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資源
『壹』 地質景觀資源
地質景觀類型多樣,較為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一)火山景觀
地球上有1343座活火山,它是由熔岩穿過地殼,上升到地面或噴出地表而形成的山」,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火山爆發時,伴隨著地震和雷鳴般聲響與爆炸,滾滾濃煙如原子彈爆炸升起的蘑菇雲,熔岩流咆哮奔流,映紅天空(圖7-32)。世界著名的活火山很多,夏威夷群島就是由火山締造的,如今還在不斷地溢出岩漿,傾入大海。日本、冰島都是多火山國家,此外還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義大利以及南極洲等。
火山噴發的主要形式有中心式、裂隙式和混合式。義大利是世界上研究火山最早的國家,許多火山類型都是以義大利和地中海火山命名的。火山是有壽命的,因此又分為活火山、休眠火山與死火山。
一般而言,地球上的地質作用非常緩慢,但火山的形成卻很快。當地下岩漿穿過地殼上升時,就發生了火山活動。它主要噴發岩漿、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灰以及水蒸氣、二氧化碳、含硫氣體等。其噴出物堆積形成火山錐、熔岩台地、熔岩高原、熔岩堰塞湖等地貌景觀。
近百年來,人們聽到的關於火山噴發的消息,大多是從中國以外的地區傳來的。國內有記載的最近一次火山噴發是在西昆侖山的阿什庫勒盆地,那裡的阿什火山也稱卡爾達西火山(圖7-33)。1951年5月27日突然一聲巨響,一股圓柱形的黑煙直沖天空,隨後,許多石塊也從火山口中拋出……當時在附近修築新藏公路的官兵身臨其境,新疆日報對此也進行了報道。因火山噴發發生在海拔5000m人跡罕至的高山中,沒有造成太大損失。
圖7-32 火山爆發
圖7-33 卡爾達西火山
中國曾經是一個多火山噴發的國家。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休眠了很長時間,1597年蘇醒到1702年的105年間,連續爆發了3次。在我國,成群分布的火山區還有山西大同火山群(圖7-34)、台灣大屯火山群、雲南騰沖火山群(圖7-35)、海南雷瓊火山群、青藏高原火山群等。休眠火山再噴發的危險性和可能性依然存在。火山爆發具有一定的周期,火山何時蘇醒是火山地質工作者應倍加關注的問題。
圖7-34 山西大同火山
圖7-35 雲南騰沖火山
(二)地熱景觀
地熱景觀是指各種奇特的、絢麗多彩的、多姿多態的水熱活動景觀,如間歇噴泉、噴氣孔、蒸氣谷、沸噴泉、沸泉群、熱水湖以及由各類泉華形成的「石蘑菇」、「天生橋」、「石林」等天然景觀,也包括高溫地熱井放噴時形成的直徑達數米、高可達數十米以至百米以上的汽水柱的壯麗景色(圖7-36)。地熱景觀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和人類發展進程中在特定的地質構造環境下形成的,一旦在天然的或人為的因素如地震、打井、過量開采、築路、建房等影響下而遭到破壞或消失,要恢復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西藏羊八井地熱田的熱水湖、92℃泉和河心沸泉等景觀在十多年前就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近年來,隨著旅遊地學的興起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地熱景觀資源的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有的已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或世界級自然遺產,受到有關法規的保護。
圖7-36 地熱景觀
(三)地震遺跡
與強烈的構造地震活動有關的各種地震地質作用和地震效應等遺跡稱為地震遺跡。一般而言,新近發生的地震遺跡清晰、點多;而時代愈久遠的地震,隨著歲月的磨蝕撫平,只有遺跡殘留,且少而模糊。地震遺跡主要包括地裂縫、同發型滑坡、崩塌、地表堰塞湖、陸地(建築)沉沒,橋、塔建築破壞,甚至劈山移石、地面鼓包、噴水涌沙、大樹被地震撕裂等景觀現象(圖7-37)。
圖7-37 地震遺跡(一)
圖7-37 地震遺跡(二)
我國是多地震國家,橫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新構造運動強烈,歷史上有許多強震、大震,地震遺跡很多,尤其是西部各省區都或多或少有分布。但列入自然保護區的,目前僅有海南東寨港國家自然保護區中的「海底村莊」遺址。公元1610年瓊州大地震使瓊山縣72個村莊沉沒,形成今日東寨港,這是我國歷史上唯一陸陷沉海的地震廢墟,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遊價值。
圖7-38 隕擊作用示意圖(楊世瑜等,2007)
(四)隕石坑
隕石是隕星穿過大氣層尚未完全燒盡而降落到地面的殘余體。它是人類直接認識天體的珍貴樣品,具有重要科研價值,也是獨特的觀賞石。隕石從天外落到地面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作用,統稱為隕擊作用。圖7-38表示隕石自天空落到地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作用。首先高速穿插進入地面(圖7-38a,b),產生向下和向周圍的側向壓縮(圖7-38c,d)。然後把撞擊粉碎的岩石物質向高空濺射(圖7-38e,f),部分物質回填到隕石撞擊坑中和坑的四周。同時,隕擊坑四周形成環形高地,隕擊坑底部岩石發生了沖擊變質作用(出現高溫礦物焦石英)和破碎作用,形成擊變石、角礫岩和裂隙帶。在隕擊的中心還會形成反彈的突起,形成一種特殊的地質構造遺跡景觀隕石和隕石坑在全球范圍內均有分布,如我國新疆(圖7-39)和美國亞利桑那州(圖7-40)就有非常典型的隕石及隕石坑遺跡。
對於隕擊坑地質地貌景觀和形成機制的研究,我國起步稍晚,但已初步取得一些重要認識。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和正藍旗境內的隕石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隕石坑中最大的一個,其周圍具有明顯的環形地貌特徵。多倫坑的生成時代是距今約1.4億年的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其內環、中環和外環的直徑分別為8km、82km和170km。內環為8km的安山岩,中環位於環形水系的外側,地貌上表現為由太古宙花崗岩、變質岩和沖積熔融岩組成的環形山殘丘。隕石坑還保存一些罕見的地質現象。多倫隕石坑是保存較好的隕石坑之一,對探索隕擊坑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依據。
1993年,我國的遙感科技人員在分析山東棲霞縣的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圖像時,發現一半圓形的亮環,經分析研究確認為隕星撞擊遺跡,命名為唐家泊隕星撞擊構造。經實地考察發現,那裡有窪地和環形山的特徵,中心區域反彈隆起,撞擊震碎角礫岩廣泛分布,局部岩層無序,中心還發現了震裂錐的熔融角礫岩。
圖7-39 新疆鐵隕石
圖7-40 美國亞利桑那隕石坑
(五)地層與古生物景觀
1.典型地質(地層)剖面景觀
圖7-41 梅樹村小歪頭山震旦系-寒武系界線剖面
我國各個時代的地層出露齊全,並且很有特色,雖然許多剖面屬於區域性,但也有不少剖面在國際上具有代表性,許多國內外專家前來考察研究。有些剖面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如遼寧大連金石灘剖面,已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例如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圖7-41)位於雲南晉寧梅樹村附近小歪頭山。由白雲岩、硅質白雲岩、白雲質磷塊岩等組成。1984~1991年,此剖面曾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層型剖面的最佳候選者。梅樹村動物群富含腹足類、腕足類、軟舌螺類等小殼動物化石和遺跡化石,其完整的演化系列和化石分布是國內、外同期地質對比的依據。已發現5萬多件標本,共100多種、40多個門類的動物化石。梅樹村動物群是在澄江動物群(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的一個重要化石群,是研究5.3億年以前地球歷史和探索生物起源、生物演化的大課堂,已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另外,在該剖面附近的海口耳材村、馬房等地發現豐富的澄江動物群化石,包括海口魚、昆明魚化石。
2.古生物景觀
古生物是指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一般概念中,將第四紀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全新世以後的生物稱為今生物。當然,對此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大部分古生物已經絕滅,但有少數古生物物種在其同類大規模絕滅之後還殘留至今,稱之為孑遺或活化石,如銀杏、大熊貓等。古代生物死亡後只有被迅速沉積掩埋,經過石化作用,才能成為化石(圖7-42)。化石有大有小,凡是不需要顯微鏡即能觀察清楚的化石稱為大化石,需要顯微放大後才能看清生物個體和結構構造的化石則稱為微體化石。一般能夠保存為化石的主要是古生物的硬體部分或者遺跡(足印、爬痕),或者遺物(糞便等),只有在十分特殊的情況下,古生物的軟體才有可能保存下來。古生物化石記錄了地球生物演化的歷史,對研究生物進化、確定地層年代、推斷古地理環境和古氣候等,是極為重要的證據。古生物鍾即保存有可供計時標志的各種生長紋飾的化石,如樹木年輪、珊瑚外壁紋飾等,更具科研價值。例如,對中泥盆世(約3.8億年前)的珊瑚紋飾研究表明,當時一年大致有399天,13.04個月,當時一天的時數為21.6小時,藉此可研究地球旋轉速度的變化規律,結論是當時地球自轉速度比現今快。有的化石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和珍貴的旅遊商品資源。
圖7-42 古生物景觀
(1)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事件化石群(澄江動物群)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與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當代科學研究熱點之一,也是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中的未解之謎。在雲南澄江帽天山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見證。它廣泛分布於雲南東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黑林鋪組玉案山段中上部黃綠色頁岩中。它不僅包含了現生動物的幾乎所有門類,而且還包含了一些已經絕滅的門類,甚至還保存有十分精美的軟體化石,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唯一具軟軀體、保存最早(比加拿大伯吉斯化石群(中寒武世)還早)、最豐富、最完整的多細胞後生動物化石群,被國際科學界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此外,在貴州台江縣發現的「凱里化石群」(中寒武紀)是其後的動物群。
(2)萬卷書——山旺古生物化石
位於山東臨朐城東的山旺村,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出露的第三紀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已開采多年,岩層中含有1800萬年前大量珍貴化石。已發現的化石有十餘個門類,400餘種,其中有1/3是已絕滅屬種,包括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魚、蛙、蛇、鳥和已絕滅的犀、貘、鹿等大型哺乳動物的祖先。這些化石不僅個體完整,保存精細,甚至還保存著動物生前掙扎的形態,實屬世所罕見。這些化石為研究我國華北東部中新世動物群、古地理、古氣候、地層對比都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硅藻遺體與黏土構成的頁岩薄似紙狀,風化後會層層翹起,似「書頁」狀,「頁」面上還保存有精細的化石,故稱萬卷書。目前已建立了山旺化石博物館。
(3)鳥類化石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發現的鳥類化石種類越來越多。其中最重要的鳥化石產地是遼西地區,所發現的關鍵化石支持了鳥類是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原始鳥類演化歷史分為四個階段:中華龍鳥期、始祖鳥期、孔子鳥期與真鳥期。四個階段的代表在遼西都有發現。研究結果表明,從古環境來看,在距今1.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遼西一帶氣候潮濕,地形起伏,河溪縱橫,陸地生物與水生植物茂盛,為包括鳥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貳』 地貌景觀資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態。地表形態千姿百態,形態各異,規模大小不等,成因復雜,並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地貌形態的不同和形成原因的差異,地貌景觀的類型包括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雪山-冰川地質地貌景觀和河流-湖泊景觀。
(一)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
包括岩類山嶽地貌景觀、地質構造地貌景觀、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和盆地谷地景觀。
1.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度,山地面積約占國土的2/3。由於組成山嶽的岩石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差異,以及各類岩石的地質景觀專屬性,加之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和氣候環境等諸因素,形成了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地質遺跡景觀。山地由山頂(山脊)、山坡和山麓(山腳)三個要素組成(圖7-7)。
圖7-7 山嶽形體要素(楊世瑜等,2007)
(1)特色火成岩山嶽地貌景觀
火成岩是由岩漿在地下或噴出地表後冷卻凝結而成的岩石,又稱「岩漿岩」。其中岩漿在地下結晶而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噴出地表後冷卻凝結的岩石稱為噴出岩。侵入岩的典型代表為花崗岩,噴出岩的典型代表為玄武岩。
在我國的眾多名山中,花崗岩類山嶽地貌景觀首推安徽黃山和陝西華山。此外還有安徽九華山,湖南南嶽衡山,浙江雁盪山(流紋岩)、普陀山(圖7-8)等,國外著名的有朝鮮的金剛山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等。
陸地上玄武岩噴發會形成火山錐或火山錐群,如我國的雲南騰沖國家地質公園火山群、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長白山白頭山-龍崗山火山群、海南海口馬鞍嶺火山群、湛江湖光岩-硇洲島-雷州半島火山群以及福建漳州林進嶼和南碇島、台灣澎湖列島玄武岩海景等(圖7-9)。
圖7-8 花崗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圖7-9 玄武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2)特色沉積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沉積岩是由成層沉積的鬆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諸多種岩石,包括碎屑岩(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頁岩等)和化學岩(鹽岩、石膏、石灰岩、白雲岩等)。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成層,稱為層理構造。這一層層疊置的岩石,常保存著地球生命演化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各類生物化石以及環境氣候變化等記錄,就像記錄著地球演化秘密的一本「天書」。地球科學家將其比喻為地球史冊。這些沉積岩在地殼運動和風化、侵蝕作用下,形成了無數名山大川。在沉積岩類山嶽造景中,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峰林地貌最為著名。
A.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由石英砂岩形成的地貌類型。1983年《地質辭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義,「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岩,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丹霞地貌由於在我國廣東丹霞山最為典型而得名。福建泰寧、武夷山,甘肅張掖,湖南邵陽崀山,雲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青海坎布拉,廣東仁化丹霞山,四川灌縣的青城山等地均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圖7-10)。
圖7-10 丹霞地貌
我國已於2009年3月將貴州赤水(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福建泰寧(青年期),湖南崀山(壯年早期),廣東丹霞山(壯年期),江西龍虎山(老年早期),浙江江郎山(老年期)六個景區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已在2010年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表決通過。
B.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原被稱為「喀斯特」地貌,得名於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帶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實際上,我國南方的這類地貌現象遠比南斯拉夫典型,絢麗多姿的桂林、陽朔山水和柱石雲立的雲南石林,皆聞名於世(圖7-11)。
圖7-11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蝕能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解所產生的特殊地貌類型。可溶性的岩石有碳酸鹽類岩石(包括各類石灰岩、白雲岩和泥灰岩等)、硫酸鹽類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芒硝等)和鹵鹽類岩石(岩鹽和鉀鹽)。以最常見的碳酸鹽為例,其岩溶過程的化學反應為:
地質與環境保護
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態十分復雜,根據其出露位置可分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兩類。地表岩溶地貌有溶溝與石芽、漏斗、落水洞與豎井、峰叢、峰林與孤峰等。地下岩溶地貌有溶洞、地下暗河、地下湖等,微地貌有石鍾乳、石筍、石柱等。
(3)特色變質岩類山嶽地貌景觀
變質岩是由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其原岩可以是先成的火成岩、沉積岩,甚至是變質岩。我國五嶽之首的東岳泰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道教名山武當山及江西廬山、雲南蒼山、貴州梵凈山等都是變質岩形成的山嶽。
2.地質構造地貌景觀
地質構造地貌景觀是指在地質演化歷史中,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的岩層廣泛受到應力作用而變形或變位所產生的地貌景觀,簡稱為構造地貌景觀。
(1)特色構造山地貌景觀
構造山地貌景觀主要包括背斜山、向斜山、單面山、豬背山、斷塊山、桌狀山等各類特殊的地貌類型(圖7-12)。我國阿爾泰山、天山、恆山、五台山、廬山就屬於地壘式斷塊山。
圖7-12 構造山地貌景觀
(2)特色構造湖盆地貌景觀
構造湖盆主要是內動力地質作用所形成的各種構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塹及其他斷裂凹地積水所形成的湖盆,包括斷陷湖盆、向斜凹陷湖盆、塌陷湖盆等。我國青海的青海湖、內蒙古的呼倫池等,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中的湖群等都屬斷陷湖盆(圖7-13);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等屬向斜凹陷湖盆。
圖7-13 構造湖盆地貌景觀
(二)雪山-冰川地質地貌景觀
地球上高緯度及中低緯度的高海拔區,由於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地表常年為積雪覆蓋。當降雪的積累大於消融時,地表積雪逐年增厚,經過一系列物理過程,積雪逐漸變成具一定厚度的微藍色的透明冰體,稱為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壓力作用下,沿著斜坡或谷底運動,稱為冰川。冰川運動過程中侵蝕和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冰川地貌。
1.現代冰川景觀
現代冰川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兩大類。大陸冰川如南極冰蓋、北極格陵蘭冰蓋,它們都位於高緯度地區。山嶽冰川分布較廣,在高緯度地區及中低緯度地區的高海拔區都有分布,如我國的天山、祁連山、昆侖山、青藏高原北部多個高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
以下介紹內容僅限於山嶽冰川。
(1)雪山雪景
山地高於雪線,形成終年積雪的高山、極高山稱為雪山。冰雪的侵蝕(冰蝕作用)、融凍等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將山體磨蝕成特殊的地貌景觀組合。包括石漠、流石灘景觀、角峰景觀、山巒雪原等(圖7-14)。
(2)冰川景觀
冰川按其形成的氣候條件分為大陸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
大陸性冰川是在大陸氣候條件影響下發育的冰川。因氣候乾燥,降雪量少,雪線又較高,冰川的活動較弱,冰舌也相對短些。如我國西北部的昆侖山、天山的冰川大多屬於這種類型(圖7-15)。
圖7-14 雪山雪景
海洋性冰川是在海洋性氣候條件影響下發育的冰川。由於氣候潮濕,降雪量大,雪線較低,冰川的活動性強,冰舌常能延伸到山下較低的森林地帶。我國東部的第四紀山嶽冰川一般都屬於海洋性冰川。如雲南德欽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和斯農冰川是我國現代冰川中低緯度、高海拔海洋性冰川最為典型的代表(圖7-16)。
圖7-15 昆侖山北坡冰川
圖7-16 明永冰川
2.消亡冰川景觀
消亡冰川景觀又稱為古冰川景觀,指冰川退卻消失後,山體上留下的各種冰蝕地貌。主要包括冰斗、冰窖、冰川槽谷、懸谷、角峰及羊背石、冰坎等地貌景觀和高山荒漠地貌景觀。我國消亡冰川景觀以雲南德欽白茫雪山最為典型(圖7-17)。
(三)河流一湖泊景觀
1.河流景觀
河流是地表沿著線性谷槽流動的水流。在陸地表面,除極端乾燥的地區外,河流分布十分廣泛。在其流動過程中因侵蝕、搬運、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流水地貌。包括峽谷、瀑布、階地、邊灘、河漫灘、心灘、江心洲、河流襲奪和壺穴等。
圖7-17 消亡冰川景觀
(1)峽谷
峽谷是在河流形成的早期形成的。這時的河流以下蝕作用為主,流水深切基岩,形成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水流湍急、多險灘瀑布、兩岸崩塌發育、橫斷面狹窄的「V」字形河谷,如烏江峽谷(圖7-18)。
(2)瀑布
當河流流經呈懸崖式河床時,呈現河水傾斜、飛流直下的動感景觀現象稱為瀑布。瀑布有很強的掏蝕作用,可造成陡坎的溯源後退,形成峽谷、壺穴等地形。如我國貴州的黃果樹瀑布、黃河壺口瀑布、黑龍江鏡泊湖吊水樓瀑布、廬山香爐峰瀑布、雲南石林大疊水瀑布、羅裙瀑布群、河南雲台山天瀑和修武縣青龍峽疊翠瀑等(圖7-19)。
圖7-18 烏江峽谷
圖7-19 黃果樹大瀑布
(3)階地
河流階地是一種沿谷坡伸展的古谷底(古河床)及河漫灘,因地殼抬升,河流下切侵蝕,形成不再為一般洪水所淹沒的階梯狀地形。階地的級數自下而上,用代號Ⅰ級、Ⅱ級、Ⅲ級……依次表示;階地級數越高,其形成時代越老。寬闊的階地下部為砂礫石層,常是良好的含水層,尤其在具有河水互補關系的一級或二級階地為佳。由於階地地形平整,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方便,常成為城鎮、工廠及交通集中分布地,如西安市和隴海線一段均位於二級階地上。
(4)邊灘、河漫灘
邊灘是河床岸邊枯水期時露出水面之上的淺灘,一般在河流的凸岸發育明顯。邊灘不斷發展擴大,即形成河漫灘。河漫灘是洪水期被淹沒、平水期至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河穀穀底部分。即使在洪水期,流經河漫灘的河水流速也較慢,搬運能力小,因此河漫灘上的沉積物比河床沉積物要細得多(圖7-20)。
(5)心灘、江心洲
心灘是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江河中心的淺灘。因頂部受洪水期水流沖刷,江中淺灘有逐漸向下游移動的趨勢。大量泥沙沉積或河床下切,心灘長期高於洪水位,則成為江心洲。如湘江中的橘子洲、長江口的崇明島等(圖7-21)。
圖7-20 河漫灘
圖7-21 湘江橘子洲
(6)河曲
河曲又稱曲流或蛇曲(圖7-22),常發育在沖積平原上,是河流長期側蝕和堆積作用的產物,故又稱老年期河流。如怒江丙中洛段,除著名的怒江第一彎外,河流在短距離內連續有三個蛇曲,河水緩緩流淌。此外還有瀾滄江德欽向陽坡至紅坡段的雲嶺曲流峽谷段。
(7)河流襲奪
兩個相鄰的水系或河流之間的高地稱為分水嶺。水流從分水嶺流向相反方向的兩個河谷,由於分水嶺不對稱,兩側河流向源侵蝕速度也不一樣。侵蝕速度快的河流往往可把分水嶺另一側相鄰的河流劫奪過來,這種現象稱為河流襲奪。大多數專家認為,長江第一彎的形成便是河流襲奪的產物。因此長江才會形成突然100多度的急轉彎,形成極為壯觀的「U」字形大彎——長江第一彎(圖7-23)。
(8)壺穴
壺穴是山區河流、溪流在基岩河床上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近似壺形的凹坑,是在急流漩渦河段,河水夾帶礫石旋轉磨蝕基岩河床形成(圖7-24)。壺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降較陡的急險灘。有的壺穴出現在高山頂或山脊之上,是古代河流、溪流曾存在的證據之一。
圖7-22 河曲
圖7-23 長江第一彎
2.湖泊景觀
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陸地上形成的積水凹地地形地貌稱為湖泊景觀。湖泊的成因多種多樣,並明顯受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諸多因素的控制。湖泊按成因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風蝕湖、堰塞湖、岩溶湖、潟湖、海成湖及人工湖等;按湖水礦化程度分為淡水湖、半鹹水湖、鹹水湖;按水溫分為暖湖、冷湖與混合型湖;按泄水情況分為排水湖、間歇性排水湖與不排水湖等。一般而言,湖泊的地貌景觀特徵與其成因關系十分密切。
(1)構造湖
構造湖是由地殼構造運動所形成的構造凹地積水而成的湖泊。其特徵是湖泊平年形態相對較簡單,湖岸線較平直、岸坡陡直,一般面積較大,有的深度也大。向斜凹陷湖形態比較多樣,如我國的洞庭湖、鄱陽湖。斷陷湖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有的沿深大斷裂呈串珠狀,如雲南省小江斷裂帶,從北向南分布有清水海、陽宗海、撫仙湖和星雲湖。此外,滇池、洱海以及青海湖也屬於斷陷湖。
(2)火山口湖
火山口湖是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積水所形成的湖。湖水來源於大氣降水或地下水,水中含酸性物質和礦物質比較多,可以使湖水呈酸性。火山口湖一般都位於火山體的頂端,高出地表。我國長白山天池、湛江湖光岩、雲南騰沖火山等地都有著名的火山口湖分布(圖7-25)。
圖7-24 河底的鍋穴(其中充填有卵石砂礫,英國)(舒良樹,2010)
圖7-25 長白山天池
(3)冰斗湖、冰蝕湖、冰磧湖
冰斗湖、冰蝕湖、冰磧湖是冰川作用過程中形成的湖泊。其中冰斗湖是在冰川退卻後,由冰斗部位積水形成的,在我國西部的高山地區多見,如香格里拉哈巴雪山的冰斗湖。冰蝕湖是由冰川掘蝕形成的湖泊,如新疆阿爾泰山西北端中俄邊境友誼峰南的喀納斯湖。冰磧湖是冰川消融時,冰磧物堵塞河道或堵塞冰川槽谷並積水成湖的。如香格里拉千湖山三碧海湖群、碧沽天池湖群、西藏然烏湖等(圖7-26)。
(4)風蝕湖
在乾旱地區,由於強大的風力作用形成的窪地或者沙丘間的窪地積水而成的湖泊稱為風蝕湖。這類湖泊較淺,且多為間歇有水或游移湖。湖泊形態呈狹長的新月形。如甘肅敦煌月牙湖,呈南北狹長的新月形,長約100m,寬約30m,靠地下水補給,四季有水,但水量變化小(圖7-27)。
圖7-26 西藏然烏湖
圖7-27 敦煌月牙湖
(5)堰塞湖
堰塞湖指火山噴出物、重力堆積物、冰川等沉積形成的天然堤壩橫向阻塞河谷,使河流上游段壅水形成的湖泊。如黑龍江鏡泊湖和五大連池均為堰塞湖的典型代表。重力堆積物可以是地震滑坡堆積物,也可以是泥石流堆積物,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圖7-28)。重力堆積物因較鬆散,形成的堤壩易決口,堰塞湖也隨之消失。
(6)鹹水湖
鹹水湖又稱礦湖、礦化湖、礦物質湖。指礦化度大於35/gL的湖泊。鹹水湖基本上都是非排水湖、內流湖,如青海的茶卡鹽湖(圖7-29)。半鹹水湖又稱弱礦化湖,指礦化度為1~35/gL的湖泊,多屬於硫酸鹽-氯化物湖,我國青海湖屬於半鹹水湖。若湖水礦化度小於1g/L,則稱為淡水湖。淡水湖大多屬於碳酸鹽湖、排水湖與外流湖,如安徽巢湖、武漢東湖等。
3.泉與泉華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露頭。當含水層出露地表或因構造斷裂等形成通道時,地下水便湧出地表形成泉。泉的類型根據劃分依據不同而多樣。如上升泉、下降泉、斷層泉、侵蝕泉、自流泉、間歇泉、礦泉、溫泉、熱泉等(圖7-30)。
圖7-28 唐家山堰塞湖
圖7-29 青海茶卡鹽湖
泉華是在泉水溢出口及其附近的疏鬆多孔的化學堆積物。按其主要成分分為鈣華、硅華等,在溫泉、熱泉中,還常有硫華、鹽華和金屬礦物(圖7-31)。
圖7-30 濟南趵突泉
圖7-31 鈣華泉
『叄』 自然景觀資源中,地景可以分為哪幾類
①地貌景觀旅抄游資源。如襲山地景觀、喀斯特景觀、丹霞景觀、砂岩峰林景觀、風成地貌景觀、火山景觀、冰川景觀、海岸景觀等;
②水體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類泉水;
③生物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種野生動植物、海洋生物;
④自然地帶性景觀旅遊資源。如熱帶景觀等;
⑤氣候旅遊資源。如避暑、避寒勝地和四季宜人的溫帶與副熱帶游覽地;
⑥天氣氣象類。極光、雲海等。
⑦其他自然旅遊資源。如特殊自然現象等。
『肆』 生物景觀類旅遊資源的概念
一、生物景觀類旅遊資源及其特點
1.生物景觀類旅遊資源及其類型
生物是地球表面有生命物體的總稱,按其性質可分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據統計,現今被發現、記載並定名的生物體約有2000000種,這使得自然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生物景象。作為旅遊資源的生物景觀,主要是指由動、植物及其相關生存環境所構成的各種過程與現象。
生物景觀以其復雜的形態和由其自身生命節律所表現出的變化性構成了旅遊景觀的實體,是自然旅遊資源中最具特色的類型。
2.生物景觀類旅遊資源的特點
(1)廣泛、多樣性
指生物景觀類旅遊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的廣泛性和多樣性。我國的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包括不少特有、獨存和主要分布於我國的珍稀物種。據統計,目前我國有高等植物30 000多種;維管束植物約有27150多種;獨有的樹木50多種,其中銀杏、水松、水杉、金錢松、銀杉被稱為「植物的活化石」。
我國的動物資源也很豐富,有陸棲脊椎動物約2000多種,其中鳥類約有1189種,獸類近500多種,爬行類約有320多種,兩棲類約210多種。世界上有不少陸棲脊椎動物為我國特有或主要產於我國,如丹頂鶴、馬雞、金絲猴、羚羊等。還有一些屬於第四紀冰川後殘留的孑遺種類,如大熊貓、揚子鱷、大鯢、白鰭豚等,都是極為珍貴的物種資源。
(2)生命有機性
自然旅遊資源中的地質、地貌、水文等要素都屬於無機物,由它們構成的風景景觀,也有動、靜的變化,但這種動態變化主要是在內外營力作用下的自然運動過程,是無生命的。而動、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機體,它們的存在給自然界增加了生命的活力。如青海湖鳥島上的成千上萬只禽鳥,使原本孤寂的荒漠景觀變得熱鬧非凡、生機盎然。
(3)指示性
由於自然地理各要素都處於緊密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之中,每個要素的發展都不是獨立的,而是共軛進行的,根據各要素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系,就可用自然環境中的一個環節來確定其餘環節。自然地理各成分中,生物,特別是植物受其他要素的影響反應最靈敏,且具有最大的表現力。如,椰子正常開花結果是熱帶氣候的標志;溫帶草原景觀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標志。
(4)季節性
季節性是指生物隨季節變化而發生的形態和空間位置變換而形成季節性旅遊景觀的特點。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植物開花,如冬天的梅花、秋天的菊花等。不少植物的葉色也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如銀杏的葉子,春夏季為綠色,秋季為黃色。一些動物的毛色也隨季節而變化。如雷鳥在冬季為了與雪地的顏色保持一致,它的羽毛會退變為白色,作為防禦敵人的保護色。許多動物如候鳥、蝴蝶、馴鹿等,為尋找更好、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會隨季節有規律的遷徙,從而出現生物空間位置隨季節變化的景象。
(5)再生性
再生性是由生物自身的可繁殖性、可馴化性和空間可移動性決定的。人們在生物的可繁殖性基礎上,藉助生物的可馴化性和空間可移動性特徵,在局部改變生態環境條件,運用人工干預的手段將許多動、植物進行馴化、移植、飼養、培育,形成人工生物景觀。如我國通過人力作用保護了瀕危滅絕動物大熊貓和其生存環境,並將它作為珍貴的禮物贈送給許多國家,讓更多人可目睹這一珍貴的「活化石」。
(6)脆弱性
脆弱性是指生物及自然生態系統受脅迫增大且在抗干擾能力上較為脆弱的特點。災害性環境變化,使不少生物死亡甚至物種滅絕。如白堊紀時期的災變環境,使稱霸一時的恐龍滅絕。
二、生物景觀與旅遊
1. 生物是自然景觀的重要構成要素
2.生物是構建人工景觀和優化旅遊環境的軟質材料
3.生物使得旅遊項目更加豐富多彩
一些動、植物可成為某些旅遊地的特色,如我國黃山的「奇松」、峨眉山的彈琴蛙都吸引著旅遊者前來觀賞獵奇。有些旅遊地藉助某種植物開展或舉辦旅遊活動。如斐濟的「紅花節」、荷蘭的「科肯豪夫」花節、加拿大的「楓糖節」、我國大連的「槐花節」、廣東小攬的「菊花會」、深圳和從化的「荔枝節」等。生活形態各不相同的動物經過訓練,可進行驚險有趣的表演,給遊人以歡愉。如「大象之國」泰國,我國深圳的野生動物園。
『伍』 岩石、礦物景觀資源
(一)藍寶石
昌樂是中外聞名的藍寶石產地,是我國最大的藍寶石礦產地,亦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藍寶石礦產地。藍寶石的主要產地即在五圖街道、喬官鎮一帶,既有產自於古火山頸玄武岩中的原生礦,也有分布於沖、坡積的砂礦。該區藍寶石礦是目前為止國內最大、世界罕見的大型藍寶石礦區之一,素有「藍寶石之鄉」的美譽。
昌樂藍寶石的寄生岩石主要為鹼性橄欖玄武岩(圖版3-1-3),其次為碧玄岩。含礦層的最大特點為含有大量橄欖岩等幔源包體及巨晶礦物,風化後多呈黃綠色、黃色或褐紅色,並且含礦層內伊利石化現象強烈。山東昌樂藍寶石原生礦主要是由1800萬a前的火山噴發時,在地表深部高溫條件下熔融岩漿結晶而形成藍寶石結晶體,這些結晶體被冷卻後的熔岩包裹在裡面,這樣就形成了藍寶石原生礦。該礦所產寶石特點是晶體顆粒大、晶體完整、顏色純正、雙色性強,純凈度高、裂絮少等。晶體多為六方雙錐、六方柱和菱面體及其聚形,粒度多在3~20mm,具有極高的研究、觀賞和收藏價值。
藍寶石的砂礦就是經過大自然歲月的侵蝕,裸露的原生礦逐漸地被風化剝離,由岩漿形成的玄武岩被風化為砂礫,包裹在其中的藍寶石晶體被剝離出來與玄武岩砂礫混雜在一起,被水流由高處沖向低處,經過洪水的沖刷和搬運,就形成了面積廣大的砂礦。該礦體呈層狀、埋藏淺、易開采。
昌樂的藍寶石,不僅儲量和品質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出產了許多超大個體的、珍貴奇特獨異的珍品,有相當數量的個體原石和成品都已達到國寶級藏品,價值連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藍寶石產地出產過這么大數量的高品質寶石,世間罕有。伴隨藍寶石的產出,還有大量的紅寶石、黃寶石、綠寶石、花色寶石、奇異寶石,以及石榴子石、鋯石、尖晶石、方晶石、橄欖石、鈣鈉長石、玉髓、燧石、石英玉等多種珍貴的寶玉石。
(二)木魚石
木魚石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空心的石頭,學名「太一餘糧」、「禹余糧」、「石中黃子」,俗稱「還魂石」、「鳳凰蛋」,象徵著吉祥如意、佛力無邊,可護佑眾生、辟邪消災。木魚石是寒武紀中期地質時代,淺海中經化學沉積形成的一種珍貴的礦產資源,距今約5.5億a。因它特有的粉晶細晶結構和紋理清晰流暢酷似木紋(圖版3-1-4),也稱之為木紋玉。而昌樂木魚石形成於數千萬年至上億年前,系風化的玄武岩裂隙中的黏土質鐵質結核,富含偏硅酸、鍶、鉬、鋰、鎵、鋅、硒等10多種元素(圖版3-1-5)。昌樂木魚石具有空腔環帶結構的鐵泥質、鐵錳質分泌體,形狀大小不一,直徑幾厘米至幾十厘米,外表多呈土褐色、橙黃色、紫紅色,內壁多呈土黃色,空腔內有的為液體,有的有核,成卵形或粉末狀,用手搖動能發出響聲,因此被人們稱之為「會唱歌的石頭」,這也是地質作用送給昌樂寶地的又一瑰寶。
『陸』 自然風景旅遊有哪些資源
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
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柒』 其他地質景觀資源
(一)方山風景區
方山位於昌樂縣城東南10km,方圓8km2,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唯一的藍寶石原生礦區,藍寶石儲量豐富,有「寶石第一山」之稱(圖版3-1-7)。森林覆蓋率達48.9%,山中有方山廟、方山備戰防空洞、探寶洞等景點。
方山為三個鄉鎮的界山,是國有孤山林場一個林區,為壽陽山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2100畝,森林面積1800畝,樹種以側柏、刺槐、車梁木為主。區域內自然資源、人文景觀豐富多彩,風景優美。主峰方山山體高大,海拔338m,山上怪石嶙峋,樹木蔥郁,山西坡有始建於元朝的方山廟一處(圖版3-1-8),院內有碑林一處,殿宇兩座,神像9尊,廟下坡有「壽」柏古樹群,廟四周有4000餘株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側柏古樹(圖版3-1-9),其中有距今700多年的元柏,也有距今600多年的明柏,樹高林深,蔚為壯觀。昌樂古八大景觀中的「方水朝煙」景觀即在該景區內。
(二)黃山火山群落區
位於昌樂縣城南20km的喬官鎮,規劃佔地2000多畝。區內山勢起伏有致,植被茂盛,有多處山泉及兩座小型水庫,周邊有大小火山口近20處(圖版3-1-10)。規劃利用周邊豐富的植被條件、景觀資源及火山地質環境,以生態農業開發為主線,以營造綠色環境為先導,逐步建設集農業科普、地質科研及觀光、種植養殖、農科文化展示、田園特色飲食、溫泉洗浴健身為一體的休閑旅遊度假區。
(三)仙月湖風景區
仙月湖風景區依託原高崖水庫而規劃、建設,位於昌樂縣西南部與臨朐縣的交界處,總庫容1.45億m3,常有水面9.9km2,湖內魚類資源豐富,大壩周圍綠林成蔭,水質無污染,與沂山及本縣內的藍寶石、古火山口、山旺化石等旅遊資源形成較好的配比和組合關系(圖版3-1-11)。2002年他們與山東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合作完成了《昌樂縣仙月湖風景旅遊項目總體規劃》,2004年又委託南京林業大學設計院對仙月湖壩下林區進行景觀綠化設計,分三期實施仙月湖風景區建設,把仙月湖水利風景區建設成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昌樂縣將把原高崖水庫建設成山、水、林、路等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相結合,集住宿、餐飲、休閑、娛樂、康體多功能為一體的水利風景區(圖版3-1-12)。因這里有「嫦娥仙湖奔月」和「姜太公仙湖賞月」的美麗傳說,故定名為「仙月湖水利風景區」。
(四)壽陽山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區
壽陽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45000畝,其中國有林地面積12720畝,集體所有土地面積32280畝,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以原昌樂縣國有孤山林場為主體,主體山峰孤山是渤海南側第一山,孤山古稱首陽山,山體險峻,「橫看成嶺、側觀成峰、山勢突兀、險峻陡峭」,山頂有廟一座,相傳為伯夷、叔齊避難之處(圖版3-1-13)。公園內方山山體高大,山上怪石嶙峋,樹木蔥郁,山西坡有始建於元朝年代的方山廟一處,院內有碑林一處,殿宇兩座,神像9尊,廟下坡有「壽」柏古樹群一處,樹高林深,蔚為壯觀。同時區內建有高爾夫旅遊度假區、世界名俗風情區、生態休閑度假區、礦址公園游覽區、戶外運動休閑區、健康教育園區、農家生態度假區等旅遊資源景區,重點開發旅遊度假、休閑娛樂和特色居住等項目,打造成為生態良好、富有文化魅力,可持續發展的旅遊度假區。
『捌』 地層景觀資源
昌樂縣轄區隸屬晉冀魯豫地層區,以齊(河)-廣(繞)斷裂為界,北部華北平原地層分區,南部隸屬於魯西地層分區的濰坊-臨沂地層小區,處於構成山東大地的三大地層:泰山群、沂水群、膠東群的交會處,區內地層發育齊全。自新太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層均有地表出露,特殊的地質地理位置,決定了昌樂具有豐富多樣的地層構造。昌樂有分布於營丘鎮王家莊—土峰及田家老莊一帶的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組黑雲變粒岩、磁鐵石英岩等;在營丘鎮附近分布有大面積含鐵石英岩,中間的崇山子還賦存著濰坊地區最古老的火山岩——安山岩;位於朱劉街道、鄌郚鎮、營丘鎮的古生代地層有大面積石灰岩、砂岩,共有海相、陸相、濱海-淺海相、潮間-淺海相、潮下帶-潮上帶相、台地邊緣相、陸架邊緣斜坡相成、陸架相、陸架邊緣盆相、台地邊緣礁帶相、台地邊緣礁-灘過渡相、開闊台地相、台地相—潮坪潟湖相、海陸交互相、山麓洪積相、河流相等多達16種成岩類型的沉積岩,它們形成於不同時期,前後相差5億多年;特別是新生代地層的三個群:古近紀五圖群、新近紀臨朐群和第四紀地層的9組地層,在昌樂全部都有賦存,在山東省也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