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赤壁景色特點

赤壁景色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13 13:11:34

『壹』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詞中景物有亂石、驚濤、雪(浪花)景象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從景物上可以體現回了蘇軾豪放的胸襟和氣答概以及對周瑜的贊美。
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傑!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作者從神遊中又回到現實.英雄人物已經隨著長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畫的江山和無所建樹的「我」.
此兩句,一承上,一啟下,由描景過渡到寫人,十分自然.「一時多少豪傑」是虛寫,既照應開頭「千古風流人物」,也為下闋寫周瑜作了鋪墊.

『貳』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比較描寫景物及特點的異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比較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蘇軾的代表作,均入選中學或中師課本,也是學習中文的學生所要掌握的篇目。這兩篇(首)作品,同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同是以赤壁為題,都寫赤壁景色,都緬懷和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然而細細品味這兩篇(首)作品,會發現它們同中存異。

1 都寫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集中寫景。開頭一句「大江東去」寫出了長江水浩浩盪盪,滔滔不絕,東奔大海。場面宏大,氣勢奔放。接著集中寫赤壁古戰場之景。先寫亂石,突兀參差,陡峭奇拔,氣勢飛動,高聳入雲——仰視所見;次寫驚濤,水勢激盪,撞擊江岸,聲若驚雷,勢若奔馬——俯視所睹;再寫浪花,由遠而近,層層疊疊,如玉似雪,奔涌而來——極目遠眺。作者大筆似椽,濃墨似潑,關景摹物,氣勢宏大,境界壯闊,飛動豪邁,雄奇壯麗,盡顯豪放派的風格。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場作了鋪墊,起了極好的渲染襯托作用。

《赤壁賦》寫景則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遊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後即寫景。詩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時節,柔柔的秋風徐徐吹來,擺弄著詩人的衣角頭發,吹走惱人的暑熱,大江江面,水波不興,風平浪靜。詩人信筆寫來,心情閑適瀟灑。在寫了詩人和客人飲酒詠詩之後,詩人再寫日出後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霧浮起在寬闊的江面上,在皎潔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瑩透明。詩人所寫秋夜月下江景,反襯其澄澈無滓、灑脫無求的內心世界,《赤壁賦》所寫的赤壁景寫得空明柔美,反襯出了詩人怡情山水,閑適灑脫的心境。

2 都寫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但人物成敗不同。

這詞和賦,不但寫了赤壁景,並且寫了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我們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戰而聞名,赤壁之戰戰場上敵對雙方的主帥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國鼎立之勢。赤壁之戰,周瑜功成名就,英名遠播;蓋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敗。

詞所緬懷的古人,是赤壁之戰中取得巨大勝利的周瑜。詩人寫周瑜,可謂是極盡贊美之能事。先從側面描寫,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襯英雄,英雄美人,風韻無限;次寫肖像,姿態威武,英俊奮發,風采動人;最後寫風度,面對強敵,談笑自若,胸有雄兵,穩操勝券。詩人通過從不角度的描寫,寫出了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儒將風范和過人的膽識和才智。詩人以濃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戰中勝利的英雄周瑜,實是以古人的年輕得志建功立業襯托自己身處逆境有志難伸功業無成的失意,為下文抒情蓄勢。正如古人雲「詞是赤壁,心實為已發。周瑜是賓,自己是主,寓主於賓」。

賦緬懷的是被周瑜打敗的曹操。詩人先寫其勢如破竹的攻勢,「破荊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勢不可擋;次寫軍隊之多,氣勢之大,水軍船隊首尾相接千里,軍旗遮蔽了天空;再寫曹操不可一世的驕態,面對長江喝酒,橫執長矛吟詩,這實在是一個蓋世的英雄,詩人在極力渲染曹操不可戰勝的赫赫聲勢後,最後卻來一句「而今安在哉?」來否定虛化。是啊!擁有百萬雄兵,視天下為無物的曹操,一樣「困於周郎」,一樣被「浪淘盡」,何況是被貶謫放逐的詩人呢?故詩人生發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哀嘆。詩人寫失敗英雄曹操,是為了抒發其「宇宙無窮,人生短暫」感慨,由敗者引發已悲,用得恰到好處。

詩人同懷赤壁的歷史人物,卻勝負不同,成敗各異但又各得其所,各盡其妙。

3 都抒懷,感情基調又各不相同。

詞中,詩人傾筆於周瑜,以濃墨重彩寫出了他風流儒雅從容破敵的颯爽英姿,盛贊了他所立的赫赫戰功和輝煌業績。詩人自比古代英雄,從而引發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感喟和悵惋。詩人半生顛簸,命運坎坷;先是不支持變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後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旋即又遭貶謫。誠及「報國欲死無戰場」。故詩人「早生華發」,而「人生如夢」,一聲長長的喟嘆,即可見其深深的痛惋和頹唐。但是,詩人畢竟性格曠達樂觀,「奮歷有當世志」,盡管身處逆境,歲月蹉跎,有志難伸,「人生如夢」這種虛無的佛老思想僅僅是一閃念,「一尊還酹江月」。詩人以酒祭月,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現了自己壯心未泯,夙志猶存,詩人內心雖有苦悶傍徨,但是思想還是樂觀曠達、昂揚向上的,所以該詞詞風氣勢磅礴,雄壯豪放。清代文人評蘇軾詞曰:「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該詞可算代表作。

賦中,蘇軾充分利用賦重鋪排的特點,思想感情發展過程一波三折。詩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賞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閑適,怡然自得;但因聽蕭聲,懷古人,羨水月而悲;最後詩人通過一番哲學思辯,擺脫「哀吾生之須臾」的煩惱。思想得到升華,由悲而喜,開懷暢飲。賦亦寫作者被貶謫放逐,壯志難酬的苦悶及曠達樂觀的思想,但和詞相比,它沒有詞的雄壯豪放,而是顯得深沉蘊藉。

不管是詞和賦,詩人都寫了他被貶後有志難伸的苦悶,但最終都得以解脫,這也充分體現了蘇軾「外儒內道」的思想。

對於兩篇(首)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寫的作品,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合起來學,注意比較其異同,我們將學得更深更透,對我們的學習將大有裨益。

重讀蘇軾的前後《赤壁賦》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因為堅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他的思想境界亦隨境遇之變、閱歷之廣而不斷深化。他在元豐五年那個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寫下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不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轉化,也反映了他創作風格的新變,成為代表中國古代散文創作的新境界和文賦一體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一、變化的結構和不同的創作心態

文賦作為宋朝出現的一種新文體,事實上是多種文體的「嫁接物」。它大體以散文語言為主,在體式上部分借鑒漢大賦的主客問答的結構和押韻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賦的駢偶句式。與賦體相比,它更為散化;與散文相比,它又改變了慣常以議論、說理、敘事為體式的特點,而借用了詩歌的「意境」來傳情達意。在其中,整散結合的語言,設為主客的結構,情感濃摯的意境,是文賦三種最主要的文體特點。這三大文體特點由前輩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定型,蘇軾的《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追隨其後又出以變化,使「從心所欲」與「不逾矩」完美結合。這在前賦中表現尤為明顯。因此,向來談論蘇軾文賦者多重視前賦而忽略後賦,或以前賦涵蓋後賦,從未把它們當作在思想上相呼應、在境界上相對照、在結構上有區別的「連體雙嬰」,因而難以識別二賦結構的同中之異對了解蘇軾的創作心態有何妙用。事實上,前賦起伏有致的情意變化與主客之間暢恣的問答,後賦情意的隱曲性與主客之間問答的淺表性,已經暗示了作者寫作兩賦時不同的思想狀況和創作心態。在解說這一點之前,具體比較一下兩賦的主客關系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是他們的關系產生兩賦有差別的結構,而松緊異趣的創作心態就因結構的差別而顯示。

兩賦的主客關系如下:

第一,前賦的主客之間,感情的旨趣更和諧。此賦首言「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主客同船共游、同飲共樂、同調歌吹,極朋友相和相知之情。末有「客喜而笑,洗盞更酌……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描寫,這里更是渲染出經過一番思想交流之後,朋友之間更深一層的情意和諧。而後賦雖也設為主客,主客之間也以宴飲游樂始:「二客從余過黃泥之坂……行歌相答……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但二客卻不能像前客一樣與蘇子始終同趣,當蘇子游赤壁斷岸時,「二客不能從」,顯示了主客之間情致之異,和作者的孤寒之情。至於末尾部分的「須臾客去,余亦就睡」的意興蕭索正和前賦末尾形成鮮明對照。

第二,前賦的主客之間,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諧並未成為思想交流的障礙,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礎。主客先後坦言對個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了解溝通之後主人才翻進一層,以帶有禪意的哲思開導客人思想的淤塞。當然,如果我們還記得蘇軾作於同一時期的《念奴嬌》(大江東去)一詞,就會明白,客方的人生如夢、個人渺小思想其實也是蘇子心中盤桓不去的陰影。所以,主客問答的內容又分別代表了蘇軾思想中對立互抑的兩個側面。主之答客,不僅替客破悶,而且自通關節。而在後賦中,主客的感情交流既停止在一個淺表的層次,思想之間更形不成碰撞或互慰。一個明顯的跡象是主客除了在開頭尋找酒菜以消良夜時興趣相近略有問答外,在文章的其它部分特別是在蘇子借景抒情的重要段落,主客之間並沒有形成問答交流,以至於作者不得不借一隻突兀的孤鶴意象來寄其情懷。文章的末尾部分雖採用主客問答體,然此客非彼客,他是與「二客」風馬牛不相及的夢中道士,也就是曾在前賦中與蘇子甚相得的道士之魂。而且他與主人之間的問答也是引而不發,他只以一句「赤壁之游樂乎」挑動蘇子的心弦,使之發出裊裊的餘音。這不僅在文賦的結構上實屬變體,即使僅從形象而言,也已不純,它反映了後賦主客關系的鬆散性。這是兩賦主客關系的主要區別。

這種主客關系的緊密與鬆散之別,與情思起伏幅度的大小共同決定了兩賦或以動盪見奇、或以平進示幽的不同結構。而結構的差異則表明了作者在寫作兩賦時,鬆弛與緊張兩種不同的創作心態。前賦結構在張弛有度、首尾圓合中表現出的完美性,是蘇軾才情沒有受到精神壓抑的自由鬆弛心態的體現。惟有在這樣的心態中,創作才會出現不可重復的高潮,技巧才會融化到不見痕跡的境界,使思想與感情表達如那隻滑翔在不辨水天、無盡空明之境的小舟,全然感覺不到局限羈絆,全然不見安排與勉強。前賦的感情與思想表達之所以令人感受到行雲流水般的舒暢自然,從而被視為文賦一體不可再現的傑作,關鍵就在於它是善思的蘇軾在鬆弛自由的創作心態中完成的精神遨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是自由飛動的境象,客之悲哀、主之寬解是自由宣發的內情,或歌或憂、或悲或笑,是自由無忌的生活態度。它們都是從鬆弛的蘇軾心中自由奔赴到他的筆下的。

然而自由的心態不易獲得,它受到外境內情的各種制約。缺乏境界相同而相得的朋友,缺乏令感覺滋潤的美景,缺乏內在情懷的暢通無阻——或者說因為前緣、因為思考所必經,內在的情緒節奏剛好處在一個低點,都不能使創作完成於鬆弛自由的心態之中。與自由鬆弛相對應的是緊張,全然的緊張根本不能使人創作出完整的作品,而部分的緊張則無礙。後賦就完成在部分的緊張這一創作心態之下。所以它的整體情思是含蓄的、內傾的,在結局處也沒有打開,沒有表現出前賦那樣如波濤般起伏的情思節奏。對文賦這種文體來說它不免屬於異數。這種緊張的心態不僅在內情上顯現,也在它的外境上顯現。「斷岸千尺」所喻示的自然的擠壓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形成的瘦硬與緊張感,孤鶴橫江、掠舟而過形成的意象突兀感,別借一道士以完成主客問答所造成的斷裂感,將道士夢影與孤鶴對接所造成的著意感,以及明知是與道士夢中問答、醒後卻要「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的勉強感,都說明了作者作此賦時心態不夠自然而處於某種緊張狀態。當然,比較緊張的心態雖造成了其情思表達的不夠跌宕自如,且露出著意安排的痕跡,但它在審美經驗上卻別造一境,使散文具有了抒情詩意味深長的效果。

二、水與月——鬆弛自由的精神象喻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面對赤壁的山水風月、主客的扁舟漁唱等可入詩境的各種物象,著重描寫了水、月兩種優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長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時之水「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其時之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水狀茫茫無際而雍容舒展,月色濃華可人而與水相照。水若無際,月若無際。不辨何處是水,何處是月,只覺得置身於一片無掛無礙的「空明」之中。萬千毛孔,俱為舒展;百端俗慮,一齊拋撇。於是才引發了「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這是散文自《莊子》以後久違了的精神逍遙游的再現。馮「虛」即游於「空明」也,它將水月的色性融為一體,比謝庄的《月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能得水月相交之神髓。因為謝庄借月寫相思之情,月在天外;張若虛見水月興人生之感,月在心外。而蘇軾則將水月之美用心去感覺去揉合了——這才能找到「空明」一詞來形容水月相融之境,和它給予人心的無比熨貼和自由感。而「浩浩乎」、「飄飄乎」直陳襟懷恣暢之感,已是順乎水月之美的導引,自然產生的了。「馮虛御風」、「羽化而登仙」皆是借用道家典籍所記真人、成仙之事表明內心極度自由、不慮世情之境。它們意味著,如此不見水月、只覺空明之境不僅是作者擺脫俗情的誘因,也是其精神臻於空明後外在的象喻。由此空明見彼空明。空明的境界是一種萬慮都歇的無欲無機之境,而水月則是一種能濾洗人的煩憂、使人進入自由思考的有意味的物象。平日興趣落於人倫的孔子之見流水而感慨時間與存在,性格瀟灑無羈的李白之因明月而人靜起鄉情,最能表明水月的這種精神導向性。佛教禪宗認為它是一種思想的象喻。「一月能映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攝。」釋子借一月與千江之月的關系喻言自性(佛性)與他性(一切性)、有和無、變和常的辨證關系,在世界的差別之中更注重無差別的覺悟。因此,水月之象也是佛徒參禪證道的入門處。宋代禪思想深入人心,理學濟以禪思,詩學濟以禪喻,士大夫們大都將禪思作為思想的增容劑,蘇軾也不例外。在此空明靜觀之夜,蘇子見水月而起幽情,在靜觀中超越得失人我的思想局限,由道入禪,合道與禪,仰觀宇宙、俯察自身,反思自身與宇宙的本性,進入哲學本體思考之境。他和釋子一樣,也借水月為喻,在彷彿永不消逝——「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水月中,感覺到永恆同樣潛伏在自己的體內:「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樣,即使明知一切都在微小的時段中發生變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也因為自己具有與天地宇宙一致的「變中寓有不變」的本性而欣喜,為自身融入自然、獲得自然性而滿足。思想在自由之境穿行而獲得的這種禪思如佛光自照,令他在一瞬間釋濾了長期以來囤積的壓抑和苦悶,精神與肉體一起放鬆在這空明的禪境中。沐浴著無盡的清風明月,主與客一起擺脫了,自由了,安然酣眠在水月奇境之中,彷彿連夢也不來騷擾一下。

三、山與鶴——孤懷苦悶的情感對應

在《後赤壁賦》中,水依然在,月依然在。月色十分清朗,正可謂「月白風清」,因為這冬夜的月輪竟可照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令人在「顧而樂之,行歌相答」之後,仍覺得不能暢意,而發出「如此良夜何」的嘆息;水勢猶可放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然而此際月色已在作者心外——「山高月小」。那「斷岸千尺」的險峻之山聳立在蘇子面前,成為他感覺的中心,而月亮則高高地孤懸在空中,成了疏離的自然物。水呢?水也失去了七月江水豐滿無涯的風采,在「江流有聲」中改變了前賦「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的境界。它的的確確是「往」了,以至都露出了水下的巨石來——「水落石出」。如此之水再也不能引發作者的禪思妙想了。而石頭,那堅硬、峭立、永遠也不能與人相融的石頭瘦稜稜地突現在江邊、岸上,與高聳的山體一起壓迫著作者的視覺,它們的包圍引發了他精神上的緊張。難怪蘇軾當此荒寒之境,要發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感慨,意識到了他所曾忽略的變化的偉力。

水月誘發了蘇軾的情緒,使他先因月色清美而生再游赤壁的興致,又因逝水無情而對自然的變化不居產生惆悵之情。但若是人情和諧,惆悵應可以淡化,情緒將再臻高潮。無奈其時的客人已非前時,他們雖在消此良夜的興趣上與蘇子淺合,但對自然的情味卻不如蘇子濃厚。他們與他之間,既沒有同登山崖的興致,又無思想的真正碰撞。這樣,由自然之變所興的愁情就愈積愈重了,釀成了無可傾發的孤獨苦悶。而消退之水高遠之月,也就不再是對應他當下情懷的中心意象。壁立萬仞的高山(與岸邊累累的巨石)和突兀飛來的孤鶴,就成了新情懷的對應之象。他那「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即登山而上直至「攀棲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駐頂回望的動作,既反映了其暫離人間的潛意識,又表明了他躍出苦悶包圍的心態。而他那種令「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雲涌」的恣情長嘯,更是以我御物即召喚主體能量以化解苦悶的象徵。然而高岸氣寒,無伴寂寞,嘯聲也不足以舒解心中物不相融、人不相知的憂恐與悲哀。當其下山之時,已是游興都消,苦悶未解,處於跟前番游赤壁相對照的心情當中。

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徵了他積郁難消的苦悶之情。杜甫就曾以終南山象徵其憂愁之重——「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蘇子的赤壁高岸也有相似的比喻效果。鶴呢?鶴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化育出的意象。歇於松柏、不作稻糧謀的鶴在蘇軾的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於世外者的象徵。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宣發內心棄世的幽情,鶴的意象尤其為他所鍾愛。此際在蘇子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只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棄世而自舉的,它可以慰藉同樣感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的象徵,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所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問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的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鍵面,蘇子一孤鶴一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踏於世外的逸士隱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後開門尋找,夜色茫茫,不見孤鶴,也並無道士。一筆雙綰,餘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揉合在詩化境界中。山(石)形與鶴象,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諧所生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嚮往自由的念頭找到對應了。

《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創作時間相隔不過三個月,寫作時的語氣還連接著,但作者創造的境界卻處於對照中,思想情感也處於兩般境地或者不如說處於矛盾之中。何以會如此呢?關鍵在於「佛性」不敵「一切性」,前賦中永恆不變的「道」不足以回答現實中時時變化、處處差別的存在所包含的復雜「問題」。蘇軾在觀念上的「打通」是抽象的,並不能使他面對千變萬化的現象漠然無情。觀念永不能代替實感,抽象總是遺漏豐富的細節,而細節往往與情感相連。這是每一個富有生活經驗的偉大作家都不能迴避的矛盾。蘇軾之觀水逝而惆悵,知道永恆為虛言;對俗客而生悲,懷想世外之高人。其理之通塞,其情之悲喜,其境之或明或暗,或空明或幽峭,正表明了其思想中那神秘的感情誘發者,也觀坐在哲思與人生的裂縫中。

『叄』 《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上闋寫景,寫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點

  • 「亂石穿空」寫出了山勢險峻,「驚濤拍岸」寫出了巨浪驚險,「捲起千堆雪」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江水的洶涌澎湃,這三句合寫赤壁景色,有聲有色。

  • 詞人立足萬里長江岸上,面對著古戰場,傾慕周瑜偉業,慨嘆自己一事無成,創造出一種開闊深沉、壯麗奇險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可得,壯志難酬的抑鬱之情。

  • 這首詞上闋主要寫赤壁景色,下闋主要寫人物事跡,篇末借懷古抒發感情,把寫景、詠史、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氣勢雄偉,一瀉千里。不過、詞末幾句,撫今追昔,情調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時往往發出「人生如夢」的感嘆,這是作者思想上消極的一面。

全文: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肆』 上闋中直接描寫赤壁景象的句子是哪些有何特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傑,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捲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傑!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詞一開始,以一瀉千里、日夜東流的長江著筆,給人以突兀崢嶸、震驚耳目的感覺。「大江東去」四字,概括出洶涌澎湃的萬里長江向東流去的特點。「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隨著時光的流逝,千古以來的「風流人物」和他們的英雄業績已成歷史陳跡;這如同長江的浪花一樣,帶著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頭。「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壘」二字,寫出了古代戰場的遺址如在目前。「西邊」一詞,點明方位,有親臨其境的真實感。「人道是」三字,借人們的傳說加以證實,深化「懷古」的感情色彩,使人倍感親切。「三國周郎赤壁」,由時代、人物、地點三個不同性質的名詞,組成一幅歷史風雲的畫卷,將「赤壁之戰」的圖景呈現於讀者的面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第一句寫石,將陡峭崢嶸的石壁直插雲天的險峻,形象貼切地描繪了出來。第二句寫濤,不但寫出了波濤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還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氣勢,同時彷彿可以聽到狂濤拍岸的吼聲,看到它不可阻擋的威力。第三句寫「拍岸」後的「驚濤」所出現的浪花飛濺的奇麗景象。這三句寫景,真是字字珠璣,歷歷在目。「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兩句是上、下片轉折的樞紐。「江山如畫」,是對上面所描寫的雄偉江山的總括評價。「一時多少豪傑」,雖贊頌周郎,但包括謳歌歷代的無數英雄在內。詩人在這里,把「如畫」的江山和眾多的「豪傑」聯綴交織成詞,創造出一種高尚雋美的意境,使人肅然起敬,並為之嚮往、傾倒。

『伍』 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了那些景物有何特點有何作用

詞中景物有亂石、驚濤、雪(浪花)
景象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從景物上可以體現了蘇軾豪放的胸襟和氣概以及對周瑜的贊美.

『陸』 念奴矯蘇軾描寫了赤壁怎樣的景色特點

亂石穿空」寫出了山勢險峻,「驚濤拍岸」寫出了巨浪驚險,「捲起千堆雪」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江水的洶涌澎湃,這三句合寫赤壁景色,有聲有色。

『柒』 赤壁賦寫了什麼景色以及特點還有抒發的人物感情

《赤壁賦》:從整篇文章來看,讀者彷彿被籠罩月光水色之中,在聆聽一位哲回人闡述人生的道理。答文章中的人物只有蘇子、客;物有舟、酒、簫,背景則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國古代文人能夠抒懷吟哦的一切道具、環境都擺了出來。文章中的「客」應該是一個傷心之客,開篇的時候便在急行的小舟之上狂歌,更何況是到了一個仙境般的氛圍之中呢。面對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潔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時此刻,就不需要掩飾心中的不快和對人生的感慨了。於是客便以簫和歌,奏起了心曲,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此文作於蘇軾被貶期間,是作者排遣內心苦悶的作品,反映了作者消極的一面,但是從文章中又可以看到他豁達的一面,實數難得。文章把敘事、抒情、寫景、說理非常自然的加以結合,語言洗練生動,獨具特色。

『捌』 《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上闋寫景,寫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點這首詩詞主要運用

「亂石穿空」寫出了山勢險峻,「驚濤拍岸」寫出了巨浪驚險,「捲起千堆雪回」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答形象地寫出了江水的洶涌澎湃,這三句合寫赤壁景色,有聲有色。
詞人立足萬里長江岸上,面對著古戰場,傾慕周瑜偉業,慨嘆自己一事無成,創造出一種開闊深沉、壯麗奇險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可得,壯志難酬的抑鬱之情。
這首詞上闋主要寫赤壁景色,下闋主要寫人物事跡,篇末借懷古抒發感情,把寫景、詠史、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氣勢雄偉,一瀉千里。不過、詞末幾句,撫今追昔,情調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時往往發出「人生如夢」的感嘆,這是作者思想上消極的一面。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玖』 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寫景各有什麼特點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蘇軾的代表作,均入選中學或中師課本,也是學習中文的學生所要掌握的篇目。這兩篇(首)作品,同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同是以赤壁為題,都寫赤壁景色,都緬懷和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然而細細品味這兩篇(首)作品,會發現它們同中存異。

1都寫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集中寫景。開頭一句「大江東去」寫出了長江水浩浩盪盪,滔滔不絕,東奔大海。場面宏大,氣勢奔放。接著集中寫赤壁古戰場之景。先寫亂石,突兀參差,陡峭奇拔,氣勢飛動,高聳入雲——仰視所見;次寫驚濤,水勢激盪,撞擊江岸,聲若驚雷,勢若奔馬——俯視所睹;再寫浪花,由遠而近,層層疊疊,如玉似雪,奔涌而來——極目遠眺。作者大筆似椽,濃墨似潑,關景摹物,氣勢宏大,境界壯闊,飛動豪邁,雄奇壯麗,盡顯豪放派的風格。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場作了鋪墊,起了極好的渲染襯托作用。

《赤壁賦》寫景則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遊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後即寫景。詩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時節,柔柔的秋風徐徐吹來,擺弄著詩人的衣角頭發,吹走惱人的暑熱,大江江面,水波不興,風平浪靜。詩人信筆寫來,心情閑適瀟灑。在寫了詩人和客人飲酒詠詩之後,詩人再寫日出後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霧浮起在寬闊的江面上,在皎潔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瑩透明。詩人所寫秋夜月下江景,反襯其澄澈無滓、灑脫無求的內心世界,《赤壁賦》所寫的赤壁景寫得空明柔美,反襯出了詩人怡情山水,閑適灑脫的心境。

『拾』 赤壁景區有什麼特色

赤壁景區一覽


赤壁摩崖石刻

赤壁磯頭臨江懸崖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長150厘米、寬104厘米,相傳是周瑜破曹後,一時興起,揮劍在石上刻下,但據字體考證,當是唐人所書。北宋文人謝迭山曾路過此地,在他的「赤壁詩」序中說:「予從江夏溯洞庭,舟過蒲圻,見石上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烏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長余尺,或得斷槍折戟,其為周瑜破曹操兵處無疑。」明朝王奉偶過赤壁,題絕句兩首於石上雲:「赤壁橫崖瞰大江,周瑜於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公勢,可嘆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實啖吳,皇天未肯遂其圖,水軍八十萬東下,赤壁山前一火無。」洪武已丑年(1385年),曹君亭坐船到赤壁,發現宋明石刻,也留下了墨跡:「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子瞻與後人但知黃州赤壁……。」
赤壁二字上有一個「鸞」字,為道教符號。據明方汝浩著《東游記》載,凡得道之人均乘青鸞游於四海。書「鸞」字於此,為鎮妖之用。赤壁之戰,曹操十幾萬人馬葬入江中,陰魂不散,夜晚在江中苦泣,此符號一刻,可驅散其陰魂。《紅樓夢》51回中,薛小妹有赤壁懷古詩雲:「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時悲風冷,無限英雄在內游。」可旁證此意。

赤壁大戰陳列館

屹立於赤壁山北側,赤壁市旅遊局根據國家旅遊局旨意主建。1990年動工,1994年建成開館,該館為我國第一座以古戰場為主題的陳列館,由湖北省中南設計院設計,外形象3艘游動的戰船,平面象一個太極八卦圖,由半獨立的3室與一圓形大廳組成,寓意三足鼎立,分久必合,最後團結統一。

陳列館由著名書法家王遐舉題寫館名,內涵設計由中央電視台電視劇《三國演義》美術總設計師何寶通先生設計,一是以《三國志》為歷史依據,二是以《三國演義》為依託,作藝術加工。

陳列館由中央大廳、臘像室、文史陳列室、工藝品陳列室組成。主要陳列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圖,赤壁大戰示意圖,三國鼎峙圖和大型拋石車、盔甲、武器等。臘象室內由「舌戰群儒」、「苦肉計」、「蔣干盜書」、「連環計」、「草船借箭」、「二喬綉屏」、「諸葛祭風」等7組造型組成,人物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配與燈光音樂,彷彿使人置身其間。文史室有圖表、文物、文獻、沙盤、模具、組畫等內容、遊客在這里不僅可熟知赤壁之戰戰況史料,還可以了解魏、蜀、吳三國歷史。陳列館建成後,每年平均有數十萬人游覽,一些著名學者和國家領導人也曾來此參觀。1992年4月1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錫銘在這里題詞:「自古奇跡以少勝多,戰略決策裁定歷史」,1995年4月全國政協副主席胡繩參觀後揮毫賦詩:「貌貅十萬下江東,天下何難屬曹公?可惜風來無賴甚,九州板盪亂如蓬。」

翼江亭

崗亭所建地為赤壁之戰時周瑜觀戰處。亭子建於1936年,明清風格,六柱六角,上蓋琉璃瓦,塔狀尖頂,系麻石建築。亭兩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江水無情紅,憑吊當年,誰別識子布厄言,興霸良策。下聯是: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跡。猶懷想周郎聲價,陸弟風徽。這副對聯將寫景、抒情、詠史融為一體,饒有興味。上聯中的子布指張昭,為東吳長史;興霸指某寧,為東吳大將;厄言指酒席上的話。甘寧曾向孫權獻策先取江夏進而奪取荊州,遭張昭強烈反對,孫權舉起酒杯贊同甘寧的主張。下聞中的周郎指周瑜,陸弟指陸遜。古時年輕男性可稱「郎」或「弟」。陸遜字伯言,吳郡人,出身士族善謀略。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為孫氏政權奠立了牢固基礎,陸遜協取呂蒙奪回荊州,又火燒連營,敗劉備於彝陵,為鞏固東吳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全聯旨在贊孫權遠見卓識獨具慧眼,敢於大膽重用年輕將領,具有明君之氣宇。

周瑜塑像
塑像位於赤壁磯頭林木掩映的長江邊上,1987年立,系省博物館美工陳志新設計,塑像高8米,其中身高6.5米,基座1.5米,用113噸花崗石雕成,展現周瑜身著銳甲戰袍,肩披斗蓬,手持利劍,英姿雄發的大將風度。
周瑜系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主師、總指揮,塑周瑜像於磯頭,為的是紀念這位英雄。周瑜(175—210)字公瑾,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與孫策為友,後歸策,為建威中郎將,助策在江東建立孫氏政權,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大都督。赤壁之戰中,功績第一,後病逝。


拜風台

拜風台又名武侯宮,座落於赤壁南屏山,系諸葛亮祭東風遺址。相傳當年諸葛亮披發仗劍步罡踏斗,在此築台向天帝借東風。拜風台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2年),嘉魚知縣葛中寬重修,現存武侯宮為1936年重建。建築面積310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後殿供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4人全身塑像,外雕神龕,左為「三顧茅廬」,右為「文王求賢」,前殿左側有沙盤製作的赤壁、南習、金鸞3山文物景點示意圖,右側陳列赤壁出土文物精華,照片及中央、省領導參觀後題詞、留影。
赤壁碑廊

赤壁碑廊位於拜風台右後側,1985年動工籌建,1986年5月竣工開放,建築面積227平方米,「赤壁碑廊」4字由李爾重題寫,內鑲嵌25塊碑石,集篆、隸、真、行、草各種書法風格於一室,書古今騷人墨客,文臣將士弔古戰場詩文數十篇於一處,龍飛鳳舞,鐵畫銀鉤,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其中以岳飛手書《前後出師表》最令人贊賞不已,堪為一絕。

鳳雛庵

鳳雛即龐統。鳳雛庵即當年龐統讀書的廬舍。座落在金鸞山腰。龐統字士元,湖北襄陽人,人稱鳳雛先生,與諸葛亮同為東漢末年隱居襄陽的大名士。當年民間傳言,得龍鳳中一人,即可得天下。相傳赤壁大戰中,龐統在草庵內披閱兵書時,巧遇蔣干,遂偕同蔣干過江,向曹操獻連環計,使曹操水軍「灰飛煙滅」,大敗於赤壁。
赤壁之戰後,龐統先被魯肅推薦給孫權,未能重用,後經諸葛亮舉薦,被劉備拜為副軍師。公元211年,佐劉備入川,進取益州,在圍攻佳雒城的戰斗中,中埋伏,死於落鳳波。人們傳說,龐統死後化為鳳凰又飛回了金鸞山,金鸞山由此而得名,鸞即鳳也。
鳳雛庵建於1846年,原為九重大殿,今僅存一間,面積300平方米,正殿供奉鳳雛先生全身塑像,神龕兩側有對聯一副:「造物忌多才,龍鳳豈容歸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許三分。」對造物主的忌才表示怨憤,對龐統早逝深表婉惜。
鳳雛庵前有千年古銀杏一棵,雌雄同生、枝繁葉茂、綠蔭覆蓋,臨風颯颯。

龐統井

赤壁古戰場遺址金鸞山腳南側有口龐統井,井水長年不幹,水質清澄甘美,井口上有一古色古香的小亭子,一曲形小橋連接著水井和岸坡,既方便尼姑從井中取水,又可供遊人漫步觀光。相傳三國時期,龐統隨流民南渡,來到了赤壁金鸞山,當時口燥喉干,便手捧清泉喝了一個暢快,頓有渴時一滴如甘露的清涼感受。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