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縣美景
㈠ 興平縣有多大有什麼景色
興平市位於陝西省中部,東距西安50公里、咸陽23公里,西貫寶雞,南通漢中,北連隴東河套地區,是一個典型的以大中城市為依託的衛星城。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設興平市。現今興平縣境之四至,南以渭河為界,隔河與周至縣富仁鄉相望;北到店張鎮窯上村北段,與禮泉縣駿馬鄉、尚寨子鄉相鄰;東至田阜鄉段家村與秦都區尹家相接;西至桑鎮苟家坡村、趙村鄉址坊頭村,與武功縣薛固鄉西崆峒、長寧鎮相連。全境東西長28.82公里,南北寬22.95公里。總面積507.43平方公里,約占陝西省總面積的0.24%,占咸陽市總面積的4.97%。
興平旅遊景點富有特色,各領風騷。境內有文物古跡32處,館藏文物4837件,中外聞名,是全國旅遊勝地之一。城東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長眠之地——茂陵。茂陵石雕為我國已發現的古代大型石雕中時間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優秀文化遺產,為國內外史學家所珍重。茂陵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馬等,被視為國寶。城西有馳名中外的唐楊貴妃墓,貴妃墓東西十二間碑廊鑲嵌著歷代文人題詠的石刻三十二通墨跡詩篇,或品評李隆基,或褒貶楊貴妃,各執己見,不一而論,其文學和書法藝術價值極高。城內有建於唐代玄奘譯經和七級八角形古塔及佛教東傳時的清梵寺;明代金碧輝煌的文廟大成殿等。還有東漢經學家、文學家馬融墓。東漢女史學家曹大家(即班昭)之墓,黃山新石器遺址等,都是頗有名氣的文化遺產。1992年,在城內開發地熱自噴泉一處,水溫62℃,自噴高18米,經鑒定,溫泉水質屬於重碳鈉型,具有溫度高、硬度小、礦化度低,含有氟、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和氣體氡,是健身療養、旅遊度假的理想場所。在馬嵬貴妃墓旁發現的天然礦泉水,被鑒定為優質礦泉水,日開采量可達兩千噸。興平又是中外遊客去法門寺、乾陵觀光的必經之路。興平正以嶄新的姿態喜迎八方賓客。
㈡ 家鄉的風景 武功縣 說明文
武功縣建縣有2300多年的歷史,武功城隍廟、鄭家坡遺址、報本寺塔被列為全國重點迴文物保護單位 。姜嫄墓答、蘇武墓、武功關帝廟、教稼台、望仙宮等,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5處。縣境內不僅地面文物豐富多彩,且館藏文物也極為珍貴,計1800餘種,其中一、二、三級國寶46件。 蘇武紀念館位於武功鎮龍門村前的台地之上,東臨漆水,西依鳳崗。
㈢ 描寫武功縣的一處景的作文
當葉子開始飄落;當楓葉紅得似火;當陣陣涼風吹進人們心田時,秋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瞧!西湖旁,似金的落葉鋪成的小道上,行人紛紛停下腳步,傾聽著,秋姑娘那優美的歌聲;凝視著秋天的圖畫。迎面撲來的陣陣秋風,不時摻雜著絲絲桂花的清香、菊花的清香和秋天的清香。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麼撫媚,夏那麼火熱敲春睢C康鼻鋟緔倒嗣橇臣帳敝屑淥粼擁哪侵窒閆蛩鬧萇⒎ⅲ嗣嵌薊嶸釵豢諂坪蹕氚閹暝碌木課狻?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麼羞澀,夏那麼袒露,冬那麼內向。秋霜是它重要代表物,許多詩人都將筆墨花在描寫秋霜或秋景上,以表達內心深處的深深思念和孤獨的情懷。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麼羞澀,夏那麼袒露,冬那麼內向。秋霜是它重要代表物,許多詩人都將筆墨花在描寫秋霜或秋景上,以表達內心深處的深深思念和孤獨的情懷。
秋天是一首詩,它輕聲說著一串感人的故事。秋天是一位偉大的美術家,他畫出一張張無法用金錢換來的畫。
秋天很美,美在於清澈。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小溪唱著歌、跳著舞,緩緩流過。秋天很麥,美在於景色。一片片顏色不一、形狀多樣的樹葉從樹枝上飄落下來,輕輕地拍打著大地媽媽那細嫩的皮膚。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天的景色美不勝收。秋天的景色不僅僅在於那美麗的風景,更在於那幅忙忙碌碌豐收的景象。碩大的果實,艷麗地掛在枝頭上,讓人一見到就愛慕之心、垂涎三尺。
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同冬一樣迷
㈣ 武功鎮的風景名勝
這些歷史名人,在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業績中,也給家鄉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跡。如教稼台、報本寺塔、蘇武墓、城隍廟、康海祠堂、隋煬帝陵、綠野亭、唐太宗曬書處、姜嫄墓、後稷祠、楊虎城守城等。
上述名勝古跡,盡在古城周圍,遠不過五里。
新千年已經通過陝西省關中百強重點發展鎮戰略,規劃鎮區景點全面整合,正邁向國家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而努力;東南亞蘇氏後裔捐建整修蘇武紀念館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國家文物局批准全國青少年教育重點基地;後稷文化廣場、古鎮一條街等景點正蓬勃修繕建設中,正積極打造千年古鎮旅遊項目,同時已經啟動開通楊凌—武功一日游。 清代陝西督學使吳大徵篆書「姜嫄聖母之墓」匾額牌坊已恢復原貌,蔚為壯觀。清知縣陳爾弗重修陵園圍牆,方圓約三十畝之大,樹大蔥蘢,罩盡整個山頭,歷代銘碑林立其間,遠遠望去,十分巍峨,「姜嫄古墓小華山」為《武功八景》之一。
墓地中高,兩旁垂供如翼,故稱「飛鳳穴」。《史記》載,姜女原為帝嚳元妃,履巨人之足跡而生後稷,母以子貴,世人尊稱姜嫄為聖母。姜嫄古墓位於武功鎮華山之巔,姜嫄生「後稷」名「棄」。
尊稱「聖母」,經天緯地,後稷又「樹藝五穀」,為農業始祖。姜嫄墓位於武功鎮南側小華山上,1990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武功鎮北門外,龍門村前,幕曠東向,背向風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過,依山傍水,環
境優美,風景宜人,開發、利用前景遠大。
蘇武字子卿,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後放逐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牧羊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愛國主義典範,位封「漢典屬國」。整修一新的蘇武故里蘇武紀念館迎接八方賓客。 金仙觀位於武功鎮的後河之畔,東倚雄渾遼闊的漠漠周原,西視源遠流長的涓涓湋河。此觀始建年代不詳,據傳自漢朝以來,金仙觀代有興廢和修建,歷經戰爭的洗禮、風雨的剝蝕以及自然災害,存世的是一組晚清建築群,山門、獻殿、中殿、後殿等,保存較為完整,是武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處三山聳立、一水橫流,古樹濃陰閉日、長川涼風習習,綠樹紅花滿山間,是一處休閑游覽之地。山門西向,為空心筒脊、灰布板瓦的硬山式建築,其上懸一匾「金仙觀」,筆走龍蛇、蒼勁有力,出自享譽關中的關中革命前輩,原陝西省農業學校校長馬伯援先生之手。
據說「封神榜」之後兩千年,漢明帝時,聶雲霄轉世到了武功縣的聶村,受靈山老母點化,學道、修仙,後因為聶雲霄與班超將軍營救漢明帝有功,被漢明帝敕封為「救世金仙」,因此這座廟才叫「金仙觀」。金仙觀周圍還有文督祠、聖母廟和戲樓。
㈤ 武功鎮的歷史沿革
武功鎮歷代沿革表朝代 紀年 名稱 地址 備注 有虞氏,虞舜 斄國 今鎮治 《史記》:有斄氏女曰姜原,為帝嚳元妃,生棄,以教稼功,管後稷,復封於邰。 禹 斄國 今鎮治 《史記》:後稷之興,在唐陶。禹夏之際,皆有令德。 啟 斄國 今鎮治 《史記》:後稷卒,子不窋立。 夏、商 周地 周 初年 畿內邑 今鎮治 《史記》封禪書周興邑邰,,立後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 春秋 初年 周邑 今鎮治 《史記˙秦本紀》秦文公十六年,伐戎,收周失地,岐以東獻之周 戰國 秦邑 《元和志》:秦孝公做四十一縣,邰、武功、美陽各一。 秦 始皇 武功縣 在渭水南 《地理志》:武功有太乙、惇物、斜水。太乙,即終南山。太白,武功兩山,故名惇物,均在渭水南。 漢 武功縣 在渭水南,今屬眉 《水經注˙渭水注》東經郿縣故城南,又東過武功縣北。 新莽 9-25 新光縣 渭水南 東漢至晉 武功縣 姜嫄嘴 北周 建德三年(574) 武功縣 今鎮治 《隋書》:周置武功郡。建德三年郡廢。《太平寰宇記》:周省武功郡,別立武功縣於中亭川(今武功鎮) 隋 581-618 武功縣 今鎮治 屬京兆郡 唐 武德三年(620) 置稷州,領武功縣 南立節 貞觀元年(627) 復武功縣 今鎮治 《元和郡縣志》:州廢,以縣屬京兆郡。 天壽二年(691) 復置稷州 邰封里 領縣。唐書:天授二年(691),復置稷州。 大足元年(701)-至乾寧二年(895) 武功縣 今鎮治 《唐書》:大足元年(701),州廢,復為縣。 後唐 同光中(923-926) 武功縣 今鎮治 隸扶風府 長興元年(930) 武功縣 今鎮治 以縣隸京兆府 後晉 936-946 置武功郡 隸晉昌軍 後周 951-960 武功縣 今鎮治 隸書興軍 宋 政和八年(1118) 武功縣 今鎮治 改屬醴州,屬環慶軍路 宣和三年(1121) 武功縣 今鎮治 隸京兆府,屬永興軍路 金 大定二十九年(1189) 武亭縣 今鎮治 金志:以顯宗諱,更武功為武亭 元 1206-1368 武功縣 今鎮治 《續通考》:元復為武功縣,屬乾州。 明 1368-1644 武功縣 今鎮治 隸西安府乾州 清 初年 武功縣 今鎮治 隸西安府乾州 雍正三年(1725)至末年 武功縣 今鎮治 改屬直隸乾州,是年分乾州為直隸州,以武功、永壽屬之。 民國 二年(1913) 武功縣 今鎮治 廢府設道,屬關中道 十七年(1928) 武功縣 今鎮治 廢道,直屬省轄 新中國 1950年5月 武功縣 今鎮治 屬寶雞專員公署 1956年6月 武功縣 今鎮治 撤專屬,歸省直轄 1958年12月 武功公社 今鎮治 武功、扶風、興平三縣合並為興平縣,直屬省轄 1961年9月至今 武功鎮 今鎮治 武功縣建制恢復,治所由武功鎮搬遷至普集鎮,屬寶雞專區。1983年10月武功鎮隨武功縣改屬咸陽市 註:上古時期至清由《武功縣志(稿薄)》整理而來;民國至今由《武功縣志》整理而來 相傳,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農業師祖後稷在這塊熱土上教民稼穡、樹藝五穀。武功鎮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今留有關中四台之首的後稷教稼台紀念後稷的功績。
武功原為古有邰國,現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城建歷史,留有以「武功八景」為代表的名勝古跡。
北周建德三年(公元621年),廢武功郡,別立武功縣於中亭川,即今武功縣舊城——武功鎮,武功鎮始為武功縣治,即「宇文造周,易治中亭」。 武功鎮位於縣境西北部,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秋七月,築武功城於中亭川(今武功鎮)。同年十一月,周武帝觀武功城。
武帝建德三年(574),撤武功郡,別立武功縣於中亭川新城。 為土築城,西靠稷山,東臨漆水。
元末張良弼、李思齊首次增築。縣城四角增設炮樓,並根據東、西塬地形,增築12個衛城。
明洪武九年(1376)都督耿忠奉詔屯戌於此,再資增築。城周長三里二百二十步,外有深2.7米的護城溝。有城門五個:東門名「觀瀾」;南門兩個,東名「集賢」,西名「望月」;北門兩個,東名「迎仙」,西名「來鳳」;城西無門。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縣徐奇桂重修,增築各門磚樓。
乾隆十八年(1735),知縣龔師勝大修城門。
嘉慶十三年(1808),知縣張樹勛在進行整修時,為緬懷先哲先賢的豐功偉績和歌頌縣城的勝跡美景,專為城門題刻門額:東門外額「思文古治」,內「麟閣勛名」;南集賢門外額「綠野春雲」,內「龍圖經濟」。望月門外額「雍原秋室」,內「許國文章」;北來鳳門外額「鳳崗晚翠」,內額「虎觀淹該」;迎仙門外額「二水朝霞」,內題「璇璣錦綉」。
咸豐末年至光緒年間,知縣張宗睿、鄭慶崧、陳子楷、陳爾茀、張世英等也先後進行過修葺,力圖恢復古貌。
民國初年,災荒戰亂頻繁,城牆多處毀壞。
民國10年(1921)楊虎城將軍率靖國軍駐縣時,除對城牆補修加固外,又在西城牆修築了內外兩道女兒牆,並在城外西北角的塬邊,新築了一座子城名太白城,為犄角之勢,護衛縣城。
民國36年(1947)在南廓門上和城牆東北角修建磚碉樓各一座,民國37年(1948)加深加寬護城溝。
建國後,城區建設擴大,古城牆被農民作糞土肥田而逐年拆毀。
北周建德三年(574)至1958年12月,在長達1384年間,老縣城皆為縣治所在地。
1958年12月武功縣並入興平縣以後,老縣城成為武功鎮(公社)駐地。
1961年9月撤興平大縣,恢復武功縣建制,縣機關遷至普集鎮。 武功鎮自古都有九街十八巷說法,直到今天還保留著:
九街為:大北街,小北街,學前街,西街,東街(碾盤街),宣化街(糧食街),上南街(三槐街),下南街,後街
十八巷為:草場巷、三鑒巷、蔣家巷,當鋪巷,仁義巷,月季巷、韓家巷、馬道巷、上閣巷、西寺巷、文昌巷(已無存)、北倉巷(已無存)、分水巷、東廳巷、南順城巷、北順城巷、東順城巷、鐵樓巷(已無存)。
㈥ 西安的南門周周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寶慶寺華塔
【寶慶寺華塔】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大南門內書院門街口北側。寺、塔初建於隋文帝仁壽年間(601~604),明景泰年間(1450~1457)重建於今址。殿宇早已無存,惟塔猶在。塔為六角七層,高23米,一層檐下有龍鳳雕飾,三、四、六層磚龕內嵌有北朝和隋唐石造像,二層每面鑲有武則天長安三年(703)白石造像,寶相壯嚴,精美無比。
靈感寺
【靈感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五星鄉。始建於唐,明萬曆年間(1573~1620)重修,現存有大殿和後殿。
萬壽寺塔
【萬壽寺塔】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東部韓森寨第28中學內。始建於明代,為樓閣式磚塔。塔身通高22米,共六層,每層六面,至今保存完好。
杜公祠
【杜公祠】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韋曲鎮東少陵原畔。明嘉靖五年(1526)為紀念杜甫而建。此後多次修葺。明清文人學士多到此憑吊和題詠。祠內大殿保存較好,陳列明清碑碣多方。
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大南門內東側書院門街西安師范學校內。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為明代陝西省最高學府。著名學者馮從吾曾在此講學。初期建築規模較大,有大門、二門各5楹;內設講堂一座,名為允執堂,面闊5間;還有鍾樓、東西號房及學生書齋。清康熙三年(1664),院址得到擴充,增建東廊、西圃,又建精一堂、左右協堂及兩廡各5楹。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書院,改學堂。民國時改為陝西省立師范學校。現東西兩廊廡、允執堂、精一堂以及東西列號房50餘間保存完好。
廣仁寺
【廣仁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古城內西北隅。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建,是西安惟一的一座西藏密宗黃教寺院。面積約10600平方米,今存大殿、藏經殿、講經堂、配殿、廂房等建築。寺內原有從開元寺移來的唐代佛像。還有釋迦牟尼銅像、西藏造鎏金銅佛像以及高1.5米、直徑1.4米的白色大理石蓮花紋缸一個。藏經殿內有保存完整的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刊印的梵本《大般若波羅密多經》一部,6770卷,紙質光潔,書體嚴整,刻印精美。另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藏文《甘珠爾大藏經》一部,108卷,其目錄為漢、藏、滿、蒙古四種文字並列,極為珍貴。寺院內殿宇庄嚴,花木叢茂,環境幽雅。農歷十月二十四、二十五兩日,有紀念宗喀巴大師的燈會,善男信女紛至沓來,十分熱鬧。
西安事變舊址
【西安事變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張學良公館、西安事變指揮部、新城黃樓、止園、高桂滋公館、西京招待所、華清池五間廳、兵諫亭等8處。張公館在建國路69號,建於1932年,為東西排列的三座三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東樓是機要樓,中樓有客廳、會議室,西樓為張學良的居室。西安事變發生後,周恩來、葉劍英率中共代表團住東樓。中共代表團與張、楊會談及與南京政府代表談判多在中樓。西安事變指揮部位於西安新城陝西省人民政府內的楊虎城公館,1931年建,磚木結構,宮殿式,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1936年10月8日張、楊在此密談決定對蔣介石進行兵諫。事變發生後,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來此與楊虎城共商救國大計。新城黃樓與楊虎城公館相距300米,因牆為黃色得名。止園在北大街青年路,建於1933年。主樓為傳統宮殿式建築,拱頂、飛檐、碧瓦、朱柱。西安事變前夕,張、楊在此密商發動兵諫。1936年12月17日,周恩來在止園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高桂滋公館位於西安市建國路陝西省作家協會院內,建於1933年,1936年12月14日蔣介石遷此,周恩來在此會見蔣介石,初步達成六項協議。西京招待所在解放路,為隨蔣介石來陝的南京政府軍政要員的住所,現為省旅遊局辦事處。華清池五間廳背靠驪山,西安事變發生當天蔣介石由此逃至驪山一巨石縫隙中,後來在巨石附近建亭,先後以"正氣亭"、"避難亭"、"捉蔣亭" 、"兵諫亭"為名。1982年在張學良公館建立西安事變紀念館。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古城內北新街七賢庄。1936年初,中國共產黨在七賢庄一號院建立秘密聯絡處。西安事變後,中共在此設立了合法機構--紅軍駐西安聯絡處。盧溝橋事變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陝辦事處"。辦公地點也從1號院擴大到3、4、7號院,葉劍英、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後為八路軍駐陝辦事處黨代表。黨和軍隊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鄧小平、博古、吳玉章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白求恩、柯棣華和巴蘇大夫、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也在此居住過。在抗日期間,八路軍辦事處開展統一戰線工作,輸送進步青年赴延安,為陝甘寧邊區領取、采購、轉運戰爭物資等,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46年9月撤銷辦事處。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共有10所坐北向南的院落,均為四合院式建築。其中1號院為主要辦公地點。1959年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正式開放。如今1、3、4、7號院以及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居住、辦公的地方和外國友人居住的地方都已復原開放。還開辟了陳列室,收藏陳列當年使用過的文件、證章、電台設備、新聞圖片、書刊和烈士手稿等革命文物。
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
【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申店鄉雙竹村。1936年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與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將軍共同發動"西安事變",對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起了推動作用。1949年楊虎城將軍與兒子楊拯中在重慶被害,1950年遷葬於此。陵園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楊將軍墓,左右為夫人謝葆貞、兒子楊拯中墓。下層為秘書宋綺雲夫婦、副官、衛士等人墓。楊虎城的長子楊拯民1998年病逝後也歸葬於此。
嘉午台
【嘉午台】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城東南30餘公里處長安縣大峪鄉境內。為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形成的花崗岩構成的斷塊山。這里峰巒疊嶂,岩石怪異,山體險峻,人稱"小華山"。人登嘉午台,必過"小梯子"和"朝天梯"。"小梯子"是長約20米、80°的直立陡壁,數十級石階鑿在懸崖上。崖壁兩側是深不見底的溝谷。"朝天梯"是一個約50米高的崖壁,三面臨空,上面鑿有石階,兩側有明萬曆十一年(1583)鑄造的鐵索鏈,可攀援而上。回首俯視,有騰空之險。嘉午台青山碧水,景色秀麗,別具一格,自古就是宗教興盛之地。從山腳到頂峰有庵、寺、堂、廟、殿等古跡34處。山頂(戴頂)之上,有唐開元九年(721)始建的興慶寺,現仍存明清所修大殿及三間廂房,殿內山牆上的壁畫仍完整清晰。經過重新修建開發,嘉午台現已成為西安的旅遊點之一。
翠華山
【翠華山】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市城東南30餘公里處。翠華山是秦嶺終南山的一條支脈,主峰海拔1414.6米。由於山口有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修的太乙宮,也稱太乙山。翠華山上,高峰環列,風景秀麗,氣候涼爽,奇峰異洞,溪水淙淙。山間有"翠華湖",又稱"水湫池"、"太乙池"、"龍移湫",面積約0.5平方公里,是翠華山崩塌後巨石碎塊阻塞河谷水道形成的堰塞湖。水碧綠清澈,高山倒映池中,池中魚躍鴨嬉,遊人可在此泛舟覽勝。湖東南有瀑布飛流而下,周圍還有冰洞、風洞、日月岩、金華洞諸名勝。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到初三,這里舉行翠華山廟會,遊人如織,十分熱鬧。
驪山
【驪山】陝西省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由驪山、華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馬俑博物館等景點組成。驪山是秦嶺自藍田縣西北伸出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亘20餘公里,主峰海拔1256米。山腰有一巨石縫隙,1936年西安事變時,蔣介石在此被捉,後建亭,初稱"正氣亭",後稱"捉蔣亭",現改名為"兵諫亭"。從"兵諫亭"往上,有老君殿,為唐華清宮朝元閣遺址,是唐玄宗敬奉道教始祖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老子石刻像,為唐代雕刻家元伽兒所作,現移陝西歷史博物館。由老君殿向上是老母殿,向東可至驪山最高處--"烽火台",相傳為周幽王為討好褒姒"烽火戲諸侯"之地。登上烽火台,可見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中國人使用的標准時間就從這里發出。驪山分二嶺,即東綉嶺和西綉嶺,山嶺之上樹木叢密。每當夕陽西下,陽光散照在青山之上,格外妖嬈,"入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這就是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在驪山腳下,早在2700多年前就發現了溫泉,周幽王曾修建"驪宮"。秦始皇曾在此以石築室砌池,命名"神女湯泉"。至唐代發展成為"華清宮"。今華清池計有86間浴池,每年接待10萬多人次沐浴。重新修復的仿唐建築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由御湯、貴妃湯、星辰湯、尚食湯、太子湯組成,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供遊人觀賞。在華清池東約5公里處為秦始皇陵。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為秦兵馬俑博物館。在兵馬俑博物館西北2.5公里處為鴻門宴遺址。驪山風景名勝區每天接待大量中外遊客,為著名的旅遊風景區。
終南山
【終南山】西安市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城南30公里處。終南山是秦嶺西自武功縣東至藍田縣的總稱,包括翠華山、南五台、圭峰山、灃峪口等。古亦稱中南山、太一山、地肺山、周南山等。青翠秀麗的山巒像一道錦綉畫屏屹立於長安城南。登臨其間,美妙勝境令人流連忘返。自古以來就是游覽休憩的勝地,為歷代詩人所吟詠贊嘆。群山之中,以翠華山和南五台為最佳。南五台在翠華山西北,五峰拔起,故稱五台。山泉清冽,竹木蒼翠,山中有甘露堂、勝寶泉、五佛殿、竹森寺、梅花洞等名勝古跡。頂峰之上原有圓光寺,現已不存,但在此可遠眺終南諸峰,北瞰秦川勝景,視野曠闊,境界清幽。
太白山
【太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西安城西南110公里處。總面積540平方公里,為秦嶺山脈主峰,海拔3767米。太白山孤峰獨立,勢若天柱,高聳入雲。自然條件復雜,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從海拔700米以下的溫暖乾旱氣候,一直到山頂的高山氣候,經歷5個氣候帶,"太白積雪六月天"是古人對高山寒帶氣候的形象描繪。"太白積雪"也成為"關中八景"之首。太白山的植被景觀分為三個色調分明的植被垂直帶譜:落葉闊葉林帶,針葉林帶,高山灌叢、草甸帶。從山底平原到山頂,各種地貌景觀較為齊全。受地質作用影響,太白山有第四紀冰川遺跡。太白山植物品種繁多,已知種子、苔蘚植物有1870餘種,還有大量的蕨類、地衣、菌類植物。珍稀植物品目繁多,已發現貴重葯用植物500餘種。太白山更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野生鳥獸多達270餘種,已定名的昆蟲多達500多種,很多是國家珍稀動物保護品種,如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太白山風光美景如畫,古楓幽境,斗姆奇峰,平安雲海,太白積雪,拔仙絕頂,令人流連忘返。太白山自古為道教、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現存有蒿坪寺、中山寺、大殿、斗姆宮、平安寺、明裡寺、放羊寺、文公廟、大爺海、拔仙台等寺院廟宇。與太白山有關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數不勝數。吟詠太白山的詩文更增添了太白山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