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景觀
⑴ 洛陽著名景觀有幾個
洛陽八大景 □ 龍門山色 龍門,古稱伊闕,隋唐以後始稱「龍門」。這里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白居易曾說「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 馬寺鍾聲 馬寺鍾聲是洛陽八大景的另一景。白馬寺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餘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鍾佛誦,鍾聲悠揚飄盪,遠聞數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到了明代,寺內有口大鐵鍾,重約5000餘斤,鍾聲特別洪亮。據傳這口鍾與洛陽東大街鍾樓上的一口鍾音律一致,可以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鍾聲的同時,緊接著洛陽城鍾樓上的鍾也響了,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鍾西邊響,西邊撞鍾東邊鳴」的佳話。因此,馬寺鍾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 金谷春晴 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別墅,遺址在今洛陽老城東北七里處的金谷洞內。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修築了金谷別墅,即稱「金谷園」。園隨地勢高低築台鑿池。園內清溪縈回,水聲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勢,築園建館,挖湖開塘,周圍幾十里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石崇用絹綢子針,銅鐵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金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裊裊,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翩躍飛舞於花間;小鳥啁啾,對語枝頭。所以人們把「金谷春晴」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 邙山晚眺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它像一條長龍蜿蜒橫卧洛陽之北,東西橫旦數百里,海拔約250米,如同洛陽的天然屏障。俗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氣勢雄偉,土質深厚的北邙當作死後長眠的好地方。孟津新莊村附近古冢林立,這就是東漢諸陵和王公大臣們的墓葬區。每當春天清明時節和秋高氣爽的重九(農歷九月九),成群結隊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遠望。特別是城北的翠雲峰,唐宋時代古木森列,蒼翠如雲,是人們登高遊玩的聖地。每當夕陽西下,暮色茫茫,萬盞華燈初上,萬戶炊煙裊裊,站在峰頂觀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偉的宮闕,寬廣的園囿,富麗堂皇的樓閣,十分壯觀。這就是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寫照。 □ 天津曉月 天津橋初建於隋大業三年,原是一座浮橋,是洛陽南北交通的要沖。唐時改為石橋,又稱洛陽橋。北與皇城南門端門相應,南與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時分,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爾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鍾聲。無怪乎唐代詩人列希夷寫道「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真是寫景如畫。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著名景觀。天津曉月歷來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詩人有不少歌詠天津曉月的詩篇。可惜自宋以後,戰火連綿,建築物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在附近建了一座碑亭,佇立於洛河中央,在亭的西面又建了兩座大橋,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往憑吊。 □ 洛浦秋風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餘年,經過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之勝。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卧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特別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更是充滿詩情畫意。千餘年來,洛賓景色便使許多詩人留連忘返。早在三國時,曹子建說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他就借題發揮寫了一篇《洛神賦》。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麟、駱賓王曾徘徊洛賓,不忍離去。唐高宗時,上官儀循著河堤,緩轡詠詩,洛賓景色之佳,可以想見。 □ 平泉朝游 在洛陽城南30里,龍門西邊的山腳下,有個梁家屯村。這里山巒環抱,林木掩映,泉水源口,清溪縈回,這就是唐武帝時宰相李德裕的別墅椘郊易 □ 銅駝暮雨 「銅駝暮雨」是洛陽八大景的最後一景。城東關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時叫「銅駝陌」,它位於隋唐城的城東北隅,當時國際貿易市場叫「豐都市」一帶。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樓瓦屋,紅綠相間,每當陽春時節,桃花點點,蝴蝶翩翩,鶯銘煙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別有洞天,不亞於石崇的金谷園。隋唐時代這里人煙稠密,每當暮色茫茫,家家炊煙裊裊上升,猶如蒙蒙煙雨,紛紛揚揚,這就是人們贊不絕口的「銅駝暮雨」的由來。
⑵ 石橋鎮的旅遊資源
張衡博物館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石橋鎮小石橋村,距市區二十二公里。博物館西北兩公里處是著名的「漢西鄂城故址」,東邊隔宛洛故道與鄂城寺相望。墓北是張衡幼年發奮讀書的地方「平子讀書台」。整個博物館佔地一萬五千平方米。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市主要領導先後到館拜祭科聖張衡,充分科技做為第一產生產力的重要性。先後舉行了抗震減災郵票的首發儀式、張衡誕辰1930周年大型活動。
張衡博物館有漢闕,山門,大拜、墓園及其他附屬建築組成。主建築大拜殿為仿漢形制,以青灰色為主體色調,整個建築,氣勢磅礴,巍巍壯觀,顯示了大漢文化的博大與沉雄。拜殿的兩側是反映張衡最偉大發明的兩個雕塑,東邊是渾天儀,它直觀地展示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偉大成就;西邊是地動儀(地動儀雕塑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振鐸先生的復原研究成果而製作的),是張衡在人類地震預報中的驚世傑作。而張衡本人,也因對世界天文科學的巨大貢獻,受到了全世界人的敬仰。1970年國際上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1971年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1802也用他的名字編了號。張衡博物館是一個人文景觀歷史遺跡的匯集地,隨著他的免費開放和不斷完善的配套設施,將吸引更多的遊人前來拜謁瞻仰。 南陽月季基地位於南陽市北郊,由總裁趙國有創建於1983年,是一家集科研、生產、銷售於一體的民營企業。現擁有種植規模2500畝,精優品種600多個,年產樹狀月季、大花、藤本、地被、豐花、微型等各類月季種苗3000萬株以上,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月季種苗繁育基地,也是「中國月季之鄉」南陽市石橋鎮的龍頭企業。
歷年來,基地圍繞專項生產、保持重點、發展名優的經營方針,產品不斷更新換代;現下轄2個研究所、3個管理區、5個總場、25個分場、5個技術組,並設有北京和鄭州兩個辦事處;專項針對月季的新品種培育、新技術應用、病蟲害防治、土肥施用、種苗保鮮延長休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玫瑰茶製作、天然香料植物的精油提取工藝等深加工新項目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苗木出售,認真負責,嚴格把關,保質保量,產品銷售遍布全國各地,並成功出口日本、德國、韓國等地市場。
自九五年至今,是全市園林系統唯一榮獲省、市、區「守合同重信用」稱號的企業,2002年被中國農業部授予「全面質量管理達標企業」,被定為河南省「鄉鎮企業出口創匯基地」。
⑶ 石橋鎮的歷史文化
石橋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從境區內發現的高鐵爐、竇庄、冢坡村等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得知,這里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迄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出土的文物如新石器時代的雙孔石鏟、宋代的天青瓷壺等,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雖代有盛衰,然亦足名世。這里有很多的歷史古跡。
如:漢高帝廟、雲陽寺、高鐵卓君廟、寺門寄料天寺等。它們都靜靜地訴說著人類歷史的變遷,最值一提的當屬高皇廟的漢高帝廟,始建於西漢,現存建築高帝殿、文昌殿各3間,為清道光十年重修,雖歷經時空的輪回,但其莊重典雅的藝術風格,觀之仍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大殿前有古柏、木香,木香藤條似長龍抱柱,纏繞於柏樹之上,木香枝葉繁茂,點綴在翠柏之間,既有松柏蒼勁之態,又有木香嬌柔之姿,木香花開香氣四溢,
蔚為奇觀,成其「一百(柏)架木香」而聲名遠播。石橋的戲劇、曲藝、銅器樂等異彩紛呈,早已聲名在外。每逢節日、集會,演員們便粉墨登場,盡展演技,以娛鄉民,那歌者「問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精湛技藝,那勇武剽捍的舞者雄風,不知陶醉了幾多眾生。
根據石橋碑文記載:唐朝初年石河上初建漫水橋,宋時修築為平板橋,明朝正德年間由陳氏三兄弟仿照廬山觀音橋樣式建成五孔石橋,橋長八十五米,寬五米,高八米,橋上裝有石欄,三十二根石柱上雕有獅、吼、猴、雞等,橋身鑲嵌三條石龍,形象逼真壯觀,素有「北有趙州橋,南有大石橋」之稱。一九四四年國民黨十二軍為阻止日軍南侵,將大橋南端一孔炸毀,橋上石雕盡失。一九五二年共產黨政府修復大橋。一九五八年五孔石橋作為阻水建築被拆,改建成獨拱石橋水泥欄桿,二零零九年村兩委會自籌資金五萬元用登封優質石材雕嵌翻新已破損嚴重的石橋欄桿。 石橋鎮分批啟動5個中心社區建設工作,按照鞏固、完善、提高的方針,不斷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第一批涉及2個中心社區:石橋中心社區共建新民居344套。一期工程建設106套,其中單元房60套,庭院房46套,入住106戶;二期工程建設238套,其中單元房170套,庭院房21套,商宅兩用房47套。硬化道路2800多米,建設廣場320平方米,安裝路燈35盞,鋪設下水道2100米,安裝健身設施26套。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面積1890平方米,主體工程已竣工。社區中心幼兒園容納學生360名。高鐵爐中心社區一期工程累計建成新民居130套,其中庭院房70套,單元房60套。安裝太陽能路燈55盞,硬化道路1250米,景觀水系及污水處理設施已建成。第二批涉及3個社區:邢庄社區規劃庭院房56套,已竣工48套,硬化道路1300多米,安裝路燈21盞,鋪設下水道1100多米。東大庄社區規劃並建成別墅54套,已開挖下水道160米,安裝路燈40盞,鋪設下水道2000餘米。交馬嶺社區50套庭院住房已封頂,15套庭院住房的地基部分正在進行。
⑷ 西湖十景以及其主要的景觀特色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
1、蘇堤春曉
(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錢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游賞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里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2、曲苑風荷
(Lotus in the Breeze at Crooked Courtyard)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苑」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贊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後曲苑逐漸衰蕪,湮廢。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苑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苑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風荷景區。這里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3、平湖秋月
(Autumn Moon over the Calm Lake)
平湖秋月景區位於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處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4、斷橋殘雪
(Melting Snow at Broken Bridge)
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今日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凈跨六點一米,年前曾經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雲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與橋,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
明畫家李流芳《西湖臥遊圖題跋 --斷橋春望》稱 :「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灧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觀之,斷橋觀瞻,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
5、柳浪聞鶯
(Orioles singing in the willows)
今日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園,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栽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東面,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石砌台,矗立著」日中不再戰紀念碑。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盪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御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於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格,布局的庭院景區,沿用「聚景園」舊稱命名。 園內亭台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牆漏窗,奇花異草,各據其位,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別有天地。
公園東南辟為群眾游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為杭州市民和八方遊客晨間鍛煉,假日休閑和節日慶典的好去處。 每到夏秋季節,這里又是消暑納涼「夜花園」,歌舞,戲曲,電影和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情表演等,吸引著人們。
6、花港觀魚
(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佔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7、雷峰夕照
(Sunset glow at Leifeng pagoda)
雷峰,位於凈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蔥郁。其冊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餘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這座三面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為南宋御花園占據。一九四九年以後,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榆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富麗。
8、雙峰插雲
(Twin peaks piercing Clouds)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佔,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南宋時,兩峰插雲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建景碑亭於洪春橋畔。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插雲』者虛言也。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插雲》詩,它告訴人們:雙峰插雲的景觀。
雙峰插雲雖然自古至今其觀賞的地點和方式迭經變化,但南、北兩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極富登臨之勝的著名山峰卻至今未變。南高峰臨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顯露,絕壁崢嶸。登上山巔向東俯瞰,西湖全景歷歷在目不是畫圖,勝似畫圖。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靈隱寺的坐山,從寺西側上山,石磴多至數千級, 盤折回繞三十六彎,沿途山溪清流回轉,林木重疊,古人有詩贊道:『一路松聲長帶雨, 半空嵐氣總成雲』。山東側,建有西湖叭一的載人索道,全長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鍾。
9、南屏晚鍾
(Evening bell at Nanping hill)
南屏晚鍾,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鍾圖》。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麼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 ,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像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後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凈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剎興教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營。凈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天竺之後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鍾暮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鍾的情韻,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鍾敲響,鍾聲振盪頻率傳到山上,岩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後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同時,鍾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迴音迭起。
10、三潭印月
(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 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築布局匠心獨運。從島北碼頭上岸,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築,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牆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但粉牆上開啟四隻花飾精美的漏窗,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牆外遊人熙熙攘攘,牆內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
1985年版新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為1984年《杭州日報》社、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浙江電視台、杭州市旅遊總公司、《園林與名勝》雜志5單位聯合發起舉辦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得到杭州煉油廠、啤酒廠、中葯二廠、橡膠廠、電視機廠、牙膏廠、電風扇總廠、洗衣機總廠、利民制葯廠等9家企業贊助,並邀請夏衍、吳冷西、王朝聞、劉開渠、常書鴻為景名評選委員會顧問。全國各地有10萬餘人參加,共提供7400餘條西湖景點,最後評選出10處景點,並由陳雲題書「雲棲竹徑」,陳叔亮題書「九溪煙樹」,趙朴初題書「虎跑夢泉」,李長路題書「黃龍吐翠」,劉海粟題書「滿隴桂雨」,王蘧常題書「玉皇飛雲」,王個簃題書「龍井問茶」,蕭嫻題書「寶石流霞」,費新我題書「吳山天風」,沙孟海題書「阮墩環碧」。1985年9月起由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先後在10處景點豎立景碑或鐫刻景名。
2007年版西湖十景
10月27日浙江省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在27日晚舉行的第九屆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歷時8個月之久的三評「西湖十景」活動結果業已揭曉,榜上有名的最新西湖十大景點分別是:靈隱禪蹤、六和聽濤、岳墓棲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台雲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 。
⑸ 西安天台路石橋立交以西至昆明路段市政景觀提升
需要打開才能提升啊,是的呀。
⑹ 園林風景中用水彩畫石橋,應該用那些顏色,怎麼配和布局
主要以白色為主,當然也有環境色,加點紅藍,黃,灰在裡面,個人悟性感覺,可以試一下
⑺ 東湖的景觀
「蓮塘夜雨」是原貴縣八景之一,一到夏天的晚上,城池的一邊晴空萬里,月明星稀,一邊卻是荷葉連天,夜雨沙沙。究其原因,是夏日白天氣溫高,晚上氣溫低,深夜蓮塘水氣凝成水珠,掉落荷葉上,漸積漸多,荷葉傾斜,積水瀉下,發出沙沙的響聲,好像下雨一樣,時斷時續,雨聲不止。清早,人們看見荷葉上還留有水珠,荷花在水珠和綠葉的映襯下,顯得特別鮮艷清香,古詩曰:「銀塘夜雨長荷英。」「夜雨」的奇景一傳千里。「東井魚歌」也是原貴縣八景之一,古有「東井魚歌唱月明」的詩句。清版本《古今圖書集成》第1440卷有一首詩雲:「魚歌隱隱唱龍橋,古昔仙人水上簫。傾耳簫聲何處是,荷香無數人詩飄。」傳說很久以前,東湖中有一口深井,名叫東井。井下有一條很會唱歌的大鯉魚,每當夜半月明時分,就游上水面唱歌,並有神仙吹簫伴唱,歌聲優美,飄忽不定,人在東邊聽,聲似在西邊,人在西邊聽,聲似在東邊,妙趣橫生。
清雍正年間,在東湖的東南與檬塘交界的水面上建有石橋一座,長約2印多米,寬約3米,橫亘於湖的南北兩岸,狀如水上蛟龍,連接登龍橋村,故稱登龍橋。橋的中間建有通道涼亭一座,舊有「水從白玉環中過,人在青龍背上行」碑刻聯句。清乾隆年間,知縣石崇先在南北橋門上各書「登龍勝跡」和「東井名區」題額。登龍橋建成,成為當地兵家必爭之地。1861年6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回師貴縣,重兵把守登龍橋,令前堵後追清兵望而生畏。太平天國後期,大成國建章王黃鼎鳳多次攻佔貴縣,也每次重兵把守登龍橋,以橋作咽喉,15年間,先後殺死前來圍攻的清朝知州、知縣、總兵、團總等官兵數以千計。東湖西隅,有一塊三面環水的地面,形如半島,狀似浮游水面的鴨子,故名曰「寶鴨穿蓮」。「寶鴨穿蓮」旁邊,有一湖灣,面積5畝,水淺土沃,盛產蓮藕。夏秋季節,蓮葉碧綠,荷花盛開,芳香四溢,人稱「荷池」。池中建有「荷花仙子」塑像一座,苗條清麗,手擎荷花,翩躚起舞。在荷池與湖面交匯點建有橫跨兩岸的白玉石橋一座,造形美觀,在陽光照耀下酷如彩虹,因而取名「飛虹橋」。這座白玉橋與「荷花仙子」交相輝映,動靜結合,美不勝收。東湖水面寬廣,是龍舟競賽的理想地方。劃龍舟,在貴港已有兩千年歷史,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這里便人山人海,觀看龍舟比賽。1988年廣西全區龍舟賽、1990年全國第五屆「屈原杯」龍舟賽和全國少數民族龍舟調演賽以及1998年廣西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龍舟賽在東湖舉行。東湖具備舉辦國內大型龍舟競賽的良好條件。1963年,貴縣人民政府發動群眾在北隅湖心砌石壘土,建成一個邊長20多米的方形湖心島,在島上植草種樹,栽花置景,鋪設石道,如今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曲徑通幽,滿島春色。1986年冬,在島上西面安置翼王石達開銅像一尊,高3.15米,寬1.5米,厚2.5米。翼王面西而立,重現他當年揮師橫掃清妖及在四川省大渡河邊,為救「三軍」而昂首就義的英雄氣概。東湖西隅是東湖公園,建於1930年,滿園古木參天。新中國成立後,東湖公園逐年改建和擴建,設施日臻完善。園內東面湖邊,建起水泥鋼筋結構的船樓兩層,長30米,高12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形似輪船,設計新穎。船樓邊有座游泳池,池邊備有各種各樣的電動遊艇數十艘,供遊客乘坐盪湖,飽覽湖光水色。在湖灣荷池西隅,建成了兒童樂園一所,配置有自動自控旋轉飛機、小火車、小汽車、碰碰車和滑梯、鞦韆、轉椅、大象、跨欄橋等十多種娛樂設施設備,供少年兒童盡情玩樂。園中人行道四通八達,全部建成混凝土路面。空曠場地大部分種植青草,鋪砌各式地磚,增加了多處花圃、花帶和各色各樣的盆景。古老的大樹均瓷磚圈圍樹根,擺放石桌、坐椅。如今,整座公園到處花香鳥語,流光溢彩。每天清晨,人們紛紛來到園內開展各種健身活動,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喜愛釣魚者,也常在湖邊垂釣,自得其樂。東湖公園文物眾多,文化旅遊資源豐富,觀賞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都很大。翼王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建,八角形磚木結構,重檐琉璃瓦蓋頂,高9米,寬12米,亭內施蘭花板,四周砌八條圓柱,高4.5米,刷紅色。東面兩圓柱有原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於佑任題書的對聯:「田疇歷史盧龍塞,錦里馨香丞相祠」;有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題書「還我河山」的橫額。西面兩圓柱有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白崇禧題書的對聯:「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石達開紀念碑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建,高二丈余。碑身西面鐫李宗仁的碑文題字,東面鐫當時任國民黨中央副總裁汪精衛的「太平人傑」題字和原國民政府司法院長居正的題詞:「欲飲黃龍血,人頭作酒杯。破家還漢業,攬轡鐵群才。羽翼原無黍,豆箕實可哀。蜀山稚不逝,魂魄好歸來。」翼王祖墓碑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編修《貴縣志》時,在翼王石達開家鄉石馬山中發現該碑,後運回縣城置立園中,加建碑座,高一丈,寬三尺。東面嵌翼王祖墓碑,南面鐫刻國民黨元老胡漢民題詩。翼王祖墓被清廷破毀,墓碑被拋棄在石馬山草叢中,埋沒了70多年。經磨挲後,碑文尚現。碑面正中刻「十三世清顯妣謚慈儉石門黃氏老孺人之佳城」字樣,右旁刻字為「道光二十年孟冬月吉旦日立」,左旁刻後裔36人的名字,曾孫中有達開、祥開等人。該碑的發現,證實石達開是貴縣奇石鄉那幫村人,從而解決了我國史學界,長期爭論翼王籍貫的問題,為研究太平天國領袖人物石達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鼎建渡船碑1979年冬,貴縣奇石公社「石達開資料調查組」在該社福田、六馬大隊范圍內,發現該碑。碑名《鼎建渡船碑記》,道光二十年春立。1986年,貴縣人民政府將該碑運回縣城,在翼王亭南側建立碑座,嵌上碑記石三塊,還嵌有貴縣人民政府對碑記的說明。根據《碑記》文字內容,證明石達開家庭屬中資,石族無人參與「主緣」之類職事,與《舊志》記載相符,澄清了石達開身世的是非。因此,《鼎建渡船碑記》是考證翼王家世的重要歷史依據,極為珍貴。
⑻ 求一篇關於家鄉石橋的作文600字,最好有描寫風景的
我的家鄉溫泉矗立著一座千年的石橋。它像一條彩虹,橫架大河兩岸。我常常站在橋上,欣賞兩岸如畫的風景,俯視橋下碧波盪漾的河水,自己的心情也變得像河水一樣平靜。
石橋用一塊塊長方體淺青色的石頭砌成,每塊大約100多斤重。橋下跨著一個大孔,像一扇門,大孔的左右兩肩開鑿了三個門洞似的小孔,和倒影連起來像一個個圓圓的月亮。橋上的石縫冒出的不知名的小草在風中翩翩起舞。
春天,石橋下面的河岸兩邊開滿五顏六色的花兒。微風一吹,花香四溢。四周的大山披上青翠的綠裝,默默俯視著大橋。
夏天,天氣炎熱,橋面曬著強烈的陽光,熱得像被火燒一樣。人們聚到橋洞下面乘涼、游泳,微風習習,河水冰涼。人群在河邊歡聲笑語,打鬧嬉戲,水花濺起一片,波紋一圈圈盪漾開去,輕輕地撫摸著橋基的石塊。大橋用自己的身體抵擋炎熱的陽光,創造出一片清涼,像一位母親溫柔地呵護著我們。有時夏季的暴雨突然來襲,閃電在空中肆虐;雨水在四周敲打,而大橋依然屹立在河水中央,像一把撐起的大傘,靜對歲月的磨礪,刻下時間的蒼老。堅強不屈的是它的橋面,彎曲有力是它的橋拱,默默有情的是它的青石。
秋天,橋上擺滿售賣紅澄澄橘子的商攤。香甜可口的橘子,像一條紅色的長龍盤繞在橋上。中間夾著川流不息來來往往的汽車和人群,一片熱鬧繁忙景象。
每逢冬季過年的正月十五,人們在橋上點滿了無數的蠟燭,溫柔的燭光在風中搖曳。橋面變成了燭海。天上煙花四放,橋下燭光倒影。星星點點的光亮,把大橋襯托得格外燦爛美麗。
家鄉的古橋連接河的兩岸,每天讓無數的人們和車輛在上面碾過。它像一個搖籃盛著我們成長的歲月,快樂的童年,堅毅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