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風景畫
⑴ 潘鴻海江南水鄉油畫用了哪些技法
潘鴻海,1942年生於上海梅隴,1962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附中,1967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歷任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記者、美術編輯、編輯部主任、副總編、《富春江畫報》(工農兵畫報)負責人、浙江畫院院長。現為浙江畫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潘鴻海熱愛江南,他用手中的畫筆描繪江南。油畫出自西方,歐洲的油畫藝術有著適合表現其本土語言和歷史傳統的積淀,單純地拿來主義,以西洋油畫的語言來述說東方,會顯得生硬和滑稽。所以,用油畫解讀中國江南,必然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可以說,把風景、風俗畫與「江南水鄉風情」這樣的母題結合起來,並構成一種創作題材的一貫傾向與藝術風格,即使在今天的國內畫壇,也很少舉得出幾個代表性的畫家來,目前成就最突出的藝術家中,其中有兩位藝術家,陳逸飛和潘鴻海。在審美意識當中,陳逸飛表現的多為大家閨秀,而潘鴻海則著眼於小家碧玉,似乎同我們的生活更貼近一些,也就愈加親切。
潘鴻海先生1942年生於上海龍華古鎮的鄉間。母親是一個農家女,父親是鐵路扳道工,他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鄉間平民百姓家的子弟。所以,那種大都市書香門第子女所受到的藝術家風的熏陶,他是全然沒有的。由於弟妹多,小時家境拮據。潘鴻海清楚記得,1962年他考取了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父母並不是欣喜若狂,而竟是雙雙若有所失地對坐良久,因為他們當時哪有經濟能力來為有出息的兒子籌措進大學就讀的費用啊!但是物質上的貧弱往往帶來人精神與氣質上的剛強,並增加其意志上的力量。鄉間家人鄰里平易的鄉情民風,他從小耳濡目染,這也給了一個未來的藝術家最可寶貴的東西——豐富的情感體驗。這一切與江南水鄉的自然氣候、田園風光交織成一幅幅清新明豁的美好圖畫,深深地種在他幼小的心田,印刻在他童年的記憶里……
從幼兒園讀到初中,他酷愛美術熱衷畫圖的興趣與日俱增,也不斷得到一個個啟蒙老師的熱情鼓勵與指點。在幼兒園里畫蠟筆畫,他最喜歡的是那支湖藍色的蠟筆。也許,湖藍色正因為是屬江南故鄉田園的水天之色,所以才在他這個天命屬水孩童的幼小心底占據著那麼重的分量!湖藍色,它正成為練染其童年夢想的基調色,成為系在其潛意識心理深層的一個難以磨滅的原始焦慮的「情結」。這一「情結」的解脫,正是最終要在能不受限制、無拘無束地自由用色之時,通過轉換生成他如今「江南水鄉風情」系列的畫面色調來實現。
在他履歷中有一個重要事實是決不能忽略的:他的初中是在蘇州就讀的。也就是說,潘鴻海早在13歲起,就從父母身邊離開,過起了寄宿學校的生活。然而來到蘇州,實際上使他來到了或接近了比上海家鄉更富有江南水鄉典型特色的環境:具有獨特世俗風情的姑蘇城,確實是個「水美、山美、人更美」的世界。無疑,這三年姑蘇學校的寄讀生涯,對一個少年來講,在其心靈深處會激起何等青春期的情感慾念的波瀾是可想而知的,加之當時在學校受到藝術素質很強的美術老師蕭前榆先生的悉心培養,初中美術課程對他發現美、欣賞美的感官能力的強化,肯定會在少年潘鴻海的潛意識中系下一個比此前湖藍色的童年情結更為牢固的「情結」。這就是他少年期的「姑蘇戀」情結。姑蘇從此成為他的第二故里。至今,每年春秋兩季,他都要為創作去那裡走一次。這些江南水鄉風情作品才真正可以作為畫家真實心魂的自白來解讀。
80年代中期,當中國美術的青年運動與可以引進的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發生大的碰撞,進而促成85美術新潮湧起之際,潘鴻海卻情有獨鍾地借工作之餘,悄悄地作他的「姑蘇行」了。這是一次了卻其內心「情系江南,魂牽故里」的舊夢宿願的創作寫生旅行。他到了江蘇吳縣周庄幾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在他寫的一篇《江南美》的文章中,對此行有較具體的表述:「那裡河街水巷,戶戶通舟,各式拱橋、石板路連接著在水天之間隱現在樹叢中的遠村……」「在這塊地方繁衍、生息的西施的後代們,那娟麗的形象、糯軟的語言,無論勞動和走路的姿態,都帶著濃郁的地方風味。這里四季鮮明,色彩變化大;不同季節又有不同的勞動、生活內容,就是政策落實在每個人身上也有著不同的影響和表現……」
潘鴻海當年師從的教授、著名油畫家全山石後來撰文評價它們是「以嚴謹、細膩的寫實手法,輕快素雅的色彩調子,柔和抒情的藝術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江南水鄉的眷戀之情」。
當然,我們在潘鴻海的作品中,不僅僅看到了大自然給予他的饋贈,也不僅僅看到了命運女神對他的厚愛——把特定地域的大自然搬到油畫作品中,要靠畫家獨特的藝術審美觀照,並用物化的油畫媒材以特定的技藝把它們製作出來。這是一種美的發現,更是一種美的創造。
橋、船、水無疑是潘鴻海在其江南水鄉風情作品中描繪得最多的主要對象,也是藉以表現江南水鄉特點的基本景物。橋作為人文景觀,又是這三者中顯示地方風情與傳統文化特色最富表現力的對象。江南水鄉古鎮的石拱橋,臨水倚岸,內圓外方,它有變化豐富的外觀造型,更不消說它根據環境需要與設計風格的追求而表現出的個性特色了。只要描繪橋,多半就少不了船。橋是固定的船,船是流動的橋,兩者是為著同一交通目的的不同媒介方式。而橋與船歸根到底都是依傍水鄉之水而生;橋跨過水,水穿過橋;橋凝固挺拔,水流動柔和;而船則穿行或停留於橋與水之間——這三者剛柔相濟、陰陽相合,動靜互補,成為體現水鄉文化最典型的有機構成。
上述以橋、船、水為主體的作品,大多是用大全景構圖構成的純風景畫,表達的是水鄉獨有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及其在不同時空與氣候條件下氛圍的變化。它們在致力於致遠的縱深空間關系的開拓中,滲透出的詩化的意境也特別幽遠,觀之令人神往,是畫家水鄉風情作品中屬審美品位最高的部分。
⑵ 寫實水鄉風景油畫哪裡有
一般畫廊都有賣的哈,如果網上買油畫,我建議你到風尚陶畫看看,上面有很多寫實水鄉風景油畫,作畫精細,價格相對都比較便宜。
⑶ 吳冠中為什麼要畫水鄉小景這幅水彩畫
水彩畫是西方畫油畫的,用來畫速寫,記顏色,起輔助作用的。傳入我國後,因其簡便,成本低,受歡迎,發展很快,成為獨立畫種。吳老是中西結合的油畫家,當然水彩畫的好,無論大幅小幅,風景人物皆佳!
⑷ 溪居即事描繪了一副恬靜,平和的水鄉圖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這首詩勾畫了一幅恬靜、平和的水鄉春景圖:臨水的村莊,疏疏落落的籬笆,悠悠飄盪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著的柴門,奔跑的兒童······和諧而富有詩意。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為生產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但「籬外誰家不系船」句,卻於平常中又顯出不平
常來了。似乎作者於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故以此句開首。「誰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為「不系船」,船便被吹進「釣魚灣」。「春風」二字,不
僅點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才會隨著風勢,由遠至近,悠悠盪盪地一直漂進釣魚灣來。不系船,可能出於無心,這在春日農村是很普
通的事,但經作者兩筆勾勒,溪居的那種恬靜、平和的景象便被攝入畫面,再著春風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生氣盎然,饒有詩意。
鄉村春日,人們都在田間勞作,村裡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後嬉戲之外,少有閑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
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客人來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脫柴門的扣子,打開柴門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
疏、急切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塗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
給讀者展現出一幅素淡的水鄉風景畫:臨水的村莊,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盪的小船,奔走的兒童,掩著的柴門。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
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鄉寧靜、優美的景色,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而透過這一切,讀者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須、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略到他那積極樂
觀的生活情趣和閑適舒坦的心情。
⑸ 想找一些風景油畫或水粉 帶房子的 有點江南水鄉的感覺的畫
你搜索吳貫中或陳逸飛的作品,他倆畫了不少江南水鄉的畫,而且這倆人的畫在當代來說非常棒.
⑹ 色彩風景怎麼畫
1、落筆前觀察圖片是左右結構,但右邊的河岸物體面積太小,為了使畫面左右平衡,將右邊的面積增大。遠景含糊不清需主觀把層次理清楚。房子可分為近中遠三組,將遠處的房子壓低加強空間縱深感。
(6)水鄉風景畫擴展閱讀:
風景畫通俗地說是以風景為題材的繪畫。中國畫中的山水畫屬於風景畫,但不用此概念。該詞約在20世紀傳入中國,僅使用於西方傳入的油畫、水彩畫等。西方的油畫風景、中國的山水畫最早只作為人物畫的背景,以後才逐步發展為獨立的畫科。
畫風景畫是孩子的繪畫作品從稚嫩慢慢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幼兒時期的風景畫一開始很少有實際景物的描繪,只是畫主觀印象中和想像中的景物。孩子慢慢地成長,對周圍的客觀事物、景象能夠進行認真觀察、比較了,加上自己的主觀感受,才能較真實地畫出想表現的對象。
為了更多地增加孩子的繪畫素材和更好地提高繪畫能力,應該經常帶孩子去畫寫生畫。當我們面對的景象較為復雜和煩瑣,使人眼花繚亂而無從下手時,可對所看到的事物進行刪減,移動,取自己所需,使畫面主題更明確。
⑺ 求有城,有水的風景畫,也就是江南水鄉的風景畫,要少有的....
搜一下不是有很多嗎
⑻ 中國的第一水鄉,水鄉風情有多濃厚
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鎮,有“中國第一水鄉”之美譽。周庄鎮環境幽靜,其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築與明清古橋融為體,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景畫。坐在船上游覽,穿橋過洞,頗有情趣。
周庄鎮有名的景點有沈廳、葉楚倫故居、雙橋、富安橋、南湖園、怪樓等。其中,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由沈萬三後裔於清乾隆七年所建,是典型的江南民居。葉楚倫故居是著名的革命家、國民黨元老、報人、作家葉楚倫的故居,為四進清式建築,包括牆門、轎廳、正廳、堂樓、後天井等建築。
金牌點評
◆景區里沿路的商鋪不勝枚舉,各式各樣的小吃香味撲鼻而來,越往裡走越是熙熙攘攘。
周庄有著“天下第一水鄉”的美譽,至始至終保留著古樸的氣息,青瓦白磚的名宿;依水而鋪的街道;朴實勤勞的船家;都是一幅幅對歷史的見證和記錄生活的真實寫照。
古鎮走到哪都是一層不變的石板路,木質結構的小閣樓,以及各式各樣的小商品店鋪。賣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取什麼店名才是吸引顧客的關鍵,誰又知道“冰遇見火”原來是賣豬肉脯的。
沿路的好些景點在裝修都未開放,不過大致的美景已經觀賞了十之八九,返程途中坐了回烏篷船,河道寬的可以同時經過兩艘船,橋洞又高,四周酒家商鋪比比皆是景色宜人。我們的閑情雅緻才剛開始,搖船的阿姨便問我們是否要聽她來上幾曲,我立馬贊同(每首十元)。
阿姨嗓子一開那叫一個贊!補充一下前面點了四首歌曲。瞬間一天的舟車勞頓煙消雲散了,不過好戲在後頭,也許是慣例吧。聆聽了兩曲,阿姨在唱第三首曲的時候注入了激情。船身隨著歌聲左右猛烈的晃動起來,好比在海浪里顛簸。真是又緊張、又刺激、又要人命吶!她卻穩穩的站在船尾搖擺著船槳,不得不贊嘆這門技藝。
周庄絕對不枉此行
◆白天上班時間進去的話100元門票,不然就等到6點鍾下班。而這種古鎮都是有水道圍起來的,有水道的地方必定有橋,每個出入橋口都有檢票的小房子,這樣就很不利於找路,試了好幾條路線都無功而返,乾脆一直等著下班好了。
我們就守在景區入口,看著到了下班時間工作人員陸續離開,這下隨便進吧沒人管。最讓我意外的是,古鎮真的好冷清遊客好少,還有幾條巷子的商鋪全部齊刷刷的關門了,走到一些更偏僻的巷子里,一片漆黑好害怕,一股陰森森的氣息,為什麼傳說中“江南第一水鄉”是這樣子...要不是跟著老公,我一個人晚上根本不敢走。
⑼ 《溪居即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水鄉春景圖
這首詩勾畫了一幅恬靜、平和的水鄉春景圖:臨水的村莊,疏疏落落的籬笆,悠悠飄盪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肥美的魚兒,奔跑的兒童······和諧而富有詩意。
⑽ 急尋八馬圖或八駿全圖、江南水鄉風景畫!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rn=16&word=%B0%CB%BF%A5%CD%BC&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rn=16&word=%CB%AE%CF%E7+%B7%E7%BE%B0%BB%AD&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