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城市建築景觀

城市建築景觀

發布時間: 2020-11-23 17:52:44

⑴ 城市景觀要素及其特徵

組成要素:路、區、邊緣、標志和中心點

特徵:整體性、多元性、復合性、歷時性、地方性、文化性

⑵ 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歷程

城市景觀設計概況及發展歷程?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營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使城市形象獨具特色。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期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璜。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協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
城市文化是人們在城市形成和建設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城市文化環境則是這個總和的外在表現。本文所論及的僅僅指城市文化環境的硬體部分,即城市建設涉及的范疇。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環境。美國建築大師沙里文曾說過:「根據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這個人,那麼根據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說:「建築是石頭的書」。雨果說:「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注入人類家園的每一條細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著文明之光」。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說:「其實我們創造城市就是在創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僅是出於經濟目的,那麼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是一個高標准、高層次的課題。它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時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歷史傳統、民風民俗等諸多方面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和影響。
從城市規劃建設自身來看,20世紀追求城市理想的諸多主義—從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到新城市主義、生態主義、多元化主義、女權主義等,雖說是各有側重,但也確實揭示了現代城市發展中諸多重大問題。應該說,這些重大問題對於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999年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提出:「新世紀的城市將走向建築、地景、城市規劃三者的融合」,並預言:「現代建築的地區化和鄉土建築的現代化將殊途同歸,而現代城市將更為講求整體的環境藝術」。

⑶ 城市規劃,建築 ,景觀具體有什麼不同,都是在怎麼樣工作,學習

根據你的情況,如果從那三個專業里選的話,建議選建築學。我當年就是抱著你這樣的心情進選了建築。

這三個專業里,建築更符合你的興趣,當然它不是很多人所想像的那種純藝術,事實上更偏重於理性思維。

城市規劃更偏重於理論,概念和一些與社會,人文相關的知識以及人際處理能力。

景觀對於美術的要求應該高過前兩者。個人覺得沒有建築有意思。

綜合來看,建築學是能讓你擁有穩定工作的,更加扎實,做出東西了也會更有成就感。對於女生來說,可能會覺得很累,既然你是興趣決定一切,投入了精力也無妨啊。

你的分數還是可以沖刺一下天大或者東南的。

真的來學建築的話,你面對的難題可能有:1.要學會表達與溝通;2.要學會理性思考問題而不能限於浪漫地遐想;3.要學很多作圖軟體,練習手繪和計算機作圖,以後會花大量時間在圖紙上,很辛苦。
你將得到其他專業沒有的東西:1.擺脫高數,大物,C++那些難纏的理工科目;2.同樣是面對忙和壓力,學建築不需要應付很多恐怖的考試,平時都很忙,但是做設計很有意思,畫圖和做模型你應該都會喜歡;3.建築學院學生的生活會比其他學院更生動。

⑷ 中國城市建設繁華度(景觀)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哪些

1、北京
2、上海
3、重慶
4、天津
5、廣州
6、深圳
7、杭州
8、珠海
9、成都
10、廈門

⑸ 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有什麼區別

城市設計是介於城市規劃、景觀建築與建築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相對於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城市設計是為景觀設計或建築設計提供指導、參考架構的。

⑹ 城市景觀中的人文景觀,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人文景觀,最主要的體現即聚落,還包括服飾、建築、音樂等。建築方面的特色反映為城堡、宮殿,以及各類宗教建築景觀,具有歷史性。
人文景觀包括的范圍很廣,涉及面很寬,類型多樣。歸納起來,人文景觀主要包括歷史古跡、古典園林、宗教文化、民俗風情、文學與藝術、城鎮與產業觀光等類型。

歷史古跡景觀
歷史古跡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留存下來的活動遺址、遺跡、遺物及遺風等,遺存形式和表現內容十分豐富。狹義的歷史古跡景觀,主要包括人類歷史文化遺址、古代建築、古代陵寢和歷史文物。
(1)人類歷史文化遺址
①古人類文化遺址
包括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和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母系氏族公社遺址、父系氏族公社遺址)。
②社會歷史文化遺址
包括古代城池遺址、古代道路遺址和古代戰場遺址等。
③名人故居和活動遺址
我國保存較好的多為近代時期即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名人故居和活動遺址,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
④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地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地,按照時代可以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紀念地、辛亥革命紀念地、北伐戰爭紀念地、土地革命紀念地、抗日戰爭紀念地和解放戰爭紀念地等。
(2)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遺存十分豐富,類型多樣,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①宮殿、衙署建築
我國目前保存較好的宮殿建築主要有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拉薩布達拉宮。
中國的宮殿建築輝煌燦爛,文化價值無與倫比,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北京故宮和沈陽故宮是中國宮殿最傑出的代表。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沈陽故宮做為明清故宮的擴展項目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衙署,即古代各級地方官府衙門的住所。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省級、地市級和縣級衙署,分別是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山西霍州署衙和河南南陽內鄉縣衙。另外,河南省現存較為完整的衙署還有南陽府衙和葉縣縣衙。
②壇廟祠堂建築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思想中,形成了一整套宗法禮制思想,其中包含著濃重的對祖先的崇敬,對土地、糧食、天地、日月的崇拜,對各種文神、武神以及其他各種神的尊敬。為了寄託這種崇敬和感恩的心情,產生和形成了許多用來祭祀天地鬼神、山川河嶽、祖宗英烈、聖哲先賢等的壇廟建築,也稱之為禮制建築。
禮制禮儀建築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a.祖廟與社稷壇
尊從《周禮 *考工記》規定「左祖右社」之制,建於皇城前,作為帝王主持祭祀的「太廟」和「社稷壇」。北京太廟位於天安門左側,是我國唯一保存下來的太廟建築,過去是明清兩代帝王行祭祀祖宗之禮的地方,與宮殿同為級別最高的古代建築。北京社稷壇位於天安門右側,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的地方,祈求全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b.天、地等壇
祭祀天、地、日、月、山神等活動,是歷代帝王登基後的重要活動。因為君權受命於天,秉承「天意」治理國家,所以皇帝必須親自去天壇祭天。尊從「郊祭」古制,建在都城近郊,多由帝王主持祭祀的天、地、日、月壇等,以及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由帝王親自或帝王派出官吏主持祭祀的岳廟、鎮廟、瀆廟、海岳等。著名的有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東岳廟、西嶽廟,山東泰安岱廟等。
c.奉祀人文始祖、聖人先賢的廟
人們祭祀傳說中的人文始祖或早期帝王的廟宇,如黃帝廟、炎帝廟、伏羲廟、堯廟、舜廟、禹廟等。
人們為了紀念那些為中華民族各項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名人的功德,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各種祭祀的廟宇、祠堂等。如孔廟、關帝廟、南陽武侯祠、司馬遷祠、張良廟、包公祠等。
d.家族宗祠
宗祠為一族一姓祭祀祖先的建築,過去幾乎遍布城鄉各地。特別是,一些顯貴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宗祠,往往規模很大,裝飾精巧,華麗富貴,成為地方上最突出的建築。典型代表有安徽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和廣州陳家祠。
e.祭祀民間神的廟
民間祭祀的神廟,如城隍廟、龍王廟、關帝廟、媽祖廟等。
庄嚴而神秘的壇廟建築在古人心目中是神靈與蒼生的感應場,是進行人神對話與交流的聖域,它們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與歷史文化價值。
1994年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及孔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98年北京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③會館建築
會館,是中國古建築中具有特殊用途的一種類型,它源於漢代的邸舍,其修建目的是為了某一省、一州、一府、一縣或幾個省縣,或某些地區的同鄉、同業、同行的人們能夠在外省外地相互聯系,溝通信息,以保護本集團的利益。著名者有四川自貢西秦會館、天津的廣東會館、山東聊城山陝會館、河南開封山陝甘會館、南陽社旗山陝會館、洛陽潞澤會館等。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便利,歷來是南北貨物的運轉、集散地,特別是在明清時期,商業活動活躍,跨地區貿易增加,全國各地的商人在河南的各個商埠建立會館,迎客接士,商賈聯誼,行業間進行活動,另外也為同鄉提供聚會、聯絡和居住的場所。會館一般分布在交通便利、物產豐富、貿易發達、商人雲集的州、府、縣等地。
河南現存的會館多創建於清初或清中期,建築形式不同於民居,而是參照寺廟、宮殿的建築布局形式。戲樓、春秋樓是最具有會館特色的建築。關羽是商人崇拜敬仰供奉的對象,所以會館在一些地方被稱為關帝廟。
會館是帶有商業性質的公共建築,富商巨賈為了顯示富裕和行業興盛,不惜巨資,廣招各地能工巧匠,將會館建得富麗堂皇。會館的各類雕刻文飾繁復,雕工精美,色彩華麗。
④樓閣建築
樓閣為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古代木構建築。我國古樓分布廣泛,形制多樣,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山西永濟鸛雀樓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其中前三者合稱江南三大名樓。
⑤亭台建築
亭為我國分布最為廣泛的古建築類型之一,尤其以園林中多見。亭之造型最為豐富,亭可賞景,亭可佐景。除景觀亭外,還有紀念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紀念亭等。河南登封元代的古觀象台、北京古觀象台是世界保存較完整的古老天文台。
⑥軍事防禦工程
A.城防工程
築牆護城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明代洪武年間在「高築牆」思想的指導下,在全國各地大建城防工程,我國目前現存的古城牆,基本上都是形成於這一時期。為了加強城防能力,城牆建築十分完整。城牆外有護城河環繞,吊橋控制出入;城牆上有敵台、敵樓、角樓、垛口、射孔;城門為防禦重點,設有瓮城、箭樓、城樓、屯兵洞、馬道等。
目前,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城防工程主要有西安古城牆、南京古城牆、山西平遙古城牆、遼寧興城古城牆、湖北荊州古城牆、湖北襄陽古城牆、安徽壽縣古城牆、福建惠安崇武古城牆、雲南大理古城牆等。
1997年,山西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B.長城
長城是我國最大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其修築和使用年代之長久、規模之宏大、形制之復雜、體系之嚴密、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
長城修建始於春秋戰國,一為防禦其它諸侯國,二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
秦統一全國後,以燕趙秦原邊牆為基礎,構築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的萬里長城。
漢為防止匈奴南侵,於秦長城以北築外長城,西起羅布泊,東止鴨綠江,綿延長達兩萬里,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長城。
明長城為最後一次修建,也是最為堅固的萬里長城,東起遼東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6300多公里,並形成了由牆體、城台、烽燧、關隘等所組合的邊疆軍事防禦體系,在冷兵器時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長城不僅具有防禦擾掠的軍事功能,長城還有保護通訊和商旅往來的重要的對外開放功用。萬里長城「上下二千年,縱橫十萬里」,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象徵和代表。
「長城和大運河是中國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所刻劃的兩條有形的線,它們的長和大,存在的恆久,功能的顯赫,影響的深遠,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遺留所無可比擬的」(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
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長城以其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徵,世界建築史上的偉大奇跡,強烈地激發著國內外人們的旅遊興趣,人們都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氣概勇敢登臨長城,熱情贊美長城的博大雄姿,傾吐對中華民族的愛慕與崇敬的心情。可以說,「長城熱」推動著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有17個省(市、區)保留有較為完整的長城遺址,形成了河北老龍頭、山海關,天津黃崖關,河北金山嶺,北京古北口、司馬台、八達嶺、居庸關、慕田峪、黃花城,山西雁門關、平型關,甘肅嘉峪關,浙江省臨海市的南長城,河南南陽方城楚長城、湖南湘西鳳凰縣的苗疆長城等許多著名的長城旅遊景區(點)。
⑦古代橋梁
橋梁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建築,又具有高超 的藝術成就。我國遺存的古代橋梁甚多,不勝枚舉。河北趙縣安濟橋(趙州橋)、福建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廣東潮州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另外,還有懸鎖橋、懸臂木樑橋、廊屋橋等。
⑧古代水利工程
我國自古以來就特別重視水利工程的修建,現存的古代水利工程,不僅可以繼續發揮作用,也具有很強的旅遊吸引力。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於公元前25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古代偉大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外,廣西靈渠、京杭大運河、新疆坎兒井也是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
⑨古代民居建築
民居,是各地民眾的居住形式和居室結構的總稱。古代民居,則是指民居系列中既富有地方風格,又具有歷史文化色彩的部分。所謂地方風格,是指它適合當地的環境條件,採用當地的材料,營建別具一格的居室形態(包括造型、雕刻、繪畫、色彩等);所謂歷史風格,則是指它在不同朝代的建築格式和格調。
古民居的時代越古老,保存越完好,其科學、文化價值和對遊客的吸引力也越大。
中國古民居中,元代以前的很少保留至今,現存的絕大多數都是明、清兩代的。諸如徽州古民居、山西古民居、北京四合院、福建永定客家土樓、雲南麗江古城古民居、江浙地區的江南水鄉古民居、粵東圍壠屋等,都堪稱中國古民居的傑作。河南也保存有鞏義康百萬庄園、安陽馬氏民居、衛輝小店河民居等。
2000年,徽州古民居中的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安徽古村落美不勝收,其中,西遞被譽為「桃花園里人家」,而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
⑩官學和書院建築
官學和書院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學術與文化機構,分為官辦國學和民辦書院。
我國保存有明清時期的國家和地方的官辦國學——北京國子監、山西平遙縣學;而民辦書院以宋代四大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和河南商丘應天府書院,最為著名。
(3)古代陵寢
喪葬習俗是人類重要的生活習俗,「事死如事生」在中國古代墓葬中表現十分突出,墓地建築豪華,陪葬品奢侈;並深受「堪輿學說」的影響,墓地山清水秀,風景優美。
中國古代陵寢形制由墳丘、墓穴及葬具、寢殿、祠堂、墓闋、神道等墓地建築所構成。
我國古代帝王陵墓主要有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景帝劉啟陽陵、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北宋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和景泰陵、湖北鍾祥明顯陵、清朝關外盛京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以及吉林集安的高句麗帝王陵墓及貴族墓葬、寧夏銀川的西夏王陵等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帝王陵墓。另外,還有懸棺崖墓、塔葬墓等特殊墓葬。
1987年,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0年,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3年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做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沈陽盛京三陵做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4年,位於吉林省集安市以及遼寧省桓仁縣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1號陪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歷史文物
主要有原始社會的文物、古代青銅器、古代陶瓷器、古代雕塑、古代繪畫藝術作品等。

古典園林景觀
園林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圍內,利用和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並結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築的布置,從而構成一個供人們觀賞、遊憩、居住的環境。
按照園林的構景藝術風格,可將園林分為西方園林、東方園林、中西混合式園林三種類型。按照園林的營建功能和目的,中國古典園林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壇廟、祠館園林、大型湖山園林等類型。按照園林所處的區域,可分為北方園林、江南園林、嶺南園林、少數民族園林等。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景手法主要有主景與配景,前景、中景、背景、全景,借景,對景與分景,框景、夾景、漏景、添景,點景等。
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築類型主要有廳、堂,樓、閣,榭,軒、館、齋、室,舫,廊,亭,塔等。中國古典園林建築小品主要有園門、景牆、景窗,花架、花壇,園林雕塑,園橋、汀步、水池,園凳、園桌等。

宗教文化景觀
宗教文化景觀包括宗教建築景觀、宗教活動景觀和宗教藝術景觀。
(1)宗教建築景觀
①佛教文化建築
包括佛教寺院建築和佛塔。佛教寺院建築是佛教徒供奉佛像、僧眾居住、修行和舉行各種法事活動的地方,也是信徒進香朝拜,參加宗教活動的中心。
佛教於公元一世紀前後傳入中國,在漢族地區、藏族、蒙古族地區和傣族地區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漢地佛教、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和雲南上座部佛教三大系統,各地佛教寺院的建築也分別吸收了本地、本民族的建築風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築形式。
A.漢地佛教寺院的建置。明清時期以來,佛寺建築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著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毗盧閣、觀音殿。其中,大雄寶殿是佛寺的主體建築,東西兩側的配殿為鍾樓與鼓樓,伽藍殿與祖師堂,觀音殿與葯師殿相對應。比較大的寺院一般還建有五百羅漢堂和佛塔等建築。
B.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置。藏傳佛寺規模宏大,建築宏偉,文物薈萃,金碧輝煌。藏傳佛教寺院一般由札倉、拉康(佛寺)、囊欠(活佛公署)、印經院、藏經樓、靈塔殿、僧舍等組成。
C.雲南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建置。雲南上座部佛教寺廟主要由佛殿、藏經室、僧舍及佛塔四部分組成。
D.殿堂中的佛像設置。天王殿正中供奉著彌勒佛像,東西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像。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佛教至高無上的本尊釋迦牟尼佛像,有供一尊、三尊、五尊三種形式;大雄寶殿兩側多供奉十八羅漢。觀音殿又稱大悲殿,主要供奉佛教中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像。
中國著名的寺院主要有河南洛陽白馬寺、鄭州登封少林寺、開封大相國寺,河北承德普寧寺、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大昭寺等。
1994年,西藏布達拉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最初佛塔是佛門弟子為藏置佛祖的舍利和遺物而建造的。佛塔按供奉對象分,有佛舍利塔、菩薩塔、阿羅漢塔、高僧墓塔等。我國佛塔的共同建築構造有地宮、塔基、塔身和塔剎四個部分。中國著名的佛塔主要有開元寺塔、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大雁塔、小雁塔和妙應寺白塔,少林寺塔林等。
②道教文化建築
道教活動場所一般稱為道宮、道觀。道教宮觀一般由神殿、膳堂、宿舍、園林四部分組成。我國現存道教宮觀建築大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前有山門、華表、幡軒;山門以後正中部分是中庭,中庭是宮觀建築群的主體,分布在宮觀的中軸線上,主要有三清殿、玉皇殿、靈官殿三大殿堂;三大正殿兩側有配殿,祀奉一般道教諸神。武當山古建築群是我國最大的道教文化建築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宗教活動景觀
佛寺中主要宗教活動有僧尼的日常行事、懺法和法會以及佛教節日活動等。寺院內重要的佛事活動有水陸法會、焰口施食、齋天和放生等。佛教最重要的節日是佛陀誕生、成道、涅盤紀念日。
道教節日主要是紀念道家神仙的誕辰,如農歷正月初九為玉皇大帝聖誕,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農歷二月十五為太上老君聖誕,農歷三月初三為王母娘娘聖誕等等。每逢節日,各宮觀內都要舉行隆重齋蘸,盛大的節日則要舉行廟會活動。
(3)宗教藝術景觀
宗教藝術景觀主要包括宗教雕塑藝術、宗教壁畫藝術、佛教石窟寺藝術、宗教摩崖造像藝術等。
佛教塑像名目繁多,分別有四大天王,彌勒菩薩、韋馱菩薩、釋迦牟尼佛、三身佛、三世佛、觀音菩薩、羅漢等塑像。
道教宮觀中的塑像,諸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道教三尊、三官、老子李耳、八仙、四大神將、張道陵、王重陽、丘處機等。
佛教壁畫按其內容可分為尊像畫、佛教史跡畫、佛教故事畫、經變畫、反映傳統故事的畫及其他內容的畫等六類。
佛教石窟寺大約始於公元三世紀,公元五至八世紀是中國石窟寺發展的最鼎盛時期。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為中國佛教四大石窟。
佛教摩崖造像在我國南方地區較多,如重慶大足石刻、四川樂山大佛、浙江飛來峰造像和棲霞千佛岩等。而道教現存的摩崖造像卻不多,其中著名的有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

民俗風情景觀
民俗風情是指一個地區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條件下,在生產、生活與社會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風俗習慣。民俗風情景觀主要包括我國各民族的飲食習俗和特色民居、傳統服飾和民間工藝品、婚喪習俗、民族歌舞和節慶活動等。

文學與藝術景觀
文學藝術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強烈的感染力,並滲透在其它旅遊景觀中,具有旅遊文化審美的價值和功能。旅遊文學藝術的主要形式有游記、風景詩詞、楹聯、題刻、神話傳說、影視、戲曲、書法、繪畫、雕塑等。

城鎮與產業觀光景觀
城鎮與產業觀光景觀主要包括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小城鎮、現代都市風光和產業觀光景觀等。
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歷史上形成的有重要傳統文化價值的,在軍事、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藝術等方面具有獨特地位,有不同程度影響力的各類城市。
根據歷史文化名城的形成發展和功能特點進行分類,可分為古都類、地區統治中心類、風景名勝類、民族地方特色類、近代革命史跡類、海外交通、邊防、手工業等其它特殊類。
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安陽、杭州為中國七大歷史古都。
現代都市風光包括都市標志性建築,現代商業、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衛生等活動現象與設施,都市休閑娛樂設施等。
產業觀光景觀主要包括現代生態農業觀光,現代工業觀光,高新科學技術觀光,現代偉大建設工程觀光(包括現代化建築、交通橋梁工程、水利樞紐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各種景觀)等。

⑺ 地域文化是如何影響城市建築景觀的(表現、原因)

1、各地的風俗、民俗、宗教、經濟發展程度不同,造成了地域文化的多樣性。直接表現為北京的四合院,到蘇州就是拙政園這樣無規則型建築。
2、北京...還是四合院。杭州的古建築多江南水鄉風格,廡殿都比較陡,更利於排水。華盛頓的建築(說紐約的還行)...在下不甚了了,慚愧慚愧...
3、建築的實用性非常強,觀賞性則在其次。一種建築往往就是一個地區最明顯的標志,比如北京天安門,悉尼大歌劇院,古羅馬競技場,等等吧。
4、宗教、地理、民俗、經濟發展程度、等等多元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5、經濟發達、軍事滯後的國家一般人口都呈現負增長現象。在我國,越是欠發達地區,往往人口都是增長最快的地區,經濟發達的地區,又恰恰是外來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謝謝。

⑻ 建築類 城市規劃 園林景觀等等 得進~~~~~~

【摘要】從城市設計對城市整體環境改善而帶來
的城市復興來認識城市設計除空間塑造和規劃管
理外的深層作用,並通過對英國城市設計應用實
例的介紹,力求在我國目前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
城市建設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城市設計;城市經濟;城市文化;復興;
1 概述
1.1 城市設計的概念
近代城市設計理論與傳統建築學及形態藝術
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在近代城市設計興起
之初,實際上是繼承了傳統建築學和形態藝術的
方法來設計和塑造現代的城市。
城市設計包含了實體設計層面和管理控制層
面。城市設計既能形象地設計城市空間環境,還
能作為一種控製成果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當它與
城市經濟、文化目標聯系起來時,就可以成為振
興或復甦經濟、文化的一種手段。一方面是一種
直接表達設計實體的具象設計,從設計成果中,
人們可以非常直觀地體會設計實體建成後的空間
環境和效果,感觸到對經濟、文化復興的實效;
另一方面城市設計也是導則和管理政策的形式,
作為一種對城市規劃的合理充實指導和約束後續
設計,通過城市設計,能夠更好地控制城市開發、
改善投資環境,同時還能維護、延續城市文脈,使
城市發展兩個關鍵因子較好地協調發展,為人類
營造舒適的城市環境。
1.2 城市復興的提出和含義
城市中心衰落是指 1990年代初的西歐國家
尤其是英國,在經歷了製造業持續不景氣之後,
由於城市環境質量下降,大城市居民人口下降,
多遷移至別處居住,導致城市中心房屋閑置、中
心區失去活力、居民生活呈鍾擺式(commuter)而
帶來交通不便、城市失去競爭力的現象。為了擺
脫城市的衰落,使居民重新回到城市中來,在英
倫三島及歐洲大陸發生了一場城市革命,它包括
了不僅僅是物質空間的重塑與保護,比如重拾丟
失的空間環境、恢復破碎的社區、提供城市居民
學習和鍛煉的場所,它還是個相當巨大的任務,
於多方面、不同層面影響著城市建設,並且已取
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績。為此,整個「革命」稱之
謂城市復興。
1.3 城市設計的深層作用
在索斯沃斯(M.Southworth)研究的設計項
目中有2/3設計方案的目標直接有助於經濟、文
化的復甦和發展。城市設計作為一項科學技術工
作不能直接地解決城市問題,但是它能直接提供
經濟發展的合適環境,從而間接地帶來經濟效
益,提供就業崗位。此外它還能夠通過對城市文
化環境建構來形成城市居民趨向,塑造城市個
性,推進城市發展。本文試從城市設計對城市整體環境改善而帶來對城市經濟、文化復興的作用
來深化認識城市設計的角色,通過對英國城市設
計應用實例的介紹,對我國城市建設起到一定的
借鑒作用。
2 城市復興中經濟、文化的引入
2.1 經濟與城市復興
城市復興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經濟復興,由於
工業發展,使城市經濟效益提高,帶動一系列相
關產業發展,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活動隨
之增多,為城市帶來的外部效益也越大。哈維
(Harvey,1989)認為,全球經濟變化的一個很重
要的結果就是政府從提供本地福利和服務轉向外
向型的做法,回過頭來再更多地培育和鼓勵本地
經濟增長。在城市運行中也可以看出公共部門角
色的轉變——承擔風險、具有創新性、具有利益
動機,更加具備了私人部門的一些特點。從全球
范圍來看,這種越來越多的政府運行模式可以看
作是在國際化的市場中的一種吸引手段,帶有更
多的市場化機制,能夠鼓勵地方政府與私人部門
相互競爭有效資源,減小對中央政府的依賴,通
過刺激私人部門投資,帶來城市經濟逐步復興。
哈維稱這種政府模式為「企業化」(entrepreneurial)
政府。
在這種策略的前提下,過去的設計與社會和
經濟發展脫離的做法已經受到許多城市政府置
疑,他們認為城市設計在城市復興過程中是一種
非常重要的手段。西方所謂的「銹帶」(rustbelt)
工業,比如鋼鐵、汽車加工、紡織、化學等,這
類工業在外來競爭和新的投資面前會逐步合理
化,但往往造成大量失業,城市經濟失去活力。在
這種殘酷的競爭下,許多城市只有再三強調自身
與眾不同,突出比其他城市更具優勢,更有特色,
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資,爭取到更多的就業機
會,這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是主要面臨的問題,也
是城市復興的關鍵。
2.2 文化與城市復興
文化可以看作是一個很復雜的實體,一個過
程,一個產物,一種生活方式,一件藝術品,一
種生產模式,一種消費模式(Montgomery,1990)。
文化是某種方式和價值的表達,不僅僅是藝術和
學問,還包括普通的和法律的行為(Williams,
1981)。從某種意義上講,城市文化是人類社會全
部文化的集中體現以及人類文化發展的里程碑。
文化在西方城市復興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地
方政府為城市發展和復興所採用的文化策略的實
際原因也很復雜,但是從許多方面都明確了文化
在城市政策中的重要角色。在英國,隨著中央政
府對文化的重視,地方政府也開始著手於這個方
面。第一個制定成功的藝術政策的地方權威機構
稱為大倫敦議會(GLC),它不僅提供許多公眾性
藝術活動的資金,而且也意識到文化政策的制定
應當直接服務於文化產商。因此,為本地文化事
業提供服務成為本地經濟發展戰略之一,盡管
1986年大倫敦議會被廢止了,但它為文化策略提
供的模式仍為地方政府樹立了榜樣。
最主要的一點是,文化戰略發展的原因是文
化在經濟發展和場所營銷方面越來越重要。城市
政府會牢牢抓住本地特有的藝術和文化生活,重
塑城市形象,強調本地生活對官員、經理、技術
人員的吸引力,並以此作為區別於其他城市,擊
敗對手、吸引投資商的手段之一。這一點通常能
帶來城市的發展和復興,因為在公司、商店、咖
啡店、餐館和其他文化設施的共同運作下,遊客
和本地人通常被這種多功能化的文化區發展所吸
引,地區消費量也會隨之增長。
這種文化發展模式十分奏效,可以帶來建成
環境自然面的很大變化,一些文化中心,如音樂
廳、藝術品陳列館和博物館都可以成為有成效的
或旗艦性(flagship)的項目。這樣一來,文化就
變成了城市景觀中一個更為明顯、更為具體的特
色。同樣,通過文化來展示城市,在場所營銷中
也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它也更好地表明了城市的
質量,從而能更好地吸引投資和增強市民自豪
感。
城市復興還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交通地
位突出、生產布局調整、國際關系改善等。但可
以比較明顯地看出,城市經濟與城市文化的復
興,作為城市復興中的關鍵因子,都與構築城市
建成環境有關,在這一點上,兩者又有解決手段
上的交叉,這便是城市設計。
3 城市設計的角色
3.1 城市設計與城市經濟復興
城市經濟復興中傳統工業急需調整,投資環
境、人口回歸都有待改善,城市設計起著一定的
作用,它提供了一種城市中心土地和生產投資的
界限,它通過一種正確的刺激來激發開發的潛
力,創造一種條件,引起人們對市中心開發的興
趣。
對城市意象的操作,包括了重拾和復興城市
空間,從而創造一個安全、愉悅的城市環境,最
重要的還是要能效益化。目前英國城市面貌差主
要是針對1947-1973年這段時間建造的大量交通
設施遺留物,典型的是現代化再發展模式和無法
抵制的高速公路項目。盡管有人認為這種再發展
模式帶來了商業活力,但它往往導致了一種缺乏
公共需求的城市景觀的出現,就像一句強烈的批
評語說的:「城市變成了一座只有汽車才感覺是
自己家的巨大水泥迷宮。」(HRH prince of Wales,
1989)
城市設計對於促進城市開發和經濟發展的影
響至少反映在兩個方面:
第一、由於工業開發需要建造大量的廠房和
提供工人住房,不僅刺激了設計需求的產生,而
且城市開發成為一項資本積累的必需過程;第
二、建築業可以成為主要的經濟支柱,並帶動相
關產業的發展,間接經濟效益也十分巨大。當然,
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又能為城市開發提供良
好的條件,如城市有能力投入資金建造基礎設
施、交通設施和公用事業設施,然後,這一切又
促進了城市設計的進一步發展,這樣城市的經濟
發展和城市設計構成了良性循環。
從根本上講,城市努力吸引經濟投資、增強
內部城市競爭力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城市設計
質量這種做法被認為是許多地區的特徵之一。在
英國伯明翰(Birmingham)城,歷史性主題的提出
表明對傳統的保護,對於緩解從工業化城市經濟
向後工業化城市經濟轉變起著重要的作用,它還
為城市不斷注入生機活力。這樣看來,城市設計
還可以看作是一項創造合適的經濟環境和加強本
地經濟的競爭優勢的順攝性(proactive)的戰略。
在策略層面,與以前普通的廣告、宣傳等初
級的方法有質量上的不同,不僅僅是簡單地贊美
一個城鎮,現在採取的方法是重塑(re-image)或
是重製(re-invent)城鎮,比如編織「地區神話」
(place myths)來吸引外部投資。
在設計層面,新的城市意象塑造的嘗試並不
是局限於廣告大戰的開始,而往往是手把手地創
造新的城市景觀,這些引人注目城市景觀的營
造,特別是在一些荒廢用地或港口地區,在後工
業化國家的城鎮有普遍的反響。
3.2 城市設計與城市文化復興
城市文化復興常常以大眾文化藝術、社區和
經濟政策等形式表現,即是通過各種渠道和方
法,形成一種充分體現城市深刻的歷史文化內
涵,突出主題,提升城市品味,打造城市特色,城
市居民自身素質得以提高和發展,城市創造力和
創新性繼續保持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一致。
實際操作中,許多用來實施文化復興的手段並沒
有標准,其改善的過程也不是顯而易見的。只有
城市設計實踐與藝術和文化活動結合起來,才能
成為一種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易見性的手段。
城市景觀可以認為是一個社會的代表,是由
個人或團體圖式化(mapped)構建的(constructed)
空間,是營造一種共享的、注重實際的、彼此相
關的對一個地方體驗的框架。不僅僅傳遞純空間
的信息,也包括了個人從不同角度獲得各種感知
和信息。作為社會代表的階級團體的產生,他們
共同創造環境的特色,最終明確某一個場所的特
征,而這個共同營造的結果往往隨時間產生互動
的關系,因此,不同團體間意志的綜合又會到達
一個新的平衡點,從而要求新的城市景觀的形
成,這就是一個城市或地區如何發展的過程。
如果建成環境是兩種類型設計的產物(一種
是主導社會團體強加的,一種是每天使用者要求
的),所有人都必須遵守一定的准則:即必須有某
種模式或樣板,來指導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的設
計,這樣所有的城市和建成環境才會井然有序。
能使城市和文化一樣,基於共同的圖則,共同活
動的守則。因此,社會團體在對城市文化營造的
同時,也應該注意城市建成環境的一致性構築。
城市設計是連接兩種主體的一個比較好的技術方
法,由此,融入了文化因素的城市設計對城市建
設的干涉更為有效。
為地區文化復興的城市設計首先要符合當地
的情況,這是一切設計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所
在。城市設計在文化復興中的角色包括藝術政策
與其他服務方面的合並,比如公共交通、犯罪防
治、街道保護,以及硬體設施設計與用途的合並,
比如集體事件、活動(Montgomerg,1990)。此外,
城市設計控制中包括一系列框架,強調城市建成
環境的進程同樣可以和文化戰略相結合,但這種
框架只是對實際操作上的一個比較寬松的限定
(表 1)。總之,通過城市設計營造良好的自然環
境和社會環境,為地區文化復興創造前提條件比
通過設計強加給地區文化概念要好。
4 英國的經驗
英國伯明翰城就是應用城市設計手段從而
實現城市經濟復興的一個比較典型的實例(圖
1)。弗朗西斯·提百茨(Francis Tibbalds,1990)所
著的伯明翰城城市設計研究一書中,建議該市應
該改造一些如同水泥叢林的地區,同時應該提供
一種未來健康的形象和戰略導則便於後續規劃以
此為依據。研究還強調了通過加強可達性
(accessibility)和增加街道一級的交往活動來提高
城市的易識別性(legible)和友好性(friendly),同
時還要提供一些作為城市標志性(landmark)的場
所,規劃和建設部門還利用研究的成果作為環境
改善計劃的依據和框架,包括街道的整修和人行
系統的構建。
研究最具創新性的方面是劃定了城市中心周
圍的許多所謂的「區」(quarter),對保護和美化地
區也是非常重要的。珠寶(Jewellery)區位於城
市中心北部,區內多是隨伯明翰珠寶業發展起來
的 18-19世紀的建築,隨著工業化進程,歷史
性的建築都被嚴重地破壞了。通過城市設計框架
的制定,該區被控制為文化遺產區,重建了新區
中心,更新服務業設施,整個地區的結構被重新
整修和美化,許多具有價值的建築保留了起來。
到目前為止,城市設計在該地區制定了300多項
許可(grants),同時政府投入了160萬英鎊用於
建設,帶來的是私人部門超過300萬英鎊的投資。
伯明翰城在它的長期經濟戰略中採用了很獨
特的做法,就是承認城市設計和投資之間的親密
聯系。其發展戰略聲稱:「高品質的城市中心環境
的改善是刺激和吸引投資的關鍵……城市中心是
我們最有價值的地方」(伯明翰城市市政議會,
1987)。這種做法在《整體發展規劃》(Unitary
Development Plan,1991)雜志中反復提及,指出
在力求經濟復甦和城市更新方面,市政議會在創
造最大機會上具有先進性。同時又聲明,一個吸
引人的環境不僅能刺激投資,而且還能改善城市
居民的生活質量。這種取代了以前規劃的城市設
計意圖的先進性在於,提供了城市設計在城市經
濟和城市復興方面的一個典型實例(Punter,
1994)。
北區(the Northern Quarter)是英國曼徹斯特
城東北部一個相對比較緊湊的區域,面積為
56hm2,緊鄰城市零售中心(圖2)。19世紀末20
世紀初該地區是個倉庫區,曾經一度繁榮,但到
1980 年代,地區經濟隨產業結構調整而逐步衰
退,建成環境也受到破壞。直到1993年,該地區
被命名為「文化地區」(cultural quarter),其通過
城市設計,對城市建成環境進行改造。該地區強
化建成環境的改善,而不是大規模興建,一方面
在實體設計中,加強空間整體感和公共領域的活
力,比如地面植被的保留、街道傢具、軟環境的
提供,以及街道照明的利用,城市政府還在不同
的地點設置120個陶瓷路標,從而加強地區易讀
性,通過此舉強化公眾的地區感。另一方面,依
據一定的控制導則,在實施過程中,更有針對性
地開展城市建設管理。
英國通過城市設計,達到了城市經濟、文化
的復興,也推動了城市的整體復興,可見城市設
計的作用極其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①維持市中心的經濟活力;②維持市中心的社會
和文化活力;③保證市中心能更好、更有效地被
人們接近;④保留了市中心的建築價值;⑤改善
了環境;⑥使市中心能安全容易地完成市中心的
購物功能、工作功能和娛樂功能;⑦使市中心作
為值得參觀的地點。
5 結語
有學者認為我國今後 50 年城市發展大體將
按三個階段持續前進,而第三個階段(2031 —
2050年)居民生活水平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中上
等水平,在郊區化不斷擴大的同時,大城市周圍
出現區域性的城市群,而原有的一些城市中心
區,為了推動第二次城市復興,普遍進行大規模
更新,這時的中心區人口規模,便開始出現負增
長勢態(徐巨洲,1998)。但是,這只是根據經濟
總量發展的前景,對未來城市作三個階段的不同
方式、不同速度的趨勢分析。
目前中國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很難對
今後的發展做出什麼十分精確的預測,在城市建
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市設計作為一種城市整體
空間環境營造的手段,是對城市發展的正向促
進,引導一種可持續城市發展模式的形成。同時,
在舊城改造過程中,高強度更新和功能快速置換
也勢在必行,對功能的復合性,保護、利用與更
新、發展以及公眾參與和居民自建等都需要具備
高瞻遠矚的城市設計觀,通過這樣的途徑與方
法,使當前的城市更新創造一個既適應現代生活
需要、滿足市場機制要求,又使文脈得以流傳、品
質得以提高的新的城市環境。
對城市設計在城市經濟、文化復興過程中作
用的探討,也進一步充實了城市設計理論中對城
市設計角色的再認識:
(1)藉助於城市設計,能夠實現設計與現實
目標較好的融合和銜接,在創造城市高超的藝術
水平和環境品質的同時,帶來城市經濟投資環境
的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振興本地區經濟發
展,同時也體現出了城市設計自身的效益外部
化。
(2)通過精心的城市設計,創造舒適、優美
的城市生活環境,帶來的是與市民息息相關生活
質量的提升,突出了城市的易識別性和凝聚力,
有利於城市文化氛圍的形成,進而通過對文化復
興的作用帶來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Phil Hubbard. Urban Design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Cities,1999(12):243-251.
2 Matthew W. & Andrea M. The Role of Urban Design
in Cultural Regen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00(5):181-197.
3 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Z/OL〕.http://www.
odpm.gov.uk/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4 劉樹成.西方企業在經濟衰退期的對策〔J〕.世界經
濟,1995(1):28-31.
5 吳晨.城市復興中的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2003
(3):58-62.
6 郝娟.西歐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M〕.天津大學出版
社,1997.
7 唐子來.西方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理論和方法〔J〕.
城市規劃匯刊,1997(6):1-11.
8 徐巨洲.理性看待中國21 世紀城市發展〔J〕.城市
規劃,1998(2):17-21.
9 唐子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設計控制〔J〕.城市
規劃匯刊,2002(6):1-8.
10 趙健,劉蘇,宿一峰.城市設計與控制規劃〔J〕.山東
建築工程學院學報,1995(12):80.
11 萬艷華. 論城市更新與城市文化相契合的方法與
途徑〔J〕.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01(12):26、

⑼ 什麼叫做城市景觀

簡而言之,就是人類在城市的某個地方為了章顯某種文化現象而建造的一種藝術建築
包括雕塑,建築物,廣告等等
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景觀的含義也有些變化,現在的城市景觀含義更豐富一些,包括的內容也更多,幾乎所有可以章顯一個城市特點的文化現象都可以叫做城市景觀,比如,公園,廣場,大型建築,甚至橋梁,河流都可以是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

⑽ 建築學,城市規劃和景觀學有哪些區別

建築學,一畫效果圖等,建築設計圖,以後出來,主攻設計院,進後參加建築設計,考試一般考注冊建築師。我個人認為好學校的建築學非常吃香。而且學的非常全。工作好找,工作環境也好。
城市規劃專業,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項資源、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研究城市發展戰略,預測發展規模,擬定城市分期建設的技術經濟指標,合理選擇城市的各項用地,並考慮城市空間的長遠發展方向擬定城市建設藝術布局的原則和要求。
景觀設計主要服務於: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廣場、商業街、辦公環境等)、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公園規劃與設計、濱水綠地規劃設計、旅遊度假區與風景區規劃設計等。
建築學、規劃和景觀是三位一體的,共同構成了「人居環境學」,規劃傾向於理性,景觀傾向於感性,建築居中。他們都是「以空間形式回應人類的居住與生活的需求」的專業,只不過有技術上的專攻和價值觀上的不同傾向——這個傾向並不是應該有的,但基於三種職業的設計師對自身價值的認同和爭取,普遍存在。

建築師經常更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更強調區別、創新、格調、理想,以造物者(單詞同為architect)的姿態自居,也許是傾向於炫耀無中生有的神通的,也許是傾向於對人類生活的細致構築的,也許是傾向於以建築形式同哲學和信仰作出交流。雖然從業時必然要和甲方、規劃局、施工隊等方面進行周旋,建築師的設計總是能(相對)精確地如同自己的描述那樣從無到有落成宏偉而不虛的厚重實物,這也許是建築師的驕傲所在。建築師是能夠單憑自身或者帶領從屬於自己的團隊開展工作的,設計作品也經常與唯一的某個主創建築師的姓名掛鉤,並且建築師只需要向唯一的甲方負責(甚至連甲方也看不起)並實現甲方與自身的利益、理想和訴求,不像規劃師受制於各方勢力,也普遍有著令與自己姓名掛鉤的建成作品與眾不同、高貴冷艷、技壓群雄、揚名立萬的野心或說慾望,所以建築師比規劃師容易帶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傾向。有時候建築師不願受到束縛,斥責業主的品味低俗、成本的限制和城市規劃的干涉。當然,好的建築師都知道,能協調而非排斥這一切並照樣做出精彩作品的,才是合格的建築設計師。
規劃師更強調「公眾利益」,強調「效率、功能與社會秩序」,建築師和景觀師所強調的「形態」在規劃師的價值觀中同樣有,但不是最重要的。事實上,規劃業務有很多種,從宏觀到微觀,只有最微觀的城市設計和詳細規劃才有形態的介入,才有大型建築設計的影子,許多規劃業務都和形態無關,直接討論利益。城市本身就能順應著技術、經濟、政治的發展去演變,只不過會產生問題,所以規劃師和其他兩個專業不同的是,規劃的工作通常並不是精確的、從無到有的「創造」或「設計」,而是對城市的「引導」和「干預」。規劃師比建築師更傾向於「合作」與「協調」,規劃師既不能憑一己之力開展復雜的城市工作,也沒有機會進行從零到一的「造物」,並且通常不精通規劃工作中的所有各項具體技術,只是各方參與者的協調者。所有的規劃師都必須對政府、豪強、公眾、自然環境等各方各面的訴求做反復的調和工作,並且經常遭受有力人士的干預並因此無奈地偏離更正確的結果(規劃師自嘲是以技術手段實現著惡勢力的不當慾望,掉一地的節操),並且規劃是一個過程,要根據具體情形的變化隨時應變。因此規劃師比起建築師來說,幾乎所有的情形下,難以將個人的理想和追求義無反顧一意孤行地徹底落實,也不會擁有一個與自己姓名相聯系的塵埃落定的結果(確實有昌迪加爾和巴西利亞,但設計者事實上也是建築師)。由於要和各方進行溝通並且不至於在博弈中受壓制,規劃師必須掌握規劃設計、建築設計、景觀設計、經濟學、社會學、交通、市政等方面的常識,因此不管最專精的是其中哪一種,規劃師通常是最為博學的,而建築師和景觀師更加專精。
景觀師主要的工作,顧名思義,是外部景觀空間的設計,包括了提供優美的人類視覺感受,組織人性化的空間使用,往往前者更被強調,但其實不應分出高下。這些工作是要落實到厘米為單位的微觀尺度的,是要討論具體的材料、樹種和施工手法的,所以單純懂得手繪的環藝背景的人員並不是完全合格的景觀師。景觀師比較窘迫的,可能是他們的工作不太帶來經濟和政治的利益,價值和被配套的建築不成比例,所以容易被當成建築設計的附庸,「建築就這樣了,幫忙做個廣場種些樹吧」。景觀師做夢都會咒罵「你才是種樹的你全家都是種樹的」……最好的情形不應該是這樣,從建築方案階段其實就應該有景觀師介入了。城市規劃其實也是,不應該是規劃用地都劃分與定性之後要求景觀師設計廣場和公園,而是做規劃機構的時候就應該與景觀師有合作,共同探討城市形態和景觀結構。景觀師在設計的過程里經常都沒有占據應有的位置。景觀師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未必像建築師和規劃師一樣講道理、講邏輯、講理性,容易憑借感性能力進行藝術創作。克服這一個限制的景觀師,則能有更好的作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