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風景圖
Ⅰ 鳥鳴澗襯托出一幅什麼樣的山中春夜圖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極優美的地方。澗,是山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詩的大意說:在寂靜沒有人聲的環境里,桂花自開自落,好像可以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息。夜靜更深的時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無所有。月亮剛出,亮光一顯露,驚動了樹上宿 的小鳥,它們在春澗中不時地鳴叫幾聲。
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靜。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於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里,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寫空靈閑靜的環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細細地啼聽花落鳥鳴的天籟,他的內心寧靜淡泊,但又富於幽雅情致。靜到極處的自然在詩人筆下有聲有色,生意盎然。月出無聲,而山鳥驚飛,這是動靜相襯的藝術佳境。
Ⅱ 描寫山裡森林的美麗景色的好段,越美越好
群峰來壁立、谷幽隘險,源水天一色,其雄姿秀色可與桂林山水相媲美,四季風光如詩如畫。春夏之季,山上灌木蔥郁、山花爛漫、五顏六色、鳥語花香;深秋之季,紅黃兩葉漫山遍野,與青松翠柏交相輝映,相輔相成,構成一幅絕妙無比的秋天風景圖;冬春交匯之季,漫天雪花紛飛,山澗桃花綻放,紅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使你滿目旖旎,美不勝收。
那陣陣的松濤,那悅耳的鳥鳴,那深谷下潺潺的溪流,只有夜風時而撩撥我夢的衣衫。
靜夜中的木屋呵,當我走出門外,總有清爽的芬芳撲面而來。那朦朧的星光,那黑乎乎的遠山,那黑乎乎的林木,總是引起我無限的遐想。
山杜鵑,你在黑夜中綻放了嗎?七葉樹、高山榕、女貞子、紅楓樹、山毛櫸、烏桕樹,還有野香蕉、野菠蘿、野荔枝以及野蜂、蝴蝶、山蜻蜓和知了,你們是否也做著小小的夢?我彷彿聽到了一種絲絲的響動,在這寂靜的夜晚,一切都在悄悄地生長嗎?明天早上,讓我們舉起蒲公英的小傘,走上高高的山巔,讓我們親切地問候,你好,大森林!
Ⅲ 描寫山中景色短文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爬山。
我們來到山腳下一起向上爬,我們走在石子鋪的小路上,腳底下高低不平,好像是在踩鵝卵石似的。
山裡的空氣非常新鮮,大概是因為這山上的樹很多的原因吧!
沒有一會,我和爸爸媽媽就來到了第一座山峰。
我們站在第一座山峰上向電視塔望去,哇!它就像一隻長矛矗立在山的最高峰。如果晚上去看電視塔,你會覺得電視塔是在空中飄著的——因為晚上山都是黑的,只有電視塔發著耀眼的光,美麗極了!
這山上的石頭也非常的有趣,有的像一把小巧的椅子、有得像一條身體靈活小蛇、有得像一頭威武兇猛的獅子,最好玩的是我和爸爸在路上發現了一塊像張著大嘴的鯊魚一樣的石頭,我愛不釋手,真想把它拿回家,可是它太重了,我抱不動。
我們再往上爬了一點,站在高處的地方看淮北市,呀!可真美麗,高樓大廈一座接著一座,一座比一座美麗。道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遠處一大片一大片的湖水在我眼前出現了,媽媽說那裡都是採煤後的塌陷區,現在人們都把它變成了大大的魚塘。
淮北市相山的景色還有很多,都給我留下美麗的印象。
Ⅳ 寫山中景色的作文
登泰山觀日出
十餘歲時便知「有眼不識泰山」一詞,但至今仍是「有眼未識泰山」.對位居五嶽之首的泰山始終深存嚮往與崇敬之情,因而離開孔老夫子之家曲阜便滿懷不登泰山非好漢之志乘車直奔泰安市。
為了能在日出之前登上泰山,凌晨兩點我們便乘車來到登泰山的始點——岱宗坊。雖然山下有電動纜車可乘,有人力滑竿可坐,但我還是選擇了徒步登山,藉以檢驗一下自己的體質與毅力。3點40分,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夜色深沉,我隨著眾多遊人一起邁上了登山的第一個石階。起初,上山的路階要比想像中的平坦得多,人們走得都很快,有些人與我一樣邊走邊數著台階。路上很靜,除了夜風偶爾送來松濤之聲外,能聽到只有同行人登山的腳步聲、微微的喘息與竊竊的私語聲。過了壺天閣以後,山勢漸陡,回頭望去,遠處的泰安市萬家燈火,五彩繽紛。向上看,夜色中朦朧可見的泰山,像無邊無際的城牆橫在眼前,大有與地同大、與天齊高之感。走著走著,原來擁成幾個方陣同行的遊人漸漸拉開了距離,步輕腿快的竄到了前面,心跳腳軟的不斷停步喘歇。路邊上,抬滑竿的山裡人三三兩兩地散坐著,兩眼緊盯著那些一步三喘的登山人,大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勢。越往上,同行的人越稀疏,越顯得寂靜,此時此地不由讓人想起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詩句。氣喘之中早已忘記踏過的石階究竟有多少,問同行人也皆笑曰只知其累不知其許多了,無奈只好放棄數一數泰山到底有多少級台階的念頭。
登至對松亭時,天色微明,雖有雲霧籠罩,但山勢仍依稀可辨,盡管山路更加險峻,好在已非「睜目盲行」,便再鼓起勇氣,直登南天門。站在門亭之下抬腕看錶:5點25分,從岱宗坊登至南天門耗時1小時45分。初秋的泰山充滿寒意,再加上登山之時汗透衣衫,被山風一吹不禁直打冷戰。好在善做生意的泰山後生在此開設了一個個專門承租棉大衣的鋪店,便不顧新舊,擠租了一件穿在身上隨人流登上了泰山的最高點——觀日峰。此時觀日峰的「觀日長廊」已密密麻麻地站滿了靜待日出的遊人,二、三千人十有八九身著草綠色仿棉軍大衣,面東而立,真像一支列隊待敵的「綠色軍團」。此時,眾人都懷著一個共同的心願——盼望那輪雖幾乎天天可見但在此地尚未見過的太陽早點躍出地平線。那種等待與企盼的焦急,絕不亞於在產房外踱步徘徊的父親急盼嬰兒哇哇墜地、母子平安時的心情。
站在觀日峰,舉目四望周圍雲霧環繞的群峰,果然是「一覽眾山小」,遠山近嶺皆入眼低,彷彿唯我獨尊。遙望東方,天際中幾抹灰色的浮雲中露出薄紗般光潔、柔和的晨白,而且不斷升騰、擴大,上部漸漸泛出了淡淡的紅色,使剛才還很灰暗的雲霧變成了白色。隨著那紅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把整個東方都變成濃濃的紅色。猛然,像是一雙巨手拉開了天邊上的帷幕,比紅色的雲霧更火紅、更光亮、更鮮艷的太陽露出了一條邊弧,並緩緩上升。四周的雲霧似乎忍受不了她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隱退,而太陽則以更勃發的生機迅速上升,並很快掙脫雲霧的纏繞、夜色的擠壓而躍出地平線。不知是視覺的偏差還是光線反射的結果,在這輪巨大的「火球」躍出地平線的一剎那,圓弧的底部好似拖著一根系在地平線上的粗大紅線,隨著「火球」不斷上升,那根紅線也越來越細直至扯斷,使太陽終於露出了她圓圓的、紅紅的臉盤,光芒映紅了天地江河、映紅了山峰樹木、映紅了觀日峰上的你我他……。
此時我領悟到為什麼人們都以能登上泰山觀日出為幸事與自豪,因為泰山日出的確是一幅難得賞見的絕妙圖畫。我在平原、在江邊、在湖畔曾數次觀賞過旭日東升,但與臨泰山絕頂觀日出東方,不論氣勢、色彩和心境都迥然不同,如果把在平原上、江湖邊觀賞到的日出比喻為溫柔多情的少女,那麼,在泰山觀賞到的日出就是婀娜多姿的天仙,其美、其艷、其妙你怎樣形容都不過分。
觀罷日出奇景收眼四望,但見朝霞映照下的泰山,群峰起伏,雲霧如海,濤涌波浮,九曲十八盤的石階小路似戲水游龍,在峰巒間若隱若現。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南天門緩步下山,我這個走慣了平路坦途的人簡直比蹣跚學步的孩童強不了許多。登山之時,一是天黑路暗不知其險,二是逞一時之勇不覺其難,只恨不能「一步登天」早抵山頂。下山之際,陡峭如天梯的山路之險盡收眼底,險峻之處雖有鐵欄相護仍不免心虛冒汗。飽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的滋味,待一步一石階地挨至回馬嶺,一段舉目可望的路程已累得腳痛腿軟。喘歇中從幾個挑山工身上受到啟發,只見他們不論上下,行走的路線都是「之」字形——從山路石階的一側起步斜行上下,行走了十餘個台階就到了山路的另一側,再轉身仍斜行十餘個台階又到了山路的那一側。初見時不解其意但仿之一試,不但身體容易保持平衡,而且也沒有「挫腳」之痛,這一「偷」來之藝使下山之難容易了許多。
歸途的路上,我還領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觀——碑刻。記不得一本什麼書中曾贊譽泰山碑刻為華夏名山之最,堪稱中國歷史長卷的縮影,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0多個君王到泰山封禪刻石立碑。
果然,沿途石壁之上,從古到今,篆魏楷草字體各異的碑刻隨處可見,尤以玉皇頂為最,四周山石上凡可視可鑿之處舉目皆是,足有幾百幅之多,有的洋洋數百字,有的僅一、二字,內容多是形容、贊譽泰山之雄偉雋秀,也有的抒發登山之豪情意趣,百態千姿甚為壯觀。在岱宗坊候車返泰安時,聽到許多遊人在高談闊論登山之得失。有人抱怨自己登山是花錢買罪受,太不值。我不知這些人是不是「有眼不識泰山」?誠然,從岱宗坊一步一個石階地攀至觀日峰,九曲十八盤遙遙十餘公里,7000多級台階一步一個新高度累在必然。然而當你迎著颯颯山風,凝目注視旭日沖破黑暗撕裂雲霧噴薄而出之時;當你站在泰山之巔舉目遠眺把「崇山峻嶺幾多秀,雲鎖高峰水自流。黃河千里飄玉帶,一輪朝陽滾金球」的絕妙景色盡收眼底之時;當你佇立在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面前撫今追昔之時,你是否與我同感不虛此行!因為只有親臨泰山絕頂,方能領悟孔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才能真正釋透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句。泰山,不僅歷史悠久,景觀雄偉,而且文化燦爛。難怪凡夫俗子、平民百姓都對泰山那麼尊崇,因為雄偉的泰山無愧於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縮影。齊魯行,游蓬萊仙境,賞嶗山秀色,謁曲阜孔聖,登東岳泰山,令我更愛錦綉之中華蒼翠神州,也令我增知長識,飽飲情趣。
啊,難忘齊魯地,不枉齊魯行!
黃山
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處縱覽,山中奇峰匯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崢嶸崔嵬。青松在懸崖上爭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艷,煙雲在峰壑中彌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這里匯聚,在這里升華,賦予它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它威武雄壯的氣概。在黃山的面前,時空變得狹小,滄桑變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驕子,獨領天下奇山的風騷。故而當之無愧地贏得「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黃山春光
「山外春歸百卉闌,山中四月春初度。」黃山四月的平均氣溫為10℃,比三月份要升高5.6℃。這時,山麓已經芳草萋萋,野花艷人,秧苗茁壯,桃花落盡,山腰卻澗草猶短,杜鵑始華,桃花初開。大約需要推遲一個星期左右,那桃花峰迤邐十里的桃林,才枝枝獻麗,一片粉紅。那時,正像詩人王寅春遊此峰時所吟誦的:「河風吹初服,正值桃花時,花開十萬樹,峰似絳霞披。」正是春光明媚,助人游興。而在那時,黃山的高山峰頂,氣候尚寒,春意姍姍來遲,青草才抽芽,花卉才含蕊。但春的氣息已經來到了遊人中間。黃山春光是以嫵媚動人見長。全身著綠,青翠欲滴;萬花盛開,嬌艷無比;百鳥歡唱,悅耳怡情。春季,在通往黃山的公路兩旁,田野里滿目金黃的油菜花,山嶺上點點的映山紅,讓遊客還沒有到黃山,就已經陶醉於這自然的美景中了。 春季,是游覽黃山最佳的季節之一。
黃山的夏
盛夏的黃山,更有那看不見的飛瀑,數不清的流泉,特別在暴雨過後,黃山就成了水的世界,水為黃山譜寫了一曲曲激昂的樂章。夏日的雲海雖沒有秋冬雲海那樣沉著、渾厚,但也別有一番瀟灑、清麗。在雲霧的動靜之中,有時還可以看到絢麗的彩虹,如一座七色彩橋,架在兩峰之間。日落並不比日出遜色,火紅的晚霞為夏日的黃山披上一層燦爛的暮色,令人如痴如醉。夏之黃山,是一幅幅濃綠的畫,是一杯杯清涼甘甜的果汁,更是一曲曲跌宕起伏、婉轉悠揚的樂曲。元末清初歙縣人鮑深有《祥符寺避暑》詩雲》:「森森古木覆苔陰,四顧蒼山一徑深。六月長廊不知暑,飛泉終日響潮音。」
黃山的秋季
黃山的秋季,別有種種勝景。秋高氣清,白雲碧漢,丹楓似火,草深果黃。明歙人,曾授監察御史、河南巡撫的凌桐,做記游詩有句:「更有秋容寫不得,白雲碧漢映丹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因此贊賞黃山秋景:「楓林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綉。」黃山的秋天,還因為林茂色鮮,鳥語花香,生氣盎然。竟是「秋天裡的春天」。明代大學士許國(歙縣人,今歙縣縣城有許國石坊遺跡)年輕時曾經就讀於黃山的祥符寺,他作《秋日黃山游覽》詩雲:「秋落秋風里,行吟逸思饒。芙蓉欹水曲,苔蔓上牆腰。酒盞黃花近,天都碧漢遙。浮丘如有待,舉手願相招」。該詩將秋日的黃山寫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堪與春色比高低,令常見的悲秋之情為之一掃。
黃山的冬
黃山霧凇,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絕。無愧於天下絕中之絕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許於某一個早晨推窗眺望,會突然發現窗外的景緻已經面目全非,成了一片銀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樹木象叢叢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非也,這就是難得一求的霧凇!帶上拐杖,出戶登山,放眼四望,只見群峰錯列,松林密疊,一派銀裝素裹。黃山一改往日蔥蘢蒼翠的面目,到處一片潔白,天地渾然一色。從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凝聚著潔白無瑕的晶體,如披銀疊疊,似掛珠串串,山風拂盪,晶瑩耀眼,如進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瓊閣,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夢幻之境.
Ⅳ 描寫景色的(從山上往下看,看山下的景色)急急急急急
《清平樂·秋容眼界》
年代【宋】作者【趙長卿】
隨寓渾堪愛。遠岫連天橫淡專靄。
望斷孤鴻飛外。屬夕陽紅樹林坰。
重重錦障橫陳。
一段江南景色,倩誰為下丹青。
《清平樂·蕭然在澗》
年代【宋】作者【韓淲】
景色秋來冠。
幾縷明霞紅未斷。矯首時時遐觀。
回思五馬清游。分明前輩風流。
留作山間佳話,更誰愁上眉頭。
《錦纏道·燕子呢喃》
年代【宋】作者【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長春晝。
睹園林、萬花如綉。
海棠經雨胭脂透。
柳展宮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攜手。
醉醺醺、尚尋芳酒。
問牧童、遙指孤村道:
「杏花深處,那裡人家有。」
《又登碧雲亭感懷三十首》
年代【宋】作者【吳芾】
晚上危亭景色饒,眼中突兀是凌歊。
三千粉黛知何許,只有江山鎖寂寥。
《泊雷公步涉豫章境江流淼漫煙村夾岸景色橫出》
年代【宋】作者【李呂】
我昔閱畫圖,酷暑江天景。
是行不作難,巨艦寄萍梗。
柁樓一放目,合付詩管領。
煙雨山出沒,浦漵林逾靜。
水行三四家,蓑蓬事畦町。
閑牛負烏鵲,散牧無人境。
淼淼萬頃波,撇掠小漁艇。
南風吹霽月,碧玉兼天凈。
清絕乃如許,獨恨句非警。
強作捧心顰,語出輙肯綮。
共載多騷人,解頤埒匡鼎。
模寫入新詩,敢憚再三請。
Ⅵ 王維的山中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山景圖
說到山水詩,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唐代詩人王維的山水作品。畢竟相對於單純寫詩而言,王維也精通畫作,甚至還是南宗山水畫之祖。所以王維的山水詩,幾乎都是用畫筆去把山水風物中精深微妙的蘊涵點染出來,給人以直接的審美感受。概括來說的話,它就是蘇軾對王維山水詩的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王維的一首山水詩《山中》,來共同領略一下它「詩中有畫」的藝術魅力。值得一提的是,王維的《山中》就寫於我們現在所處的秋末初冬時節,並且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也是我們在這個季節印象最為深刻的。簡單來說,即由清澈的小溪、鮮艷的紅葉(黃葉)和無邊的濃翠組成的,如夢如幻的山中景色。
《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首先,詩的開篇「荊溪白石出」,描寫的就是山中溪水。雖然這句詩很簡短,但是它透露了豐富的內容。我們可以想像,王維勢必是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慢慢到了山中。而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再由於時值秋末初冬,天寒水淺,王維此刻眼中的山溪自然就是清淺見底,露出磷磷白石。另外,從王維這句詩中,我們其實還能聽到溪水流過白石所發出的清脆聲音。
如果說首句「荊溪白石出」,王維抓住的是天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那麼次句「天寒紅葉稀」,就是抓住了天寒時山葉的特點。眾所周知,絢爛的霜葉紅樹是秋天的瑰麗山色。而到了冬天,隨著天氣的愈發寒冷,山中的紅葉自然也就逐漸變得稀少。其實這句詩也同樣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雖然王維沒有過多描寫,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出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點綴著幾片紅葉的斑斕。
Ⅶ 烏鳴澗表達了什麼樣的山中春夜圖
「烏鳴澗」是「鳥鳴澗」之誤寫。《鳥鳴澗》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組詩《皇甫岳版雲溪雜題五權首》的第一首。此詩描繪山間春夜中幽靜而美麗的景色,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全詩緊扣一「靜」字著筆,極似一幅風景寫生畫,是一幅寧靜幽美的山中春夜圖。
開頭「人閑」二字,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
詩中著重寫靜,但所寫的景物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以動襯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
Ⅷ 山行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由什麼構成的晚秋風景圖
《山行》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由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的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這些景象構成的一副晚秋風景圖。
原詩:
《山行》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深處 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遠上:登上遠處的。
3、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4、石徑:石子的小路。
5、斜:為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
7、車:轎子。
8、坐:因為。
9、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10、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釋義: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8)山中風景圖擴展閱讀: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飄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
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出來了。
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
Ⅸ 秋天山中景色的詩句
最能表現秋天的景色的詩句: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 唐代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深處 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
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在這首詩中,杜牧以情馭景,敏捷、准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並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為一體。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以七言絕句著稱,境界特別寬廣,寓有深沉的歷史感。如《赤壁》、《題烏江亭》、《過華清宮》、《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絕句》、《山行》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篇。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全唐詩》收其詩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