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景觀
㈠ 為什麼說建築學是三維的,城市規劃是二維的,景觀學是四維的
一種概念性的概括吧。
可以這樣去理解:
建築要考慮空間,三維的吧。
城市規劃基內本只考慮容平面的布置,二維的吧。
景觀要考慮季節的不同而有針對性,加入了時間的參數,是四維的吧。
呵呵。當你學會了,你也能道出個ZCYM來了。子丑寅卯
㈡ 求助論述題:簡述景觀的四維性(景觀的時間性),考城市景觀這科用的,星期三之前就要。謝謝!
uiuighgyyyuu
㈢ 2012年人類如果真的進入了四維的空間要什麼措施
環球網駐美國特約記者隗靜報道,青海玉樹地震距離2008年汶川地震幾乎相隔兩年,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震專家說兩次地震可能有所關聯。美專家還認為,雖然2010年前四個月給人以全球地震頻發的印象,但地殼運動仍在正常范疇內,只不過近來的地震多發生在人口較稠密的地區。
「未來一年內我們特別關注的地區將是已經發生過重大地震的地區,包括智利,中國及墨西哥等的相關地區,」美國地質調查局官員布蘭皮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因為(這些地區)會有很多餘震,我們要確定餘震次數不會超出正常水平。」
盡管目前的數據不足,布蘭皮德認為玉樹地震與近兩年前發生的汶川地震「似乎有關聯」。美國國家地震信息中心地質物理學家卡魯索也認為新的地震可能是汶川地震「沒有完成」的地殼活動的一部分,因為強震過後地殼會經過一段時間的「重新適應」才會穩定下來。
據透露,2010年以來向美國地質調查局致電詢問全球地震情況的媒體和公眾人數與往年相比都有大幅增加,似乎民間共識是全球地震頻率有所上升。但卡魯索認為今年的地震次數與往年比並沒有特別不同。
「全球每年平均發生15次左右里氏七級以上的地震,」卡魯索說,「至今為止今年已經發生五次,屬於平均水平。」他補充說,今年公眾對地震災害的關注程度較高主要因為強震多發生在人口較密集的地區。
布蘭皮德說,未來減少地震災害傷亡人數的辦法包括提高建築防震標准和教育公眾在地震發生時有效避難。他例舉日本和智利兩個地震頻發國家為例,因為兩國的建築防震標准很高,而且公眾對地震非常熟悉,在地震發生時可以訓練有素地躲避,所以在強震發生時傷亡人數相對較少。
專家否認近期全球范圍內的重大地震與冰島火山爆發有任何關聯。布蘭皮德說,通常火山爆發會引發地震,但地震不一定引起火山爆發。
最近冰島火山爆發引起公眾對位於美國西部黃石公園內的「超級火山」是否會爆發的好奇。黃石公園內有世界上最大的地熱景觀群。地質調查局官員說,今年三月期間,在黃石公園共發生過66次地震,但大多是不易察覺到的微弱地震,發生頻率屬於正常范圍。他們認為,黃石公園「超級火山」爆發的可能性「在未來幾千年內都極其小」。
被問及全球自然災害頻發是否與「2012年地球大劫難」的流行說法相關,布蘭皮德說:「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2012年沒有任何特別的意義。」
作者:隗靜來源:環球網
本報訊(記者柯美傑通訊員曾柯)去年熱映的電影《2012》將地震跟地球毀滅直接掛上鉤,對此,武漢市民防辦地震專家昨日表示,「『2012末日流言』毫無科學依據。」
一些網友從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智利大地震的發生日期中發現了一個「恐怖矩陣」:將「512」、「112」、「227」這三個數字排列,無論橫讀豎讀都一樣。這讓「2012末日說」流傳得更廣。對此,武漢市民防辦、湖北地震學會有關地震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比較多的有1303年山西洪洞8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5級地震,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7.8級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如果把這些發震日期的數據再排進去,恐怕就更沒這么簡單找到其數字規律,也就是說,地震時間之間的關聯需要通過復雜的數學建模來進行研究,需要長期的樣本,並非兩三次地震的日期巧合就能說明。」這位專家說。
㈣ 什麼是四維景觀
四種不同的景色
㈤ 景觀藝術設計有哪些特徵
1、景觀藝術設計的綜合性
景觀藝術設計是將城市、廣場、街道、園林、建築物、壁畫、廣告、公共設施等看成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有機綜合體,雖然它有時是以幾組形式出現,有時是以相對單一的獨立個體出現,然而解決上述問題卻要求兼顧到整體的環境,是在一個被「創造」出來的人造環境空間基礎上實現的二次創造。涉及到人文科學、藝術學、社會學、視覺心理學、民俗學、材料學等學科,並納入總體環境的規劃系統中,所以設計上的綜合性將直接構成對受眾人的心理、行為及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2、景觀藝術設計的開放性
作為建築外部視覺空間,景觀藝術必定應是一個開放型的、公開的、有公眾參與批評認同的公共性空間場所,這些公共性的場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車輛往來、視野開闊的開放性空間,如城市中的廣場及綠地,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一個共享的外部空間,在這里人與人相互交流,在滿足人的社會屬性的同時,也體現出人自身存在的價值。優秀的廣場和綠地作為建築物之間的聯系紐帶,在提升城市品格、提高居民審美情趣方面,有著其它藝術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任何區域中的景觀藝術開放性是必須的,無論是在整體規劃上,還是在景觀造型上,都應具有現代人認同的藝術空間形態,並使這種形態折射出時代特徵的精神風貌。
3、景觀藝術設計的民眾性
特定區域的文化,影響著特定區域的民眾,也直接影響著城市景觀的建設,優秀的城市景觀又反過來影響及感染民眾的行為及心理。民眾對城市環境的行為舉止體現出人對所見所聞對環境的解釋,對環境的感覺、信念與判斷。建築、城市、景觀等構成一種長期傳承的深厚的文化因素,在傳播過程中被人接受並轉化為民眾的審美情趣,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社會層次的人在同一環境中以相似的或不同的方式行事,而他們的行為又與對環境的知覺、認識、態度和價值觀相關。作為公共環境中的景物,應具有與公眾產生交流的特性,它不是完全獨立的作品,而是具有公眾對作品的可及性、參與性,它應是一種生活的藝術體現。因此,景觀藝術設計應強調民眾審美的公共性,在造型、色彩、體量、材料的運用中,將大眾的審美心理、大眾的物質需求作為基點考慮,使設計的景觀藝術雅俗共賞,與民眾產生親和性。 4、景觀藝術設計的獨特性
由於受自然、區域及不同時代、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城市環境空間表現出復雜多變的空間形態,由此產生了不同自然景觀、人造景觀及社會景觀,這種特定區域的景觀綜合體,要求景觀藝術設計應呈現出既綜合多元又獨特鮮明的景觀風格,獨特鮮明的藝術景觀能喚起民眾情感的激盪,留下深刻的記憶,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與鮮明個性的追求。 5、景觀藝術設計的延續性
城市是歷史的延續,既有「歷時性」又有「共時性」,「歷時性」即城市的構成,有一種歷史的過程與先後順序,以歷史的遺存給人以自然、親切、豐富而不刻意的印象。所謂「共時性」,即城市的建築、景觀設施,無論古代、近代、現代都在同一時空中,在「四維空間」中作為共存的事物呈現,有一種相互匹配、兼容、協調的關系,作為歷時性的縱向脈絡與共時性的橫向關系相輔相成。只要增補適當、珍視歷史遺存,將會形成獨特的有文脈和現代的人文特色景觀。
㈥ 宇宙外面還有另一個世界嗎四維空間真的存在嗎
你去看看《偉大的超越第65頁的開頭。》愛因斯坦說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四維空間版的連權續體中」。。。是四維 x y z在加一條時間t,就是四維了。為什麼呢?不是覺得是3維嗎?給你看我從《偉大的超越》看的。來自—《四維景觀》—
四維在那裡,它又是什麼?問題的答案肯定是:他就在這里——在我們之中,彌漫在我們身邊——在一個我們永遠也指不出來的方向上,因為它與我們已知的所有方向垂直。我們的空間不可能包含它,因為它包含我們的空間。沒有哪一面牆能把我們和這塊領地分隔開,即使冰冷的獄牆;即使我們在「那裡」,也不能無法進入。它是片夢想之地,靈魂之鏡;藏於東風之後,隱於明鏡之中。
所以人類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如果你想了解去看看這本書。《偉大的超越》。。
㈦ 酒店景觀設計的要素,精髓是哪幾點
(1)大中見小,以小見大。
在整體環境打造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讓綠意不經意問滲入每處坡地、每處花園、每幢建築的房前屋後。從全方位著眼考慮設計與自然的融合,而不僅僅關注於平面的構圖及功能分區。注重於整個環境的空間感,注重全方位的立體層次分布,在不大的面積中結合地形地勢,運用堆土成坡、地面高差、植物配置等等手段進行高差的創造,豐富空間,空間分布錯落有致,變化豐富,再加上滿園的植物隨季節變換造成的景觀變遷,使整個景觀設計真正成為一個四維空間作品,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平視鳥瞰,都能令人獲得愉悅的立體視覺效果。通過景觀設計與營造,塑造一個顯著的文化主題,使之成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文化情境空間。
細節上從小處著眼,將園林綠化納入整體布置中。沿道路布置景觀節點,並通過道路空間收放將其串聯起來。設計優化的人工植物群落,運用植物的多樣性及各種形態、形式,最大限度地增加綠量,提高生態效益。充分發揮綠地對居住環境的改善作用,以文化精粹背景,展現精緻細節,體現精細服務,形成景觀―文化搭建的主題空間結構中鮮明的情感背景。
(2)尊重自然環境,強調天人互動。
注重交往空間的設計,充分考慮到遊客的活動需求,提供不同性質、功能、尺度的交往空間,強調公共活動區,強調遊憩、娛樂,強調遊客與遊客、遊客與環境的溝通,提高戶外綠地的利用率。
採用現代的造園手法突出園林景觀的主題,遵循因地制宜、因境制宜、因景制宜的原則,兼具觀賞性和休閑參與性。不一味追求花哨與復雜,而是採用適用與美觀的原則,在尊重現實環境和保護自然生態的前提下,進行立體綠化,創造宜人的、有親和力的居住和游覽環境,體現人與景觀的親近互動,營造相融相忘於自然的詩意家居。
(3)培育特色,突出差異。
結合當地物種和環境要素,引進各種適宜耕種與保養的優秀植物種類,在原有良好的生態基礎上精益求精,對當地環境進行改造和提升強調差異與特色。
重點採用多種彩葉植物和開花植物,豐富色彩體系,體現文化與藝術,傳遞音樂符號,結合各類景觀節點和景觀小品,形成與周邊項目不同的風情。
(4)景觀成為價值提升點。
通過景觀設計和建設,提升項目的整體環境和旅遊品質,並對區域整體打造吸引力和對外宣傳形成積極支持,提升區域總體價值。
植物
採用海南常用的熱帶/亞熱帶植物,特別是在湖邊選擇一些耐風吹、耐低溫、耐鹽鹼的植物,以提高成活率,降低後期維護成本。
採用彩葉植物和花期不同植物,集中於各個節點,作為主要的景觀表達手段,形成四季多彩、層次分明、聚散適宜的空間。每個區域採用不同的彩色植物、區域內採用相同或相近的彩色及其它植物品種,搭配各個功能區不同的鋪裝,形成指示和分隔效果,促進高檔度假酒店的氛圍。
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層次,配合建築、塑造庭院、打造環境、豐富水系。
水系利用
湖面與水系,是本項目景觀設計重點利用的目標。對現在的水面和水體進行改造,形成多種自然曲折駁岸,如坡岸、堤岸等,並採用木橋、原石等材料進行點綴,形成原始自然的風貌。採用多種方式,如洄水、跌瀑、石壩、泉涌、圍池等營造流動的河流與寧靜的湖面。動靜結合,讓居住在這里的人如同置身水鄉畫卷,同時使區域充滿靈氣。
水體與多變的地形相互交織滲透,形成多種類型的水體景觀。
鋪裝及景觀建築材料選擇及表現手法
將大型喬木做酒店及主要交通道路、公共廣場等的圍合背景,景觀小品或景觀建築全部採用天然材質如木頭、石頭和灰泥。岩石與灰泥戲劇性的表現光與影的關系、噴泉、壁飾、鐵藝、百葉窗和陽台,爬滿藤蔓的牆等都是作為景觀符號出現。
使用火山石及當地其他石材、使用天然材質木料作為主要的鋪裝材料,採用不同的色調色彩、不同的紋飾紋路、不同的材質與材質搭配,分別滿足車行、步行、赤足及各種活動的需要。
每個區域的鋪裝不同,每個區域內部的鋪裝相同或相近,與植物搭配,形成高檔度假酒店的氛圍,並起到指示和分隔的功能。
庭院景觀
項目庭院景觀重視露與透的關系,在滿足安全、消防等功能性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住戶或租戶的隱私及生活需要,採用全圍合或半圍合的基本原則,將庭院、建築與外界公共部分進行區分。庭院內部則強調建築空間與室外空間的無縫連接,按照動靜分區、項目分區,通過植物、鋪裝、內部步行線串聯等,形成「家外之家」的感覺,提供例如游泳池、泡池、前後花園、躺椅、燒烤場地、家庭聚會等功能的合理布局。
㈧ 景觀空間格局概述
格局包括三種類型: 空間、時間和組成格局( Levin,1992) 。森林景觀格局一般指空間格局,是大小和形狀各異的景觀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和組合形式( 傅伯傑,2002) 。景觀格局是景觀異質性的具體表現,也是自然、生物和社會因子驅動的各種生態過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結果。森林景觀格局取決於森林資源地理的分布和組合,影響著森林景觀內能量流、物質流和物種流的變化,制約著多種生態過程,與森林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恢復能力、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森林景觀格局又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著,目前的格局是在過去景觀流( 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各種生態過程) 的基礎上形成的( 傅伯傑,2002) 。因此,分析森林景觀格局隨時間的動態過程可以揭示森林景觀演替的規律和機制,進而預測森林景觀的未來變化趨勢,為最終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Guo J P 等,2000; Wang Y,1995; 惠剛盈,2007) 。
森林景觀的結構,即組成單元的特徵及其空間格局,是研究景觀功能和動態的基礎。森林景觀的結構( 幾何、物理、生物學結構) 與其空間、時間四維分布密切相關,這是近年來森林經理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森林的空間結構決定森林的功能,森林經營活動( 如採伐) 影響森林的空間結構,從而影響森林功能的發揮。因此,森林空間結構分析是森林景觀規劃的基礎,對科學經營森林有重要意義( 安惠君,2003 ) 。
森林的空間結構反映了森林群落內物種間的空間關系,即林分中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和空間排列方式。按照現代森林經理的觀點,林分空間結構主要從以下 3 方面加以描述:①林木個體在林地上的水平分布即林木空間分布格局; ②樹種空間隔離程度; ③林木個體大小( 胸徑、樹高和樹冠等) 分化程度。林分空間結構決定了樹木之間的競爭優勢及其空間生態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林分生長、發育與穩定性。林分空間結構被認為是決定生境和物種多樣性的重要因子( Pretzach,1999) 。目前,林分空間結構分析已成為國際上天然林經營模擬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
空間分析( spatial analysis,SA) 是為解答地理空間問題而進行數據分析與挖掘。空間分析主要通過對空間數據和空間模型的聯合分析來挖掘空間目標的潛在信息。空間目標是空間分析的具體研究對象,空間目標具有空間位置、分布、形態、空間關系( 距離、方位、拓撲、相關場) 等基本特徵( 劉湘南等,2005) 。其中,空間關系是指地理實體之間存在的與空間特性有關的關系,是數據組織、查詢、分析和推理的基礎。不同類型的空間目標具有不同的形態結構描述,對形態結構的分析稱為形態分析。考慮到空間目標兼有幾何數據和屬性數據的描述,因此必須聯合幾何數據和屬性數據進行分析。空間分析涉及地理空間數據的分析、計算、表達等內容,與一般的數據分析方法不同,它強調事件( 如森林火災) 或參數( 如地面溫度) 的時空變化。空間分析方法從簡單的空間距離量算到全球氣候變化過程的數值模擬,空間分析一般採用專業分析模型與 GIS 集成方式( Acevedo,1991) 。
空間格局分析方法是指用來研究景觀結構組成特徵和空間配置關系的分析方法。景觀格局是在景觀水平上的唯一現象,景觀格局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必須提取和分析必要變數,描述並以特定意義的方式度量景觀格局,闡明景觀格局的特徵和規律性。景觀格局分析的目的是設法建立景觀格局特徵與各種生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了解景觀結構發生和發展的內在機制,更好地解釋各種景觀現象; 從看似無序的景觀斑塊鑲嵌中,發現潛在有意義的規律。( Fu and Chen,2000) 進而認識這些特殊條件下規律的普遍意義,為優化景觀格局及其景觀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當前國外景觀格局研究的相關文獻以美國居多,主要包括: ①對景觀格局的尺度問題的研究,如 Krummel,O'Neill 以及 Tanner 等對生態過程、尺度和景觀格局指數的關系進行研究,以確定在不同尺度上如何選取適宜的指數來描述當前景觀格局、生態過程和選用適當參數預測景觀格局; ②對景觀格局理論問題的探討,如 Naveh 和 Lieberman,Forman 和 Gotdon等為景觀格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概念基礎,等為景觀格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概念基礎,Turner 等對干擾主題進行了研究; ③對建立空間模型方法的研究,如 Rober H. Gardner 和Robert V O'Nei 建立了神經模型來研究景觀格局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其他如地理模型、人口和生態系統動態模型等均是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數量化方法; ④對新的研究手段與技術的應用研究,如應用空間統計學方法研究景觀格局與尺度問題,以 Sandra J. Turner 的研究為代表; 對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如 Iverson,Milne 等以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為工具,對景觀格局的變遷過程進行了分析,其中對景觀時空變化的研究方法也是景觀格局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國對景觀生態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對景觀格局、景觀動態的研究較多,但方法、手段和研究深度相對落後,比較典型的研究包括: 高瓊、李建東利用多樣性指數和空間格局指數來解釋和預測景觀發展動態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可能性,運用空間模擬的方法,對東北松嫩平原鹼化草地景觀動態變化進行了模擬; 傅伯傑用地理信息系統、分維和統計分析相結合,研究了黃土區農業景觀空間格局; 張金屯、邱揚、鄭風英提出景觀格局的數量研究方法;王憲禮、肖篤寧利用 RS、GIS 手段對遼河三角洲濕地景觀的格局與異質性進行了研究; 常學禮、鄔建國用修改分維數、分維數和直觀多樣性指數方法、對科爾沁沙地不同沙澳化土地景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