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景色
⑴ 請幫我介紹幾種地質景觀!
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為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而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公園位於陝西省長安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經陝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
《國語》記載:「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記》等也有此記載。據推測,翠華山山崩由地震誘發形成,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為《國語》,其它關中地震對翠華山山崩形成均有不同程度影響。
在地質歷史上,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雜岩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山北側通過,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關中平原,南側抬升形成高聳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構成了翠華山山體的岩石質堅性脆,經長期風化作用,也加速了山崩形成。
翠華山山崩分布面積5.2平方公里,倒石量達3億立方米,目前初步開發1.5平方公里,分布在水湫池、甘湫池、大坪三處,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三大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形成的山崩臨 空面。三峰鼎立,負勢競上,突兀險峻,直沖雲霄。「南望終南如 翠屏環列,芙蓉萬仞直插青冥。」(清•陝西巡撫給乾隆奏章)玉案峰,海拔1688米: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好像玉案倒豎,甚為壯觀。《關中記》載:「太乙谷東,山峰齊如案,峰腰有金華 洞,洞中常有冉冉行雲如瀑則澍雨,故古詩有『雲從玉案峰頭 起,雨自金華洞中來』之名句。」夏季,雲霧翻滾,或玉帶,或花朵,飄忽不定,滿山彌漫,天地空靈。玉案行雲與雁塔晨鍾、杏園賜宴齊名,同為關中勝景。甘湫峰,海拔2045米,是一條長1500 多米,寬260-900米,高差約300多米的山嶽,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米,似一巨大的銅 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南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 一條長近千米,高200多米,寬300多米的石壩,堵塞太乙谷。三峰氣勢恢宏,有玉筍簇生之姿,堡壘踞霄之勢,堪稱奇絕。特別 是太乙真人,此殘峰似一長者凝目遠眺,獨立峰巔,晴時可見古 都西安之風貌,南五台之佛光。
崩塌石海,總量3億立方米,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拔地而起,萬笏朝天,或雄師望月,或猛虎下山,或仙女撒花,或頑童嬉戲,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浪擊長空。著名景點有劍石、玉兔醉卧、通靈玉璽等,極富陽剛之氣。崩塌石海在山崩過程中因石塊崩落相 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有天洞、冰洞、蝙蝠洞等。其中冰風 二洞最讓人稱奇,有「華夏八大冰洞」之稱,洞內外夏季溫差可 達23℃以上,冰洞夏季結冰,冷徹肌骨。冰洞,炎炎酷暑,冰柱倒立;風洞,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風洞是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高約近20米,寬2-3米,由於狹管效應和空氣對流,洞中常有冷風嗖嗖。《類編長安》載:「冰井在廳(寧陝廳)北太乙玉案山,井深數丈,水落井中結冰暑不消,長安不藏冰,每於夏天於此取冰,謂之冰井。」現山崩主景區還有一夏之春景點,俗稱小冰洞,夏季洞內冷氣凝結飄向洞外,洞外四周還是鮮花初開芳草萌動的春天,煞是好看。蝙蝠洞洞長100餘米,曲折迂迴,寬窄不一,空間變換多樣,在30米深處,千餘只蝙蝠附於洞壁,翅聲清晰可辨,為翠華一新奇。有好事者聯雲:「甘湫水湫湫上有湫,冰洞風洞洞中有洞。」「石室坐地九夏寒,洞奇通天三冬暖。」(陳少默)翠華山各種奇洞遍布叢生,有待進一步探究。
玄關是游覽冰、風二洞必經之地,兩塊巨石聳立,相隔咫尺,天成一線,上有一小橋,行人至此,昂首而望,有天門之感,無限神秘,莫不悚然。十八盤是崩塌石海的北側邊緣,高約200米,莽莽蒼蒼,巨石遍生,鷹崖瀑布傾瀉而出,似一道銀練,掛於山川,有中國山水畫之感。
堰塞湖,是指由山崩倒塌堵塞河流而形成,在翠華山有三處。一處在甘湫池,位於甘湫峰下,面積0.2平方公里,由於水源不足嚴重滲漏成為乾涸之湖,故名甘湫池。甘湫池池底青草萋萋,牧馬其上,有蒙古草原之味。一處在大坪,現由於泥沙堆積,池已被湖水沖積填平,故名大坪。一處在水湫池,系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又名天池、澄源池、太乙湖等。此堰塞湖,湖面長600米,寬100-300米,水深5-12米,水域面積0.14平方公里,可在其上劃船,垂鉤等。此湖有「秦嶺明珠」之稱,為秦嶺72峪唯一一處堰塞湖,煙波浩渺,雲蒸霞蔚,蔚為壯觀,山崩巨石與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綠水,奇石異洞,構成了一幅人間仙境。翠華山地貌形態多樣、特殊、保存完整,體現在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三個方面。山崩遺跡地質復雜,區內地層為中元古界寬坪群上亞群,本群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片岩及混合片麻岩為主。受混合岩化作用強烈影響,本群在翠華山主要為一套混合花崗岩為主,夾有黑雲母和少量大理岩,混合岩化作用時期為印支期(陝西省地質局1989年)是國內混合岩發育的典型地區之一,山崩顆粒大,呈鋸齒狀、腸狀等多種斷裂,最大者可達60X40X30立方公尺,更是國內外學者進行混合岩化作用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山崩遺跡歷史悠久,其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長期的內、外力地質作用下,岩體節理不斷加寬、加深,以巨大的岩塊崩落谷底。崩塌岩塊上擦痕、摩擦面等形跡清晰,至今,岩塊裂隙仍在發展。目前可在不同部位觀察到山崩由孕育、發展、崩塌方式,崩塌體從初期形成→發育→遺跡的完整過程。
⑵ 地質地貌旅遊景觀的構景原理
地貌景觀有幾種:
河流地貌:三峽
冰川地貌:絨布冰川
黃土及風成堆積地貌:黃土高原,塔克拉瑪干
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
岩溶地貌:桂林山水
黃土地貌:塬、梁、峁
流水地貌:河口三角洲、沖積平原、
風蝕地貌: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新月形沙丘
海岸地貌:基岩海岸(石老人)
1、 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長江三峽人傑地靈,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用武之地。這兒有許多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南津關、孫夫人廟等。他們同旖旎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長江三峽是世界大峽谷之一,以壯麗河山的天然勝景聞名中外。
2、絨布冰川地處珠穆朗瑪峰腳下海拔5300米到6300米的廣闊地帶,由西絨布冰川和中絨布冰川這兩大冰川共同組成。
珠峰地區是中國大陸性冰川的活動中心,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山嶽冰川就有15條,其中最大,最為著名的是復式山谷冰川-絨布冰川,它全長22.4公里,面積達85.4平方公里。
絨布冰川的冰舌平均寬1.4公里,平均厚度達120米,最厚處在300米以上,是西藏最雄奇的景色之一。這些冰川類型齊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
冰川上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冰茸、冰橋、冰塔等千奇百怪,美不勝收。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珠穆朗瑪峰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山嶽冰川就有15條,最大的絨布冰川長達26千米,平均厚度達120米,最厚處超過300米以上。這些冰川類型齊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其中最大,最為著名的是復式山谷冰川-絨布冰川。絨布冰川冰舌平均寬14千米,面積達86.89平方千米。
3、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也是世界上黃土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又稱之為烏金高原,位於中國中部偏北。
黃土高原東西千餘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跨山西省、陝西省北部、甘肅省(除隴南市、平涼市大部分地區、慶陽市的寧縣和正寧縣外)、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及河南省等省區,位於我國第二級階梯,面積約62萬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 。
黃土高原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鋁土礦等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厚度在50~80米之間,最厚達150~180米。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礦、鐵礦、稀土礦儲量非常之大。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毫米。這里,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於平原以上300米。狂風能將沙牆吹起,高度可達其3倍。沙漠里沙丘綿延,受風的影響,沙丘時常移動。沙漠里亦有少量的植物,其根系異常發達,超過地上部分的幾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份,那裡的動物有夏眠的現象。
4、魔鬼城又稱烏爾禾風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准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佳木河下游烏爾禾礦區,西南距克拉瑪依市100公里。有一處獨特的風蝕地貌,形狀怪異、當地人蒙古人將此城稱為"蘇魯木哈克",維吾爾人稱為"沙依坦克爾西",意為魔鬼城。 其實,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區域,"雅丹"是維吾爾語"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羅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區最為典型而得名,是在乾旱、大風環境下形成的一種風蝕地貌類型。
魔鬼城呈西北、東西走向,長寬約在5公里以上,方圓約10平方公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據考察,大約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這里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長著茂盛的植物,水中棲息繁衍著烏爾禾劍龍、蛇頸龍、恐龍、准噶爾翼龍和其它 遠古動物,這里是一片水族歡聚的"天堂",後來經過兩次大的地殼變動,湖泊變成了間夾著砂岩和泥板岩的陸地瀚海,地質學上稱它為"戈壁台地"。
5、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這里的桂林山水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很多都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有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於是就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因此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風景甲桂林」。桂林,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為石灰岩岩溶地區。最早是在兒時的課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還隱約記得書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這樣的山圍繞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這樣的山。」而今,在我親臨桂林之際,桂林以其旖旎的風光向我證明了這一切,書中所述實不為過。2009年,桂林灕江風景區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風景區,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世界之最。
桂林的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為特徵。石山四周壯觀,是由於石灰岩體多被溶化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沖刷坡面,並使山坡由急向和緩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無散流、暴流產生。反之,山足多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點。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沖溝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為流水侵蝕、溶蝕地區,小河的側向侵蝕,落水洞的形成,都會使石山山坡由和緩變為急陡。例如在肇慶七星岩區,有個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蝕成,今天岩內還堆積著一層厚達2米的河床卵石層(鵝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積。這個岩成立後,岩口處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這種洞可以稱為「側洞」。
6、黃土塬 又稱黃土平台、黃土桌狀高地,表部平坦,或微有起伏,黃土堆積厚度較大。黃土梁 平行於溝谷的長條狀高地,梁長一般可達上千米,幾公里或十幾公里,梁頂
寬闊略有起伏,寬幾十米到幾百米,呈魚脊狀往兩面溝谷微傾黃土峁 呈孤立的黃土丘,渾圓狀形如饅頭。大多數峁是由黃土梁進一步侵蝕切
割形成的,但也有極少數是晚期黃土覆蓋在古丘狀高地上形成的塬、梁、峁之間的關系基本上代表了黃土丘陵區流水對黃土的侵蝕強度和
地貌的演化過程。
7、黃河河口三角洲,就是許多不同時期形成的沖積扇,經過若干時段,入海河口不斷淤積、延伸、改道,使沖積扇面積不斷擴大,海岸線不斷向前推進,同時在不走河的區域,海岸線又明顯蝕退, 這種延伸和蝕退交替進行,形成了現今的黃河口三角洲。1938年前以墾利縣寧海為頂點,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的扇形地區,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0餘公里。稱"近代黃河三角洲"。
三角洲1949年後,由於人工控制入海流路,頂點下移至墾利縣漁窪附近,北起洮河,南至宋春榮溝,扇形面積約2600平方公里,稱"現代黃河三角洲"。黃河口三角洲地域遼闊、土地肥沃,石油、天然氣、鹽鹵等地下資源豐富,現已建成的勝利油田,是中國第二大油氣田。
沖積平原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從上游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後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尤其當河流發生水浸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沖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著名的沖積平原有亞馬遜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等。
8、雅丹,維吾爾語原意為"陡壁的小丘"。現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力侵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這種地質現象在新疆羅布泊東北發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韋沙漠在內,都有雅丹地形。
我國新疆地域遼闊,四周環山,在南北兩邊都有較大的山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冷空氣流經山口進入新疆北部,然後繞過天山東段,進入塔里木盆地,在沿途各地造成長時間的區域大風。新疆的風,持續時間長(一年可達100天以上),分布廣,風力大,所以我們經常在天氣預報中聽到來自新疆冷空氣的消息。
作為"乾旱王國"的新疆,風力對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義。雅丹、龍城、魔鬼城等特殊地貌類型就是風神的傑作。"雅丹",又名"雅爾丹",是維吾爾族對"陡壁的險峻小丘"的稱呼,這種地形在羅布泊周圍的雅丹地區發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積最廣。19世紀末至此20世紀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國人斯坦因,赴羅布泊地區考察,在撰文中採用了這個詞彙。於是,"雅丹"一詞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學和考古學的通用術語,專指乾燥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
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態是一種較小的盾狀沙堆。盾狀沙堆一經形成,就成為風沙流運行的更大障礙,貼地層氣流在沙堆的背風坡會發生分離,形成具有水平軸的渦旋,速度減弱,使氣流搬運的沙粒過丘頂後,在背風坡的渦旋區沉積下來。隨著沙子不斷沉積,盾形沙堆尺寸的增長,背風坡沉積量相對最大位置愈來愈接近頂部,遂使背風坡的坡度不斷加陡,當坡度達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時,沙體發生剪切運動,部分沙粒崩墜,形成小落沙坡,發育為雛形新月形沙丘。此後,隨著沙丘的不斷堆積增高,氣流分離愈來愈厲害,渦流的尺度和強度都不斷加大,小落沙坡進一步擴大。在同一發展過程中,沿沙堆兩側繞過的氣流,把沙子搬運到兩側的前方堆積(由於兩側較頂部低矮,移動就快),在沙丘的兩翼逐漸形成了兩個順著風向前伸的獸角。這樣,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9、我國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及杭州灣以南的浙、閩、台、粵、桂、瓊等省,基岩海岸廣為分布。基岩海岸最為壯觀的景象是從海上奔騰而來的巨浪在懸崖峭壁上撞出沖天水柱,發出陣陣轟鳴。
我國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種不同山岩組成。遼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及黃海中間,該處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組成。山東半島插入黃海中,多為花岡岩形成的基岩海岸。杭州灣以南浙東、閩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組成。閩南、廣東、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崗岩及玄武岩組成。
台灣台北縣萬里鄉,距基隆市約17公里的野柳村,位於由基岩構成的半島上。該半島突入海洋約2公里,多奇岩怪石。其中最著名的奇石為形似海龜的巨石,人們稱它為「野柳龜」。該地沿海風景奇特而又美麗,它是台灣著名的海濱旅遊地。
汕頭市的岬角海崖形成許多和山地分離開來的石柱,猶如雲南路南彝族自治縣內的石林,故被稱為「海角石林」。石柱拔地而起,上粗下細,成群矗立,蔚為壯觀,形成基岩海岸的奇景。
⑶ 地質景觀分類及特徵
昌樂縣古火山地質景觀可劃分為礦物岩石景觀、新構造運動景觀、火山水體景觀、火山與熔岩景觀、古生物化石景觀、地質生態景觀、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一)岩石地層景觀
昌樂火山岩主要有鹼性橄欖玄武岩、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緻密塊狀玄武岩等,其次見有少量火山角礫岩、火山碎屑岩。其中鹼性橄欖玄武岩和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為該地區藍寶石的賦礦岩層。由於火山噴發的多期次、間歇性,造成古火山遺跡山體岩性的不唯一性,為該地區岩石地層景觀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
1.方山橄欖玄武岩垂直分層景觀
方山橄欖玄武岩顏色多為暗綠—黑色,發育斑狀結構、粗玄結構、緻密塊狀等;斑晶(0~20%)一般為0.1~0.5mm,最大2~3mm。主要成分為橄欖石,其次為單斜輝石(鈦輝石)及少量斜長石,局部含橄欖岩包體,大小不一;基質具粗玄結構和顯微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單斜輝石、磁鐵礦及少量橄欖石等,有時具褐色玻璃質,副礦物有鈦鐵礦、磁鐵礦和磷灰石等。該處岩層垂直分層較為明顯,產狀平緩、層理清晰,厚層橄欖玄武岩呈水平狀或近水平狀產出(圖版3-2-7)。根據余曉艷等人(1996)對該處野外產狀及岩石結構構造的調查,將該處玄武岩從下至上大致分為8層:
1)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岩石呈褐紅色或深紫色,層狀構造,氣孔發育,內有鈣質物充填,礦物成分主要為長石、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度約10m。
2)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緻密塊狀構造,氣孔不發育。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本層構造作用明顯,褶皺、透鏡體發育,見有球狀風化,風化後岩石呈鬆散粒狀脫落,厚度約15m。
3)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層理不明顯,氣孔發育。受風化較輕微,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等,厚度約1m。
4)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紫灰色,球狀風化強烈,層理不明顯,厚約5m。
5)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紫灰色,氣孔構造,層理明顯。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局部夾紫紅色橄欖玄武岩,厚約10m。
6)緻密狀橄欖玄武岩,呈紫色,層狀構造,偶見氣孔。礦物成分主要有橄欖石、輝石、長石和鐵的氧化物等。岩石節理發育,破碎較厲害,厚約3~5m。
7)伊利石化橄欖玄武岩,呈深灰色,中部有0.5~1.5m風化強烈的黃色、黃綠色深源包體,並含剛玉、輝石等巨晶礦物。其底部和頂部氣孔較發育,中部氣孔不發育,上部柱狀節理發育,厚約10m。
8)氣孔狀橄欖玄武岩,呈灰黑色塊狀岩石,氣孔發育且氣孔較大、較密。主要成分為橄欖石、輝石、鐵的氧化物等,厚約12m。
2.火山碎屑岩景觀
火山碎屑岩,碎屑大小不均,約1~5cm,呈菱形、次菱形狀,主要成分為深黑色緻密狀玄武岩,其見有橄欖岩包體,大小約2~4mm,並見有少量尖晶石包體,粒度為4mm×5mm,代表了火山噴發沉積相環境。由於長期的剝蝕和風化作用,目前僅在黑山子東山(圖版3-2-8)、黑山子東南山、豬山(圖版3-2-9)三處保留有該類岩石,已成為該地區古火山旅遊資源中的稀缺景觀。
3.火山大角礫熔岩景觀
研究區內火山大角礫熔岩見於馬山北東山南側挖掘斷面處,該山體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事處羅圈村東南部,山頂最高點海拔169.09m,為一扁平小山包。山頂平坦,無植被,已開發為石料廠,山體西側有采坑。北東、東側主要發育槐樹、楊樹等植被,山坡以荊科類植物為主。山體上部岩性主要為堯山組深灰色玄武岩,見有多處球狀風化;中部為火山角礫熔岩,為牛山組緻密狀玄武岩角礫被堯山組熔岩所覆蓋,角礫較大20~50cm,表層風化強烈(圖版3-2-10);底部為牛山組深灰色緻密狀玄武岩。該處為縣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火山大角礫熔岩,具有較高觀賞和研究價值。
(二)礦物岩石景觀
縣內火山岩內蘊涵著大量的藍寶石、橄欖石、石榴子石等有較高價值的寶石礦物。昌樂藍寶石資源豐富,有礦面積達450多平方千米,蘊藏量達數十億克拉,該地區藍寶石(圖版3-2-11)具有顆粒大、結晶好、凈度好、透明度高、色調純正、亮度較大、飽和度較高、雙色性(從截面和側面看呈不同顏色)和特異寶石多等特點,礦體具有原生礦和砂礦並存特點。昌樂藍寶石的原生礦產於新近紀堯山組橄欖岩玄武岩和碧玄岩中,與二輝橄欖岩包體和歪長石巨晶伴生,顏色有深藍色、藍色、橙色、淺藍色、藍灰色、藍綠色、綠色、黃綠色、黃色、棕黃色、棕褐色等。在藍色色調系列中,藍偏紫色者約佔70%~80% ,其中又以深暗色者居多。藍寶石著色往往呈漸變不均勻,但也有截然突變的,即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條帶或六邊形環帶呈規律性相間出現,晶形以六方雙錐和板面的聚行最為常見,晶體呈桶狀。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以及較高的經濟價值。
(三)新構造運動景觀
昌樂轄區內新構造運動的標志除了體現在新近紀古火山地貌外,還有體現在新近紀以來發生的斷層構造上。較明顯的斷層主要見於喬官鎮團子山古火山口南側,分布於火山集塊角礫岩中,呈北東向展布,寬約1.5m,長度不詳,內充填第四系砂土及礫石,屬新斷裂構造,是該區新構造運動的見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四)火山水體景觀
火山水體景觀,主要是指火山口湖、堰塞湖、瀑布、噴泉等地表水與火山地質和地貌結合所形成的新景觀。根據調查縣內水域面積約20.6km2,主要分布在水庫、塘壩、河道。縣內發育有丹河、白浪河、於河、桂河四大水系,有32條河流長度超過5km,大中小型水庫141座,其中大型1座:高崖水庫,中型2座:荊山、馬宋水庫,小型138座,總庫容2.5億m3。縣內火山水體景觀主要以火山堰塞湖為主。在新近紀時期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多處堰塞湖,後因長期侵蝕、風化和人工改造,使其與主要河道直流相連,現已建為多處大中型水庫,如高崖水庫、荊山水庫等,可用於游覽參觀、保健療養、體育運動、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等,已成為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山水庫景觀:荊山水庫位於喬官鎮,彌河支流大丹河上游,始建於1966年10月,1967年10月建成蓄水,控制流域面積36km2,總庫容1210萬m3,興利庫容546萬m3,是一座集防洪、灌溉、養殖及供水等綜合利用於一體的國家重點中型水庫。影響下游15km內的膠王公路、膠濟鐵路、309國道、濟青高速公路和昌樂縣城,保護下游大丹河兩岸22萬人口和28萬畝耕地。荊山水庫四周被古火山所環繞,山體上植被茂盛,四周環視禁不住被其美麗的景色而吸引。寬闊的水面猶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平卧在群山之中,藍天、白雲、綠樹、群山的倒影清麗地倒映在湖面上。欣賞水面閃爍的點點波光,水、小船和起伏的遠山構成了一幅絕妙的畫。在近處隨便找一座小山爬上去,滿山坡的荊子花和酸棗花,感覺被花的清香簇擁著,似是走入詩情畫意之境(圖版3-2-12)。
近年來,荊山水庫根據昌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採取有效措施,全力打造集觀光、休閑、娛樂、垂釣、度假等一體的水利風景區,特別是在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過程中,積極把「景觀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全過程,從維護水工程、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弘揚水文化等方面入手,著力抓好水利風景區建設。2011年10月被省水利廳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實現了水利工程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扎實推進了民生水利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五)火山與熔岩景觀
1.古火山頸相原生節理景觀
昌樂地區的古火山由於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剝蝕殆盡,目前遺留的主要是地殼淺部的火山通道(即火山頸),其內發育的原生節理,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古火山頸景觀,成為吸引遊客的主要看點。昌樂地區古火山頸相遺跡主要發育三種節理(劉金華等,2008):面狀節理、「倒扇形」柱狀節理、「直立形」柱狀節理。
面狀節理是一種岩漿在冷卻過程中內外岩漿形成一定的溫度差而產生的平行於岩漿表面的平面狀節理,又稱為「等溫面」,與柱狀節理同時發生。面狀節理與柱狀節理通常呈垂直或近垂直接觸,由於面狀節理和柱狀節理交錯從而形成平面上類似於龜裂的現象,節理面中的「龜裂」形狀主要有四邊、五邊和六邊,代表了柱狀節理橫切面形狀。該區面狀節理多見於二姑山、桃花山、團山子(圖版3-2-13)等處。
「倒扇形」柱狀節理形態上以古火山口為中心向兩邊傾斜,中心柱狀節理豎直,向兩邊逐漸傾角增大,在古火山頸橫切面上顯示部分柱狀體的頂端部分由下而上直徑逐漸變小,發育至一定高度而消失,剖面上整體呈現為上窄下寬的倒扇形。典型代表為團山子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等。
「直立形」柱狀節理形態上下均為豎直發育,頂部與底部發育寬度相近,柱狀體直徑相對均勻,形態規則,常見有五稜柱、六稜柱。典型代表為桃花山古火山地質遺跡、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圖版3-2-14)、小蒼山等。
2.古火山頸稜柱體景觀
縣內古火山頸地質遺跡中發育著大量的四棱、五棱、六稜柱狀體,其中以五棱、六稜柱狀體為主,岩性主要為深灰色橄欖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深灰色緻密狀玄武岩等。其直徑大小不一,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不等。依據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的大小可分為:小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在8~13cm,見於團山子古火山頸;中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在15~25cm,多見於桃花山、二姑山、郝家溝古火山頸;大稜柱體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一般大於25cm,見於小蒼山(又稱劉家山子)(圖版3-2-15),該處古火山頸稜柱體為昌樂地區古火山頸稜柱體直徑最大者。玄武岩稜柱體粗大而挺拔、排列密集而整齊,橫斷面多呈較規則的五邊形、六邊形,猶如刀劈斧削一般,氣勢非凡、極為壯觀。
3.交切火山熔岩景觀
交切火山熔岩景觀在昌樂地區內主要出現在柱狀節理發育的古火山頸里,形態上以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岩稜柱體切割另一種方向上的玄武岩稜柱體,由火山二次噴發不同熔岩的相互交切,景觀十分罕見。該景觀在郝家溝古火山地質遺跡(原北岩古火山)(圖版3-2-16)、桃花山等處均有發現。
4.次火山相景觀
次火山相是火山物質潛伏於地下的侵入產物,由於岩漿的內壓小於上覆圍岩的靜壓力,使岩漿未噴出地表而在近地表處定位、固結形成的地質體,該類型較集中分布於火山活動的強烈地區,一般發生於一個火山噴發期的晚期階段。它當時並未達地表,因此屬於封閉系統,與火山活動有關的超淺成岩及隱爆角礫岩等均為次火山岩相。縣內僅發現一處馮家溝西北山為該類型古火山地質遺跡,岩石出露主要為深黑色輝長岩,見似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輝石,基質為半晶質(圖版3-2-17)。
5.熔岩台地景觀
熔岩台地是有火山熔岩噴溢後經風化及河流侵蝕而成,山頂通常呈平台狀,主要分布在喬官鎮西南靠近臨朐縣界處。農田不規則地分布在這些熔岩台地上,形成天然的水平梯田。由於地表徑流的侵蝕切割,這些熔岩台地並不完整,形成一道道由近水平產出的玄武岩層組成的低緩山樑或孤立的方山。登高遠望,熔岩台地就像一個個區域侵蝕面一樣展現在眼前,在整體平坦的丘陵地貌上疊加了溝谷縱橫、峭壁林立的山區地貌,加上周圍的綠色植被和發電風車,不失為游覽觀光的好去處。如杜家溝西北山(圖版3-2-18)。
(六)古生物化石景觀
縣內火山岩分布區內的古生物化石主要賦存於新近紀臨朐群山旺組,該組地層主要由泥岩、頁岩、硅藻土、砂岩組成,其內含有豐富的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喬官鎮姬家莊西山一帶。古生物化石主要產出於硅藻土頁岩的夾層中,曾發現了許多樹葉、花草、鳥、蟲等古生物化石,後來又陸續出土了魚類、蛇類、鹿、狼、兔、古樹等動植物古生物化石。
(七)地質生態景觀
縣內火山岩分布區內植被發育不均衡,品種呈多樣性。地勢平坦、低緩處,主要為楊樹、刺槐樹,山坡處主要以松柏、低矮刺槐為主,中間夾著有荊科類、喬科類植物;山頂少有植被覆蓋或無植被覆蓋,主要為荊科類植物。在觀賞風景區內的喬山、黃山、隋姑山、豹山、團山子等地,山頂少有植被,主要生長荊科類、喬科類等低矮植物;山坡植被發育,主要為刺槐、楊樹、黑松、松柏、水杉、長葉杉等;山腳處大多為基本農田區,農業種植田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蘋果、大姜、大蔥、芋頭、草莓、蘆筍、西紅柿、辣椒等;形成垂直分布的生態景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
區內植被豐富,風景秀麗,是眾多野生動物繁衍生息之地。地上有山雞、野兔、蛇等,天上飛有各種鳥類。嫣然一幅綠草叢生、樹木蔥郁、鳥語花香的生態美景。
(八)人類活動遺跡景觀
1.人工采坑景觀
早期昌樂縣對古火山地質遺跡的開發、利用主要為對火山岩的開采及藍寶石原生礦及砂礦的露天開采,經過近幾十年的開採挖掘,已形成許多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采礦坑。近幾年隨著政府相關部門法律、法規的出台,對古火山地質資源加以有效的保護,廢棄礦坑也得到相應的恢復治理,在注重恢復廢棄礦坑生態系統的同時突出景觀效益,注重合理利用採石遺留的獨特地質地貌,利用景觀藝術的手法,巧妙融合周邊環境,營造獨特風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採石遺跡和廢舊采礦設備,不僅能作為景觀觀賞,還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可進一步分為火山岩采坑景觀(圖版3-2-19)和藍寶石原生礦采洞(圖版3-2-20)、砂礦采坑景觀(圖版3-2-21)。
2.探寶挖掘洞景觀
方山探寶洞主要分布在縣內藍寶石原生礦產地——方山。位於方山頂東南的探寶洞是最先發生藍寶石原生礦的地方,洞口外形呈圓拱狀,礦洞長約10餘千米。洞內蜿蜒崎嶇,寬窄不一,洞壁岩石主要為深灰色緻密狀橄欖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欖岩包體玄武岩,為藍寶石原生礦的含礦岩層,是旅遊探險、尋寶的絕佳去處。
3.防空洞景觀
縣內有多處防空洞,如方山防空洞(方山戰備防空洞)、卧虎山防空洞等,主要分布在玄武岩覆蓋區,其中以方山戰備防空洞最為著名。方山防空洞(圖版3-2-22)位於昌樂縣城東南10km方山東南側山腰間,洞口呈拱形,隱藏於周圍茂盛植被之間,防空洞主隧道長近百米,防空洞連接著許多暗道,在曲折蜿蜒的防空洞里穿梭,猶如迷宮般有趣。從主隧道可直通各個掩體室,設有休息室、指揮室、儲存室、武器庫等多個掩體室,組成一個完整軍事防禦網,是旅遊觀光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⑷ 火山地質景觀的介紹
火山地質景觀(volcanic landform)是由於各地質時期火山作用而遺留下來的各種地質地貌景觀,其中版許多具有重要的權科學意義和觀賞游覽價值。火山地質景觀是指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特定的地質時期發生的火⋯作用,形成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貌和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質構造遺跡。即在不地質時期發生的火山噴發運動,所形成的不同火山岩系列和火山機構,是成景的本底後經地球內力作用,外力作用(水,風,生物等)的雕琢.形成了長白山的「大池」,「嶂谷」,五大連池的「黑山石海」, 「龍石墉」, 「冰洞奇觀」,浙江桃清的「萬柱山」,廣東西樵山的「瀑帶五湖」鏡泊的「火口森林」等等具有觀賞價值和富有個性的風景地貌,多姿多彩,能概括火山地質景觀的美學特徵的精品景點。
⑸ 地質廣場景色作文怎麼寫
在我那如詩如畫的家鄉,有一個美麗無比的廣場,名字叫做滇紅園廣場,它彷彿是一幅優美動人的畫卷,讓人陶醉。
走進滇紅園廣場,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寬闊的廣場了。廣場四周生長著千百棵古樹,這些從鄉間移栽而來的古樹高大挺秀,盡管初春的陽光還不是很強烈,但古樹已展現勃勃生機。突然間,我聽到幾聲鳥語,清麗而婉轉,非常動聽,讓我想起鄉下的外婆家門外,那些青青的山,那些綠綠的樹。這時,太陽就要墜入西邊的山巔,留下奇麗的雲朵,有的似霞,有的如煙,有的像飛奔的馬群。仍然是小鳥,在天空疾飛,彷彿想回家一樣。此刻,廣場上便熱鬧起來,不論大人、小孩,甚至老人,都不約而同地來到廣場上。一些中年婦女開始在廣場上跳舞,優美動聽的民族歌曲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群加入其中,跳舞的人圍著廣場中央,成為整個滇紅園廣場的亮麗風景。老人們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聊天,有的帶著小孫子放風箏,好不自在!一些青年人則在廣場上悠閑地打著羽毛球,小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玩耍嬉戲。這是一幅和諧的畫。
再往前看,古老的水車吱吱嘎嘎轉動著,給滇紅園廣場增添了幾絲古老的氣息,清澈的流水,被水車帶到高處落下,現出五彩的紅霓。周圍蔥翠的樹木和一座座中國結綵燈,使廣場到處都彌漫著富有傳奇色彩的中國風。這是一幅古老的畫。
那翠綠色的小山丘,鋪滿了那綠得可愛,綠得耀眼的小草,幾位辛勤的園丁正在給小草澆水,夕陽下的水珠,猶如一顆顆珍珠。一條條石板小路彎彎曲曲地穿梭在小丘之中,我走在上面,恍然間,又想起鄉下的那些山徑,總是讓我留連忘返。這是一幅自然的畫。
滇紅園廣場四季優美。春天,是迎春花事先通知的,接著有柳絮泄露了春的美麗;夏天樹木蔥郁,陽光經過樹葉篩選,連一縷縷風,也清涼無比;我最愛滇紅園廣場的秋天,這時,金色的落葉鋪滿林間小路,慢步其間,總覺得是在步入鋪著地毯的宮殿。南國的冬天,沒有童話般的雪花落下,但一層銀霜會在一夜之間鋪張開來,使整個廣場呈現出一種詩意……所有的美景只對你說一句話:「茶鄉歡迎您!」
⑹ 地質遺跡景觀保護
地質遺跡的保護不能僅停留在對視覺的景觀資源的保護上面,更要加強包括對自然物力資源、自然物理過程、生物資源、生態過程、生態系統等資源的保護上面。昌樂古群地質景觀受到保護和培育的自然資源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自然物理資源,包括水大氣、土壤、地形地貌、地質特徵、化石資源、自然光景、自然音景和潔凈天空。
2)自然物理過程資源,包括氣候、侵蝕、火山口形成過程。
3)生物資源,包括本地植物、本地動物和生物群落。
4)生態過程,包括光合作用、自然演替和進化。
5)生態系統包括生物群落和郵寄環境。
6)以及上述自然資源的高價值附屬特徵,即(自然)視覺景觀。
(一)保護與培育原則
1)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總原則。
2)制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消極作用,減少干涉原則。
3)提高火山群風景名勝區自然環境的生態修復能力。
4)便於科研機構的考察研究。
5)便於地質旅遊。
(二)分區保護
分區保護根據保護景觀的重要性及科學價值的不同分為四類:核心區(資源嚴格保護區)、緩沖區(外圍保護區)、實驗區(資源有限利用區)、旅遊服務設施區(發展控制區)等(圖版3-3-6昌樂火山群風景名勝區景觀分區保護規劃圖)。其中前三類屬於保育區性質。
1.核心區(資源嚴格保護區)
核心區是生態資源最為珍貴和關鍵的地區。昌樂地區古火山群是省內及國內罕見的地質遺跡和景觀,是珍貴而不可再生的地質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不允許有任何破壞。對其採取的保護措施是應限制過量開發,對不利狀態的環境要素要減輕其人為壓力,實施針對性的自然保護措施。
該區的保護工程措施是:
1)對保護區進行基礎地質調查,進行1∶2000地形、地質測量,1∶1萬地質測量,查明地質遺跡形成背景及成因、演化,提高保護區基礎地質研究程度,供地質遺跡保護總體規劃使用。
2)加固工程。區內地質遺跡最大特點是柱狀節理極其發育,隨著時間遷移,節理縫逐漸加大,穩定性降低,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加以固定。
3)防護棚。對重點地區遺跡採用鋼架玻璃鋼棚,以減少其風化程度,達到保護的持久性,外圍用欄桿及鐵網圈連。
4)整治浮土碎石,種植樹木、灌木,防止水土流失,營造小氣候。
5)建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資料庫。
6)區外圍建防護欄,對遊人區進行點或線狀開放,設置部分廣告牌、警示牌。
7)實行旅遊導游制。
8)進行公益性廣告宣傳。
2.緩沖區(外圍保護區)
主要指核心區外圍與核心區關系密切且對其有直接影響的地區,對重要地段進行護欄、鐵絲網保護,整體進行綠化環境治理,改善區域環境,嚴禁採石活動,局部可進行以生態保護為主的經濟產業。
該區的保護工程與措施是:
1)非經批准,嚴禁玄武岩等資源的開采加工行為。
2)退耕還林,以觀賞林、經濟林為主。
3)嚴禁機動車進入,修建必要的人行道。
4)各景點設廣告牌、警示牌。
5)對易滑坡、落石地段進行整治加固,設立警示牌。
6)外圍用防護網圈連。
3.試驗區(資源有限利用區)
核心區、緩沖區以外的區域。該區域主要以旅遊開發為主,進行有限度的展示和旅遊等試驗。
該區的保護工程與措施是:
1)非經批准,嚴禁資源開采。
2)注重保護生態,建立新型綠化農業,建立區域小氣候。
3)對重要景區立牌說明。
⑺ 地質景觀資源
地質景觀類型多樣,較為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一)火山景觀
地球上有1343座活火山,它是由熔岩穿過地殼,上升到地面或噴出地表而形成的山」,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火山爆發時,伴隨著地震和雷鳴般聲響與爆炸,滾滾濃煙如原子彈爆炸升起的蘑菇雲,熔岩流咆哮奔流,映紅天空(圖7-32)。世界著名的活火山很多,夏威夷群島就是由火山締造的,如今還在不斷地溢出岩漿,傾入大海。日本、冰島都是多火山國家,此外還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義大利以及南極洲等。
火山噴發的主要形式有中心式、裂隙式和混合式。義大利是世界上研究火山最早的國家,許多火山類型都是以義大利和地中海火山命名的。火山是有壽命的,因此又分為活火山、休眠火山與死火山。
一般而言,地球上的地質作用非常緩慢,但火山的形成卻很快。當地下岩漿穿過地殼上升時,就發生了火山活動。它主要噴發岩漿、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灰以及水蒸氣、二氧化碳、含硫氣體等。其噴出物堆積形成火山錐、熔岩台地、熔岩高原、熔岩堰塞湖等地貌景觀。
近百年來,人們聽到的關於火山噴發的消息,大多是從中國以外的地區傳來的。國內有記載的最近一次火山噴發是在西昆侖山的阿什庫勒盆地,那裡的阿什火山也稱卡爾達西火山(圖7-33)。1951年5月27日突然一聲巨響,一股圓柱形的黑煙直沖天空,隨後,許多石塊也從火山口中拋出……當時在附近修築新藏公路的官兵身臨其境,新疆日報對此也進行了報道。因火山噴發發生在海拔5000m人跡罕至的高山中,沒有造成太大損失。
圖7-32 火山爆發
圖7-33 卡爾達西火山
中國曾經是一個多火山噴發的國家。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休眠了很長時間,1597年蘇醒到1702年的105年間,連續爆發了3次。在我國,成群分布的火山區還有山西大同火山群(圖7-34)、台灣大屯火山群、雲南騰沖火山群(圖7-35)、海南雷瓊火山群、青藏高原火山群等。休眠火山再噴發的危險性和可能性依然存在。火山爆發具有一定的周期,火山何時蘇醒是火山地質工作者應倍加關注的問題。
圖7-34 山西大同火山
圖7-35 雲南騰沖火山
(二)地熱景觀
地熱景觀是指各種奇特的、絢麗多彩的、多姿多態的水熱活動景觀,如間歇噴泉、噴氣孔、蒸氣谷、沸噴泉、沸泉群、熱水湖以及由各類泉華形成的「石蘑菇」、「天生橋」、「石林」等天然景觀,也包括高溫地熱井放噴時形成的直徑達數米、高可達數十米以至百米以上的汽水柱的壯麗景色(圖7-36)。地熱景觀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和人類發展進程中在特定的地質構造環境下形成的,一旦在天然的或人為的因素如地震、打井、過量開采、築路、建房等影響下而遭到破壞或消失,要恢復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西藏羊八井地熱田的熱水湖、92℃泉和河心沸泉等景觀在十多年前就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近年來,隨著旅遊地學的興起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地熱景觀資源的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的已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或世界級自然遺產,受到有關法規的保護。
圖7-36 地熱景觀
(三)地震遺跡
與強烈的構造地震活動有關的各種地震地質作用和地震效應等遺跡稱為地震遺跡。一般而言,新近發生的地震遺跡清晰、點多;而時代愈久遠的地震,隨著歲月的磨蝕撫平,只有遺跡殘留,且少而模糊。地震遺跡主要包括地裂縫、同發型滑坡、崩塌、地表堰塞湖、陸地(建築)沉沒,橋、塔建築破壞,甚至劈山移石、地面鼓包、噴水涌沙、大樹被地震撕裂等景觀現象(圖7-37)。
圖7-37 地震遺跡(一)
圖7-37 地震遺跡(二)
我國是多地震國家,橫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新構造運動強烈,歷史上有許多強震、大震,地震遺跡很多,尤其是西部各省區都或多或少有分布。但列入自然保護區的,目前僅有海南東寨港國家自然保護區中的「海底村莊」遺址。公元1610年瓊州大地震使瓊山縣72個村莊沉沒,形成今日東寨港,這是我國歷史上唯一陸陷沉海的地震廢墟,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遊價值。
圖7-38 隕擊作用示意圖(楊世瑜等,2007)
(四)隕石坑
隕石是隕星穿過大氣層尚未完全燒盡而降落到地面的殘余體。它是人類直接認識天體的珍貴樣品,具有重要科研價值,也是獨特的觀賞石。隕石從天外落到地面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作用,統稱為隕擊作用。圖7-38表示隕石自天空落到地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作用。首先高速穿插進入地面(圖7-38a,b),產生向下和向周圍的側向壓縮(圖7-38c,d)。然後把撞擊粉碎的岩石物質向高空濺射(圖7-38e,f),部分物質回填到隕石撞擊坑中和坑的四周。同時,隕擊坑四周形成環形高地,隕擊坑底部岩石發生了沖擊變質作用(出現高溫礦物焦石英)和破碎作用,形成擊變石、角礫岩和裂隙帶。在隕擊的中心還會形成反彈的突起,形成一種特殊的地質構造遺跡景觀隕石和隕石坑在全球范圍內均有分布,如我國新疆(圖7-39)和美國亞利桑那州(圖7-40)就有非常典型的隕石及隕石坑遺跡。
對於隕擊坑地質地貌景觀和形成機制的研究,我國起步稍晚,但已初步取得一些重要認識。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和正藍旗境內的隕石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隕石坑中最大的一個,其周圍具有明顯的環形地貌特徵。多倫坑的生成時代是距今約1.4億年的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其內環、中環和外環的直徑分別為8km、82km和170km。內環為8km的安山岩,中環位於環形水系的外側,地貌上表現為由太古宙花崗岩、變質岩和沖積熔融岩組成的環形山殘丘。隕石坑還保存一些罕見的地質現象。多倫隕石坑是保存較好的隕石坑之一,對探索隕擊坑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依據。
1993年,我國的遙感科技人員在分析山東棲霞縣的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圖像時,發現一半圓形的亮環,經分析研究確認為隕星撞擊遺跡,命名為唐家泊隕星撞擊構造。經實地考察發現,那裡有窪地和環形山的特徵,中心區域反彈隆起,撞擊震碎角礫岩廣泛分布,局部岩層無序,中心還發現了震裂錐的熔融角礫岩。
圖7-39 新疆鐵隕石
圖7-40 美國亞利桑那隕石坑
(五)地層與古生物景觀
1.典型地質(地層)剖面景觀
圖7-41 梅樹村小歪頭山震旦系-寒武系界線剖面
我國各個時代的地層出露齊全,並且很有特色,雖然許多剖面屬於區域性,但也有不少剖面在國際上具有代表性,許多國內外專家前來考察研究。有些剖面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如遼寧大連金石灘剖面,已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例如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圖7-41)位於雲南晉寧梅樹村附近小歪頭山。由白雲岩、硅質白雲岩、白雲質磷塊岩等組成。1984~1991年,此剖面曾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層型剖面的最佳候選者。梅樹村動物群富含腹足類、腕足類、軟舌螺類等小殼動物化石和遺跡化石,其完整的演化系列和化石分布是國內、外同期地質對比的依據。已發現5萬多件標本,共100多種、40多個門類的動物化石。梅樹村動物群是在澄江動物群(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的一個重要化石群,是研究5.3億年以前地球歷史和探索生物起源、生物演化的大課堂,已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另外,在該剖面附近的海口耳材村、馬房等地發現豐富的澄江動物群化石,包括海口魚、昆明魚化石。
2.古生物景觀
古生物是指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一般概念中,將第四紀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全新世以後的生物稱為今生物。當然,對此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大部分古生物已經絕滅,但有少數古生物物種在其同類大規模絕滅之後還殘留至今,稱之為孑遺或活化石,如銀杏、大熊貓等。古代生物死亡後只有被迅速沉積掩埋,經過石化作用,才能成為化石(圖7-42)。化石有大有小,凡是不需要顯微鏡即能觀察清楚的化石稱為大化石,需要顯微放大後才能看清生物個體和結構構造的化石則稱為微體化石。一般能夠保存為化石的主要是古生物的硬體部分或者遺跡(足印、爬痕),或者遺物(糞便等),只有在十分特殊的情況下,古生物的軟體才有可能保存下來。古生物化石記錄了地球生物演化的歷史,對研究生物進化、確定地層年代、推斷古地理環境和古氣候等,是極為重要的證據。古生物鍾即保存有可供計時標志的各種生長紋飾的化石,如樹木年輪、珊瑚外壁紋飾等,更具科研價值。例如,對中泥盆世(約3.8億年前)的珊瑚紋飾研究表明,當時一年大致有399天,13.04個月,當時一天的時數為21.6小時,藉此可研究地球旋轉速度的變化規律,結論是當時地球自轉速度比現今快。有的化石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和珍貴的旅遊商品資源。
圖7-42 古生物景觀
(1)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事件化石群(澄江動物群)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與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當代科學研究熱點之一,也是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中的未解之謎。在雲南澄江帽天山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見證。它廣泛分布於雲南東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黑林鋪組玉案山段中上部黃綠色頁岩中。它不僅包含了現生動物的幾乎所有門類,而且還包含了一些已經絕滅的門類,甚至還保存有十分精美的軟體化石,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唯一具軟軀體、保存最早(比加拿大伯吉斯化石群(中寒武世)還早)、最豐富、最完整的多細胞後生動物化石群,被國際科學界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此外,在貴州台江縣發現的「凱里化石群」(中寒武紀)是其後的動物群。
(2)萬卷書——山旺古生物化石
位於山東臨朐城東的山旺村,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出露的第三紀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已開采多年,岩層中含有1800萬年前大量珍貴化石。已發現的化石有十餘個門類,400餘種,其中有1/3是已絕滅屬種,包括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魚、蛙、蛇、鳥和已絕滅的犀、貘、鹿等大型哺乳動物的祖先。這些化石不僅個體完整,保存精細,甚至還保存著動物生前掙扎的形態,實屬世所罕見。這些化石為研究我國華北東部中新世動物群、古地理、古氣候、地層對比都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硅藻遺體與黏土構成的頁岩薄似紙狀,風化後會層層翹起,似「書頁」狀,「頁」面上還保存有精細的化石,故稱萬卷書。目前已建立了山旺化石博物館。
(3)鳥類化石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發現的鳥類化石種類越來越多。其中最重要的鳥化石產地是遼西地區,所發現的關鍵化石支持了鳥類是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原始鳥類演化歷史分為四個階段:中華龍鳥期、始祖鳥期、孔子鳥期與真鳥期。四個階段的代表在遼西都有發現。研究結果表明,從古環境來看,在距今1.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遼西一帶氣候潮濕,地形起伏,河溪縱橫,陸地生物與水生植物茂盛,為包括鳥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⑻ 地質景觀資源價值及其評估
一、地質景觀的定義
地質景觀是在地質歷史時期中,在內外地質營力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表形態和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保留在岩層中的生命遺跡及地質構造遺跡。地質景觀具有實用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地質資源。它具有以下特點:①地質景觀是地質作用的產物;②地質景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③地質景觀具有較高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④地質景觀具有資源性質,可以開發利用,轉變為社會經濟效益[38]。簡單地說,地質景觀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重大觀賞價值和科學價值的自然景色。
地質景觀資源是城市地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和發展城市旅遊事業的基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開展地質景觀資源調查,對於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地質景觀資源,普及地球科學知識,豐富景區的科學內涵,提高旅遊質量,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地質景觀資源的分類
由於對地質景觀含義的理解不同,劃分側重點不同,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劃分方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便於世界各國申報自然遺產工作,於1993年將有關地質景觀資源劃分為13類[39];《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把與地質有關的景觀類型劃分為2大類20個亞類[39];陳安澤先生將地質景觀劃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39];我國地質礦產部1994年12月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劃分為7類:①典型地層剖面和構造剖面;②重要的古生物化石;③特殊的地質地貌景觀;④岩石礦物;⑤獨特的水體景觀;⑥地質災害遺跡;⑦其他地質遺跡。城市地質景觀資源調查中,分類主要依據《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的劃分方案,並參考陳安澤先生地質景觀劃分方案。
三、地質景觀資源價值及評價
地質景觀資源評價,是對調查區地質景觀資源質量、品位、等級、價值、開發條件等進行綜合評價,為合理開發和保護地質景觀資源服務,為地質公園建設和旅遊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標准中涉及地質景觀評價標準的有3條:代表地球演化歷史主要階段並包括生命紀錄的突出模式;代表重要的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的突出模式;含有最好的自然現象形成物和面貌,例如,最重要的生態學的突出模式,具有特別美的地貌景觀或具有特別的自然與文化要素相結合的地區。地質景觀資源評價指標一般劃分為4級,即世界級(Ⅰ級):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具有特殊的科學價值;國家級(Ⅱ級):國內具有典型意義,有特殊的科學價值;省級(Ⅲ級):省內具有典型意義,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地(市級)(Ⅳ級):在轄區內有重要保護價值,具有科普教育意義。
1.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分級標准依據地質景觀資源的科學研究和劃分標准,使分級標准與其科學內涵相一致。
2)定量分級與定性分級相結合的原則。
3)科學性與旅遊學相結合的原則。
2.評價方法
地質景觀資源的評價方法,一般採用定性評價、定量評價以及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評價也稱專家打分法,是傳統的方法,也是經常使用的方法。它是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制定打分標准,對地質景觀進行打分。定量評價是用數學的方法,建立評價模型,主要有模糊數學法、層次分析法、序列綜合法、公式法、調查統計法、復雜分析法等。在進行地質景觀評價時一般採用數學模型法。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是在大量調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將直覺判斷與信息資料處理、定性描述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提高地質景觀資源評價工作的科學性。
盧雲亭先生在進行風景資源評價時,將評價內容歸納為「三、三、六」項,即三大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美學價值)、科學研究價值;三大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六項條件:景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物或景類的地域組合條件、客容量條件、客源市場條件、開發投資條件、施工難易條件。張亞立等對旅遊資源評價內容進行了細化,制定了地文景觀科學品位的評價體系。郝芳等在對國家地質公園評價時分三個層次,即地質遺跡資源評價(相當於地質景觀資源評價)、地質公園評價、地質公園運行評價。並設定不同的評價指標,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40]。
國土資源部將地質遺跡評價標准進行了細化,制定了國家地質公園評審辦法(試行),採用分項計分辦法,共分為3類12項48個評分因子(表2-3-1)。在城市地質資源調查中,地質景觀資源的評價強調其科學性和自然屬性,主要包括地質景觀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性、優美性。
表2-3-1 國家地質公園評分
(1)典型性
指地質景觀的類型和它在該類型中的代表性及規模。地質景觀類型在國際、國內的代表意義,發育程度和保存完好度,可視景觀的密集程度。
(2)稀有性
指主要地質景觀在國內外的罕見和珍稀程度,景觀的稀有性不但有重要的保護價值,而且對遊客有強烈的吸引功能。
(3)優美性
是指主要地質景觀的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以及自然環境對遊客感官、休閑遊憩活動的愉悅、舒適程度。地質景觀的美學評價因子包括科學美、自然美兩個方面,尤以自然美為主要評價因素。
(4)科學價值
是指主要地質景觀或地質景觀組合,在地質科學上具有全國立典或代表意義。《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按科學價值把地質遺跡區劃為國家級、省級和縣(市)級。國家級地質遺跡必須符合下述三個條件: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的地質證據;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5)系統性和完整性
是指主要地質景觀的發育演化階段系統而完整,並且保存完好。
⑼ 其他地質景觀資源
(一)方山風景區
方山位於昌樂縣城東南10km,方圓8km2,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唯一的藍寶石原生礦區,藍寶石儲量豐富,有「寶石第一山」之稱(圖版3-1-7)。森林覆蓋率達48.9%,山中有方山廟、方山備戰防空洞、探寶洞等景點。
方山為三個鄉鎮的界山,是國有孤山林場一個林區,為壽陽山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2100畝,森林面積1800畝,樹種以側柏、刺槐、車梁木為主。區域內自然資源、人文景觀豐富多彩,風景優美。主峰方山山體高大,海拔338m,山上怪石嶙峋,樹木蔥郁,山西坡有始建於元朝的方山廟一處(圖版3-1-8),院內有碑林一處,殿宇兩座,神像9尊,廟下坡有「壽」柏古樹群,廟四周有4000餘株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側柏古樹(圖版3-1-9),其中有距今700多年的元柏,也有距今600多年的明柏,樹高林深,蔚為壯觀。昌樂古八大景觀中的「方水朝煙」景觀即在該景區內。
(二)黃山火山群落區
位於昌樂縣城南20km的喬官鎮,規劃佔地2000多畝。區內山勢起伏有致,植被茂盛,有多處山泉及兩座小型水庫,周邊有大小火山口近20處(圖版3-1-10)。規劃利用周邊豐富的植被條件、景觀資源及火山地質環境,以生態農業開發為主線,以營造綠色環境為先導,逐步建設集農業科普、地質科研及觀光、種植養殖、農科文化展示、田園特色飲食、溫泉洗浴健身為一體的休閑旅遊度假區。
(三)仙月湖風景區
仙月湖風景區依託原高崖水庫而規劃、建設,位於昌樂縣西南部與臨朐縣的交界處,總庫容1.45億m3,常有水面9.9km2,湖內魚類資源豐富,大壩周圍綠林成蔭,水質無污染,與沂山及本縣內的藍寶石、古火山口、山旺化石等旅遊資源形成較好的配比和組合關系(圖版3-1-11)。2002年他們與山東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合作完成了《昌樂縣仙月湖風景旅遊項目總體規劃》,2004年又委託南京林業大學設計院對仙月湖壩下林區進行景觀綠化設計,分三期實施仙月湖風景區建設,把仙月湖水利風景區建設成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昌樂縣將把原高崖水庫建設成山、水、林、路等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相結合,集住宿、餐飲、休閑、娛樂、康體多功能為一體的水利風景區(圖版3-1-12)。因這里有「嫦娥仙湖奔月」和「姜太公仙湖賞月」的美麗傳說,故定名為「仙月湖水利風景區」。
(四)壽陽山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區
壽陽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45000畝,其中國有林地面積12720畝,集體所有土地面積32280畝,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以原昌樂縣國有孤山林場為主體,主體山峰孤山是渤海南側第一山,孤山古稱首陽山,山體險峻,「橫看成嶺、側觀成峰、山勢突兀、險峻陡峭」,山頂有廟一座,相傳為伯夷、叔齊避難之處(圖版3-1-13)。公園內方山山體高大,山上怪石嶙峋,樹木蔥郁,山西坡有始建於元朝年代的方山廟一處,院內有碑林一處,殿宇兩座,神像9尊,廟下坡有「壽」柏古樹群一處,樹高林深,蔚為壯觀。同時區內建有高爾夫旅遊度假區、世界名俗風情區、生態休閑度假區、礦址公園游覽區、戶外運動休閑區、健康教育園區、農家生態度假區等旅遊資源景區,重點開發旅遊度假、休閑娛樂和特色居住等項目,打造成為生態良好、富有文化魅力,可持續發展的旅遊度假區。
⑽ 什麼是地質遺跡景觀
先說什麼是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的地質遺跡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3)陝甘黃土高原區;(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我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我國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然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品提高,旅遊業的興旺,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中的地質遺跡為主題的旅遊活動也開始展開了。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跡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跡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地質遺跡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