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黨徽景觀

黨徽景觀

發布時間: 2021-02-27 15:58:43

1. 關於中山陵的歷史

中山陵
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餘分別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於此。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 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 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常。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 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

2. 黨組織活動計劃

征 集 建 議
根據群眾參與度保留節目
保留節目除了表彰、奉獻等活動外,可以試今年開展活動的群眾參與程度和群眾好評度進行確定。[詳細]

開展「身邊黨員集中履諾周」活動
建議黨員節日黨員承諾工作相結合,開展「身邊黨員集中履諾周」活動。[詳細]

有南湖特色的黨員關愛形式
黨員節作為有南湖特色的黨員關愛形式,應該長期堅持,內容與形式與時俱進。[詳細]

舉辦一次黨史圖片展
舉辦一次黨史圖片展。分誕生、成長、奪取政權、改革開放成果等章節,展示我黨一路走來的光輝旅程![詳細]

開展「再走紅色之旅,重溫崢嶸歲月」活動
組織黨員以南湖紅船為啟航點,探訪井崗山延安等革命勝地,緬懷先烈,鼓舞干勁。[詳細]

放假半天
放假半天!集中開展各類體育活動、文娛演出,將建黨日活動推向高潮。[詳細]

捐贈書籍
由各支部向每一位黨員贈送我黨在戰爭年代艱苦奮戰題材的書籍,為聯系村、社區捐贈一批反映我黨光輝歷程的書籍。[詳細]

贈送生日賀卡
贈送生日賀卡,火紅的封面,閃閃發光的黨徽,打開這樣一個特殊的賀卡,裡面洋溢著熱情的政治生日賀詞。[詳細]

開展黨員基層共建活動
黨的生日結合「五型機關」創建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組織開展黨員到結對村、社區或黨建聯系點過黨的生日活動。[詳細]

建設文化主題公園
節日需要熱烈喜慶氛圍,需要群眾的熱情參與。以黨的80多年來的成長經歷,黨的領導人各個時期相關的名人趣事為主題。[詳細]

創建「中國共產黨黨建高峰論壇」
在黨員的節日構建中設置「黨建高峰論壇」,聘請國內外黨校理論學者或者資深學者參與交流討論。[詳細]

進行專題談話
進行專題談話。在黨員過「政治生日」時,由支部書記與黨員談話,了解掌握黨員的思想動態和實際困難。[詳細]

建立黨員「政治生日」冊
建立黨員「政治生日」冊,將黨員名單按入黨日期排出「政政治生日」序列。[詳細]

黨員文藝匯演
節日不僅要有形式,也要有內涵。我們可以通過舉行黨員文藝匯演的形式,寓教於樂,讓大家感受到黨員的風貌。[詳細]

紅色旅遊
紅色旅遊作為我區旅遊開發的重點,應當突出紅色和綠色的有機結合,即要把南湖紅船作為一個紅色亮點。[詳細]

開展多種形式的「黨的生日」聯歡
如青年黨員聯誼活動,中老年黨員聯誼活動等,為全區黨員之間的交流互通搭建平台。[詳細]

開展活力慶7.1,運動度節日活動
組織開展如羽毛球、網球等對抗性的體育運動,1927年共產黨員揮灑滿腔熱血建黨,當代共產黨員揮灑熱汗度過黨的生日。[詳細]

開展7.1愛心一日捐活動
開展7.1愛心一日捐活動。以 7或7的倍數為額度進行愛心捐款活動。[詳細]

舉辦「紅色派對」
舉辦「紅色派對」,發放「紅包」——節日賀卡、紀念徽章、健身用品、休閑禮品等。[詳細]

創意規劃黨的誕生地系列活動項目
成立專家團隊,創意規劃黨的誕生地系列活動項目,與電視媒體合作,外景設置「紅色革命之旅」大型沖關「七•一」主題節目。[詳細]

到人民英雄園悼念革命先烈
「飲水不忘挖井人」,在黨的生日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組織黨員到人民英雄園悼念革命先烈。[詳細]

黨員志願者活動
制訂相應工作方案,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黨員志願者活動,爭取把我區黨員志願者隊伍打造成一張響亮的名片。[詳細]

網上留言或者簡訊徵集作為黨員的驕傲
使黨員能夠深切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名黨員的自豪感,從而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倍努力。[詳細]

黨員奉獻總結日
要「黨員奉獻、群眾參與」為目標,要把黨的生日打造成黨員思想匯報日、黨員奉獻總結日、群眾工作評價日。[詳細]

開展「我入黨的日子」徵文活動
通過徵文活動,使黨員重溫自己入黨時的點點滴滴,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暢談自己入黨時的感受。[詳細]

為生活困難黨員送節日禮
建議黨員幹部到各村、社區走訪慰問困難黨員和老黨員,給他們送去慰問金和糧、油等慰問品。[詳細]

大力組織宣傳
激勵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深入挖掘典型,採取多種舉措,及時對各類活動進行宣傳,提升知名度。[詳細]

認真搞好策劃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嚴密組織,精心策劃,將內在的活動實質轉化為有生命力的宣傳載體,讓人在實地參觀。[詳細]

深刻挖掘內涵
深度挖掘活動的精神實質,要像提煉「紅船精神」那樣,統一製作較為權威的宣傳畫冊或電視專題片,形成宣傳合力。[詳細]

科學發展我先行
可參照各類紀念日活動的做法,每年設計一個主題詞,今年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詳細]

「紅色七月」主題實踐活動
主題目標設計,可放在凝聚精氣神,打造團隊精神;傳遞黨的溫暖;追昔撫今談信仰,重塑新時期黨員形象等方面。[詳細]

開展一次培訓
黨組織不能只限於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也要組織已入黨的同志的培訓,力爭在一屆內使全體黨員培訓一次。[詳細]

開展一次活動
即每個黨的生日開展一次有針對性的活動,即要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時期黨的中心工作,開展相關的活動。[詳細]

強化一個意識
即通過每年黨的生日的慶祝活動,不斷強化每個黨員的意識,不忘自己是名中共黨員,不忘黨的宗旨。[詳細]

建黨積極分子座談會
召開一次建黨積極分子座談會,通過座談,增強建黨積極分子堅信黨的信念。座談會圍繞對黨的信念、入黨動機。[詳細]

讀一本好書
為回顧黨的光輝歷程,謳歌黨的豐功偉績,全區黨員結合自己本職工作,選讀一本書,進行精讀。[詳細]

開展一次走訪慰問全區老黨員老幹部活動
主要黨政領導逐戶走訪看望全區的老黨員、老幹部和生活困難黨員同志,送去節日問候。[詳細]

開展一次主題實踐活動
結合「創業、創新、創優」三創活動,開展「送溫暖、送法律、送文化、送健康」活動,組織黨員幹部開展送科技下鄉。[詳細]

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
結合「科學發展觀學習活動」,緊密聯系全區「招商引資攻艱年、轉型升級推進年和城鄉統籌突破年」的主題活動。[詳細]

組織一次黨員座談會、憶黨恩活動
全區各鎮、街道及區級部門黨(總)支部組織一次黨員座談會,黨員結合各自成長歷史,憶黨恩,藉以增進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詳細]

開展一次學習參觀活動
利用我市革命遺址資源多,歷史內容豐富的優勢,以支部為單位組織黨員開展迎「七一」 學習參觀活動。[詳細]

開設「南湖黨員活動角」
依託南湖革命勝地在七一廣場等地開設「南湖黨員活動角」,可開展革命游歷史知識竟猜、趣味性游園、志願服務等活動。[詳細]

開展「了解歷史、解剖自己」黨史論壇活動
通過各種形式(培訓、講座、演講、徵文、競賽、參觀、拓展、文藝等活動)在黨員中開展我黨成長歷程知識的學習。[詳細]

黨員感恩日
7月1日全體黨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插上一面黨旗,以此來感謝中國共產黨成為我們個為黨員學習工作生活的堅強後盾。[詳細]

開展「七個一」活動
在「七一」期間開展「七個一」活動:開展一次黨性教育,結合全區上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回顧黨的光輝歷程。[詳細]

黨建工作「回頭看」活動
開展黨建工作「回頭看」活動。每個黨員對照年初黨建工作的要求,對半年來黨建工作進行系統梳理,總結經驗。[詳細]

南湖區慶「七•一」系列活動
舉辦南湖區慶「七·一」系列活動:一是組織廣大文藝骨乾和文藝愛好者,精心編排節目,謳歌黨的光輝歷程。[詳細]

組織上門服務隊伍和設立集中服務點
各級黨組織結合自身行業、崗位特點,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為基準,組織上門服務隊伍和設立集中服務點。[詳細]

實地考察嘉興水質
我認為在黨的生日到來之際,廣大共產黨員要實地考察嘉興水質,深刻認識到水污染的嚴重性和治理的緊迫性。[詳細]

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
以基層黨委為單位,組織全體黨員。舉重一次有一定規模聲勢的 「國旗在革命聖地升起,黨旗在我心中飄揚」升旗儀式。[詳細]

開展一次組織生活
以基層支部為單位,向全體黨員贈送入黨日紀念卡,寄語祝福送上黨組織關愛。組織全體黨員開展一次支部組織生活。[詳細]

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可以為身邊同事、為社區鄰居、為親朋好友甚至至親家人,不管熟悉和不熟悉,力所能及向周邊傳達友愛和微笑。[詳細]

瞻仰「紅船」, 上「水上黨課」
每年「七一」前後,區級機關各部門黨組織分批組織全體黨員和入學積極分子參觀黨的一大會址紀念館,瞻仰「紅船」。[詳細]

齊聚區府廣場舉行升國旗儀式、合唱革命歌曲
「七一」和「十一」當天,建議區委組織部組織各部門全體黨員和入學積極分子齊聚區政府南門廣場,舉行升旗儀式。[詳細]

公布招待費開支列排名榜
「七一」當天,建議在區府A樓大廳醒目位置,由區審計局和區紀委監察局聯合公布半年來各部門招待費開支情況,列出排名榜。[詳細]

老黨員座談會
在黨的「7.1」生日前夕召開一次老黨員座談會。內容:回顧黨史,自己當年入黨和積極工作要求進步的歷史。[詳細]

表彰先進事跡
表彰黨員中的先進事跡,學先進,促提高。[詳細]

革命聖地生活
在建黨88周年之際,組織黨員到革命聖地去過一次特別的組織生活。[詳細]

聽老黨員講那過去的故事
嘉興市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奮勇爭先,取得了光輝成績,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優秀兒女前來南湖創新創業。[詳細]

紅色景觀開放日
除了南湖紅船,嘉興還有很多與紅色歷史相關的人文景觀和紀念遺址,例如沈鈞儒故居、朱生豪故居、金九避難處等等。[詳細]

「迎七一、真情頌黨恩」歌詠比賽
開展「迎七一、真情頌黨恩」歌詠比賽,在黨員的節日里,讓我們的老黨員、新黨員重溫中共共產黨88年來的風雨歷程。[詳細]

觀看革命老片
組織全體黨員觀看革命老片,特別是黨88周年來的風雨歷程紀錄片。[詳細]

紅色簡訊編寫評選大賽
通過紅色簡訊編寫大賽,可以使得黨員們為編寫簡訊而更為積極主動的學習黨史等等一系列理論知識及歷史知識。[詳細]

乘座南湖新區免費觀光巴士
南湖區新開通二條南湖新區免費觀光巴士,為了向全市(區)廣大黨員、群眾宣傳、推薦南湖區近年來的建設和發展的成就。[詳細]

參加文體活動
作為黨的節日,必須組織全體黨員參與,以支部為單位,開展適合每位黨員參加、既豐富多彩又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詳細]

走訪、慰問、召開座談會
作為黨組織,要在黨的節日期間,通過走訪、慰問、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共產黨員的心聲,關愛困難黨員。[詳細]

組織和發現新嘉興人加入中國共產黨
通過組織和發現新嘉興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新嘉興人在我市的數量逐年增加,在不同崗位上為推動嘉興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詳細]

黨性教育
樹立、表彰一批典型或利用發展一批黨員,開展一次黨性教育。[詳細]

集中公益活動
開展一次集中公益活動。首先由一名黨員在中學或小學開展一次黨課教育, 然後開展一次集中撿拾白色垃圾活動。[詳細]

老幹部黨員與年輕幹部黨員結對
開展一次老幹部黨員與年輕幹部黨員結對,在工作上給予幫助,老幹部多教年輕幹部學習處事經驗,以便提高工作效率。[詳細]

創業黨員與貧困黨員結對
創業黨員與貧困黨員結對,雙方多聯系、多走動。學習與傳授各類技術,幫助脫貧致富,再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詳細]

老黨員慰問活動
開展一次黨齡50周年老黨員慰問活動。[詳細]

組織黨員座談會
由社區黨總支組織組織黨員座談會,黨員結合自己的成長歷史,談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以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詳細]

出宣傳板報
出一期宣傳板報。 主題:慶祝建黨86周年,展示黨86周年帶領全國人民走過的崢嶸歲月和光輝業績。[詳細]

黨員電教展播活動
深入挖掘和宣傳報道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中的先進典型,加強正面引導,教育黨員,扎扎實實開展好慶「七一」黨員電教展播活動。[詳細]

黨員義工
黨員義工到社區義務勞動。內容:打掃街道、清理花圃、草坪雜物等。[詳細]

黨支委民主生活會
在領導幹部中開展學習與自查,。以找一找自身的不足與差距;表一表在今後工作中要如何發揮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主題活動。[詳細]

「紅船時代先鋒」系列報道
開展以「紅船時代先鋒」為主題的宣傳報道,對黨員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以整改提高、解決民生問題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進行宣傳報道。[詳細]

黨員睦鄰節活動
舉辦一系列的黨員睦鄰節活動。黨員的面積分布比較廣,大家在一起的活動時間比較少,可以進行一定的比賽等活動。[詳細]

「再回紅船」集體活動
舉辦一次集體的會活動,活動名稱為:"再回紅船",主要是以回到1921已黨剛剛成立的地方,讓黨員同志知道黨的艱辛路程。[詳細]

重溫入黨誓詞 永葆黨員本色
為紀念七一黨的生日的到來,開展一次紀念黨的生日、重溫入黨誓詞、永葆黨員本色的活動。前往嘉興市南湖革民紀念館參觀。[詳細]

南湖區黨員奉獻日
將每年的七月一日訂為「南湖區黨員奉獻日」,以鄉鎮、街道為單位,組織黨員上街開展為民服務活動。[詳細]

大型文藝演出
可在每年七月一日,以鄉鎮、街道、社區為單位,組織由黨員自編、自演的大型文藝演出。[詳細]

「優秀黨員在身邊」電視評選
開展一次「優秀黨員在身邊」電視評選活動,邀請在南湖區各條戰線上的「優秀黨員」,在電視上進行事跡宣傳。[詳細]

建領導小組
建領導小組,打造黨的生日為黨員節日的氛圍和環境,提升建黨建高地的意識。建立以區、街道、社區(村)三級領導小組網路。[詳細]

重籌劃運作
重籌劃運作,制訂黨的生日為黨員節日的方案和計劃,整合建黨建高地的資源。籌劃中要注意3點:一是財政傾斜,資金配套。[詳細]

強關愛激勵
強關愛激勵,突出黨的生日為黨員節日的品牌和特色,落實有效舉措。全區統一在「七一」節全區黨員放假半天。[詳細]

南湖區黨員先進事跡報告會
組織舉辦一次「南湖區黨員先進事跡報告會「或「南湖區黨員先進事跡匯報圖片、文選展覽會」,向市民介紹成果匯報。[詳細]

慰問老黨員、上門送溫暖
開展一次「慰問老黨員、上門送溫暖」活動,對「因公犧牲、因公受功、離退休老同志、老黨員、孤寡、貧困」的老黨員慰問。[詳細]

「我為黨旗增光彩」徵文比賽
開展一次「七一」——我們的節日,徵文內容以「我為黨旗增光彩」為主題,突出新時期「共產黨員」的革命性和先進性的徵文活動。[詳細]

「建黨88周年」知識競賽
開展一次「建黨88周年」知識競賽活動,在「南湖日報,南湖晚報」,選登知識競賽題,也可南湖新聞網上選登。[詳細]

「黑板報」比賽
進行一次規模較大的「黑板報」比賽,由區政府,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組成「迎七一、祝黨生日」為主題的黑板報。[詳細]

黨員書畫比賽
開展一次「黨員書畫比賽」活動,活動作品可在文藝演出氣場所展覽,或在市圖書館或其它場所展出。[詳細]

黨員義務勞動日
開展一次「黨員義務勞動日」活動,「七一」當天,由區政府、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黨員組成,為市民開展一次義務勞動日。[詳細]

黨員文藝宣傳
舉辦一次規模較大的「黨員文藝宣傳」活動,在本區幾個主要宣傳點,由各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社區文藝宣傳隊、參加演出活動。[詳細]

黨員遊行活動
組織一次規模較大的「黨員遊行活動」,由區政府組織,並由政府、企事業單位、公安、武警、街道、社區黨員組成。[詳細]

3. 中山陵的陵園建築

陵墓建築按南北向中軸線對稱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緩坡上,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鍾」,取「木鐸警世」之意。山下孝經鼎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南面入口處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表現如鍾下的懸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石階、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築,與四周的圍牆形成了大鍾的本體。最高處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築,到牌坊平面距離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後的墓室表現為大鍾的鍾鈕。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8個平台,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崗石牆面,顯得莊重肅穆,青色象徵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為迎孫中山靈柩,從南京下關碼頭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櫬大道,名「中山路」(又稱中山大道)。靈柩所過之處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紀念。(中山碼頭,中山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逸仙橋,中山門,陵園路)
中山陵墓道,由博愛坊至陵門,全長440米,寬36米,分辟三道,中間的一條寬12米,為鋼筋水泥路面,左右兩條道路,各寬4.6米,植檜柏各二行。在墓道兩側之間,由南相北,對稱地排列了五對長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檜柏對稱地種植在每一對花池裡,緊緊地護衛在中道兩側,顯得高潔峻拔,氣勢雄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謁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產生一種對孫中山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中山陵第六平台繼續拾級攀至第七層平台,此大平台上布置了一對仿銅石獅子。此為福建著名雕刻鋪蔣源成的第三代傳人蔣文子所制,雕刻藝術極為奇妙,在兩只石獅的口中,各有一隻圓球,能在口中自由轉動而不會掉出。後來,在汪偽時期,西側一隻雌獅的牙齒被損壞了,圓球也就此失落。雌獅腳下一隻小獅也被盜走了。 孝經鼎 孝經鼎位於中山陵正南面,1929年,孫中山先生靈柩奉安中山陵後,戴季陶和國立中山大學全體同學為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懷念之情,決定捐資鑄造一尊銅鼎,安放在中山陵前。
孝經鼎由金陵兵工廠鑄造。戴季陶對此鼎的設計和鑄造極為重視。1932年04月09日,他以書面形式,對有關設計和鑄造部門提出具體要求:「圓形銅鼎,鼎上五方(萬一五方不易妥當,則六方亦可)、三級。鼎亭全部黃銅吹色(造法全由陵園作主)。向外正面刻八德字;向內正面刻智、仁、勇三字,全部集總理字。鼎內藏四方銅碑,上刻戴太夫人書孝經(如字太大時,可用照相縮小)。下面三級石台。四面欄桿石級全部雕花。」從現存銅鼎石台來看,基本上是與戴季陶的要求一致的。
1933年05月07日,在這里舉行了庄嚴的銅鼎奠基典禮。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臨現場,戴季陶致詞。致詞畢,戴季陶和辛樹幟倆人小心翼翼地將一隻銅箱共同放入石匣中,銅箱面刻戴季陶所書的《總理遺囑》,箱內貯存著中山大學在南京的師生所恭錄的《總理遺教》。銅箱放入石匣後,由戴季陶將水泥注入石匣內封固,然後,將石匣徐徐放入距地面深約三米的地基中。隨後,建造石台,鑄造銅鼎。由此,中山陵園又添新景觀。
孝經鼎為青銅鑄造,造型別具一格。從構造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下為銅鼓狀的底座,通體飾有花紋,平面光滑如鏡,正中刻有一個五角星,五角星周圍刻有「設計監造者」五個字,然後是一個圓圈,圓圈外圍刻有夏行時、韓棟、楊光煦等11位監造者的姓名,銅鼎的三足就鑲嵌在底座平面之上;中部為銅鼎的主體,雙立耳,二足部位飾有三隻張口的獅子頭,腹部為圓形,朝北一面鑄有楷書書寫的「智、仁、勇」三字,朝南一面鑄有楷書書寫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字,盡管已被磨去,今仍可見痕跡,腹部稍下方,鑄有楷書書寫的「國立中山大學敬獻」八字;銅鼎口沿上部為一座六柱、三重檐的六角攢尖頂亭子,屋面覆小瓦,亭內豎有六方長方形的銅碑,上刻戴季陶之母黃太夫人手書的《孝經》全文。整個鼎高4.25米,重約5噸,腹部最大直徑1.21米(一說1.3米),造價1.3萬元。
石台平面呈八角形,其內部為鋼筋混凝土構築,表面鑲蘇州花崗岩。石台高約三米,分為三層,低層直徑約16米,中層直徑12.7米,上層直徑4米,每層石台邊緣都圍有雕花花崗岩石欄桿。石台中央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的圓形石墩(又稱鼎座),銅鼎就放置在這個石墩上。石台造價2.27萬元。
銅鼎和石台堪稱珠聯璧合,不可分離,不過在「文革」期間,孝經銅鼎從石台上被拆下,運送到中山陵園工程隊的院子里保管,而將新街口的孫中山銅像安放到此石台上。直到1985年0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60周年前夕,有關部門方將孫中山銅像遷到藏經樓孫中山紀念館廣場,孝經鼎才又重新安放在原石台上。 博愛坊 中山陵牌坊亦稱博愛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處,謁陵憑吊者必經於此。整座牌坊,都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和風格。牌坊高11米,寬17.3米,三間四柱沖天式。
牌坊的頂端,蓋有藍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腳前後,夾抱鼓石,柱底是長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蓮瓣、雲朵和古代建築彩繪式的圖案。在牌坊中門的橫楣上,鑲有石額一方,鐫刻孫中山先生的手書「博愛」二字,因此,這座牌坊被稱為博愛坊。
石牌坊橫楣上的「博愛」兩個鎏金大字,寬博大方,空間開闊,予人暢想無窮。孫中山先生平時最喜歡將這兩個字寫以贈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譽為博愛之都。 陵門 陵門建築在中山陵中軸線上的正中,門前是一塊寬闊的的水泥平台,能容納一萬多人。平台兩側是絨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對稱的十棵四季長青的黃楊球,還有六株名貴的千頭松,其狀如傘,異常優美。陵門的外面,兩邊有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的圍牆相連,把中山陵墓拱衛在裡面。
在陵門的兩旁,有一對漢白玉石獅,頸毛光滑柔軟,張口正視前方,形態逼真。用這對石獅分列建築物的兩側,從而使建築物更加突出,顯得陵門氣勢磅礴。
陵門建在水泥大平台之上,但要比大平台高得多。遊人登上20級花崗石台階,方才到達陵門。它的平面為長方形,寬24米,進深8.8米,高16.5米,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但全部用花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處的圖案花紋,均雕刻得十分精緻。
陵門的屋頂為單檐歇山式,上覆藍色琉璃瓦。陵門有三個拱門,中間較大,兩邊稍小,由於兩邊門略為小點,覺得中門有了尺度感,顯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門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銅雙扉,北面三扇門,則僅有門洞而無門扉,南面正門的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餾金大字。這是孫中山先生的手書,端莊朴實,雄邁俊逸。
陵門面闊實五為間,東西各一小間,常年門扉關閉,裡面存放六頂藤製轎子,二頂為躺式的,四頂為坐式的,為國內外年邁要人謁陵時乘坐。這些轎子「文革」期間搬到音樂台化妝室保管。
陵門前大平台東西各建有一座硬山卷棚式的相對稱的休息室,屋面覆蓋藍色琉璃瓦。東房做衛士室,西房作休息室,室內裝有洗手間設備,實際上是兩座象徵性點綴建築物。 碑亭 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後面第二層平台上,以花崗石建造,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為仿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高17米,寬12.2米,平面近似方形。
墓碑為,高9米,重達幾十噸,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當年建造墓碑時,曾向國內各省廣泛徵求墓碑材料。福建省選制了一塊龐大的花崗石碑料,當在裝運時,由於體積太大,又極其沉重,裝上船不久,就沉沒到水裡去了。於是,只好又從福建趕制了第二塊花崗石運到南京來。從南京下關碼頭全靠人工滾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從山下運到山坡碑亭工地,耗時達四十餘天,由此可見當時工程艱巨和宏大以及建築工人堅韌不拔的毅力。現在,人們在碑亭里見到的大石碑,就是用當年第二塊福建花崗石製成的。
關於碑亭中的墓碑碑文,在陵墓工程剛開始興工的時候,1926年03月18日,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曾討論過。當時准備在中山陵為孫中山先生刻墓碑、墓誌銘、傳記等,並且作了分工,由汪精衛寫碑文,胡漢民作墓誌銘,吳稚暉寫傳文,張靜江撰記文。可是,過了將近兩年多的時間,這些碑文內容都沒有確定下來,到1928年01月0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在上海召開會議,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故以不用為宜。並且決定由譚延闓書寫碑文。
1930年03月07日,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又明確規定了碑文的內容和書寫格式,在這塊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豎刻三行鎏金碑文: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
字為顏體,筆畫流暢,結構嚴謹,雄健有力。 石階 從博愛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落差73米。392級石階象徵當時全中國的3億9千200萬人。
而從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階339級,象徵當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為339人,寓意每人作為一個台階,將中山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迎面的這一段共有290階,分為8段,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台階全部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
石階是中山陵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門、碑亭、祭堂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庄嚴雄偉的「警鍾形」整體。中山陵的設計者和建築者,巧妙地把392級石階分成10段,這種布局,獨具匠心,頗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視,只見台階,而不見平台;但從上向下俯視,只見平台,而不見台階。從第七層平台繼續攀登30級、42級,54級石階,分別到達第八、第九、第十層平台。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偉氣勢。這126級石階的兩側建有石欄桿,又在石階上縱向設兩行欄桿,將石階分隔為三道。中山陵的祭堂,就建在第十層平台上,但從第十層平台還要往上走過9級石階,方能進入祭堂大門。到這里,中山陵一共是10層平台,392級石階。 祭堂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位於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個大平台上。大平台東西寬137米,南北深38米。處在山頂最高峰,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國傳統陵墓布局的特點,採取中軸線對稱的布置方式,建築的色彩也沒有採用傳統帝陵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而採用藍色屋頂灰白色牆身。反映了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願望。
祭堂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權」字樣,由張靜江書寫六個鎏金篆字,在中門上嵌總理手書「天地正氣」四個鎏金大字。
當時,設計師呂彥直原先的設計中,碑亭、陵門的屋頂用琉璃瓦,而祭堂則採用銅瓦。銅瓦雖然堅固,但價格昂貴,葬事籌備委員會便決定改為琉璃瓦:檐下各築石斗拱飛檐二層,堂之南面有三個拱門,上刻花紋,各門設梅花空格的紫銅門二扇,
祭堂中央供奉孫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像,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孫中山先生身著長袍馬褂,高額廣頤,手持一本長卷,那凝視著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軀,給肅立於此的人們以難忘的啟迪。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 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殿堂四周有反映孫中山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穹頂上繪有巨幅國民黨黨徽。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之墓」石刻。
祭堂前面東西兩側,矗立一對高大的華表,是用福建花崗石雕琢而成的。華表高12.6米,下部直徑2米,上部直徑1米。華表的斷面為六角形,六面均飾浮雕卷雲紋。遠遠望去,華表彷彿直插青天,富有很強的立體感。大石階邊的兩側石座上,各置紫銅帶蓋的銅鼎一尊。華表與銅鼎,把祭堂襯托得更加宏偉壯麗,又增添了肅穆和寄託哀思的氣氛。 墓室 進門為圓形的浩氣長存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卧像。
鍾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為鍾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隨著中山的免費開放,參觀中山陵的客流大幅度劇增,中山陵的遊客量每天都達到近三萬人,雙休日接近五至六萬,由於靈堂墓室小門太過狹小,只有一米一,內部空間也只有六十平方左右,為了杜絕發生事故的安全隱患,更是出於遊客的安全考慮,以及對文物的保護,一般不開放墓室,但在重大節慶日將適時開放。 陵園周邊 中山陵附近,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鍾山北麓,還有座庄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 簡介 圖片 音樂台 音樂台在中山陵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建於1932年冬,它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款建造,由陵園工程師顧文鈺設計。流徽榭三面臨水,一面傍陸,流徽榭以石階與岸相連。平面呈長方形,長13米,寬9米,四周圍有約一米高的藍色欄桿;卷棚頂,上覆白色琉璃瓦;立柱表面均為藍色;檐椽施以白漆藍紋;梁枋、雀替均施以彩繪;地面鑲嵌紅色八角形小瓷磚。「流徽榭」三個楷書大字,是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 藏經樓 藏經樓又名孫中山紀念館,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一座寺院樓,共三層,樓後有迴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塊,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十六講,計15萬5千餘字。 美齡宮 美齡宮是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下榻的別墅,正式名稱為「國民政府主席官邸」,有「遠東第一別墅」的美譽。美齡宮主體建築是一座三層重檐山式宮殿式建築,頂覆綠色琉璃瓦。在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著1000多隻鳳凰,是中國唯一一例。整座建築富麗堂皇,內部裝飾奢侈豪華,裝飾以旋子彩繪,特別是藍底雲雀瓊花圖案出自工筆畫家陳之佛之手,獨一無二。四周林木藏盛,終年百花飄香。汽車可直抵宮門,樓底層為接待室、秘書辦公室等,二樓西邊是會客室、起居室,東邊是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卧室。

4. 黨旗經過了幾次修改

總共經歷了9次修改。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明確統一的旗幟與徽標。直到南昌起義時,起義部隊仍沿用了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同時沿用了北伐時所用國民黨陸軍軍旗。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後,各地武裝起義相繼展開。這時,中共中央雖然確定了建立工農民主政權的方針,但仍提出組織工農暴動於左派國民黨旗幟之下。

出於對革命形勢的清醒認識,1927年8月20日,毛澤東在以中共湖南省委名義給中共中央的信中鄭重提出:「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

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國民黨的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可以斷定國民黨的旗子真不能再打了,再打則必會再失敗……我們則應立刻堅決的樹起紅旗……」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明確:必須要「打出共產黨的旗子」,革命才能成功。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盧德銘等在湘贛邊界領導發動秋收起義,部隊統一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毛澤東提出秋收起義應該打出一面自己的旗幟,並責成工農革命軍參謀何長工具體負責。

據何長工回憶:「旗子和袖章圖案是當時師部副官楊立三同志和我在修水設計,並請人按圖案製作的」,「由我設計製作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鮮艷的紅旗中間,一顆大五角星,星中是鐮刀和斧頭的圖案,靠旗桿有一條十厘米寬的空白,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番號,十分威武……」

就這樣,「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旗」成為中國共產黨真正亮出的第一面正式旗幟。從此,中國共產黨人鮮明地舉起了自己的旗幟。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毛澤東在《西江月·秋收起義》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

據親歷者回憶,軍旗設計好之後,修水縣數十名裁縫義務承擔了軍旗的縫制任務,布店老闆無償獻出當地的平江紅布,突擊製作了100面紅旗及1000枚袖章,標識不同的部隊番號後,分發到各團、營、連級單位。遺憾的是,由於動盪的戰爭環境,這100面旗幟沒能保存下來。

1958年9月5日,何長工在解放軍總直機關馬列主義業余大學作報告時曾說:「這樣,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就成立起來了。在中國、在東方,第一面革命的紅旗打起來了。」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打出的第一面旗幟———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從旗幟的圖案元素上看,這面軍旗已經具備了日後黨旗式樣的主要元素,此後的黨旗與這面軍旗有著明顯的承繼關系。

早期沒有統一規格樣式

秋收起義後,1927年9月19日,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根據革命形勢的變化通過決議,宣布「八月決議案中關於左派國民黨運動與其旗幟下執行暴動的一條必須取消」,從此放棄「左派國民黨」的旗幟,提出宣傳和建立蘇維埃的口號。

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廣東省委聯席會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通告(第14號)———南方局、省委聯席會議通過的最近工作綱領》,明確指出:「一律廢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紅旗以斧、鐮為標志,與國際旗同。」

這是黨的領導機關第一次作出的關於黨的旗幟的正式決定。「用紅旗,以斧、鐮為標志」的中共黨旗圖案式樣,基本框定了黨旗的輪廓和構成要素。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起義的將士將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等徽章拋棄在街上,換上紅領帶。一時間,「鐮刀斧頭交叉的紅旗,飄展於全廣州市」。

隨著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爆發,中國共產黨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以星火燎原之勢在全國迅速鋪開。各地黨組織在領導武裝暴動的過程中,紛紛打出代表工農武裝的五星、鐮刀、斧頭或錘頭等圖案組成的紅旗。

此時使用的黨旗,都是各級黨組織就地選材製作,限於當時的艱苦環境,還未形成統一的規格樣式。從今天看,這些形制各異的旗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黨史資料。

中共中央軍委於1930年4月和9月分別頒布《關於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的通知》和《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對紅軍軍旗作出規定。

在此基礎上,1931年3月18日,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蘇維埃和群眾團體紅軍旗幟印信式樣》,進一步明確規定了紅軍旗幟鐮刀、錘子和五角星的圖案樣式,規定把五角星提到旗頂一側,突出黨的領導地位,鐮刀錘子放在旗中央,突出工農階級地位,五星、鐮錘一律用金黃色,以增強美感。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會上通過了《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關於國徽、國旗及軍旗的決定》,正式規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徽、國旗和軍旗。這對今後黨旗黨徽的規范和統一產生了重要影響。

高舉民族團結的大旗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旗幟在長征路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精神鼓舞作用。

1935年5月,紅軍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涼山彝族地區,受到不明真相的彝族群眾和部族武裝的阻擋。紅軍嚴格執行黨的民族紀律,絕不向彝族同胞開槍。彝族果基家族首領果基·小葉丹深受感動,與劉伯承司令員按照彝族習俗歃血為盟,舉行了著名的彝海結盟儀式,紅軍授予他「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的旗幟。隨後,小葉丹用七天時間將中央紅軍全部護送出100餘里的彝族區。

紅軍通過後,「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在小葉丹的帶領下,聯合其他家族,與國民黨軍隊斗爭了五年多。在艱苦的歲月里,小葉丹把隊旗當作民族團結的見證和民族解放的希望,珍藏在貼身衣服的夾層里,以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搜查和迫害。

1941年,小葉丹被捕前,將隊旗交到妻子和弟弟手中,說:只有共產黨、紅軍講民族平等,把我們彝人當人看。萬一我死後,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面旗幟,將來交給劉司令!

1942年6月18日,在國民黨挑起的彝族內部械鬥中,出獄不久的小葉丹遭到被國民黨軍隊收買的部族武裝伏擊,不幸身亡,年僅49歲。

1950年,冕寧縣解放。小葉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遺囑,將珍藏的「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鄭重交到了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的手中。後來,劉伯承又將這面隊旗轉交軍事博物館收藏。

高舉團結抗戰的大旗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以民族大義為重,為抗日救國,忍痛脫掉紅軍軍裝、摘下紅軍帽,換上國民革命軍軍服、戴上青天白日帽徽,又一次舉起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

許多紅軍戰士為換裝而想不通,改編後的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曾動情地說:「我們取下紅星,不是要丟掉它,這里有烈士的鮮血和我們的理想;要往遠處看,為了抗日救國,可以把紅星保存起來,把它放在心坎里;紅星在我們心裡,就不會迷失方向……」

此後,中國共產黨為亮明政治和民族立場,更好地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和武裝群眾,既適應敵後抗日根據地「三三制」政權建設的需要,同時又不影響國共合作的大局,一度以中華民國國旗作為戰旗。

在陝甘寧邊區,在各抗日根據地,在開展黨的工作和重大紀念活動中,中國共產黨黨旗仍高高飄揚,起著巨大的引領和號召作用。

1939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山東分局婦女幹部趙煜琴被派到沂水縣馬頭崖村開展黨的活動。趙煜琴與幾位婦女幹部縫制了一面黨旗,交給當時馬頭崖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秀。此後,這面黨旗見證了馬頭崖幾批新黨員的加入以及當地共產黨員對侵略者的不屈反抗。

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下,劉洪秀與妻子為了不暴露黨的組織,幾次冒著生命危險在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的眼皮底下將這面黨旗救出險境,保護了當地黨組織。這面黨旗被他們珍藏了50年,直到1989年捐獻給沂水縣檔案館。這也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發現的第一面黨旗。

七大首次在全會上懸掛黨旗

隨著革命斗爭的深入開展,作為一個不斷走向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開始意識到應該有自己正式的統一的旗幟。

194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楊家嶺召開會議,正式確定了黨旗的樣式:「中共黨旗樣式,長闊為三與二之比,左角上有斧頭鐮刀,無五角星,並委託中央辦公廳制一批標准黨旗,分發各主要機關。」

按照政治局會議決議,當時中共中央辦公廳製作的黨旗,橫120厘米、豎80厘米,左上角中間(全旗1/4處)為黃色「斧頭鐮刀」交叉組成的黨徽圖案,其直徑為30厘米,旗桿套為白色,寬6.5厘米,旗桿套不包括在整面旗的尺度之內。這樣,中國共產黨製作的第一批規范的黨旗在延安誕生了。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夜,經過緊張周密地籌備,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

主席台正中懸掛著毛澤東、朱德的巨幅畫像,左右兩側斜插著六面鮮艷的黨旗,紅色的旗面、黃色的鐮刀錘頭分外引人注目。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懸掛黨旗。

在大會召開前,七大籌委會收到各地代表的許多來信,要求在黨的代表大會上,研究中國共產黨黨旗的相關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建議黨旗式樣應統一規范,要體現地域化、民族化的特點。為此,中共中央專門成立了黨旗黨歌委員會,全面負責相關事宜。

七大召開期間,黨旗黨歌委員會發出徵集黨旗圖樣的通知,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收到來自延安黨政軍領導機關、中央黨校、魯迅藝術學院、聯防軍政治部等單位和個人的230多幅黨旗設計稿。

總體來看,應征圖樣基本以紅、黃兩色為主色調,紅色象徵著革命,黃色代表革命的萬丈光芒,意指無產階級必將取得革命的勝利,開創無限光明的新世界。圖案意象上,以鐮刀、錘頭、槍矛、五角星等元素出現的頻率最高。

歷時81載寫入黨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鑒於各地詢問黨旗制式者甚多,中共中央宣傳部於1949年6月15日下發關於黨旗問題的通知:一、中共黨旗過去無正式規定,現正在擬制中;在未頒布前各地不要自行公布黨旗格式尺寸及解釋。

二、群眾自行懸掛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或錘鐮旗或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者,均聽便。但誤掛蘇聯國旗者,應善意勸止,免滋誤會與造謠。三、蘇聯國旗為紅底,左上角有黃色交叉之錘鐮,其上有黃五角星,長與高為二比一。蘇聯無黨旗。

1950年6月,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黨的生日到來之際,各地紛紛詢問黨旗事宜。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親自安排參與國徽設計的鍾靈繪制了三種黨旗式樣,並寫信請示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經研究,由中央組織部擬定黨旗製作方案。

隨後,中央組織部就黨旗製作作出規定:「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鐮刀斧頭。旗桿套為白色。」「黨旗國旗同時懸掛時,國旗在右黨旗在左。」

1951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對華東局關於黨旗式樣的請示予以批復:「在黨中央未正式規定出黨旗的統一式樣以前,在黨的三十周年紀念時,各地可按舊例,一律採用紅旗加鐮刀錘頭,不必在旗上加中國共產黨等字。」

195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就公布黨旗的統一圖案事項,再度發文:「中央同志意見,此事需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在此過渡時期,只能沿舊例,仍用紅旗左上角綴以錘頭鐮刀的樣式。」「黨旗上只有錘頭鐮刀,並無五星(蘇聯國旗上有五星),此點請注意。」

紅色旗面、黃色鐵錘和鐮刀組成的圖案,構成了黨旗的基本框架,這種基本樣式沿用至今。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大召開,會場主席台上方第一次懸掛了黨徽。從此,會場懸掛黨徽成為此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慣例。然而此時的黨徽圖案是方柄鐮刀和方形錘頭的組合,在細節上仍不同於今天的黨徽。

1995年4月,中共中央責成中央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起草《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製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1996年9月21日,經中央批准,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此《規定》,指出:「中國共產黨黨旗為旗面綴有金黃色黨徽圖案的紅旗。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

《規定》共12條,對黨旗黨徽的性質、式樣、規格、製作和使用等都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並附有標准圖案和製法說明。至此,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終於有了統一而明確的規范。

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11月14日,在黨的十六大閉幕會上,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新修改的黨章增寫了「黨徽黨旗」一章作為第十一章,對黨徽黨旗圖案的性質、製作和使用作出了明確規定。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歷經81年,黨徽黨旗制度在黨章中得以確立和規范。這對於維護黨徽黨旗尊嚴,增強黨的感召力、凝聚力,增強廣大黨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組織紀律性,意義重大。

5. 中山陵有哪些景點

1、孝經鼎

孝經鼎位於中山陵正南面,1929年,孫中山先生靈柩奉安中山陵後,戴季陶和國立中山大學全體同學為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懷念之情,決定捐資鑄造一尊銅鼎,安放在中山陵前。

2、博愛坊

中山陵牌坊亦稱博愛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處,謁陵憑吊者必經於此。整座牌坊,都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和風格。牌坊高11米,寬17.3米,三間四柱沖天式。

牌坊的頂端,蓋有藍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腳前後,夾抱鼓石,柱底是長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蓮瓣、雲朵和古代建築彩繪式的圖案。

3、陵門

陵門建築在中山陵中軸線上的正中,門前是一塊寬闊的水泥平台,能容納一萬多人。平台兩側是絨毯般的草坪。

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對稱的十棵四季長青的黃楊球,還有六株名貴的千頭松,其狀如傘,異常優美。陵門的外面,兩邊有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的圍牆相連,把中山陵墓拱衛在裡面。

4、碑亭

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後面第二層平台上,以花崗石建造,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為仿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高17米,寬12.2米,平面近似方形。

墓碑為,高9米,重達幾十噸,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當年建造墓碑時,曾向國內各省廣泛徵求墓碑材料。

5、祭堂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位於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個大平台上。大平台東西寬137米,南北深38米。

處在山頂最高峰,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國傳統陵墓布局的特點,採取中軸線對稱的布置方式,建築的色彩也沒有採用傳統帝陵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而採用藍色屋頂灰白色牆身。反映了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願望。

    6. 中國共產黨黨旗的演進過程

    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志。紅色黨旗上的唯一圖案標識,是金黃色的黨徽。
    一、以俄為師,把「鐮刀斧頭」作為中國共產黨旗幟上的主要標識。
    1920年6月,陳獨秀等在上海決定成立共產黨組織。8月,取名「中國共產黨」,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正在留法勤工儉學的蔡和森,在對西歐各國共產黨特別是俄國共產黨考察的基礎上,於8月13日、9月16日寫給毛澤東的兩封信中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並提出了具體的建黨步驟。9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發表《對於時局之我見》,稱「吾黨」為「社會黨」,後又改稱為「共產黨」。在此前後,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張申府在北京通過信函討論了黨的名稱問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有了名稱後,組織也相繼建立,但中國共產黨在創建初期還顧不上黨徽黨旗的設計製作。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前期這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尚未製作統一的黨徽和黨旗。
    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旗徽標識不是在成立時就有的,是隨著革命斗爭的發展和需要,逐步形成和確定的。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由於有俄國共產黨人幫助建黨並參會,黨的會議上多用俄共(布)的蘇維埃旗幟或馬克思、列寧畫像。中國共產黨的發起者們,還來不及將一個嶄新的革命黨應具有的一切考慮周全,一切只能是順從簡便易行的原則。黨組織開會,有時需要懸掛黨旗,可自己的黨旗又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呢?在當時順理成章的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黨旗自然要與世界無產階級政黨的旗幟一致起來,當時的「老大哥」也就是唯一建立政權的俄國(蘇聯)共產黨,他們的旗幟理所當然地成了中共黨旗的範本,這也就是在紅旗左上角加黃色鐮刀錘子圖案的蘇維埃旗幟。因此,從中國共產黨早期所打出的旗幟式樣看,其雛形顯然來源於列寧所創建的蘇聯的旗幟。這種旗幟的含義,普遍的解釋是:錘子象徵工人階級,鐮刀象徵農民階級,兩者組合,是工農聯盟的標志,也是共產黨的標志。五角星既象徵工、農每一隻手的五指(勞動力),亦代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紅色是革命的顏色,黃色則是革命光芒的顏色。
    中國共產黨的各地黨組織成立之後,黨旗由各級黨組織模仿俄共(布)旗幟的式樣自己製作,所以,具體規格式樣也就不盡相同。即使如此克隆過來的紅色旗幟,在當時的公開場合並沒有正式舉出。由於強調國共合作,出於形勢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一直打著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次起義是在「主義不變、旗幟不變、綱領不變、組織不變」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由於起義的准備比較倉促,沒有打出中國共產黨自己的一面旗幟來。在著名的「八七會議」上,關於要不要繼續舉國民黨的旗幟,共產黨人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毛澤東在會上提出拋棄國民黨旗幟的論題,但支持者甚少。會議最後雖然確定了發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但大多數人依然主張用國民黨的旗幟。出於對革命形勢的清醒認識,毛澤東一直堅持自己的主張,並在多次會議上反復提出有關旗幟的問題,他在給黨中央的信中寫道:「國民黨的旗幟已成軍閥的旗幟,只有共產黨的旗幟才是人民的旗幟。」強調指出:「在工農兵蘇維埃時候,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幟了,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幟……立刻堅決地樹立紅旗。」
    中國共產黨真正亮出自己的第一面旗幟,出現在1927年9月毛澤東本人組織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中。當時,參加秋收起義的武裝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毛澤東堅持應該打出一面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來,他向工農革命軍中的參謀何長工部署了此項工作。何長工後來回憶說:「第一師成立後,我和楊立三同志負責籌辦部隊的印章、旗幟。這樣,我們第一次打起了工農革命軍的紅旗。」(何長工:《難忘的歲月》第3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這面新設計的旗幟用一大塊鮮紅的布製作,旗幟兩面的中央各縫著一個黃色的五角星,在五角星的中心位置,畫著象徵工農的鐮刀和斧頭。在白色旗桿套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由此我們看到,在中國革命史上,是先有工農革命軍的軍旗,後有中國共產黨的黨旗。
    1927年秋的中國,是一個風起雲涌的大變革時代。這時,國民黨右派反革命的真面目已經徹底暴露,迫使中國共產黨必須豎起自己的大旗。9月,中共中央召開臨時政治局會議,明確宣布放棄國民黨的旗幟,正式提出了建立蘇維埃的口號。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廣東省委聯席會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第十四號通告:最近工作綱領》,明確指出:「廢除國民革命軍的名義,改稱工農革命軍;廢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紅旗,以斧、鐮為標志。」(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二七)》,第三冊,第431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這是中共黨的領導機關第一次作出的關於黨旗上有「斧頭鐮刀」標志的正式決定。
    中共黨旗圖案「用紅旗,以斧、鐮為標志」的範式,基本框定了黨旗黨徽的輪廓和構成要素。由此亦見「斧頭鐮刀」的式樣,並非由中國共產黨人獨自發明,而是移植於俄共(布)或者說以俄共(布)為核心的共產國際。
    二、黨旗黨徽上代表工人階級的是錘頭還是斧頭?中國共產黨在初創時期,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國情出發,在黨旗黨徽圖案設計上曾特意以「斧頭」圖案代表中國手工業者,以「鐮刀」圖案代表農民。從1921年7月到1942年4月長達21年的時間里,中共中央及各級組織有過多次明確黨徽圖案為「鐮刀斧頭」的規定和決議。但在此期間,又由於受蘇聯國旗的影響,中共黨旗黨徽上的圖案既出現過「鐮刀斧頭」,也出現過「鐮刀錘頭」。在戰爭年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黨旗黨徽圖案一直處在變動的、不規范的狀態中。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沉,霹靂一聲暴動。」這是毛澤東1927年在《西江月·秋收起義》詞作中描述的情景。這首詞,毛澤東在後來作過修改,將其中的「修銅」、「便」、「平瀏」、「沉」分別改為「匡廬」、「要」、「瀟湘」、「愁」,但對「鐮刀斧頭」的提法並未作修改,這說明毛澤東對「鐮刀斧頭」的記憶猶深,也說明當時旗幟上普遍以「鐮刀斧頭」為主要圖案標識的歷史事實。
    1930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令》:「各級軍旗一律用五角星紅旗,星內排列鐮刀斧頭之國際徽,旗用大紅色旗,中央為五角星,五角星為白色,中為鐮刀斧頭交叉排列,鐮刀斧頭用黑色,旗之右邊鑲白布長條書寫番號。」這一規定,使當時分散作戰的紅軍部隊所用的旗幟式樣進一步正規化、規范化。這種「三○式」軍旗,是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使用范圍最廣的式樣。由於戰爭在當時是全黨的主要任務,軍旗的廣泛使用,也深刻影響了黨旗黨徽式樣的演進。
    有眾多歷史文獻表明,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鐮刀斧頭」可說是黨徽的代名詞,「鐮刀斧頭」的說法被普遍認可。著名的楹聯「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最早出現在1933年9月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三十軍解放四川達縣後,軍政治部設在一家地主宅院內。紅軍便在宅院門樓兩旁的石柱上鏨刻了這副氣勢恢宏、形象生動的名聯,把黨徽中的主要元素「鐮刀斧頭」巧妙地鑲嵌了進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宗旨,描繪了紅軍的英雄氣概。後來,紅軍宣傳工作者在長征沿途曾多次書寫這副楹聯及其他類似楹聯。在四川興文縣,也有紅軍寫的「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的楹聯,橫批是「變!變!變!」這幅楹聯,對廣為宣傳「鐮刀斧頭」的形象記憶,有著深刻的歷史影響。從紅四方面軍留存的歷史文獻看,黨徽圖案也多為斧頭鐮刀。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隨著革命形勢的大發展,中央蘇區相繼取得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2年夏,中央蘇區在根據地范圍內開始了多次突擊發展黨員運動。由於黨組織建設的迫切需要,從入黨宣誓儀式上的黨旗,到黨員大會的會場布置,黨的組織工作者開始關注黨旗黨徽的式樣。這一時期,中央蘇區主要傳媒《紅色中華》報的插圖中,刊登有不同式樣的「鐮刀斧頭」、「鐮刀錘頭」圖案。這些在當時被譽為「國際徽」、「國際旗」的圖案,成為各革命根據地軍民的圖騰隨處可見,也隨時即興發揮的有些任意。在如此無法規范的情況下,有人提出黨旗黨徽中的「斧頭」不能足以代表工人階級,應當改換為「錘頭」,與蘇聯的旗幟相一致。1933年4月,中共中央研究決定,把黨旗黨徽中的「斧頭」圖案調整成為「錘子」圖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蘇維埃群眾團體及紅軍旗幟印信式樣》,其中對軍旗的式樣做了詳細的更改說明,並下發了軍旗圖式,規定旗的右上方為一五角星,旗中間為交叉的「鐮刀錘子」,旗的三邊有旗須,旗桿處有二寸三分的白布書寫部隊番號。同時規定五角星和「鐮刀錘子」一律用金黃色。這種軍旗一般稱為「三三式」軍旗。此後,中國工農紅軍軍旗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的旗幟,都相應地做了改變。
    由於當時戰爭頻繁,不久,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遭到慘敗,中央紅軍被迫開始戰略大轉移,黨旗黨徽中「斧頭」變「錘子」的決定並未在全黨全軍得到貫徹執行。以至於在長征路上、在陝北等各根據地,「斧頭」與「錘子」仍然混用;以至於在後來的中共中央文件中仍然出現「鐮刀斧頭」的提法。從歷史圖片看,在這一時期使用的軍旗式樣也多為「三○式」而少「三三式」,原因可能是「三三式」旗須的繁贅,不如「三○式」簡捷明快。斯諾名著《西行漫記》中,收錄有「三○式」軍旗的照片。紅四方面軍、陝北紅軍等曾較長期使用「三○式」軍旗。在1935年長征前後時期,從所舉的旗幟式樣可區別出紅軍部隊建制的歸屬。
    綜合分析各種文獻及圖片,從總體上看這一歷史時期的黨旗黨徽,是「鐮刀斧頭」,或是「鐮刀錘頭」?有著三個明鮮的特點:(1)從形成文字的文獻字面上看,在黨的有關決議中,說明黨旗黨徽圖案是「鐮刀斧頭」的占絕大多數,而在實際製作中又多以「鐮刀錘頭」圖案為多;(2)從地域上看,中央根據地在許多會議等正式場合多使用「鐮刀錘頭」圖案,閩西、湘鄂西、鄂豫皖、川陝、陝北等革命根據地的黨旗黨徽圖案則多設計為「鐮刀斧頭」;(3)從美工角度看,抽象時多用「鐮刀錘頭」,具象時多用「鐮刀斧頭」。
    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後,中共中央曾多次提出關於確定黨旗黨徽式樣的議題,希望能有明確的、統一的規范。1942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對黨旗式樣作出決定:「中共黨旗式樣,寬闊為三與二之比,左角上有斧頭鐮刀,無五角星,委託中央辦公廳制一批標准黨旗,分發各主要機關。」至此,中國共產黨第一批制式黨旗隨即誕生。當時製作的標准黨旗規定為紅色,橫120厘米,豎80厘米,左上角中間(全旗四分之一處)為黃色「斧頭鐮刀」交叉組成的黨徽圖案,其直徑為30厘米。旗桿套為白色,寬6.5厘米。旗桿套不包括在整面旗的尺度之內。黃色的「斧頭鐮刀」代表工人和農民的勞動工具,象徵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代表著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紅色象徵革命,黃色象徵光明。決定中特別指出,保留象徵工農聯盟的「斧頭鐮刀」,去掉原來旗幟上的五角星,是為了與蘇聯的旗幟相區別。由此也說明,當時中共中央對黨旗式樣的考慮十分慎重。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正式確定黨旗的式樣。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大會主席台幕布正中,懸掛著毛澤東和朱德的畫像。在畫像下方的圖案中,中間綴有中國共產黨黨徽:鐵錘鐮刀,稻穗和麥穗圍繞著它。畫像兩邊,分別斜插著六面紅色的綴有鐵錘鐮刀的中國共產黨黨旗。當755名代表走進會場時,庄嚴肅穆的場面令與會代表們為之振奮。這是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台上第一次豎立正式的黨旗,從而結束了黨從「一大」至「六大」無正式黨旗的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三年前有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中國共產黨黨旗式樣所作出的「斧頭鐮刀」的決定,但在黨的「七大」會場上及在此前後各抗日根據地所出現的中共黨旗黨徽圖案,基本上都統一於「錘頭鐮刀」,已經鮮見「斧頭鐮刀」圖案。紅色旗面、黃色鐵錘和鐮刀組成的圖案,構成了黨旗的基本框架,這種基本式樣一直沿用至今。
    實際上,究竟是用「斧頭」還是用「鐵錘」,這不只是圖案形式上不同,而是涉及到對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和性質的理解,更涉及到對「共產黨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這個命題的理解。斧子和錘子,在相當程度上與不同的生產形態相聯系,各自代表著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斧子,主要用於手工業者,如木工、伐木工、消防員等,與大工業的聯系不多;錘子,主要用於大工業中的工人,如鉗工、鍛工、扳金工等產業工人,他們所使用的工具都離不開錘子。所以,斧子是手工業的象徵物,而錘子是大工業的象徵物,錘子更多地代表著當時的先進生產力。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而工人階級是與大工業相聯系的。鐵錘代表工人,鐮刀代表農民。用鐵錘和鐮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黨徽,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政黨。因此,共產黨的黨徽應當採用「錘頭鐮刀」做標志才最為妥當。「錘頭鐮刀」的寓意,更符合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隨著時間的推移,黨旗黨徽上的「斧頭鐮刀」改定為「鐵錘鐮刀」,更加准確地代表了工農聯盟的本義。
    三、黨旗黨徽進一步規范化、標准化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是黨的象徵和形象標志,黨旗黨徽的規范化、標准化是黨的制度建設中十分重要的問題。黨的「七大」之後,中共中央及有關部門曾幾次討論研究黨旗的規范化問題,考慮重新設計黨旗式樣,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落實。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間的圖片文獻看,盡管從「七大」之後就有了黨旗的正規式樣,但各地黨組織使用的黨旗黨徽圖案還存在著差異,還需要進一步規范化和標准化。
    1949年9月,在全國解放戰爭接近取得全面勝利的時候,軍委總政治部發布了《關於入黨儀式所用黨旗尺寸的規定》,其中對黨旗的製作確定了暫時規范:「暫規定寬80厘米,橫120厘米之紅旗,左上角的中間為黃色鐮刀、錘頭,其直徑為30厘米。黨旗旗桿左套為白色,寬為6.5厘米,亦即旗面橫長1/18強。旗桿式樣與矛頭與軍旗製法相同。」10月1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函復軍委總政治部:「同意在黨旗未統一規定前按暫行規定之式樣試用。」
    1951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對華東局關於黨旗式樣的請示予以批復:「在黨中央未正式規定出黨旗的統一式樣以前,在黨的30周年紀念時,各地可按舊例,一律採用紅旗加鐮刀錘頭,不必在旗上加中國共產黨等字。」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連續的「階級斗爭」等政治運動接連不斷,特別是「文革」十年的「踢開黨委鬧革命」,紅旗的海洋成為「革命運動」的獨特景觀,以至於「全國山河一片紅」,但那是紅衛兵、造反派的大旗,而少見黨徽閃耀的黨旗。盡管這一時期黨的領導人在逝世後的遺體上覆蓋的是「鐮刀錘頭」的黨旗,典型的如至今保存在天安門廣場上紀念堂內毛澤東遺體上的黨旗,但這些黨旗卻都不是經中共中央正式規定的黨旗式樣。人們不會想到,建黨30周年時所說「黨中央未正式規定出黨旗的統一式樣」的時間會拖得這么長,直到改革開放後又是十多年之後,這個問題才被提上中央的議事日程。
    為切實維護黨旗黨徽的尊嚴,使黨旗黨徽的製作、銷售和使用規范化,加強管理,1995年4月,中共中央責成中央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對黨旗黨徽的製作和使用的規范化問題提出意見,並起草《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製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1996年9月21日,經中央批准,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這個《規定》(中辦發[1996]25號),進一步規范了黨旗黨徽的式樣和使用。《規定》共12條,它對黨旗黨徽的性質、式樣、規格、製作和使用等都作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至此,黨旗黨徽有了統一規范的標準式樣。
    《規定》指出,「黨旗黨徽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志」,「中國共產黨黨旗為旗面綴有金黃色黨徽圖案的紅旗」,「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根據實際需要,中國共產黨黨旗可按比例放大或縮小,通常分5種規格,其尺寸分別為:長288厘米,寬192厘米;長240厘米,寬160厘米;長192厘米,寬128厘米;長144厘米,寬96厘米;長96厘米,寬64厘米。黨旗的製作法:(1)旗面長寬之比為3∶2,旗面左上方1/4部分綴黨徽圖案。(2)畫旗面長與寬中線將旗分成4等分的長方形,左上方長方形內劃出橫18豎12等分的小方格。黨徽圖案切於8×8小方格的正方形內,正方形的上部與旗上邊空3格,左側與旗左邊空4格。(3)旗桿套為白色。黨旗上黨徽兩面相對。黨徽則可按實際需要按比例放大縮小,並無一定大小規定。
    《規定》中關於黨徽「鐮刀」的式樣,有一個顯著的變化是矩形「刀把」變成了圓形,這是黨徽「鐮刀把」的重大改變。至此,黨徽上的「鐮刀把」經歷了四種式樣:
    (1)「刀把」上部有凸出圓棱的長圓柱體寫實長「鐮刀把」。蘇聯國旗中的「鐮刀把」具象寫實,有一個顯著特點是「刀把」靠上部有一圈凸出圓棱。中國共產黨初建時,地方黨組織在自行製作黨旗黨徽或一些報刊插圖中的黨旗黨徽,曾模仿蘇聯國旗「鐮刀把」圖案,有這一圈凸出圓棱,在圖畫中常以一短橫線示意。
    (2)光桿的長圓柱體寫實長「鐮刀把」。仍是模仿蘇聯國旗「鐮刀把」圖案,但「刀把」靠上部有的那一圈凸出圓棱被省略,「刀把」較長是這種樣式「鐮刀」圖案的顯著特點。
    (3)由寫實的長圓柱形到抽象的矩形「鐮刀把」。約始於上世紀30年代之後,由長「刀把」演變而來,形成標志是「刀把」尾端由圓變方。
    (4)由抽象矩形到更加抽象、藝術化的「鐮刀把」。始於1996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製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特別註明,「將一正方形分為32等分」畫黨徽,以左下角的五個方格畫一小圓,在小圓右上部與「鐮刀刀背」兩個點相切,「構成鐮刀把」。
    1996年11月19日、12月12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分別發出《關於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定點生產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於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供應銷售有關問題的通知》。1997年7月9日,中央組織部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發文《關於加強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定點生產、內部銷售和使用管理的通知》,規定「非定點企業一律不得生產黨旗黨徽及相關產品,違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按超越經營范圍依法處理。」「禁止在市場上銷售黨旗黨徽」。
    2002年11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增寫了「黨徽黨旗」一章,作為第十一章。具體分為三條:第五十一條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第五十二條規定,「中國共產黨黨旗為旗面綴有金黃色黨徽圖案的紅旗。」第五十三條規定,「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志。黨的各級組織和每一個黨員都要維護黨徽黨旗的尊嚴。要按照規定製作和使用黨徽黨旗。」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第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增寫「黨徽黨旗」一章,是自建黨80多年以來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中國共產黨黨章》、《中國共產黨章程》的第一次。對於維護黨徽黨旗的嚴肅性,發揮黨徽黨旗的感召力,增強黨員的光榮感、使命感,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影響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2007年10月21日黨的「十七大」通過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圖41),「黨徽黨旗」仍是第十一章,內容同於「十六大」。
    綜上所述,黨徽黨旗的重大歷史演變主要有:
    (1)黨徽中代表工人階級圖案的變化,經歷了從「斧頭」到「錘頭」的重大改變。
    (2)「鐮刀把」有四種不同形狀:一是具象寫實的兩端稍細、中間粗的紡錘形長圓柱體,並在「刀把」靠上部有一圈凸出圓棱;二是光桿的紡錘形長圓柱體,去掉了「刀把」靠上部有一圈凸出圓棱;三是演變為抽象示意的矩形;四是再藝術化為更加抽象的球形。
    (3)黨徽黨旗的象徵含義:前期,中國共產黨黨旗的紅色代表革命,黃色象徵光明;而斧頭(錘頭)、鐮刀為工農的勞動工具,象徵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自1996年起,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的含義有了相關的解釋:紅色象徵革命,金黃色的錘頭、鐮刀代表工人和農民的勞動工具,象徵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版《中國共產黨章程》)。

    7. 中山陵的介紹(500左右)

    中山陵前臨平川,後依青山,呈警鍾型。陵墓建築全部覆蓋藍色琉璃瓦,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以寬闊的花崗石台階連接,緊湊完整,蔚為壯觀。祭堂內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建國大綱》,正中是孫中山坐姿雕像,墓室里陳放著孫中山卧式雕像。它結合山巒地勢,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綠茵、寬闊石階把孤立的小建築聯成整體,蒼松翠柏,漫山碧綠,既有時代氣息,又蘊民族風格,是我國近代大型群體建築的傑作。
    中山陵園歷盡滄桑,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許多景點建築毀於炮火之中。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對中山陵的保護。劉伯承任南京市長時,曾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陵墓四周。1961年,中山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中國政府撥款100萬元,將中山陵陵門、碑亭、祭堂頂上的琉璃瓦進行了更換,祭堂和墓室的銅門也全部修整如新。1986年,國家又撥專款再次對中山陵的靈堂、碑亭和牌坊加以修葺,並修復了陵墓附近的藏經樓主樓,作為孫中山紀念館。港澳台遊客到此無不感嘆:「中山陵漂亮,保護得真好!」在中山陵園建園7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孫中山的侄孫女孫穗英在拜謁時,激動地對中山陵園的管理人員說:「感謝你們為先生陵墓付出的勞動。先生在天之靈可以告慰了!我一定把所見所聞帶到台灣、帶到美國。」
    中山陵內的多處附屬建築近年來也得到了妥善修復和保護,正氣亭、永豐社、永慕廬、議政亭、仰止亭、音樂台、流徽榭、行健亭、航空烈士公墓等均修葺一新。中山陵園管理局還將籌集資金,對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別墅--桂林石屋進行修復。
    中山陵園的修復和重建工作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襄助。由台灣張平詔先生捐資建造的「博愛閣」已屹立在梅花山之顛,由香港意利輝投資有限公司張健、蔣明兩位先生捐資建造的「中山書院」也已在當年中山文化教育館的舊址上落成。
    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園林總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改革開放以來,中山陵園管理部門對紫金山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僅補植雪松就達10萬株。同時不斷採用新技術和先進管理手段,加強對林木的保護管理和治蟲、防火工作。如今,這里林海蒼茫,花團錦簇,四季景緻美輪美奐。
    春季,梅花山上萬株梅花爭奇斗艷,250多畝的梅花山暗香浮動,賞梅的人流如潮湧動;夏季,中山陵音樂台紫藤懸垂,撫慰英靈。流徽榭、紫霞湖清洌襲人,更有陵園大道已成綠蔭長廊,構成一片涼爽世界;秋季,松風閣、寶公塔等名勝古跡掩映在綠葉黃花叢中,靈谷公園內萬株桂花四處飄香;冬季,紫金山更見壯偉,中山陵墓區雪松尤顯青翠挺拔。
    作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鍾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中山陵每年吸引觀光遊客達四五百萬人次,並獲得了國家環保總局等單位聯合頒發的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證書。今後,中山陵園風景區將以民國文化和明文化為主線發展旅遊事業。
    今日中山陵,使前來拜謁瞻仰的海內外同胞無不感到心動情凝。中山陵園管理局局長王學智說:「中山陵是中華兒女永遠景仰的聖地,保護好中山陵,這是海內外所有炎黃子孫的共識。我們將不遺餘力地保護好它,建設好它,管理好它。」(完)
    以孫中山先生陵墓為中心,有牌坊、陵門、祭堂等建築物。在其周圍還散布著一系列紀念性建築,區內有音樂台、藏經樓(孫中山紀念館〕、美齡宮、流徽榭、光華亭、行健亭、永豐社、仰止亭、中山書院,整個景區面積約31.1萬平方米。

    8. 南京中山陵風景區

    中山陵
    說起中山陵,就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棄醫從政。於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並被推舉為總理。他提出了「驅除韃擄、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1921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4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邀請抱病北上討論南北議和,終因積勞成疾,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1926年3月12日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舉行了中山陵奠基典禮。歷時3年多,耗資150萬銀元,中山陵終於在1929年春竣工,同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葬孫先生的遺體於中山陵。
    現在來到的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大家朝南看,廣場正南是一座八角石台,石台上那尊雙耳三足的紫銅寶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徑1.23米是中山陵紀念性裝飾之一,鼎鑄於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鼎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賜鼎又稱「孝經」鼎。
    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的是一座四楹三闕門沖天式石牌坊。大家抬頭可以看見坊額正中的「博愛」兩字,這兩字為孫中山先生的手跡,語出唐代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這也是正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穿過480米的墓道,現在來到的是陵門平台,整個陵墓平面為「木鐸」形。這座宏偉的三拱門,是陵寢的入口,高16米,寬27米進深8.8米,用福建花崗岩築成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說國家政權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註解。
    過了陵門便是碑亭,亭正中這塊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闓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鎦金顏體大字。大家都認為孫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於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就是石階,來到第四層平台可以看見一對銅鼎上刻「奉安大典」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拾級而上來到祭堂平台,祭堂在鍾山半山腰,從博愛坊到祭堂共有392級台階,從陵門到祭堂共290階。共有8個大小平台設計師寓意是讓人在艱難攀登時,牢記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訓。平台正面兩側有一對仿古青石鼎,由孫先生的兒子孫科一家敬贈的
    面對我們大家的是祭堂和墓室,這是陵墓的主體部分。祭堂是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四周有堡壘式的小建築,並有兩座高12.6米的華表拱衛,祭堂屋頂為重檐九脊,上覆藍色琉璃瓦。祭堂門額上有「民族」「民生」「民權」陽文篆字,居中的「民生」門楣上端又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直額。
    進入祭堂,內部以雲南產白黑色大理石鋪地,堂內有黑柱12根。四周牆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兩壁上所刻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祭堂正中是孫中山著長袍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高4.6米,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阿林斯基受孫中山葬事委員會之託,用義大利白石雕刻而成,並於1930年從巴黎運至中山陵,全部造價為150萬法郎。坐像下四面6幅浮雕石截取了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6個片斷。分別為「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受印」、「振聾發聵」、「討袁護國」。
    敬祭堂來到墓室,墓室是半球形封閉建築,頂呈西式穹窿狀,以馬賽克鑲成國民黨黨徽圖案。正中的圓形大理石壙,直徑4.33米,深1.7米,壙內墓穴上安放著孫先生穿中山裝的大理石卧像,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孫先生的遺體形象所作.孫先生的紫銅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處。
    沿祭堂外通向墓堡公園。設有「中山陵建設史料展」近200幅珍貴歷史資料展現了中山陵的建設和中山先生的遺體奉案全過程。
    除陵墓主體建築外,中山陵周圍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築,包括藏經樓,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

    9. 中山陵景區有哪些景點

    中山陵景區的經典包括:音樂台、流徽榭、藏經樓、美齡宮、碑亭等。

    1、音樂台

    音樂台在中山陵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2、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建於1932年冬,它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款建造,由陵園工程師顧文鈺設計。流徽榭三面臨水,一面傍陸,流徽榭以石階與岸相連。

    平面呈長方形,長13米,寬9米,四周圍有約一米高的藍色欄桿;卷棚頂,上覆白色琉璃瓦;立柱表面均為藍色;檐椽施以白漆藍紋;梁枋、雀替均施以彩繪;地面鑲嵌紅色八角形小瓷磚。「流徽榭」三個楷書大字,是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

    3、藏經樓

    藏經樓又名孫中山紀念館,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


    4、美齡宮

    美齡宮是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下榻的別墅,正式名稱為「國民政府主席官邸」,有「遠東第一別墅」的美譽。美齡宮主體建築是一座三層重檐山式宮殿式建築,頂覆綠色琉璃瓦。

    在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著1000多隻鳳凰,是中國唯一一例。整座建築富麗堂皇,內部裝飾奢侈豪華,裝飾以旋子彩繪,特別是藍底雲雀瓊花圖案出自工筆畫家陳之佛之手,獨一無二。

    5、碑亭

    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後面第二層平台上,以花崗石建造,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為仿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高17米,寬12.2米,平面近似方形。

    10. 社區黨委可以組織黨員開展哪些活動策劃書

    征 集 建 議
    根據群眾參與度保留節目
    保留節目除了表彰、奉獻等活動外,可以試今年開展活動的群眾參與程度和群眾好評度進行確定。[詳細]

    開展「身邊黨員集中履諾周」活動
    建議黨員節日黨員承諾工作相結合,開展「身邊黨員集中履諾周」活動。[詳細]

    有南湖特色的黨員關愛形式
    黨員節作為有南湖特色的黨員關愛形式,應該長期堅持,內容與形式與時俱進。[詳細]

    舉辦一次黨史圖片展
    舉辦一次黨史圖片展。分誕生、成長、奪取政權、改革開放成果等章節,展示我黨一路走來的光輝旅程![詳細]

    開展「再走紅色之旅,重溫崢嶸歲月」活動
    組織黨員以南湖紅船為啟航點,探訪井崗山延安等革命勝地,緬懷先烈,鼓舞干勁。[詳細]

    放假半天
    放假半天!集中開展各類體育活動、文娛演出,將建黨日活動推向高潮。[詳細]

    捐贈書籍
    由各支部向每一位黨員贈送我黨在戰爭年代艱苦奮戰題材的書籍,為聯系村、社區捐贈一批反映我黨光輝歷程的書籍。[詳細]

    贈送生日賀卡
    贈送生日賀卡,火紅的封面,閃閃發光的黨徽,打開這樣一個特殊的賀卡,裡面洋溢著熱情的政治生日賀詞。[詳細]

    開展黨員基層共建活動
    黨的生日結合「五型機關」創建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組織開展黨員到結對村、社區或黨建聯系點過黨的生日活動。[詳細]

    建設文化主題公園
    節日需要熱烈喜慶氛圍,需要群眾的熱情參與。以黨的80多年來的成長經歷,黨的領導人各個時期相關的名人趣事為主題。[詳細]

    創建「中國共產黨黨建高峰論壇」
    在黨員的節日構建中設置「黨建高峰論壇」,聘請國內外黨校理論學者或者資深學者參與交流討論。[詳細]

    進行專題談話
    進行專題談話。在黨員過「政治生日」時,由支部書記與黨員談話,了解掌握黨員的思想動態和實際困難。[詳細]

    建立黨員「政治生日」冊
    建立黨員「政治生日」冊,將黨員名單按入黨日期排出「政政治生日」序列。[詳細]

    黨員文藝匯演
    節日不僅要有形式,也要有內涵。我們可以通過舉行黨員文藝匯演的形式,寓教於樂,讓大家感受到黨員的風貌。[詳細]

    紅色旅遊
    紅色旅遊作為我區旅遊開發的重點,應當突出紅色和綠色的有機結合,即要把南湖紅船作為一個紅色亮點。[詳細]

    開展多種形式的「黨的生日」聯歡
    如青年黨員聯誼活動,中老年黨員聯誼活動等,為全區黨員之間的交流互通搭建平台。[詳細]

    開展活力慶7.1,運動度節日活動
    組織開展如羽毛球、網球等對抗性的體育運動,1927年共產黨員揮灑滿腔熱血建黨,當代共產黨員揮灑熱汗度過黨的生日。[詳細]

    開展7.1愛心一日捐活動
    開展7.1愛心一日捐活動。以 7或7的倍數為額度進行愛心捐款活動。[詳細]

    舉辦「紅色派對」
    舉辦「紅色派對」,發放「紅包」——節日賀卡、紀念徽章、健身用品、休閑禮品等。[詳細]

    創意規劃黨的誕生地系列活動項目
    成立專家團隊,創意規劃黨的誕生地系列活動項目,與電視媒體合作,外景設置「紅色革命之旅」大型沖關「七•一」主題節目。[詳細]

    到人民英雄園悼念革命先烈
    「飲水不忘挖井人」,在黨的生日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組織黨員到人民英雄園悼念革命先烈。[詳細]

    黨員志願者活動
    制訂相應工作方案,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黨員志願者活動,爭取把我區黨員志願者隊伍打造成一張響亮的名片。[詳細]

    網上留言或者簡訊徵集作為黨員的驕傲
    使黨員能夠深切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名黨員的自豪感,從而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倍努力。[詳細]

    黨員奉獻總結日
    要「黨員奉獻、群眾參與」為目標,要把黨的生日打造成黨員思想匯報日、黨員奉獻總結日、群眾工作評價日。[詳細]

    開展「我入黨的日子」徵文活動
    通過徵文活動,使黨員重溫自己入黨時的點點滴滴,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暢談自己入黨時的感受。[詳細]

    為生活困難黨員送節日禮
    建議黨員幹部到各村、社區走訪慰問困難黨員和老黨員,給他們送去慰問金和糧、油等慰問品。[詳細]

    大力組織宣傳
    激勵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深入挖掘典型,採取多種舉措,及時對各類活動進行宣傳,提升知名度。[詳細]

    認真搞好策劃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嚴密組織,精心策劃,將內在的活動實質轉化為有生命力的宣傳載體,讓人在實地參觀。[詳細]

    深刻挖掘內涵
    深度挖掘活動的精神實質,要像提煉「紅船精神」那樣,統一製作較為權威的宣傳畫冊或電視專題片,形成宣傳合力。[詳細]

    科學發展我先行
    可參照各類紀念日活動的做法,每年設計一個主題詞,今年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詳細]

    「紅色七月」主題實踐活動
    主題目標設計,可放在凝聚精氣神,打造團隊精神;傳遞黨的溫暖;追昔撫今談信仰,重塑新時期黨員形象等方面。[詳細]

    開展一次培訓
    黨組織不能只限於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也要組織已入黨的同志的培訓,力爭在一屆內使全體黨員培訓一次。[詳細]

    開展一次活動
    即每個黨的生日開展一次有針對性的活動,即要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時期黨的中心工作,開展相關的活動。[詳細]

    強化一個意識
    即通過每年黨的生日的慶祝活動,不斷強化每個黨員的意識,不忘自己是名中共黨員,不忘黨的宗旨。[詳細]

    建黨積極分子座談會
    召開一次建黨積極分子座談會,通過座談,增強建黨積極分子堅信黨的信念。座談會圍繞對黨的信念、入黨動機。[詳細]

    讀一本好書
    為回顧黨的光輝歷程,謳歌黨的豐功偉績,全區黨員結合自己本職工作,選讀一本書,進行精讀。[詳細]

    開展一次走訪慰問全區老黨員老幹部活動
    主要黨政領導逐戶走訪看望全區的老黨員、老幹部和生活困難黨員同志,送去節日問候。[詳細]

    開展一次主題實踐活動
    結合「創業、創新、創優」三創活動,開展「送溫暖、送法律、送文化、送健康」活動,組織黨員幹部開展送科技下鄉。[詳細]

    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
    結合「科學發展觀學習活動」,緊密聯系全區「招商引資攻艱年、轉型升級推進年和城鄉統籌突破年」的主題活動。[詳細]

    組織一次黨員座談會、憶黨恩活動
    全區各鎮、街道及區級部門黨(總)支部組織一次黨員座談會,黨員結合各自成長歷史,憶黨恩,藉以增進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詳細]

    開展一次學習參觀活動
    利用我市革命遺址資源多,歷史內容豐富的優勢,以支部為單位組織黨員開展迎「七一」 學習參觀活動。[詳細]

    開設「南湖黨員活動角」
    依託南湖革命勝地在七一廣場等地開設「南湖黨員活動角」,可開展革命游歷史知識竟猜、趣味性游園、志願服務等活動。[詳細]

    開展「了解歷史、解剖自己」黨史論壇活動
    通過各種形式(培訓、講座、演講、徵文、競賽、參觀、拓展、文藝等活動)在黨員中開展我黨成長歷程知識的學習。[詳細]

    黨員感恩日
    7月1日全體黨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插上一面黨旗,以此來感謝中國共產黨成為我們個為黨員學習工作生活的堅強後盾。[詳細]

    開展「七個一」活動
    在「七一」期間開展「七個一」活動:開展一次黨性教育,結合全區上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回顧黨的光輝歷程。[詳細]

    黨建工作「回頭看」活動
    開展黨建工作「回頭看」活動。每個黨員對照年初黨建工作的要求,對半年來黨建工作進行系統梳理,總結經驗。[詳細]

    南湖區慶「七•一」系列活動
    舉辦南湖區慶「七·一」系列活動:一是組織廣大文藝骨乾和文藝愛好者,精心編排節目,謳歌黨的光輝歷程。[詳細]

    組織上門服務隊伍和設立集中服務點
    各級黨組織結合自身行業、崗位特點,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為基準,組織上門服務隊伍和設立集中服務點。[詳細]

    實地考察嘉興水質
    我認為在黨的生日到來之際,廣大共產黨員要實地考察嘉興水質,深刻認識到水污染的嚴重性和治理的緊迫性。[詳細]

    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
    以基層黨委為單位,組織全體黨員。舉重一次有一定規模聲勢的 「國旗在革命聖地升起,黨旗在我心中飄揚」升旗儀式。[詳細]

    開展一次組織生活
    以基層支部為單位,向全體黨員贈送入黨日紀念卡,寄語祝福送上黨組織關愛。組織全體黨員開展一次支部組織生活。[詳細]

    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可以為身邊同事、為社區鄰居、為親朋好友甚至至親家人,不管熟悉和不熟悉,力所能及向周邊傳達友愛和微笑。[詳細]

    瞻仰「紅船」, 上「水上黨課」
    每年「七一」前後,區級機關各部門黨組織分批組織全體黨員和入學積極分子參觀黨的一大會址紀念館,瞻仰「紅船」。[詳細]

    齊聚區府廣場舉行升國旗儀式、合唱革命歌曲
    「七一」和「十一」當天,建議區委組織部組織各部門全體黨員和入學積極分子齊聚區政府南門廣場,舉行升旗儀式。[詳細]

    公布招待費開支列排名榜
    「七一」當天,建議在區府A樓大廳醒目位置,由區審計局和區紀委監察局聯合公布半年來各部門招待費開支情況,列出排名榜。[詳細]

    老黨員座談會
    在黨的「7.1」生日前夕召開一次老黨員座談會。內容:回顧黨史,自己當年入黨和積極工作要求進步的歷史。[詳細]

    表彰先進事跡
    表彰黨員中的先進事跡,學先進,促提高。[詳細]

    革命聖地生活
    在建黨88周年之際,組織黨員到革命聖地去過一次特別的組織生活。[詳細]

    聽老黨員講那過去的故事
    嘉興市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奮勇爭先,取得了光輝成績,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優秀兒女前來南湖創新創業。[詳細]

    紅色景觀開放日
    除了南湖紅船,嘉興還有很多與紅色歷史相關的人文景觀和紀念遺址,例如沈鈞儒故居、朱生豪故居、金九避難處等等。[詳細]

    「迎七一、真情頌黨恩」歌詠比賽
    開展「迎七一、真情頌黨恩」歌詠比賽,在黨員的節日里,讓我們的老黨員、新黨員重溫中共共產黨88年來的風雨歷程。[詳細]

    觀看革命老片
    組織全體黨員觀看革命老片,特別是黨88周年來的風雨歷程紀錄片。[詳細]

    紅色簡訊編寫評選大賽
    通過紅色簡訊編寫大賽,可以使得黨員們為編寫簡訊而更為積極主動的學習黨史等等一系列理論知識及歷史知識。[詳細]

    乘座南湖新區免費觀光巴士
    南湖區新開通二條南湖新區免費觀光巴士,為了向全市(區)廣大黨員、群眾宣傳、推薦南湖區近年來的建設和發展的成就。[詳細]

    參加文體活動
    作為黨的節日,必須組織全體黨員參與,以支部為單位,開展適合每位黨員參加、既豐富多彩又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詳細]

    走訪、慰問、召開座談會
    作為黨組織,要在黨的節日期間,通過走訪、慰問、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共產黨員的心聲,關愛困難黨員。[詳細]

    組織和發現新嘉興人加入中國共產黨
    通過組織和發現新嘉興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新嘉興人在我市的數量逐年增加,在不同崗位上為推動嘉興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詳細]

    黨性教育
    樹立、表彰一批典型或利用發展一批黨員,開展一次黨性教育。[詳細]

    集中公益活動
    開展一次集中公益活動。首先由一名黨員在中學或小學開展一次黨課教育, 然後開展一次集中撿拾白色垃圾活動。[詳細]

    老幹部黨員與年輕幹部黨員結對
    開展一次老幹部黨員與年輕幹部黨員結對,在工作上給予幫助,老幹部多教年輕幹部學習處事經驗,以便提高工作效率。[詳細]

    創業黨員與貧困黨員結對
    創業黨員與貧困黨員結對,雙方多聯系、多走動。學習與傳授各類技術,幫助脫貧致富,再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詳細]

    老黨員慰問活動
    開展一次黨齡50周年老黨員慰問活動。[詳細]

    組織黨員座談會
    由社區黨總支組織組織黨員座談會,黨員結合自己的成長歷史,談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以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詳細]

    出宣傳板報
    出一期宣傳板報。 主題:慶祝建黨86周年,展示黨86周年帶領全國人民走過的崢嶸歲月和光輝業績。[詳細]

    黨員電教展播活動
    深入挖掘和宣傳報道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中的先進典型,加強正面引導,教育黨員,扎扎實實開展好慶「七一」黨員電教展播活動。[詳細]

    黨員義工
    黨員義工到社區義務勞動。內容:打掃街道、清理花圃、草坪雜物等。[詳細]

    黨支委民主生活會
    在領導幹部中開展學習與自查,。以找一找自身的不足與差距;表一表在今後工作中要如何發揮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主題活動。[詳細]

    「紅船時代先鋒」系列報道
    開展以「紅船時代先鋒」為主題的宣傳報道,對黨員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以整改提高、解決民生問題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進行宣傳報道。[詳細]

    黨員睦鄰節活動
    舉辦一系列的黨員睦鄰節活動。黨員的面積分布比較廣,大家在一起的活動時間比較少,可以進行一定的比賽等活動。[詳細]

    「再回紅船」集體活動
    舉辦一次集體的會活動,活動名稱為:"再回紅船",主要是以回到1921已黨剛剛成立的地方,讓黨員同志知道黨的艱辛路程。[詳細]

    重溫入黨誓詞 永葆黨員本色
    為紀念七一黨的生日的到來,開展一次紀念黨的生日、重溫入黨誓詞、永葆黨員本色的活動。前往嘉興市南湖革民紀念館參觀。[詳細]

    南湖區黨員奉獻日
    將每年的七月一日訂為「南湖區黨員奉獻日」,以鄉鎮、街道為單位,組織黨員上街開展為民服務活動。[詳細]

    大型文藝演出
    可在每年七月一日,以鄉鎮、街道、社區為單位,組織由黨員自編、自演的大型文藝演出。[詳細]

    「優秀黨員在身邊」電視評選
    開展一次「優秀黨員在身邊」電視評選活動,邀請在南湖區各條戰線上的「優秀黨員」,在電視上進行事跡宣傳。[詳細]

    建領導小組
    建領導小組,打造黨的生日為黨員節日的氛圍和環境,提升建黨建高地的意識。建立以區、街道、社區(村)三級領導小組網路。[詳細]

    重籌劃運作
    重籌劃運作,制訂黨的生日為黨員節日的方案和計劃,整合建黨建高地的資源。籌劃中要注意3點:一是財政傾斜,資金配套。[詳細]

    強關愛激勵
    強關愛激勵,突出黨的生日為黨員節日的品牌和特色,落實有效舉措。全區統一在「七一」節全區黨員放假半天。[詳細]

    南湖區黨員先進事跡報告會
    組織舉辦一次「南湖區黨員先進事跡報告會「或「南湖區黨員先進事跡匯報圖片、文選展覽會」,向市民介紹成果匯報。[詳細]

    慰問老黨員、上門送溫暖
    開展一次「慰問老黨員、上門送溫暖」活動,對「因公犧牲、因公受功、離退休老同志、老黨員、孤寡、貧困」的老黨員慰問。[詳細]

    「我為黨旗增光彩」徵文比賽
    開展一次「七一」——我們的節日,徵文內容以「我為黨旗增光彩」為主題,突出新時期「共產黨員」的革命性和先進性的徵文活動。[詳細]

    「建黨88周年」知識競賽
    開展一次「建黨88周年」知識競賽活動,在「南湖日報,南湖晚報」,選登知識競賽題,也可南湖新聞網上選登。[詳細]

    「黑板報」比賽
    進行一次規模較大的「黑板報」比賽,由區政府,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組成「迎七一、祝黨生日」為主題的黑板報。[詳細]

    黨員書畫比賽
    開展一次「黨員書畫比賽」活動,活動作品可在文藝演出氣場所展覽,或在市圖書館或其它場所展出。[詳細]

    黨員義務勞動日
    開展一次「黨員義務勞動日」活動,「七一」當天,由區政府、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黨員組成,為市民開展一次義務勞動日。[詳細]

    黨員文藝宣傳
    舉辦一次規模較大的「黨員文藝宣傳」活動,在本區幾個主要宣傳點,由各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社區文藝宣傳隊、參加演出活動。[詳細]

    黨員遊行活動
    組織一次規模較大的「黨員遊行活動」,由區政府組織,並由政府、企事業單位、公安、武警、街道、社區黨員組成。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