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景色
Ⅰ 河南白馬寺寫打油詩通知割黃豆,景區展現什麼別樣的風景
河南洛陽是一座古城,在這座古城內,有著很多的名勝古跡,白馬寺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寺廟,白馬寺不僅有著眾多的僧人,還有很多修行的居士在其中。
而白馬寺自身便有上百畝的土地,眼下正到了黃豆收割的季節;於是這座古剎,在旅遊景色上,又增添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寺廟中有才的僧人,寫出了打油詩的通知,讓全寺廟內除了必要的僧人以外,其餘的僧人全部下到田間地頭收割黃豆。
整首打油詩如下:“今日出坡割黃豆,殿堂齋堂人留夠。全部參與此戰斗,八點之前到地頭。”
白馬寺收豆子這件事情,通過遊客的傳播,也會讓他的名氣更大;而且也更有平易近人的感覺,使得人們會更加喜歡這里。
Ⅱ 描寫白馬寺四季景色的日記
若談起洛陽,白馬寺也是著名景點之一。這白馬寺究竟好在哪裡?請隨我這個小「導游」一同游覽。
一進入售票處,便是有名的放生池。在這里,人們可以放生一條魚。往池中一看,不少金魚游來游去,生機勃勃、神情各異。你看那條魚,擺動著尾巴,游來游去,不時濺出幾滴水花。它還把臉對著遊客們,彷彿在說:「嗨,大家好啊。」說完了,好像有些害羞,便吐出一個氣泡,又鑽到了碧綠的荷葉中,真是引人發笑。暖風拂面,陣陣花香也隨之飄來,讓人陶醉在其中。不少遊人紛紛駐足觀賞起這些可愛的魚兒們。
再往前走,就是山門了。這里有兩匹宋代時候的馬匹,它們可是大有來歷。白馬寺是天竺式的建築物,用來紀念白馬馱經的功勞。這兩匹高大的石馬,粗壯的身材,眼睛在太陽的照射下放出兩道光芒,顯得炯炯有神。從遠處看,真是有百步的威風,且透漏著慈祥。近了看,這匹馬身上有著韁繩,眼睛堅定地盯著前方,雖然經歷了多年的風雨,卻仍然露著那股不屈的精神,彷彿在思念著當時那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的日月,仍想奔跑一樣。你看了這兩座石雕,一定會稱贊洛陽白馬寺名不虛傳。
前方就是傳說中的天王殿。天王殿還真是名副其實,裡面有四大天王守護著。你看這持國天王,手持琵琶,一副慈善面,腦袋上還有一朵栩栩如生的蓮花,看起來真是慈眉善目。可是,在那慈善眉中,卻有著無比的銳氣,芸芸眾生的一舉一動都盡收眼底。在他面前,眾人都恭恭敬敬的,敬畏這位神靈,祈求神靈保佑。只見它嘴角微動,彷彿還在說些什麼。我盯著它看,心說:「傳說中的持國天王就在我們洛陽,我還真是自豪啊。」
白馬寺里還有一個特殊的池子,那池子在清涼台。據說投進去硬幣可以實現人的心願,我馬上問媽媽要了一塊錢硬幣,要知道,我可是八月的石榴——滿腦袋點子,可不會傻乎乎地扔出去。我首先瞄準了水底的一朵花,經過多次比對,這才扔了過去。「嗖」的一聲,硬幣在空中飛速射了過去,如同哈雷彗星撞地球一般,沖進了水池裡。這時的硬幣,表現如同一顆水雷,徐徐落下,真的落到了荷花(石雕)花心裡,我真是開心極了,看來咱的技術就是好啊,估計運氣也會很好。
哪想到正在我洋洋得意之時,這枚硬幣不知怎的,竟然又落到了水池底下,莫非是我心不誠?真是奇怪,我看了一眼池子,心裡想:「如果我會潛水就好了,趁沒人的時候,就下去撈幾枚。」突然,我腦袋一疼,心裡一緊:「神靈顯靈了!」抬頭一看,哪裡是什麼神靈,原來是老媽跟我開玩笑,真是半夜裡做惡夢——虛驚一場。
寺
Ⅲ 洛陽白馬寺怎麼樣
白馬寺是一個十分有歷史文化的景點值得一去。
白馬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跡,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是並排三座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
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龍。龕內供置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常開,赤腳趺坐,形象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Ⅳ 白馬寺的景色特點是什麼
1990年前,白馬寺主要建築有寺院的山門、殿閣、齊雲塔院。1990年,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白馬寺增加了鍾鼓樓、泰式佛殿、卧玉佛殿和齊雲塔院內的客堂、禪房等。
佛殿
位於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從前到後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築。其中,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明代夾紵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大佛殿為單檐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二供養人,觀音菩薩等塑像;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釋迦、阿彌陀、葯師「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23尊元代夾紵造像,韋力天將泥塑像等;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毗盧閣為重檐歇山式,位於清涼台之上,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鍾鼓樓
分別位於山門內南北中軸線東側和西側。其中,鍾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於1991年6月建成;鼓樓於1992年竣工。鍾鼓樓同為方形角樓,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於石砌台基之上。鍾鼓樓的建成恢復了寺院晨鍾暮鼓的禮佛儀式,恢復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馬寺鍾聲」。
法寶閣與藏經閣
分別位於清涼台的東、西兩側,坐落在東西長25.2米,南北寬22.5米,高5米的台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閣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長18.5米,寬12.95米,朱漆圓柱,額枋彩繪,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經閣內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收藏有龍藏經、中華大藏經、日本大藏經、西藏大藏經、敦煌大藏經等10餘種藏經;法寶閣內供奉著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時贈送的一尊銅佛像,並收藏有數十種「法寶」。
泰式佛殿
位於寺院西側牆外100米處,始建於1992年,1995年4月竣工。該殿坐西朝東,建於長27.3米,寬21.3米,高1.2米的台基之上。大殿南北長14.4米,東西寬7.5米,高10米,其廊柱與牆面均用大理石鑲嵌,三重檐,頂飾琉璃瓦,具有鮮明的泰式建築風格。在該殿之中,供奉泰國友人贈送的銅佛一尊。
卧玉佛殿
位於大佛殿東側,原為齋堂,1996年闢建。該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築,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於石砌台基之上,殿中供奉卧玉佛一尊。
玉佛殿
位於大佛殿西側,原為禪堂,五開間硬山式建築,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於石砌台基之上,殿內供奉玉佛一尊。
六祖殿
位於大佛殿西側南部,原為祖堂,硬山式建築,西闊七間,南北長24.5米,東西寬5.4米,建於石砌台基之上。殿內供奉禪宗六祖木雕像。
齊雲塔院
齊雲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院內主要建築是金代重修的齊雲塔和新建的齋堂、客堂、禪房等。其中,齊雲塔始建於東漢明帝時,本稱「釋迦舍利塔」,後屢毀於戰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築之一;清代,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東漢明帝創建齊雲塔的記載改稱「齊雲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洛陽市人民政府對齊雲塔實施保護,於1990年建成,佔地15畝的齊雲塔院。該院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放生池、石拱橋、齊雲塔等建築。在齊雲塔的東西兩側分布著附屬建築:西側修建有3間念佛堂、3間齋堂;東側修建有3間客堂、3間培訓班教室,另修建有禪房,所有建築均為硬山式。在山門的兩側為大型佛教碑廊,西邊為禪宗三十三祖畫像及傳法偈,東邊為「釋迦牟尼應化事跡」及高僧大德墨寶。1999年前後,白馬寺寺院把白馬寺鎮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歸寺院所有,並進行改建。此外,還新建了假山、觀賞亭、放生池等游覽設施。
碑刻
白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餘方。其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有:宋崇寧二年刻石、金「重修釋迦舍利塔記」碑、元「龍川和尚遺囑記」刻石、元「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明「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等。
佛像
1990年以後,白馬寺先後接受了國際友人和居士們贈送的佛像,分別供奉於不同的殿堂之內。
泰國佛像供奉於泰式佛殿內,1991年泰國內務部長瓦塔納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馬寺朝拜時贈送。佛像銅質鎏金,通高7.2米,重達6.68噸。
釋迦太子像供奉於法寶閣內,1993年9月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期間參觀白馬寺後贈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紋高肉髻,著偏左袒式袈裟立於彌須座上。
中華古佛拇指般大小,銅質鎏金,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是世界上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於中國東漢時期,始塑於洛陽白馬寺,後流落民間,由西域傳至南亞、東南亞,最後分別收藏於泰國博物館和泰國一富商家中。1995年,泰國復制兩尊,其中一尊歸宗白馬寺,供奉於藏經閣。
卧玉佛是1996年前後,在弘法寺本煥大和尚及白馬寺印賢法師的感召下,深圳、廣州的部分居士捐資,用緬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賢法師護送到白馬寺,供奉於卧玉佛殿內。1997年12月19日,白馬寺專門舉行了開光法會。該佛像用緬甸玉雕刻而成,身長5米,重8噸,側卧於榻上。
許願井
白馬寺景區內據稱有一口千年歷史的許願古井。相傳這口千年許願古井能為人們帶來吉祥如意和健康平安,於是前來旅遊賞景的不少遊客爭相向許願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據白馬寺景區內一位正在負責清理內古井內錢幣的寺廟僧人介紹,向許願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做法由來以久,特別是重大節假日慕名前來寺廟旅遊和燒香拜佛的中外遊客更是特意趕到許願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和平安「,他們忙得時候一天最多要清理古井內各種錢幣三四次。
Ⅳ 描寫洛陽白馬寺的詩詞
1、《白馬寺》
作者:現代·高斌宇
去年四月,車過洛陽
我特意遊了白馬寺,從空門進
轉六祖殿,觀藏經閣
從無願門出,山門白馬同在
中華第一名剎,經文戒律如滿院春草
一群僧人,用虔誠侍奉信仰
2、《白馬寺的雪》
作者:現代·高斌宇
白馬寺的雪,有白馬寺的白
白馬寺的白,有白馬的空靈
山門外的躊躇,寺院里的彷徨
說不清楚,那一刻的心緒
是想哭,還是想沉默
抬眼,仰天靜觀
飄飄灑灑的雪,白化了整個伽藍
3、《宿白馬寺》
作者:唐代··張繼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釋義:漢代白馬馱經的事早已過去,只剩下斷碑和殘破的古廟留下遺跡。眼前的斷碑殘剎,讓詩人不禁想起白馬馱經的往昔盛事。茅草房上吹起了蕭瑟的秋風,整夜的浙瀝秋雨,給人帶來了多少離情別緒。
4、《白馬寺的香火》
作者:現代·查干
絕壁千仞,在星空中
兀立,只要有一輪明月緩緩升起
這里就會聞有,遠古蒼渾的誦經聲
而白馬寺安魂在飛檐下,總是響起
如禪的風鈴,磕著長頭的香客們呀
何不去側耳聆聽呢,一山的燈火
都在一明一滅中祈禱,一寺的香火
都在緩緩繚繞中祝福
此刻,禪聲呵靜止
此刻,晚鍾呵緘默
心有陰影的遊人呵,切莫來此打擾
5、雪落白馬寺
作者:現代·畢俊厚
大雪來臨,白馬寺內真的藏了幾百匹白馬
從寺前寺後,滿院子的白馬
咴咴而叫,寺院偏廂房
一個僧人,在入定做功。
另一個僧人,手敲木魚
也在做功,大雪無聲。
白馬的蹄子濺起千堆雪,又輕輕落在寺院里
寂靜,無聲
只有木魚啵啵啵地,一直在喊疼
只有從天而降的白馬,彷彿一匹匹經卷
綢緞似的,一層又一層碼在白馬寺的身上
Ⅵ 洛陽風景名勝著名景點
洛陽市的風景景區,首先是龍門石窟,然後是白馬寺,然後是關林景區。有天子駕六博物館,還有天堂,名堂。還有周王城廣場
Ⅶ 晉城白馬寺有什麼景物
白馬禪寺,位於晉城市市區北側五公里的白馬寺山頂上。白馬寺山又名司馬山,相傳北魏司馬懿封長平候曾登臨此山而得名。後因山頂建寺名白馬禪寺,故而更名為白馬寺山,此山主峰海拔1010米。
白馬禪寺創建年代不詳,金李俊民游白馬寺山詩曰「千年古廟映崇崗,寂寂空庭草樹荒」由於戰亂原因僅剩一座景公塔,巍然矗立,向人們昭示它的往日輝煌。
1989年冬,城區宗教局邀請五台山善財洞主持隆慧法師為城區佛教協會會長、白馬禪寺主持,並重修白馬禪寺。
1993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正式奠基,修建藏經樓,歷經十四餘年。陸續修建完成了藏經樓、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殿、九龍壁、伽藍殿、大毗盧殿、文殊殿、念佛堂、齋堂、文殊塔、祖師殿、舍利塔、上客堂、二僧院以及東西配房等工程。
藏經樓於1993年修建,1994年陰歷九月十五舉行落成剪綵法會,面積有348平方米。樓下為五佛殿,供奉有雲南居士從緬甸南坎觀音寺請來的玉佛五尊(五方佛),及一尊觀音像(緬甸玉)。樓上珍藏有乾隆藏、大正藏、佛光藏、天台藏、及藏文藏經。
大雄寶殿九四年動工,歷時二年,於九六年陰歷九月十五舉行落成典禮,計823平方米。殿內為橫三世佛,背後為海島觀音,兩側為文殊、普賢及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匾額是趙朴初親筆題寫,九八年舉行了開光法會,隆慧大和尚、請佛大和尚、源慧大和尚為佛像開點靈光。
天王殿243平方米,門頭有中國佛協趙朴初親筆題寫「白馬禪寺」匾額。殿內正面為彌勒菩薩,背後韋馱菩薩,兩邊四大天王。天王殿的 兩邊是鍾鼓樓,各35平方米。於九七年建成九九年九月十五舉行開光法會,隆慧大和尚、根通大和尚、慈貴大和尚為佛像開光。
大毗盧殿佔地1134平方米,是白馬禪寺最大的殿堂,殿內七重懸塑,主塑五方佛、五百羅漢、八十八佛、八十四大悲咒像、羅漢柱、五層八角亭柱、十二圓覺、二十四諸天、釋迦本身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靈山會、楞嚴會、龍華會、華嚴會、三身佛、三世佛、極樂世界、琉璃世界、藏像千手觀音、千缽文殊、密宗護法金剛、以及大型密宗金剛座等。塑像大的高三米,小的僅余寸,共一萬余尊。實屬國內罕見的工程。大殿於2000年舉行了落成典禮,寂度大和尚參加了法會,目前佛像還在緊張貼金與彩畫中,預計在2008年竣工。
毗盧殿兩側分別是地藏殿和文殊殿各352平方米。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像及閔公道明像全是漢白玉制;文殊殿內是五方文殊分別為(聰明文殊、獅子文殊、智慧文殊、無垢文殊、孺童文殊);第二法王宗喀巴大士、四臂觀音、綠度佛母、雲音佛母,殿內塑像均為藏密風格。2000年陰歷九月十五舉行開光法會,隆慧大和尚、寂度大和尚與普證大和尚主持了法會。
五方文殊塔於2003年冬奠基施工,2004年農歷九月十五竣工。塔為藏式風格石質結構,須彌座台高2.7米,塔高15.6米,須彌座為全部雕刻作法,雕以寶相花、蓮花、牡丹花等,須彌座上圍以欄板、雕刻花草、望柱為獅柱。
中央為小式八棱須彌座,亦即塔座,八角為八尊護法金剛力士像,八面雕以佛教八寶,二龍戲珠等圖案,塔台以上還有五百羅漢大型像塑。塔身有五方文殊像。另高台中室,為地宮一座,裡面供有24天尊像,轉經筒。整座文殊塔巍巍壯觀、風格別致、獨樹一幟。
文殊塔東西兩側配殿各佔542平方米,配殿中段分別為伽藍殿、祖師殿。值得一提的是,白馬禪寺祖師殿供奉的是達摩祖師、慧遠祖師、能海上師三像,分別代表了禪宗、凈土宗、大般若宗祖師。
寺院門前的廣場西側是主持隆慧大和尚應僧俗四眾之請,為諸僧圓寂後有所託身所建的舍利塔,此塔亦為全部石質結構,於2005年初冬動工,2006年農歷九月十五竣工典禮。須彌座的高台中央聳立的塔為五層密檐式,中塔高9.9米,兩側塔高7.9米,塔上雕有地藏菩薩像,羅漢像,並刻有經文語,塔座圍以石燈、石獅、石像。須彌座高檯面闊18米,進深23.6米,亦為雕刻之考究作法。上面四周是古式欄板望柱,高台外有石牌坊一座,與舍利塔交相輝映,更顯庄嚴肅穆。
廣場中央有九龍壁一座,長20米,寬18米,雙面雕塑,座為須彌居樣式。頂為瓦脊斗拱樣式。
廣場南面的山上是唯一遺存的白馬禪寺古代建築「景公塔」。據說清康熙三年,甲辰三月,有一官名景文魁,慨以俸金修復早先失毀的白馬寺塔,且更盛於前,故名「景公塔」。從景公塔碑記內證實原塔是明代建築。
Ⅷ 描寫白馬寺的詩詞
《白馬寺》
年代: 現代 作者: 老舍
中州原善土,白馬馱經來。野鶴聞初磐,明霞照古台。版
疏鍾群冢寂權,一夢萬蓮開。劫亂今猶昔,焚香悟佛哀。
《白馬寺詩》
年代: 宋 作者: 李廌
湠漫漢江皋,迤邐楚山岫。衡門掩半麓,飛甍聳層構。
高林敞華榱,雙泉逼瑤甃。龜魚水中坻,牛馬飲殘溜。
我卜關外居,此計春可就。參差菱荇香,猗儺參術秀。
行吟池上篇,來倒壺中酎。
《游白馬寺》
年代: 宋 作者: 張耒
秋林轉層崖,步踏落葉響。森森夾路竹,矗矗羽林仗。
精廬隱深塢,門啟台殿敞。累累霜果懸,落落寒木壯。
房深燈火暖,縱飲頗酣暢。山寒夜已深,嶺白月微上。
天明寺南去,幽路隘而昉。林分徑忽斷,淺澗闊逾丈。
崩奔被澗石,大小非一狀。丸丸列囷廩,落落排瓮盎。
鳴泉走石罅,聯絡弄清漲。喧頹競飛漱,派瀉或平漾。
群行命朋儔,困息植吾杖。沿松見奇鼠,石蟹侑朝餉。
深行耳目靜,擠險誰復讓。寒聯老木陰,暖值丹崖曠。
秋暉墮平野,暮鳥啼青嶂。徜徉未知返,欲去意先愴。
膏粱與薇蕨,美惡隨所尚。當其兩自得,厭滿絕余望。
乃知山林樂,豈為隱者妄。況吾不事事,枯槁理則當。
遑遑施仁義,此固聖賢量。我自沮溺徒,疏頑安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