,恐怕福州人已經把東湖遺忘了。 在晉代 東湖比西湖還大 。在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盧美松的指點下,咱翻開了《閩都記》。書中卷之十五記載,「晉太康三年設郡……坊城外鑿東西二湖,周逥各二十里,引東北諸山溪水注於東湖。東湖隔龍腰諸山,在西湖東北,故名。東北諸鄉俱名湖堘。浮倉山之西有亭,尚呼湖前亭雲。」 書中說的是,晉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郡守嚴高修築子城時,開鑿東西湖,將東西北諸山的溪流聚此,用於灌溉周圍農田。宋慶歷中,東湖漸淤。到了淳熙年間,這里都成了民田。這書中還寫道,「東湖既湮,賴此港浦橋梁,導東北諸水以達於東門也。東北諸鄉俱名湖堘。」盧館長說,湖堘的意思是湖邊小道的意思,從地圖上也可看出,當時湖堘是東湖東面湖上。 盧館長還拿出了《福建省歷史地圖集》。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在晉代,東湖比西湖的面積還大,東湖的分界大約在今天的龍腰、溫泉支路,從現在的琴亭湖周圍延伸至東湖賓館周圍的位置,連今天的屏山公園、溫泉公園都被覆蓋在內。「今天的東湖賓館也是河水流過之地,由此得名。」只不過當時的東湖還是在城外。東湖的范圍從晉代以後就不斷縮小,積淤成了平陸。到了清代,隨著城區的擴大,東湖已成了城內一泓小湖泊了。 那如今,我們還能找到東湖的蹤跡嗎?在龍腰,似有一片孤山,但山下唯有福飛路車水馬龍。尋湖堘,也不見當年波光粼粼的湖面。只有一公交站叫湖堘站,附近的居民說,從不知與古東湖有關。 盧館長介紹,福州是個海灣盆地,因為河水不斷向下沖刷,泥沙淤積,古代的東湖湖面上形成了許多陸地,湖也被分成了許多池塘。同時,閩王王審知在福州建立政權後,為了擴建城池,在城外築攔河壩,讓湖水改道,越來越多的泥沙淤積,東湖逐漸消亡。 東湖的「後代」成了大大小小的池塘,其中有個叫泉塘的。屏山公園內一座泉塘橋,被一片竹林圍繞著,橋下的水被一片綠草地所代替,而橋上的一副對聯引起人的無限遐想:「叢竹引清風,小橋俯流水。」 不過,盧館長告訴咱:「福州市這次開鑿琴亭湖,算是恢復了東湖的一部分。」咱還從有關部門那了解到,規劃建設中的琴亭湖,南起規劃中的三環路,北至南平路,西至福飛路,東至羅漢山。佔地面積474畝,其中湖區面積285畝,與左海公園相當,平時可供市民賞玩觀光,洪水來臨時將作為蓄洪區,以減少五四北的洪澇災害。
編輯本段南昌東湖
東湖位於南昌市區中心,湖面約13公頃。自唐以來,東湖即為著名風景湖。明代以後,分成東、西、南、北四湖,有橋涵相通。東湖之中有三座小島,俗稱三洲即百花洲。現有九曲橋、百花橋及海成堤(亦稱「蘇翁堤」)跨湖通洲,洲上有「水木清華」館、中山亭,百花洲亭,蘇圃和文物廣場等名跡,歷史上的東湖書院、東湖書畫會、南昌行營都設在這里。 自唐代以來,名人學士吟誦東湖的作品甚多。如李紳、杜牧、黃庭堅、辛棄疾、歐陽修、文天祥等古代名人,都留下過贊頌南昌東湖的詩文。 南北朝雷次宗曾在《豫章記》文中記述:「東湖,郡城東,周回十里,與江通。」唐代觀察使韋丹曾組織民工在南昌東湖中築堤栽柳,時稱韋公堤,又名萬柳堤。那時的百花洲,即南昌東湖畔之洲,是因為洲上遍長奇花異草而得名。唐代洲上百花爭妍,東湖水光瀲灧、荷花滿湖,堤上萬柳成行,美不勝收。唐詩人李紳曾寫詩贊道:「菱歌罷唱鷁舟回,雪鷺銀鷗左右來。霞散浦邊雲錦截,月升湖面鏡波開。魚驚翠羽金鱗躍,蓮脫紅衣紫摧。淮口值春偏悵望,數株臨水是寒梅。」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人歐陽修曾寫過一首五絕詩:《酬聖俞百花洲》。宋代詞人向子堙在其《蝶戀花》詞中,也有「百花洲老桂盛開」之句。 南昌東湖(18張) 南昌東湖百花洲上的清代石碑
到宋明代,東湖百花洲更名揚天下。那時洲上樓閣亭台有十多處,湖光洲景美如畫。宋代隱士蘇雲卿曾在百花東洲灌園植蔬,後人稱這里為蘇翁圃。著名的豫章十景,便有二景即「東湖夜月」和「蘇圃春蔬」在百花洲。南宋時,豫章節度使張澄在百花洲上建「講武堂」,演習水軍。況志寧有詩寫道:「講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飛蝶滿芳洲,西風戰艦知何處,贏得斜暉伴白鷗」,可見那時百花洲上蜂蝶飛游,花草之繁盛。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也曾登洲游湖並賦詩一首:「茂林修竹美南洲,相國宗侯集勝游,大好年光與湖色,一尊風雨杏花樓。」 俯瞰南昌東湖
東湖百花洲之衰落應在清代之後。清代這里成為貢院所在地,原古建築已遺跡漸消。清乾隆年間,江西布政使彭家屏書「百花洲」三個大字,鐫為石碑,後碑殘破。1932年這里辟為湖濱公園,1946年4月被改名介石公園。1950年7月,更名為八一公園。建國以來,人民政府種樹修堤,淘浚湖泥,建造亭台及曲橋,使這里成為人民群眾休憩之所。 另外,東湖又是南昌市一區行政區劃的名字——東湖區。
編輯本段紹興東湖
東湖是紹興的著名勝跡,號稱「天下第一盆景」 東湖,原是青山。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南巡至會稽(即現在的紹興),在這里車喂馬,所以稱這里的山為「佔山」,民間又稱「箬簣山」,當年這里山上多青石, 紹興東湖
此石堅而硬、用途很廣。從漢代開始,這里就成為採石場,到隋朝,開採的規模 更大。久而久之,靠一代代採石工的辛勤勞動,這么大的青石山被鑿去了將近一半。隨著時間的推移,採石場內,岩中泉水湧出來,河水從外溢進來,由場而成湖,湖內碧波盪漾,這就是今天的東湖。清朝末年會稽人陶睿宣宣見到此地風景奇秀,便築了湖堤,將湖水與河一分為二。堤外是貫通浙江東部的浙東運河;堤內便是是東湖了。一百多年來,東湖經過許客人的修飾,成了—個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東湖有奇石、石石有奇景;東湖多深潭、潭譚見清影。遊客們不妨坐烏篷船去體味—下。 繞過筆架山。迎面的石壁上刻有郭沫若的詩,是1962年郭沫若游覽東湖所寫下的,詩曰「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並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小船劃進陶公洞、洞內水色呈黛綠色、手插水中,會感到特別清涼;仰起頭來,會有幾滴小水珠凌空飛落而下。讓我們看看洞頂的天空吧,真象是坐井觀天;船槳擊水,如同在一個巨瓮中擊掌。聲音奇妙。 從桂嶺向北,走過秦橋,這橋也有幾千年歷史了,從橋名上就可以得知。往東,漫步在白玉長堤上,東湖奇景可以細細品味。這里,景隨步移,看岩石,形狀怪異,有的壁立數十丈,鬼斧神工;有的相對而立,就像石門;有的曲折有致,狀如石洞。這都是古代採石工留下的不可再造的藝術精品。東湖門口有一副對聯:「此是山陰道上,如來西子湖頭。」活脫脫寫盡東湖的美景。 東湖陶社紀念室,是紀念紹興先賢陶成章的。陶成章是紹興縣陶堰人。孫中山、陶成章、徐錫麟、魯迅等人都到過東湖游覽或商議大事。陶成章遇難後、紹興人民就在這里建造「陶社」以作紀念。1918年6月,孫中山先生曾專程到過陶社紀念陶成章,並攝影留念。
編輯本段臨海東湖
臨海東湖,位於浙江台州臨海市區之東。 開鑿於北宋,湖面平波十頃,亭台如畫,中懸洲渚,堤隔橋連,春風秋月,流光溢萌,芳香四溢,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臨海東湖之名,以緊臨台州古城牆東側而得,原為城北白雲、山宮數溪匯合處。此湖的歷史也是有些來頭了,據說是在宋熙寧四年(1071)時,由郡守錢暄開鑿而成。南北長近500米,東西寬約150米。
湖分前湖和後湖,湖中有洲渚。洲上多亭閣,前湖月堤上「浣月洲」居全湖中心,後稱「樵雲閣」。其南又有湖中洲,洲上建有「湖心亭」。亭閣三層,飛檐八出,高瓴流瓦,翹角滴翠,氣度宏偉,構造精巧,為全湖覽勝之佳處。古今的游者在此留下頗多詩詞對聯,有「四壁雲山天上下,一亭風月水中央」、還有「四面軒窗宜小坐,一湖風月此平分」。九曲湖橋東側有「半勾亭」,單層六角,以六石柱擎撐水中。後湖樵雲洲上原有榮祿祠、文昌閣、逢源樓等。今尚寸逢源亭,長石平架,護以欄板.橋孔溝通東後湖與西後湖之水,意為左右逢源。西後湖北側又有一洲渚,廣約0.6公頃, 1983年辟為「兒童公園」。
東湖位於臨海古城東側,開鑿於北宋年間,原為水軍泊船屯兵之所。北宋熙寧四年(1071),台州郡守錢暄疏浚拓建而成湖,並辟為園林。近年,臨海市政府又參照歷史風貌,對東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使這千年古園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自宋以降,東湖代有浚修。尤其是清康熙十八年(1676)和同治十年(1871),是台州郡守鮑復泰、劉璈先後兩次修繕後,規模甚為可觀,成為台州園林之首。清文人俞樾有語雲:「杭州有西湖,台州有東湖。東湖之勝,小西湖也。」 東南入口為依水山莊,因杜甫詩句「名園依綠水」而得名。內有紀念錢暄和錢氏家族的建築,俗稱「錢園」。
編輯本段鳳翔東湖
東湖:在陝西省鳳翔東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西部鳳翔縣縣城東部,渭河支流湋河上游。有內外二湖,內湖為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疏浚,外湖是清光緒年間開鑿,統稱東湖。湖中建有洗硯亭、君子亭、春風亭、鴛鴦亭等,外湖建有山莊、苗圃、荷塘等。系城區風景湖。 鳳翔在夏代以前稱雍州,唐代時改為鳳翔府。東湖和鳳翔的歷史一樣悠久,相傳周文王元年瑞鳳飛鳴過雍,在此飲水而得名,周人認為是祥瑞之兆,故名「飲鳳池」。北宋時,大文學家蘇東坡在鳳翔府任簽書判官時,倡導修築擴建飲鳳池,植細柳,栽蓮藕,修築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麗的亭台樓榭。因距府城東門只有二三十步遠,又改名為東湖,延續至今,已經有近千年歷史。蘇東坡在修鳳翔東湖之後二十年,蘇東坡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東湖與西湖稱姊妹湖,人言西湖的水,東湖的柳。 湖內水荷交融,湖岸古柳搖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軒榭,布局精巧,曲徑通幽,建築古樸典雅。湖心景區以「君子亭」為核心,湖面相通巧分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交映成趣;觀小嬌亭,精巧玲瓏,看「鴛鴦亭」,煞似鴛鴦戲水;置會景堂,可品茗觀景,臨風懷古;登一覽亭,可遠望終南,近看雍山雍水,一景一物,別具匠心。 東湖自然景觀獨特,人文景觀見長,蘇東坡修築的鳳翔東湖,既給東湖留下了賞心悅目的美景,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大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他在東湖和為東湖而寫的詩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傳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記》、《凌虛台記》、《鳳鳴驛記》、《思治記》、《凌虛台詩》等。藏有蘇軾、梅、蘭、竹、菊手跡石刻,有歷代文人墨客詩詞石刻一百五十餘通,詩文書畫、亭廊閣壁,給人以古樸典雅,恢宏壯闊,博大精深之感。特色景點有凌虛眺遠、岸柳飛雪、石螭吐甘、滄浪瀑布、曲橋觀魚、斷橋敘史、喜雨懷蘇、洗硯直諫、君子弔古、蘇祠仰象、墨海攬勝、牡丹爭艷等 現在,東湖有景點二十餘處,湖面五萬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谷、樓、閣、廊、堂等古代建築精華於一處,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歷史性園林。
東湖大門
東湖北大門創修已久,建國初期只余牌坊一座。1985年縣人民政府決議恢復修建東湖北大門。經省內外多位專家考證研討,以宋代建築風格恢復。當時的陝西省省長李慶偉為東湖北大門題寫了匾牌。
東湖北門
就是功德牌坊,創修於公元1519年,當時我國園林建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北門是必備之景。時任鳳翔知府的王仁,為完備東湖園林景色,創修了牌坊,並親筆題寫了「東湖靜影」四字牌匾。在北門之左,有個張口吐水的石龍頭,叫「蒼石螭」,這是東湖水流的源頭。蘇東坡「東湖」詩中寫的「但見蒼石螭,開口吐清甘,借 腹中過,胡為月眈之」的蒼石螭,就指的是它。
函隕石
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武帝劉徹征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十九年,有隕石墜落鳳翔府城內,蘇東坡修東湖後,人們因為這塊隕石極象鳳凰翹首之勢,就將這塊隕石移置到東湖岸邊,取其「鳳凰照影」之意,遂成為東湖一個景觀。
斷橋亭
斷橋亭初創在宋代之後。因為蘇東坡四十六歲時修杭州西湖,湖上建有「斷橋亭」,後世人為經念蘇東坡,也在鳳翔東湖內修建了「斷橋亭」。
君子亭
君子亭為蘇東坡所創修。為什麼要給亭取名「君子」呢?這里還有幾個典故。 遠在宋代之前,東湖之中就栽種有荷花蘇東坡又有「寧可食無魚,不可居無竹」的習慣,亭子修好之後,他又在亭畔栽了幾百桿竹子。荷花又稱蓮花。在古人眼裡,蓮花和竹子都是君子。和蘇東坡同時成的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就說蓮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而竹子更是具有「中虛外直,圓通有節」的君子風范。蘇東坡亭子修成,使「亭已凈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圓通有節」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對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笱,百蘇東坡也以君子自許,因此給亭子起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
宛在亭
宛在亭也為蘇東坡創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偉業在《宛在亭記》中就有:伊人宛在秦詩也。 詩經秦鳳中有一首詩:「蒹葭(間加)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給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這首詩中「伊人宛在」的意思,表示對蘇東坡的懷念之情。
春風亭
春風亭是清同治年間鳳翔知府蔡北槐創修。取名春風亭,是為了贊揚蘇軾在鳳翔時的政績如 過春風,給鳳翔人民帶來了春風一般的溫暖。 在明、清時代,春風亭是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宴賓會友的地方。在這里擺桌酒席招好友同飲,或由此登上小舟,盪漾於湖心,確是一樁樂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風亭盪舟,成為當時游歷東別有用心的一樁勝事。南來北往來這里游歷的詩人墨客,也給東別有用心留下了許多膾多炙人口的詩句。宛在亭玩月,是東湖一大盛景。
鴛鴦亭
鴛鴦亭是清周海十年鳳翔府西鳳營參將常瑛,受知府委託而創建,取義在於紀念蘇東坡夫婦。因為蘇東坡在鳳翔為官時,曾攜夫人王弗一同前來。王弗知書達理,非常賢惠,為鳳翔人所稱道。因而後人就修了這座亭子,紀念他們夫婦。
會景堂
原址在鳳翔南溪,創建頗早,原名會景亭,創建人和具體創建時間都無法考證。蘇東坡在鳳翔為官時,曾將此亭向西遷移。清光緒二十四年,知府得其煒將會景亭遷入東湖,並改名為「會景堂」。會景堂是東湖一大勝跡,因它的堂式建築形式,成為文人墨客飲酒暢懷,宴友會賓的好地方。
一覽亭
一覽亭在東湖東岸,是東湖景點中最高的建築。可觀秦嶺山脈中的太白山,近可觀雍城全景,俯可瞰東湖全貌,尚逢暑天一蹬此亭,則涼風習習,酷熱頓消,實為遊人騅足覽勝的好地方。一覽亭初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距今已經一百五十多年,為當時知府白維清創修。
http://ke..com/view/1982.htm詳細請參考!
『拾』 武漢東湖風景區的介紹
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簡稱東湖風景區,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武漢東湖是以大型自然湖泊為核心,湖光山色為特色,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科普教育為主要功能的旅遊景區,武漢東湖每年接待遊客達數百萬人次,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風景游覽地,2014年前曾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2014年因武漢中心城區擴大,東湖居武漢市江夏區的湯遜湖之後,是中國第二大城中湖。東湖因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東部,故此得名,現為中國水域面積最為廣闊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其位於長江南岸,是由長江淤塞而形成,100多年前曾和武昌其他湖泊相通並與長江相連,水患頻繁。1899年至1902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下令在長江與東湖之間修建了武金堤和武青堤,並在堤防上修建了武泰閘和武豐閘。在人工干預下,從此東湖及其周邊的湖泊與長江分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面積88平方公里,由聽濤、磨山、落雁、吹笛和湖北省博物館五個片區組成,楚風濃郁,楚韻精妙。湖岸曲折,港汊交錯,碧波萬頃,青山環繞,島渚星羅,素有九十九灣之說。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全國重點大學坐落在東湖湖畔,成為一道絕佳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