珏山風景
A. 珏山旅遊攻略,珏山旅遊風景區怎麼樣
珏山景區地處抄太行山脈,主峰海拔973米,位於晉城市區東南13公里處的丹河南岸。珏山又名角山,其雙峰對峙,巍峨蒼翠,宛若-對碧玉鑲嵌在太行山上,故名珏山。珏山風景素以險峻、雄奇馳名,古有"晉魏河山第一奇"之美稱,"珏山吐月"為晉城四大名勝之一,2009年10月珏山景區入選中國百佳避暑名山。
自駕車路線
駕車從晉城市內出發,至丹河收費站處抵達珏山景區。
公交車路線
晉城市運中心有班車直達景區,每隔一個小時發車,車程30分鍾。
美食
相傳慈禧太後西逃時路經澤州府(今晉城),當地官員隆重設宴招待。但在開宴時,廚師發現慌亂之中少做了一道菜。為了免遭殺身之禍,廚師急中生智,馬上把菜案上的巴公大蔥拿來一把,幾刀切碎,燒成一道菜,端了上去,叫做燒大蔥。誰知慈禧品嘗後,認為滿桌菜中數這道菜最有味道。傳說歸傳說,慈禧西逃時並未經過晉城,但燒大蔥作為當地一道名菜,口感香軟不膩,卻一直流傳至今。
B. 山西晉城珏山景區有什麼好玩的
珏山,地處太行山脈,海拔九百七十三米,位於晉城市區東南二十公里處的丹河南岸,與對面硤石山坳的千年古剎—青蓮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脈相承,是澤州境內古往今來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珏山地理位置優越,晉張公路、晉(晉城)焦(焦作)高速公路及珏山景區旅遊公路為通往景區的重要交通線路。除此之外,太(太原)洛(洛陽)公路、晉(太原)濟(濟源)高速公路等六條公路與澤州相連並接通珏山旅遊景區,對外交通相當便捷。
珏山,雙峰對峙,巍峨蒼翠,宛若一對碧玉,故名珏山。
此地自然風光迷人,人文內涵豐富。珏山景區真武觀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道教道場,被稱為「晉地奧室」、「文峰奧區」,供奉真武帝君,與武當山有異曲同工之妙。武當山是真武帝君的修煉之地,而珏山則是其鎮守之所。早在東漢時期,珏山就被辟為道場。北宋時期,道教輝弘,昔人大興土石,將珏山修整一新。歷數代,卓而大成。由山下盤緣而上,陸續建起一、二、三天門、靈官殿、真武行宮、過月亭、玄帝殿、菩薩殿等樓觀亭廊廟宇。珏山宗教建築皆依山就勢而立,遠望殿閣樓宇如凌空如雲,檐角飛檐時隱時現,宛若仙山蓬萊、海上瀛洲。同時,留有遠公說法台的遺址,道士修仙的洞窟,太子啟智的古坡,捨身崖演繹著凄美的愛情故事。
珏山旅遊景區空氣清新,景色宜人,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造就了眾多的奇峰幽谷,獨流清泉更使它鍾靈毓秀,史前古生物化石、溶洞遺跡遍布景區,獨有的崩塌遺跡構造令人驚嘆,古碑上的珊瑚化石是在山西首次發現。珏山真武行宮、玄帝殿修建於雙峰之上,猶如雙鶴並舞,挺拔陡峭,岩石崢嶸,僅一險徑可通山頂。珏山風景素以險峻雄奇而馳名,古有「晉魏河山第一奇」、「小華山」、「小武當」之美稱。其勢之凌崢,可與華山之奇偉峭險,武當山之秀媚明皓相媲美。其「珏山吐月」是載入晉城史冊的四大名景之一,是人間少有的奇葩。
C. 珏山旅遊風景區需要玩多少時間
珏山-人文景觀
珏山又名角山,其雙峰對峙,宛若—對碧玉鑲嵌在太行山上,故名珏山。回
珏山珏山自然答景觀迷人,人文內涵豐厚。山上松柏懸崖,林壑深蔚,遊人不絕。自宋代起,歷朝逐年在珏山雙峰間建起玄帝殿、真武宮、靈官頂及一、二、三天門等。 珏山寺廟依山勢而築。二天門三百六十餘級石階,陡然直上,兩邊峭壁險峻,峽谷幽深。及至山頂,迎面是氣勢雄偉的南天門,依次而上二天門、三天門、過月亭、而後至雙峰極頂的真武宮和靈官頂。 游歷於珏山勝境之中,石刻碑碣無處不在,唐代詩人杜牧、明代尚書王國光、明代文學家董緒、清代閣老陳廷敬等在此游歷後均留下了詩篇。
位於晉城市東南17公里處,景區總面積二十餘平方公里。區內山、水、寺、觀俱全,風景名勝眾多。被譽為「晉魏河山第一奇」的珏山,突拔起,巍峨壯觀,兼有華山之險,黃山之秀,泰山之雄,環境開闊,景色秀麗。
D. 珏山的景點景觀
珏山共有三個天門,由西南向東北依山而建。一天門位於半山腰中,月老亭之上,在緩坡與陡崖相連之處。此門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破「四舊」時遭破壞。1991年在原址留下的4米余高的磚牆上重新進行了修繕。截至2014年一天門為石拱門,門楣上有明代初建時鐫刻的石匾額,匾額兩邊刻有兩條飛龍,手法細膩,技藝精湛。門洞兩旁有石刻圖紋及石刻人物。門洞內左右立有1556年所鐫石碑各一通,一通為《初建珏山一天門記》,詳細記載了一天門修建的年代、規模以及「珏山吐月」的來歷等。另一通為功德碑,詳細記載了當時修建珏山一天門的捐資者,上至黃親族室,下至尋常百姓均有。
進入一天門,我左手邊的這處偏殿叫六瘟神殿,裡麵塑著六瘟神 像,分別為鍾士貴、趙公明、史文業、呂岳、劉元伯、張元達。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醫學不發達的情況下,為了消災免病所供奉的保護神。
正殿為五路財神殿,供奉的是招寶天尊——蕭開、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財神——趙公明。 天梯的盡頭就是二天門,這里塑有馬光華、趙公明、溫瓊、岳飛四大天王的塑像。這四個人為四大護法元帥,其中,馬光華為大帝,相傳,他姓馬名靈耀,因生有三隻眼,所以民間稱「馬王爺三隻眼」。趙公明為財神之一,是水財神相傳為終南山人,能夠使買賣公平,財源茂盛。溫瓊為溫元帥,
他可以驅除邪惡、誅罪叛逆、巡查真司、庇護商賈、招財進寶。關公為關聖地君,因其「忠孝節義」,是唯一道、儒、佛三教共同供奉的王。道教稱他為武聖帝君,佛教稱他為伽藍神,而儒教則稱他為武聖人。 這個雙層的閣樓式建築就是有三天門,下層塑有大肚彌勒佛,有詩稱「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笑一笑,十年少,讓我們對著彌勒佛笑一笑,丟掉人間一切煩惱吧!
E. 晉城市珏山太極湖簡介
珏山位於晉城市區東南13公里處的丹河南岸。主峰海拔973米,珏山風景素以險峻、雄奇馳名,版古有「晉魏河山第一權奇」、「小華山」、「小武當」之美稱,其勢之凌崢,確可與華山的奇偉峭險,武當山的秀媚風光相媲美。「珏山吐月」為晉城四大名勝之一。珏山自然景觀迷人,人文內涵豐富,寺、觀、殿、門構築了豐厚的道教文化積淀。珏山月、天下奇,雙峰捧月,絕無僅有,婦孺兼知,自古就有「中國賞月名山」的美譽。丹河從珏山腳下流過,宛如銀色的飄帶纏繞著珏山,呈現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
F. 600字珏山作文
晉城有座白馬寺
「五一」節來了,我素有登山的愛好,於是便與兩三夥伴徒步去游覽市郊的白馬寺山。
「白馬寺山」是一個很別扭的名字。按理說,山和寺本應該各自有其名的,但因為山是人類有史以來就有的,而寺廟是人們後來才修建的,所以人們通常習慣以山的名字來代稱山上的寺廟。如遠近頗有點名氣的珏山,山頂上的廟宇叫做真武廟,但人們為了方便,習慣上也稱這座廟為珏山廟,卻從不把珏山稱作真武廟山。而白馬寺山就是因為山上有一座白馬寺,而被叫做白馬寺山的。你說這名字,山不山,寺不寺,不是有點別扭嗎?
這座山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別扭的名字呢?難道他本來沒有名字嗎?不然,這座山原來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司馬山。明代萬曆年間編修的《澤州志》記載:「司馬山,城北十里。」清代雍正年間編修的《澤州府志》記載:「司馬山,縣北十里。魏司馬懿封長平侯,嘗登此山。」又引《風土記》「司馬山在晉城」、《初學記》「晉代祠此,因以為名」。這里告訴了我們兩個事實:第一,三國魏的司馬懿被封為長平侯,曾登過這座山;第二,司馬氏建立晉朝,做了皇帝,人們於是為皇帝的祖宗司馬懿在這座山上建了祠廟,當時這座山就被叫做司馬山了。
說到這里,有人會問:既然司馬山的名字在晉代就有了,又見於《風土記》、《初學記》這些古代著名的文獻典籍,明萬曆《澤州志》和清雍正《澤州府志》又有明確記載,為什麼現在這座山不叫做司馬山,而別出心裁地用了「白馬寺山」這樣一個別扭的名字呢?我想,這個問題有點太深奧了,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吧!為什麼要叫「白馬寺山」,完全可以不問,但寫文章是比較嚴謹的事,卻不能草率,因此我在這里要聲明一點,既然這座山本來的名字叫做司馬山,又有其歷史文化的淵源,在以下的敘述中我就不再使用「白馬寺山」這個別扭的名字,而直接寫作司馬山了。
這天,天氣好晴朗,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一絲兒雲彩。當我們來到司馬山麓,仰望山顛,卻見山與天相接之處掛著一片白雲,起初並沒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裡是什麼白雲呀,是一件碩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們從雕塑的大致輪廓和「白馬寺山」的名字判斷出這是一匹騰飛的白馬。馬首高昂,後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飛撲下來一般。這時,一個同伴大聲說:「這哪兒是馬,你看馬頭,分明就是鳥嘴嘛!」我仔細一看,可不,馬脖子很粗壯,馬頭卻又細又尖,很像是一個長著細長嘴巴的鳥頭。唉!不知是哪位蹩腳的雕塑家弄出這么一幅馬身鳥首的糟糕作品,讓人越看越覺得別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不想再看固然可以,但卻不能不談,因為這座雕塑標志著所謂「白馬寺山」的文化呀!在晉城,曾經盛傳著「南有孔子回車,北有白馬拖韁」這樣兩句話,「孔子回車」不必說了,晉城人幾乎家喻戶曉,「白馬拖韁」卻令人費解。於是一些有心人便圍繞著「白馬拖韁」這個詞望文生義,附會出許多關於「白馬王子」的民間傳說故事來,說得煞有介事,繪聲繪色。然而,這些所謂「民間傳說故事」一看就知道並非來自民間,而是現代文人的即興創作。因為「白馬王子」一詞是舶來品,不是國產,難以混入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難以對「白馬拖韁」作出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理念的合理解釋。那麼「白馬」究竟為何在此「拖韁」,其中有什麼含意呢?我們只能求助於歷史文獻了。
明代成化年間編修的《山西通志》說:「白馬寺在澤州城東北十里司馬山上,因白馬馱經過此,故以名寺。」這兒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原來根本就不是什麼「白馬拖韁」,而是「白馬馱經」。「馱經」一詞,經過口耳相傳,逐漸訛為「拖韁」,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卻不知道因此誤了多少人。說真的,「拖韁」拖得習慣了,一下子要改為「馱經」,還真是轉不過彎來。話又說回來了,轉得過彎來也好,轉不過彎來也罷,歷史的本來面目是這樣,不由你不轉。等你轉過彎來,再來看這一座被稱作白馬的雕塑,它正高昂著那古怪的鳥頭在拖韁呢,根本沒有一點「馱經」的意味,你說可笑不!
近午時分,我們終於來到了白馬寺。歷史上的白馬寺應該只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明萬曆《澤州志》只記了「城北司馬山,國朝建」幾個字,清雍正《澤州府志》也只寫了「在城北十里司馬山,明建」的字樣。晉城的青蓮寺、碧落寺在古代都很有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名人題詠和碑記,而白馬寺卻除了方誌中這些極其簡短的記述之外,再難找到任何有關的文獻了。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九年,侵華日軍用大炮對准了這座小寺,歷來在寺內養尊處優的釋迦摩尼、觀音大士、地藏菩薩及其十八羅漢諸佛,眼睜睜地看著這座小寺和自己的塑像化成了一片可憐的焦土,那被芸芸眾生稱作「無邊」的佛法卻怎麼也施展不出來。可恨的是,在東洋鬼子的炮火之下,竟連一塊殘碑斷碣都沒能夠留存下來,這里從此便斷絕了香煙。
晉城建市之後,百廢俱興,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新氣象。平地起樓台,白馬寺要在焦土上重新修建了。曾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白馬寺的住持僧請原以仁老先生撰寫碑文。原老先生到已建成了部分殿宇的白馬寺觀看,回來之後贊嘆道:「真正有氣度啊,現在新修的白馬寺,不知要比原來的白馬寺大多少呢!」十來年過去了,白馬寺還在不停地修建著,主體建築已經全部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殿、藏經樓,不僅巍峨壯觀,而且香煙旺盛。玉佛殿裡面供奉著五尊金妝的漢白玉佛像,據說是十多年前從緬甸進口的,不用說,在當時自然是天價。現代科技也在這里派上了用場,許多佛殿里的佛像背後都安裝了電氣設備,能夠不停地放射出耀眼光芒來,使這些無知無能的佛像平添了幾分庄嚴和神秘。寺院里播放著的「南無阿彌陀佛」的錄音隨處可以聽到,非常優美,不知是娛樂圈裡哪位明星的傑作,還是美聲唱法呢!
我們一向不喜歡禮佛,面對佛祖的寶像金身也只是垂手而過,和成群結對頂禮膜拜的善男信女比起來,顯得很不融洽。不過我知道佛祖有大度量,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你想吧,面對日寇的炮火轟擊,佛祖都能夠容忍,難道會容不下我們這一點點傲慢嗎?看到大雄寶殿的周圍的石柱上刻滿了篆書楹聯,我便想上前仔細觀賞,不料「民族團結」、「世界和平」等現代文明的辭藻撞入眼簾,原本一點可憐的好奇,也頓時煙消雲散了。興味索然,我們便在天王殿門前的台階上坐下來小憩。
這時,一位站在台階上的老僧便過來和我們攀談。老僧面目清癯,衣帽整齊,顯得很精神,而且十分健談,自言是從錢塘輾轉而來,在此臨時掛單。當談到白馬寺工程浩大耗資甚巨時,老僧微笑著說:「這很容易,官方行為,一句話的事,就是一句話的事。」老僧特地將「一句話的事」作了重復,來強調不論多麼艱難的事,只要是官方行為,那就是說一句話那麼容易。
告別了佛祖,離開了白馬寺,一路下坡,步履輕快,雖然不是一句話的事,卻比上山容易多了。這時,我突然想起有人說過,「晉城市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理由是晉城建市二十多年來,還沒有一座市級的圖書館;有人還為此而大聲呼籲,請求當政者重視文化建設,請求要盡快修建一個市級圖書館。想到這兒,我不禁納悶了,這些人難道沒有來過白馬寺嗎?這白馬寺難道不是晉城市的文化嗎?白馬寺裡面的那座高大雄偉的藏經樓,不就是一座很好的圖書館嗎?
G. 珏山作文
步入珏山就像進入了一個神話般的世界,修繕恢復的各式神堂殿宇,飛檐挑角,裝飾華麗,風鈴陣陣,神像庄嚴,磬聲悠悠傳向天際,把祈禱者的誠心帶到了三山五嶽,讓你彷彿有脫離塵世、置身天宮之感。
在晉城市區東南十三公里處的丹河南岸,聳立著有「魏晉山河第一奇」之稱的珏山。珏山地處太行山脈,主峰海拔973米,巍峨俊秀。在群山之間,珏山雙峰挺拔秀麗,猶如鶴立雞群,格外引人注目。其山勢挺拔陡峭,岩石崢嶸,僅一徑可通山頂,素以險、峻、雄、奇、秀而馳名,在當地有「小華山」之稱。
珏山由一座山體孕育成兩座山峰,分立東西兩邊,形成了罕見的一山兩峰、雙峰對峙的景緻,可謂奇美壯麗。更加令人叫絕的是,每當十五月圓之夜,都會有一輪碩大的滿月自雙峰間冉冉升起,形成雙峰捧月的奇觀,這就是著名的「珏山吐月」,晉城四大名景之一。每年一到秋季,滿山的紅葉就把珏山裝扮得無比嬌艷動人,令人心馳神往。珏山的紅葉小而不拙,圓透可愛,密集地遍布於山體的各個角落,用自己的美麗讓珏山綻放更迷人的光彩。
珏山不僅自然景觀迷人,人文內涵也相當豐富。早在東漢時期,珏山就被辟為道場,北宋時期,道教恢弘,昔人大興土石,將珏山修整一新,歷數代,卓而大成,由山下盤旋而上,陸續建起了一、二、三天門、靈官殿、真武行宮、過月亭、玄帝殿、菩薩殿等樓觀亭廊廟宇。珏山真武觀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道教道場,被稱為「晉地奧室」、「文峰奧區」,供奉真武帝君,與武當山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說武當山是真武帝君的修煉之地,而珏山則是其鎮守之所。珏山宗教建築皆依山就勢而立,遠望殿閣樓宇如凌空如雲,檐角飛檐時隱時現,宛若仙山蓬萊、海上瀛洲。
H. 珏山的景區歷史
青蓮寺分為古、新兩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勢展開。古青蓮寺在下,新青蓮寺居於上。古青蓮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唐代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重修並賜名青蓮寺。古寺東側有明代建造的磚砌藏式佛塔,西側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
青蓮寺初名硤石寺,位於晉城市區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東觀孚山,巨嶂橫列,氣勢磅礴;南望珏山,雙峰插天,秀麗挺拔。山腳丹水盪漾,像一條玉帶從東北向西南飄然而去;回首硤石諸峰,峭壁偉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懸崖峽峙,形成「別有天地」之門,崖面「乳竇」,崖肢內一池清水經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題記。
因寺內的釋迦牟尼端坐於蓮花座之上,故名青蓮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分古寺、新寺兩處,相距里許,分屬凈土宗、天台宗道場。兩寺依山就勢,殿宇樓閣,櫛次鱗比;經堂僧舍,錯落有致。院內古柏虯柯,銀杏參天;院外林木蔥茂,野草閑花,馥郁芬芳。正所謂山清水秀。古剎幽深,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自北齊創寺以來,該地即成為澤州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自然景觀勝地,從而譽滿上黨,流芳千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寺創始建於隋唐,屬凈土宗,彌勒凈土派。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御賜名為「福嚴禪院」,明復稱青蓮寺。青蓮寺的修建,是與凈土宗的創始人高僧慧遠在這里的活動密不可分的。 珏山風景區,屬於太行山脈.位於晉城市區的東南,面積1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913米,珏山原名角山.因為它的山體像三角形,所以稱為角山.近幾年珏山的珏字.由一個王字和一個玉字組成,王代表貴族,玉代表富豪,因此,我們珏山榮華富貴,還有一種說法是:珏山的兩個王字代表著兩座大山.而那一點,則代表著圓圓的月亮,是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甜甜蜜蜜的意思.今天,我們所有的遊客來到珏山,沾染了珏山的靈氣,就都是大富大貴之人了.。
在兩宋時期就已經是道教名山,它與武當山有著異曲同工只處,武當山是真武帝君的修煉場所,而珏山則是其鎮守場所.珏山的六絕,四美,二奇.更讓人嘆為觀止.雙峰之峭,吐月之妙,紅葉之美,峽谷之幽,大橋之雄稱為珏山的」六奇」,珏山的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到珏山鳥語花香,夏到珏山避暑山莊,秋到珏山紅葉盡然,冬到珏山銀裝素裹,稱為珏山的四美」龜山的惟妙惟肖之奇,珏山吐月之奇則稱為珏山的二奇. 在古代丹河有三個名字,源澤河,泫水和丹水,是沁河的重要支流,主要流經晉城市和河南省的焦作市。丹河是晉城市的第二大河,全長169公里。山西境內為129公里傳說戰國時期長平之戰時,秦將白起坑殺趙卒40萬,河水被鮮血染紅,所以叫丹河。
I. 珏山吐月的景點
珏山又名角山,其雙峰對峙,巍峨蒼翠,宛若—對碧玉鑲嵌在太行山回上,故名珏山。珏山鍾靈毓秀答,自然景觀迷人,人文內涵豐厚。山上松柏懸崖,林壑深蔚,遊人不絕如蟻,接踵摩肩。自宋代起,歷朝逐年在珏山雙峰間建起玄帝殿、真武宮、靈官頂及一、二、三天門等。 珏山寺廟依山勢而築,遠望凌空入雲,殿角飛椽於綠樹花草中若隱若現,宛若仙山瓊閣、海市蜃樓。二天門三百六十餘級石階,陡然直上,兩邊峭壁險峻,峽谷幽深,使遊人於登山險趣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體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蘊。及至山頂,迎面是氣勢雄偉的南天門,依次而上二天門、三天門、過月亭、而後至雙峰極頂的真武宮和靈官頂。 游歷於珏山勝境之中,那無處不在的石刻碑碣,彷彿在向人們展示著歷史的滄桑,唐代詩人杜牧、明代尚書王國光、明代文學家董緒、清代閣老陳廷敬等在此游歷後均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年八月望,月自中出,謂之珏山吐月,亦游觀之勝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