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石景觀
A. 陽江八景的景觀
鼉山遙映一津紅:鼉山春曉
陽江八景之首是「鼉山春曉」,又名「鼉山春樹」。鼉山,位於現在的江城一小和縣公安局舊址之後面,以山形似「鼉」而得名。陽江因有此山而名為鼉城,漠陽江亦因流經其西而名曰鼉江。此鼉山頂上,有南宋時所植的兩棵木棉樹,至明清時代,樹姿巍峨,枝幹挺拔,直插雲霄,高達三四十米。樹身蒼勁雄偉,寬達數十圍。
每年仲春二月,兩棵木棉樹鮮花盛開,花紅似火,蕊黃如焰,英姿勃發。特別當朝陽升起之時,陽光與紅花交相輝映,雲霞盡赤,春滿江城。最奇的是,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紅。清人林乙蓮有詩雲:「木棉千古直撐空,花放年年送暖風。曾道火燒天二月,鼉山遙映一津紅。」
幾百年來,鼉山頂上的兩棵紅棉樹,一直作為陽江的象徵,群眾亦視之為神樹。可惜幾十年前的一次暴雷轟擊毀損了其中最大的一棵,而致兩棵均被砍掉,「鼉山春曉」一景也就從此泯滅。
龍濤秋月爛如銀:龍水秋澄
龍水秋澄,又名「龍濤秋月」,是陽江古八景的第二景。
江城北五公里處,有一條龍濤村,漠陽江流經其北。據《清一統志》記載:古時江水流至此處時,頗顯洶涌澎湃之氣勢,水聲嘩啦直響,湧起堆堆雪白波濤,後浪緊推前浪,上下翻滾,把此處河床沖擊成為深淵。仿若蛟龍騰躍其間,故「龍濤」村名由此而來。
這里兩岸樹影婆娑,遠處煙樹朦朧,畫意詩情,景色怡人。特別是當中秋之夜,碧霄萬里,皓月當空,皎潔的月光像水似的傾瀉下來,給龍濤村這一段江面照耀得白晃晃一片晶瑩。江水銀波閃閃,有如蜿蜒白練。這時,天上又大又圓的月亮映照江心,天上江中,形成兩輪明月,堪稱奇絕!夜半之時,岸邊神廟鍾聲傳來,激響清越,更增詩意。民間還有著美麗的傳說:當此秋月照臨的靜夜之時,江中「雙石」即化為采蓮小船一隻,船中承載著仙女數名,各捧琵琶簫管,一邊劃船玩月,一邊合奏吹彈。清風輕拂,仙袂飄飄,樂聲起處,音韻悠揚。而兩岸村舍,在月色水光的反照之中,光亮如同白晝,即使持針穿線也不感困難。所以還傳說古時龍濤村民夜晚是靠月光照明的,不需購買燈油點燈。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高中進士的陽江才子曾躍麟,曾就此景色吟詩一首曰:「龍濤滾滾飲雙虹,涼月清秋萬里風。映水桃花丹瀲艷,綴林霜月玉玲瓏。樵驚落雁催殘照,漁傍浮鷗聽晚鍾。幾度臨秋耽野趣,無邊詩思許誰同?」這是現存的詠贊陽江風景最早的一首詩。此後各個時期均有詩人的佳作傳世,如 「龍濤秋月爛如銀,泛棹前來特問津。萬里清風千迭浪,空江何處覓重輪。」等等。
留得瑤池一片春:王母仙蹤
陽江城東三里處原有一小山岡,約在鴛鴦湖以西,相傳古時王母曾經到此處停留過,故名之曰「王母岡(或王母崗)」。
後來,人們就在山岡上建起了一座王母殿,周圍種滿果樹花卉,成為一景。「王母岡」也因此而得名。王母殿前,刻有曾躍麟的一副對聯曰:「翠竹影搖湘浦夜;碧桃香靄武陵春。」清人馮蘭階亦有一聯:「不信瑤池嫌寂寞;愛從鼉海辟行宮。」前人還有不少詠贊的詩作,如「尋蹤何必向瑤池,東郭墦間尚有之」;「仙凡隔絕路難通,王母緣何此駐蹤」;「荒山有幸來仙駕,」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王母岡上建起了麻風院,從此遊人不敢涉足。1934年夏,王母岡上廟宇被焚毀,「王母仙蹤」久成陳跡。
碧澗錚琮琴韻聲:羅琴雅操
距離陽江城二十多公里的羅琴山,高448米。相傳,晉朝尚書郎羅含曾攜琴到此山漫遊,因而得名。
羅琴山峰巒重疊,有百重嶺之稱。在南北嶺之間一系列巨石自西北向東南壘疊而下。碧水清泉在岩石的裂縫中湧出,滔滔不絕地奔流直瀉。岩石凸凹不平,泉水流經其間,與棱起之石急激撞擊,水波騰跳,錚琮發聲,音韻悠揚,有如琴鳴。「羅琴雅操」之名即由此而來。
流泉下面,有一方潭,四周巨石圍繞,直徑約20米,水深而清,名曰「龍潭」。龍潭上方的山嶺有一石刻如琴形,另一石上刻有「捷如形響」四字。歷代文人對此一景點題詠頗多。明代著名戲劇家、禮部主事湯顯祖,於萬曆十九年(1591)被貶往廣東徐聞縣當典史,道經陽江,題羅琴詩中有雲:「何得羅琴隱君子,海風吹絕夜弦清。」羅琴山頂有石像棋盤,傳說古時有仙人在此處對弈。龍潭澗水下流入石河,解放後已於石河口築水庫,方圓十餘里,集雨面積28公里。遠望石河水庫,水中山嶺如海中孤島,別有風光。
健筆一枝撐碧漢:東山石塔
東山石塔,又稱北山石塔,位於陽江城東半里的東山(今北山公園)上。曾用名有「東山泉石」、「北山聳翠」、「紅陵古塔」等。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石塔建於南宋寶佑年間(1253—1258),光緒二年重修,1983年重修,是閣樓花崗岩結構,為省內唯一無灰砌石塔。高18.5米,共九層,由1000多塊重達幾百公斤的長方石條壘成,塔身往上逐漸縮小,美觀大方,造型巧妙。上有「福祿來朝」四字。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又叫蓮花石,它像一朵巨大的蓮花。瑞禾石高、寬各5米,上面刻「瑞禾」兩字,直徑1米。石塔如健筆一枝直撐碧空,富有民族傳統特色,是陽江唯一現存的珍貴古代建築物。1983年,再重修,以花崗岩石材更換塔剎,於塔基周寬8米鋪築花崗岩條石,築建雙重石雕圍欄,穩固塔基。再遭雷擊,1991年,再重修塔剎,並加築避雷裝置。清人林乙蓮有贊石塔詩雲:「嶙峋石塔屹城東,怪石蒼松點綴工。健筆一枝撐碧漢,獨留鼉海作文峰。」
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園佔地面積5千多平方米,1957興建,1984年重修。烈士紀念碑內藏革命烈士骨灰盒120多個,是我市重要的愛國教育基地。北山公園內還有摩崖石刻、亭台樓閣等景點。
摩崖石刻位於烈士紀念碑後山,現存《瑞禾》、《恩平歌》、《熙春亭詩》、《塔綱紀興》、《瑞禾捧月》等刻字。
北山石塔、革命烈士紀念碑、東山摩崖石刻、「熙春亭」等與東山嶙峋怪石、參天濃綠等自然環境連成一片,共同構成江城著名的歷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觀。
西浦漁人唱晚歌:西浦漁歌
西浦,本應是整個西瀨,但「西浦漁歌」則是指下瀨一帶。古時陽江城漁洲路和河對岸的下瀨都是漠陽江沖積的沙洲,也是當時漁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每當夕陽西照,漁舟返航,漁民引吭高歌,此唱彼和。天光水色帆影漁歌,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圖景。
每晚的漁歌,總要唱至二更時分方止。當時河邊沙洲長滿榕樹,樹蔭里結網的漁民女眷,也參加進這漁歌晚唱之中。所唱漁歌多屬鹹水歌,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味。
「西浦漁歌」,最早時原名「漁洲晚唱」。後因漁洲這一邊已建起了眾多店鋪,於是漁舟返航時便集中於西瀨那邊,故又改稱為「西浦漁歌」。
歷代文人對此一景點均有贊詠。清人林乙蓮詩:「煙籠西浦夕陽過,信宿漁人唱晚多。掩映燈紅迷蓼岸,隔江聲雜采菱歌。」清人李春元詩:「潮來西浦聽漁歌,乘興江中撥棹過。夜半月高弦索響,問誰攜得月明多。」
古時「西浦漁歌」原址,正是現在陽江船廠和水上學校一帶,而今樓台屋宇鱗次櫛比,另是一番景象了。
石泉且作流觴醉: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一景在北山上。
「觴」,是酒杯。古代文人雅集時,置酒杯於流動的泉水上,泉水流亦載酒杯漂流,當酒杯流至某一坐客之前,則罰客飲酒或罰賦詩填詞以助興。此舉是從晉代王羲之蘭亭修禊中學來的,謂之「曲水流觴」。
北山上不僅風景優美,且頂端還有一葫蘆形巨石,可坐十餘人,俗名「仙人石」。宋代州守王亘在此石面上鑿環形溝渠,渠中每隔三尺又鑿一大碗形的凹坎,統稱為「流杯池」。當時文人游覽北山時,多喜歡在此石上環坐,引山泉流入石面渠中,謂之「石泉」。再置酒杯於石泉上,激水使杯漂流,仿古代文人「曲水流觴」之雅興,因而此景也就得此雅名。
流觴石南邊的一巨石上,刻有詩二首。其一雲:「古昔相傳望海樓,誰知此地有蓬萊。流觴曲水裁成巧,瑤草琪花次第開。」由於北山上石刻眾多,「曲水流觴」這一景點亦名為「北山泉石」。又因北山松竹幽森,樹木蒼翠,故亦有所謂「北山聳翠」景名。名稱雖不同,實際均指北山這一地點。
碧橋映眺一天秋:碧橋玩月
碧橋村,距離陽江城八公里左右。漠陽江西支流經該村附近。古時,橫跨河面建有石橋一座,是一色青石板構築,日光映照,翠綠發光,因名「碧橋」。碧橋村乃因此橋而得名。
碧橋橋頭古木參天。每當夜晚明月升起,此處更是一片清涼寂靜。碧橋青石,發出銀光,宛如用銀子鋪成的橋。橋下河水本來清澄,清風吹來,河水閃著明亮的光波。橋上橋下,都如水晶體般剔透晶瑩。使人如置身於奇異的童話般的世界。古時,不少人專程從城裡雇船夜泊碧橋玩月。所以前人有詩贊曰:「碧天裁作一天橫,小艇搖波泛月明。牛女迢迢看不厭,遙聞牧笛動幽情。」
然而,物換星移,昔時碧橋的原址在很早以前就已無從尋覓了。所謂碧橋之美景,即使在清代後期,也僅僅是存在於詩人的想像之中罷了。清代詩人林乙蓮,因慕碧橋美景,專程雇舟夜傍碧橋村,想來一番尋古探幽,但大為失望,發出了「何處是」的詢問。他寫有《碧橋玩月》詩雲:「一泓明月浸寒潮,涼夜乘舟傍碧橋。風景依稀何處是?也應攜酒問漁樵!」另一詩人馮蘭階,也曾親自到碧橋村尋訪,同樣失望地寫下:「自昔碧橋風景好,可憐風景逐時新。只今唯有空中月,照盡當年玩月人!」
B. 景觀設計布局形式有哪幾種
園林布局形式的產生和形成,是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地理條件等綜合因素的作用分布開的。英國造園家傑利克(G.A.Jellicoe)在1954年國際風景園林家聯合會第四次大會上致詞中說「世界造園史三大流派:中國、西亞和古希臘」。上述三大流派歸納起來,可以把園林的形式分為三類。這就是:規則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規則式園林又稱整形式、幾何式、建築式園林。整個平面布局、立體造型以及建築、廣場、街道、水面、花草樹木等都要求嚴整對稱。在18世紀英國風景園林產生之前,西方園林主要以規則式為主,其中以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台地園和19世紀法國勒諾特(Le Notre)平面幾何圖案式園林為代表。我國的北京天壇、南京中山陵都採用規則式布局。規則式園林給人以庄嚴、雄偉、整齊之感,一般用於氣氛較嚴肅的紀念性園林或有對稱軸的建築庭院中。
1.中軸線
全園在平面規劃上有明顯的中軸線,並大抵以中軸線的左右前後對稱或擬對稱布置,園地的劃分大都成為幾何形體。
2.地形
在開闊、較平坦地段,由不同高程的水平面及緩傾斜的平面組成;在山地及丘陵地段,由階梯式的大小不同的水平台地傾斜平面及石級組成,其剖面均為直線所組成。
3.水體
其外形輪廓均為幾何形,主要是圓形和長方形,水體的駁岸多整形、垂直,有時加以雕塑;水景的類型有整形水池、整形瀑布、噴泉、壁泉及水渠運河等,古代神話雕塑與噴泉構成水景的主要內容。
4.廣場和街道
廣場多為規則對稱的幾何形,主軸和副軸線上的廣場形成主次分明的系統,街道均為直線形、折線形或幾何曲線形。廣場與街道構成方格形式、環狀放射形、中軸對稱或不對稱的幾何布局。
5.建築
主體建築群和單體建築多採用中軸對稱均衡設計,多以主體建築群和次要建築群形成與廣場、街道相組合的主軸、副軸系統,形成控制全園的總格局。
6.種植設計
配合中軸對稱的總格局,全員樹木配置以等距離行列式、對稱式為主,樹木修剪整形多模擬建築形體、動物造型,綠籬、綠牆、綠柱為規則式園林較突出的特點。園內常運用大量的綠籬、綠牆和叢林劃分和組織空間,花卉布置常為以圖案為主要內容的花壇和花帶,有時布置成大規模的花壇群。
7.園林小品
園林雕塑、瓶飾、園燈、欄桿等裝飾、點綴了園景。西方園林的雕塑主要以人物雕像布置於室外,並且雕像多配置於軸線的起點、焦點或終點。雕塑常於噴泉、水池構成水體的主景。
規則式園林的設計手法,從另一角度探索,園林軸線多視為是主體建築室內中軸線向室外的延伸。一般情況下,主體建築主軸線和室外軸線是一致的。 自然式園林又稱風景式、不規則式、山水派園林。中國園林從周朝開始,經歷代的發展,不論是皇家宮苑還是私家宅園,都是以自然山水園林為源流。發展到清代,保留至今的皇家園林,如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私家宅園,如蘇州的拙政園、網獅園等都是自然山水園林的代表作品。從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後傳入英國。自然式園林以模仿再現自然為主,不追求對稱的平面布局,立體造型及園林要素布置均較自然和自由,相互關系較隱蔽含蓄。這種形式較能適合於有山有水有地形起伏的環境,以含蓄、幽雅、意境深遠見長。
1.地形
自然式園林的創作講究「相地合宜,構園得體。」主要處理地形的手法是「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開池沼」的「得景隨形」。自然式園林最主要的地形特徵是「自成天然之趣」,所以,在園林中,要求再現自然界的山峰、山顛、崖、崗、嶺、峽、岬、谷、塢、坪、洞、穴等地貌景觀。在平原,要求自然起伏、和緩的微地形。地形的剖面為自然曲線。
2.水體
這種園林的水體講究「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園林水景的主要類型有湖、池、潭、沼、汀、溪、澗、洲、渚、港、灣、瀑布、跌水等。總之,水體要再現自然界水景。水體的輪廓為自然曲折,水岸為自然曲線的傾斜坡度,駁岸主要用自然山石駁岸、石磯等形式。在建築附近或根據造景需要也部分用條石砌成直線或折線駁岸。
3.廣場與街道
除建築前廣場為規則式外,園林中的空曠地和廣場的外形輪廓為自然式的。街道的走向、布列多隨地形,街道的平面和剖面多為自然的起伏曲折的平面線和豎曲線組成。
4.建築
單體建築多為對稱或不對稱的均衡布局;建築群或大規模的建築組群,多採用不對稱均衡的布局。全園不以軸線控制,但局部仍有軸線處理。中國自然式園林中的建築類型有亭、廊、榭、坊、樓、閣、軒、館、台、塔、廳、堂、橋等。
5.種植設計
自然式園林種植要求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不成行成列栽植。樹木不修剪,配植以孤植、叢植、群植、密林為主要形式。花卉的布置以花叢、花群為主要形式。庭院內也有花台的應用。
6.園林小品
假山、石品、盆景、石刻、磚雕、石雕、木刻等。其中雕像的基座多為自然式,小品的位置多配置於透視線集中的焦點。 西方流傳著許多希臘神話,神話把人神化,描寫的神實際上是人。結合西方雕塑藝術,在園林中把許多神像規劃在園林空間中,而且多數放置在軸線上,或軸線的交叉中心。而中國傳統的道教,傳說描寫的神仙則往往住在名山大川中,所有的神像在園林中的應用一般供奉在殿堂之內,而不展示與園林空間中,幾乎沒有裸體神像。上述事實都說明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園林形式的影響。
採納下,謝謝
C. 園林景觀水景設計有哪些綜述
園林景觀水景設計有哪些綜述?
「石令人古,水令人遠」。水是自然風景的重要內容,也是構成園林之美的基本要素之一。自周文王挖「觀魚池」至今三千多年來,水與山一樣,一直為造園家所重視。拙政園、網師園、滄浪亭等著名的江南名園藉以水趣取勝:滄浪亭三面環水;拙政園的池水面積占園內面積五分之三;網師園佔五分之四。即使地處北方,以山景為特色的承德避暑山莊,在康熙、乾隆命名的七十二景中,其中也有三十多處為水景,如「水芳岩秀」、「濠濮間想」、「風泉清聽」等。古代造園家們說:「園無山而缺骨,無水而不活」。水使園林具備活力,富有生氣。
水景之設,有靜觀、動觀二法。凡造影無不牽涉及水體,水是環境藝術空間創作的一個主要因素,可藉以構成各種格局的園林景觀,藝術地再現自然。水有四種基本表現形式:一日流水,其有急緩、深淺之分;二為落水,水由高處下落則有線落、布落、掛落、條落等,可潺潺細流,悠然而落,亦可奔騰磅礴,氣勢恢弘;三是靜水,平和寧靜,清澈見底;四則為壓力水,噴、涌、溢泉、間歇水等表現一種動態美。用水造景,動靜相補,聲色相襯,虛實相映,層次豐富,得水以後,古樹、亭榭、山石形影相依,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魅力。水池、溪澗、河湖、瀑布、噴泉等水體往往又給人以靜中有動、寂中有聲、以小勝多、發人聯想的強感染力。
一、城市水系與園林水景
城市水系規劃的主要任務是為保護、開發、利用城市水系,調節和治理洪水與淤積泥沙、開辟人工河湖、興城市水利而防治水患,把城市水體組完整的水系。
城市水體具有排洪蓄水、組織航運以便進行水上交通和游覽。調節城市的氣候等功能。河湖近期與遠期規劃水位,包括最高水位、常水位和最低水位,這也是確定園林水體駁岸類型、岸頂高程和湖低高程的依據。河湖在城市水系中的任務,如排洪、蓄水、交通運輸、調節濕度、觀光游覽等。水工構築物的位置、規劃與要求應在水系規劃中體現出來。園林水景工程除了滿足這些要求外,應盡可能作到水工的園林化,使水工構築物與園林景觀相協調,以統一水工與水景的矛盾。
1、水池、駁岸、護坡
A、水池水池在城市園林中可以改善小氣候條件,又可美化市容,起到重點裝飾的作用。水池的形態種類很多,其深淺和池壁、池底的材料也各不相同。規則的方整之池,則顯氣氛肅穆莊重,而自由布局、復合參差跌落之池,可使空間活潑、富有變化。池底的嵌畫、隱雕、水下彩燈等手法,使水景在工程的配合下,無論在白天或夜晚得到各種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觀。水池設計包括平面設計、立面設計、剖面設計及管線設計。其平面設計主要是顯示其平面及尺度,標注出池底、池壁頂、進水口、溢水口和泄水口、種植池的高程和所取剖面的位置。水池的立面設計應反映主要朝向各立面的高度變化和立面景觀,剖面應有足夠的代表性,要反映出從地基到壁頂層各層材料厚度。
水池材料多有混凝土水池、磚水池、柔性結構水池。材料不同、形狀不同、要求不同,設計與施工也有所不同。園林中,水池可用磚(石)砌築,具有結構簡單,節省以模板與鋼材,施工方便,造價低廉等優點。近年來,隨著新型建築材料的出現,水池結構出現了柔性結構,以柔克剛,另闢蹊徑。目前在工程實踐中常用的有:混凝土水池、磚水池、玻璃布瀝青水池、再生橡膠薄膜水池、油毛氈防水層(二氈三油)水池等。
各種造景水池如汀步、跳水石、跌水台階、養魚池的出現也是人們對水景工程需要的多樣化的體現,而各種人工噴泉在節日中配以各式多彩的水下燈,變幻多端,增添了節日氣氛。北京天安門前大型音樂電腦噴泉,無疑是當代高新技術的體現。
B、駁岸與護坡園林水體要求有穩定、美觀的水岸以維持陸地和水面一定的面積比例,防止陸地被淹或水岸倒塌、或由於凍脹、脬托、風浪淘刷等造成水體塌陷、岸壁崩塌而淤積水中等,破壞了原有的設計意圖,因此在水體邊緣必須建造駁岸與護坡。園林駁岸按斷面形狀分為自然式和整形式兩類。大型水體或規則水體常採用整形式直駁岸,用磚、混凝土、石料等砌築成整形岸壁,而小型水體或園林中水位穩定的水體常採用自然式山石駁岸,以作成岩、磯、崖、岫等形狀。
在進行駁設計時,要確定駁岸的平面位置與岸頂高程。城市河流接壤的駁岸按照城市河道系統規定平面位置建造,而園林內部駁岸則根據湖體施工設計確定駁岸位置。平面圖上常水位線顯示水面位置,岸頂高程應比最高水位高出一段以保證湖水不致因風浪拍岸而湧入岸邊陸地地面,但具體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修築時要求堅固穩定,駁岸多以打樁或柴排沉褥作為加強基礎的措施,並常以條石、塊石混凝土、混凝土、鋼筋混凝土作為基礎,用漿砌條石或漿砌塊石勾縫、磚砌抹防水砂漿、鋼筋混凝土以及用堆砌山石作牆體,用條石、山石、混凝土塊料以及植被作蓋頂。
防坡主要是防止滑坡、減少地面水和風浪的沖刷,以保證岸坡的穩定,常見的有:編柳拋石護坡、鋪石護坡。
二、小型水閘
水閘在園林中應用較廣泛。水閘是控制水流出入某段水體的水工構築物,水閘按其使用功能分,一般有進水閘設於水體入口,起聯繫上游和控制水出量的作用)、節制閘(設於水體出口,起聯系下游和控制水出量的作用)、分水閘(用於控制水體支流出水)。在進行閘址的選定時,應了解水閘設置部位的地形、地質、水文等情況,特別是各種設計參數的情況,便進行閘址的確定。
水閘結構由下至下可分為地基、閘底、水閘的上層建築三部分。進行小型水閘結構尺寸的確定時須了解的數據包括:外水位、內湖水位、湖底高程、安全超高、閘門前最遠岸直線距離、土壤種類和工程性質、水閘附近地面高程及流量要求等。
通過設計計算出需求的數據:閘孔寬度、閘頂高程、閘牆高度、閘底板長度及厚度、閘墩尺度、閘門等。
三、人工泉
人工泉是近年來在國內興起的水景布置。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各種諸如噴泉、瀑布、湧泉、溢泉、跌水等,不僅大大豐富了現代園林水景景觀,同時也改善了小氣候。瀑布、間歇泉、湧泉、跌水等亦是水景工程中再現水的自然形態的景觀。它們的關鍵不在於大小,而在於能真實地再現。對於駁岸、島嶼、礬灘、河彎、池潭、溪澗等理水工程,應運用源流、動靜、對比、襯托、聲色、光影、藏引等一第列手法,作符合自然水勢的重現,以做到"小中見大"、"以少勝多"、"曠奧由之"。
噴泉的類型很多,常用的有:
(1)普通裝飾性噴泉:常由各種花形圖案組成固定的噴水型。
(2)雕塑裝飾性噴泉:噴泉的噴水水形與雕塑、小品等相結合。
(3)人工水能造景型:如瀑布、水幕等用人工或機械塑造出來的各種大型水柱等。
(4)自控噴泉: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或電子技術將聲、光、電等融入噴泉技術中,以造成變幻多彩的水景。如音樂噴泉、電腦控制的湧泉、間歇泉等。
噴水池的尺寸與規劃主要取決於規劃中所賦予它的功能,但它與噴水池所在的地理位置的風向、風力、氣候溫度等關系極大,它直接影響了水池的面積和形狀。噴水池的平面尺寸除滿足噴頭、管道、水泵、進水口、泄水口、溢水口、吸水坑等布置要求外,還應防止水在設計風速下,水滴不致被風大量地吹出池外,所以噴水池的平面尺寸一般應比計算要求每邊再加大0.5-1.0m。
噴水池的深度:應按管道、設備的布置要求確定。在設有潛水泵時,應保證吸水口的淹沒深度不小於0.5m,在設有水泵吸水口時,應保證吸水剌叭口的淹沒深度不小於0.5m。水泵房多採用地下或半地下式,應考慮地面排水,地面應有不小於5‰的坡度,坡向集水坑。水泵房應加強通風,為解決半地下式泵房與周圍景協調的問題,常將泵房設計程景觀構築物,如設計成亭、台、水榭或隱蔽在山崖、瀑布之下等。
噴泉常用的噴頭形式有:單射流噴頭、噴霧噴頭、環形噴間、旋轉噴頭、扇形噴頭、多孔噴頭、變形噴頭、組合噴頭等。在進行噴泉設計時,要進行噴嘴流量、噴泉總流量、總揚程等項設計計算。由於影響噴泉設計的因素較多,故在安裝運行時還要進行適當的調整甚至作局部的修改以臻完善。
噴泉中的水下燈是保證噴泉效果的必須措施,特別是在現代技術發達的今天,光、機、電、聲的綜合應用將會使噴泉技術在園林景觀中更具有魅力。
四、水的協調
中國園林之水,宜靜不宜動。「清許周生築園杭州,名『鑒止水齋』,命意在此,源出我國哲學思想,體現靜以悟動之辯證觀點」(陳從周《說園》)。水靜,水不見了,但水面上有岸邊物體的倒影,水下可見游魚、水藻等物。在這種現象的背後,還有其哲理內涵。《老子》中說「上善若水」。《莊子》中說「水靜猶明」(「天道篇」)「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庚桑楚」)。這種深邃的內涵,對於賞園者來說,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是近時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總覺得靜水似乎太平淡無奇,便要搞點噴泉、水造型之類。殊不知這與中國傳統園林格格不入。
水面可以植荷,使它更有生機。園中植荷,一面能意象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調;另一面也能意象到西子湖之美景,麴院風荷,「映日荷花別樣紅」。但若植荷,往往數年後,夏日則滿池荷葉,失去了水面。這也須用手法:可用大缸數只,植荷於缸內,然後連荷帶缸一起沉入池底(事先設計好沉於何處),缸中之藕便不會瘋長。理水之法,貴在意境,故雖有法,亦不能拘於法,還須提高園林藝術修養。但更須提醒的是:水的處理不是孤立的,水須與山結合,也須與建築結合,如平台、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須作整體考慮。
園中之水,水面要靜,但水源要活,需要有來龍去脈。如蘇州網師園之大水池西北有一曲橋,池水經橋下寄暢園一直伸向小溝,有不盡之意;同樣,在池之東南也有一橋,水流向南越來越狹,似流向深遠處。拙政園中部大水池,其南、北兩處,也效此法。南京瞻園,南北兩池,在靜妙堂之西有小溪相連,勾活了池水。無錫寄暢園,水池之西的八音澗處有泉眼,確為水源,而又在池之北端做出水灣,似為池水流出之處。這種做法實例不勝枚舉。
五、水景鑒賞性
園林水景設計,要起到聽、視、意會並用的效果。或瀑聲懸雷,或微波拍岸,或小溪輕湍,或禽鳥交鳴,這是聽;輕風細彀,水面初平;芙蓉出水,小荷如錢;游魚呷浪,細草穿沙;曲廊高亭,回清倒影,這是觀;聽觀之際,品賞其風情,體察起含蘊,參悟其哲理,這則是意會。
例如寺觀園林太原晉祠,雖處黃土高原之上,則以水景著稱。祠內泉眼眾多,以泉組景。在難老泉流經的主殿聖母殿前,鑿一方池「魚沼」以蓄泉水。遊客至此,聽四方泉水汩汩滔滔匯聚於此,這是「聽」。此處有詩刻石:「潺湲作遠波,湍激知下就。源源去有來,滾滾夜復晝」,即是聽泉所得。魚沼上有座十字形小橋,組成一景曰「魚沼飛梁」。從橋上俯視,水清草碧,游魚穿梭於急泉靜沼之間,這就是「觀」。由難老泉順石階而下,有流碧亭建於水邊。水面上有一石舫隨碧波盪漾,題額曰「不系舟」,暗寓老子所說的「巧者勞而智者憂,無欲者無所求,泛若不系之舟」。他也會使人想起中唐詩人韋應物的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皆是「意會」。
D. 片石、塊石、條石、料石怎麼區分
一、概念不同
1、片石指符合工程要求的,經開采選擇所得形狀不規則的,邊長一般不小於15cm的石塊。
2、塊石,經過粗糙加工,形狀上上下面大致平整,其餘四面打凌峰銳角。適合砌牆,由於只對上下面做了要求,所以外表看起來依然參差不齊。
3、條石是料石中的一種。從露出外面的凹入深度來看要求≤10mm,屬於半細料石或細料石,而在長度方面條石則額外要求2m-4m。
4、料石除了對上下面要求平整外還要求外露面和接砌面平整,簡單來講六個面都要大致平整。按照露出外面的凹入深度來劃分可以分為粗料石,半細料石,細料石。其中粗料石要求凹入深度≤20mm,半細料石要求≤10mm,細料石要求≤2mm。
二、用處不同
1、片石:適用於基礎、勒腳、牆身、擋土牆、護坡、道路墊層。
2、 塊石:適用於基礎、勒腳、牆身。
3、條石:適用於牆面、地面、柱面、欄桿等。由於具有很長的長度,條石可以做景觀小品,可以做為功能石凳,可以做汀步等等。
4、料石:粗料石可以用於牆身、墩台、扶石、飾面石料。細料石可用於要求較高門廳、牆身、勒腳、扶石、外部飾面。
三、質量要求不同
1、片石:經開采選擇所得形狀不規則的,中部厚度達要求,邊長一般不小於15cm。
2、塊石:外形大致方正、上下面大致平正、其餘四側面打棱鋒銳角。
3、條石:外形方正、六面體、尺寸按設計要求
4、料石:粗料石要求外形方正、六面體、尺寸按設計要求;細料石要求較細加工方正、六面體。
E. 廠區的景觀設計要注意些什麼
園林布局形式的產生和形成,是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地理條件等綜合因素的作用分布開的。英國造園家傑利克(G.A.Jellicoe)在1954年國際風景園林家聯合會第四次大會上致詞中說「世界造園史三大流派:中國、西亞和古希臘」。上述三大流派歸納起來,可以把園林的形式分為三類。這就是:規則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規則式園林又稱整形式、幾何式、建築式園林。整個平面布局、立體造型以及建築、廣場、街道、水面、花草樹木等都要求嚴整對稱。在18世紀英國風景園林產生之前,西方園林主要以規則式為主,其中以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台地園和19世紀法國勒諾特(Le Notre)平面幾何圖案式園林為代表。我國的北京天壇、南京中山陵都採用規則式布局。規則式園林給人以庄嚴、雄偉、整齊之感,一般用於氣氛較嚴肅的紀念性園林或有對稱軸的建築庭院中。
1.中軸線
全園在平面規劃上有明顯的中軸線,並大抵以中軸線的左右前後對稱或擬對稱布置,園地的劃分大都成為幾何形體。
2.地形
在開闊、較平坦地段,由不同高程的水平面及緩傾斜的平面組成;在山地及丘陵地段,由階梯式的大小不同的水平台地傾斜平面及石級組成,其剖面均為直線所組成。
3.水體
其外形輪廓均為幾何形,主要是圓形和長方形,水體的駁岸多整形、垂直,有時加以雕塑;水景的類型有整形水池、整形瀑布、噴泉、壁泉及水渠運河等,古代神話雕塑與噴泉構成水景的主要內容。
4.廣場和街道
廣場多為規則對稱的幾何形,主軸和副軸線上的廣場形成主次分明的系統,街道均為直線形、折線形或幾何曲線形。廣場與街道構成方格形式、環狀放射形、中軸對稱或不對稱的幾何布局。
5.建築
主體建築群和單體建築多採用中軸對稱均衡設計,多以主體建築群和次要建築群形成與廣場、街道相組合的主軸、副軸系統,形成控制全園的總格局。
6.種植設計
配合中軸對稱的總格局,全員樹木配置以等距離行列式、對稱式為主,樹木修剪整形多模擬建築形體、動物造型,綠籬、綠牆、綠柱為規則式園林較突出的特點。園內常運用大量的綠籬、綠牆和叢林劃分和組織空間,花卉布置常為以圖案為主要內容的花壇和花帶,有時布置成大規模的花壇群。
7.園林小品
園林雕塑、瓶飾、園燈、欄桿等裝飾、點綴了園景。西方園林的雕塑主要以人物雕像布置於室外,並且雕像多配置於軸線的起點、焦點或終點。雕塑常於噴泉、水池構成水體的主景。
規則式園林的設計手法,從另一角度探索,園林軸線多視為是主體建築室內中軸線向室外的延伸。一般情況下,主體建築主軸線和室外軸線是一致的。 自然式園林又稱風景式、不規則式、山水派園林。中國園林從周朝開始,經歷代的發展,不論是皇家宮苑還是私家宅園,都是以自然山水園林為源流。發展到清代,保留至今的皇家園林,如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私家宅園,如蘇州的拙政園、網獅園等都是自然山水園林的代表作品。從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後傳入英國。自然式園林以模仿再現自然為主,不追求對稱的平面布局,立體造型及園林要素布置均較自然和自由,相互關系較隱蔽含蓄。這種形式較能適合於有山有水有地形起伏的環境,以含蓄、幽雅、意境深遠見長。
1.地形
自然式園林的創作講究「相地合宜,構園得體。」主要處理地形的手法是「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開池沼」的「得景隨形」。自然式園林最主要的地形特徵是「自成天然之趣」,所以,在園林中,要求再現自然界的山峰、山顛、崖、崗、嶺、峽、岬、谷、塢、坪、洞、穴等地貌景觀。在平原,要求自然起伏、和緩的微地形。地形的剖面為自然曲線。
2.水體
這種園林的水體講究「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園林水景的主要類型有湖、池、潭、沼、汀、溪、澗、洲、渚、港、灣、瀑布、跌水等。總之,水體要再現自然界水景。水體的輪廓為自然曲折,水岸為自然曲線的傾斜坡度,駁岸主要用自然山石駁岸、石磯等形式。在建築附近或根據造景需要也部分用條石砌成直線或折線駁岸。
3.廣場與街道
除建築前廣場為規則式外,園林中的空曠地和廣場的外形輪廓為自然式的。街道的走向、布列多隨地形,街道的平面和剖面多為自然的起伏曲折的平面線和豎曲線組成。
4.建築
單體建築多為對稱或不對稱的均衡布局;建築群或大規模的建築組群,多採用不對稱均衡的布局。全園不以軸線控制,但局部仍有軸線處理。中國自然式園林中的建築類型有亭、廊、榭、坊、樓、閣、軒、館、台、塔、廳、堂、橋等。
5.種植設計
自然式園林種植要求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不成行成列栽植。樹木不修剪,配植以孤植、叢植、群植、密林為主要形式。花卉的布置以花叢、花群為主要形式。庭院內也有花台的應用。
6.園林小品
假山、石品、盆景、石刻、磚雕、石雕、木刻等。其中雕像的基座多為自然式,小品的位置多配置於透視線集中的焦點。 西方流傳著許多希臘神話,神話把人神化,描寫的神實際上是人。結合西方雕塑藝術,在園林中把許多神像規劃在園林空間中,而且多數放置在軸線上,或軸線的交叉中心。而中國傳統的道教,傳說描寫的神仙則往往住在名山大川中,所有的神像在園林中的應用一般供奉在殿堂之內,而不展示與園林空間中,幾乎沒有裸體神像。上述事實都說明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園林形式的影響。
F. 博望區的風景名勝
博望區下轄三鎮都是千年古鎮,均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的人文景觀,境專內現存古跡有屬博望西林禪寺、大王廟、新市橫山石門石刻、澄心寺、葉家橋、丹陽煉丹老爐、靈光禪寺、龍泉禪寺。
馬鞍山市智峰生態園
馬鞍山市智峰生態農業園座落在博望區內美麗的橫山腳下,智峰生態園佔地面積1000多畝,園區內主要有:以酒店餐飲服務為核心的休閑垂釣區;葡萄園和珍稀苗木種植園;綠色大棚果蔬園;珍禽家禽養殖園和特色水產養殖基地等多個特色生態農業項目。該生態園建有全市首個開心農場。
橫山風景區橫山又稱「橫望山」,因四望皆橫而得名。橫山主峰「太陽宮」為市區最高點(459米),登上主峰太陽宮,三十五峰依次環立。
葉家橋
葉家橋橫跨丹陽河,連接薛津、新市,是歷史上當塗至溧水官道上的重要橋梁。橋身為青條石板結構,5個橋孔,長44米、高8.5米、寬8米。葉家橋建於明弘治年間,清代和民國時期曾3次重修。
G. 景觀石的歷史淵源
中國古典園林以自然寫意山水園的獨特風格而著稱於世。園林中的「山」,即有真山亦有假山。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天平山高義園,即為真山園林的代表。而絕大多數的古典園林中的山是假山;人工造山在中國傳統造園中便自然佔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假山石在園林造景中大規模的運用最早可以追述到秦漢時期,之後景石在園林造景中的運用不斷得到提升,堆山疊石的手法技藝和意識也得到升華。秦、漢時期假山之風大為盛行,而且規模很大,這時的假山是遠景式的土山和土、石結合之山。秦漢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的土堆成島,象徵東海神山,開創了人為造山的先例。這種「海上三神山」水中島嶼的造園藝術手法,幾乎歷代帝王宮苑無不採用,就連一些私家小園也紛紛效仿。東漢梁冀模仿伊洛二峽,在園中構土為山,從而開拓了從對神仙界的嚮往,轉向對自然山水的模仿,標志著造園藝術以現實生活作為創作起點。公元三世紀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園林藝術發展史上的轉折期。造園由秦漢的圈地式開始向寫意式的山水經營方向發展,逐漸注重造園的精神功能。造園設計開始精緻化。在一些私園中開始有了單塊美石的特置。而且此時自然風景已經被許多文人雅士所認識,並被他們組織到園林中,尤其在兩晉之後,山水風景園林更為盛行。假山疊石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主導地位逐漸得到確立,並開始轉向近景寫實的風格。隋唐時期風景園林式園林創作技巧和手法的運用,已跨入一個新的境界,築山理水刻意追求一種縮移模擬天然山水,以小觀大的意境。尤其在造園意境方面,因為文人參與造園活動工程與藝術的結合注重情景交融,通過景物的引導來開發欣賞者的想像來進行二次創造。築山既有土山也有石山,但以土居多,純用石塊堆疊的石山尚不多見。園林中由單塊石料或者若干石料組合成景的置石已經比較普遍了,總之這一時期,人工造山並不多見,但已普遍認識到山石的審美價值,並將「特置」於園林或供於盆中珍賞。明清時期園林石景:明藝術,更為成熟和普及。明朝人計成在《園冶》的「掇山」一節中,列舉了園山、廳山、樓山、閣山、書房山、池山、內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魚缸、峰、巒、岩、洞、澗、曲水、瀑布等17種形式,總結了明代的造山技術.清代造山技術更為發展和普及。清代造園家,創造了彎形洞壑的疊砌方法,用大小石鉤帶砌成拱形,頂壁一氣,酷似天然峭壑,乃至於可估喀斯特溶洞,疊山倒垂的鍾乳石,比明代以條石封合收頂的疊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現存的蘇州拙政園、常熟的燕園、上海的豫園,都是明清時代園林造山的佳作。經過歷代匠師的艱苦創造和幾千年的經驗積累,假山疊石業已成為中國園林中最富表現力和最有特點的藝術形象。它的一脈相承,盛行不衰,甚至當今依舊出現「假山熱」,表明它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是癖愛山石這種審美情趣的生動寫照。它對於中國園林,就像雕塑對於西方園林一樣同等重要。如果說「本於自然,高於自然」是中國古典要一個最主要的特點的話,那麼,造園藝術之所以能夠體現「高於自然」這一方面,主要即得之於疊山這種高級的藝術創作。
H. 古代長城有哪些景觀
頭墩營 張掖城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
索橋堡 位於甘肅省景泰縣境內。
蘆塘堡 位於甘肅省景泰縣境內。現稱蘆陽。多被毀掉。有些地方雖有牆址殘存,但多已毀成土脊狀的夯土堆。
大靖城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境內。現稱大景。牆體多已坍塌,堆土僅主同於地面3~4米。過朱家灣後至趙家地溝段,夯土城牆風化嚴重,有些地方僅高於地面1米多。
土門堡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境內。黃土夯城牆由土門東向北行,至常家莊段,毀壞十分嚴重,只很少的地方留有遺跡。
黑山堡 位於甘肅省民勤縣境內。這段夯土城牆保存狀況較好。
板橋堡 位於甘肅省臨澤縣境內。過去曾有夯土牆殘跡,今基本無存。
四壩堡 位於甘肅臨澤縣境內。今已無連貫的牆體遺址。
胭脂堡 位於甘肅省高台縣境內。城大部已不可尋。
居庸關 北京 位於昌平縣城以北20公里長的關溝中,距市區50公里。
司馬台 密雲縣東庄鄉。目前已開發旅遊。司馬台長城關口處建有水庫一座,庫容57.2萬立方米,長城的制高點望京樓海拔986米。
慕田峪關
沿河城 北京市門頭溝區沿河城鄉。1991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沿河城進行保護性修建。
將軍關 將軍石關,北京市平谷縣東北約40公里的明長城線上,東靠茅山,東南臨黃崖關,西北近牆子路關,是平谷東北的重要隘口。保存較好。
白馬關 北京市密雲縣境內。牆體較好,白馬關西南亦以險為障,只築有空心敵樓。
鹿皮關 北京密雲縣城北20公里處。現在關口設施已全部毀損。
河防口 北京懷柔縣境內。今關口及關城均毀。關口遺址,僅公路西側存一敵樓的條石基礎。
蓮花池關 北京懷柔縣境內。
黃花城關 古稱黃花路,亦叫黃花鎮,北京懷柔縣西北約35公里。地處京師北門,東有古北口,西有居庸關,北鄰四海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今關口已所剩無幾。
撞道口關 也稱鎮虜關。北京市懷柔縣城西北,東臨磨石口,南近黃花城
九孔樓 北京懷柔縣與延慶縣的交界處。樓今已圯坍。九孔樓北原立有一石碑,存於延慶縣文物保管所,是長城沿線十分罕見的題詩碑刻。
四海冶口 又名北口子。北京延慶縣境內。關口外可通珍珠泉。關口南五里為四海冶堡,居四山之內,上通獨石口,下連橫嶺,今此堡已毀壞無存。
山海關 河北省 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築,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築風格。
井陘關 河北省 又叫土門關,位於鹿泉縣正太路旁的土門村。
娘子關 河北/山西省
位於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雄踞於晉冀兩省的交界處,為三晉東面的門戶和交通的咽喉,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所重視,素有天險之稱,是大行山上一個著名的關隘。因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曾駐兵於此而得名,
史稱萬里長城第九關。現存關門、城牆及古車馬道。關城座落在懸崖之上。位於東門附近還有懸流百尺的娘子關瀑布。
雁門關 山西省 又稱西陘關,位於代縣西北20公里處,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
偏頭關 山西省 今晉西北的偏關縣城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
平型關 山西省 雁門關之東,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
古北口 北京 古北口鎮是首都的東北大門,京承公路縱貫全境,為北京市對河北、內蒙古等地的重要窗口,自古有"燕京門戶"、"京都重鎮"之稱。
喜峰口 河北省
河北遷西縣境內西北50多公里處,是萬里長城上一座雄關險鎮。歷史上多次在這里發生大戰。走通縣,穿大廠,過馬蘭峪。喜峰口雄踞灤河河谷與長城相交,左右高山對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的32座重要關隘之一。
瓦橋關 河北雄縣
馬水口 河北省涿鹿縣狼煙山腳下。馬水口關口建築已毀,兩側長城層疊而上,隨山勢蜿蜒起伏,十分壯觀。牆體多為條石砌築,今存毀各半。
倒馬關 河北省
倒馬關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內三關之一,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楊六郎曾在此鎮守,御遼兵於千里之外。如今,舊的城牆已所剩無己,孤零零的城門洞也顯露著悲劇的色彩。
九門口 山海關城東北15公里處。九門口,又名一片石。1992年已全面修復,並對遊人開放。
老龍頭 山海關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董家口 河北省撫寧縣東北。現關口已毀,關城尚存。刻有「忠義」、「報國」等字。
劉家口 河北省盧龍縣。今關口兩側城牆已拆毀,過水樓尚保存較好。
馬蘭關 馬蘭關簡介 馬蘭關圖片
新開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現關已殘毀,但關口一帶長城牆體尚保存較好,存高約5米。
插箭嶺關 河北省淶源縣。今關城毀壞嚴重,東側城牆磚被拆走,夯土牆尚存。所轄長城的空心敵樓多保存較好,敵樓的門額上嵌有漢白玉石匾。
金山嶺 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密雲縣交界處,始建於明洪武初年,隆慶、萬曆年磚砌。敵樓是金山嶺長城重要組成部分,在 20
公里長城的范圍內修建有100多座各式敵樓。修復後的金山嶺長城已成為長城旅遊勝景,並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石口 河北省赤城縣北,因關口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
張家口 河北省張家口市。
馬市口 河北懷安縣馬市口村。今關口防禦建築已盪然無存,附近長城尚殘存為黃土夯築。
羊房堡關 河北省宣化縣境內。多以碎石砌築,今均已坍塌。關口已毀,在關南2公里處有羊房堡城。
水口關 河北省懷來縣,建於明隆慶年間。該關今尚存一磚券拱門。除個別地方圮殘外,大部分較好,很多地方的石砌垛口尚存。
紫荊關
位於易縣城西15公里的紫荊嶺上,海拔1080米,東連雲蒙山,北傍拒馬河,南臨寬南湖。紫荊關有九關門之稱(秦漢稱上谷關,北魏稱予庄關,隋唐稱白壁關,宋稱金坡關).
宣化城
明長城宣府鎮鎮城。今河北省宣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宣化城歷史悠久,歷來為北方軍事重鎮,素有「北方古城」之稱。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原宣德府土城的基礎上,將宣化城擴展為城周12公里左右的規模。現尚存城牆長1萬米左右。
三屯營 河北省遷西縣三屯營鎮駐地。
三道關
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北。第一道關僅存遺址可辨。第二道關為正關。第三道關是用塊石於溝谷之中橫砌的一道障牆,作攔截用,原牆上設有一座石砌拱門,今拱門已成豁口,但牆體尚殘存。
大毛山關 河北省撫寧縣與遼寧省綏中縣交界處。今關門已全毀,僅存遺址,城堡尚殘存,為大毛山村。
義院口 又名義宛口,河北省撫寧縣。口東西的長城建築堅固,但今毀壞嚴重。義院口東北的板場峪和西南的花場峪保存有很多明時守戍長城所用的雷石和石炮。
界嶺口 河北省撫寧縣,因關隘坐落於界嶺山下而得名。月城雖遭不同程度的破壞,但輪廓猶存。
重峪口 河北省盧龍縣,為弘治十三年(1500)所建。僅在上興隆庄北有不足百米的磚牆較為完好。
徐流口 河北省遷安縣境內。關口雙側山坡較平緩,關口建築已毀。城現雖已殘毀但遺址尚存。
冷口關 河北省遷安縣東北35公里, 現關城城牆砌磚被人拆毀,但夯土牆殘址仍可看出原建築規模,城南門磚券拱門洞尚存。
白洋峪關 河北省遷安縣境內。今除東牆存約200米外,其餘全部被拆毀。
青山關 又稱青山口
河北省遷西縣境內。南門額上有一石匾陰刻楷書:「青山關」三個大字,並題有「萬曆二年(1574)十月,吉旦創建立」。青山口南的長城為磚砌,保存很好。
鐵門關 鐵門關簡介 鐵門關圖片
潘家口 潘家口古稱盧龍寨。河北省遷西縣場面北60餘公里。今關及關城已完全淪於潘家口水庫。
龍井關 河北省遷西縣。龍井關向西南的長城多為石結構,砌築堅固,保存較好。龍井關向東的長城大部分為石砌,坍毀較嚴重。
洪山口 河北省遵化縣境內。現關隘建築設施已盪然無存,關城則僅存殘址。
上關 河北省遵化境內。今關口全部淹沒於上關水庫之中。
常峪口 河北省宣化縣境內。關口建築設施全被破壞,只存零星的夯土遺址。口南約3.5公里處築有城堡今堡城大部分已被拆毀,只存部分夯土殘牆。
狼窩溝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狼窩溝口在張家口西北,接近壩上。
新河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坍塌嚴重,關口處長城已破壞殆盡;但漁兒山一帶長城卻保存得很好。
白石口關 河北省淶源縣下北頭鄉白石口村. 關城南門樓在河西側,保存較好,現仍可通行。
浮圖峪關 河北省淶源縣境。今城堡已毀無存。今除個別地方零星略存遺址外,均已被毀掉。
烏龍溝關 河北省淶源縣境內。今城牆城門均保存較好,南、西城門均有瓮城環護,瓮城門額各嵌一匾。南瓮匾陰刻橫書「栩荊門」,西瓮城匾陰刻橫書「鎮朔門」。
飛狐口 河北省淶源境內。飛狐口兩壁陡峭,一線微通,逶迤蜿蜒,形勢險要。
襄城驛 河南省襄城縣西城垣北段呈「匚」形者即是。
魯陽關 河南魯山縣交口村石羊山下,山頂屯兵城堡遺址依稀可見。建築已廢,地面散存有陶、瓷、瓦殘片等。
葉邑關 位於河南葉縣舊縣鎮。城垣遺跡今尚殘存,高3米,長2000餘米。
繒關
又名大關口、仙翁關,位於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大關口村。兩面山坡上仍存有土石牆和要賽設的遺跡,1981年出土之銅戈、銅鏃均為上戰國器物,是考證楚長城的可靠依據。
野牛嶺關 位於河南省南召縣塔灣村野牛嶺。附近墩台為楚方城遺跡。
酈城堡 河南省內鄉縣酈城村仍有一段長200米,高2.5米,寬8米的殘垣和瓦、陶片等遺物。
黃崖關 天津
寡婦樓 天津薊縣境內。
虎山長城 丹東市
撫順關 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東前甸鄉。今關已毀,現存台堡遺址。撫順城,為沈陽中衛所轄千戶所城,城建於明洪武年間。
鴉鶻關 明長城遼東鎮重要關隘,位於遼寧省新賓縣西南葦子峪鄉。又稱三道關。
牛庄城 遼寧省海城市牛庄鎮。
分水關 遼寧省北寧市北15公里。清代改稱分稅關。分水關城已毀,沿北關門遺址兩側有長城遺址,向西直抵醫巫閭山,山上尚存石築烽火台。
寧遠城 遼寧省興城縣興城鎮。
陽關 陽關簡介 陽關圖片
平定堡城 遼寧省鐵嶺縣平定堡鄉,堡城已毀,現存有城下鎮遠南墩台遺址。
清陽關 遼寧省昌圖縣清陽堡東4公里關門山的隘口處,關城已被採石場拆毀,只存遺跡和關城兩翼的長城。
新安關 遼寧省開原縣慶雲堡鄉西4公里的雙樓台。雙樓台即新安關城東門遺址。
鎮遠關 遼寧省黑山縣白土廠鄉。當地人稱雙棒台,實際為關城被毀後南關門和北關門遺址。北關門兩側長城仍存有兩米多高的土築城牆。關外有晾馬山墩台和清柳條邊遺址。
錦州城
明遼東鎮衛城,明稱廣寧中屯衛,位於今遼寧省西部,在大凌河之西小凌河之北岸,為山海關通向遼東的樞紐,亦是關內外走廊的要塞,它南臨渤海的遼東灣,北依虹螺山,地勢十分險要,是明遼東鎮長城海防系統的重要屯兵城。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指揮曹奉在元朝時的永樂縣舊址上修築。並於天啟五年(1625)重新修繕。
居延塞故城 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今遺址尚存。
雞鹿塞 內蒙古
I. 長城的主要景觀有
頭墩營 張掖城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 索橋堡 位於甘肅省景泰縣境內。 蘆塘堡 位於甘肅省景泰縣境內。現稱蘆陽。多被毀掉。有些地方雖有牆址殘存,但多已毀成土脊狀的夯土堆。 大靖城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境內。現稱大景。牆體多已坍塌,堆土僅主同於地面3~4米。過朱家灣後至趙家地溝段,夯土城牆風化嚴重,有些地方僅高於地面1米多。 土門堡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境內。黃土夯城牆由土門東向北行,至常家莊段,毀壞十分嚴重,只很少的地方留有遺跡。 黑山堡 位於甘肅省民勤縣境內。這段夯土城牆保存狀況較好。 板橋堡 位於甘肅省臨澤縣境內。過去曾有夯土牆殘跡,今基本無存。 四壩堡 位於甘肅臨澤縣境內。今已無連貫的牆體遺址。 胭脂堡 位於甘肅省高台縣境內。城大部已不可尋。 居庸關 北京 位於昌平縣城以北20公里長的關溝中,距市區50公里。 司馬台 密雲縣東庄鄉。目前已開發旅遊。司馬台長城關口處建有水庫一座,庫容57.2萬立方米,長城的制高點望京樓海拔986米。 慕田峪關 沿河城 北京市門頭溝區沿河城鄉。1991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沿河城進行保護性修建。 將軍關 將軍石關,北京市平谷縣東北約40公里的明長城線上,東靠茅山,東南臨黃崖關,西北近牆子路關,是平谷東北的重要隘口。保存較好。 白馬關 北京市密雲縣境內。牆體較好,白馬關西南亦以險為障,只築有空心敵樓。 鹿皮關 北京密雲縣城北20公里處。現在關口設施已全部毀損。 河防口 北京懷柔縣境內。今關口及關城均毀。關口遺址,僅公路西側存一敵樓的條石基礎。 蓮花池關 北京懷柔縣境內。 黃花城關 古稱黃花路,亦叫黃花鎮,北京懷柔縣西北約35公里。地處京師北門,東有古北口,西有居庸關,北鄰四海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今關口已所剩無幾。 撞道口關 也稱鎮虜關。北京市懷柔縣城西北,東臨磨石口,南近黃花城 九孔樓 北京懷柔縣與延慶縣的交界處。樓今已圯坍。九孔樓北原立有一石碑,存於延慶縣文物保管所,是長城沿線十分罕見的題詩碑刻。 四海冶口 又名北口子。北京延慶縣境內。關口外可通珍珠泉。關口南五里為四海冶堡,居四山之內,上通獨石口,下連橫嶺,今此堡已毀壞無存。 山海關 河北省 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築,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築風格。 井陘關 河北省 又叫土門關,位於鹿泉縣正太路旁的土門村。 娘子關 河北/山西省 位於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雄踞於晉冀兩省的交界處,為三晉東面的門戶和交通的咽喉,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所重視,素有天險之稱,是大行山上一個著名的關隘。因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曾駐兵於此而得名, 史稱萬里長城第九關。現存關門、城牆及古車馬道。關城座落在懸崖之上。位於東門附近還有懸流百尺的娘子關瀑布。 雁門關 山西省 又稱西陘關,位於代縣西北20公里處,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 偏頭關 山西省 今晉西北的偏關縣城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 平型關 山西省 雁門關之東,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 古北口 北京 古北口鎮是首都的東北大門,京承公路縱貫全境,為北京市對河北、內蒙古等地的重要窗口,自古有"燕京門戶"、"京都重鎮"之稱。 喜峰口 河北省 河北遷西縣境內西北50多公里處,是萬里長城上一座雄關險鎮。歷史上多次在這里發生大戰。走通縣,穿大廠,過馬蘭峪。喜峰口雄踞灤河河谷與長城相交,左右高山對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的32座重要關隘之一。 瓦橋關 河北雄縣 馬水口 河北省涿鹿縣狼煙山腳下。馬水口關口建築已毀,兩側長城層疊而上,隨山勢蜿蜒起伏,十分壯觀。牆體多為條石砌築,今存毀各半。 倒馬關 河北省 倒馬關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內三關之一,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楊六郎曾在此鎮守,御遼兵於千里之外。如今,舊的城牆已所剩無己,孤零零的城門洞也顯露著悲劇的色彩。 九門口 山海關城東北15公里處。九門口,又名一片石。1992年已全面修復,並對遊人開放。 老龍頭 山海關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董家口 河北省撫寧縣東北。現關口已毀,關城尚存。刻有「忠義」、「報國」等字。 劉家口 河北省盧龍縣。今關口兩側城牆已拆毀,過水樓尚保存較好。 馬蘭關 馬蘭關簡介 馬蘭關圖片 新開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現關已殘毀,但關口一帶長城牆體尚保存較好,存高約5米。 插箭嶺關 河北省淶源縣。今關城毀壞嚴重,東側城牆磚被拆走,夯土牆尚存。所轄長城的空心敵樓多保存較好,敵樓的門額上嵌有漢白玉石匾。 金山嶺 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密雲縣交界處,始建於明洪武初年,隆慶、萬曆年磚砌。敵樓是金山嶺長城重要組成部分,在 20 公里長城的范圍內修建有100多座各式敵樓。修復後的金山嶺長城已成為長城旅遊勝景,並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石口 河北省赤城縣北,因關口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 張家口 河北省張家口市。 馬市口 河北懷安縣馬市口村。今關口防禦建築已盪然無存,附近長城尚殘存為黃土夯築。 羊房堡關 河北省宣化縣境內。多以碎石砌築,今均已坍塌。關口已毀,在關南2公里處有羊房堡城。 水口關 河北省懷來縣,建於明隆慶年間。該關今尚存一磚券拱門。除個別地方圮殘外,大部分較好,很多地方的石砌垛口尚存。 紫荊關 位於易縣城西15公里的紫荊嶺上,海拔1080米,東連雲蒙山,北傍拒馬河,南臨寬南湖。紫荊關有九關門之稱(秦漢稱上谷關,北魏稱予庄關,隋唐稱白壁關,宋稱金坡關). 宣化城 明長城宣府鎮鎮城。今河北省宣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宣化城歷史悠久,歷來為北方軍事重鎮,素有「北方古城」之稱。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原宣德府土城的基礎上,將宣化城擴展為城周12公里左右的規模。現尚存城牆長1萬米左右。 三屯營 河北省遷西縣三屯營鎮駐地。 三道關 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北。第一道關僅存遺址可辨。第二道關為正關。第三道關是用塊石於溝谷之中橫砌的一道障牆,作攔截用,原牆上設有一座石砌拱門,今拱門已成豁口,但牆體尚殘存。 大毛山關 河北省撫寧縣與遼寧省綏中縣交界處。今關門已全毀,僅存遺址,城堡尚殘存,為大毛山村。 義院口 又名義宛口,河北省撫寧縣。口東西的長城建築堅固,但今毀壞嚴重。義院口東北的板場峪和西南的花場峪保存有很多明時守戍長城所用的雷石和石炮。 界嶺口 河北省撫寧縣,因關隘坐落於界嶺山下而得名。月城雖遭不同程度的破壞,但輪廓猶存。 重峪口 河北省盧龍縣,為弘治十三年(1500)所建。僅在上興隆庄北有不足百米的磚牆較為完好。 徐流口 河北省遷安縣境內。關口雙側山坡較平緩,關口建築已毀。城現雖已殘毀但遺址尚存。 冷口關 河北省遷安縣東北35公里, 現關城城牆砌磚被人拆毀,但夯土牆殘址仍可看出原建築規模,城南門磚券拱門洞尚存。 白洋峪關 河北省遷安縣境內。今除東牆存約200米外,其餘全部被拆毀。 青山關 又稱青山口 河北省遷西縣境內。南門額上有一石匾陰刻楷書:「青山關」三個大字,並題有「萬曆二年(1574)十月,吉旦創建立」。青山口南的長城為磚砌,保存很好。 鐵門關 鐵門關簡介 鐵門關圖片 潘家口 潘家口古稱盧龍寨。河北省遷西縣場面北60餘公里。今關及關城已完全淪於潘家口水庫。 龍井關 河北省遷西縣。龍井關向西南的長城多為石結構,砌築堅固,保存較好。龍井關向東的長城大部分為石砌,坍毀較嚴重。 洪山口 河北省遵化縣境內。現關隘建築設施已盪然無存,關城則僅存殘址。 上關 河北省遵化境內。今關口全部淹沒於上關水庫之中。 常峪口 河北省宣化縣境內。關口建築設施全被破壞,只存零星的夯土遺址。口南約3.5公里處築有城堡今堡城大部分已被拆毀,只存部分夯土殘牆。 狼窩溝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狼窩溝口在張家口西北,接近壩上。 新河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坍塌嚴重,關口處長城已破壞殆盡;但漁兒山一帶長城卻保存得很好。 白石口關 河北省淶源縣下北頭鄉白石口村. 關城南門樓在河西側,保存較好,現仍可通行。 浮圖峪關 河北省淶源縣境。今城堡已毀無存。今除個別地方零星略存遺址外,均已被毀掉。 烏龍溝關 河北省淶源縣境內。今城牆城門均保存較好,南、西城門均有瓮城環護,瓮城門額各嵌一匾。南瓮匾陰刻橫書「栩荊門」,西瓮城匾陰刻橫書「鎮朔門」。 飛狐口 河北省淶源境內。飛狐口兩壁陡峭,一線微通,逶迤蜿蜒,形勢險要。 襄城驛 河南省襄城縣西城垣北段呈「匚」形者即是。 魯陽關 河南魯山縣交口村石羊山下,山頂屯兵城堡遺址依稀可見。建築已廢,地面散存有陶、瓷、瓦殘片等。 葉邑關 位於河南葉縣舊縣鎮。城垣遺跡今尚殘存,高3米,長2000餘米。 繒關 又名大關口、仙翁關,位於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大關口村。兩面山坡上仍存有土石牆和要賽設的遺跡,1981年出土之銅戈、銅鏃均為上戰國器物,是考證楚長城的可靠依據。 野牛嶺關 位於河南省南召縣塔灣村野牛嶺。附近墩台為楚方城遺跡。 酈城堡 河南省內鄉縣酈城村仍有一段長200米,高2.5米,寬8米的殘垣和瓦、陶片等遺物。 黃崖關 天津 寡婦樓 天津薊縣境內。 虎山長城 丹東市 撫順關 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東前甸鄉。今關已毀,現存台堡遺址。撫順城,為沈陽中衛所轄千戶所城,城建於明洪武年間。 鴉鶻關 明長城遼東鎮重要關隘,位於遼寧省新賓縣西南葦子峪鄉。又稱三道關。 牛庄城 遼寧省海城市牛庄鎮。 分水關 遼寧省北寧市北15公里。清代改稱分稅關。分水關城已毀,沿北關門遺址兩側有長城遺址,向西直抵醫巫閭山,山上尚存石築烽火台。 寧遠城 遼寧省興城縣興城鎮。 陽關 陽關簡介 陽關圖片 平定堡城 遼寧省鐵嶺縣平定堡鄉,堡城已毀,現存有城下鎮遠南墩台遺址。 清陽關 遼寧省昌圖縣清陽堡東4公里關門山的隘口處,關城已被採石場拆毀,只存遺跡和關城兩翼的長城。 新安關 遼寧省開原縣慶雲堡鄉西4公里的雙樓台。雙樓台即新安關城東門遺址。 鎮遠關 遼寧省黑山縣白土廠鄉。當地人稱雙棒台,實際為關城被毀後南關門和北關門遺址。北關門兩側長城仍存有兩米多高的土築城牆。關外有晾馬山墩台和清柳條邊遺址。 錦州城 明遼東鎮衛城,明稱廣寧中屯衛,位於今遼寧省西部,在大凌河之西小凌河之北岸,為山海關通向遼東的樞紐,亦是關內外走廊的要塞,它南臨渤海的遼東灣,北依虹螺山,地勢十分險要,是明遼東鎮長城海防系統的重要屯兵城。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指揮曹奉在元朝時的永樂縣舊址上修築。並於天啟五年(1625)重新修繕。 居延塞故城 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今遺址尚存。 雞鹿塞 內蒙古?口市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東漢和帝永元元年竇憲率兵北擊匈奴,由此塞出長城。 高闕塞 內蒙古杭錦後旗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一個缺口。 大同城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 殺虎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北,明稱殺胡口。 威魯堡口 位於山西省左雲縣境內,明稱威虜堡。今城堡毀嚴重,但四周圍牆均有遺址。 金鎖關 位於山西省汾陽市黃蘆嶺。長城遺址尚存石砌關和瓮城券洞。 黃澤關 位於山西左權縣。關城已廢,僅殘存關門遺址和新建的標碑。 黃榆關 位於山西省和順縣,因關建於黃榆山上而得名。今關城遺址尚存,關券拱門洞較好。關北依山為障,關南有兩段各長百餘米石砌成牆,坍塌嚴重。 北樓口 位於山西省應縣,為翠微山麓的一個最大隘口,東接平型關,西連雁門關。北樓口樓峪河兩側長城牆體尚存,高約6米以上。 寧武關 寧武關簡介 寧武關圖片 利民堡口 位於山西省朔州市。今城堡夯土牆殘存,城東磚券拱門完整,門額上嵌有一匾,陰刻橫書「利民塞」。 得勝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今城堡磚牆多已不存,僅南關內磚砌券拱尚好,關門洞外十分精巧的磚雕圖案。關門內外各有一匾,分別書有「得勝」、「保障」。門洞內東西各嵌存一塊石碑。 鎮宏堡口 位於山西省陽高縣。今堡城已毀,由鎮宏堡至邊堡長城尚存黃土夯築牆體高2--5米。 平遠堡 位於山西省三鎮縣境內。今堡包磚已被拆,只殘夯土城牆。 新平堡口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堡牆多被毀。堡東門尚殘存磚券拱。城堡中有一座磚木結構的鼓樓。 保平堡口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 樺門堡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當地又稱花面牆,居紅土溝村東一里的山頂上.城四周均有殘存的包磚,還有磚券城門,寬9米,高約6米。 瓦窯口堡 位於山西省縣境內。瓦窯口堡今只存殘圮的夯土圍牆。 鎮寧堡口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距白羊口長城南500米。今鎮寧堡已廢毀。 鎮口堡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距水磨口長城周歲500米。今已廢毀。 守口堡口 位於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今城堡已毀。長城由守口堡至鎮宏堡,破壞較少。 鎮邊堡 位於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今城堡已毀。長城出鎮邊堡向西約4公里出陽高而進大同市。這段黃土夯築的長城牆體較為完整。 鎮川堡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鎮川口長城南2.5公里。破壞嚴重,砌磚全部被拆毀,夯土城牆西側、南側已毀為平地,東側牆半毀,僅北側牆多殘存。 宏賜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堡城砌磚早已被拆光,殘土牆亦破壞嚴重,城南側牆基本已平,南門原為磚砌券拱門,今已成豁口狀。 鎮羌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長城外側緊傍長城尚存馬市圍城遺址。 拒牆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已十分殘破。僅磚砌券拱南門尚殘存。 拒門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堡城今已廢毀。 助馬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今堡城南牆、東牆有多處殘圮,北牆高大堅固,保存較好。 破魯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破魯堡城北牆、西牆今尚殘存,南牆,東牆破壞極為嚴重。 保安堡口 位於山西省左雲縣境內。西距長城1公里。今城堡包磚早已被拆毀,只有夯土城牆殘存。 寧魯堡口 位於山西省左雲縣境內。原名寧虜堡。城牆包磚雖早被拆光,但整體堡城尚存。 破虎堡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境內。原稱破胡堡。黃土夯築牆尚殘存,城南磚砌券拱城門亦存。 殘虎堡口 位於山西少左雲縣境內。今只殘存磚砌券拱南城門,及已殘損的黃土夯城牆。 馬堡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境內。今堡城砌石已被拆毀,只殘存夯土城牆。 雲石堡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境內。雲石新堡今為一村莊,城堡包磚早被拆毀,僅存夯土牆。 少家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長城內約1.5公里。今城堡包磚已被拆毀,夯土殘牆尚存。 大河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居山坡之上,四面黃土夯築殘牆尚存,磚石幾乎被拆光,已無人居住。今尚存一方廟碑,僅可辨認為「大同平魯路」,「大水口堡」等字。還有一塊石匾,陰刻楷書「湯永固」三個大字。據說原嵌在關門額上。 敗虎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城堡僅存夯土殘牆。 迎恩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城堡僅存夯土殘牆。 阻虎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阻虎堡城包磚早已不存,夯土牆亦無城狀,僅零星殘存幾段。 將軍會堡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堡城全部為石砌,大部分已被拆毀。 丫角山 山名,現廢而不用。位於內蒙古清水河縣北堡鄉口子上村東。雖殘破,但牆體尚連貫,遠看十分壯觀。 老營堡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境內。只存夯土。從高大的夯土牆尚可看出城堡原來的規模。 紅門口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東北40公里。紅門口南0.5公里設有水泉堡,今亦毀,僅零星存有夯土殘牆。 老牛灣堡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境內。東接滑石堡,西臨黃河岸。今堡城尚存。 陽方口 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北約13公里。陽方口堡城今已殘毀,尚存城北磚券拱門,用橫木支撐著,供行人來往。 白草關口 位於山西省代縣境內。今尚存一座關樓和一個關便門。 廣武城 位於山西省山陰縣境內。尚存夯土牆體和北門磚券拱門洞。 北樓口亦稱碑樓口。位於山西省應縣境內,是翠微山麓的一千最大隘口,東接平型關,西連雁門關。城堡破壞嚴重,磚包牆僅西北角部分殘存。從殘存的夯土殘牆尚可辨出原堡規模。 狼牙口 位於山西省靈丘縣龍須台村和河北省沂淶源縣狼牙口村交界處,因建在海拔1700餘米的狼牙口而得名。關兩側建有石砌城牆,今多較好。關門尚存石砌券門,今仍為南北通道。 龍泉關 位於河北省阜平縣西部的龍泉鄉,距縣城約35公里的太行山一出口。東臨阜平縣城,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關。遺存北門向南開,磚拱門洞,寬3.5米,深10米,大型條石砌基。 固關 位於山西省平定縣境內。由娘子關南約6公里,有固關(舊關)遺址。尚好 鶴度嶺口 位於山西省昔陽縣皋落鄉長溝村東南約1.5公里的山樑上。石城基本完好,有少許圮殘。 馬嶺關 位於山西省昔陽皋落鄉圪瘩店村東南2.5公里處。東西牆砌有券門,今仍存,城牆及垛口大部較好,西城牆長於東城牆。 支鍋嶺口 位於山西省和順縣小董坪村東1.5公里處。關城南側為山澗,深不可越,西側為壁立懸崖,陡不可攀,所以只在北、東兩面築有石牆。 峻極關 位於山西省左權縣城東約60餘公里。南北峭崖陡不可攀,關門北約50米處是一深澗,石砌城牆由陡崖起止臨澗的一座小山頂,現已全坍成堆。 榆林塞 陝西榆林 吳旗秦長城 位於陝西省吳旗縣。牆體、墩台仍保存較好,遺址周圍散布有大量繩紋陶瓦殘片。 魏長城南起點 位於陝西省華陰市華山峪口。 定邊城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現北、南、東三面夯土城牆有部分殘存,西城牆及四座城門均毀。 高家堡 位於陝西省神木縣境內。今城堡尚殘存,城東北兩面條石牆體較完好,城東門券拱門洞仍為出入城之通道。 鎮北台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紅山最高處,東西有長城相連,為榆林南北往來的咽喉之地。鎮北台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是榆林鎮巡撫為保護紅山馬市貿易設立的一個觀察哨所。鎮北台是萬里長城中最大的一座城台。 統萬城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白城子村。現城址四周不同程度地為流沙所淹沒,但高達24米的西南城角敵樓卻赫然挺立於沙漠之中。 韓城魏長城 位於陝西省韓城市。 黃甫川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居黃甫河下游,西北據山,南北臨川,距長城10公里。黃甫川長城為黃土夯築,保存多較好。磚砌空心敵樓多被拆毀。 清水營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清水河下游。黃土夯築,多保存較好,一般高在2~4米,保存好的地方,尚存5米余。 孤山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因居孤山川北側山坡之上,故名。今城堡外側包磚及條石基均已被拆光,只內部夯土牆殘存。城東、西、南、北各開有一門,南、北門外還圈有瓮城。除東門已毀外,其餘三門磚券拱洞尚存。 鎮羌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新民堡村。今城堡圍牆包磚及條石基已被拆光。城東牆南部、南牆西部遭較大破壞。其餘部位夯土城牆基本尚存。城開東、北、南三門,均築有瓮城。東北二門已毀,南門磚券拱門洞保存尚好。 永興堡 位於陝西省神木縣。今永興堡附近夯土長城圮坍嚴重,但遺跡尚連貫,夯土墩台多存,磚石包砌的墩台已全被毀,個別的只殘存些磚牆石基。 大柏堡 位於陝西省神木縣。大柏堡今為小學校舍,四周堡牆尚殘存條石及磚包砌部分。 建安堡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境內。現存夯土牆部分,基本保存原規模。堡城原東、南、北各七一門,門外均有瓮城。今東、南二座磚券門洞尚存。 常樂堡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境內。僅南牆保存稍好,城西門已毀,尚存東門及瓮城磚券拱門洞。 波羅堡 位於陝西省橫山縣境內。今堡城磚石砌築部分,僅西牆和南、北兩城角及北牆稍有殘存。夯土牆除南門以東基本被毀掉外,多殘存。今尚存磚砌券拱同洞及北門洞 懷遠堡 位於陝西省橫山縣境內。夯土北城牆保存稍好,其餘三面均成斷續的殘存狀。城南門已毀。東門磚券洞被農民改為窯洞居住。北門尚存,現為農民蓋雜草的庫房。堡內原有鼓樓已毀,僅存樓台。 威武堡 位於陝西省橫山縣境內。今該堡內全是積沙,城堡磚石已被拆光,僅夯土牆斷續殘存,基本輪廓可辨。 清平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 龍州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現該堡為龍州村所在地。 鎮靖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距長城約2公里。僅殘存內部夯土。 鎮羅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此城堡已於清同治六年(1867)毀。 靖邊營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現靖邊營為新城鄉所在地。 寧塞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寧塞堡傾塌已久。 柳樹澗堡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城堡遺址在今柳樹澗南的山坡上,堡內辟為農田,磚石早已拆光。所有夯土雖有坍塌,但還保存原堡形狀。 安邊堡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城堡磚石早已拆光,夯土牆體除北門向西那段大致存有原規模外,其他均殘塌的七零八落。北城牆中部牆上舊築有「魁星樓」,已毀。今呆存一約30米見方的夯土基座。 磚井堡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今三門均毀成豁口。 固原秦長城 位於寧夏固原縣張易、紅庄、中河、西郊諸鄉。固原秦昭王長城,保存最好的地段有兩處,一為固原城西南10公里,由孫家莊東側起,至城北6公里石羊窪,分長18公里。另一處為固原城東南茹河北岸長城梁,全長約7公里。 下馬關 位於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鄉。下馬關附近長城是明固原鎮長城中保存最好的地段。 勝金關 位於寧夏中衛縣東30公里。 廣武營 位於寧夏青銅峽市。今已青銅峽水庫淹沒於水中,尚有城附近的108塔保存完整。 橫山堡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舊名紅山堡。今橫山堡城已廢棄,夯土城牆尚殘存。 花馬池營 即寧夏鹽池縣城關。 三關口 位於賀蘭山中部,在銀川市東北約40公里,銀川至內蒙巴彥浩特公路正由關口穿過。 賀蘭口 位於寧夏賀蘭縣境內。兩側的山崖上,仍保存著明朝摩崖刻記兩方。溝谷北壁石刻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欽差大臣巡視賀蘭山邊防題記,南壁為萬曆三十七年(1609)重修賀蘭口時官兵所刻。 鎮遠關 位於寧夏石嘴山市郊區。鎮遠關遺址尚存,關城居寧夏舊北長城裡側,關城北牆即是利用的長城城牆。 打?口 位於寧夏石嘴山市區北,今稱打武口。 興武營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境內。今磚石被拆為民用。存夯土牆。 長城關 位於寧夏鹽池縣城北。今關城建築已毀無。長城關附近長城亦多隻存遺址,成土脊狀。 清水營堡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今城在清水營村西1公里處,已廢棄無人住。城堡磚石部分早被拆為民用。現僅存夯土城牆。 橫城堡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砌築橫城堡的磚石,僅城南門及附近尚存一些,其餘多被拆走,殘剩夯土。 固原城 位於寧夏自治區南部。今西北角處仍留有殘垣。城西5公里處有秦長城遺址,部分土城和碉堡仍舊存留。 銀川城 位於寧夏平原中部。老城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西夏朝遺留下來的文化古跡。 防門 位於山東省平陰縣廣里鄉。 銅陵關 位於山東省沂源縣張家坡鄉。銅陵關及沂源縣齊長城建築已所存甚少,但石砌牆殘跡仍時有可見。轆轤嶺長城較好地段尚存高1-2米,寬6-9米的殘牆。 錦陽關 位於山東省萊蕪市上游鎮。鎮陽關長城,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三岔口 位於泰安市上港鄉的蒿灘村,是泰山山脈長城嶺下一個隘口。其地處萊蕪市、章丘縣和泰安市的交界點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今尚有部分遺址殘存。 大關 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大關鎮,穆陵關北10餘公里,有大弁山。 穆陵關 穆陵關簡介 穆陵關圖片 臨淄齊國故城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今臨淄故城地面上仍保留著不少斷壁殘牆。國務院1961年將其公布為國家級保護單位。 齊長城入海處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東北的於家河。今僅在小珠山附近的六汪鎮存有部分長城遺址。 桃林關 位於山東省膠南市黑溜頂北側。膠南縣有齊長城約55公里,多已圯塌,但遺址尚清淅連貫。 繞紫窩長城 位於諸城市桃園鄉台家溝南嶺上,隘口處極具特殊的一段城體,部分存高5米,基寬約15米。 黃草關 位於山東省五蓮縣松柏鎮前長城嶺村,居馬耳山與喜鵲嶺之間,村因長城而得名。長城嶺段殘牆高約1.5米,基寬約6米,東西山上各有一座直徑20米、高5米的峰火台。 東莞長城 位於山東省莒縣東莞鎮九頂蓮花山上。現存遺址高約2米左右,寬近10米,長約8公里。 鄭韓故城 鄭韓故城即現存鄭韓長城的主要部分,始於鄭築,韓滅鄭後,續修沿用,故稱鄭韓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