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風景畫
① 著名的希臘風景油畫都是什麼
希臘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也是一個非常具有魅力城市,希臘的眾多地區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旅客朋友們總是喜歡在這里感受一下美好的風景,希臘是屬於半島區域南部的一個地區,希臘擁有很多不同王國之間的旅行,希臘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大家看奧運會也都知道,希臘另外還是最有風情的一個地方,這里有陽光,還有沙灘和海岸,在這里旅行,你可以盡情享受到無數的美好風景,此外呢,還有一些美麗的海岸線。最後呢,大家應該都對古希臘神話油畫非常感興趣,在這里,我為大家介紹幾個著名的希臘油畫。
王座上的拿破崙一世
王座上的拿破崙一世其實是由安格爾為拿破崙所畫的第二張肖像圖幅,畫中的場景想知道是什麼嗎?是拿破崙一世登上皇帝寶座的那一瞬間,可以說是霸氣十足。拿破崙24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將軍,可謂是英雄出少年。他在征戰的日子裡相繼佔領了北義大利,然後呢,戰勝了奧地利,並同時遠征埃及、敘利亞。可謂是戰功赫赫。但是最可悲的是在滑鐵盧事件的發生,這次事件之後他被流放到聖海侖娜島,然後自然而然就死於該島了。安格爾先生通過贊頌的藝術語言,將這位僅僅比自己大一歲的梟雄描繪得像神靈一樣,手執權杖,端坐在寶座上,可謂是對他的尊敬。筆觸那還用說自然也是精微加細致,畫面上的配飾也是比較的講究,明顯的表現了君主政體的皇帝權威。
海邊撿拾鵝卵石的希臘女孩
《海邊撿拾鵝卵石的希臘女孩》這幅畫於1971年呢,在英國皇家學院畫廊首次被展示出來,畫面場景中的四個女人的位置,塗料等等是相當的講究。改圖主要是賦予了人物形象某種神秘感。萊頓其實是運用了形式與色彩這兩種方法來製造出了這幅畫的靈感,同時他還用了自己擅長的色彩突出人物個性。這幅畫呈現給的為朋友的是以希臘神話人物造型為基礎戲劇場面,作者採用一種舞檯布景的特殊技巧,讓各位來看畫的朋友們會產生很深的印象。拉斐爾前派藝術史專家和評論家弗雷德里克 喬治 史蒂芬在1871年的那次著名的畫展上說道: 萊頓先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對自己的選題感到如此得意,因為就這個題目本身而言,它不具備任何象徵性的意義。但是,經他的手這么一畫,就變成了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人物畫,畫面美,畫中婀娜女性的色彩美,她們的衣服在風中像是一直在飄動。
其實古希臘神話油畫在世界各地也是相當的出名。這里還有許多希臘著名的油畫,比如說:路易十三世的誓約、西斯庭聖母、美麗的女園丁、主顯聖容等等。
② 拉斐爾的畫---麵包店的少女
1:文藝復興時期簡介
文藝復興時期是指14世紀到16世紀西歐與中歐國家在文化藝術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它是繼古希臘、羅馬後的歐洲文化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文藝復興的原意是在古典規范的影響下,藝術與文學的復興。其變化的基礎就是思想基礎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本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是在14世紀通過一系列科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重新對古代文藝的發掘而得以建立的。當時的人們從古文獻中發現了對自然和人體價值的重視,使他們對人和自然作出了新的評價。實際上,文藝復興作為歐洲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其含義還要寬廣的多。人文主義的出現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創造者或主人,他們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學為人生謀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從神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時期
在15世紀前四分之三左右的歲月中,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的美術家,擺脫著中世紀的規范,藉助理性和科學的知識,力圖在美術創作上開拓出新局面,使生動的形象和場景反映在美術作品中,讓它成為一種再現性的美術。在繪畫領域中,他們進行探索,盡力讓二維平面具有三維空間感,並使人物活動立體化,從而實現古希臘人追求過的那種錯覺性效果,讓人們把美術品當成真實生活的寫照,當成可感、可融、可知的事物。這種實踐,從佛羅倫薩開始,漸漸在義大利各地展開。體現著新的精神,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為盛期文藝復興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1) 佛羅倫薩早期文藝復興美術
通過以下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可以看到佛羅倫薩早期文藝復興美術的特點:
A:吉貝爾蒂
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是一位體現了從哥特式美術向文藝復興美術過渡的人物。他具有較為廣泛的才能,創作活動涉及不同領域,但最大的成就,還是在雕塑領域。 代表作品有《天堂之門》(1424--1452)是為佛羅倫薩洗禮堂大門完成的青銅浮雕。借鑒繪畫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細膩地塑造著一個個人物的形體和面目;利用透視手段來再現人物的位置、空間環境的深度。在人物動作和衣紋的處理上,仍然保留了一些國際哥特式的優美風格。
B:布魯涅列斯齊
布魯涅列斯齊(Fil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在開創新道路、新風格方面,做出了更大貢獻。他是位多才多藝的人物,最初他從事雕塑和金銀工藝製品的創作,是文藝復興建築藝術的偉大代表之一。他創造性地把古羅馬建築形式與哥特式結構融匯在一起。架在鼓形座上的教堂竄窿清晰地突出在空中,莊重、輕快、優美,具有強烈的視覺感染力。布魯涅列斯齊希望使建築設計建立在數學這門科學的基礎上,把比例和諧視為古典建築的本質。他利用古典建築語匯獲得了明快、單純、優美、和諧的效果,使建築具有一種理性的美。他對繪畫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在線透視方面的研究成果,給新的繪畫創作提供了科學依據。藉助線透視製造真實空間的錯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的重大抱負和傑出成就。
C:多納泰羅
多納泰羅(Donatello,1386--1466)是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第一代美術家,也是15世紀最傑出的雕塑家,對古典美術的推崇和借鑒,可以說是文藝復興義大利美術家的共同特點。多納泰羅在其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生氣盎然、莊重從容的雕塑作品。 代表作品: 《大衛》(約1430--1432)是第一件復興了古代裸體雕像傳統的作品。多納泰羅運用古希臘人創立的對應構圖方式,向人們展現一位形體比例和結構都十分准確的少年形象。這位聖經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徵,而是一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生命。 《聖喬治像》(1415--1417) 《加塔梅拉達騎馬像》(1445-1450)
D: 馬薩喬
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在文藝復興繪畫發展歷程中卻是一位影響重大的關鍵人物。在他的創作中,徹底擺脫了晚期哥特式繪畫的優雅風格和裝飾意味,把塑造真實形象和真實空間擺在了首位。
代表作品:《納稅金》(1425--1428)是一幅描繪宗教主題的大型壁畫(當時壁畫在義大利是十分流行的繪畫樣式)。不同人物、不同場景,都顯得十分真實,富於體積感。人物各自的神態和動作都是從表現他們之間的不同關系和心理狀態出發來刻畫的。在那些合乎線透視法則的建築和自然環境中,人物位於各自的位置上,就像生活的真實場面一樣。這兒絲毫沒有那種強調畫面裝飾性的安排、追求優美的線條和色彩的國際哥特式繪畫的影子,飽滿的人物形體也許有點兒笨拙,但卻非常實在,直線性的造型節律,加強著壁畫的紀念性。真實而有氣勢,正是馬薩喬藝術的特色。
E:阿爾伯蒂
著名的人文主義者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學識淵博,是個典型的全才,他非常重視數學這門科學對美術的作用。關心理論問題,不把美術視為純粹的技藝,而是把它當成智慧的體現,這種態度是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家的普遍態度,他寫下了有關繪畫、雕塑、建築的著作,發表於1485年的《建築十書》對文藝復興建築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對方與圓等幾何形的偏愛,可以說是這個時代和他本人藝術的特點。
(2) 義大利其它地區早期文藝復興美術
佛羅倫薩在新的美術發展中發揮著無可否認的重要作用,但在義大利中部和北部的另一些城市中,也涌現出一些傑出的美術家,他們也在擴大新美術的成就和影響方面做出了不小貢獻。
A:弗蘭切斯卡
弗蘭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1416?--1492),是在義大利中部城市從事創作活動的最著名人物。這位富於探究精神的畫家也非常重視透視,把它看成是繪畫的基礎,曾撰寫《論繪畫中的透視》(1482)。在他一系列的宗教畫上,幾何形式的人物靜靜地呆在嚴格合乎透視法則的建築和自然環境中,明麗的色彩創造出一種光的氛圍,具有庄嚴靜穆的感覺。
代表作品:壁畫《真十字架的傳說》(1452--1464)和《鞭打基督》(約1456--57)。
B:喬凡尼·貝利尼
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約1429--1516)是威尼斯15世紀最傑出的畫家。在美術史上享有盛名的威尼斯畫派,可以說是由他開始的。與強調用線造型和注重構圖經營的佛羅倫薩畫家不同,也與曼特尼亞不同,喬凡尼·貝利尼是位擅長運用色彩的畫家。
代表作品:《心醉神迷的聖芳濟各》(約1485)風景占據了絕大部分畫面,一切都沫浴在陽光中,美妙的色彩似乎閃動著光澤。藉助自然景色來渣染氣氛,這種作法後來成為威尼斯畫家的基本特色之一。
C:梅西納
梅西納(AntoneUo da Messina,約1430--1479)。在肖像畫上有著不小的貢獻,早期文藝復興肖像畫往往被處理成全側面的,而他則把表現對象改成側四分之三的樣子,使畫中的人物注視著觀眾,這種更自然、更親切的方式,成為後來最流行的肖像畫模式。梅西納的作品,筆法柔和,色彩明快,情調寧靜。
代表作品:《聖賽巴斯蒂安的殉難》(約1475--1477)。
3:義大利盛期文藝復興美術
16世紀頭25年的義大利,是一個政局緊張、戰事幾乎連綿不斷的時期。正是在這極其動亂的階段里,盛期文藝復興藝術形成了。這是一種明朗而又高尚觀念的、偉大而又有克制力的藝術,總而言之,就是古典式平衡的藝術。文藝復興三傑--著名的藝術家達·芬奇(1452--1519年),米開朗琪羅(1475--1564年)和拉斐爾(1483--1520年)出現了,標志著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達到光輝燦爛的鼎盛時期。他們每一位都是突出的個人主義者,盡管互相之間產生靈感碰撞的火花,卻從未形成一個團體。他們三位都達到了超凡的技巧造詣和完美的心靈、眼與手的配合。不太費力地解決了早期藝術家們為難的問題。他們作品的藝術形式總是美妙地昭示出理智性的內容。 在文藝復興盛期,以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為代表的一批美術家,迸一步完善了15世紀義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與情感、現實與理想在美術品中獲得了完美統一,使形與空間的關系獲得了高度和諧,從而為再現性的美術確立了一種經典樣式,給後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範例。在以後西方美術的發展歷程中,無時不感到它的強大影響力。推崇也好,否定也好,都是因為意識到它的存在。通過這些美術家的介紹和作品,您可以看到義大利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狀況。
(l):達·芬奇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出生在芬奇鎮,或許人類有史以來,還不曾有過達·芬奇這樣全面發展的人。他涉獵的領域之廣、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美術只不過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並沒有占據他的全部時間和精力,但他在這一領域內卻獲得了驚人成就。把自然科學知識引人美術,是15世紀義大利人的重大貢獻,達·芬奇繼承了這種傳統並大大完善了它。
代表作品:著名的《最後的晚餐》(約1495--1498) 完美的構圖、和諧的形與空間、豐富的心理刻劃、深刻的人性,昭示著古典美。《蒙娜·麗莎》(約1503--1506) 達·芬奇歷時數年繪制的這幅半身像,他把這位商人妻子處理成兩手自然交搭,身軀和頭部不同程度側轉的方式,既克服了單調又顯得從容。蒙娜·麗莎富於實體感的血肉之軀及神秘的微笑,與宛如中國山水一般的淡遠背景結合在一起,給人留下無限遐想的餘地,使後人可以進行不同的闡釋。這種像現實生活一樣復雜豐富、讓人一言難盡的感覺,恰是最偉大的文藝作品特有的品質,為後人確立了一種半身肖像畫模式。
(2):米開朗琪羅
西方最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在致力於領悟古人成就時,也致力於解剖人體,研究人體的結構和運動,這使他成為量充分發揮人體.表現力的美術家之一。不同於充滿深遂智慧之美的達·芬奇的藝術,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以力量和氣勢見長,具有一種雄渾壯偉的英雄精神。或許,他是一位最接近貝多芬境界的美術家。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繪畫中,一個個巨人般的宏偉形象挺立起來,就連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剛勇的氣概,彷彿是神話中的阿瑪宗女子。
代表作品:雕像《大衛》(1501--1504),是美術史中最為人們熟悉的不朽傑作,也是最鮮明展示盛期文藝復興義大利美術特點的作品。在用一塊久被棄置的名貴石材雕刻大衛形象時,他真正實現了把生命從石頭中釋放出來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強烈的信心,雕鑿出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
(3):拉斐爾
拉斐爾(Raphael Sanzio,1483--1520),作品一直被人們視為古典美術精神最完美的體現。安格爾稱他是繪畫之神。拉斐爾是西方美術史上最擅長塑造聖母形象的大師。他那一系列聖母像,把感性美與精神美和諧無間地統一起來,從而傳達出人類的美好願望和永恆感情。平易近人、親切自然是拉斐爾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他筆下,深刻的知識和精心的推敲全溶在用流利線條構成的輕松自如的藝術世界中,一切都彷彿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籟之聲。純真優美、莊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諧簡潔,這些古典美術最推重的品質,在拉斐爾身上獲得了最鮮明的體現。因而,那些推崇古典風尚的美術家,都把他當成理想的楷模,恰如雷諾茲說的:他本人成為所有後代畫家的樣板。
代表作品:《美麗的女園丁》(約1606),拉斐爾以圓潤流暢的線條把聖母、耶穌和聖約翰的優美形象和諧地組合起來,創造出充滿人間氣息的、親切的神的世界。這一世界遠離了中世紀的精神,它那純潔、明朗、單純、自然的情韻更接近希臘的精神。
(4) :提香和威尼斯畫派的傑出代表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發展中,佛羅倫薩、羅馬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15世紀的美術家,都是在這兩座城市中活動的。其他城市如威尼斯這座義大利北方的城市,曾是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它的共和政體,它的商業氣氛,使它的社會生活中洋溢著濃重的世俗色彩和歡樂情調。在這種獨特的形勢下,威尼斯美術也呈現出與佛羅倫薩、羅馬不同的獨特面貌。它的繪畫,大大發揮了富於感官魅力的色彩的表現力,與重視線條和素描的佛羅倫薩、羅馬繪畫頗有差異。
A:提香
提香(Titian,1488/90--1576)以其漫長一生的豐富創作,成為威尼斯畫壇的泰斗。他在實踐中創造出了洋溢著歡樂氣息、生機盎然、富麗堂皇的風格。成為與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一起象徵盛期文藝復興義大利美術光輝成就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戴荊棘冠的基督》(約1570) ,威尼斯畫派畫家素以擅長用色著稱,構成他作品魅力的主要因素,就是色彩。這是佛羅倫薩美術家與威尼斯美術家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使後代油畫家能更直接地從提香等威尼斯畫家作品中獲得技法上的啟示。油畫這種能發揮光色表現力的形式,在義大利,是由提香等人完善起來的。在提香晚年的作品中,油畫語言的特點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創作時,他運用闊大奔放的筆觸塗抹著不同的色彩,用它們來塑造形體、渲染氣勢。在這兒已沒有了清晰的形與線,也沒有了以往他作品中的明朗歡快氣息。渾厚凝重的色彩配置,成為表現強烈悲劇情調的有力武器。在這件展示提香爐火純青的油畫技法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精神和語言方面的發展變化。
(5)其它地區的美術家
A:薩托
薩托(Andrea del Sarto,1486--1530)真實姓名安德烈亞·達格諾羅·狄·弗蘭切斯柯。文藝復興三傑離開佛羅倫薩後,薩托就成為當地最著名的畫家。薩托是位精於造型和用光的畫家,他的精湛技巧為他贏得了完美畫家的稱號。
代表作品,是祭壇畫《哈匹聖母》(1517)。那庄嚴的古典式構圖和那典雅的形象,均具有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特徵,然而在光線處理上卻有一種不盡相同的意味。
4:樣式主義美術
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大師創作的一大批光輝燦爛的美術品,確立了一種完美的典範。在人們眼中,它們是最理想最完善的化身,後來的美術家面對它們不禁有面對滄海之感。義大利一些年輕美術家,受到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創作的鼓舞,不顧他們作品的內在精神,希圖仿效和發展他們的風格;另一些更有才能和抱負的人,則致力於形式語言上有所變化、有所創新,注重在作品中顯示他們自己的特點。總的看來,他們的創作背離了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理想和基本原則,拋掉了它那種自然、和諧、單純的藝術風貌。他們追求一種視覺效果獨特的、形式感很強的風格。出自他們手中的作品,往往帶有刻意雕琢、冷漠疏遠的味道,頗具主觀與幻想的色彩。但對那些口味別致的人來說,它們倒是相當有魅力的東西。這一美術現象,流行於盛期文藝復興之後,巴洛克時代之前,史家稱之為樣式主義美術。國人也有據西文譯成風格主義或矯飾主義美術的。佛羅倫薩是樣式主義美術的發源地和最重要的中心。在薩托門下,出現了樣式主義早期代表龐多爾莫和羅素。
(1)龐多爾莫
龐多爾莫(Pontormo,1494--1557)本名雅各布·卡魯西,具有鮮明個人風格,他的作品顯示出更多新因素。
代表作品 《基督下十字架》(約1526--1528),塞滿畫面的人物幾乎全平貼在前景上,這些色彩輕淡、線條流利的人物彷彿像雲朵一樣飄在沒有真實空間感的虛空中。他們缺乏體積感和重量感,就像單薄的剪紙一樣。整個畫面洋溢著一種夢幻般的感覺,一種非現實的意味。
(2)羅素
羅素(Giovanni Battista Rosso Fiorentino,1495--1540)是位頗有才氣、風格獨特的畫家。羅素曾應熱愛義大利美術的法國國王法朗梭瓦一世邀請在法國工作,從而把樣式主義留在了楓丹白露,影響著法國美術的面貌。
代表作品 《基督下十字架》(1521),雖與龐多爾莫上述名作題材相同,但卻有自身的特色。幾何形十字架、梯子和有稜有角的生硬人物形象組成了一個停滯凝固的繪畫世界。畫面上所有人物都彷彿中了妖法一樣僵立在那兒,造成一種奇特的、驚恐不安的感覺,從而強化了作品的悲劇意味。
(3)布隆基諾
佛羅倫薩畫家布隆基諾(Agnolo Bronzino,1503--1572),是樣式主義全盛期的代表人物。他在龐多爾莫教導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素以筆法精緻、感情冷漠、色彩刺目著稱。
代表作品: 《托萊多的埃萊諾拉及其子喬凡尼·德·美第奇》(約1550),就是鮮明體現他畫風的完美例證。暗藍色背景襯托著衣飾華麗的靜止人物,刻畫得十分精細的貴婦人神態冷漠,就像瓷人一樣,具有冷冰冰的高雅氣派。
5: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美術
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發源於義大利,在其影響之下,西歐各國也都先後萌發了文藝復興。由於地理、歷史、民俗傳統等諸因素的差異,這些國家的美術受中世紀哥特式藝術傳統的熏陶,宗教氣息十分濃厚。文藝復興精神在這里更多地體現為對世俗風情的描繪。與同一時期的義大利相比,它們的美術作品雖然缺少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所特有的那種磅礴的氣勢,但尼德蘭、德國、法國、西班牙等部為歐洲文藝復興美術的發展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1)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
尼德蘭一詞意為低凹的土地,它所指的地區,大體包括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 尼德蘭的美術活動最初與法國有著密切的聯系。14世紀時有許多尼德蘭美術家受雇於法國宮廷,他們除了將尼德蘭的美術風格帶到法蘭西外,同時也接受流行於法國的義大利美術風格的影響。百年戰爭(1337--1453)之後,勃良第首府遷入佛蘭德斯境內,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開始在改造和發展晚期哥特式藝術的過程中發展起來。 佛蘭德斯是14世紀尼德蘭美術家主要的活動區域。在那裡他們曾用繪畫、雕刻來裝飾教堂、宮廷和市政建築,但這些作品大多遭到破壞,遺存極少。14世紀末,尼德蘭出現了著名的雕刻家斯呂特(Claus Sluter,約135/1360--1405)。有關他的生平和早期的美術活動已無從考查,然而他為第戎修道院所作的精美雕刻《摩西井》,以出色的寫實技巧一直為後世所稱道。《摩西井》作於1395--1403年間,原是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的基座,呈六邊形,每邊裝飾有比真人還大的先知雕像。其中有手執誡律的摩西,魁偉庄嚴的大衛以及禿頂的以賽亞等人。這些人物雕像個性鮮明,藝術手法簡潔寫實。飽滿健壯的形體,流暢飄逸的線條,使其成為尼德蘭雕刻藝術中的上乘之作,並給繪畫藝術以有力的影響。 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最初的奠基人是凡·埃克兄弟。他們繪制的《根特祭壇畫》(1415--1433)是尼德蘭早期文藝復興美術中著名的傑作。
(2)德國文藝復興美術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發端於15世紀,滯後於同時期的義大利與尼德蘭美術。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當時依然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微弱的王權不能給這些極分散的城市以有力的保護,哥特式美術依然占居主要地位。1420年至1540年間,德國出現了文藝復興,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成為諸地方美術流派的中心。 德國文藝復興初期的繪畫與雕刻受晚期哥特式美術中某些因素的影響,宗教祭壇畫較為發達。畫在木板上的單幅或多聯的祭壇畫被安置在肅穆的教堂中,以增加庄嚴的氣氛。15世紀中葉開始,德國美術家表現出對人的生活環境的關注,喜歡描繪自然環境,人物造型則強調真實感。畫家維茨(KonradWitz,約1414--1446)即是這方面的代表。他的《基督踏海》(又名《捕魚的奇跡》)描繪了博登湖的真實景色,雖為傳統的宗教題材,畫面卻十分生動自然。這時期有名的美術家還有施恩告爾(Martin Schongauer,1445/1450--1491)等,他們可稱為德國文藝復興美術的先驅者。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應該說以版畫成就最為突出,對整個歐洲的美術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在早期名畫家中,施恩告爾的銅版畫居於領導潮流的地位。他的後繼者,德國文藝復興大師丟勒則使銅版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德國文藝復興第二代最傑出的畫家是小荷爾拜因(HansHolbein the Younger,約1497--1543)。他早年隨父學藝,與人文主義學者有著廣泛的交往。荷爾拜因的藝術風格以冷靜、客觀著稱,他大量的肖像畫,准確地記錄了16世紀各種人物的外貌及心理特徵。現藏羅浮宮的《伊拉斯漠像》(約1523)是他的肖像畫精品。作者精心處理畫面的明暗關系,著力描繪畫中人物的面部、雙手與文稿,一位容智的人文主義學者的風采顯露無遺。荷爾拜因的素描作品也極為出色,線條簡約完美,雖然幾乎不塗明暗,但卻能充分表現體積和質感。1532年以後畫家定居倫敦,成為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宮廷畫家,為英國繪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3)法國文藝復興美術
百年戰爭以後,法國收復了被英國占據的領土,形成了統一的局面,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盧瓦爾河谷地是法國宮廷建築的誕生地。法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法朗索瓦一世等都曾在那裡興建了大量的貴族府邸、獵場。其中著名的有舍農索府、尚博爾宮等。這些豪華建築是新的風格和古老的傳統相結合的產物。 自從16世紀30年代開始,義大利藝術家來到法國參加楓丹白露的建築工程,使得法國文藝復興建築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530年,義大利樣式主義畫家羅素來到楓丹白露從事裝飾工作。羅索為了適應法國宮廷趣味,畫風有所變化,人體除了仍被拉長外,畫面顯得格外精緻優美。當地的雕刻家和畫家在他及其它義大利樣式主義畫家的領導下進行楓丹白露宮的裝飾,逐漸形成了楓丹白露派。這個流派創造了灰泥高浮雕與繪畫相結合的新的裝飾效果,追求優雅、撫媚。以著名的法朗索瓦一世長廊為例,繪畫周圍的高浮雕人物彷彿要從牆壁上跳出來。另外,纏繞在畫框邊上的如皮革般捲曲折疊的裝飾母題也是由他們始創的,後來在整個歐洲都十分流行。 法國文藝復興繪畫及雕刻則起步較晚。15世紀馳名法國的大畫家是富凱(Jean Fouquet,約1420--1477),他是法國早期繪畫的驕傲,後來的法國藝術的發展頗具影響。富凱在藝術上是一位多面手,他留下的作品有油畫、細密面、琺琅製品和一些素描。墨倫雙聯面中的《聖母子》(約1450)是他的重要作品。 16世紀的法國肖像畫佔有突出的地位,有名的畫家是克盧埃父子。讓·克盧埃(Jean Clouet,約1485/90--約1540/41)是法朗索瓦一世的宮廷畫師和侍臣,他描繪了不少當時的顯貴名流。《法朗索瓦一世像》(約1525--30)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兒子法朗索瓦·克盧埃(Frangois CloueL約1510--1572)也是一位頗受宮廷歡迎的肖像畫家,《奧地利的伊莉沙白像》(1571)是他最優秀的一件作品。從克盧埃父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嫻熟的繪畫技法和善於捕捉人物神態、善於表現個性的能力,這也是法國肖像畫家的長處。 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古戎和皮隆(GermainPilon,約1525--1590)。古戎的傑作足他為巴黎貞潔泉所作的六塊浮雕《山林水澤女神》(1549)。作品取材幹古希臘神話故事,古戎以精湛的技巧刻劃了女神們的輕盈的姿態。人物造型充滿活力,雖然構圖的空間狹小,但無任何局促之感。雕刻家對衣紋的處理十分自然流暢,將女性的韻味展現得無比完美,整個浮雕洋溢著清新的古典氣息。
(4)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
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最早出現在加泰羅尼亞和巴倫西亞。15世紀,這兩個地區資本主義萌芽較早出現,在藝術上與義大利、尼德蘭交流密切。但真正代表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最高峰的是16世紀下半葉著名畫家埃爾·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有名的如《聖家族》、《基督誕生》等。 格列何是一位有爭議的畫家,他以色彩和光線為主要表現手段,拉長的人物體態帶有神經質的不安情緒,反映了沒落貴族的憂郁的心靈。他的偉大之處還在於揭示了社會的矛盾,以哲學家一般犀利眼光洞察到了西班牙的危機。格列柯的藝術很長時期以來未被美術史家們肯定,直到本世紀初,人們又重新開始研究這位大師,日益發現他那獨特畫風的動人魅力,把他視為樣式主義的最偉大代表。
回答者:小松博客 - 首席執行官 十四級 1-8 12:36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好
50% (0) 不好
5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好長哦~~~~~~~~~~~~~~~~~~~~~~~~~~~~~~~~~~~~~~~~
評論者: newszhanghappy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嘎嘎~有圖片沒啊~~~~~
評論者: jyy215487 - 魔法學徒 一級
其他回答共 1 條
第六章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文藝復興運動是指14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首先在義大利開始而又遍及歐洲各地的一次文化變革。「文藝復興」的原意是「在古典規范的影響下,文學和藝術的復興」。實際上文藝復興作為歐洲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其含義還要寬廣得多。在經歷了封建教會勢力的一千多年統治後,人們開始掙脫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錮多年的古典文化又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並成為驅散中世紀的黑暗、建立新型的資產階級文化的重要武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不僅動搖了中世紀的社會基礎,也確立了個人的價值,肯定了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文化——人文主義。
第一節 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美術
喬托(Giotto,約1266—1337)是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
也是文藝復興義大利藝術的偉大先驅者之一。喬托的藝術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分界線,他不僅表現出卓越的繪畫技巧,同時也奠定了文藝復興藝術的現實主義基礎。
約在1420年,佛羅倫薩的三位著名大師——建築家布魯涅列斯基、雕刻家同那太羅和畫家馬薩喬首先制定了現實主義原則,標志著文藝復興的來臨。
在繪畫方面,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現實主義原則首先明確地體現在佛羅倫薩畫家馬薩喬的作品裡。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繼承和發展了喬托的藝術傳統,出色地解決了喬托所提出的繪畫上的一些重大課題,他以科學的探究精神,將解剖學、透視學的知識運用於繪畫。代表作有壁畫《納稅錢》和《出樂園》等。
修道士畫家安日里科(Fra Angelico,1387—1455)
善於用細膩恬靜的
③ 談談你對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位藝術風格的看法
達芬奇注重整體結構,抄虛實對比,畫面主題突出,立意鮮明,用色比較陰暗,一般喜歡畫成室內和弱光,畫面柔和多變,立體感空間感強
拉斐爾的畫氣勢磅礴,但是都太過於細膩,略顯匠氣,畫面光感效果強烈,真實感強,空間感強,其中他的聖母像畫的最好,其他的一些畫也大多關於宗教,所以題材有點陳舊
米開朗基羅的畫多為人物,形象生動,畫面細致,虛實得當,動態感強,但是很少畫風景或者場景,有點可惜
④ 尼德蘭的第一個風景畫家是誰
西方畫派主要有:佛羅倫薩畫派、威尼斯畫派、尼德蘭畫派、荷蘭畫派、佛蘭德斯畫派、學院派、古典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巴比松畫派、拉斐爾前派、橋派、歐爾飛派、巴黎派、達達派、形而上畫派、抽象表現派、移動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下面就將這十九個畫派進行分別介紹。佛羅倫薩畫派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個重要畫派。早期代表畫家有喬托(約1267~1337)、馬薩丘(1401~1428)、烏且羅(1394~1475)等。盛期代表畫家有達·芬奇(1452~1519)、米開朗基羅(1475~1564)、拉斐爾(1483~1520)。自14世紀起,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從當時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佛羅倫薩開始。這一畫派,在繪畫藝術方面,以人文主義思想為主導,改變中世紀繪畫平面裝飾的風格,繼承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藝術的傳統,運用科學方法認識造型規律,形成以集中透視來表現的、具有明暗效果和三度空間感的繪畫技法。題材雖多為宗教神話故事,但已用以表達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和願望。除油畫外,多創作大幅濕壁畫。16世紀下半葉後,隨著佛羅倫薩的經濟衰落、政治反動的趨勢,繪畫藝術也逐漸暗淡,畫家們盲目崇拜前輩的結果,逐漸走向「風格主義」以及藝術家流落到其他城市,威尼斯、米蘭、羅馬等畫派隨之蜂起。威尼斯畫派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最有藝術特色的畫派。威尼斯共和國14世紀起成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經濟、文化日益繁榮,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新起色。原受拜占庭影響,15世紀吸收了以喬托、達·芬奇、拉斐爾、米開的基羅等大師為代表的佛羅倫薩畫派的經驗,走上新的發展道路。該畫派代表畫家有喬爾喬涅(1477~1510)、提香(約1490~1576)、委羅內塞(1528~1588)等。他們於15世紀由維發利尼家族和伯利尼家族奠定基礎,至16世紀成為歐洲油畫創作中心,是其鼎盛時期。作品描繪豪華生活,歌頌人間幸福,充滿樂天、歡快、狂熱的情調,即使宗教題材也被世俗化,滲透著人文主義精神;構圖新穎,色彩絢爛,形式優美,具有濃厚的裝飾味,這就是義大利文藝復興鼎盛時期威尼斯畫派的特色。尼德蘭畫派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部尼德蘭地區的繪畫流派。尼德蘭(相當於現在的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法國東北的一部分地區)在中世紀時,由於自由城市的建立及經濟逐漸繁榮,至15世紀尼德蘭美術得到了新的發展。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反映現實生活、描繪客觀對象,形成了獨立的學派,創造了表現人民日常生活的風俗畫和寫實的風景畫,並改進了油畫技法。代表作者有雕刻家斯柳特爾,建築家、雕刻家德·富里安特(1414~1575),畫家凡·艾克兄弟等。1579年荷蘭獨立後,尼德蘭美術發展為北方的荷蘭美術和南方的佛蘭德爾美術兩種不同的傾向,前者以林布蘭特為代表,後者以魯本斯為代表。荷蘭畫派17世紀荷蘭民族繪畫流派。荷蘭原為尼德蘭的北部,經過民族斗爭,擺脫了西班牙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的控制,於1579年獨立,成立了歐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本國的經濟和科學文化獲得迅速的發展。繪畫藝術的服務方向,從過去主要為宮廷貴族和教會轉向為新興資產階級和一般市民階層服務,繪畫作為商品大量湧向市場,用來布置家庭的小型、精緻的油畫普遍地發展起來,題材、風格等也有了顯著的變化。風景畫、風俗畫、靜物畫、動物畫開始真正作為獨立的藝術樣式流行,並取得突出的成就;肖像畫也十分發達,技術精湛,富有美感。他們的代表畫家有佛朗斯·哈爾斯(約1580~1666),倫勃朗(1607~1669),魯伊斯代爾(1628或1629~1682),維米爾(1632~1675),霍貝瑪(1638~1709)等。以倫勃朗成就最大。荷蘭畫派不同於當時其他國家、地區盛行的豪華、艷麗的藝術傾向,而是充滿著現實生活中的風土人情,以風格樸素、親切著稱,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風尚和情調,這是荷繪畫流派的民族特色。佛蘭德斯畫派17世紀佛蘭德斯民族繪畫流派。佛蘭德斯在今比利時、法國一帶地區,原與荷蘭統稱尼德蘭,屬西班牙領地。荷蘭經過民族斗爭,於1579年獨立,成為歐洲資產階級共和國之一。它的藝術充滿著新的活力,反映新興資產階級的風尚和情調,以及市民日常生活;而佛蘭德斯卻仍然受異族統治,繪畫繼續保持適應封建貴族和天主教會的需要,藝術表現為豪華、鋪張、浮誇的風格。題材的內容大量是宗教和神話傳說。代表畫家有魯本斯(1577~1640)、約爾丹斯(1593~1678)、凡·戴克(1599~1641)、達維特·泰尼爾(1610~1690)等。以魯木斯成就最大。這些畫家的作品具有民族氣節。因為獨立斗爭的失敗,更加激起了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對自由的渴望,強烈地反映在藝術上的民主傾向和宗教題材的世俗化,這就是佛蘭德斯畫派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繪畫的發展又帶有民主性的傾向,這對歐洲美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學院派又稱「學院主義」。是17世紀開始,在歐洲各國官美術學院形成的繪畫流派。學院派的特點是標榜古代藝術傳統,迎合官方統治者需要,多取材於宗教傳說、神話故事,或創作奉承當代權貴的作品、形式死板、繁縟、浮華,藝術觀陳腐、守舊。以古典傳統的維護者自居,壓制和排斥主張革新的流派和其他學派的藝術創造和革新。這是學院派數百年來沿襲下來的歷史記實。學院派初創於15、16世紀的義大利,原系畫家協會性質,17世紀上半葉法國始設官方學院,有一整套藝術觀點、方法和數學的嚴密體系,並對此後其他國家創建的學院產生影響。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各種社會思潮的出現,不斷地影響學院,其內部藝術思想和風格也時有變化。今日官方學院亦聘請抽象藝術名流,已與舊時不同。學院派的代表畫家有法國的勒布朗、席羅姆、布拉柔,及俄國的勃魯尼等。古典主義畫派在18世紀中葉西歐興起的繪畫流派。主要在法國。其代表畫家有兩位,前期以路易·大衛(1748~1825)為代表。他的作品一般從古代神話傳說中選取嚴峻的題材,借古希臘、古羅馬的英雄主義,迸發現實斗爭激情,這與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緊密聯系,被稱為「革命的古典主義」。後期以安格爾(1780~1867)為代表,追求純藝術,為宮廷服務,變成因循守舊的官方學院派藝術的准則,被稱為「古典主義學院派」。雖然仍崇尚古典題材,但已失去了積極的意義。目的是為了迴避現實,正好與現實主義繪畫觀相異,但嚴謹的畫風對後世現實主義繪畫派產生一定影響。古典主義畫派在藝術形式上強調塑造性和完整性,嚴格按照古代藝術規范進行創作,重視理性而忽視感情,重視素描而忽視色彩。這就是古典主義畫派特色。他們重視形式的統一與調和,表現明確,輪廓明晰,以理智的、調和的畫法為理想。浪漫主義畫派繼古典主義之後,19世紀初葉在法國興起的繪畫流派。當時的法國人民受啟蒙主義思想影響,對現實不滿,而又充滿幻想和希望。要求「自由、平等、博愛」。浪漫主義畫派即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並在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時達到了頂峰。這個畫派在藝術上、哲學上的傾向,主張尊重個性,追求自由,注重想像。曾一度成為歐洲佔主導地位的藝術思潮。這時有許多資產階級藝術家一方面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在藝術上反對束縛創作發展的桎梏—古典主義和學院派;另一方面又對資產階革命成功後的現實感到失望。故浪漫主義運動隨著1830年革命的而漸趨衰落。法國的浪漫主義畫派在藝術上打破古典主義和學院派呆板、虛偽的畫風,注重個性表現和革新創造。題材多從現實生活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的作品)中選擇驚人事件,有一定的進步性。運用想像和誇張手法,從構圖動盪變化、色彩豐富、色調飽滿等多方面著手,充滿激越的情感。這種浪漫主義的畫風色彩,雖活動時間不長,但對西方近代繪畫產生深遠的影響。籍里柯(1791~1824)、德拉克洛瓦(1798~1863)等是此派的代表畫家。他們的作品,筆觸奔放,色彩強烈,畫面富有運動感。巴比松畫派19世紀法國風景畫派。巴比松是巴黎近郊一個小村,緊挨著風景優美的楓丹白露森林。19世紀30年代後,對現實不滿的畫家,常到這里小住或定居下來寫生作畫,以描繪自然風光來寄託民族情感和自由理想的風景畫家,被命名為「巴比松畫派」。該派主張走出畫室,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寫生,描繪真實、動人的自然風光。他們創作了許多出色地表現法國綺麗多彩的景色、贊美人民平凡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以新的精神作為法國印象派風景畫的先導。該畫派還博取荷蘭、英國風景畫之長,植根於法蘭西本土,開辟法國民族風景畫的道路。代表畫家有羅梭(1812~1867)、迪亞茲(1808~1876)、杜普萊(1812~1889)、杜比尼(1817~1878)、特洛楊(1810~1865)等。拉斐爾前派19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一個畫派。1848年英國畫家羅塞蒂·米萊司、亨特等為中心而興起的美術運動,是反抗當時學院派藝術的革新運動。因認為真正(宗教)藝術存在於拉斐爾之前,企圖發揚拉斐爾以前的藝術來挽救英國繪畫而得名。並得到藝術批評家羅斯金的支持。它主張繪畫應起宗教道德教育作用,題材應以聖經故事及富於基督教思想的文學作品為主,忠實地反映主題,描繪對象。代表畫家有羅塞蒂(1828~1882)、亨特(1827~1910)、密萊斯(1829~1896)等。隨後還出現了進一步把藝術變成理想的說教的「新拉斐爾前派」。代表畫家有布·瓊斯(1833~1898)、莫里斯(1834~1896)、克萊因(1845~1915)。這一畫派的畫風審慎而細致,用色較清新,反對學院派的陳規。這一藝術的革新運動,至19世紀末葉消失。橋派20世紀初德國表現派的一個組織。1905年在德勒斯登組成,創立者基爾比納(ErnstLrdwigKirchner,1880~1938)、海格爾(ErichHeckel,1883)、施米特·羅特夫(KariSchmidt-Rottiuff,1884~)等。他們都是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建築科學生,因熱心繪畫而聚合在一起,年少氣銳反對當時受印象主義影響的分離派,受到民間藝術、原始藝術的啟發,並受梵谷、孟克畫風的影響。他們強調繪畫必須表現畫家內在的自我,有些作品帶有象徵主義傾向。1906年邀請諾爾德、佩比修坦因(MaxPechstein1881~1955)加入為會員。1908年梵鄧肯加入。橋派活動至1913年,因彼此不和而解散。但是,這個運動卻成為表現主義的端緒,感動年輕一代的畫家。歐爾飛派由希臘神話中的音樂名手歐爾飛(Onpheus)之名而來,立體派的指導者詩人阿波里內爾,對德洛涅在1911年開始的新畫風,而稱為「立體主義的歐爾飛」。德洛涅原是立體派的一個分派「SectionDOr」,畫風脫離說明式的形象,進入純粹的立體主義方向,而企求憑想像與本能去創作,以抽象的形與色,組成律動感,在音樂的韻律與構成中,表現速度感與運動現象,等於結合立體派與未來派的一些要素。此派的代表者有:德洛涅、畢卡匹亞、克普卡等。巴黎派泛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活躍在巴黎的一群國際畫家。如義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AmedeoModigliani)、荷蘭畫家梵·鄧肯(CorneliusVanDongen)、俄國畫家史丁(ChaimeSoutine)、波蘭畫家基斯林格(MoiseKisling)、保加利亞畫家巴斯金(JnlesPascin)、夏卡爾(MarcChagall)及日本畫家藤田嗣治。20世紀初葉到第二次大戰前,法國繪畫的發展與這群外國畫家有很大關連。他們活動於巴黎畫壇,每個人的藝術體質仍潛流著地域傳統、並富有個性與情感,畫風獨樹一格。達達派1920年代歐洲各大都市興起的繪畫、雕刻和文學上的反抗運動。「達達」一詞的由來,原是札拉(TristanTzara)、巴爾(HugoBail)與希森白克(RichardHiilsenbeck)在法語詞偶爾發現dada一詞,他們即以此語作為反抗既成藝術運動的稱呼。1916年5月他們在自己發行的達達派雜志上首用此語。此派的興起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般人對人類希望的幻滅、產生虛無主義的哲學思想的背景下。達達派是對藝術傳統中所認為神聖的東西的一種抗議,它憤世嫉俗,對一切傳統價值都加以貶抑。此派的作品可說是幻想的、象徵的、嘲諷的,也是無定形的構成,採用一些藝術家普遍都不使用的材料。達達派先出現在瑞士的蘇黎世,後來發展到德國和法國,一直到1924年導致超現實主義的產生。代表人物除上述幾人外,尚有杜象、阿爾普、曼雷伊、艾倫斯特、修維達士、李比達等。60年代美國又出現了藝術趨向一新達達主義。杜象指出新達達主義是達達主義的死灰復燃,因為此派藝術家採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通俗物品來構成藝術品,將達達主義的觀念更推向極致。形而上畫派義大利近代繪畫的一支流派。基里訶(GiorgiodeChirico1888~1978)是此畫派的開創者。他說:「真正的藝術,應該是更完整、更深奧而復雜的,換言之,就是形而上學的藝術。」此即形而上繪畫名稱的由來。基里訶在1915年從巴黎回到義大利後,開始作畫,他愛好以人體模型、器具、幾何體組合成的畫面,追求形而上形態的特質,描繪謎樣的孤獨空間,在作品中牽引著夢幻與現實的觀念。形而上繪畫流行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4、5年(1915~1920),但它確實是與超現實主義有著關連,甚至有人說形而上繪畫是超現實主義的雛型。除了基里訶外,莫朗迪(GiorgioMorandi1890~1964)也是代表畫家。抽象表現派亦稱「紐約畫派」。(AbstractExpressionism)。從20世紀40年代紐約的抽象畫派運動發展而來,獨立於歐洲畫派之外,具有影響力的第一個美國畫派。亦稱「紐約畫派」(TheNewYorkSchool)或「行動畫派」(ActionPainting)。抽象表現一詞,原是德國批評家霍洛吉(OswaldHerog),在1919年時用來稱呼康丁斯基1910年代所作的主觀表現繪畫。到1944年,美國批評家詹尼士(SidneyJamis),首次以「抽象表現主義」稱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後所崛起的一群美國年輕的抽象畫家。這群畫家包括:帕洛克(JacbsonPollock1912~1956)、杜庫寧(WillemdeKooning1904~)、高爾基(ArshileGorky1904~1948)、馬查威爾(RobertMatherwell1915~)、葛特萊布(AdoiphGottlieb)、羅斯柯(MarkRothko1903~1970)、克萊因(FranzKline1911~1962)等人。後來,他們都成為抽象表現派代表畫家。美國批評家哈羅德·羅塞堡(HaoldRosenberg)認為這群美國畫家的創作,只是行動的結果,所以他把這種繪畫命名為「行動繪畫」。又因為他們都以紐約為活動的據點,而且在精神上也有共通的特點,因此又稱為「紐約畫派」。此派繪畫特點是使用巨大的畫布,畫面的任何部分都被認為同等重要,即構圖是沒有中心的滿篇幅;以線條、痕跡、斑點為符號去表現作者主觀的意識,展示出筆觸和質感,以及強烈的動作效果;利用作畫過程中的偶發事故,表現作者和作品間直接和意想不到的關系。這種注重內在心理表現的抽象藝術,促成美國現代繪畫第一次獲得世界繪畫領導權。移動派譯「巡迴展覽畫派」。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俄國一批現實主義畫家組成的藝術團體,以在俄國各大城市進行美術展覽活動而著名。認為寫實繪畫要關注社會問題。他們在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義美學觀點指導下進行創作。有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農權制度的殘余及反映俄國人民的生活。創始人和領導是克拉姆斯柯依和彼羅夫,代表畫家還有列賓、蘇里科夫等。他們的作品對我國繪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野獸派也稱作「野獸主義」,法國現代畫派之一。20世紀初葉法國興起的繪畫運動。1905年馬蒂斯等青年畫家參加「秋季沙龍」,批評家沃克塞爾指著被這群青年畫家作品包圍的雕刻家馬爾克所作的一件近於杜納得勒風格的學院派雕刻《小孩頭像》帶譏諷的口吻說:「看!一群野獸里的杜納得勒。」這句「野獸」的稱呼,便被一般人用來稱呼這群青年畫家。野獸派的歷史很短,1907即已達到頂點。他們強調繪畫要表現主觀感受,多用大色塊和線條構成誇張變形的形象,以求得單純化的裝飾效果。此派的名稱後改為「巴黎畫派。」其畫風和技法因人也各不相同。代表畫家有杜菲、馬蒂斯、德朗、盧奧、馬爾肯、凡鄧肯、甫拉曼克等。超現實主義1924~1929年法國作家布魯東(Breton)在巴黎先後發表兩次「超現實主義者宣言」,之後產生了超現實主義畫派,曾在倫敦、巴黎舉行畫展。此派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受到精神分析學影響,認為「下意認的領域」,包括夢境、幻覺、本能是創作的源泉,否定文藝藝術反映現實生活的基本規律,反對美術上的一切傳統觀念。表現在藝術上則是潛意識中的世界,將生與死、過去與未來、真實和幻覺等在所謂「絕對的現實」的探索中統一起來,完全違反正常的思維規律。代表畫家有米羅、達利、馬松、艾倫斯特等。後來從繪畫、文學上的運動,影響到戲劇、攝影、電影、建築、雕刻和商業美術。在致力於追求純藝術的現代派畫家看來,傳統繪畫攙雜太多的「非藝術的雜質」。實際上,西方傳統繪畫並不是不講藝術,只不過是在講究藝術性的同時,兼顧著諸多非藝術性的方面。這大概就是傳統繪畫區別於現代派繪畫的重要標志。傳統繪畫在藝術上的這種不純粹性,主要表現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西方傳統畫與現代繪畫差異,還反映在對於所謂再現的不同態度上。對於傳統繪畫來說,再現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說是西方傳統繪畫的基本目標。雖然相對於現代繪畫而言,西方傳統繪畫以「再現性」為其主要特徵,但是這種再現絕非對自然一成不變的描摹,這種寫實帶有濃厚的風格特色:時代的、民族的,以及藝術家個人的風格特色。
⑤ 這幅油畫是誰畫的,叫什麼名字
這幅畫是羅倫斯.阿瑪.泰德瑪的作品《比較》 Comparisons,1892年,油 畫 45.7 x 61 cm
下面是他的介紹:
羅倫斯.阿瑪.泰德瑪(Lawrence Alma Tadema,1836-1912)是個荷蘭人,而且只在三十多歲的時候來英國待過。然而,這位偉大的親英派畫家,不僅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重要創始人之一,更在一八九九年獲頒騎士爵位。他早期的藝術風格,深受George Ebers,著名的埃及古物學家的影響,而阿瑪.泰德瑪自己也畫了一些古埃及風景畫,其中一幅即是著名的「Pastimes in Ancient Egypt」(1864)。然而在他造訪了龐貝之後,他的畫作主題,完全轉到了古希臘羅馬的世俗生活寫照。藝術買賣家,Ernest Gambart,鼓勵他專注於市場上有高度需求的古典畫作,並且受他之託,負責其畫作的買賣交易。 在倫敦,當阿瑪.泰德瑪的第一任老婆過世之後,他娶了第二任老婆,Laura Epps。而她紅棕色的卷發、玫瑰般的面頰、和強健的體態和女兒們的身影也常出現在阿瑪.泰德瑪的畫中。大理石則是其畫中的另一個特徵,而他也是這項素材最重要的畫家。Ruskin對他畫中充滿了精確的考古學上的考證,更是大加贊賞。 他的畫沒有繁復的主題,或者是道德上的教誨;關於這點,被批評為「缺乏精神層面的」,後來,更有人說這是「現代人穿古裝」的表現(可憐的模特兒,被說成是腳踝太粗)。在阿瑪.泰德瑪活著的時候,他的作品是很受大眾喜愛的,然而當他一死,他的聲譽就迅速的下滑了。 阿瑪.泰德瑪的畫包括了「Phidias and the Parthenon」,這幅以呈現上色的大理石而著名的畫;「The Picture Gallery」,包括了其作品中介商Gambert的肖像;「The Sculptor's Model」中,一絲不掛全裸的女神,曾在作品展出的時候,引發了一些爭議;「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A Dedication to Bacchus」、「A Favorite Custom」,以羅馬浴場為主題的一系列畫作;和「Silver Favorites」,幾幅在精美大理石遠方展現蔚藍海洋的畫。 阿瑪.泰德瑪可說是古典主義畫家的原型,在他聲譽達到巔峰時,甚至可以和Leighton匹敵。在他死後,同Leighton、Millais、Holman Hunt被葬在聖保羅大教堂的土窖中。阿瑪.泰德瑪有很多的跟隨者和模仿者,其中最有名的莫如John William Waterhouse、John Collier和美國的Elihu Vedder,他們繼續以他們的方式,發展古典的主題。John William Godward則致力於大理石階上著古典服飾的女孩的簡單概念。其它次要的跟隨者,如Henry Ryland,以水彩圖解的方式成名;其它還有Arthur Hill、T. R. Spence、和某些程度上的,Herbert Schmalz。 由於阿瑪.泰德瑪風行了好一段時間,因此許多畫廊都以他的畫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畫。如伯明翰的「Phidias and the Parthenon」、Tate畫廊的的「Silver Favorites」、Lady Lever畫廊的「Tepidarium」、Glasgow的「The Art Lover」、Bristol的「Unconscious Rival」、費城藝術博物館的「Reading from Homer」、和Walters Art Museum的「Sappho」;還有其它較小件的作品,收藏於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館。
阿爾瑪-達德瑪(Alma-Tadema 1836-1912)是英國皇家學院派畫家中的世俗裝飾大師,他把拉斐爾前派掀起的古典主義風潮推向前進,首先以飽含情韻的筆觸描繪著夢幻般的古典世俗題材,並使得這種題材創作發展成為維多利亞時代藝術的中心。他生於荷蘭,1873年,阿爾瑪-泰德瑪獲得了英國國籍。
阿爾瑪-達德瑪雖不是拉斐爾前派協會的成員,但他的繪畫與拉斐爾前派主義理想比較接近,但比之拉斐爾前派畫家,他的技法上有更多古典主義成分,題材也更宏大,但少了些文學性,拉斐爾前派美術可以比作清新的牧歌,那麼阿爾瑪-達德瑪的作品就應該說是華麗的史詩(只是說氣勢上,而非思想內容上)。
阿爾瑪-達德瑪的繪畫多以古希臘,古埃及為背景,描繪浮艷奢侈縱欲的生活。(這便是不符合中國國情之處,也不符合中國古典的審美觀道德觀)在他的晚年,維多利亞時期美術不再流行時,阿爾瑪-達德瑪的作品常被批評為淺薄的沒有靈氣的,評論家認為阿爾瑪-達德瑪畫中的人物沒有感情和智慧,這浪費了他的技巧與天賦。但維多利亞時期的美術在今天又重新流行起來。
⑥ 義大利畫家拉斐爾最善於畫宗教畫嗎
是的,他有許多畫是關於聖母之類的,例如《西斯廷聖母》。。
⑦ 歷史風景畫《四季》,是十七世紀法國畫家誰的作品
普珊 較晚年的風景畫,其中組中的《冬季》最為記憶深刻。
⑧ 拉斐爾·桑西的作品介紹
《聖瑪利亞的婚禮》
《聖瑪利亞的婚禮》是拉斐爾的成名之作,創作這幅大型祭祀畫時他還不滿21歲。 這幅畫的構圖樣式、環境和人物配置皆模仿老師的佩魯基諾畫的《聖女的婚禮》,人物造型除帶有老師嫻靜優雅的風格特徵外,開始顯露自己獨特的柔美風格。畫面取對稱式布局,背景是頂天立地的多邊形洗禮堂充滿天堂。大量使用水平線、垂直線和半圓形曲線,造成剛中有柔、簡潔明快、整體變化和諧的美感。畫家巧妙地運用透視使空間深遠。
畫面前景仍以對稱式布滿人物,視覺中心是代表神的意志的主教主持儀式,約瑟將訂婚戒指戴在瑪利亞的手上,左右兩邊分別兩組男女青年。
瑪利亞後面的一組女子是她的女友,而約瑟背後的男青年則是求婚者,他們手執求婚標志的棍棒,誰的棒頭開花,誰就是命中註定的瑪利亞的未婚夫,正是約瑟的棒頭開出一朵小花,這一神的意願使其他求婚者陷入痛苦和不安,有的甚至激憤,前景中的青年就絕望地折斷了手中的求婚棒。
這是一幕充滿戲劇性的場面。畫中無論男女,形象都塑造得俊美,作者大量使用變化多樣的曲線,人物的體態面貌、衣服的褶紋變化,都給人造成秀逸柔美之感。畫家自己對這幅畫很滿意,第一次在上面簽了自己的名字。
《聖喬治與龍》
1504年,英王亨利七世授予拉斐爾故鄉的烏爾比諾公爵以「嘉德勛章」,公爵為了答謝英王,委託21歲的拉斐爾繪制一幅歌頌英國守護神聖喬治的小型圖畫,並要求他在畫中把聖喬治畫成殺死毒龍的嘉德騎士。
這個題材拉斐爾畫過幾幅,這一幅最為傑出,顯示出拉斐爾自己的藝術個性。畫家以對角線安排形象,騰躍的白馬呈向上趨勢,聖喬治舉刀作欲砍之勢,動作十分英武優美。畫家更多關注繪畫的造型形式,而對人物的內在精神、生死搏鬥的勇武氣質刻畫缺乏力度,達不到達芬奇所作《安加利之戰》中人物和馬的精神表現。
《雅典學派》
在雄偉庄麗的大廳里,匯聚著人類智慧的明星,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學派的傑出學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熱烈地進行學術討論,可謂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凝聚著人類天才智慧的精華。畫面構圖宏大,視覺中心人 物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圍繞這兩位大哲學家畫了 50多個學者名人,各具身份和個性特徵。他們代表著古代文明中七種自由學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等。畫家藉以表彰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對過去文明的贊頌,對未來發展的嚮往。我們欣賞這幅巨作,如同進入人類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這個思想領域是由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爭論展開的。他們兩人從遙遠的歷史走來,邊走邊進行激烈的爭論。
從一上一下對立的手勢,明顯地表達了他們在思想上的原則分歧。兩邊的人物成眾星捧月分列兩旁,表情動勢向著兩位爭論學者,有的注目傾聽,有的用手勢欲表達自己的看法,強化了畫面的中心。畫幅左面一組的中心人物,是身著長袍,面向右轉,打著手勢在闡述自己的哲學觀點的蘇格拉底;下面身披白色斗篷,側轉頭冷眼看著這個世界的青年人,是畫家故鄉烏爾比諾大公弗朗西斯柯;大公身後坐在台階上專心寫作的禿頂老者,是大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身邊的少年在木板上寫著「和諧」和數學比例圖;身後上了年紀的老人,聚精會神地注視畢達哥拉斯的論證,准備隨時記錄下來;那個身子前傾伸首觀看,扎著白頭巾的人,據說是回教學者阿維洛依;畫面左下角趴在柱墩上、戴著桂冠正在專心書寫的人,有人定為語法大師伊壁鳩魯;畫中前景側坐台階、左手托面、邊沉思邊寫作的人,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他身後站著一位轉首向著畢達哥拉斯的人,他一手指著書本,好像在證明什麼,他就是修辭學家聖諾克利特斯。
畫面中心顯眼處的台階上橫躺著一位半裸老人,他是犬儒學派的哲學家狄奧根尼,這個學派主張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一切都是無足輕重的,所以這位學者平時只穿一點破衣遮體,住在一隻破木箱里。
畫的右半部分又分幾組。前景主體一組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老者,他是幾何學家歐幾里德,他正彎腰用圓規在一塊石板上作幾何圖,引來幾位年輕學者的興趣;歐幾里德後面那個背向觀眾手持天文儀的人,是天文學家托勒密:對面的長鬍子老人是梵蒂岡教廷藝術總監、拉斐爾的同鄉勃拉曼特;那個身穿白袍頭戴小帽的是畫家索多瑪,在索多瑪後面的只微露半個頭頸,側面看著我們的就是畫家拉斐爾本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最善於在畫中描繪自己崇敬或詛咒的人,也愛將自己畫到畫中,藉以表明自己對畫中事件的態度,或代表簽名。這幅壁畫畫家巧妙地利用拱形作為畫面的自然畫框,背景是以勃拉曼特設計的聖彼得教堂作裝飾,兩邊作對稱呼應,畫中人物好像是從長長的、高大過道廊走出來,透視又使畫面呈現高大深遠。建築物的廊柱直線和人物動態的曲線相交融,產生畫面情境柔中有剛,加之神像立兩旁,使畫中充滿深層的古典文化氣息。
畫家極善利用台階,使眾多人物組合主次前後有序、真實、生動、活潑,畫面將觀賞者帶進先哲們的行列。這宏大的場面,眾多的人物,生動的姿態表情,具有肖像性人物個性刻畫,布局的和諧、變化且統一的節奏,可謂把繪畫創作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頂峰。
《椅中聖母》
畫家特別著意於聖母的目光,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通過一雙眼睛可以窺視到畫中人的靈魂。拉斐爾畫中的聖母情深意長,關於這雙動人的目光,有個傳說:有一次畫家從梵蒂岡出來,在門口廊柱下見到一位抱著嬰兒的少女,酷似他的心上人芙納蕾娜,看到她的目光令他神魂顛倒,他滿懷激情地拾起一塊木炭,想把這動人的瞬間永駐在畫布上,他環顧四周,見到旁邊有一隻朝天的空桶,畫家沒加考慮,就跑過去把桶翻過來,在桶底上急速地畫下這位多情而美麗的少婦,有人認為《椅中聖母》的創作靈感源於此。拉斐爾極善運用曲線塑造形象,這幅畫從畫幅圓形外框到人物的組合、體態、衣著、褶紋都以長短不等的各種曲線構成,整個畫面形象給觀賞者以豐滿、柔潤與高度和諧的完美之感。畫家造型的色彩配置,基本仍遵循基督教的觀念,以紅、藍兩色為基調。因為在基督教中,紅色是象徵天主的聖愛,藍色是象徵天主的真理。所以在宗教畫中,聖母的衣著一般以紅藍兩色相配搭。在這幅畫中,聖母上衣為紅色,斗篷為藍色,小耶穌的黃色上衣,與聖母衣著的紅、藍色構成了調和的三原色,從而強化了艷麗的色彩和畫面的華貴。
在拉斐爾所處的年代,流行一種新柏拉圖主義的哲學思潮,既主張美是不生不滅的永恆,也在藝術中追求理想美的創造。而在人文主義大師們的藝術創造中,更為重視的是對生活美的發現,他們在藝術描繪的一切美中都具有現實美感。
《西斯廷聖母》
《西斯廷聖母》是32歲的拉斐爾在他的創作黃金期繪制的,是他的重要代表作。 在拉斐爾過去創造的聖母中,總是極力追求美麗、幸福、完好無缺、更多地具有母親和情人的精神氣質和形象。而這幅《西斯廷聖母》是在更高的起點上塑造了一位人類的救世主形象:她決心以犧牲自己的孩子,來拯救苦難深重的世界。13世紀義大利偉大詩人但丁對這位天神降臨人間的女王唱出了至尊至敬的贊歌:她走著,一邊在傾聽頌揚,身上放射著福祉的溫和之光;彷彿天上的精靈,化身出現於塵壤。這幅畫沒有絲毫藝術上的虛偽和造作,只有驚人的樸素,單純中見深奧。畫面像一個舞台,當帷幕拉開時,聖母腳踩雲端,神風徐徐送她而來。代表人間權威的統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華貴的教皇聖袍,取下桂冠,虔誠地歡迎聖母駕臨人間。聖母的另一側是聖女渥瓦拉,她代表著平民百姓來迎駕,她的形象嫵媚動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轉過頭,懷著母性的仁慈俯視著小天使,彷彿同他們分享著思想的隱秘,這是拉斐爾的畫中最美的一部分。人們忍不住追隨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終與聖母相遇,這是目光和心靈的匯合。聖母的塑造是全畫的中心。從天而降的聖母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初看絲毫不覺其動,但是當我們注目深視時,彷彿她正向你走來,她年輕美麗的面孔莊重、平和,細看那顫動的雙唇,彷彿聽到聖母的祝福。拉斐爾在《西斯廷聖母》中出色地表現了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對抗。
《巴爾達薩雷伯爵》
比拉斐爾小5歲的巴爾達薩雷伯爵,是畫家的摯友。在這幅肖像中,畫家不僅細膩刻畫了伯爵的形象和性格特徵,更出色的是運用微妙變化的色彩,把伯爵身上那天鵝絨的銀灰色,外衣和帽子描繪得淋漓盡致、質感鮮明。畫家更著意於挖掘這位真實人物深沉、善良、智慧的內在氣質,作為外交家、政治家、作家和學者的伯爵的形象,在畫家的筆下得到活靈活現的表現。構圖採用正三角形,使畫面沉穩和莊重,這與人物身份,修養和心態十分吻合。
《披紗巾的少女》
又名《唐娜·維拉塔》,據說是拉斐爾的情人菲娜麗娜的肖像,在這位女子肖像中,畫家不僅描繪了她的美麗和多情,更是運用了一種極為豐富的色彩語言,把芙納蕾娜的面孔和袒露的酥胸描繪得十分細膩,華貴的衣裙上,繁復精緻的褶紋與單純的披紗形成對比,更加襯托出肉體的溫柔與魅力。銀灰色調的衣裙與白皙肌膚的色彩交相輝映,使畫面產生了一種純潔的主旋律。在這個形象上,宗教的神秘意味盪然無存,突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人,這無疑是畫家描繪真實對象的結果。
《基督顯聖》
又名《基督變容圖》,是拉斐爾應紅衣主教朱利奧·美第奇邀請為法國納博納教堂繪制的祭壇畫,也是拉斐爾臨終前的最後一幅傑作。內容取材於馬太福音: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突然間就在他們的面前變了形象,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此時,忽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 現,並同耶穌說話。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從雲彩里傳出來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門徒聽到了,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耶穌進來,撫摸著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這里。
在拉斐爾的這幅畫中,地面上的光線雖然是陰暗的,但人群卻被基督顯靈的光所照亮。在空中捲起的風暴中,聖光和雲朵將基督托起,猶如從天而降來到人間。在基督兩邊飛騰著的是摩西和以利亞,在山頂上躺卧著的是嚇壞了的門徒。
畫家在這里運用了螺旋形造型技法,造成一種旋轉的運動感,三個門徒中姿態各不相同:雅各掩面伏地,彼得驚恐萬狀,而約翰則被驚嚇得暈頭轉向,都表明在神力面前無能為力。 畫面劃分為天上和人間兩部分,據記載,畫的上部分出自拉斐爾本人手筆,而人間的人群則是以羅馬諾為首的學生們畫的。但據考證,畫面左下角的那位聖安德魯是拉斐爾所畫,他的姿態動作前伸轉首,身體的明暗對比強烈,這種大反差造型,為70年後的卡拉瓦喬所發展。畫面色彩鮮明、響亮且豐富,這表明他吸收了威尼斯畫派的色彩成就。
《教皇利奧十世與兩位紅衣主教》
1513年,新教皇利奧十世繼位。與朱理二世一樣,也聘請名藝術家為他歌功頌德,繪制壁畫。利奧十世要求拉斐爾為他的梵蒂岡辦公室作壁畫。這使拉斐爾窮於應付,後來他不得不招收大量徒弟以為幫手。有些大構圖壁畫就是由他起草讓學生們繪制的。然後再由拉斐爾作些修改與潤飾。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礙了拉斐爾的獨立構思,但肖像畫必須由他親自去完成。
這是拉斐爾在去世前3年完成的一幅傑作。從1518年開始畫,至第二年正式完稿。畫上的三個形象呈垂直式端坐姿勢,但臉部轉側的角度不同。光線是從右邊射來,人物的受光范圍不一樣,從而構成了人物空間的深度感。主要人物是利奧教皇。從教皇身上的猩紅色 披肩,到桌布的紅色與桌上的書本雜物,紅色被漸次地分成四個層次。它們又被背景上那一大片大理石般冰冷的暗影所調和。教皇形象被刻畫得較為細致,他手持放大鏡,在閱讀一本用細密畫裝飾起來的大手抄本。 目光凝滯,兩手自然地擱在桌邊。
據說,利奧十世對人文主義哲學很感興趣,平時也愛從古典哲學中尋求真諦。教皇那張浮腫的臉,顯露出疲憊的精神狀態。拉斐爾似乎洞察這一切,以神來之筆把人物對經學與哲學矛盾的痛苦思索的精神刻畫得很透徹。
據史料所述,拉斐爾對這位教皇一度懷有期望,因而對他表示異常的謙恭。1519年,拉斐爾在致利奧十世教皇的一封長信中曾這樣說:「很多教皇有您老人家的這種稱號,但是從來不像您那樣具備如此偉大的學識、勇氣和精神……有許多教皇只知肆意破壞,歪曲古代教堂、雕像、凱旋門等建築……而您首先要考慮的應是關懷那些不多的建築如何得以保全,它們是古代祖國和偉大的義大利的光榮。」從這一段話中,使我們理解拉斐爾之所以敬重這位教皇的原因,是在於期望他能珍惜古代文物,不再像前任那樣肆意破壞和掠奪。
拉斐爾不僅以描繪婦女與聖母像著稱,其他人物肖像在他的繪畫中佔一定地位。但從性格刻畫得出色的肖像來看,則要數這一幅《教皇利奧十世與兩位紅衣主教》最為典型。這是一幅群像畫。畫上三個人物是新教皇利奧十世、紅衣主教路易茲·德·羅西、教皇的外甥樞密官米里奧·德·美第奇。這種以多人物出現在一個畫面上的肖像畫格式,為後來歐洲出現的群體肖像作出了範例。這一幅畫在拉斐爾的全部肖像畫中也是破格的。
《草地上的聖母》
這幅聖母像上一共畫了三個人物,聖母、耶穌與約翰。但人物沒有一點宗教標簽。 聖嬰與約翰都畫成幼兒形象。年輕的聖母,就象帶著兩個孩子的民間母親。構圖取金字塔式,據說這是他效法達·芬奇的結果,因為這種構圖在當時正是達·芬奇的成功首創,它具有很強的穩定感。這個時期拉斐爾畫的聖母與聖子,都以風景為背景,人物的數目也雷同,而且具有共同性的母愛主題。
這幅畫上的色彩,選擇得比較嚴格,聖母的紅色上衣與藍紫色披風,兩個嬰孩的皮膚暖色,構成穩定的畫面。幼嬰的天真爛漫與聖母臉上的愛撫,組成形象的基本內容——吟誦天倫的心曲。
拉斐爾是善於駕馭色彩的。這幅畫也是他來到佛羅倫薩後進入成熟期的藝術表現。不過,這里一些效法性的筆法仍然未能遮掩,可能拉斐爾太崇拜達·芬奇了。此畫作於1506年。約為107×77厘米。以蛋膠粉加油繪制在板上的。 現藏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
1504年,拉斐爾來到佛羅倫薩,有一段時間主要是完成聖母像。這些聖母像給他帶來了巨大聲譽。凡是拉斐爾畫的聖母像,人們都爭相觀看,以飽眼福。他的聖母畫得實在太美了,每一幅都不同凡響,觀者為之流連忘返。他的聖母像的特點是:具有義大利民間女性的魅力,有著人間最能感同身受的母愛情調。以致幾百年後歐洲各地 流傳著一句贊美女人的話:「象拉斐爾的聖母一樣。」 他完成的聖母像的數量之多,迄今仍難以計數。美術史上一般用畫面上的細節特徵或畫幅的歸屬來區別,如《花園里的聖母》《椅中的聖母》《大公爵聖母》《 阿爾巴家聖母》《藤皮聖母》《金翅雀聖母》等。這一幅即是因其畫上有一抓在嬰孩手裡的金翅雀而得名。
《聖切奇莉亞》
祭壇畫原系紅衣主教勞倫佐·普契及其侄子、主教安東尼奧·普契所點題,是為義大利北部波倫亞(舊譯波洛尼亞)大教堂繪制的一幅「聖女」肖像畫。
切奇莉亞是波倫亞一位虔信基督教的婦女,因抗婚,立志在自己家裡建造祈禱室,以求終身貞潔。傳說她每次祈禱時能聽到天國的聖樂,這在當地被傳為聖跡。她死後,教會將其主要遺物埋在羅馬特拉斯特弗的祭壇底下。波倫亞教會本擬請拉斐爾繪制她的肖像,然而,拉斐爾把這一肖像性題材繪製成一幅寓意畫。
拉斐爾在這幅畫上,把聖女畫在被耶穌信徒的包圍之中,周圍有聖保羅(左側第一人)、福音書撰者聖約翰(左起第二人)、切奇莉亞正仰首在傾聽天國聖樂,那種凝神諦聽的狀態,帶有某種神秘性。
從教會的要求看,平凡的波倫亞婦女,由於她虔信上帝,受神啟迪,已能聆聽天國的悅耳樂音,於是人間的樂器對她來說,成了凡俗無用之物,被她散亂地拋擲一地,弦樂器砸碎了,手上那件吹管樂器,也將被她棄置於地。然而,從畫中大地的背景看,隱伏著當時波倫亞人民生活的陰影,外族的侵略與政治的動盪,就象前景上散亂地被破壞的一堆樂器,已不能發出滿意的樂音了。另一點,據說切奇莉亞為抗不滿意的婚姻,她立誓終身事奉上帝,保護貞潔,這不等於她棄絕世俗,而是借對美好的事物——天國樂音的嚮往,暗示 這位少女在期待更美好的理想生活。這里,虛偽的天國之聲被畫家用淡淡的色彩處理在畫的上半部。切奇莉亞的迷醉狀態,倒是急切地表達出一個少女對人間歡樂的強烈渴求。
這幅畫上有幾個形象是刻畫得很成功的。聖切奇莉亞儼然一個福里尼奧聖母,歪著頭盼望聽到真正超脫凡俗的美的樂聲,從而表達出少女心靈的神秘慾望。左側的聖保羅就象一個冷眼旁觀者,低頭看著地上這一切破敗不堪的景象;右側的抹大拉畫得極美,也許是全畫最理想的一個形象,她雖然也是旁觀者,但眼睛一直注視著畫外,似乎關心眼前這一切的結局。 抹大拉有一張鵝蛋臉,身姿婀娜,所穿的袍服象退了色的一般,略顯淡淡的紅色,聖保羅體格壯實,象徵著正義的希望。 拉斐爾以嚮往人類最美好的事物來代替這種虛偽的傳說,這是他的審美觀的獨特表現。
拉斐爾在為皮阿欽察聖西斯庭教堂繪制祭壇畫的同時,又為梵蒂岡各「施坦查」(教皇在梵蒂岡擁有若干辦公室,稱「施坦查」,意即房間)繪制了一組流芳百世的著名壁畫。梵蒂岡二層樓上這些壁畫的總構思,規定必須頌揚羅馬教皇權威。拉斐爾在這些畫上,除了採用寓意性形象和聖經人物以外,也通過人物象徵性地表現了羅馬教廷的歷史,這是拉斐爾一生中最輝煌的一批藝術成果了,我們在名畫《雅典學派》和《聖體辯論》的欣賞中已作了分析。就在這時,拉斐爾還繁忙地為西斯庭教堂繪制了著名的《西斯庭聖母》,並額外應紅衣主教等人的委託,完成了兩幅祭壇畫,一幅是《福里尼奧聖母》,另一幅就是《聖切奇莉亞》。這後一幅約作於1516年。
《聖體辯論》
這一幅壁畫底邊為769.5厘米,即屬於羅馬梵蒂岡宮第一室內的《神學》主題。拉斐爾用基督教會展開對聖體的「學術研究」的形式來展現一幅宏偉的多人物場面。
所謂「聖體辯論」(又稱 「聖典辯論」)即是基督教的「聖事」。但天主教、東正教兩者儀式不一樣。基督教認為聖事是耶穌基督親自訂立,並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禮儀。聖事有七件,即聖洗、堅振、告解、聖體、終傅、神品和婚配。畫家在這里描繪的是基督教中三位一體的神聖不凡與神甫們在隆重聖事上談論聖典細節的場面。這里有作為聖餐(即聖體)象徵的聖餅,它放在全幅構圖中間的祭壇上。畫上展開的事件共分兩大層次,即兩個不同場面——人間與天上。在天上,象徵聖父的形象是在圓拱形畫面的最高處,兩側有諸神與天使長加百列;在他的下面是處在光芒萬丈的圓形光環之中的耶穌,他以裸體形象展現。在耶穌兩邊,是聖母與施洗約翰,在耶穌的雲彩下有一球形,內有一隻鴿子,它是聖靈的象徵,如此來構成三位一體(即聖父、聖子、聖靈)。聖經中所述的各路先知與使徒們分坐在兩側,氣勢十分庄嚴,腳下彩雲翻滾,形成一個天上人間的大間隔。在這一長條的浮雲下面,乃是數量眾多的人間著名人物形象。這里有神父、主教、祭司、老人和年輕人。
每個形象都畫得極其生動。觀者可以從中找到但丁、薩伏納羅拉、虔誠的僧侶畫家安哲里柯,等等歷史人物。拉斐爾運用卓絕的造型技巧,極有條 理地、節奏感強烈地布置了這些真實人物形象,給人以鮮明難忘的超歷史聚會的印象。下面的凡人畫得要比天上的聖人生動得多。有的顯得瀟灑從容,有的體形結實嚴謹,有的落落大方,一派學者風度。
這里的色彩十分飽滿、深沉,且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簽字大廳是梵蒂岡內一間規模較小的房間,縱向僅9米長,橫向約6米。外形線是半圓形拱門。遠看上去它象半圓形的弧窗,所以壁畫只有順其牆壁本來的造型進行描繪。
拉斐爾利用上部的半圓拱弧作了恰到好處的處理。他畫成拱形建築細部,使畫面 與牆面本身順乎自然,這是拉斐爾的匠心獨運。
另一個特點是,所有四幅壁畫,除了「詩學」以外,都是與宗教哲學有關的。可是「詩學」恰好與「神學」這幅壁畫毗鄰而居,這種基督教與異教(希臘神話被視為異教)和平共處的現象,正說明了當時教會對於異教文化的容忍態度。在這里既可見到亞當與夏娃獲罪的事跡,也能領略阿波羅如何戰勝馬爾斯的神話。它們與作為上帝兒子的耶穌求同存異,恐怕不是諷刺,也不是鬧笑話,乃是拉斐爾時代的一種思想進化的現象。當時人們,甚至連教會司職人員也對一些宗教清規戒律持陽奉陰違的態度。歷史總是這樣,當年基督教被羅馬軍百般鎮壓,最後和解了。現在這座教皇辦公的官方大廳里,基督教也與古代羅馬文化趨於和解。不管怎樣,拉斐爾在這里是有意無意地注入了一種戰勝禁慾主義的入世思想。
16世紀初,負責聖彼得大教堂與梵蒂岡宮的總建築師是拉斐爾的叔父布拉曼特。為了讓拉斐爾來羅馬一顯身手,建築師說服了教皇尤里烏斯二世,請這個年僅25歲的畫家前來羅馬完成教皇辦公室內一系列壁畫。按照教皇原來的意圖,在這間辦公室內繪制的壁畫有一個總主題,即贊譽天主教及首腦們。這意味著用富麗堂皇的壁畫來宣揚羅馬教權的威望。所有壁畫的內容都必須涉及羅馬教廷的歷史,並且要把尤里烏斯二世及其繼承人利奧十世的肖像畫進去。按照這種要求,拉斐爾來到羅馬後,對四面牆上的壁畫作了認真的思考。現從這四幅大壁畫的構圖內容來看,要比原來欽定的綱領要廣泛些,或者說,拉斐爾的構圖基本上是與教皇的意圖相矛盾的。畫家在這里藉助於不同的題材情節,試圖表現一種人類智慧與文化的最高境界。因而盡管與教會的宗旨是不符的,卻也難以反對。畫家把當時社會崇尚的「神學」、「哲學」、「詩學」、「法學」4種學問用宏大的繪畫來加以贊美,正符合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內容。
《拉芙娜·莉娜》
拉斐爾畫筆下的女性面容清秀、體態豐腴、性情溫和。該畫中的瑪格麗特肌膚豐韻潔白,她右手攬著一塊透明的紗巾,結實、健康的小腹在薄如蟬翼的紗巾下清晰可見。拉芙娜·莉娜面容安詳,嘴角上揚,百媚而生。該畫透出作者對大自然的歌頌和對人性之美的贊嘆。
《阿拉貢的約翰娜》
是拉斐爾眾多肖像畫中的經典之作。紫紅色與褐色融合的深色調突出了人物高貴的身份,面部的神態也描繪得很精彩。,畫中女子衣著華貴絢麗,面容端莊文雅,秉承了他柔美的畫風;只是手的姿式僵硬緊張,從結構關系看更象是寬衣大袍下另有他人隱藏在其身後,更加之右邊背景的黑暗中伸出的兩只獸頭,使整個畫面透出一股邪氣;這是他眾多作品中極為罕見的風格,也表現出拉斐爾對於女性之美有著自己獨到而深厚的理解。
⑨ 介紹一下拉斐爾,梵高和莫奈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90),荷蘭後印象派代表性畫家。 1853年3月30日生於津德爾特,早期因為表達內心的悲痛,曾割斷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因困擾其多年的精神病發作自殺身亡。早年經商,後熱衷於宗教,1880年以後開始學習繪畫。曾在巴黎結識E·貝爾納、P·西涅克和P·高更等畫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畫派影響,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納河濱》等。曾兩次在咖啡館和飯館等地向勞工階層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厭倦巴黎生活,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開始追求更有表現力的技巧;同時受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探索自由抒發內心感受的風格,以達到線和色彩的自身表現力和畫面的裝飾性、寓意性。台灣譯名梵谷。
拉斐爾(1483年——1520年)是義大利傑出的畫家,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也是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拉斐爾謝世時年僅37歲,但由於他勤勉的創作,給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貴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博採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是手法主義的代表人物,也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後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範。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聖母》、壁畫《雅典學院》等。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奈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莫奈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印象派運動可以看作是19世紀自然主義傾向的巔峰,也可以看作是現代藝術的起點。克勞德·莫奈的名字與印象派的歷史密切相連。莫奈對這一藝術環境的形成和他描繪現實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貢獻都多。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創始人雖說是馬奈,但真正使其發揚光大的卻是莫奈,因為他對光影之於風景的變化的描繪,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⑩ 拉斐爾前派有哪些典型的藝術家
在布萊克之後,英國歷史畫陷入低潮。到1840年,皇家美術學院的一批青年學生要求復興英國歷史畫傳統,以拉斐爾以前的早期文藝復興藝術為榜樣,真實地表現自己的感情和觀念,為此他們組織了拉斐爾前派兄弟會。作為一種藝術思潮,拉斐爾前派在歐洲美術史上最先反映出現代工業文明給人帶來的精神上的困惑,它所包含的象徵主義和唯美主義內涵對歐洲19世紀末期象徵主義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福特·馬道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1821—1893)出生於一個海軍軍需官的家庭,1837年進入安特衛普的巴倫·瓦波斯美術學院。他並沒有以拉斐爾前派的名義參加過展覽,但拉斐爾前派的畫家們一直把他視為真正的前導。他在義大利期間最先深刻領會了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並將它們介紹給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學生們。《勞動》(1852—1865)和《告別英格蘭》(1855)是他的主要作品。
威廉·霍爾曼·亨特(Wiuiam Holman Hunt,1827—1910)是一個倫敦批發商的兒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在1844年進入皇家美術學院。他的作品往往是在真實的生活畫面中包含著哲理寓意。他的《牧羊人》(1851)標志著拉斐爾前派藝術的全面成熟,也是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在這幅畫中他以真正的農民為模特兒,配上色彩明麗、景色優美的自然環境,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
約翰·埃佛雷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出生於南埃普敦,幼年時就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天賦。1840年他11歲時進皇家美術學院,1843年獲銀質獎章,1847年獲金質獎章。米萊斯的作品有很強的表現力,多以聖經故事和文學作品為題材,色彩富於裝飾性,在構圖上能處理復雜的生活場面,畫面上總是有股淡淡的悲劇氣氛,以日常生活為題的作品也同樣籠罩著一層哀愁,代表作品有《基督在雙親家中》(1847—1850)、《勞倫佐和伊莎貝拉》(1849)、《奧菲莉婭》(1825)。
羅塞蒂(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爾前派的核心和靈魂。他出生於倫敦,父親是一個義大利政治流亡者,皇家美術學院的意籍教授,他從小就受到文學藝術的浪漫氣氛的熏陶。他於1847年進入亨特的畫室,隨後參加了拉斐爾前派的活動。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解體之後,拋棄了早先的風格,沉迷於柔和抑鬱的情調與裝飾風格,以神話為題材的繪畫帶有一層夢幻色彩,在感傷的情緒後面還有性愛的目的。代表作品有《聖母領報》(184—1850)、《牧場聚會》(187)、《珀爾賽福涅》(1874)。
1856年羅賽蒂有了兩個追隨者,一個是莫里斯(William Norris,1834—1896),另一個是伯恩一瓊斯(Edward Bume—Jones,1833—1898)。
莫里斯是詩人和藝術家。他與伯恩一瓊斯是在牛津學習時的同學,後又同為羅賽蒂的學生。他主張復興英國的手工勞動,並在他的倡議下開辦了工業藝術作坊。他著述的《沒有出處的消息》一書,描繪了未來社會的幸福藍圖。
伯恩-瓊斯的早期作品受羅賽蒂的影響較大,如《梅林和尼姆》(1858—1859)。後來在義大利受15世紀畫家菲利普-利皮和波提切利影響,在其後的作品中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神秘情緒。他畫了許多女性題材的作品。1877年,他展出《創世紀》、《梅林的誘惑》、《維納斯的鏡子》,1884年,他又畫了《考費杜阿王和乞丐女》。他還是英國19世紀後期工藝設計的領導人之一,他提出的復興「美術一工業設計」思想,對20世紀工藝美術起了推動作用。他曾自己設計過基督教堂的彩色玻璃畫,設計過金屬裝飾、瓷磚和石膏圓雕,設計過鋼琴、風琴的外形和掛毯。
1862年J.A.M惠斯勒(Jaames Albott Mcnelu Whistler,1834—1903)加入了羅賽蒂身邊的小圈子,他後來成為英國19世紀末期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藝術家。
惠斯勒生於美國,童年在俄羅斯度過,1855年到巴黎學畫,最初受庫爾貝寫實主義影響。60年代初在創作上與馬奈接近,也參加了後來法國印象派畫家的活動。1863年他定居倫敦,給英國畫壇帶來新鮮的氣氛。惠斯勒早期作品以肖像畫為主,如《母親的肖像》(1871)、《亞歷山大小姐肖像》(1872—1874)。這些肖像以構圖的嚴謹、色調的調和為特色。70年代後期他開始更多地從事風景畫創作,描繪倫敦泰晤士河上黃昏中的橋和岸邊霧氣籠罩的景色,他以大膽的構圖表達自然界光和空間的復雜變化。代表作品有《灰色與金色的和諧》、《藍色與銀色的夜曲》等。惠斯勒的版畫受日本浮士繪的影響較大,裝飾性較強,以突出「調子」的和諧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