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吳淞江景觀

吳淞江景觀

發布時間: 2021-02-25 15:39:36

Ⅰ 吳淞江工程和吳淞江泄洪工程有區別嗎

資料一蘇州河,舊稱吳淞江,綿延125公里,猶如一條玉帶,將太湖與上海連接起來。自從上海開埠以後,曾在東段的蘇州河上,先後架設了10餘座各式橋梁,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早架設的橋梁,就是外白渡橋。外白渡橋的前身叫韋爾斯橋,在此之前,蘇州河上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座簡易橋梁,南北交通主要靠渡船來連接的。隨著蘇州河兩岸英美租界的開辟,人口的增多,迫切需要在蘇州河上架設橋梁,以便利南北交通。有個叫韋爾斯的英國人,聯絡了英商寶順洋行大班韋勃、兆豐洋行大班霍格等12個股董,發起組織「蘇州河橋梁建築公司」,耗資1.2萬銀元,於1856年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建成了一座橫跨蘇州河的木橋,取名為「韋爾斯橋」,橋長450英尺,寬23英尺,橋中間設有一座吊橋,遇有大船過往時,須拉起活板。這時的韋爾斯橋還不是白渡橋,凡是過橋的中國人均要留下「買路錢」—過橋稅。1873年由工部局出面,又在此附近建了一座木橋。因橋在外灘公園旁,故定名為「公園橋」,俗稱外擺渡橋,又因此時中國人過橋不再交錢,可以白渡蘇州河,又稱「白渡橋」。1907年,外白渡橋改建成今天的鋼桁梁結構下承式橋,載重20噸,橋長106.7米,車行道寬11.2米,兩側各有一條3.6米寬的人行道,從此,大大改善了外灘中山東一路至大名路的交通狀況。與外白渡橋毗鄰的是乍浦路橋。上海開埠後,傳教士文惠廉曾經在蘇州河上建起一座浮橋。1873年工部局將浮橋改建為木橋,稱為「里擺(白)渡橋」、「二擺渡橋」或「二白渡橋」。1927年又改建為長72米、寬17.7米的3孔鋼筋混凝土橋,載重量10噸。河南路橋亦稱三擺渡橋。1843年的時候,在這里設置過渡口,人稱「三擺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長62米的駝峰式六孔木橋---「三擺渡橋」,1925年又改建成現在的鋼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帶懸橋,長64.5米,寬18米,有3孔,載重為量15噸。因橋堍下建有天後宮,故又稱「天後宮橋」。福建路橋又稱作老閘橋,因此地留有古代建造的石閘。1875年在此建起一座木橋,就叫老閘橋,直到1962年方才拆除,如今的橋則是1968年建成的。與老閘橋相對應的是新閘橋,一座載重量僅3噸的鋼架步行橋。今天許多人不知道恆豐路橋原來叫舢板廠新橋,當初,這兒曾經是外國人的賽船總會所在地,上海人稱之為「舢板廠」。1903年,由廣東、浙江商人集資在此建造了一座木桁架橋,以後幾經改建才變成今天的樣子。老上海一定記得在蘇州河上有一座連接山西南路和山西北路的六孔木橋—盆湯弄橋,50年代因其陳舊而被拆除。除了上述橋梁外,蘇州河上還有以垃圾來冠名的橋梁--新、老垃圾橋。老垃圾橋就是今天的「浙江路橋」。新垃圾路比老垃圾橋更出名,是今天的西藏路橋,也稱泥城橋。蘇州橋上還有一條專為架設自來水管道的橋,人稱「自來水橋」。此外,蘇州河上還有四川路橋、烏鎮路橋、造幣廠橋(江寧路橋)、三官堂橋……其中除了烏鎮路橋、恆豐路橋、造幣廠橋、三官堂橋分別建於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外,余多建於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些橋或以路名,或以地名命名,雖建材各異,大小有別,規格不一,但無疑均便利了蘇州河兩岸間的交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勾通了現實與歷史,它們與蘇州河融為一體,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資料二蘇州河又名吳淞江,是黃浦江最大的支流,它源於江蘇太湖,向東經江蘇省吳江市、吳縣、崑山市和上海市境內的青浦、嘉定、普陀、長寧、靜安、閘北、虹口、黃浦等區縣,在上海外白渡橋處入匯黃浦江,全長125.2公里,在上海市境內有53.1公里,具有泄洪、排水、航運、灌溉等功能,是上海僅次於黃浦江的重要河道。一般寬度為50~60米,近黃浦江入口處為80~90米。每年7~9月為汛期,汛期水位為4.8~5.2米,平時水位一般不低於3米。古時曾名金澤、松陵江、笠澤、松江,其入海處稱「滬瀆」。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華亭府為松江府後,始稱吳淞江。明嘉靖元年(1522年)經疏浚今北新涇以下的新河道,成為今吳淞江水道。上海開埠後,英國人認其可上通蘇州,因名蘇州河。在上海開埠之前,蘇州河(吳淞江)是一條沒有橋的河。上海的繁華在蘇州河南岸,北岸一片蕭寂。那時,兩岸的人們舟楫往來,河道邊眾多的渡口便是印證。19世紀中後期,蘇州河上掀起了第一波造橋運動。當年,南岸租界人滿為患,這個城市急切地需要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河那邊,北岸正是新天地。於是,英國人在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處,建造了蘇州河上第一橋———「威爾斯橋」,這座木橋的精確建造年代是1856年。之後,河南路橋、福建路橋、浙江路橋……一路向西,將北岸和南岸連成一體,大上海由此拓展,蘇州河演變為城市內河。溯流而上,蘇州河上的橋梁可分為三大段:東段從外白渡橋到西藏路橋,大都已是百年身,始建於上世紀初。乍浦路橋、四川路橋、河南路橋、西藏路橋,四座典型的歐式風情,與兩岸建築風格十分協調。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福建路橋是一座雙曲拱橋,因地基松軟,在拱橋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橋上出現裂縫並不斷加大,已作為「危橋」拆除。中段從烏鎮路橋至長壽路橋,大多是近些年新改建的橋梁。記者一路數來,共有烏鎮路橋、新閘路橋、成都路橋、恆豐路橋、普濟路橋、長壽路橋等6座橋梁,橋梁強調交通功能,橋體外部線條簡潔明快。西段從昌化路橋至中山西路3號橋,大多為新中國成立後數十年裡所建。昌化路橋、江寧路橋、西康路橋、寶成路橋、武寧路橋、曹楊路橋、校園橋、凱旋路橋、中山西路3號橋,共有9座橋。這些橋普遍面目呆滯、身軀笨重。這是「因為受限於那個時代的經濟政治因素,所以橋型結構較為簡單,造價也相對低廉。」蘇州河在上海全長53公里河段上的29處現有31座橋,儼然一座天然的橋梁博物館。最早的「橋」是浮橋。1735年雍正年間,蘇州河上就有橋了,不過是座浮橋。位置就在今天的新閘路橋,當時是「兩岸各築石磴,中架浮橋,船過拽之。」行人車馬往來不便,蘇州河上再沒有其他的橋,都靠擺渡。以後兩個多世紀里,蘇州河的橋逐漸增加到如今的29處,幾乎每一條大路相應地有一座橋。可以免費白渡,所以叫「外白渡橋」。1843年上海開埠,1856年外商成立了一個「蘇州河橋梁公司」,在河東口建了一座木橋,叫「威爾斯橋」。因為是私營的,來往要收費。1872年,工部局收購了威爾斯橋,由於使用率加大,又另造一木橋替代,並且不再收費,可以白渡過去,從此就被叫做:「外白渡橋」。1907年,外白渡橋改建成鋼橋,這是蘇州河也是上海的第一座鋼橋。解放後第一座橋長壽路橋是上海解放後建造的第一座架設在蘇州河上的橋梁。1951年開工,1953年竣工。原有的橋,被毀於日軍佔領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市人民政府工務局幾經勘查,投資人民幣376萬元,建造了貫通東西的永久性橋梁。橋梁工藝諸多第一曹楊路橋,1976年新建,是上海第一座預應力混凝土變截面箱形連續梁橋。浙江路橋,1908年新建,是我國僅存的幾座魚腹式鋼木桁橋之一。昌化路橋,1974年新建,是跨越蘇州河的第一座中承式肋拱橋。恆豐路橋,1987年新建,是蘇州河上第一座用懸臂澆築法施工的橋梁,也是上海在大型橋梁建設中,應用預應力連接箱梁結構,通過計算機精確控制,先建兩頭再中間合龍的成功範例。經典景觀橋四川路橋、西藏路橋、乍浦路橋、河南路橋是典型的歐式風格橋梁,橋體線型優美流暢,橋身細部刻畫豐富,橋梁整體與該段蘇州河兩岸的建築風格十分協調,是蘇州河上重要的景觀橋梁。最年輕的橋烏鎮路橋,原橋建於1948年,1999年拆除重建,是目前蘇州河上最年輕的橋。不過,隨著蘇州河橋梁新規劃的實施,這個名頭恐怕很快就將被替代。蘇州河橋梁形式各異,材料多樣。按結構形式分,有拱橋5座(如福建路橋)、鋼桁架橋2座(如外白渡橋)、梁橋20座(如江寧路橋)。按材料分,有鋼結構(如浙江路橋)、混凝土結構(如恆豐路橋)、鋼筋混凝土結構(如四川路橋)等。資料三蘇州河上的橋--從西到東排列:1、外環(不祥)2、真北路(行人、自行車、汽車)3、古北路(行人、自行車)4、中山西路(行人、自行車、汽車)5、凱旋路(不祥)6、華東政法(行人、自行車)7、江蘇路(行人、自行車、汽車)8、武寧路(行人、自行車、汽車)9、葉家宅路(不祥)10、西康路(不祥)11、江寧路(不祥)12、中譚路(不祥)13、天目路(行人、自行車、汽車)14、普濟路、淮安路(不祥)15、石門二路(行人、自行車、汽車)16、共和新路(汽車)17、大統路、新橋路(行人、自行車)18、烏鎮路(行人、自行車)19、西藏路(行人、自行車、汽車)20、浙江路(行人、自行車)21、福建路(不祥)22、河南路(汽車)23、四川路(行人、自行車、汽車)24、乍浦路、虎丘路(不祥)25、吳淞路(行人、自行車、汽車)26、長治路、外白渡橋(行人、自行車、汽車)

Ⅱ 上海有哪些知名人文景觀

上海的知名人文景觀有:

陸家嘴:

陸家,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的黃浦江畔,隔江面對外灘。是眾多跨國銀行的大中華區及東亞總部所在地,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之一。

明永樂年間,黃浦江水系形成,江水自南向北與吳淞江相匯後,折向東流,東岸形成一塊嘴狀的沖積沙灘。明代翰林院學士陸深,生卒於此,故稱這塊灘地叫陸家嘴。

1990年,國務院宣布開發浦東,並在陸家嘴成立全中國首個國家級陸家嘴金融開發區;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金融機構,必須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設辦事處,因此目前共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在陸家嘴設立辦事處,當中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包括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星展銀行、東亞銀行等。

Ⅲ 上海好玩的景點有哪些

1、思南路——帶你穿越到歐洲小鎮

坐落著法國式、英國式、德國式、西班牙式等風格各異的成片花園洋房別墅,開闊的花園,綠色的草坪,高大的喬木,令人驚羨,走在那裡像在歐洲小鎮一樣。

Ⅳ 上海十大必游景點排名

上海十大必游景點有:外灘、上海迪士尼樂園、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南京路步行街、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科技館、徐家匯源景區、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澱山湖風景區(澱山湖濕地)、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下面我來說說我最喜歡的三個景點。

1、外灘

外灘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塔內有太空艙、旋轉餐廳、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等景觀和設施,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Ⅳ 上海十大必游景點有哪些

外灘、南京路步行街、迪士尼樂園、東方明珠、城隍廟、田子坊、新天地、朱家角古鎮、觀光隧道、淮海路。上海是中國繁華都市的代表,上海便捷的公共交通可以保證遊客輕松往來於城區內的各處景點。

9、觀光隧道:觀光隧道處於上海鑽石地段,緊挨東方明珠。隧道全長646.7m,隧道內壁由高科技手段營造的各種奇異的色彩變幻不停,黃色的海星,粉色的花朵,形狀各異的幾何圖形,各種充滿生機的地球生物。

10、淮海路:由於淮海路過去屬於法國租界,建築極具法式韻味。它是能與紐約的第五大道、巴黎的香榭麗舍相媲美的大街。淮海路不但是聞名的購物場所,它的沿途風光更是值得欣賞,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更多有價值的人文景觀。

Ⅵ 上海有什麼景點求推薦,

上海景點有田子坊、南京路步行街、1933老場坊推薦這幾個地方。

1933老場坊:1933老場坊是由宰牲專場改造屬的一座別具特色的創意園區,經常舉辦話劇表演、時裝秀等,屬於藝術聚集地。整個建築融匯了東西方特色,外方內圓的建築結構、縱橫交錯的廊橋。

現在看來這個建築顯得非常的文藝,這個建築是古 羅馬 巴西 利卡式風格,現在也成了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現在的老場坊成了一個時尚、小資、文藝的聚會場所。

老場坊的確很適合拍照,其中它那獨特的設計風格、單調樸素的灰色風采都能夠成為你拍照最好的襯托。在這里,你就是個焦點。就連在老場坊里呼出的一口白氣,也似乎能夠成為一副優雅的畫作。

Ⅶ 中國古代典型水城水域景觀及文化內涵初探

陳興茹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水城是我國眾多城市類型中的一種,因其擁有較多的水面而著稱。水城在我國各種文化載體中,如電影、建築、詩歌等中較常出現,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不同領域的人員對其關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築師更多的是關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獨特的建築風格,詩人更多的是關注水城獨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獨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視起因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水資源緊缺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關於水城

(一)水城的定義、基本特徵、價值

1.水城的定義

城市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網密集,或有大江、大河穿城而過,城市河流發達,水域面積至少佔城市面積的10%;城市人民的生活、生產均與水關系密切,水上交通為主要交通方式;城市從建立之初就把水系規劃視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4];個性化的水域景觀和文化特徵成為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與水接觸的歷史悠久,水對於城市選址、建立、發展作用巨大;城市河流規劃遵從「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人與自然相處和諧。

2.水城的基本特徵

(1)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網密集,或有大江、大河、大湖穿城而過或位於其中,市內水域面積佔有一定比例。

(2)從建城之初,水系規劃就成為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個性化的水生態和水景觀、水文化成為城市的象徵。

(3)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等活動與水密切相關。

(4)形成了獨特的與水相關的風俗習慣和水文化。

(5)城鎮多分布於河流兩側,街市也多臨河而起。

(6)擁有水陸兩套交通系統。

(7)水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

(8)城市規劃設計注重「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9)水在城市建設發展史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軍事防禦、防火、供水、美化環境、交通運輸、水產養殖、調蓄洪水、水上娛樂等)。

3.水城的價值——以江南水城為例

(1)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江南水城因經濟和文化走在全國前列而成為富庶、文明的地方,又因少戰亂、罕災荒而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完整性和連續性,因此,它是研究特定歷史時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社會狀況,及哲學、道德倫理等文化內涵的直接對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2)優秀的規劃與建築藝術、文化價值。江南水城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是人們在不斷地與自然、與社會互相融合、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並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水城內保存完好的大量建築是水城人水和諧關系的見證,在中國城鎮規劃和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江南文化是特定歷史與特定地域相結合的產物,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城市規劃思想,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水城的基本內涵

(1)水系是城市存在、發展的基礎。水城是城市中河渠水道高度發展的一種獨特格局,水道交通為城內的主要交通形式[5]。水系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城市生存的命脈。為追求臨水而居的生活優越感,人們以水系的走向來規劃居住地、商業區等的分布,從而水系對城市的形狀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水系的存在,則城市位置可能變化,城市的發展可能不會那麼迅速。人類喜歡「臨水而居」,原因在於豐富的水網為當時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們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如飲水、灌溉、交通、洗滌、軍事防禦等人類生存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2)城市布局講究因地制宜。我國古代哲學是樸素唯物主義的產物,講究「天、地、人」三者的統一。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各種建築要與天象對應,「天地合一」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城市選址及布局上都有所體現。「依山傍水」是建築學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尤其是在古代,山水被人們視作寶地,古人認為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根據考古發現的結果來看,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的歷史情況相對應。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建設高潮中,這種建設思想更為成熟和完善,具體表現在:《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管子的論斷表現了很強的科學性,至今仍為許多學者所矚目和稱道。

(3)水文化內容豐富。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發展的記載,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具有自身特色的內涵和底蘊。水城的特點決定了其歷史是一部人類不斷與水長期接觸並相互協調的歷史,因此,水城具有豐富的水文化內容,與其他城市相比,其內涵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

(4)城市發展史是一部人水和諧的歷史。臨水建城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也可能帶來較大的洪澇災害,關鍵是如何利用水,並協調好人水關系。同時也要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條件下積極改造自然。水城的成功運轉是人水關系和諧的體現。

(5)水域景觀豐富多彩。水域景觀具有多角度、多季節、多層次變化的特點。水城由於人水關系密切,城市景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水城的建築、布局都以水為出發點,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水城景觀千變萬化。由於水多,所以橋多,形態各異的橋是水城的又一道美麗風景。水域景觀及水與其他存在物的復合景觀在水城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6)城市特色鮮明、個性突出。水城因水而與其他城市差異明顯,水城之間又因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各具特色。如蘇州由於生活氣息濃厚而具有「人間天堂」之美譽;上海則由於瀕臨黃浦江而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場所,成為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濟南則由於地下水豐富而具有「泉城」之譽等。

(三)研究水城的意義

水城是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國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積極改造自然的結果,人水和諧在水城得到了具體的體現。水城堪稱我國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館」,是現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鑒和學習的樣本。當今城市在面臨水環境污染、水生態質量下降、景觀改變、人水關系緊張的情況下,重新倡導古人樸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態系統修復、水環境改善、水景觀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規劃和利用、協調人水關系等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本文對我國代表性的水城——蘇州古代城市河流規劃治理的思路、模式進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規劃對城市生存、發展、繁榮的巨大作用,並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經驗。

二、古代蘇州的城市河流建設

(一)蘇州概況

1.蘇州現代自然地理條件

蘇州地處太湖、長江下游,江蘇省東南部,全市水域總面積為3609.40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8488.42平方千米的42.5%,全市轄6區(平江、滄浪、金閶、郊區、新區、園區)、6市(吳縣、吳江、張家港、太倉、崑山和常熟),全市共有162個鄉鎮,22個街道辦事處,3323個行政村。該地區地處長江入海口之南岸,是長江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北枕長江,東鄰上海,南連浙江,西濱太湖,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京杭運河縱貫南北,京滬鐵路和滬寧高速公路穿越東西。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2.城市風貌

蘇州城建於前514年,雖歷經2500餘年滄桑,但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保持宋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枕河」等水鄉城市的獨特風貌。蘇州古城區河道總長35千米,有橋梁170多座,是我國河、橋最多的城市。

3.城內水系狀況

蘇州地處長江、太湖下游,境內湖泊眾多,河湖串通。市區位於市域中部,西部瀕臨太湖,東有金雞湖、陽澄湖,南有石湖、澹臺湖,京杭大運河從西北向東南繞城而過。古城區有環城河環繞,全長15.7千米。流入環城河的河道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和元和塘;由環城河流出的河道有大龍港、葑門塘、婁江、外塘河和老運河。環城河上承大運河、太湖補給來水,下泄出水入長江,古城內有「三橫三縱」形狀的內城河與環城河貫通。市區河道不深,正常水位下,航道主幹河道為2~3.5米,非航道的河道一般在1~2米之間,河道寬窄懸殊不一,內城河河寬3~10米,環城河最寬斷面達135米,最窄處只有9米。

(二)蘇州的營建模式——解讀《平江圖》

春秋後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子胥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法地八聰。」[5]城內河渠縱橫,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規劃周密的典型水城[6]

蘇州城市建構以「水」為主題。這可以從1229年平江郡守李壽鵬用石碑雕琢成的《平江圖》得到體現(圖1)。它生動地記載了城市重建100年後的面貌,反映了平江城市規劃的思想,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保存最早的一幅城市規劃圖。《管子·乘馬》說:「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平江正是這一思想的典型範例。平江城的方位並非正南北向,而是偏了7°54″,該方位是經過深思熟慮過的。因為這樣,夏季盛行的東南風就可以順暢地吹入城內,降低氣溫;而冬季又可以略提高一點氣溫。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個差異是由於在唐宋時期發現了磁偏角後人為造成的。平江城並沒有按傳統生硬地建成正方形,而是適應自然地形建成長方形,還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為護城河,並考慮到河水方向和水流緩急而將城市建造得曲折有致,只有東南角建成直角。平江城門是水、陸並存的雙重城門,按照慣例,城門應設置在南北、東西主軸線上,而平江城為了適應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門、大道採取了不對稱布局。城北,通往水陸交通系統的捷徑要穿過丘陵間的一個隘口,這將決定西北方向城門大道的位置。南門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道與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大運河通往城市的最近處。另外3個不對稱的城門也是為了配合河道與道路系統。蘇州古城的城牆平面上大體規整,但其4個轉角卻因需要設計成不同的形狀。城北的護城河水流湍急,因此東北和西北的城牆拐角做成直線形,加大河道曲率,使水流順暢,不致沖塌城牆角或河岸。為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沖擊,則把西南城牆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狀,把盤門由西南的方向轉到面向東南,讓胥江、運河的來水繞過城牆的弧形轉角,主要順運河流向東南,部分來水經盤門、水門進入城內河道。這樣,牆角處水流通暢,城牆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強烈沖刷,也減輕了洪水對盤門、水門的壓力。東南角因水流平緩,仍做成直角[7]

圖1 平江圖[6]

蘇州整個城市以河道為骨架,道路布局與河道配合,有效地貫融著水陸兩套交通系統。河道總長度82千米,是城市街道總長度的78%,河寬一般不少於10米,其深度在3~5米之間[4]。城市南北向河道6條,東西向河道14條,還有許多支流共同構成了河道網。河道系統使城市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得到保證,並可作為天然的排水、蓄水系統,減少或避免了城市內澇發生。河道布局以城北的居民聚居區為最密集,縱橫交錯,形如棋盤;其次為城市商業區;城南由於官署大型建築較多,河道較為稀疏。河道水網規劃與城內民居、寺廟、園林、城門、驛館、倉庫等各類型的建築布局緊密結合,形成優美的水城環境。城內橋梁有名可考的有285座,加上城外橋梁共314座。另外,河道系統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亦有重要作用。河道的大面積水域具有吸熱、吸塵、通風等作用,對改善環境十分有利。河面水汽的大量蒸發,增加了空氣濕度,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城市生態建設。平江在宋代以前就有較大的私家花園,如滄浪亭。到南宋時,園林已有相當規模,以後發展成為獨具風格的蘇州園林藝術。平江城內河流多,橋梁也多。據記載,平江南宋時有359座橋。可見橋梁之多,蔚為壯觀,充分展現了水城的獨特魅力。

水是蘇州城的骨架,城市建築物雖然毀於兵火,但河道基礎猶存,稍加整修又可使用,不至於隨意遷址。蘇州始建城者伍子胥創造性地規劃建設了以水系為脈絡、河道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陸兩套「雙棋盤」式交通系統。水城的規劃布局不僅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而且使供水、排水、防火、軍事防禦和城市景觀等一系列問題迎刃而解。吳闔閭大城由伍子胥「相土嘗水」,選擇城址,城址略高於周圍地面,減少了洪水威脅。其城市防洪設施相當完備,有城牆、壕池、城河、水門、堤堰等,外可以排洪水,內可以排積水,蓄泄便利,不憂水旱,使地處水鄉澤國的蘇州免受洪澇之災。它的出現,標志著春秋時我國的城市防洪科學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5]。水是蘇州城的生命線,這是因為河道水系貫穿全城大街小巷,有利於綠化,有利於蓄排水、有利於消防,還能有效地調節和改善城市的小氣候,從而造就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城市河流在蘇州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1.穩定城市的位置

由於城市處處為經緯縱橫的河網水系所溝通、貫穿和滲透,城市各類建築的分布與河網水系有機結合,使蘇州城的位置和格局歷久不變。蘇州因此被稱為城市當中的「活化石」,對於研究古代城市河流對於抵抗戰火、自然災害等外界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穩定城址、改善人民生活、發展經濟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進水、排水和宣洩

根據水系的走勢來確定城市的形狀,首先要保證水系的通暢。有了系統而完備的水道,城市的降雨、生產和生活排水都可以順暢地排出城外,在古代無嚴重污染的條件下,確實比較實用、合理而經濟,也是比較先進和科學的。宋代著名學者朱長文在所著《吳郡圖經續記》內也有稱譽:「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太湖別稱),小浜別派,旁夾路衢,蓋不如是,無以泄積潦安居民也。故雖有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盪析之患,非智者創於前,能者踵於後,安能致此哉?」蘇州雖然坐落於水網上,卻罕有水澇之災,並收水利之利。

3.運輸

古人喜歡臨水而居,水邊也常常成為城市的發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蘇州作為吳地的重要城市,水道既是城內交通所必須,也是聯系城鄉、溝通吳地乃至全國的通道。因為在多水的吳地,水道是無往而不至的,其交通方便、經濟便捷是顯而易見的。明末主持繪制《蘇城水道圖》的江南撫張國維,在該圖「圖說」論及蘇州城內水道作用時曾經指出:「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煩,殷殷富庶有以哉。」

4.消防隔離和防衛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道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直到今日水道的消防、隔離作用依然存在。水道又具有防衛功能,古代所建護城河即是一例。當時城內大多數衙署、府學、糧倉、寺院和豪富巨室周圍設有環河,這些環河水道同時也是界河,用以分隔,並起防衛的作用。至今有許多重要倉庫、工程要道臨河而建,也是源於此故。

5.調節氣候、空氣凈化和美化城市環境

水具有較大熱容性,水系可以調節局部氣溫,使城市冬暖夏涼,同時還具有增加空氣濕度、美化環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從古至今人類或積極利用自然水面,或人工增加水面面積,促進城市河流的流動性,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四)蘇州水文化特點及其成因

1.水文化內容豐富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又是文人墨客發源和聚居的地方,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因此,蘇州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容。蘇州水多、橋多、人多,三者協同作用促進了蘇州水文化的發展。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為其母建造的瑞光塔、以「拙政園」與「滄浪亭」等為代表的著名園林、蘇州舊街貌的代表山塘街、《平江圖碑》、古代詩人對於蘇州景色的描寫「家家門外泊舟航」、「水頸波動碎樓台」、「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8]詩詞名句等都是蘇州水文化的代表。

2.蘇州水文化特點的形成

(1)在蘇州水文化昌盛的背後,蘇州優越的地理條件起著重要作用。蘇州由於占據著有利的地理位置,因而農業、運輸業、漁業等發展迅速,很快發展成為經濟富庶、文化先進之地。我國文化史上著名的「江南現象」的起源中心之一就是蘇州。文化的先進離不開經濟的發達,經濟的發達離不開有利的地理位置。歸根結底,城市地理位置對於城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州作為我國最典型鄉城之一,其城市選址、布局歷來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並對後來城市規劃師們提供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和參考作用。蘇州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對於城址穩定、城市興旺、百姓安居樂業、文化興盛都起著重要作用。蘇州的城市特徵與其自然生態有著密切的聯系,並且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水城特質。古雲「鍾靈毓秀」,從物質的角度看,地理環境,尤其是水網環境更能左右一個地區或城市文化的發展。蘇州河湖眾多,草木繁茂,得水獨多。這種自然態勢本身潛伏著一部文化奇觀,為城市水文化的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2)蘇州是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促進的結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條件下,水運是城市經濟繁榮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蘇州經濟比較發達。隨著經濟的繁榮,蘇州的賦稅是當時政府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逐漸被朝廷所重視,其政治地位逐漸上升。政治地位的上升又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文化也隨著文人墨客的聚居、經濟的繁榮、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日臻濃厚。

(五)古代蘇州治水的經驗

(1)城市選址注重防洪。中國古代城市選址方面存在多種學說,而《管子》的關於城市防洪選址的學說可以作為眾多學說中的代表。《管子·乘馬》雲:「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它指出了城市選址的原則,即城市選址不是山邊就是水邊,不僅有利於城市的安全需要(抵禦外敵入侵),又有水運之便;城市位置不要過高,便於取水;同時城市選址也不宜過低,以免受水災之害。蘇州,地處水鄉澤國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東部的平原地區標高多在4米以下(吳淞標高),城區一般為4.2~4.5米,比周圍地勢略高。繞城而過的大運河歷史最高水位為4.37米,城內罕有洪澇之災[2]

(2)因地制宜的城市河流規劃理念。古人講究「因天材,就地利」。蘇州的城市選址是選擇在水網上,水多為其發展奠定了充足的水源條件,同時也增加了其洪澇災害的危險系數。蘇州城市建設者根據蘇州的城市現狀,積極建設護城河,溝通內外水系以利於城市排澇,根據水系走向安排城牆方向,根據水流條件規劃城市形狀,根據市內水系形態制定城市居民的民居、道路、生產方式等,都是古人變害為利、積極改變人類行為適應周圍自然條件的體現。

(3)重視治水。唐宋以來,蘇州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經很發達。這是和蘇州地方官范仲淹、海瑞、張國維等分不開的。宋代時,蘇州的主要問題是境內塘浦湮塞、太湖滿溢、積水不能暢流入海,而且,潮水倒灌,夾帶泥沙為害。范仲淹組織人力疏浚常熟、崑山一帶的塘浦,於是積水可以北注長江,東入吳淞江和大海,水患得到了治理。明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於江南巡撫任上又治理過蘇州水道。對蘇州城內水道、橋梁繪制標注最為詳盡的《蘇州府城內水道總圖》是明末江南巡撫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中的一張圖。據張英霖統計,圖中以三橫四直河為骨幹、經緯交織的長短水道百餘條,橋梁340座;標注名稱的有橋梁338座、衙署20處、糧倉10個、城門6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389處。張國維「遍歷湖海,討尋水道源委」,「繪以圖畫」,與紙上空談不同。他重視城市水道建設和管理,「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煩,殷殷富庶有以哉。」當時,吳縣知縣牛若麟所撰《閶門重建虹橋記》中記載,張國維撫吳期間,曾「疏導四縱三橫之內渠,凡通輸貫而利民者,不遺餘力。」至今,張國維的石像和古代在蘇州做過巡撫的幾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廟的牆上。實際上,張國維沒有其他人的政治影響或文學水平,後來兵敗被殺。但是這些人並列,還和城隍——保護蘇州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廟里,說明當時很重視水系治理工作。

(4)重視河道管理。在明清兩代共疏浚市內河道11次。蘇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年)近700年無水潦之災,與河道管理得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宋代朱長文就已指出了城內河道的排水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小浜別派,旁夾路衢,蓋不如是,無以泄積潦安居民也。故雖名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盪析之患」。

三、小結

古代水城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大限度地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為基本原則,它是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具體實踐中成功應用的典範,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城市河流治理的寶貴文化遺產。從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只有合理地規劃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從而促進人水關系的親近與和諧。古代水城建設為現代城建部門和水利部門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和諧社會」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劉樹坤.中國水城的水問題.中國水城市長論壇.紹興,2004

[2]吳慶洲.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理工大學,1987

[3]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研室編.中國城市建設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2.49~52

[4]俞繩方.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傑作:宋平江(蘇州)圖.建築學報,1980(1):15~20

[5]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6]鄭連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

[7]陳泳.蘇州古城結構形態演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東南大學,2000

[8]吳奈夫.明代蘇州的城市建設及管理.揚州大學學報,2003,7(4):74~80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